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兵训练
- 军长息中朝少将说:“我们必须以崭新的风貌,高标准完成受阅任务。”
- 首长骄傲地向江主席介绍说:“这是我们的铁腿部队。”
- 首长这么称赞他们:“有了‘后台’的保障有力,才有‘前台’的威风凛然。”
三军仪仗队的艰苦训练
10月1日10时36分,国庆阅兵分列式第一个方队即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组成的仪仗方队,正式通过天安门广场。他们健步走过金水桥,整齐地排列在天安门前东西两侧的金水桥畔,成为国庆盛典中第一道亮丽的风景。
以前国庆阅兵时,仪仗队从金水桥前两侧入场向中间行进,他们可以互相看见对方的动作。而今年是从天安门城楼出发,穿过金水桥,然后由四路纵队变换队形成两路纵队向东西两侧站立。
队伍分开后,在总计385.5米仪仗队员线上,相互之间根本听不到声,但两路行进速度却要保持绝对一致,在就位时相邻两名仪仗队员的距离必须是5米,一次到位,不能有任何的误差。
为此,他们在操场上的模拟仪仗队员线上每隔5米画上一个“T”形标记,反复进行体会练习,同时还在操练时采取用高音喇叭放音乐,其他官兵喊口令的“干扰训练法”以增加训练难度,有的战士干脆自己找来一块黑布蒙上眼睛进行练习。
仪仗队员常常被称作是有生命的雕塑,无论蜂蜇虫咬,石走沙飞,身姿要始终保持不变。阅兵盛典中,面对着坦克、火箭兵方队和扬着滚滚尘埃的行进长龙,仪仗兵必须军姿端正,仪态如一,还要双目圆睁,炯炯有神,不流泪。
为此,仪仗队员们曾总结出一首“五子歌”:
身子上挺顶帽子,练军姿贴墙根子,纠正军姿照镜子,腰不当家别棍子,头型不正别针子。
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眨眼如同呼吸一样,是人类一种潜意识的活动,正常人眨眼的频率多在5至10秒之间。起初,这些自由惯了的战士并不适应。瞪圆了眼,使劲强支着,练不了多一会,上下眼睑就失去了神经控制,直打架。
后来,炽热的阳光、奔驰的列车、飞漫的黄沙,都成了他们寻找的目标,10秒,30秒,60秒,阳光强烈地刺激着眼底,酸麻、疼胀……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日日夜夜,他们每个人才练出了一双神奇的眼睛。
吃、喝、拉、撒、睡本来是人类最基本最正常的生理需求,但参加庆典的仪仗队员却要改变这个规律。
一般来说,在正式任务时,站立不到3个小时,但由于现场环境和心理因素等原因,他们的训练时间必须达到6个小时以上才行。
仪仗队员训练不同于其他队列训练,要求“静功”,也就是说要求每一个人在站立过程中不仅要纹丝不动,还必须具备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本领。经过刻苦训练,所有仪仗队员终于练就了这套硬功。
在50年国庆大典上,走在这个方队最前面的是1.88米的擎旗手宋月强,他是这次国庆阅兵第一个高擎军旗通过天安门的人。1997年7月1日0时,就是他与两名战友一起升起了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1998年10月,关于建国50周年阅兵的军令下达后,仪仗大队的队员们欣喜异常,他们纷纷写申请书、请战书,请求参加阅兵。经过遴选,有165名队员组成了方队。1998年10月1日,仪仗大队护旗方队宣告成立。
训练场上,为了走出国威、军威,宋月强不断给自己加码。他第一个绑沙袋走上操场,一绑就是两个,每条腿上重达5斤;每个手腕绑上沙袋,重达两斤;他还自制了旗杆,灌上沙子后重38.7斤。
训练中,52.7斤的重量附在他的身上,手腕、胳膊一天天肿起来,腿部也肿起来,但他从没有叫过一声苦。
他在练习掌旗动作时,为了练就超一流的水平,反复练习45度角旗杆定位动作,一练就是两个小时,手磨破了,双臂举肿了,一度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体重一下子减了6公斤,他依然没有停止练习,最后终于使得近20公斤的旗杆在他手中掌握自如。
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宋月强的扛旗、举旗、甩旗都能运用自如,一步定位。在训练中的历次考核中,他都取得了优秀成绩。
1952年3月,仪仗大队正式组建,主要担负迎接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来访和重大庆典、重要活动的仪仗司礼任务。他们万无一失地完成了2000多次仪仗司礼任务,出色地完成了重大活动、庆典的升旗等任务。
1997年7月1日0时,他们升起了香港回归祖国后第一面五星红旗。建队40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用“仪仗重于生命,事业高于青春”的思想育人。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4次。在1992年除夕,江泽民与仪仗大队官兵一起包饺子,欢度新春佳节。当年3月授予仪仗大队“军旅仪仗队员”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军向他们学习。
端枪步兵的艰苦集训
在建国50周年阅兵仪式上,当分列式开始后,我陆海空三军的42个方队就在《解放军进行曲》的军乐声中,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祖国人民的检阅。
严整威武的驻晋某集团军端枪徒步受阅方队也行进在这个无比光荣的行列。这个部队352名受阅官兵头戴钢盔、手握钢枪、身着迷彩服像筑起的一道绿色长城,昂首挺胸行进在这个队列中。
这是一支有着光辉历史和屡建奇功的英雄部队,1954年和1955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曾两次检阅过这支部队;1984年国庆,邓小平也检阅过这支部队;时隔15年,这支部队又汇集到天安门前接受江泽民的检阅。
这支部队有从白色起义走来的“红军团”,有从鄂豫皖苏区闯出的“红军营”,有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的“红二连”等。他们经历过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先后参加了强渡大渡河、百团大战、辽沈、平津、太原、抗美援朝等重大战斗和战役。涌现出了抗日一级战斗英雄燕秀峰,即小兵张嘎的原型、攻守英雄宋双来、一级战斗英雄郭恩志和被军委首长誉为“军中焦裕禄”的一等功臣团长傅卫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98年5月,当一道来自建国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领导小组和阅兵总指挥部的命令“组建陆军端枪徒步受阅方队,参加建国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下达到驻晋某集团军后,集团军党委立即向部队提出了一个响亮口号:
组建一流的受阅方队,树立一流的受阅标准,争创一流的受阅成绩。
在方队筹备会上,军长息中朝少将慷慨激昂地说:
“我们这支老部队先后4次接受过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次又要接受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检阅,这是我们的光荣,更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必须以崭新的风貌,高标准完成世纪之交的受阅任务。”
在此基础上,为加强对方队的指导,集团军副参谋长赵明担任阅兵方队队长,某步兵团优秀的团政委王瑞涛任方队政委,抽调某师副师长袁大庆担任方队总教练,同时,还选调了参加过1984年国庆阅兵的刘建华中校担任方队领队。
肩负重担的阅兵方队领导深知,要想成为一流的阅兵方队,就必须先有高素质的一流队员。为此,他们制定出严格的队员选拔标准。从个头、长相到身长、腿长、臂长,全部采取指标量化。连续40多天,方队领导走遍了集团军所有单位,对1500名预选对象一个个地量,一个个地选。
经过严格挑选,阅兵方队400余名受阅队员,个头均在1.75米至1.82米之间,身长、腿长、臂长平均误差不足2厘米,干部骨干占到38%,优秀士兵占84%。
1999年4月17日,方队进驻北京郊区沙河阅兵村,进行为期半年的集中合练。
阅兵训练,是十分严格且异常艰苦的,一个受阅队员的正常科目有20多项。
初始“练四功”:头功、臂功、腿功、站功。
列队“练四等”:等间隔、等距离、等高度、等速度。
行走“练五齐”:横线、纵线、斜线、枪线、脚线整齐。
协调“练三准”:踏乐准、动作准、步幅准。
最后还有“贴、别、捆、顶、撤、盯”等方法,即贴墙跟练定型,别大头针正脖颈,别十字架练腰功,捆腿纠腿形,顶帽子练劲功,以巩固训练成果。
1999年夏的北京,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但官兵们却把训练标准加了一码又一码。队员的衣裤每天都被汗水湿透五六次,汗水顺着身体流进皮鞋里,将脚泡白了,许多人的脚趾与脚掌之间裂开了道道血口,染红了袜子。
北京最热的那几天,400多个队员上训练场几分钟就汗湿全身,训练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中暑晕倒,但醒过来后仍然继续参加训练。强化训练的6个月里,每人每天平均流掉两公斤汗水,平均每人磨破了6双阅兵鞋。
然而,正是这近似于“残酷”的训练才铸成了威武雄壮的绿色长城。
为了让官兵们时刻养成规范标准的队列动作,阅兵村的道路上都画上了五步区、齐步区和跑步区,官兵们无论是正课还是闲暇时,只要进入这些区域都自觉严格执行“三大步伐”。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个受阅方队在整个合练期间,始终保持了一流的军政素质,一流的作风养成,一流的精神风貌,在上级组织的各项考核中,先后6次夺得全优,12次获得第一,6次受到阅兵总指挥部的通报表彰。
练兵场上的水兵风采
1999年10月1日,在阅兵方队中,有一支队伍尤为引人注目:一色的黑边水兵帽,一色的蓝披肩、黑飘带,一色的白水兵制服,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威武雄壮,英姿勃发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这是海军潜艇学院建国50周年受阅水兵方队!
年轻的中国水兵,用青春热血和辛勤汗水踏出走向阅兵场的闪光足迹,向世人展示出中国水兵的跨世纪风采。
水兵方队从1954年到1984年曾先后多次参加过首都国庆阅兵,接受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检阅。
1999年初,上级又把组建水兵方队参加国庆受阅的任务交给了潜艇学院。
消息传开,官兵们像战争年代接受战斗任务一样,一份份决心书、申请书雪片般飞向各个支部。13名军校学员主动要求推迟毕业期,参加国庆阅兵训练。100多名官兵放弃了探亲休假。
阅兵训练中,站在最前列的是各级指挥员。水兵方队总教练孙启华,年愈花甲,但接到命令后,激动不已,毅然决然地走进了阅兵村。这位阅兵训练专家,从1958年起,已连续3次参加国庆大阅兵,今年他又重新披挂上阵,顶烈日,冒酷暑,与官兵们同吃同住同训练。
在水兵方队,有5名参加1984年受阅的老兵,作为80年代受阅水兵,在艰苦环境的锤炼和摔打中,他们练就了过硬的军政素质,掌握丰富的训练、管理经验。
三中队中队长潘立新,在原单位是某学员队队长,又是教学训练骨干。来方队前,一家公司看中了他的管理才能,劝他转业到该公司任副经理,以高出他现有工资5倍的月薪为报酬,但被他婉言谢绝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第二次受阅。
1984年参加受阅时还是一名战士的何健,1998年10月,得知让他参加阅兵的消息后,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觉。进驻阅兵村前,为了完成阶段训练任务,虽然家在咫尺,他却没有回去看上一眼。
阅兵村交通不便,环境艰苦,官兵们告别父母、妻儿来到这里,写封家书报个平安,打个电话诉诉衷肠,就是对家人莫大的安慰。
一天,排面长徐文艳突然接到他妻姐的电话,说他的妻子产后大出血住院,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母亲也患了肺炎住进了医院。徐文艳听完电话,愧疚的泪水汹涌而下,但他没有向部队透露半个字。他擦干眼泪,又坚定地走上了训练场。
海军潜艇学院训练团学员二队班长周斌,本来是准备退伍还乡的,但当他接到上级让他参加阅兵的通知时,他毅然放弃了家里为他找好的工作。因为此事,他那相恋了6年的女朋友也向他提出了分手,而他在给女友写好分手信后,又很快地带领着全班战士走上了训练场。
这支水兵方队是国庆阅兵所有方队中唯一一支由新兵组成的方队,队员平均身高1.78米,平均年龄19岁,分别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他们60%是独生子,55%是城镇兵,但他们的吃苦精神却超乎常人想象。
方队进驻阅兵村才3个月,战士们就踢坏了4双皮鞋,而且每双皮鞋换底、修补都在5次以上。5月初,方队从三五一四军工厂买来一批皮鞋,10天时间又被战士们踢破。
消息传到厂家,他们感到非常惊讶,便立刻派技术人员赶到阅兵村来亲自验证。
当他们看到一双双被磨透的鞋子时,忍不住流下眼泪,当场拍板,把原来100多元钱一双的皮鞋,特批为50元一双卖给水兵方队400双。他们说,这就算是“拥军鞋”吧!
阅兵训练中战士们脚打泡或磨破是常有的事,脚上血泡一个接一个,旧泡破了起新泡,有的泡中还有泡。训练间隙,他们就坐下来,脱掉皮鞋,比谁的泡多。
一次,新兵小阎的左脚上打了5个血泡,并排连在一起,大伙称这为“五连泡”。
一中队战士小丁,刚到阅兵村时,内膝盖关节肿胀,开始小丁没在意,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膝盖开始肿了起来,并且越来越大,每踢一步都是钻心的疼痛。为了不让排面长知道,小丁强忍着痛疼,表面却装得很平静。在一次训练中,排面长发现他踢腿总是比别人慢半拍,过去帮他纠正动作,无意间触及到小丁的膝盖,感觉有点不对劲,掀开裤角一看,发现膝盖肿得像个馒头,于是强拉着他就诊,经确诊为膝盖积水,需要进行手术。
小丁急了,他清楚,如果一动手术,将意味着自己将永远失去这次阅兵机会。他哭着找到中队领导,再三要求等到阅兵结束后再动手术,中队领导被感动了,经医生同意,同意了他的请求。从此,小丁训练劲头更足,并成为了方队的训练标兵。
十八、九岁,正是充满浪漫的年华,然而,这些水兵们却在单调的方阵中,追寻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在国庆大典上,中外观众用暴风雨般的掌声,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空降兵练就飞天铁腿
在50周年国庆大典上,当身着蓝白迷彩服,头顶银色防弹盔,脚蹬高腰黑皮鞋的空降兵方队健步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解放军总参的一位首长骄傲地向江主席介绍说:
“这是我们的铁腿部队。”
江主席面带微笑,连声说:“好!好!”
空降兵部队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这支威震敌胆的神威部队,曾先后10次参加了国庆阅兵。在共和国50华诞的受阅训练中,他们又书写着新的辉煌,为英雄旗帜再添新彩。在阅兵总指挥部、徒步方队分指挥部组织的34次考核、合练、预演中,他们以特有的“铁腿雄风”,次次争魁夺冠。
80年代中叶,一曲血染的风采,曾震撼着亿万人民的心。今天,在共和国50华诞的受阅训练中,空降兵方队又上演了一幕幕血染的风采。
7月14日下午,分指挥部组织合练,当阅兵式正在进行之际,一群牛虻突然从天而降,不少队员的脸上咬起了包,大家纹丝不动。一只贪婪的牛虻扎在队员崔建国的脸上,顿时他脸上的鲜血一直流到脖子里,“迷彩服”多了一块血染的痕迹。
此时,只要他稍摆一下头,或用手拍一下,就能消除痛痒的折磨,但他始终保持标准军姿一动不动。
事后,有人问他:“你怎么不当场把牛拍虻死。”
崔建国说:“在那种情况下,只要我一动就会影响方队的成绩,我宁可自己受点罪,也不能为方队抹黑。”
也许是穿惯了解放鞋的原因,当队员们穿着高腰皮鞋踢正步时,不少人的脚上磨起了血泡,继尔又变成鸡眼。
队员华晖,脚上磨出了8个杏核大的鸡眼,为了不影响训练,他瞒着中队分期找医生做手术。
8月10日上午,医生为他割了两个鸡眼,下午,他脚上的血迹未干就上了训练场。方队长胡怀乾将军发现他动作有异,就把他叫到休息棚,命令他把鞋脱下来。当他把鞋脱掉时,胡怀乾将军看见他的皮鞋与整个脚面沾在一起,鞋子里流满浆糊一样的紫色的血。
一排面干部队员朱培青每天坚持加班训练两个小时,大强度的正步训练导致他患了运动型血尿。一名战士也发现自己有血尿,有些紧张地向朱培育报告,他一句“不要紧,我已尿了几个月了”泄露了天机。
在这个方队,几乎所有队员都有血的经历,先后有50多人尿血,7人患有痔疮、肛裂,经常流血不止。
常言讲,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空降健儿的泪,却包含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每一滴泪都如金子般珍贵,每一滴泪都辉映着一个感人故事。
方队政委姚修聚,一家6人分居五处。6月上旬,他父亲在弥留之际,家中给他打来电话,希望他抽点时间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当时,方队正在进行紧张的合练,姚修聚忍着悲痛,坚持在训练场。不久,他的父亲瞌然去世,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希望他按当地习俗,在父亲入土后守三天孝再走。然而,安葬完父亲当天晚上,姚修聚向病魔缠身的老母亲默默行了一个注目礼,含着泪水返回了方队。
在人生的旅途中,15分钟也许算不了什么,可对于空降兵方队的队员张楚香来说,有一个珍贵的15分钟却使他永远难以忘怀。
那是进驻阅兵村不久的一个中午,方队收操返回营区时,张楚香一眼看见了站在大门口深情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张楚香跑步来到妈妈身边,含泪对妈妈说明了方队的管理规定,让老人家赶快离开。
为了见到儿子,妈妈不远千里到来部队,但为了让儿子全身心投入训练,这位母亲和儿子仅相聚了15分钟,就匆匆赶下午的火车回去了。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方队队员身上,可以说是“受阅场上一分钟,阅兵村里一年功”。
不是吗?真正通过天安门前的距离是100米,时间只有1分6秒21,但指战员从训练开始到阅兵结束,齐步、正步走的里程,累计起来要绕地球走一圈半。
元月的鄂北山区,刺骨的寒风挟裹着纷飞的大雪时常袭击着大地。可在这里训练的空降兵方队官兵,没有一人穿棉袄。
他们身着单薄的军衣,背靠冰凉的墙壁面对镜子练站功,练眼功,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汗水顺着额头流在眼睛里,蛰得眼晴火辣辣的疼。
由于穿单衣,大部分队员手、脚、耳冻得红肿溃烂;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平均每人体重下降3.5公斤。
可就是这样,他们还嫌苦得不够,又根据队员的素质统一制作了不同重量的沙袋l000多个。早晨,每人绑着沙袋跑5公里,课余时间绑着沙袋练踢腿由500次逐步增至l000次,许多官兵的大腿根部积血,照样坚持训练。
进驻阅兵村后,北京的气温一天高过一天。面对如此炎热的天气,官兵把训练标准加了一码又一码,身高1.87米的第一排面排头兵张伟,每天午休时都坚持在两千多米的跑道上来回走两趟正步,中队领导先后10多次把他从训练场拉回来。
7月12日,徒步分指考核验收时,方队行进765.5米,计1021步,张伟走出了步幅误差不超过2厘米,时间误差为0的好成绩。
方队根据训练计划和实际进度,在基础动作训练告一段落后便开始练持枪。训练组组长石克勋有句口头禅,就是要把枪练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何手持,如何上下肩,如何端枪,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
为了练持枪,方队当初借调部分支队的400支半自动步枪,一年后被拍坏160多支,闹得原出枪单位大发牢骚,人家说,你们方队是用枪的,还是吃枪的。
为了祖国和空降部队的荣誉,庄严地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这是所有受阅官兵的心愿,更是他们背后每一个亲人的厚望。
国庆50周年这天,天安门广场的人们在欢呼,旗帜在飘扬,这支威武雄壮的大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昂首阔步地亮相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国防新军的强大力量
1999年10月1日,有一支佩带“Y”字肩章的中国预备役部队,第一次出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他们合着雄壮的军乐,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喊着响贯云霄的口号,健步通过天安门广场。
我国预备役部队创建于1983年5月,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一编制组建起来的,是为战时实施快速动员组建的部队,平时寓兵于民,战时快速转为现役执行作战任务。预备役部队的诞生,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又一具体体现。
在建国50周年的世纪庆典中,首次代表全国预备役部队参加国庆大阅兵的方队,是由北京某预备役师组建的,方队成员分别来自北京通州、顺义、怀柔区县党政机关、厂矿企业、乡镇农村。
1998年底,北京某预备役师受命组建、训练这个方队。师党委会上,大校师长吴玉强首先表态:
“建国以来,首都大型阅兵搞了12次,预备役部队头一次参加,我们为能承担这样的任务,感到光荣和自豪,一定要不打折扣地完成任务。”
“组建、训练这两件大事都不能含糊,”政委周善平大校说出了全师官兵的共同心声,“尤其是阅兵方队,一定要抽出最强的力量,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成绩,向党和人民汇报。”
最强的力量!拿这个标准一套,首先就套住了大校副师长张金明。这位从军事天才诸葛亮当年隐居的南阳卧龙岗下走出来的汉子,黑红的脸膛上透着坚毅,挺拔的身躯里涌动着刚强。他曾是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副队长,威震群豪的全军刺杀冠军。在新时期建军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华北地区“802”演习中,就是他高擎鲜艳的“八一”军旗,率先通过检阅台,接受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检阅。
当北京卫戍区领导和师长、政委把受阅预备役部队方队队长这副沉甸甸的担子交给他时,他没有犹豫,更没有讨价还价,而是亮开那声振天宇的大嗓门,高声说道“保证完成任务!”
任务受领了,决心下定了,可如何高标准地完成,他却没有十足的把握。预备役部队是一支寓兵于民的特殊部队,又是第一次参加阅兵……
受领任务那一晚,他宿舍的灯光几乎亮了一夜。兵马未动,计划先行,方队抽组还没有开始动作,他就已在苦苦地思考着各种方案了。
最强的力量!拿这个标准再套,套上了大校副政委张玉法。同方队队长张金明比起来,这位各级选中的方队政委,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类型。他挺拔英俊的标准的军人身材,沉稳、细心、想事周到……
也许正是这一点,赢得了领导的青睐,使他跨入了这辉煌的行列。
最强的力量!用这个标准,不仅选出了一批身着国防绿的优秀现役官兵,而且选出了几百名首都人民的热血儿郎,平时不穿军装的预备役官兵。
年届50岁的曹焕增,是顺义区工商局的干部,也是一名有着20多年军龄的“老武装”。出任中队教导员的人选时,从区委、区政府领导,到区人武部领导,头一个就想到了他,可是,当形成统一意见之后,时任顺义县人武部部长张华之去找他谈话时,却怎么也张不开口了。
“张部长,您是大忙人,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什么任务您就痛快交代吧。”
“这个……”张华之看着病床上躺着的他老父亲和他那病歪歪弱不禁风的妻子,几次涌到嘴边的话都咽了回去“没事,没事,我就来看看老人。”
“说吧,是不是抽我到阅兵方队?”老曹好像早有准备。
“本来是的,”张华之为难地看着他,“没想到你家里这么困难……”
“困难是困难,可谁家还能没点困难,哪头重哪头轻我分得明白,你就说哪天走吧!”
曹焕增抓紧集中前的几天时间,把来北京治病的老父亲送回天津老家,又简单将家里安排一下,打起背包就到了方队报到。
在方队紧张的训练中,这位可以算作参训队员们父辈的铮铮铁汉,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酷暑盛夏,每天坚持同小伙子们一起到训练场,从不间断。而且,参训队员思想上有什么疙瘩,身体上有什么不适,家里有什么困难,都瞒不过他的眼睛,那无私的帮助,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一颗颗年轻的心灵,激励着一腔腔报国之志。
预备役战士刘士雨母亲生病住院,曹焕增多次找他谈心,还硬塞给他500元钱。康维山患静脉曲张,生怕被退回去参加不了受阅,心理压力很大,老曹一边安慰他,帮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边及时为他联系医院治疗,终于使他战胜病痛,取得优异的训练成果,光荣地踏上天安门广场。吴青松同妻子为家务事闹矛盾,谁也不肯服软,最后赌气要离婚。老曹知道后,三番五次跑到他家里做工作,终于使女方转变态度,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训练。战士的工资没有及时发放,他跑回去催。战士的衣服破了,他帮着补……总之,哪里都能看见他那热情的身影。
王彦刚,通州区法院法警。他是一名退伍战士,在部队3年荣立了5次三等功。回到法院当法警后,他像在部队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赢得了一片赞誉。当在通州区抽组预备役官兵参加国庆阅兵的消息传来后,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着。经过三年部队生活,他对人民军队这座大熔炉产生了深深的感情。他总觉得,在部队得到的太多,而贡献太少。现在突然来了这样一个为部队做贡献、为国争光的机会,怎么能轻易放过呢?他找法院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说实话,对于这样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干将,领导们打心眼里不愿意放他走。可是,参加国庆阅兵,不光是他个人的荣誉,是法院的荣誉,更是扬国威壮军威的大事,怎么能不挑最优秀的人去呢?于是,领导同他一起,去找区委、区政府和武装部领导,强烈要求参加。
像王彦刚那样被严格挑选出来的400多名首都预备役官兵,都用血汗和赤诚书写出了合格的答卷。
此时,当他们以豪迈的英姿、整齐的步伐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预备役部队的风采时,过去了的一切艰苦,一切磨难,都变成了人生最美好、幸福的回忆。
受阅女民兵的动人故事
1999年10月1日,350名身着红色礼服、手握新式冲锋枪的中国女民兵方队昂首阔步、英姿飒爽地走过天安门广场。
这支代表中国民兵参加受阅的女民兵们来自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北京市朝阳区,她们大多是18至25岁的未婚女青年。
说起这支不同寻常的方队的组成,还有许许多多的动人的小故事呢。
三中队20班的张宁是北人集团的职工。21岁那年,她悄悄跑到武装部报了名,想实现心底埋藏已久的“当兵梦”,由于年龄偏大而未能如愿。这一次,听说要在朝阳区征集参加国庆受阅的女民兵,她早早就递交了申请书。考核中,她一路顺利通过。
就在她得意洋洋地穿起绿军装准备赴阅兵村时,正在为两人的婚事而辛勤操劳的未婚夫不解地说:“我们的婚事已经临近,双方父母为此也操持很久了,你哪能说走就走啊!”
张宁严肃地对未婚夫说:“阅兵是振奋国威的大事,我们的婚礼早一天晚一天没多大关系。”未婚夫看无法阻止她,只得退一步将婚期提前了一个月,并大大压缩了繁琐的结婚仪式。结婚第三天,这位21岁的新娘就走进了阅兵方队,留下新郎一人独守新房。
北京汽摩联合制造公司工人、39岁的何莉是阅兵方队中年龄最大的。刚来阅兵村时,她担任副指导员,编到政工组里做队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后来,她看到方队里病号较多,就正式向方队递交申请,要求和年轻的姑娘们一样成为受阅的一员。何莉是1984年国庆阅兵时女民兵方队第三排的排头兵,方队领导批准了她的请求。
何莉的儿子5年前得了肝癌,将肝切除了三分之一。现在,儿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复查,多么需要妈妈陪伴他啊。这期间,她爱人又患了脑出血,自己一个人住进医院,生活都难以自理。他对何莉说“你快回来吧,我都感觉有些坚持不住了!”
何莉还没有顾上答复丈夫,又一个不幸却接踵而至,儿子在骑自行车上学时,腿被汽车撞断了……
听着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儿子在电话里的抽泣声,这位号称阅兵村“铁娘子”的女人流下了眼泪。
她喃喃地对儿子说:“妈妈一定要通过天安门广场!以后我哪里也不去,就在家里陪着你!”
武丽云是1998年人民大学统计系的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在朝阳区商委电脑部工作。她一边进行着电脑设计,一边参加劳动人事学院的研究生考试。等她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传来了阅兵的消息。从小就想当兵的武丽云,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受阅队员。
商委的领导非常惋惜,明确告诉她:“这个职位很重要,你走了,可能要调整其他同志来担任。”
这位高材生却坦然地说,考研对我来说并不难,好工作也可以再找。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女民兵方队里,为了祖国的荣誉自觉放弃个人利益的女民兵不胜枚举。贾振华是个体经营者,在西单商场有一个不小的租赁柜台,月收入5000元,可为了阅兵,她把柜台转让了;石宝金刚从警校毕业,就加入了阅兵训练的行列,连分配工作的机会都放弃了;队员陈群原在海蓝云天公司上班,如今海蓝云天倒闭了,她也失去了工作……
这些姑娘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后,又要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失去工作还要继续去找工作,但为了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为了展示新一代中国女民兵的形象,她们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有人认为吃亏的方队,心甘情愿地把她们最美丽的瞬间留给了祖国人民,留在了天安门广场。
战略导弹的后台保证
阅兵方队的压轴巨阵是战略导弹部队。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15年前,就是这个部队的官兵驾驭着“大国长剑”走进历史的帷幕,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那惊天动地的步履,曾让世界为之震惊。
15年来,这支战略导弹发射劲旅,又书写了辉煌的业绩,多次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任务。在国庆50周年之际,他们驾驭着新一代战略导弹武器装备,再次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铁骑如潮,惊天动地,却纹丝不乱,给观礼的人们展现了一种力与美的平衡。
车辆方阵最为威武,但也最难训练。偌大一个车辆方阵,骑线要正、标线要齐、卡距要等,做到在行进中横看纵看都成一条线。
传统的“点线式”训练方法是划上线,竖上杆,由驾驶员凭着肉眼和感觉一遍遍地训练。这种方法误差较大,一般都在10厘米左右。
能不能发明一种仪器来使车辆精确定位呢?部队在官兵中大力开展“我为训练献一计”活动,鼓励官兵搞“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无数个设想被否定了,无数次论证被推翻了……他们终于发现可以利用导弹发射的摄像机原理来精确标测误差。经过前后一个月的苦战,他们研制出了集图像采集、视频传输、全时监控于一体的光电辅助训练模型。这样,驾驶员除了自己的肉眼之外,又有了一只精确的“光眼”,也就是设在驾驶室里的终端显示器。
“先‘点线式’粗标,后‘光电式’精标”,《轮式车辆驾驶训练辅助系统》使车辆定位误差缩小为3厘米,并以其原理的简单、元件的易购、安装的方便,被专家评为“经济、实用、形象、直观”的成果。
导弹作为现代战争的“宠儿”,对温度、湿度等条件都十分“挑剔”。而这次参阅的导弹都是我二炮部队最新型的武器,技术含量高,且大部分是由全功能战斗状态改为受阅状态的。所以在贮存保管、转载运输、检查调试、操作使用等方面有着更特殊的要求。如何使火箭在劣势环境下保持不仅随时“拉得动”,而且随时“打得准”的最佳状态,成为二炮受阅部队一个崭新的管装课题。
“‘硬件’不够,科技来补”。方队积极围绕“科学管装”做新文章。技术保障组炎炎烈日下对预演前后的装备作了详细的跟踪调查,记录了上万个技术参数,并对这些枯燥的参数进行科学地对比分析,最后大胆采用了受阅状态装备与全功能战斗状态装备、装备车与导弹弹体分库存放、分类管理的办法,尽可能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贮存指标。
同时他们针对人工检查维修费时费力、并且效果难以保证的状况,大胆提出了利用计算机为装备建立技术档案、实施24小时全天候性能监测的设想,被专家组采纳并付诸实施。
他们还颇有创意地总结出了“双管齐下”、“两两结合”的方法,即静态检查与动态调试相结合,立足自身与专家保障相结合。车场保养与训练现场伴随保障相结合,大大减少了装备故障率。
科学的管理带来了高效益的回报。在二炮受阅部队,任何一名技术保障人员,都能使火箭头与体、级与级结合得分毫不差,都能使火箭在拖车上放置的下夹钳误差为0。同时任何一辆装备,不经突击检查调试、不经突击维护保养,随时都可以接受训练任务。
一位首长在阅兵村视察时是这么称赞他们的:“有了‘后台’的保障有力,才有‘前台’的威风凛然。”
国庆之日,导弹方阵的英姿再次让世界惊叹。
空军战机的零秒误差
10月1日。雄伟的天安门广场。花如海,歌如潮,万众欢腾普天同庆共和国50岁生日。
11时5分20秒,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声响彻长空,无数双期待已久的目光仰望长天。我军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空中阅兵飞行编队飞过来了!由17个机型、132架各类战机组成的国庆阅兵10个空中梯队横空而出,呼啸前行,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这是中国历史上阵容最大:7种机型,132架各类作战飞机。准确度最高,编队总长75.637公里,不差一米一秒;组织指挥最复杂,152架飞机分别从7个不同方位的机场起飞,沿7条航线按时飞到指定空域集合点,并依次加入基准航线,准确无误地飞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
为了这跨世纪的一飞,空中梯队组织指挥机构付出了无数的智慧和心血。
1998年初春,军委、总部根据党中央和江泽民的命令授命空军:组织指挥陆海空航空兵部队组成的10个空中梯队,参加将于次年10月1日举行的国庆阅兵活动!
空军党委把作好国庆阅兵空中梯队的组织指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多次专题研究,精心安排,严密部署。时跨半年,威武壮观的空中受阅编队方案终于形成。由陆海空三军调集歼击机、强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加受油机、新型战斗机、武装直升机等132架飞机,组成10个楔型、箭型等不同队型的空中梯队。
1999年5月底,陆航、海航和空军领导机关分别向各自部队下达了进京阅兵训练的命令。各路“神兵天将”迅速从空中和地面向指定地点集结,近170架作战飞机从全国各地奔赴北京周围7个机场。
要对这样庞大的多机种机群实施科学有效的组织指挥,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作战、训练、通信、领航、气象、雷达、航管等部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受阅飞行。为此,空军组织机关精干力量,专门组成了指挥、训练、政工、后勤、装备5个小组,分别对受阅部队实施全方位的指挥。
阅兵训练开始前,他们组织有关人员对首都地区影响空中梯队飞行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组织有关人员从空中、地面勘察了受阅飞行航线,对市内高大建筑物的位置进行了核实。研究制定了《空中梯队不同气象条件出动方案》、《特殊情况处置规定》和《合练、预演飞行安排》等临时法规。并根据阅兵的需要,在阅兵的航线上设立了12个指挥机构和8个通信、导航和雷达引导。
通信是指挥的“耳朵”,首当其冲。自5月份开始,空军、北空集中兵力,一个月就为所有受阅部队开设了无线、有线、微波三条通信线路,铺设光缆113公里,开通全国全军程控电话500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通信指挥网。
为给各个梯队指示准确航向,空军、北空通信团奉命在7条航线上开设7个对空导航台,在基准航线上开设北京饭店、公主坟等4个引导点。
雷达是指挥员的“眼睛”。它将飞机在空中的高度、速度、航向等各类数据,收集处理后提供给指挥所。为提高雷达情报质量,空军、北空共投入了41部雷达,分布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省19个雷达站,并对所有雷达重新进行了基数校正,标正了方位,调整了参数,大大提高了识别和低空监控能力。
为了向指挥员及时提供准确的气象资料,空军和北空的气象部门在领受受阅任务后,立即从部队、院校和研究所抽调50多名专家,组织力量研制了气象资料远程传输系统、气象资料测报发放系统和气象变化演示系统。这些系统能随时接受国际气象卫星提供的云图资料,并能随时调阅华北地区所有军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测报资料,在合练期间做到了“不放过一个可飞天气”。
7月9日,受阅前的联合训练正式启动。
首先,132架飞机以单机或双机按照规定时间先后从7个机场起飞,然后在规定的时间、空域里,飞机以要求的间隔距离集合成10个梯队后出航,沿着各自航线飞向距天安门99公里的螺山导航点,按照规定的航向、高度、顺序和时间依次加入基准航线,飞向天安门。
要做到一米不差、一秒不差,这就意味着,10月1日11时5分20秒,第一架飞机要1秒、1米不差地到达距天安门450米的英雄纪念碑上空,每个梯队、每架飞机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高度、位置,在6分59秒钟内全部通过。
这就意味着组织指挥要万无一失,将速度每小时550至800公里左右的每个梯队、每架飞机毫厘不差地指挥调度到规定的位置和高度上,并保持住稳定的队形。
为了达到严密组织、科学实施,空中梯队建立了一套指挥方案、一套工作程序、一套组织方法、一套特情处置预案、一套完整资料,确保组织指挥高效有序。
8月21日,空中梯队组织合练。8时,一架运输机升空观察天气。战鹰在基准航线上空缓慢盘旋,将各个高度层的云量、能见度等数据传向指挥所,经校对后迅速转告各机场,为飞行提供最佳气象依据。与此同时,各保障分队进入状态。
9时48分,领队梯队起飞,拉开了第一次合练的序幕。指挥所内一片繁忙。8台终端显示器全部打开,指挥员仔细观察各个梯队的飞行航迹。领航人员、雷达标图人员、对空指挥人员不时滚动着手中的鼠标,精心计算着各种数据。
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启动,指挥员的眼睛从标图桌移向电子显示器,成为区别于历次阅兵指挥的主要标志。
10时30分,10个梯队以整齐的编队、威武的阵容飞过来,0秒到达!
14时、15时,第二、第三次合练如期进行。
17时38分,当最后一架飞机着陆,指挥所内开始了一天的总结讲评。
训练组的同志立即开始整理一天的情况通报,将各个梯队的问题、注意事项一一指出,连夜上报下发。领航和气象的同志又开始了第二天的天气观察。
日复一日,他们天天在这紧张的气氛中工作着。
10月1日,当10个由各型战机组成的空中梯队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外电发出了如下评论:
这次大阅兵,不仅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国威军威,而且显示了中国空军驾驭现代战争和指挥大机群作战的非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