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濒死和前生经验的再认识

有时人们说,在死亡入口处的回忆仅仅是逐渐消融的神经键和逐渐衰亡的脑组织的一种副产品,然而,这种说法与图景回忆的准确性和速度相矛盾。濒死经验记忆现象涉及到人类长时记忆的有效性问题,尽管这种回忆在神经生理学方面还未完全弄明白。

短时记忆可以根据大脑皮层神经元网络的形成和再形成比较容易地理解,但长时记忆看来需要可修复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键的某些不同的记忆痕迹或“印象”。正如 J·艾克尔斯爵士所指出的,“我们不得不假定,长时记忆在某种程度上被编码在大脑的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中。因此这促使我们推测,记忆的结构基础就在于神经键的持久性修复调整。”然而, 对通过经验可以被永久保留的记忆痕迹或其他持久的神经键修复调整进行研究被证明是徒劳无益的。这一研究以系统的方式在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 即 K·拉什利 (Karl Lashley)的一系列著名的动物实验。拉什利试图找到老鼠大脑中永久的记忆痕迹,但他最终得到的结论正如我们在第 1 章中就已指出的那样:被试动物的记忆随脑组织被切除的量增大而成比例地衰减,但却不会完全丧失记忆。②习惯行为方式的记忆痕迹究竟贮存在哪 里,直到今天还是个谜。J·Z·杨 (J.Z.Y-oung)认为,即使绝大多数神经学家相信神经键变化的理论,但几乎没有该理论具体的直接证据。

埃德曼的神经元群选择理论虽然为固定行为模式的选择性修复调整

(包括经调整后的行为的认知关联)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把它用来解释长时记忆时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认知功能是根据在结构上不同的神经元群来解释的,这些神经元群遍布大脑中的任何地方,由 100 到 100 万个细胞组成,它们被说成是作为一个单位对传输给它们的信号作出反应 的。每一个神经元群对某种特殊的信号类型作出反应,它们就是产生心理过程中注意反应的那些特殊信号类型。因为信号选择特定的神经元群,所以这些神经元群在它们的活跃性方面就展开了竞争。

神经元发育的最初阶段引导特定物种的神经解剖学特征的形成,其发育过程是经选择的,它涉及参与拓扑生物学 (topobiological)竞争的神经元集合体。某一特定大脑区域中的不同神经元群的集合体组成神经网 络,埃德曼称之为“初级目录”。遗传密码不是为这一目录提供了特定的指令,而是对其选择过程施加了一组约束。

① J·艾克尔斯和 D·N· 罗宾逊《人类是个奇迹》,伦敦,萨姆哈拉出版社,1985 年。

② K·拉什利《视觉中的大脑组织问题》,载《生物学论丛》第 7 卷《视觉机制》,兰卡斯特,杰克斯·卡特尔出版社,1942 年。

③ J·Z· 杨《记忆》,载理查德·格雷格利主编《牛津心灵辞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 年。

选择的更深层次的机制一般并不涉及解剖学模式的转变:它以行为期间对神经键连接的强化或弱化的选择为基础。这种选择过程产生了称为“次级目录”的一组不同的功能集合。初级和次级目录形成大脑中的图样,并由大量的平行和交替的连接线连接起来,选择事件的关联和协调,是通过信号的再进入和加强在给定时间间隔内图样之间相互连接而获得的。因 此,心理发展涉及到通过新进入的信号对前存在神经元群的选择,并涉及到把这些神经元群结合成有序度更高的构型。

对于神经元群选择理论来说,记忆本质上是重复某一行为的能力。在总体图样中神经元群的神经键强度的变化提供了记忆的生物化学基础,这种现象是神经键集合体中连续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种集合体特性。很明显,在这样的系统中,记忆不可能以回忆的常规形式涌现出来:回忆在连续变化的关联的影响下必定也会发生变化。埃德曼写道,记忆毕竟是连续的再编录过程的结果,因为知觉的目录被动物正在表现出的行为所改变。在解释记忆时埃德曼引用了有关动物作为例证, (在第 1 章中我

们已经作了叙述),这并非偶然,因为神经元群选择理论为某些不同种类的动物记忆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说明。对动物而言,人类学家有时称之为“遗传记忆”的东西构成了初级目录。然而对高级动物来说,这还不足以保证它能生存下去,这一目录所编排的严格的行为习惯必须由习得行为来补 充;而通过动物大脑的神经元网络中的再转录,即通过形成初级目录,习得行为就可非常容易地获得。

然而,人类的记忆是否也严格地局限于通过神经键的再转录而对行为作暂时调整呢?这仍是一个有待解答的问题。埃德曼认识到,人类所具有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学功能比动物要丰富得多,因此他承认高级的功能会改变记忆所包含的意义,但尽管如此他又宣称,要获得新的记忆功能,并不需要“选择和再进入”之外的任何新原理:大脑中新的有序连接就是所需的一切。这种说法并没有充足的根据,虽然人类的某些记忆形式可能来自于总体图式中神经键集合体的连续动态变化(例如,短时行为调整记忆),但人类记忆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形式,它还包括生动的和经常令人惊奇的对复杂序列事件的精确回忆,并伴有一连串与之相关的印象。这些事件和印象也许是在许多年之前体验过的,它们并不需要有任何直接的行为关键。神经元群选择理论与其他以神经键变化为基础的理论一样,对以下类

型的记忆不能解释:在遥远的过去体验过的事件和印象能生动地、精确地和具体地再现。D·洛雷姆 (David Lorimer)以完全不同的口气说,只有在其中全部“生命回顾”经验具有意义的图景才是创造性的相互连接之网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全息图网,在该网中部分与整体相互关联,并通过整体把它们自己也相互联系起来。接着他又补充道,这必定是一种整体,

① 埃德曼《关于心灵物质的清新空气和明亮的火》,纽约,基本书库,1992 年,P102。

在这种整体中我们和其他的创造之物才能真正存在。这必定是一种意识 场,在这种场中我们相互依赖地绞合在一起。①他的解释尽管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没有必要借助印象主义,因而这种解释还需要 (也能够)进一步完善。

在这里回顾一下拉什利自己所下的结论对我们论述问题是很有帮助 的。面对着出乎意料的老鼠的记忆部位分布,拉什利推测,如果不考虑特

殊的神经细胞,动物的行为必定由普遍的活力场中的“激励物质”所决定。他把这些场比喻为在胚胎起源中决定其形成的力场:类似的力线能在大脑皮层组织中产生图样。②这也许会提供一条富有成效的探索途径,虽然沿这一条途径探索的神经学家并不多。

这里所采取的这种形式的场理论既是对以再转录为基础的神经网络理论的一种选择,又是对印象主义观点的一种选择。它的主要新特征是,它宣称长时记忆中回想起的事件、印象和其他东西并不贮存在大脑中,它们仅仅是大脑通过周围的场获得的。根据这一概念,长时记忆并不是在物理学上定位于大脑皮层网络中的,大脑皮层网络仅仅是作为从真空全息场接受到的信号的转换器起作用的,因此真空全息场的功能就相当于一个体外记忆库。从真空全息场取回信息完全遵循全息原理,而干涉图样又把原先记录的特定图样转换成事物或事件的印象,这一过程遵循傅立叶变换规 则。

这一概念与观察到的记忆性回忆特征显得很吻合。第一,回忆并不定位于脑组织中,但却分布于作为全息感受器片的整个大脑区域。第二,回忆具有一种联想的特性:每当被记录的某个信息出现而引起人的注意时, 该信息就可以作为一种记忆提示器而找回与之相联系的更大范围内的信息

——与如下事实恰好相吻合:在全息相图中任何微小的部分都包括记录下的全套信息。第三,回忆由一组复杂的材料 (视觉的、听觉的和与之有关的记忆)所组成,并且经常是以一组随时间变化的材料 (运动图景记忆)这样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机制与那些多路制全息图机制类似。第四, 大脑中的突现时间与对贮存的经验进行扫描的时间无关,突现时间主要依赖于主体的注意力水平和伴随这种回忆的情感程度。因此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大脑中的记忆痕迹是以整理好的文件库,树形管理式档案和其他类似于图书馆和便携式计算机中贮存信息的机制那样的形式被贮存的。

以上的诸因素说明了回忆就好像是发生在主体大脑和其周围全息场之间交互作用中的一种全息过程,这就允许我们对长时记忆和各种超越个人的回忆作重新解释。保守的观察者把这些现象当作幻觉或错觉加以拒绝, 而纯理论研究者却在谈论灵魂转世。然而,事实也许既没有证明这一种假

① D·洛雷姆《作为一的整体》。

② K·拉什利《视觉中的大脑组织问题》。

设是正确的,也没有证实其他的假设是正确的。

超越个人的记忆可以被看作是大脑全息感受器片的真空涨落感受性 “频带宽度”的扩展。普雷莱姆(Pri-bram)已经证明,大脑中的完整信息过程需要对在不同情况下的无限傅立叶变换进行限制的伽柏

(Gabor)变换,以便产生一种接受区域内的全息图块与进入其内的波形之间的精确匹配。在感知觉过程中高斯包 (Gaus-sian envelope)约束着傅立叶变换并产生断续的伽柏变换。在超个人经验情况下高斯约束显得比较宽松。用普雷莱姆的话说,这种情况产生了无时间和无空间的犹如居于大海中的感觉,“在其中神经系统与宇宙中的全息图秩序相协调一致。”① 很明显,即使在普通的回忆形式起作用的时候高斯约束在某种程度上的宽松也是必要的。象身体的其余部分一样,大脑的神经元和其神经结构的典型构型都经历着微妙更替。伽柏变换中的选择性将禁止把已经被场编码的经验重新转译到受严格限制的时间跨度上。

如果要解释超越个人的回忆这种现象,那么我们就必须假定大脑的实际转换具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频带宽度,它们是在多维波形范围内而不是在严格特定的频率下运作的。因此在非正常功能的状态 (转换状态,未发育成熟的或衰亡的脑状态)下,大脑也许不能区分邻近频率范围内的不同波形。当两种波干涉图样处在转换的偏差范围之内时,转换状态或未发育成熟的脑对它们二者同等地进行解码,即使某种图样编码的是另一个人的,而不是被试者自身的大脑皮层网络的 3n 维构型空间,情况也是如此。这时被试者回忆那个人的经验就好像回忆他 (或她)自身的经验一样。

意识的转换状态经常被看作是出现超越个人的经验所需的先决条件, 它看上去似乎放大了被试者大脑中伽柏变换的频带宽度,因此许多种标量波形落在了它们的运作范围内,这似乎就是在回归疗法中发生的事情。这里,治疗学家把适当的转换状态应用到了病人身上,在这种情况下该病人不能区分是回忆他 (或她)自己的经验还是回忆其他人的有关的经验, 在感觉那些好像是他 (或她)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的印象和事件时, 病人就接触到了先前生命的情形。

对小孩的前生经验相对频繁的出现的解释与以上的解释相关,只是稍有不同。在这里,对大脑的运作频带宽度的增大是由于大脑皮层网络的不成熟所致。EEG (脑电脑描记仪)的记录显示了小孩的大脑持续处在α波型下工作,正常的意识清醒状态下的β波型则很少出现,这与成年人是不同的。因此小孩的大脑也许不能独立地把传输其暂短生命期内的经验的波形输入同传输其他人的经验的同形波形输入区分开来。我们还要补充说 明,小孩子也不受成年人的反常型抑制机制的限制,所以他们都会更容易

① K·普雷莱姆《大脑和知觉:形象形成过程中的整体学和结构》载《麦克伊伦讲义》,新泽西,希尔斯戴尔出版社,1991 年,第九章。

地知道那些是不属于他们自己的经验痕迹的印象和意念,而是属于其大脑状态恰好与他们的大脑状态相吻合的人的经验痕迹的印象和意念。

小孩自己的记忆回忆和另一个人的经同形编码的记忆回忆之间的匹配可能会由于生理上的畸型而被触发或加强。I·斯蒂文森 (Ian Stevenson)就注意到了这样的情况:具有胎记,生理缺陷或其他生理畸型的那些不幸的人正是在生理缺陷的小孩所“记住”的人。①乍看起来,这些情况说明有生理缺陷的小孩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他(或她)记住的人的身体特征,即这个小孩成了这个人的“化身”。然而,量子真空相互作用假说提供了一种更少思辨性的解释,心理和生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可能会成为化身说假设的一种颠倒形式。不是某个人接受到了某个已故的人的灵魂或个性,也不是这一心理因素将产生他 (或她)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特征, 而是由于独立的原因一开始就出现了生理学和心理学特征。当它们出现时

(或如果它们出现),它们就能促使小孩子的大脑运作而实现与对应的经验相匹配的变换。因此,当一个耳朵有严重残缺的土耳其男孩“记得”一个在近距离内遭短枪枪击而严重受伤的人的生活经历时,当一个出生时就缺一只手指的印度男孩回忆起邻村另一个男孩把他的手伸进饲料切割机刀片上的经历时,并不是他们的回忆显现出了那些人的意识从而成了那些人的灵魂和个性的化身,而是他们的脑从周围的,与其身体的畸型相匹配的全息场中获取到了有关的印象和事件。

① I·斯蒂文森《与已故人的受伤相对应的胎记和生理缺陷》,载《科学探索杂志》第 7 卷,第 4 期,199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