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神话

在我国民间,老百姓相信世上有神存在,而且坚信神仙离人们并不遥远。进门,有门神;吃饭,有灶神;走路,有路神;住宅,有宅神。想发财,便拜文武财神;想及第,便拜文曲魁星等。这些都是百姓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的向往。

人们信仰神仙除了满足祈求吉祥的心理,神仙还成为了人们心中榜样和模范。人们认为通过多做利人利己的好事,就能达到像神仙一样的境界,拥有神仙的体魄与灵魂,从而实现得道成仙的目的。

玉皇大帝统御十方三界

在很久以前的上古时期,人们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畏命,顺天行道。因此认为自然界中有一位最高的神明在支配万物。当时的人们还认为,是“天”命令君王来人间执政治民的,因此君王必须顺应天意,这样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假如君王违反了天道,天就会降下各种不祥之兆与灾害惩罚。君王敬畏天,庶民百官自然而然地也敬畏天。君王既然是奉天之命治理人世,所以君王不得不崇拜天,定期祭天,不但是君王必行的职责,也是国家的大典。因此,在商周时期,历朝君王每年例必举行盛大的“郊祀”,祭祀上天。

当道教兴起以后,就把天加以人神化,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神来拜,并且将之称为“玉皇大帝”。所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玉皇大帝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个神秘的国家叫光严妙乐,管理这个国家的是净德国王,皇后名叫宝月光。他们都已年过花甲,两鬓苍苍,但膝下无子,因此经常为王位没有人继承而忧心忡忡,以至整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在一个月圆星朗的夜里,皇后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老人慈祥地把一个婴儿送到了她怀里。皇后一见婴儿,欣喜万分,从梦中猛地惊醒。果然不久,皇后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

王子长大以后,仁慈善良,常为百姓做善事,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国王去世以后,王子继位。可是过了不久,他就不再热衷王位了,而是想出外寻仙求道,做一个修道成仙的“真人”。

于是他找来大臣商议,想要把王位让给大臣中贤明的人,自己去深山中修行。大臣们一再挽留,但他执意要走。大臣们很无奈,但是只能尊重他的选择。他一个人来到香岩山中,潜心学道,放弃人世间一切享受,一心用苦行来获得灵魂的超脱。

他不仅自己求道,还四外去布道传法,为众生大开方便之门。有一年,闹瘟疫。多数人因无药救治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灾难,幸存的人干脆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外出躲避。一时间,哭声遍野,人们流离失所,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看到这种惨状,他心如刀绞,焦虑万分。为了消灾除病,他登上悬崖绝壁,采来各种草药,遍尝灵验后,又亲自下山送给灾民。这药果然药到病除,人们终于摆脱了瘟神的困扰。

最后,他经历数劫而功成,终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升到九天之上,得到众神的拥戴。于是统御三界,成为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三界万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有征召四海五岳之神的权力,万神都列班随侍其左右,犹如人世间的皇帝和公卿。所以,人们为了表示感激而供奉他。

据记载,宋真宗时,皇帝亲自为玉皇大帝造像,尊为自家祖先祭祀,几番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

道教兴起以后,人们把宇宙穹苍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形神来拜,使得“天公”“老天爷”借由玉帝这个神的形象延续了下去。

民间把农历正月初九定为玉皇大帝的诞辰,我国台湾称“天公生”。闽南也有此俗。这一天,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玉皇大帝的诞生祭祀,比一般诸神更为隆重及庄严,因为百姓都深信天公是至高无上,最具权威的神,无相足以显示,因此不敢随意雕塑他的神像,而以“天公炉”及“天公座”来象征。一般庙宇都有一座天公炉安置于庙前,祭拜时要先向外朝天膜拜,这是烧香的起码礼仪。

拜天公的祭典,自初九的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在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须斋戒沐浴,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家家户户都要在正厅前面,放置八仙桌,搭起祭坛,供桌上备神灯、柑、桔、苹果、香蕉、甘蔗、金针、木耳、香菇、菜心、豌豆、豆腐等,另设清茶三杯,还有甜粿、社龟,到了时辰,全家整肃衣冠,按尊卑长幼依次敬香,行三跪九叩礼拜,然后烧天公金。

由于玉皇大帝在普通信众和民间信仰心目中,是众神之最,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主神,所以,他在我国历史与现实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也在我国民间百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王母瑶池种长生蟠桃

在秦代,秦始皇当上了皇帝之后,出于对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的渴望,便梦寐以求自己可以长生不老,长久地享受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秦始皇委派通晓天文的徐福率领上千名童男童女,去东海为他寻求长生不老药。结果,不但不死仙药没有取得,徐福等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秦始皇又听说有个方士说能炼制不死丹药,就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请方士炼制不死仙药。但这些努力,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汉武帝也对长生不老非常向往,他派人用铜修建了高30丈,周长为1.7丈的承露盘,据说用此承露盘接来的晨露混合玉屑服用可以实现人的长生。结果,汉武帝也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些皇帝们追求长生的活动没有取得成功,但这些活动却对当时的社会影响不小,民间也流行起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方式,还演绎出了许多长生不老的神话传说。其中就有一个关于女神西王母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前,有一位女神住在昆仑山上,她的名字叫西王母。西王母是一位长生不老的仙人,她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园里种有蟠桃树,蟠桃树3000年开一次花,3000年结一次果,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可以长生不老。每逢蟠桃成熟时,王母娘娘便会召集群仙,大开寿筵。

汉武帝渴望长生不老的愿望被西王母知道了,于是在那年的7月7日,这位仙人降落到了汉武帝的宫中,并且带去7个仙桃,给汉武帝吃4个,自己吃3个。汉武帝吃完仙桃后,便收起了吃剩的桃核。西王母称奇地问他原因,汉武帝说是要留作种子用。

西王母说,这是仙桃,每3000年才结一次果。汉武帝听了这样的话,又想到自己活不了那么长的寿命,就变得很失望,便打消了种桃的念头。这时,西王母命令侍女们奏起天界的音乐。汉武帝连忙叩拜,向西王母请教长生法。

西王母教训汉武帝说:“你品性恶劣,一味贪图美食,骄奢淫逸,根本不能长生。今后要除掉这些恶习,洁身自好,既要服药,还要修炼人品。”

汉武帝听后,立刻表示愿意痛改前非、悔过自新,西王母这才授予他秘书一卷,随后便归天而去。

西王母走后,汉武帝并没有把她的一番良苦告诫当作一回事。西王母得知后,便暗中放天火烧毁了送给他的秘书。

到了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教徒们将西王母奉为尊神,为了抬高西王母的地位,道教也称西王母是道教第一尊神元始天尊的女儿,有的则视为元始天尊的母亲,类似人间的皇太后,具有掌握宇宙的无上权力。许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6位夫人,有送子者、催生者、治瘟疹者各2人,都是仁慈、至尊的神明。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都举行的隆重盛会,庆祝王母娘娘的诞辰。

在民间,人们不仅认为王母娘娘有不死的仙药,而且还有赐福、赐子、化险消灾的神力。

到了明清时期,王母娘娘的信仰遍及全国各地,在甘肃泾川,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各地都有热闹非凡的蟠桃庙会,百戏竞演,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庙会庆典活动有取水、法会、放河灯、演秦腔、唱小曲、舞神鞭以及剪纸、刺绣、小吃等展销。随着对王母娘娘信仰的深入,西王母的文化内涵从最初长寿女仙的象征逐渐丰富扩大,演变成和平之神、生育之神、长寿之神、养生之神、东方女神等,也成为集和平、福寿、博爱、智慧、和谐等为一体的华夏女性形象。

西王母的形象体现了华夏母亲慈爱、宽厚、勤劳、善良等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并且在调和社会生活、安抚民间苦闷、巩固伦理道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王母作为华夏民族的民间信仰,阐释了华夏女性的文化内涵,解读了华夏文明的发展演变和化生万物的深刻哲理。弘扬西王母文化,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女性的优秀道德品质,增强女性主体意识,激发全社会爱母、尊母、敬母、孝母的良好风尚。

财神乐善好施扶持百姓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吃饭成为人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商业的发展,使商人获利良多,以致许多人弃农经商,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当时的秦国国君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便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以法纪来约束生产力,保证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后来的历代君主也都提倡这一主张。

到了汉代,有位皇帝说,金银珠宝既不能填饱肚子又不能御寒。因此在汉初社会,人们对于钱财的态度,虽然很喜欢,但绝不崇拜迷信,否则会遭到批评。人们的价值观也都维持儒家礼义伦理,而不是金钱至上。一直到唐代还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大诗人白居易还批评说“商人重利轻别离”。

因此,从汉代到唐代,尊崇儒家思想的人们从来没有把钱财当作神来崇拜,也没有出现财神,对钱财崇拜的形象只是摇钱树。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制度的变革,财物交换频繁起来,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非常繁华的都市,再加上与外来的文化的融合,财神成长的土壤日趋丰厚了。

两宋时期,财神的代表符号已经出现了,北宋叫财门,南宋叫财马,他们都是在除夕前用的一些民俗制品在市场上销售的。

元代,财神是那些行业神、祖先神、地方英雄神灵等的兼职,后来,逐渐从其他神职中分离出来。

到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财神的信仰更加兴盛。在财神以不可阻遏之势蓬勃发展之际,众神信仰也开始奔向财神信仰这样一条独路。佛教中的观音、弥勒佛都被人们当作财神供奉了。而道教诸神,赵公明、关羽等都脱去原来的很多功能,肩负起单一的财神之职,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赵公明。

其实,赵公明是个由来已久的人物。传说,那是在商朝的时候,有一年的三月十五日黄昏时分,在终南山下赵代村的一个贫苦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婴,父亲给孩子取名为赵公明。

赵公明年轻时给木材商做工,为了糊口,他每天都要进终南山砍伐木材、背运木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都看出来他为人诚实守信,具有乐善好施的好品质,所以深得工友们的信任。木材商也十分赞赏他,多次奖励他。

后来,赵公明攒了一些钱,又借了工友的一些钱,凭着勇气、胆识和诚信,开始自己做木材生意。由于他自身的好品质,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信赖,都争着和他做生意,因此他很快就积累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赵公明虽然富有,但始终没有忘记本性。他经常接济贫困的人们,而且出手大方。

有一次,同村的一个人想自己做生意,就向赵公明借了100两黄金,没想到遭遇天灾亏了本,一时没有能力偿还赵公明的债务。他垂头丧气地来向赵公明说明情况。赵公明发现这个人手里拿着一双木棍,就想利用这两根木棍让他抵消所欠的债,这个人听了非常惊讶。赵公明这样做,其实是想免除他的债务。

赵公明一边经营商业,一边到终南山拜访道家学者,最终精研道理,修得正道。

人们为了纪念赵公明的取财有道、乐善好施、扶贫助困的精神,后人把他敬为财神。

据元代《三教搜神大全》一书中记载,赵公明原来是一个摄人魂魄的幽冥之神,后来逐渐增加驱邪保财功能,成为财神。

民间所供财神赵公明的形象是,头戴头盔,身穿战袍披铠甲,手持宝鞭,黑脸浓胡须,身跨黑虎,形象威猛。周围常附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加强了财源茂盛的效果。

在我国民间供奉的财神,除了财神赵公明外,还有以忠义诚信著称的武财神关羽、忠烈刚直的文财神比干、撒钱济贫的准财神刘海、“聚宝天下”的陶朱公范蠡财神、“赐福镇宅圣君”钟馗财神、有求必应的南海“龙五爷财神”,还有招财童子、善财童子、五路财神等。在我国沿海地区,还供奉着写有“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字牌的妈祖财神。

在民间,人们求财纳福的心理和追求,充分的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一年求财大吉大利。除夕之夜人们吃完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有人还送“财神爷”上门。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

财神是平安的象征,舍己为人的象征,散财才能聚财。善良是最大的财富,服务社会是对于财神的最好信仰和奉献。对财神的崇拜的意义也在于提醒人们,要取财有道,诚信取财,正当取财,智慧取财,不期待一夜暴富,不取不义之财,乐善好施、扶贫助困,才能得到人们的爱护,才能财源广进。

灶神督察人间是非善恶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大自然中发现了火,并学会用火来做熟食物。后来,人们用石头砌成了生火做饭的灶来煮饭,同时,人们把对火神的崇拜发展成对灶神的崇拜。祭拜灶神也就成为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最初,人们把灶神看作是专管饮食的神来供奉。到了秦代以后,灶神被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神。人们把灶神看作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官。

灶神除了掌管人们的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责是监督一家老小的善事、恶事、功劳、过失,定期上报天庭。

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个捧着“善罐”、一个捧着“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

因此,灶神得到了老百姓的顶礼膜拜,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而关于“灶王爷”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得丰富多彩。

古时候,有一户姓张的人家,有兄弟俩人,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垒灶台,街坊四邻无所不知他的手艺,有需要垒灶台的都找他帮忙,并且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日久天长,方圆百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张灶王的性格和气善良,还爱劝架,不管到谁家垒灶,遇到人家有纠纷,他就去劝和。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张灶王活到70岁,在那年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去世了。

由于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原来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他离开人间,家里变得一团糟。弟弟只会吟诗绘画,从未管过家务。儿媳妇们都吵着要分家,弟弟被搅得无可奈何,整天愁眉苦脸。

有一天,张灶王的弟弟终于想出个好办法。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去世一周年的祭日的深夜,他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并把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带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

弟弟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时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全都知道,你们闹分家,他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然后赶紧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大哥饶恕。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闹事了,全家和平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没过多久,这件事就传到大街小巷,闹得沸沸扬扬,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之后便让张灶王的弟弟为大家画灶王像,然后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这样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里都贴上了灶王像。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上天向玉帝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人定下什么惩罚。在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写的《抱朴子》中说: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

也就是说,谁要是做了坏事被灶神知道,严重的要少活300天,轻微的也要少活100天。人们认为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天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害怕。所以,人们祈福禳灾的时候,对灶王爷都是恭恭敬敬。

随着岁月流逝,腊月二十三贴灶王爷像,摆供品祭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习俗,人们以此祈求阖家平安。自周代开始,皇宫就将祭灶风俗列入祭典当中,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人们还为此规定了许多行为规矩:不能用灶火烧香,不能击灶,不能把刀斧放在灶上,不能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能将污脏的东西放进灶内燃烧等等。而且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禀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也叫“谢灶”。

谢灶的日期也分阶层,按民间习俗,官绅权贵在腊月二十三谢灶,一般平民百姓在腊月二十四谢灶,水上人家会在年腊月二十五举行谢灶仪式。但是老百姓大部分会选择腊月二十三谢灶,希望有贵气。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即甜而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等,意思是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俗话说的“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

在祭灶君的时候,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然后第一次进酒,这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了以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把旧的灶君像撕下,连同金纸等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这样“送灶神”仪式便完成了。

送走神明后,在第二年的正月初四,有的说是除夕夜把灶神接回来,叫“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

对灶神的崇拜,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警戒人们要遵守世间罚恶赏善的道德规律。这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土地爷施恩德庇佑众生

在原始社会时期,自从人们学会了种植庄稼后,便开始大量开垦土地种植稻谷。当人们每年春天种下稻谷的种子时,便会期望等待秋天的丰收。因为人们种植的粮食有时丰收,有时歉收,所以人们认为一定是有管理土地的神灵在掌控这一切。于是,人们把这种神灵称为土地神。为了表达对土地神的敬意和感谢,报答大地的恩赐,更希望每年的粮食能丰收,人们便开始为土地神建庙,定期祭祀土地神。在民间,人们还会把一些过世但受人们爱戴的人尊称为本地的土地神。传说在周武王建周之初,有一年的农历二月二日,一户姓张的人家降生了一个男婴,父亲给他起名叫张福德。他从小就聪颖好学,而且非常孝敬父母。因此父母也为他感到骄傲。

张福德在36岁时,担任了朝廷的总税官。他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的疾苦,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善事,人们都很尊敬他。后来,他活到102岁去世了,令人称奇的是,在他死后的第三天,他的容貌仍然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后来,有一个贫穷的人为感念他生前的恩德,用四块大石头围成一个石屋来奉祀张福德。没过多久,这个贫穷的人竟然由贫转富。人们都认为这是张福德的神恩庇佑,又考虑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于是,老百姓都纷纷出资用来建庙宇,为他塑金身祭祀他,并尊称他为“福德正神”。做生意人的也常常祭祀他,希望生意得到更好的发展。从此,“福德正神”便成为土地神,也就是社神。

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土地神的传说。传说土地爷是一方父母官,地头上的事,无论大小,他都管得到。魑魅魍魉、妖怪邪祟之流,也得到土地那里登记户口,就连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有求到他的时候。孙行者保唐僧西天取经时,每到一地,碰到妖魔作怪捣乱,总是先唤出当地土地神问一番究竟。

还有关于土地神助人急困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地方,山林中虎狼经常出没,当地百姓外出种地割草经常会遭遇野兽的袭击。

有一天,一家兄妹两人上山打柴,当他们把打好的柴捆好准备下山时,突然,从树林中蹿出一只老虎向妹妹扑去。哥哥看见大惊,一边高呼救人,一边扔下柴抓起斧头向老虎砸去。老虎屁股挨了一斧头,扭头怒吼,一跃而起,奔哥哥扑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白胡子老人突然出现,他用手中的拐杖向老虎一挥,老虎便乖乖地向树林深处跑去。

兄妹俩非常感谢白胡子老人的救命之恩,他们忙问他尊姓大名,家住哪里。但是老人只是笑着然后拿拐杖拄了两下地,一转眼就不见踪影。

兄妹俩回到家中向村里人诉说遭遇,村里的人都觉得奇怪,反复推敲,认为这位老人就是土地神。于是大家开始在山上给土地爷盖庙供奉,祈求神佑平安,风调雨顺,消灾免难。

土地神是我国民间发源最早、信仰最为广泛的神祇之一。在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土地神信仰内容的逐渐更加丰富,不仅是人们祈福、保平安、保丰收等美好愿望的寄托,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土地崇拜文化和风俗。

在民间,就把农历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的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舂米粿,并用手捏成形状像圆饼一样的东西,有大有小,每块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状等花纹,用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土地公粿”。

在祭拜土地神时,备好酒馔、果品等供筵,焚香虔诚,致祭于家堂供奉的土地公神位“福德正神”,以祈福报功,求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阖家平安。自这天以后,农民就开始一年的农事活动。

在我国民间众多的神灵家族中,土地神是最有人缘的神了,人们亲切地称土地神为“土地公公”或“土地公”、“土地爷”。土地神像大多数是白发髯髯,右手拿着龙杖,左手执元宝的样子。

土地神庙则遍布每个村庄,而且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聚会对土地神进行祭祀,到后来这种聚会就演化成为庙会,成为民间一种重要的风俗。

有的地方,每逢初一、十五,各地群众,以妇女较多,提篮携包,三五成群,熙熙攘攘来到土地庙,烧香磕头、虔诚奉拜,这叫小会。到了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土地爷的生日,则是大会,到时候有五六台大戏同时上演,各村的锣鼓队、秧歌扇鼓、武术杂耍,纷纷登场亮相,卖小吃的、卖日用品的等,也趁势做把生意,村里的人们扶老携幼,熙熙攘攘。土地庙内外,漫山遍野,彩旗招展,鼓乐喧天,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在我国台湾等地区,人们认为土地神是功能极强的神明,土地神不仅可以保佑农业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经商顺利,还可以保佑旅客旅途平安,甚至还保护坟墓不受邪魔的侵扰等。

人们对土地的崇拜,表达了人们对大地的庇护和感谢,也反映了老百姓祈求平安的愿望,是中华文化中一种淳朴的民风民俗的表现。

门神驱邪避鬼守家平安

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凡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有神的存在。与人们居处、出入、饮食有关的事物,都加以祭祀供奉,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神的感激之情,祈祷神灵的庇佑,希望神能永远保佑人们的安康。

房门是人们每天每时必须经过的地方,它为人们的出入提供了方便,起到了防范敌害闯入的作用,但那时的人们觉得还是不大牢靠,缺乏安全感。

于是人们想,要是有一个能降鬼伏妖的神明来替自家“站岗守卫”该有多好!而且由于门户是房屋与外面世界相通的地方,所以人们自然便产生了对门户的崇拜。

从此,人们便信仰守卫门户的神灵,将他们的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同时也产生了关于门神的神话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有神荼与郁垒一对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每天早上,神荼、郁垒兄弟俩便在这棵桃树下检阅众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他们便把它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为了驱凶,索性在门上画出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以达到驱鬼避邪之效果。左扇门上画的是神荼,右扇门上画的是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但到了唐代,神荼和郁垒被两位唐代大将秦琼和尉迟恭所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门神。

在隋末的时候,天下大乱。唐国公李渊于617年由太原起兵,与隋将宋老生大战月余,斩宋老生,然后势如破竹,直下长安建立大唐。另一军阀刘武周趁山西空虚,占了李渊的山西老巢。

619年冬,李世民奉父命领兵回击山西。李世民在收复了河东、平阳之后,兵至霍邑。刘武周命元帅宋金刚死守霍邑,宋金刚命偏将尉迟恭扼守白壁关,阻止李世民北进。

李世民手下大将秦琼与尉迟恭展开激战,两人多次交锋,仍难分高下。李世民起爱才之心,想收服尉迟恭。尉迟恭说道:“只要刘武周不死,自己便不会叛变。”李世民遂想出一办法,杀了个长相酷似刘武周的人,并将首级送到尉迟恭处。尉迟恭误以为真,所以归顺了李世民。

后来李世民夜宿霍邑衙门,多次在梦中被两个无头人惊醒。李世民仔细琢磨,这两人一个像617年在霍邑被斩的隋将宋老生,另一个却像那个被充作刘武周割了头的人。

这两个无头鬼时时骚扰,使得李世民坐卧不宁。李世民召见英国公徐茂功求计,徐茂功道:“主公屈杀这似刘武周之人,是因为急于收降敬德将军,主公可派敬德将军夜守衙门,也许得以安宁。”于是李世民就按照徐茂功说的,使尉迟恭守门,果然那个似刘武周的冤魂不再来扰,而那个像宋老生的冤魂仍至。

于是李世民再次求计于徐茂功。徐茂功道:“臣闻宋老生虽为隋将,但其忠勇可嘉。听说宋老生极敬佩秦二哥为人,试增派秦二哥夜守衙门,或许得安。”李世民依言增派秦琼夜守衙门,果然宋老生冤魂也不再来。

此事后来传到民间,人们纷纷在门上张贴敬德和秦琼的画像,以求妖魔鬼祟不敢入门。从此他们两位便成了门神,并相沿成习。

宋代,人们最常用的门神是神荼、郁垒与秦琼、尉迟恭两种。但是,那些非常贫穷的人家买不起门神,于是,就在除夕晚上用一把扫帚和一根黑炭棒顶在两扇门的后边,用以代表黑脸和白脸两个门神。

在明代,武士门神像上,常常添画有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物,用来祈福。以后更是取消了门神的祛邪义务,专事祈福。于是,民间形成天官、状元、福、禄、寿星、和合、财神等为门神的风气。

门神祭祀是当时的五祀之一,一般庙宇、宫廷的祭祀仪式是在秋天。一般民宅和房舍只在门旁设置插香处,每天早晚祭祀神明及祖先时,都顺便祭拜门神,表达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门神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人们的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