四、庆典故事
- 她总是在晕倒醒来后,坚持地说:“给我个机会,我一定不会再晕倒了。”
- 厂领导见此样品,立即高兴地说:“太好了,就用这种高级拉链做女靴链了!”
- 画面上,邓小平神采奕奕地挥着手臂,充分展现了这位总设计师的睿智和不凡的气度。
为游行队伍画像作画
在建国50周年的群众大游行中,以“开国·创业”、“改革·辉煌”、“世纪·腾飞”为主题的游行队伍行进在天安门广场时,是以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巨幅肖像作为领路图画的。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画像,人们已经在很多庆典场合中见过多次了,但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和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的巨幅肖像却是第一次在大典中与人们见面。
游行中出现的毛泽东画像是他在开国大典上发言时的图像,邓小平的画像则是他在国庆35周年大典时与人民群众见面向众人挥手的一刹那,江泽民的画像,是选择他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作报告的形象。这三代领导核心的巨型画像,分别出自两位画家之手。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的画像经历了周令钊、张振仕、王国栋以及葛小光四代画家之手。
其中,第四代画家葛小光是王国栋从1972起就开始培养的接班人,他从1977年开始就承担了绘制毛泽东画像的任务。建国50周年群众游行的毛泽东图画就是由他完成的。除了画毛泽东像之外,每年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上展示的马、恩、列、斯以及孙中山的巨幅肖像也都出自葛小光之手。
50年国庆,葛小光还接到了给江泽民画像的任务。由于这是江泽民的第一幅巨幅画像,因此,从上至下对这次绘制工作都很重视。
10年来,江泽民总的身影、照片几乎天天都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中同大家见面,所以,葛小光在画江泽民的肖像时进展得很顺利,仅10天时间就完成了。
葛小光在画巨幅肖像之余,还喜欢读名人传记、名著和听音乐,并经常到各地去采风、搞创作。他说:“画画不能只走单一的路子,风景、山水、人物都得画。”
正是因为他的特殊阅历,才使他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江泽民的画像,并为此成为“为江泽民画像第一人”。
游行队伍中,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巨型画像出自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的王少伦之手。
王少伦,山东省临朐县人,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留校任教。
大学期间,他以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和良好的色彩感觉脱颖而出。留校后,他先后创作的《打工妹》和《西森大叔》,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随着王少伦在绘画创作上取得的成绩,他开始接到越来越多的创作委托。1997年,他为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创作的《1931年2月7日夜龙华》就是其中之一。
1999年7月初,国庆组委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天安门歌华公司创作游行队伍中3位伟人的肖像。经过协调,邓小平肖像的创作由中央美术学院承担。
院长靳尚谊当即把这个任务交给王少伦,他认为王少伦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非常准确,能够传达出人物的风采。
王少伦在助手李荣琳的协助下,开始了创作工作。其间,北京市市长贾庆林曾亲自视察他的创作进度。
同样是10天的时间,王少伦和他的助手在位于亚运村的招待所里完成了这幅高7米,宽4.1米的邓小平巨幅肖像。
画面上,邓小平神采奕奕地挥着手臂,充分展现了这位带领全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睿智和不凡的气度。王少伦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自己对这位充满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的理解和爱戴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加游行的少数民族
10月1日11时50分,天安门广场传来欢快的《走进新时代》乐曲,群众游行第三部分“世纪·腾飞”将整个游行队伍推向高潮。
由56个民族的青年学生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簇拥着江泽民的巨幅画像和党的“十五大”报告单行本模型,挥舞着两米长的桃红色彩带,欢快地通过天安门。
这个亮丽多彩、气势恢宏的游行方阵,象征着全国各民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昂首阔步,意气风发地迈向新世纪,走进新时代。
这个方阵通过天安门城楼的时间只有短短的7分钟,然而,为了这短短的7分钟,为了在国庆大典上向世人充分展示我国56个民族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风采,参加游行的4500名青年学生准备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这4500名青年学生大都来自首都的18所高校。其中,参演学生最多的是中央民族大学。在整个方阵中,位于前11排的880名学生全部来自这所学校。
顾名思义,中央民族大学,招收的都是来自祖国各地多个民族的学生,所以从他们中间挑选人员是最为合适的。
1999年初,中央民族大学接到参加国庆游行的任务后,校党委、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同学们对能有机会参与这么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本来,国庆组委会分配给民族大学的人员名单是不足500人的,可是,由于这个学校的同学们听说此事后,都纷纷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参与,再加之其他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较少,便使这个学校的参加人员达到了800多人。
为了完成好这一任务,许多学生暑假放弃了回家探望父母的机会。这个夏天,北京又逢酷暑天气。一次次机械反复的操练、预演、合练,使不少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出现了呕吐、晕倒的情况,可是谁也不愿离开训练场地。
正是在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的一次一次练习下,才使正式的国庆大典中,亿万人民看到了伟大祖国56个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继往开来,奋勇向前的壮丽画卷。
为受阅战士制造靴子
在庆祝共和国50华诞的盛大阅兵式上,我陆海空徒步方队以威武雄壮的队列,整齐划一的步伐,向祖国和人民展现了我军将土的英姿。
在阅兵式上,三军将士那漂亮美观的靴子,也吸引了人们的不少眼球。人们可能还不知道,这次参加检阅的所有徒步方队的鞋靴都是出自一个工厂,这就是具有60年做皮鞋历史的军工企业,即三五一三厂。
三五一三厂位于西安,他们于1998年9月接到总后要求报送阅兵鞋样品的通知。
为了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厂长派出助理王文玉和开发处助理工程师苏维,带着以前为部队官兵做过的几双样品皮靴到达北京某训练基地,请战士们试穿后再发表意见。
在这个训练基地上,有两个男兵方队正在训练,他们试穿了工厂的样品鞋后,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鞋腰高了一点,走正步踢腿时卡脚后跟,腿脚绷不直。
听了战士们的意见,王文玉和苏维对他们走正步时进行了仔细地观察,确定了鞋腰的高度。
王文玉和苏维在另一个训练场地找到了试穿女靴的女兵方队战士。接待他们的是参加过84年国庆阅兵的张国英队长。张国英首先试穿了一下皮靴,建议“鞋口最好改小一点”。
后来,王、苏二人又从一幅84年国庆阅兵时女兵方队的大幅照片上看到,女兵踢腿时所采用的靴口上的弊端,便重新确定了女兵鞋的样式。
根据征求的意见,王文玉和苏维将制鞋的新要求电话打回厂里,工厂立即重新设计制作样品鞋。
6天后,新款阅兵鞋样品送达北京,受到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三五一三厂也为此正式地接受到制造国庆徒步战士阅兵鞋的任务。
总后军需部在女式阅兵靴上面建议说,女式阅兵靴靴筒外侧需配一条24厘米长的黑色拉链,但拉链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和商标,必须带拉锁,且拉锁不能下滑。
为给女阅兵靴选配上这样一条合适的拉链,工厂派人在西安市跑了一个星期,找遍了所有大小商场都没有找到满意的。最后到西安拉链厂选了一种黑色拉链,但拉头是白色的。于是工厂让拉链厂将白色拉头喷上黑漆。可采购人员拿回厂里一看,发现漆的颜色与皮鞋颜色有差异,便又拿到拉链厂重新喷漆,直到外观整体效果一致,才用这种拉链做了15双女靴,送到阅兵村试穿。
试用过程中,有条拉链的锁头在频繁震动中断裂。为了确保阅兵鞋万无一失,工厂决定不用这种硬质塑料锁头的拉链。他们打听到浙江有个华想拉链厂,经过联系,拉链很快寄到工厂,原来这是一种锁头上不带刺却能自动锁住的特制尼龙拉链。
厂领导见此样品,立即高兴地说:“太好了,就用这种高级拉链做女靴链了!”
拉链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可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却并不满足。他们又将配有这种拉链的女靴送到阅兵村女兵分队试穿,结果,个别拉链锁头在练习踢腿时出现下滑现象。工厂技术人员集思广益,在拉链上方锁头稍下处增加一块黑色尼龙搭拌。这样一改,等于给拉链加了双保险,这样拉链再也没有出现断裂和下滑的现象了。
几经周折,阅兵女兵的皮鞋样式终于固定了下来。
在这次生产国庆阅兵鞋中,还有1000多双白色男鞋,是专为海军院校、水兵、车辆三个方队制作的。长年生产黑色鞋从未做过白色皮鞋的三五一三工厂职工,也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白色阅兵鞋使用的面革、底革、沿条革是工厂制革生产的一个空白。白色革不仅是制革色调的变化,而且对疑制材料、工艺配方、操作方法、涂饰整理等全过程提出了全新的工艺技术要求。工厂组织高级制革工程师和橡胶工程师进行技术攻关,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制作白色皮革和白色胶底的新技术,并一次试制成功,迅速投入批量生产,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更大的困难还在做鞋上。
生产白色鞋首先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根据这个要求,长期做黑色鞋的厂房、机器、场地、工具乃至操作方式都得进行一次大的“变革”。
承担白色阅兵鞋生产的车间为此下了一番功夫:工房吊顶有破损现象且积有灰尘,为防止灰尘落到产品上,他们对工房重新吊顶,并将玻璃门窗、电风扇、日光灯擦得干干净净;为防止车间地面的尘土弹起,工人们又用水泥将工房地面修整补平,并坚持每天洒几次水。机器操作工每人一块抹布一个盆,把机器和榔头、鸭嘴钳等小工具一一用洗衣粉水擦洗之后又用煤油擦,彻底清除油污灰尘,再给机台上铺上硬纸板,用胶带纸粘牢。
制作白阅兵鞋工艺比较复杂,有100多道工序。这些工序大多是手工操作,哪道工序稍有疏忽或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脏污,尤其是后面的工序,稍不留心就可能前功尽弃,造成伤残次品。
因此,每道工序的每个职工都像做工艺品那样精心操作,一丝不苟。在这个车间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顺利地完成了生产1000多双白色男皮鞋的光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