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范畴学说

范畴是哲学中的一个问题,本用不着单独成章;但因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探讨哲学范畴的人,他的范畴学说内容丰富,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剖析范畴理论,可以从一个方面来探讨他的哲学思想,认识他的哲学特征,并可以从中总结人类思维发展的经验教训,故而列专章介绍。

学术界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总的看还不是很深入,而对其范畴学说的研究就更少了,多是在谈论哲学思想或逻辑思想时涉及到范畴理论。《论辩证思维的形成和它的范畴体系》(黄顺基、刘炯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和《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简论》(杨寿堪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年)两书,特别是后者,专门研究了范畴问题。本章根据这两书有关论述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简述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

范畴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支撑点和阶梯。列宁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 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①人们在实践中,反复地接触到同一种类的事物,积累了关于某一种类事物的种种属性、特征、联系等等的丰富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进行整理和概括工作,把这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联系抽象出来,形成概念,并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思维活动。这样,人们才可能日益深刻地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达到有成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那些比较深刻的、比较普遍的概念,就叫做范畴。

亚里士多德是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哲学范畴的含义和意义作了许多有益探索的哲学家。虽然他没有给范畴下过定义,但根据他的几本有关著作,我们可以考察出他的范畴学说的含义。

1 范畴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研究,一个重要方面是从语法或修辞学出发的。在《范畴篇》一开头就讨论语法问题,讨论了同义词、多义词以及在语言表达中语词的表达形式和组合形式。并按主词和宾词的关系,把范畴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只能作为主词不能成为宾词的,另一类是属于作为宾词而述说主体的(主词的)。他之所以从语法的主词和宾词的关系上来揭示和阐明范畴的含义,是因为:(1)范畴和语法是紧密相联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或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总是离不开对于事物的定义和概念。对事物下定义就必然牵涉到语法问题,因此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普遍的概念的哲学范畴,当然也就同语法问题直接发生联系。

(2)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首先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提出来的,或者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而对逻辑的研究和思维过程的分析,是以语法为

①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 38 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第 90 页。

出发点的。(3)亚里士多德的活动年代正是智者中诡辩派风行的时期, 他当时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反对诡辩派的种种谬论,而诡辩派的手法之一是在语法上制造混乱,混淆概念,提出似是而非的定义。他的一些范畴是在驳斥诡辩派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范畴就自然地和语法、词语结合在一起了。

但是,如果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只归结为语法问题,那就片面了。实际上,还应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来考察和理解范畴。他把范畴看作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多方面性质的一种规定,并明确地表述了范畴和存在的关系,范畴不是主观思维的产物,而是客观存在事物不同方面的一种反映或规定。这里,亚里士多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范畴同本体论、认识论结合起来,当然超出了语法范围。

亚里士多德所以重视对范畴的研究,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范畴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和作用。从他对具体范畴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把范畴看作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逻辑工具。他指出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在这五彩缤纷的事物面前,如何认识它们,把握它们,这首先必须将多种多样的事物概括为几大类,只有这样,认识客观事物才能顺利进行。这种概括,就需要通过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即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范畴进行了分类,在《范畴篇》列举了十类: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主动、被动;在《形而上学》第 5 卷提出 30 个哲学术语,也就是 30 个范畴,虽然有的和以前的有重复,但重视对范畴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来。他认为,通过范畴去考察和认识世界,“就很接近于见到真理了”。

对这些范畴,亚里士多德都作了系统、深刻、有益的研究和分析。如“实体”,在他的著作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 把“实体”列为十范畴之首,用“实体”统率其他范畴。“质料与形式” 是亚里士多德使用最广泛的一对范畴,质料和形式的理论贯穿其整个哲学之中,在他的思想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运动”是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中的重要范畴,他认为只有研究运动,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上,对运动这一范畴作了系统的论述。“潜能与现实”是亚里士多德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的研究中提出来的一对范畴。在他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没有明确提出和研究过这对范畴,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这对范畴作了深入的探索。他认为事物可以分为潜在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有些事物是潜在的存在,有些则完全是现实的存在。因此,每种事物的变化,都是由潜在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范畴进行分类时,把“质和量” 这对范畴放在仅次于“实体”的位置,他把质和量看成是事物的一种规定,并分别作了研究。“时间与空间”是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详尽探索的范畴。他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中,对“关系”这一范畴作了专门论述,他对这一范畴的论述表现出不少朴素辩证法思想,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总是作为相对的东西而存在,“事物就本身而言并非是绝对是大的或小的,它们之被称为大的或小的应当说是由于一种比较的结果”。(《范畴篇》)这一表述反映了人们通过“关系”这

一范畴揭示出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亚里士多德特别重视和研究的另一对范畴是“必然与偶然”,他认为,在现存的事物中有些事物的出现和存在是出于其必然性,如果没有这种必然性,它就不可能产生和存在。强调必然性,并不是否认偶然性,偶然性是不出于必然和经常,不是事物的本质。“对立”是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论述的又一范畴,并在

《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多处提到。这一范畴,是亚里士多德在总结过去哲学家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他的著作中经常举出各个领域内关于对立的事例,如一和多、奇和偶、同和异、动和静、光和暗、雌和雄、美和丑、善和恶等,“研究对立的东西是一门科学的工作”。(《形而上学》)“个别与一般”是亚里士多德论述较多的一对范畴,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有价值的思想。这对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他范畴的前提和基础。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之所以很有价值,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他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解决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另外,他在范畴论中表现出来的动摇性和矛盾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这对范畴的理解存在着混乱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亚里士多德关于个别与一般的理论,看成是他整个范畴论的一个总结。

  1. 范畴学说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内容广泛,思想深刻,仅就这点也可以说明他是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和最博学的人物。

一个哲学学说和体系的建立,必须有哲学范畴作为基本内容,哲学家总是通过继承前人或自己的创立的范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由一系列哲学范畴组成的理论体系。要掌握他的哲学体系,就必须了解他的范畴理论;了解了他的范畴理论,就掌握了进入他的哲学之门的钥匙,因此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既有理论的意义, 又有哲学史的意义,黑格尔说“要理解亚里士多德,就得认识这些范畴”

①,说的很有道理。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不断发展过程,它每前进一步都由范畴固定下来。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不少新的哲学范畴,系统深刻地探讨了许多哲学范畴的内容和实质,并对范畴作了初步分类,这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化,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又一重要贡献。

范畴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区分认识过程的阶段,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根据研究,总结提出新的范畴, 实际上可以由此而对科学进行分类,对一些学科的研究对象作出规定。亚里士多德进行了这种工作。他擅长分析,对古希腊哲学家们一直讲的存在进行了分析,认为“存在”有各种各样,将每一类“存在”都进行单独研究,构成各门独立的学科。他说,哲学研究存在本身,其他学科从存在中“割取”一部分,研究其属性,例如,研究关于数的存在的, 是数学;研究关于医疗的存在的,是医学;研究关于语言的存在的,是修辞学;研究关于逻辑存在的,是逻辑学;研究关于道德存在的,是伦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2 卷,商务印书馆,1960 年版,第 290 页。

理学;研究关于政治存在的,是政治学⋯⋯对这些他都进行了研究,所以成为许多门学科的创始人。以上说的分析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依据范畴的分类,对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作出规定,并作出卓有成效的研究,写出著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哲学“范畴”这个词并对它进行研究的哲学家。当然,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十分明确范畴的意义,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给范畴下定义,更不会有列宁那样的深刻解释;而且,他对范畴的意义的了解还有含糊和不正确的地方, 更有不确切之处。但总的看,贡献是大的,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和作用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从他对具体范畴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 他是从范畴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来揭示范畴的实质和意义的;第二,尽管他对范畴的了解是建立在本体论的基础上,但不少地方也涉及到以认识论的思想来把握。所以他把范畴看作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规定和反映,他从对范畴的这种理解出发,对范畴作了首次的分类,并研究了不少的具体范畴。尽管这种研究还说不上很完美,但在二千多年前已达到在今天看来仍有相当科学价值的研究水平,是不易的,其成果是令人敬佩的。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意义以及对许多具体范畴的内容带有独创性的探讨和所取得的成果,的确是人类认识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光彩的真理颗粒。

亚里士多德把“实体”范畴看成是对客观独立存在着的具体事物的一种规定,并且作为理解其他范畴的根据。就是说,他认为实体是中心, 其他范畴都附属于实体,是实体的数量、性质,“因为除了实体之外, 没有一个别的范畴能独立存在,所有别的范畴都被认为只是实体的宾词”。(《物理学》)实体是一切范畴的基础,这是贯穿在亚里士多德整个范畴论中的一条主线。他指出,实体在任何意义上——(1)在定义上,(2)在认识的程序上,(3)在时间上——都是第一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是其他一切东西赖以存在的基础,其他一切东西都是隶属于实体的性质、数量、关系、状态等方面的属性,都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因此,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必须从实体即个别事物开始,否则认识无从谈起。实体是具体的、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因此,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如苏格拉底这个人,我面前这棵树,才是实体。除了这类实体之外,还有另一类实体:苏格拉底这个具体的东西是人,是动物。这里的“人”(属)和“动物”(种),并不是性质或数量等属性,也是实体,不过这类实体不是具体的、个别的, 而是抽象的、一般的。这样,就得承认有两种实体:个别的实体和一般的实体。他把个别事物叫“第一实体”,一般实体为“第二实体”。基于对实体的这种理解,他就进一步提出和论证了个别与一般这对范畴, 坚持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先于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个别之外无一般的观点,并在这个问题上对数论派和理念论进行了批判。对他关于个别和一般这对范畴的论述和理解,后世哲学家是高度赞扬的。

亚里士多德从这种实体论出发,又提出质料和形式这对范畴。质料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基础和前提,形式使事物相区别,两者的结合构成事物,它们既对立又相互转化。他认为形式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他对这对范畴的论述和理解,充满了辩证法,对西方哲学发展史有较大

影响。

亚里士多德还从范畴与实体、实体与客观的关系上探讨了真和假的问题。他指出,我们首先给真假作出规定,所谓假,就是以不是为是, 以是为不是。所谓真,就是以是为是,以不是为不是。真与假的问题是依事物的对象是否联合或分离而定:谁把分离的东西认为是联合的,把联合的东西认为是分离的,那就是假的;把分离的东西认为是分离的, 把联合的东西认为是联合的,就是真的。这种说法也许还不够全面、准确,但其基本意思是要明确真与假的标准,凡主观思想符合客观事实的, 主客观相一致的,那么人们的看法、判断就是真的;不相符、不一致的, 则是假的。这点表明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用他的这种说法,对照日常生活经验,可以判断出不太复杂的真假问题。比如说石头是硬的, 不是因为我们说它硬,它才硬,而是因为这种说法符合客观情况;如不这样说,那就违背实际了,就是假而不是真了。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了逻辑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相一致的思想萌芽。他把范畴看作是事物存在形式的逻辑规定,并试图以一个范畴系统对客观事物的多方面作全面的逻辑规定,这也就是他一再强调的范畴的种类和存在的种类一样多的意思。他不仅从逻辑学的角度揭示范畴的含义,而且从范畴和客观存在的关系上来了解和把握范畴的内容和实质。同时,还试图把范畴的排列和顺序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程序一致起来, 把“实体”列在十范畴的首位,并明确指出实体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认识程序上都是第一的。这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因为我们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开始,即首先要认识这个东西是什么,然后才能认识该事物的各种特点、特征和属性。亚里士多德给具体范畴下定义、考察具体范畴的内容,以及范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时,往往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有的地方还讲得很得当。

其次体现了变化和运动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详尽地论证了运动这个范畴的哲学家,他不仅批判了以芝诺为代表的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而且还论述了运动和事物的联系。就具体事物来说,其运动是有限的,有生有灭;就整个运动来说,是无限的,无生无灭。因此,每个范畴以及每对范畴之间,就从运动着的存在中获得了自己的内容和联系。他把运动、变化看成是联系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的中间环节, 指出从质料到形式,从潜能到现实是一种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运动。

第三,体现了联系和相对性思想。亚里士多德严格区分了范畴之间的界限,同时也强调了各种范畴之间的联系。他在《关系》这一范畴中, 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关于范畴联系和相对性的思想。认为有些范畴只有从相互联系中才能理解和把握,只有从与其他方面相比较才有意义。例如大与小、多与少,只有相比较,才有所谓大小多少之别,它们只有相对的意义,只就一方面来说,不存在大还是小、多还是少。与比它小的东西相比、相联系,它是大;如与比它大的东西相比、相联系,它就是小。他常运用的质料和形式也是如此。两者既对立又相互依存。质料不能离开形式而存在,正如形式不能离开质料一样,因为质料是形式的基础, 形式不只是指事物的形状、长短、宽窄、高低等,而是指一切事物的“性质”。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任何绝对化的看法都是不对的,一切要以

具体情况而定,一个人在坐着的时候,说“他坐着”就对了,当他站起来后,你还说“他坐着”就错了。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不仅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而且包含了真理是具体的思想。对二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来说,独创出这样充满辩证法的思想,确实难能可贵。

第四,体现了相反者可以转化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突出标志就是存在相反者(即对立),而相反者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大变小,小变大,好坏互变,善恶互移,他反复讲的质料形式亦然。质料是潜在的东西,由于形式的推动和吸引,这种潜在的东西可以转变为现实的东西。世界上的一切现实的事物都是从质料向形式转化而形成的。当然,亚里士多德在范畴学说中表现出来的辩证法思想,有的较为明显, 有的还只是萌芽,有的处于动摇之中,而最后,辩证法越来越少,在主要问题上,又离开了辩证法。

  1. 范畴学说的不足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具有重大价值,但也存在着混乱和矛盾,使他“陷入毫无办法的困窘的混乱状态”。仔细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是偶然的。

在质料和形式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是正确的,他一方面承认质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质料和形式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质料自身只是一种潜在性、可能性,只有形式才具有现实性。他的论述, 前后亦有矛盾之处,特别是进一步论述时,陷入了唯心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走到了一起。他一方面承认第一性实体是第一位的东西,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其他范畴不能离开实体而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存在一个没有质料、永恒不变的精神实体,即第一推动力。这个第一推动力把亚里士多德送回到他的老师柏拉图那里。目的因也是使亚里士多德陷入混乱的原因之一,既然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都是有目的的,那么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也就无法实现了。神学目的论最终使亚里士多德走向神秘主义。

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混乱和矛盾,即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对以后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有害的影响。如“空间”范畴中讲地球中心说,被托勒密加以系统化之后,成为经院哲学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宗教神学利用地球中心说,抬高上帝的地位,用上帝主宰人类,一切由上帝安排。这种理论束缚,压制了科学的发展。直到 15 世纪天文学家提出太阳中心说,才推翻了统治人们思想一千多年的地球中心说,使得科学得到解放。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目的论, 更为经院哲学所推崇,对科学的阻碍作用更大。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什么会有落后矛盾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找原因。

第一,历史原因。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柏拉图学园前后生活了 20 年之久,受柏拉图影响不能说不大,虽然他批判了理念论,并抓住了要害,但终究是不彻底的。在我们看到二人观点的不同时,也要注意到二人思想的相同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柏拉图的“理念”,本是同一个字,同一个东西。不同的是,柏拉图的“理念”

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亚里士多德赋予“形式”以实在的内容。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在个别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看法,而他的“形式”是在个别事物之中。他有时也说形式可以独立存在,但那只是说人们在思想中可以将形式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而独立存在,这个形式是他所说的“第二实体”,它只能在思想中分离存在,而不是在实际上可以分离存在。所以,在“一般在个别之中”,还是“一般在个别之外”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纠正了柏拉图的错误,但是,只到此, 问题并未结束,仅只这点正确,还不能保证进一步探索不犯错误。因为, 一般和个别还有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作为深受柏拉图熏陶的亚里士多德,很难保证不倒向柏拉图一边。

第二,科学水平的制约。亚里士多德所处时代的自然科学虽然已达到相当的成就,但毕竟是科学的童年期,许多学科的研究刚刚开始,许多自然现象还得不到科学的解释,甚至猜测多于解释,在这种情况下, 神秘主义在所难免,不能不影响哲学学说。在希腊,以对世界整体形成概念认识为产生标志的古希腊哲学,是建立在希腊创世神话关于世界整体的表象认识基础之上的。在古希腊哲学产生之前,希腊就广泛流传着有关世界创生的完整神话传说:宇宙最先是混沌, 从混沌中分化出天空和大地,天空和大地生出的孩子是最高的神,诸神代表日月星辰、海洋等。这一切表示着古希腊人的直观认识。而人类认识史表明,对世界的认识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建立在直观表象认识基础之上的。这里面, 后来也形成某些科学认识,发展了某种科学,但终究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外衣。科学不发达,哲学自然不会发达,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受“神” 的影响,不是不可理解。

第三,认识论原因。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主要是从本体论来考察的,同时也涉及到认识论问题,因此他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候往往把本体论的一些问题同认识论的认识过程混淆起来,结果就出现了前后矛盾和混乱,如“实体”这个范畴,前后就不一致。在《范畴篇》中, 说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一般的“属”“种”是第二实体。在其他著作中,如《物理学》《形而上学》中,变为一般的形式是第一实体,个别事物是第二实体。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主要是从逻辑上考虑问题,没有分析个别事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在《物理学》中,他分析出个别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合而成的。这里的形式是《范畴篇》中所说的“属”,“质料”是新提出的概念。具体事物由形式和质料组合而成。决定事物本质的是形式,再分析下去,就回到了柏拉图的唯心论。从认识论上说,人的认识过程可以从一般到个别,但如果把这种认识过程当作客观事物存在的情况,那就错了。

创立逻辑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大功绩。但他把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当成宇宙的根本规律,这就使真理变成了谬论。矛盾律反映了事物的一个侧面,它是人们初步的思维规律,把它绝对化,变成适用于一切领域的普遍规律,用形式逻辑的矛盾律代替客观世界的矛盾规律,就无法理解事物的矛盾运动,无法理解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辩证法,他用“是就是,不能既是又不是”的原则衡量一切,解释一切,不可避免地在范畴学说中反映出形而上学观点。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既有正确的一面,这是主导方面,

又有不足的一面,存在着矛盾和混乱。既然正确的一面是主要的,我们就要肯定他的贡献,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如此丰富的范畴学说,确实值得大书特书。而提出不足,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成绩。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对后世的哲学、自然科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系统研究范畴学说的哲学家,创立了自己的范畴体系。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主要是从本体论来考虑问题的,这和当时哲学思想发展与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康德是从认识论出发,根据认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出范畴体系。康德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主体的思维能动作用的思想。这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但康德的范畴体系吸收了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思想资料。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也是黑格尔建立辩证范畴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亚里士多德对黑格尔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黑格尔的许多范畴沿用了亚里士多德使用的术语,而且表现在内容的吸收上。黑格尔不忘其师, 高度赞扬了亚里士多德,他“深入到了现实宇宙的整个范围和各个方面, 并把它们的森罗万象隶属于概念之下;大部分哲学科学的划分和产生, 都应当归功于他。当他把科学这样地分成为一定概念的一系列理智范畴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同时也包含着最深刻的思辨的概念。没有人像他那样渊博而富于思辨。”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发展,发扬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