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少数民族文学

民间歌谣

北方地区民间歌谣

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大兴安岭山区和长白山下的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习为歌唱”,被称为“歌海”、“诗乡”。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悠扬奔放的牧歌;大兴安岭的粗犷热情的猎歌;乌苏里江边豪放的渔歌:长白山下清亮的插秧歌;远征异域的士兵唱的思乡曲;倍受苦难的奴隶的苦歌:初恋的少男少女的情歌;慈爱的母亲的摇篮曲……,从这浩如烟海的民歌里,既可以看到人民真实的生活斗争、风俗习惯,又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痛苦与欢乐。

1.生活歌

北方各少数民族在悠悠的年月中,创作了很多生活世态谣。这些歌谣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蒙古族有首古老的《阿莱钦柏之歌》,形象地表现了一个年青的士兵对旷日持久战争的厌恶及思乡的痛苦心情。作品控诉了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在生活歌里,苦歌占有很大的比重。蒙古族的《孤独的小骆驼羔》以幼小可怜的动物自喻,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给穷苦人带来的灾难。

朝鲜族的《三年装耳聋,三年装哑巴》反映了一位妇女在婆家过着非人的生活。

朝鲜族的生活世态谣很多,其中包括《渔夫行舟谣》、《桔梗谣》、《阳山道》、《尼日里里谣》、《砂钵歌》、《月亮啊月亮》,《多福女》等。生活的苦歌唤起人们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二)情歌

情歌按其内容不同,在各民族中有不同的分类,一般可分为初识歌、结交歌、赞美歌、相思歌等。当爱情受到挫折的时候,有苦情歌、起誓歌、反抗歌、逃婚歌等。情歌在东北各少数民族中占很大的比重,仅以赫哲族为例,就有《河边情歌》、《表情》、《相会情歌》、《思夫》、《送行》、《迎归》、《盼情郎》等。

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情歌,表现了各族人民纯朴、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情操。

在北方民族的情歌中,朝鲜族的情歌《阿里郎》尤为缠绵委婉,催人泪下。它在流传的过程中,变异竟达三十多种。其代表作是《密阳阿里郎》。

西北地区民间歌谣

1.生活歌

西北地区各族的生活歌多数反映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丰富多彩,情趣盎然。

畜牧业生产是柯尔克孜族人民主要的经济生活,他们创作了许多赞美牲畜的歌,如《马赞》、《羊赞》、《牦牛赞》、《骆驼赞》等。

生活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表现劳动生活的。如裕固族的《擀毡》,细致地描写擀毡的劳动过程,介绍了擀毡所用的原料、工具和方法,说明了毡子的用途等。

2.情歌

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情歌丰富多彩,从内容可分为颂歌、怒歌两大类;从形式可分为格律体、自由体、花儿、宴席曲、赛凯特拜、库依干、玉儿、少年、小调、乌辛舞春、沙林舞春等等。有些情歌细致入微地表现了恋爱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情,如表白倾慕、探求对方的试情歌;热烈追求,陶醉初恋幸福的初恋歌;夸赞对方才貌、人品的赞美歌;信誓旦旦的盟誓歌;情思缠绵的相思歌;祝福婚姻吉祥幸福的婚俗歌;以及批判不忠于爱情、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怒斥歌;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婚姻自由的反抗歌等等。情歌,像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缤纷绚丽和独具特色的各族风情。维吾尔族黑汗王朝时期的情歌;哈萨克族的《不要惊动草里的羊》、《只要心地善良》;柯尔克孜族的《咱俩能否像针线》、《姑娘的忧伤》;锡伯族的《不畏强暴的钟情》;乌孜别克族的《雅尔·雅尔》;塔吉克族的《相思的苦煎熬着我的心》;俄罗斯族的《前面一座山》;塔塔尔族的《蓝天若是有了乌云》;土族的《由谁戴在我头上》;撒拉族《十二道黄河的水干》;保安族的《小嘴一抿(者)笑了》、《有口说不出苦了》;裕固族的《生路走三次就敢走了》、《妹妹永在阿哥心间》;东乡族的《青石栏杆玉石的桥》;回族的《云彩里射出个箭来》、《小妹十七(者)我十八》等等都是很典型的情歌。

哈萨克族的情歌以表现思恋的作品居多,描写男女青年爱慕、追求的喜悦甜蜜;离别、相思的痛苦忧伤,表现了对无情残酷的封建制度的怒斥和控诉,例如《不要惊动草里的羊》、《只要心地善良》、《新媳妇的歌》等,就是典型作品。柯尔克孜族的情歌大体有两类,一类叫“赛凯特拜”,歌词一般都是表现青年男女相互爱慕、赞美之情的,曲调活泼、欢快;另一类称“库依干”,歌词大都是表达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抗议、控诉,对恋爱、婚姻不自由表露的愤怒和哀怨之情,表现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曲调一般都比较低沉、凄婉。例如《咱俩能否像针线》、《姑娘的忧伤》等,就是柯尔克孜族情歌的代表作。

锡伯族的情歌有“乌辛舞春”(田间歌)和“沙林舞春”(婚礼歌)的形式,内容极为丰富。

撒拉族的情歌大体有“玉儿”、“花儿”、“宴席曲”等三种形式,别具民族特色,尤其是“玉儿”,曲调奔放激越,节奏明快,表现了撒拉族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勇气和情趣。

此外,俄罗斯、裕固、土、回等民族都有形式多样的情歌,反映各自民族丰富多彩的爱情生活,群众喜闻乐见。

西南地区民间歌谣

1.生活歌

在西南各族歌谣里,苦歌占有很大的比重。苦歌真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反映了他们的愤慨与不平,表达了他们对剥削者、压迫者的强烈不满。

在西南各族民歌中,反映劳动人民苦难,诉说内心的愤懑与苦闷的歌谣数不胜数。羌族的《主人还骂我是瘟牛》以“牛”自喻:“对面山有头牛,口含青草眼泪流,一年四季勤劳动,主人还骂我是瘟牛”。

《阿昌苦》唱出了阿昌人民的哀怨,反映出阿昌人民在封建制度压迫下,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惨状。他们身无立锥之地,到处颠沛流离,生命朝不保夕。

《说穷》是土家族的生活歌。它语言质朴,生活气息浓厚,运用写实手法,表达土家族人民不堪忍受苦难,进行痛苦挣扎的情景。

《鱼调》是白族的一首诉苦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表面是写鱼的痛苦,实际是表达穷苦人的艰难处境。

在阿昌、拉祜等民族中,类似的生活歌很多。

苦歌中的孤儿歌,集中地反映了孤儿的悲惨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残酷的阶级压迫,多少个家庭被破坏,多少个儿童失去了父母。他们无家可归,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藏缅语族的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地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他们在忍无可忍的现实面前,向统治者发出了挑战的声音。像羌族的《烈火要向财主烧》。

2.情歌

采用唱歌形式谈情说爱是少数民族的古老风俗。土家族有首情歌可以为证:“雨后初晴河水混,心想过河怕水深,丢个石头试深浅,唱首山歌试姐心,看姐接音不接音。”

情歌是西南少数民族歌谣中的珍品,异彩纷呈,或倾吐爱慕之情,或赞颂对方品貌双全,或互表海誓山盟。总之,反映出一种朴实纯洁的爱情观。

西南各少数民族的情歌在艺术风格上,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很浓,形象动人,比喻鲜明,用语通俗,给人以自然美的感受。

《我的心飞进了筒帕》是德昂族的一首情歌,语言质朴,比喻贴切,给人以健康的力量和新颖的美感。

《小妹不嫁闲荡人》是在傈僳族地区流传的一首情歌。风格清新活泼,表达出一种真挚健康的恋爱观。歌中咏唱的爱情,与只讲权势和金钱的腐朽恋爱观,形成鲜明的对照。

《吃了秤砣铁了心》是土家族的情歌,比喻清新,情意深长,结交定情,海誓山盟,虽然出语通俗,而审美情趣却相当高尚。

有些情歌就残酷的买卖婚姻进行了抨击,羌族的一首情歌反映买卖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十九女儿三岁郎,解衣脱鞋抱上床,心想说句心头话,无奈他把我当娘。”

许多民歌用激动人心的词句展现爱情生活的丰富多姿,热情赞美健康而质朴的爱情以及美好的道德品质。

西南地区民间歌谣在思想内容上以反映劳动生活和爱情生活最为丰富。这些作品广泛采用了夸张、比喻、反复等艺术手法,使之达到了相当完美的高度。其中有些比喻给人以特别的新鲜感。以菜籽自夸形式抒发劳动人民的劳动自豪感,新颖别致。

华南地区民间歌谣

1.生活歌

生活歌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知识、生活信念、生活情趣和生活状况,其中苦歌占了相当的比重,它是旧时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苦歌包括反映生活苦、单身苦、长工苦、鳏寡苦、孤儿苦、拉兵苦、媳妇苦、苦雨、苦旱等内容,真实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情景,倾诉了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与剥削的愤懑。侗族《河头河尾苦奔波》倾诉“单身苦情多”,“到处流浪受折磨”,离乡背井,艰苦备尝,却终生过着“穷苦无依靠,无田无地常饥饿”的悲惨生活。

流传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布依族《苦歌》运用对比手法,揭露了官家对百姓的敲诈:“苦!苦!苦!三年两头苦,百姓肚子空,官家粮生蛀!”仫佬族《苦歌》通过夸张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不讲苦情人不知,三餐煮粥稀又稀,四两白米半桶水,洗碗未干肚又饥。”

水族《逃难人痛苦悲伤》描写孤儿痛失双亲,又遭兵荒马乱,雪上加霜,苦难重重。

其他苦歌诸如媳妇苦、长工苦、拉夫苦等,无不真实地反映了各族人民封建时代的生活状况,生动形象,真切感人,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情歌

壮侗语族各族素有“倚歌择配”之俗,故有非常丰富的情歌,而且艺术性很高,堪称民歌中的珍品。由于情歌涉及男女双方,因而通常以对歌或盘歌的形式出现。侗族《勤快厚道的人我追求》、壮族《好妹恋哥不用钱》、《哪样变成田边草》等情歌,表达了超越一切金钱与物欲的爱情观。

伴随“坐妹”风俗而创作的侗族《坐夜曲》,抒发青年倾心吐胆的热烈追求。

毛南族《一路高飞一路歌》反映了毛南青年“行歌坐夜”、对歌连情的爱情生活。

表达男女爱情的对歌通常有严格的程序。例如遐迩闻名的壮族歌圩,一般要经过引歌、初会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追求歌、初恋歌、定情歌、深交歌、赠礼歌、嘱别歌等,有时要唱几天几夜。其中盘歌内容尤其丰富多彩,包括古往今来、天上地下、动物植物、人生礼仪、生产劳动等知识,因此,宋元明清时代,青年要从幼习歌,温故知新,以便长大后能临场应付,随机应变。按照习俗,盘歌是姑娘对小伙子的严格考查,小伙子要显示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应对才华,才能够博取姑娘的欢心。

情歌不仅展示了各族青年丰富多彩的爱情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美满爱情的热烈追求,同时,热情赞颂坚贞、坦诚、矢志不渝的高尚品德。例如黎族《起誓歌》通过咬手留痕这一感人举动,表达爱情的无比坚定:“伸手给哥咬印印,越咬越见妹情真,青山不老留痕迹,见着齿痕忆亲人。”

水族《梦见你对我微笑》,描绘了一幅男女青年梦寐以求的夫妻耕织的田园生活,他们盼望“白日里,上山劳动。傍晚归,纺纱织布”的美好生活。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美好的爱情又往往遭到不幸。

封建时期华南壮侗语族各族的歌谣,题材非常广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从歌谣中得到真实生动的反映。特别是壮侗语族诸民族酷爱民歌,素有以歌代言之俗,因此,民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镜子。民歌篇章繁富,内容很广,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是思想健康,富有深刻的哲理与教育意义,可以给人以生活上的许多启迪。其次,艺术技巧上广泛采用赋比兴手法和各种修饰手段,使歌词优美生动,富于感染力。民歌押韵有脚韵、头脚韵、腰脚韵等形式,灵活多变,特别是严整的腰脚韵,在诗歌领域独树一帜。丰富多彩的押韵规则及多少不等的行数句式的配合,使民歌呈现出了绚烂多姿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民歌的另一艺术特色是特殊的反复规则,这种反复有固定的句式,有固定的韵律,是壮侗语诸族的古典格律诗。如壮族的勒脚歌,每首8行3节,每节4句,类似歌式在其他民族民歌中也存在。

中东南地区民间歌谣

中东南地区苗、瑶、畲、高山等民族封建时期创作的歌谣,内容丰富,大凡劳动、习俗、婚丧、迁徙、斗争等等,均有歌谣记诵传唱。不少歌谣口耳相传,被不断修改、补充,锤炼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一)生活歌

中东南地区的生活歌以追述民族迁徙、来历和反映民间苦情为主要内容。

1.迁徙歌

苗、瑶有丰富的追述民族来源和迁徙的歌谣。其中,《交趾曲》、《跋山涉水》、《海南信歌》、《祖居三峒歌》、《来历歌》、《根底歌》《历史故事歌》等流传最广。

《跋山涉水》长达千行,采取轮回问答的五言体,展现了一幅苗族先民气壮山河的迁徙图:由于人口增殖,迫使苗族祖先为寻求安身之所而大举迁徙。途中,“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河水挤在一起流,水浪像山头”,山水阻隔,险象丛生,但是,苗族人民跋山涉水,义无反顾,不仅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障碍,战胜毒蛇猛兽的骚扰袭击,而且在斗争实践中增长才智,学会伐木造船,利用舟楫之便,溯水西上,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生聚之地。迁徙歌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形象地描述苗族人民跋山涉水的艰辛历程,塑造了一群体现苗族人民智慧与理想光辉的英雄群像,讴歌了苗族人民的开拓精神和英雄气概。这首歌结构完整紧凑,跌宕起伏,描绘生动,堪称迁徙歌中的佳作。

《交趾曲》以信歌的形式叙述一支原住广西恭城县东乡的瑶族迁往交趾北部万云山的过程。内容包括迁徙原因、路线及沿途风土人情,最后邀请同族兄弟迁往定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瑶族古代迁徙史实的浓缩与艺术再现,因而具有民族学、历史学与文学的价值。

瑶族的《交趾曲》用大量的篇幅详尽地记述瑶民迁徙的路线,以广西恭城东乡为始发点,经平乐府、象州、柳州、田州、百色等地而入云南,读之令人感喟。根据历史学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分布于东南亚和印度支那的瑶族,他们大体上是沿着《交趾曲》的迁徙方向迁至国外的,可见,《交趾曲》是部分瑶族迁徙跋涉的生动写照。

2.苦情歌

苦情歌以倾诉苦情,揭露和鞭挞封建社会及其制度的黑暗与残暴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中东南各民族有许多苦情歌流传。

“瑶人穷,一日三餐苦菜根;芭蕉叶子做被盖,龙头叶子做斗篷。”这首《瑶人穷》是瑶族人民封建时期蒙受深重苦难的真实记录。瑶族苦情歌多以“香哩歌”的形式流传,比较著名的如《我的房子》,它以朴素无华的语言,描述残破不堪的居住环境。

“香哩歌”多数短小精悍,擅以白描手法,直陈其事,直抒胸臆,有力地揭露封建暴政下人民生活的悲苦,以及郁结心中的愤懑。

苗族的苦情歌称为“夏禾丢”,其内容主要反映清朝“改土归流”以后,封建阶级安屯设堡、占山霸坡、巧取豪夺等罪行。

它们如同一面面镜子,如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17世纪以后,台湾高山族部分地区急剧向封建社会转化,生产水平仍处于原始阶段的高山族人民身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与剥削,忍受着极大的痛苦。《悲歌》通过“穷苦人”借助激烈的歌舞,发泄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慨。

(二)情歌

情歌是中东南各族歌谣中绚丽多彩的部分。由于各族青年恋爱比较自由,普遍存在对歌连情的习俗,因而反映爱情生活的歌谣多不胜数,内容丰富,艺术上也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一地区的苗族情歌种类繁多,依内容大体有:见面歌、青春歌、赞美歌、求爱歌、相爱歌、成婚歌、逃婚歌、离婚歌、分别歌、单身歌等等,从恋爱相知到洞房花烛夜,甚至离异分手,都有歌谣反映。

苗族情歌表达的方式也相当讲究。例如见面歌、青春歌、相爱歌等采取男女对唱,有问有答,试探问候,波澜起伏;措辞也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或婉转含蓄,或倾心吐胆,或赞美颂扬,或祈望祝福,曲折多致,美不胜收。因此,唱情歌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要从小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瑶族情歌按其不同支系的歌唱形式与内容,可分为歌堂情歌、细话情歌和一般情歌。

歌堂情歌是指青年相聚一堂所唱的恋歌,瑶族称“坐堂歌”或“摆堂歌”。分为序歌、请歌、劝歌、赞歌、对歌、排歌、谢歌和送歌,各段歌词长短不一。其中对歌又称盘歌,歌词内容几乎囊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掌故,各种知识熔铸一炉,融会贯通,出口成章,妙语天成。对歌一问一答,答不上即认输。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歌堂情歌为七言体,间或杂有三言起句,基本上四句一首,押偶句韵,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细话情歌,瑶语称“撒旺”,仅指男女之间的喁喁对唱,歌声仅限双方听清,故曰“细话”。一般流传广西巴马、都安和南丹自称“布努”的瑶族中间。

细话情歌分为盘问、试情、盼情、邀请、发誓、相嘱、相思、相怨等。细话既然指肺腑之言,心底之歌,歌词以真挚感人、缠绵悱恻见称。多用自由体,句式长短不拘,字数多少不拘,押韵灵活,常用拟人比喻手法传情达意。

苦情歌多以失恋、被弃为题,情调哀怨凄切。例如流传广西大瑶山的古情歌《吉冬诺》即是一例。劝情歌主要劝告对方信守盟誓,用情专一。通常明喻暗比,晓之以理,言之拳拳,动人心弦。

高山族情歌自有特点。史载高山族恋爱自由,“男女相遇,男弹嘴琴挑之,意投即野合。各以私物相赠,归告父母,乃迎娶。”情歌多属即兴发挥,生活气息浓烈,内容一般反映劳动实践中产生的爱情生活,或袒露发自内心的恋爱追求。用语天真,不做作,少夸饰,自有天然古拙之美。例如平埔猫雾扌束社的《男妇会饮应对答歌》,通过男女对歌,表达勤劳勇敢是选择爱情的标准。小伙子赞美姑娘“贤而且美”,“在家能养鸡豕,又能酿美酒”,里里外外一把手,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姑娘则欣赏小伙子“英雄兼捷足”,“上山能捕鹿’”“耕田播百谷”,堪称耕猎兼备的“男子汉”。劳动品德使双方永结百年之好。

有些情歌反映春情萌动、辗转反侧的恋爱心态,更见细致入微,楚楚动人。例如平埔麻豆社的《思春歌》,描写主人公按照吉梦的启示,竟然找到“伊人”家门的惊喜:“夜间难寐,以前遇着美女子,我昨夜梦见伊,今寻至伊门前,心中欢喜难说。”崩山八社的《情歌》,描写主人公夜阑相思不寐的惆怅与痛苦:“夜深听歌声,我独卧心闷;又听鸟声鸣,想是旧人来访,走起去看,却是风吹竹声,总是怀人心切。”打猫社的《番童夜道歌》,通过情不白禁的表白,表达爱慕之情:“我想汝爱汝,我实心待汝,汝为何爱我,我今回家,可将何物赠我。”这些歌谣擅长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运用口语,直抒胸臆,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中东南的畲族也有非常丰富的情歌,畲族民间有所谓“歌作媒”、“无情则无歌”之说。情歌常以“杂歌”的形式即席创作;歌词真挚朴实,丰富多彩。除“杂歌”外,还有一套配合婚礼仪式的情歌,别具一格,饶有兴味。

总之,封建时期中东南地区各族歌谣创作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都有引人注目的发展。随着歌谣内容的开拓与丰富,长歌与短章并存,特别是《交趾曲》、《跋山涉水》等迁徙长歌的出现,标志着赋体民歌的长足进步。各民族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鲜明而突出,如苗族的五言轮回问答歌体,瑶族的盘歌、香哩与信歌,畲族的“杂歌”等,逐步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特点。

民间长诗

北方地区民间长诗

1.《孤儿传》

蒙古族的《孤儿传》先后载于罗卜桑丹津的《黄金史》、拉喜朋楚克的《宝联珠》以及《成吉思汗传》等著作。这首诗歌叙述了在成吉思汗大宴群臣时发生的一场争论。酒宴上成吉思汗的九卿争论喝酒的利弊,他们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这时,一个身份低微的孤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孤儿的一番言论,遭到大臣钦达嘎斯琴的厉声责难和谩骂。孤儿面对权势,毫不退让。

孤儿的精辟言论和才干,得到成吉思汗的赞赏。从此将他留在身边。这个故事成为千古佳话载入史册。

这首叙事诗刻画了一个孤儿雄辩家的形象。虽然孤儿的地位是卑微的,但他聪颖睿智,敢于直言,向企图用权势禁锢人们思想的愚蠢统治者提出了挑战。孤儿的形象展示了蒙古民族豁达、开朗、睿智、机敏等性格特征。这首诗还刻画了英明圣主成吉思汗的形象。成吉思汗允许地位低下的孤儿在酒宴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表明他对人才的器重。

2.《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在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其他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流传,它有许多不同的手抄本,大致可以分为纯韵文体和散韵结合体两种。长诗的大意是马群中的白骡马生了两匹骏马,成吉思汗非常喜爱,从小就精心调教。两匹骏马屡立战功,但是“人们没有为它俩喝彩……众猎人也没有对它们钦羡。”小骏马非常伤心,因为忍受不了严格的调教培养和得不到主子的赏识而出走,大骏马不忍与之分离,只好伴随而逃。成吉思汗梦见两匹骏马出走,心急如焚,一面派人追寻,一面向苍天祈祷。两匹骏马在阿尔泰山生活了四年。小骏马非常怜惜哥哥,决定返回家乡。成吉思汗得知骏马返群,非常高兴。

后来大汗骑着两匹骏马,行猎在阿尔泰山。两匹骏马的神速,博得十万猎人的同声夸赞。

长诗塑造了小骏马、大骏马和成吉思汗的形象。

长诗表现出骑手与马的相依关系,即英雄爱骏马,骏马识英雄的主题。这篇在蒙古族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把马拟人化,赋予马以人的思想、人的语言,生动活脱地表现出马的情态。作品中大骏马与小骏马的对话感人肺腑,当它们要离开故土时,小骏马自恃自重,大骏马成熟老练,小骏马幻想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大骏马则执著稳重,懂得离群的痛苦。一连串的对话表现了大骏马和小骏马的不同性格。在材料组织上,作者善于将错综复杂的矛盾,通过成吉思汗和骏马、大骏马和小骏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一连串的冲突场景,中心突出,情节跌宕。特别是不同组合的矛盾冲突交替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为了突出马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作者采用了铺垫、烘托、反衬等一系列的艺术手法,甚至不惜让成吉思汗袖手向两匹归来的骏马问安,又为此大宴群臣三日。在这里,既突出了马的地位,又刻画了一位贤明豁达的君王的形象。同时从侧面反映了成吉思汗思求贤如渴的心态,可谓一箭双雕。在语言上,长诗把民间的口语诗化,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草原情调,它为民间叙事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西北地区民间长诗

1.《迁徙歌》

《迁徙歌》是锡伯族的民间长篇历史叙事诗。它吟唱、记录了公元1764年锡伯人奉清王朝之命从东北故乡,跋山涉水,迤逦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西迁至新疆西陲的经过和奋发创业的英雄业绩。长诗首先写了惜别故土的动人情景,接着写出人们决心去追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的物品全带上,要为今后的生计着想。带上故乡的种子哟,让它结果在西疆的土地上。”西迁是艰苦的,风沙无情,饥渴难忍,还要挨清朝官员的皮鞭。沿途埋葬着许多同胞的尸骨。但他们终于到达边陲,开荒造田,重建家园,保卫边关。在一系列历史变迁中,他们始终保卫祖国的土地,寸土不让。这首长诗无疑是民族精神高亢的赞歌。

2.《艾里甫——赛乃姆》

《艾里甫——赛乃姆》是维吾尔族很有影响的民间长篇爱情叙事诗,1500多行。它叙述了艾里甫与赛乃姆之间纯真的爱情遭受到阿巴斯国王阻挠和破坏,最后酿成双双殉情的悲剧。阿巴斯国王的女儿赛乃姆与宰相的儿子艾里甫从小相处在一起,长大之后,彼此相爱,国王和宰相立下誓约,让这对情人成为眷属。后来,宰相不幸辞世,国王阿巴斯在奸臣的挑拨之下,食言毁约,将艾里甫一家驱逐流放在异乡。最后造成了艾里甫和赛乃姆双双殉情。这部长篇爱情叙事诗,热烈歌颂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以及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诗中以帝王代表封建制度及其陈旧没落的婚制,揭露了这个制度的不义行为。艾里甫和赛乃姆代表要求正义、平等和自由的人民,他们成了反抗从政治到道德都日益没落的封建制度,反抗宗法政权造成的各种灾难,反抗宗族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者们的代表。长诗深刻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艾里甫——赛乃姆》是散韵交替构成的叙事诗,极富于音乐性。诗中有部分双行是用著名的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曲调来吟唱的,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间长诗传统风格。

3.《季别克姑娘》

《季别克姑娘》是哈萨克族一部流传极广的民间长篇爱情叙事诗。它叙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小玉兹的加嘎勒巴依勒汗国的巴扎尔巴依汗王的长子托列根,为了遴选妻室,来到阿勒特业穗切克汗国,与公主季别克一见钟情,相爱至深。不料托列根被情敌杀死。外敌侵占了季别克的国家,敌王欲强娶季别克为妻。这时,托列根的弟弟散斯孜拜出现在季别克面前,他俩以智慧和毅力战胜敌人,并与季别克结为夫妻,美满的婚姻传为佳话。

长诗共3951行,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托列根离开故土到他乡追求自由恋爱,与季别克一见钟情,相爱相亲的曲折过程。

第二部分讲述忠贞不渝的季别克公主笃信诺言,忠于爱情的高尚情操;赞美见义勇为的散斯孜拜协助季别克杀死敌王,为哥哥报仇雪恨的英雄气概。

第三部分描述了智勇双全的季别克公主,出奇制胜,全歼入侵之敌,为人民造福的经历,以及与散斯孜拜完婚成亲。

《季别克姑娘》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反映了托列根、季别克愤世嫉俗,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姻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全诗语言生动、优美;结构严谨完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形象明晰活脱,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4.《英雄塔尔根》

《英雄塔尔根》是哈萨克族一部长篇英雄叙事诗。它描述了在外敌侵入的危难时刻,英雄塔尔根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只身匹马,威震敌胆,为国家民族建立丰功伟绩的曲折故事。全诗1300余行,采用散韵交叉叙述的方式,成功地塑造了塔尔根的光辉英雄形象。塔尔根的形象血肉丰满,有神有情,栩栩如生,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人民力量的代表。

西南地区民间长诗

西南地区各民族创作的叙事长诗十分丰富,其中,彝族有《阿诗玛》、《卖花人》、《力芝与索布》、《木荷与薇叶》、《雪峨养雀》和《阿鹆》,白族有《出门调》、《鸿雁带书》,哈尼族有《不愿出嫁的姑娘》、《安底玛依》,佤族有《岩惹惹木》,景颇族有《凯诺和凯刚》、《腊必毛垂与羌退必坡》,藏族有《玛尼当纸片》、《在不幸的擦瓦绒》、《拉萨怨》、《负心的喇嘛》,德昂族的《达古达楞格来标》,土家族有《锦鸡》等等。这些长诗经过长期流传,不断加工提炼,不仅有较强的思想性,也有较高的艺术性。

1.《阿诗玛》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叙事诗。自1954年译成汉文出版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宝。

《阿诗玛》以阿诗玛、阿黑反抗不合理的婚姻为线索,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封建黑暗势力的坚决反抗和斗争,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长诗叙述热布巴拉依仗权势,强行抢走了阿诗玛。阿黑为营救阿诗玛,与热布巴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较量,如对歌、砍树、接树、撒米、拾米等等,阿黑都一一取胜。热布巴拉又放虎伤人,阿黑三箭射死老虎;又放三箭,一箭钉在热布巴拉的祖先牌子上,迫使其释放阿诗玛。在阿诗玛回家的路上,热布巴拉纵容岩神放水淹死阿诗玛,她变成了回声,永远在撒尼地区的重山峻岭中回响。

《阿诗玛》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阿诗玛聪明、美丽又勤劳,她无奴颜媚骨,严辞拒绝热布巴拉家的求亲。

即使在媒人的威逼下她仍表示“不嫁就是不嫁,九十九个不嫁!”她同热布巴拉进行了不屈的斗争,虽然阿诗玛被岩神发水吞没了,但她变成回声,永远活在人民中间。人民用优美的艺术想象赋予了她永恒的生命。

阿黑的英雄形象也是很突出的。长诗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通过与热布巴拉的鲜明对比,三次斗智,三次比武,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阿诗玛和阿黑的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阿诗玛的悲剧是社会悲剧。虽然阿诗玛为争取自由、幸福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最终仍无法逃脱岩神的魔掌,这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是不可能的,或者是非常艰难的。

2.《不愿出嫁的姑娘》

《不愿出嫁的姑娘》是哈尼族在传统“哭嫁歌”基础上加工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分为轻女、卖女、逼嫁、结婚、受苦、怨愤、逃跑、自由等八个部分,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哈尼族妇女在封建礼教、买卖婚姻摧残下所经历的悲惨遭遇。

长诗塑造了一个十分感人的妇女形象。她勤劳、善良,从小与哥哥一起砍柴、割草、插秧、种棉花,从事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对父母和兄长孝敬温顺,但是,她从小就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人生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终使她幻想破灭了,最后毅然出走:“是人不能朝你们烧香,是鬼也不能向你们求情。”她经历了从幼年受苦到婚后逃回娘家,从离家帮工到翻然醒悟,解脱幻想,敢于与不合理的现实抗争:“谷子是大伙种出来,咋个不给我吃?棉花是大伙种,咋个不给我穿?房子是大伙背草盖,咋个不给我住?”这个妇女形象,是封建社会里哈尼族劳动妇女共同命运的典型概括。

3.《锦鸡》

土家族长诗《锦鸡》长720行,七言四句结构。情节是:男主人公春哥幼年丧失双亲和养母。为了埋葬老人,春哥到土司家卖身借债,从此含辛茹苦:“伏天上山守羊,岩洞当屋石当床,羊儿吃饱山中草,春哥含泪吞粗糠。十冬腊月去守羊,羊儿冷得打战战,羊儿身上还有毛,春哥没有棉衣穿。”后来,春哥从蟒蛇的魔口里舍身救出锦鸡姑娘。为了报答救命之恩,锦鸡姑娘取下明月珠和镇山宝如意铃交给他。春哥摇动如意铃,得到许多银子,为自己和十个长工兄弟赎身。赎身后,春哥与锦鸡姑娘永结百年之好。土司欲施初夜权,锦鸡姑娘施展神力,严惩土司。

“千本故事万本经,都是善恶两相争。”长歌以春哥和锦鸡姑娘的爱情为主线,表现善恶之间的斗争。这是一首美胜丑、善制恶的正气歌,生动地表现了土家族人的审美意识。

华南地区民间长诗

据统计,华南地区壮侗语族各个民族创作的长诗,壮族已近1000部,傣族达500多部,侗族、布依族的长诗数量也很多。这些长诗当中,比较著名的有傣族的《召网香召网朔》、《相勐》、《千瓣莲花》、《娥并与桑洛》、《召树屯》、《朗鲸布》、《兰戛西贺》、《松帕敏和嘎西娜》;壮族的《嘹歌》、《传扬歌》、《马骨胡之歌》、《文龙与肖尼》、《唱秀英》、《梁山伯与祝英台》、《达七》、《六丘》、《双姑传》、《鸳鸯岩》、《龙胜壮族历史歌》、《幽骚》等;布依族的《调北征南》、《月亮歌》、《光铁芳》、《金竹情》、《抱摩山》、《六月六》、《何东何西》;侗族的《勉王起兵又重来》、《金银王之歌》、《娘梅歌》、《秀银和吉妹》、《刘海和莽子》、《茶妹和铁郎》、《金花和银川》;仡佬族的《由海的浪荡儿》、《婆媳不和》;京族的《金桃姑娘的书信》、《宋珍与陈菊花》、《刘平与杨礼》;黎族的《牛郎织女》、《董永的故事》;仫佬族的《唱罗城》、《八寨赵金龙》等;毛南族的《劝善歌》、《枫蛾歌》、《龙女与汉鹏》;水族的《诘俄伢》等等。这些长诗从风格上看可以分为叙事长诗、抒情长诗和哲理长诗三大类。

1.《六月六》

布依族的《六月六》是一首节日风俗长诗,它叙述布依族最大的民族节日“六月六”的来历。有一年布依族地区遭受虫灾。有一对夫妻,男的叫得莱,女的叫阿菊,带领大家扑灭飞蛾。可是,待秧苗长出新芽,又遭到蚂蚱施虐,得莱夫妇只好去找日月请教灭虫之法。他们在燕子、蜘蛛、蛤蟆的帮助下,经历了千难万险,来到了日月滩。太阳赠送能使庄稼起死回生、飞蛾丧命的龙猫竹,月亮赠送大袖口、大镶滚的衣裳和银圈、压领、青布裙。阿莱夫妻骑着白龙马回到纳秧寨,率众围歼害虫。

万恶的蚂蚱王被捉住了,虫害消除了。这天正是六月六日,按照太阳公公的启示,每逢这一天:

田中要插龙猫竹,

年年此时献双马,

年年此时晒衣服。

衣裙在身毒虫死,

布依家家衣食足。

这就是“六月六”节日的来历。这首长诗采用神话和魔法故事的一些手法,塑造了两个具有牺牲精神的形象。他们为了父老乡亲的和平宁静生活,勇敢地承担起消灭害虫的重任,以自己的智慧办了一件艰难而又有益于民的大事,赢得了世世代代的敬仰。从侧面透露了古代布依人用巫术来表达自己愿望的仪式,对我们研究民俗有参考价值。

2.《嘹歌》

壮族长诗《嘹歌》产生于明代,全诗包括《唱离乱》(又叫贼歌)、《日歌》、《三月歌》、《路歌》和《建房歌》五个部分,长达数万行,是迄今发现的壮族最长的长诗。

《嘹歌》洋洋数万行,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感受到壮族特有的习俗和民间风情,从禁忌到道公、师公的祝祷,从择吉日良辰到岳母的祝福仪式,以及一连串的祝愿,都反映了明代右江地区壮人的风情。全诗为五言四句腰脚韵,语言非常优美,有着右江地区特有的舒缓而和谐的音乐旋律,仿佛是汩汩山泉,在林中从容弹唱。诗中广泛使用明喻、暗喻和借喻手法,通过大量排比和反复,形式上相同句式结构的多次反复和复杂多变的喻体的统一,使得反复的多次出现而又不令人感到乏味,这在艺术创作上须有很深的功力,并有丰富的生活作基础。《嘹歌》可以说是明代右江壮人的“清明上河图”,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娘梅歌》

《娘梅歌》是侗族说唱结合的“嘎锦”体叙事长诗,它生动地叙述了秦娘梅与助郎相亲相爱,最后被迫逃向远方,后丈夫被害,娘梅为夫报仇的过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全诗除序歌和尾歌,共分12章,700多行。

《娘梅歌》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坚强不屈的妇女形象,反映了雍正年间侗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和社会生活。波澜迭起,曲折生动的情节,引人入胜。长诗采取“嘎锦”格式,有说有唱,以说连缀,以唱抒情,相映成趣,生动活泼。

4.《唱英台》

《唱英台》是壮族根据汉族梁祝故事加工创作的一部长诗。包括序歌、入学、分别、拒婚、寻访、殉情与尾声七个部分,共1400多行。长诗在忠于原作主题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艺术创造,成为壮族生活化了的梁祝故事。

《唱英台》是壮族人民的艺术再造,人物的反抗性格保留下来了,但族籍却改为壮人,籍贯也是壮族地区。人物的行为也是按壮人的性格描写的,祝英台已不是原故事中的大家闺秀。她追求爱情泼辣大胆,符合壮族姑娘的性格特征。她和梁山伯同居一室,山伯怀疑她女扮男装,提议用芭蕉叶垫睡,谁体温高,叶子枯黄,谁就是女的。她半夜把叶子放到窗外晾晒,清晨起来比梁山伯的还青翠,终于遮掩过去了。这些细节安排都有民族特色。

作品中的环境变成桂中宜山柳州一带。抢婚的变成了土司。以钗插墓土,引来雷鸣电闪,梁山伯居然从墓门中走出来,两人扑在一起,化蝶升空。结尾出现了阎王判案的情节,在这里,阎王以正面的形象出现。

长诗使用的主要是红水河土语区的壮语和勒脚体形式,形象生动,音韵和谐,音乐性强。在群众中演唱时,引起强烈的共鸣。有的诗句已变成名句,广泛流传在民间。梁祝故事在布依、侗等民族中也改编为长诗。

5.《金银王歌》

这部长诗反映的是吴金银领导侗族人民起义的故事。清乾隆年间,平坝寨侗族首领吴金银组织农民起义,反抗官府暴政。他们首先利用宗教迷信作号召,特地在一个大瀑布的石洞里,扎一个草人,点上灯,从外面看笼罩着神秘的气氛,宛若一尊天神。又派人于洞口喊话:“五族连天地,世代共存亡,侗汉苗瑶壮,同铲官祸秧,今日举义旗,太平万年长。”吸引众人来参拜,聚义于吴金银麾下。从此,纵横驰骋三省交界,杀得官兵望风而逃。后来清政府派三省官军围歼,义军失败,金银王壮烈牺牲。《金银王歌》以高昂的笔调,反映这场惊天动地的农民革命斗争。

《金银王歌》用敬仰、怀念和惋惜的心情,歌唱侗族人民的起义英雄,鞭挞官府的掠夺和官军的残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壮烈牺牲英雄的深切怀念。

中东南地区民间长诗

中东南地区长篇叙事诗,从已发掘整理的作品看,主要取材爱情故事与社会或民族斗争为多。前者如苗族的《娘阿莎》、《娥娇与金丹》、《兄当与别莉》、《哈迈》,瑶族的《桑妹与西郎》、《观娅酒蒂盖》等;后者如苗族的《安屯设堡歌》、《告刚》、《电丢依》,瑶族的《娓生和银根》,畲族的《元朝十八帝》、《灾荒歌》等。下面着重介绍几部比较典型的长诗。

1.《娘阿莎》

《娘阿莎》是苗族著名的爱情叙事长诗。共1200余行。主要流传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被誉为苗族古歌“四宝”之一(即《运金运银》是最富的歌,《妹榜妹留》是最大的歌,《榜香油》是最老的歌,《娘阿莎》是最美的歌)。可见,《娘阿莎》在苗族人民中间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娘阿莎”是苗语译音,意即清水姑娘。其梗概是:娘阿莎从井里诞生以后,长得像井水一样纯洁美丽。樱花,蜜蜂、画眉等都来找他“游方”,但是,娘阿莎没有接受它们的爱情。后来,她听信乌云的花言巧语,嫁给了太阳。新婚才三天,太阳就抛弃她到东海上当理老和经商。娘阿莎独守六年空房,在痛苦的生活中,她同月亮患难与共,产生深厚的感情,最后结为夫妻并一起逃离太阳家。太阳回来后,双方请理老评判,月亮赔了江山,得到了娘阿莎的爱情。

《娘阿莎》杰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反映社会生活。它抓住了太阳、月亮、乌云、水、鱼、虫、鸟等自然现象和动物的某些特征,写形传神,赋予各种不同的性格和象征意义。比如,清水象征纯真的姑娘——娘阿莎,太阳象征权贵和贪婪残暴的剥削者,月亮象征勤劳朴实的劳动者,乌云象征花言巧语的媒婆,樱花、蜜蜂和画眉象征美好少年等等。不但比喻生动贴切,而且隽永含蓄,耐人寻味。

长诗还善于捕捉自然界一刹那间的变幻,以及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充分的、合理的想象,使作品具有神奇的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娥娇与金丹》

《娥娇与金丹》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整理本长达1200余行。长诗集中反映了娥娇和金丹冲破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和桎梏,最后赢得婚姻自由的过程。

苗族的婚姻自古沿袭族外通婚加舅权制,族内禁婚,长女必须嫁回舅家,联姻往往是在两个固定的部落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氏族的扩大,氏族内部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而氏族与氏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反而逐渐增加了。到了封建社会,如果仍墨守“古规”,不讲条件地禁止族内通婚,不仅已失去族内禁婚的进步意义,反而给居住分散的苗族人民带来人为的障碍,造成许多“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抱恨。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产生了娇娥与金丹之间的婚姻矛盾。因此,他们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无疑具有抗击封建婚姻制度的积极意义。

《娥娇与金丹》艺术上擅长利用矛盾冲突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例如娥娇与金丹的爱情,先后遭到寨老、舅家、富户、姜千等人的反对和破坏,双方的矛盾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始终围绕古规陋习破除与否这一主要矛盾展开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的较量,从而突出了娥娇与金丹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深化了主题的社会意义。

长诗还巧用比喻和象征来抒情、叙事和说理,语言富于表现力。例如姜千聚众公议娥娇与金丹违反古规的过错,青年人反对说:“田里的蝌蚪,同个妈妈生,围着谷桩转,日久也成双。”姑娘们说:“山上的斑鸠,同个巢里长,绕着树林飞,日久也成双。”大家质问道:“娥娇与金丹,各是各的父母养,为什么不能游方?”反复设喻,层层递进,很有说服力。

此外,长诗善以细腻的描绘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3.《桑妹与西郎》

《桑妹与西郎》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自称“金门”的瑶族地区。全诗13章,1400余行,包括序歌、桑妹、西郎、探访、结情、说亲、争辩、相思、许婚、悔婚、逃奔、成亲、尾声等内容。

长诗通过桑妹与西郎的爱情遭遇,鞭挞了嫌贫爱富的封建思想及封建制度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同时赞颂了桑妹与西郎为自由幸福而抗争的精神。

这首长诗撼人的艺术力量,首先表现在它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通篇利用同瑶族人民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设喻作比。诗中所描绘的许多生活或事物,都是瑶族地区特有的,如度戒(宗教习俗)、扎竹针、数柳叶、对歌,以及以姜、茶、烟、钱等作为订婚聘礼,通俗易懂,辞浅意美,给人一种亲切感。

《桑妹与西郎》属七言歌体,语言以质朴见长。例如诗中赞扬桑妹出口成章的歌才:“看见八角唱八角,看见香瓜唱香瓜;看见山雀唱山雀,看见靛花唱靛花。”诗句既口语化,又别具韵味。

4.《娓生和银根》

《娓生和银根》流传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七百山区,是在巫师所唱的赎魂歌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叙事诗。

长诗塑造的娓生是瑶家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是勤劳、贤慧、坚贞、刚强的典范。长诗擅以想象与夸张的手法叙事抒情,表现主题。

《娓生和银根》原是一首招魂歌,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整理本剔除糟粕,保存精华,使其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升华为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主题。

综上所述,中东南地区民族题材的两类长涛都贯串反封建的主题。爱情婚姻叙事诗通过各族人民爱情婚姻问题上的矛盾与斗争,或揭露封建的婚姻制度,或批判习惯势力对婚姻和爱情的危害,或鞭挞“门当户对”、嫌贫爱富的等级观念,或赞扬冲破封建礼教的羁绊,或肯定“决心自己选夫婿”的果敢行为。总之,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斗争性。同样,反映社会或民族斗争重大题材的叙事诗,有的直接抨击封建王朝的暴政,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与不幸;有的通过总结历代封建王朝的荣衰更迭,阐明封建制度腐朽与灭亡的必然性;有的颂扬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它们集中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主流,代表了人民的心声。

民间传说

北方地区民间传说

蒙古族和满族上层曾入主中原,分别建立了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民族各自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这些重整河山的英雄人物在广大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满族的民族英雄。有关这位深受人们怀念的一代天骄,有许多传说在民间广为传颂。

最著名的是《老憨王的传说》。由《佛头妈妈》、《黄犬救主》、《老鸹滩》、《索伦竿子的来历》等传说组成。大意是:老憨王努尔哈赤幼年时给明朝总管李成梁当茶童,李成梁夸耀自己当总兵全凭脚心有三个黑痞子。小憨说他有七颗黑痞子。李成梁认为他是“脚踏七星”的真命天子,便有了杀心。李成梁的侍妾连夜放走了小憨。在逃跑的路上,小憨晕倒在一片草甸子里,当明兵焚烧草甸子时,黄狗出来相救,用水挡住火舌,小憨得救了,而黄狗却累死了。明兵追到山上,在危急时刻,又是一群乌鸦铺天盖地飞来,遮住了憨王的身体。后来老憨王当了皇帝。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努尔哈赤立下许多规矩,今天满族人供奉的“无事妈妈”(或佛头妈妈)就是为纪念李成梁的侍妾喜兰的。此外还规定满族不食狗肉等习俗。

《老憨王杀儿》的传说说的是在今辽宁抚顺市东的大伙房水库,原是萨尔浒村,老憨王努尔哈赤和明朝辽东经略洋镐,曾大战于此。老憨王先派大儿子去打探明军虚实。大儿子说明军人强马壮,老憨王斥其危言耸听,动摇了军心,把他杀了。又派二儿子去刺探,他回报说明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有身无首,可以击败,众兵听后精神振奋,并一举击败了明军。

从努尔哈赤的传说中,不难发现满族崛起时代的民族精神面貌,如强烈的振奋民族声望的激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人们把努尔哈赤当做民族之魂,颂扬他的业绩、人品和才干,相互鼓舞,从而提高民族的声望,显示民族的力量。这些传说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而故事情节又完全符合满族崛起时的民族心理。

蒙古族中流传着很多成吉思汗的传说。其中《箭筒士(阿儿合孙虎儿赤)的传说》载于《黄金史》、《蒙古源流》和《成吉思汗传》。传说的大意是:成吉思汗远征索伦古德部,与该部落的合阑公主成亲,不思返乡。监国的箭筒士(宿卫)阿儿合孙虎儿赤受孛儿贴兀真皇后之命,前去觐见成吉思汗,设喻道:“白海青产卵于娑罗树上,以为娑罗树可靠,却被花豹恶鹰毁了巢,吃掉卵、雏;俗语说,鸿雁孵卵在苇丛中,以为苇丛可恃,却让白爪恶鹰坏了窝,吃去卵、雏。我聪睿的主上,明鉴吧!”主上问:“虎儿赤的话,你们明白吗?”众臣说:“不明白。”主上自己懂得了,圣谕:“所谓娑罗树,指我的众伴当;所言白海青,乃我自身;所谓花豹,指高丽国,所谓窝、巢,指太平大邦。所言苇丛,乃广阔大国;所谓鸿雁,指我本身;所言之鹰,乃高丽国;所谓卵、雏,指我的后妃、诸子;所言窝、巢,乃太干大邦。”听了阿儿合孙虎儿赤的劝告,成吉思汗急忙返回故乡。

纵观蒙古族的历史,它崛起时正是蒙古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蒙古族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集中而又充分地显示了它的创造力、进取气魄、团结精神,创造了永垂青史的民族伟绩,奠定了民族振兴的基础。斗争环境培养了蒙古族对民族英雄业绩的热爱和崇拜的激情,这种激情帮助蒙古族在民族内部和整个社会关系上保存自己。箭筒士敢于面谏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又能倾听谏议,虚怀若谷,正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崛起、蓬勃向上的精神。第二个传说,说明成吉思汗具有超人的武功和才干,因此众望所归。传说无疑具有想象的色彩,但是它产生的根源存在于蒙古族的历史条件之中,存在于蒙古族普遍的精神要求之中。

在封建社会时期,北方各民族涌现不少历史人物。劳动人民满怀激情地追述他们的英雄事迹,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蒙古族的《满都海斯辰夫人》先后载于《蒙古黄金史纲》、罗卜桑丹津的《黄金史》和《蒙古源流》等历史典籍。满都海斯辰夫人原是满都喇汗的小妃子,20岁孀居。满者喇汗是成吉思汗的十二世孙,在他即位前,蒙古封建领主之间一直发生内讧。满都喇汗驾崩后,亲王巴彦孟合被人杀害。巴彦孟合的儿子巴图孟合和达延汗年方4岁。在这紧要关头,满都海斯辰夫人挺身而出,抚养幼子,束发戴冠,亲自征战和执掌国事。当科尔沁的宝勒德王向她求婚时,为了延续成吉思汗嫡系子孙的汗统,抑制分裂割据的局面,她断然拒绝。表现出这位历史人物以国事为重的胸怀、坚定果决的雄才大略和军事才干。

满族流传着《萨布素将军的传说》,萨布素是清代爱国将领,17世纪80年代任黑龙江将军,抗击沙俄的雅克萨战斗中,屡建奇功。《神驱鹿绝处逢生》说萨布素被革职后,前有敌兵压境,后无粮草供应。这时他的报国忠心感动了长白圣母,她驱下一群麋鹿为士兵充饥。《萨布素买草》说萨布素的部下少付了老百姓的草钱,萨布素亲自向老人赔礼补钱。此外,还有《萨布素单骑入鄂寨》、《穆昆达教子射骑》等。这些传说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北疆各族人民保卫祖国的信念,讴歌了在反侵略斗争中不畏强敌的精神。

西北地区民间传说

我国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到了封建社会时期,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扩大,经济形态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思想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种类更加繁多。所表现的主题更加具有社会意义、现实意义,艺术性更高,生命力更强。维吾尔族的《巴格达的由来》、《喀什“海兹莱提毛拉姆麻扎”的传说》、《“乔康亚”的传说》等;哈萨克族的《凤凰是怎样离开人类的?》、《长命泉的传说》等;撒拉族的《骆驼泉的传说》等;东乡族的《赤孜拉妩的传说》等;回族的《巴里坤龙马的由来》、《凤凰的传说》、《葫芦河的传说》、《焉耆马的传说》等等都是典型的“口传的历史”。

《“乔康亚”的传说》是维吾尔族的人物传说,它通过主人公吾甫尔和托乎提古丽被封建地主阶级残酷迫害致死的悲剧故事情节,表达了备受压迫和剥削的穷苦人对严酷无情的封建礼教所造成的悲惨命运的血泪控诉和强烈抗议。故事情节曲折,悲剧的结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凤凰是怎么离开人类的?》是一篇哈萨克族的人物传说。它通过凤凰与苏列依敏打睹的故事,说明了人间为什么没有凤凰的缘由。故事带有一定的幻想性,情节是虚构的。但是,它仍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折光,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自由恋爱婚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这个传说想象丰富,构思新颖,独具匠心。

西南地区民间传说

1.人物和史事传说

《黑虎将军的传说》流传于茂汶羌族自治县沙坝黑虎乡一带。它歌颂了一个羌族的无名英雄,也解释了羌族悼念死者时披麻戴孝、全身着白习俗的来历。

羌族人民在封建社会里身受几层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以反侵害、反压迫为题材的传说,像《王特的故事》就描写了一位敢于和朝廷抗争,带领人民闹脱仓归土、脱土归州的民族英雄。故事的字里行间饱含着羌族人民的血泪,也记录了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传说叙事真实质朴,情感深厚,对人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体现了这些民族热爱故土、渴求和平安宁生活的真挚感情和强烈愿望。

《唐东杰布》是歌颂一个为藏族人民创建功绩的历史人物的传说。故事叙述早先藏族居住的地方,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上无桥梁。人们只有依靠牛皮船渡河,非常不便。有的地方人们背负物什,赶牲畜,都只能涉水而过,连牛皮船也没有。碰到涨水,常被汹涌的大浪卷走。唐东杰布决心在河上修建桥梁。他走遍西藏各地寻找资助。他的行动感动了吉尊卓玛(至尊渡母)神女,梦中指点他到雅隆穷结去请善歌舞的七兄妹帮忙。他与七兄妹到处表演歌舞,募集了足够的贤金,在群众的帮助下,沿河修筑十三座铁索桥。唐东杰布这一功绩为子孙后代所称颂,大家尊他为铁桥大师。

唐东杰布实有其人。故事通过唐东杰布修筑铁索桥,赞扬了他为人民解除苦难,不辞辛苦,“走遍西藏”,集资筹金的感人事迹。

白族《杀州官》的传说反映的是清康熙年间剑川人民的一次起义斗争。剑川州官夏一松无恶不作,激起公愤,终于爆发了以苏、杨两位老人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以黑布为旗,拿着锄头、钉耙、柴刀、斧头,从岩场箐直奔州城,杀进衙门,把夏一松砍成肉泥。清政府派兵进剿,扬言要“杀得剑川寸草不留”。后来白蛇围住清营,迫使清兵撤退。这一传说运用传奇手法来歌颂人民起义的胜利。

木必本是傈僳族荞氏族中某一家支的首领。明代后期(十六世纪中叶),因避战事,率本家支由滇西北澜沧江以东越江进入怒江地区。他的事迹反映在《木必的传说》中:为了惩治无恶不作的皇帝,召集穷人家造反。他在羊角上点燃松明子,赶羊群上山,满山遍野乱跑,制造兵马无数的假象,使敌人心惊胆战,不战而逃。皇帝不甘罢休,又派人捉拿他。他用炭灰把脸抹黑,假装哑巴,才得以逃脱。木必晚年时,嫉妒他的人设计暗害他,都被他识破。后来,有人用有毒的鸟毛插在他手上。木必发现自己已经中毒了,便对老妻说,他死后要保持坐的姿势,把琵琶放在他胸前,把笛子放在嘴边,还要捉来两只蜘蛛和两只蜜蜂。木必死了,仍然安详地坐着。蜘蛛在弦上做网,发出动听的音乐声。蜜蜂在笛管里“嘀哩嘀哩”地叫着。害木必的人怀疑鸟毛是否有毒,各自决定在自己的手上试一试,结果他们都被毒死了。

公元1801年至1803年,滇西北纳西族地区爆发了恒乍绷领导的各族人民大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斗争事迹却长期流传在人民口中。传说恒乍绷出生在澜沧江畔一个傈僳村寨,从小跟父母学武艺,箭术超群。还精通草药,为人治伤。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沙尼”。土司衙门的“千总”说恒乍绷自称“沙尼”,把“千总”不看在眼里,就用傈僳族人认为的最毒辣的办法来侮辱他,又假装请恒乍绷喝酒,表示赔礼道歉。恒乍绷喝得酩酊大醉,被“千总”关进监牢。三天后,傈僳弟兄来找恒乍绷,“千总”不让进门,说恒乍绷已经投诚了。群众不见“木刻”不信。“千总”威迫恒乍绷刻“木信”,他坚决不从。群众回寨子召集壮丁百余人,扛着长矛,拿着砍刀,杀进衙门救出了恒乍绷,恒乍绷又指挥弟兄杀了“千总”。

关于恒乍绷的传说很多,例如《开仓济贫》、《劫取四十驮》、《大战敢死沟》、《雨夜突围》等在傈僳地区广为流传。

2.风物传说

风物传说包括地方风物、物产、天地日月、风花鸟虫、人工物以及各种习俗传说。这些传说都凝聚着各族人民对自身创造精神的审美观照。由于它们产生于封建社会,因此大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和阶级的烙印,带有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的浓郁色彩。像纳西族的《石牌坊的来历》、《杜鹃鸟的来历》、《阿套五古勒》、《龙女树》,羌族的《太子坟》、《撂官岩》,藏族的《茶和盐的故事》;还有一些解释物的外貌特征及其来历的传说,如普米族的《腰带的来历》、《百褶裙的来历》、《月亮上的花红树》等等。

《杜鹃鸟的来历》反映了纳西族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贫富差别越来越明显,领主、财主、土司欺压穷人的手段越来越残酷,除经济上的剥削外,还从肉体上进行蹂躏、摧残。这则故事反映了杜宇决心为被奸污凌辱致死的母亲报仇的故事。杜宇是个孤儿,父亲被抓去当兵,母亲被财主奸污凌辱致死。蜜蜂送给杜宇一双翅膀,并教给他翻江倒海的法术,让他为母亲报仇。他施展法术,淹没了财主的田产、房屋和人畜。

杜宇报了仇,就飞到森林里去找母亲,后来变成了杜鹃。至今到了清明节,杜鹃总飞回来,啼叫着寻找母亲,直叫得满口流血。与此题材和形式相类似的还有《珂套五古勒》、《口弦的故事》等。

这一时代纳西族产生了很多这类题材的传说,都反映了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智慧的纳西人民,运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凭借想象的翅膀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实现自己的理想。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生活场景的描绘是人间的、写实的,而情节却是虚拟的、变形的。他们就是运用这一手法着力表现现实中应该做到而未能做到的事。这些故事都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羌族的《太子坟》、《撂官岩》是以羌族地区特有的风物为背景,以反抗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地方官、财主为主题的传说。

《太子坟》在羌族地区广为流传,深得广大羌民的喜爱。故事描述了一个聪明智慧、有勇有谋的穷人孩子王谷之太,他痛恨那些残暴成性、欺压百姓的土司、官府,一心想为民除害。一次打柴时,天爷木比塔送给他神弓神箭,要他射死皇帝为民除害。从此,他带领各寨人民与官府土司斗争。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太子”。太子不幸被官府捉去,捆在十字路口,酷刑折磨,给他灌注毒酒,但他至死不屈。腊月三十太子告诉母亲,将于大年初一为民除害,嘱咐母亲准时叫醒他。初一早上太子搭上神弓,向正南一箭射出,射中龙椅。可惜皇帝迟到一刻,未能射中,而太子却毒发身亡。羌民悲愤地礼葬了自己的英雄,但官府却想扒坟毁尸。羌民们大为愤怒,高举兵刃,手挽手紧围在坟墓四周,官兵不得靠近。忽然太子坟变成了一个大山包,吓得官兵四处逃窜。太子坟渗透着一种浓郁的怀念英雄之情,至今依旧巍然耸立在龙山顶上。

《撂官岩》流传于羌族地区汶川县境,是一则反对服役,机智除掉贪官的传说,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反抗性。它们都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实有之物,历史上的实有之事,借助自然景物的外貌特征,拟物喻事,来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歌颂为民除害,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事实具体,情节感人,具有浓厚的羌族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纳西族的《龙女树》和藏族的《茶和盐的故事》其题材较为相似,都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而殉情的悲剧。

《龙女树》中的主人公龙女,据说实有其人。故事大约发生于明朝中后期。木天王妄想侵吞北人(普米族先民)和纳西族聚居地永宁,以联亲为名,邀“北”王订盟。不想木天王的女儿龙女与“北”王的儿子一见钟情,结为伉俪。老北王去世,王子即位。木天下要王子将永宁并给木家。王子不从,木天王便诈说有病,将女儿龙女接回,企图设计加害王子。这一阴谋被龙女偷听到,义愤填膺,让猎狗给王子送信。王子接信后立即起兵讨伐木天王,不想半途中伏,全军覆没。信被搜出,龙女被囚于游春亭里,当她得知丈夫身死战场,痛哭力竭而亡。百姓们悄悄烧掉亭子,为她举行了火葬。翌年春,游春湖中央长出了一株亭亭玉立的海棠树,人们取名为“龙女树。”这则传说不仅歌颂了龙女夫妻对爱情的忠贞,也赞扬了龙女为了民族团结,反对战争而献身的精神。

《茶和盐的故事》流传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是独具藏族特色的一幕爱情悲剧。茶和盐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饮食。故事中的主人公变成下茶和盐,永不分离,象征他俩永远存留在藏族人民之中。故事主要叙述了一对誓死相爱的男女青年,一个是住在河东岸女土司的女儿美梅措,一个是住在河西岸辖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两人从小隔岸放牧,朝夕相望。共同的劳动使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是两个部落世代为仇,不许儿女互婚。女土司为了杜绝女儿和文顿巴相好,让儿子用毒箭射文顿巴。老大、老二不忍心,用鸟血搪塞,被阿妈验出,臭骂了一顿。又叫三儿子去射死文顿巴。美梅措见文顿巴中了毒箭,赶紧用马送他回家。并向他表示:“今生不能在一起,来生一定做夫妻!”文顿巴回家后即中毒身亡。给文顿巴举行火葬时,美梅措穿上最好的衣服,戴上最美的首饰投身火中,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化作灰烬。女土司将他们的骨灰分开埋葬在河的东西两岸,结果东岸长出一朵大红花,西岸长出一朵大黄花。女土司将花掐折了,两岸又长出两棵树,小鸟在树上不断啼鸣。女土司将树砍倒了,并射死了小鸟。最后文顿巴变成了盐湖里的盐,美梅措变成了茶树上的茶。藏族人民吃糌粑时,煮上浓茶放上盐,漂几坨金黄的酥油,拌上糌粑,吃起来满口浓香。藏族人民谁也离不开它,女土司再也无法将他们分开了。

这则传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文顿巴与美梅措的爱情悲剧是进入封建社会的各民族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作品采用散韵结合的形式,语言通俗质朴,保持了藏族在创作上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

《茶和盐的故事》有多种异文,有的以纯韵文形式流传,有的以散韵形式流传,内容情节也有差异,但反封建这一主题是共同的。

解释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来源的传说故事有普米族的《腰带的来历》、《百褶裙的来历》、《月亮上的花红树》。《月亮上的花红树》解释了月亮上的黑影的来历。故事说:有一个凶恶的老妖婆,吃了两个女孩子的母亲后,假扮母亲,黑夜里骗开了女孩子的家门,和她们同睡。老妖婆半夜里把妹妹吃了,机智而又勇敢的姐姐逃跑出去,躲在一朵花红树上。第二天,老妖婆发现姐姐躲在花红树上,还想吃她,反而被她用巧计杀死了。妖婆流了一滩血水在树根下,树根下立刻长出一蓬刺来,拦住姐姐不能下来,她请月亮帮助,月亮伸出手来,把她和花红树一起拉到月亮上去了。从此月亮就有一颗花红树,从地上可以看到这颗树的影子。普米族这则传说生动活泼,优美动听,充满了普米族的生活气息。

《蝴蝶泉》是白族著名的风物传说。它叙述发生在蝴蝶泉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古时,一个勇敢的青年猎人——杜朝选,杀死一条大蟒,从蛇洞里救出两位少女。两位少女愿嫁猎人为妻,以报答救命之恩。杜朝选没有答应,依然上山打猎去了。两位痴情少女到处寻找猎人,来到苍山脚下龙潭边,仍未见他的踪影,便伤心地哭了起来,最后一齐跳进了龙潭。

杜朝选为两位姑娘的殉情所感动,也于四月二十五日跳潭殉情。杜朝选投潭后,从水里飞出了三只美丽的蝴蝶。三只蝴蝶代代繁衍,每逢四月二十五日,龙潭周围聚集许多五颜六色的蝴蝶,附近的百姓都到这里赶会,来祭奠杀蟒英雄,“龙潭”也改为“蝴蝶泉”了。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至今还激动着白族人民的心灵。

西南地区的民间传说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有一部分作品是直接描写反封建英雄人物的。他们抗皇帝、斗官兵、杀州官、反土司、横扫腐恶,可歌可泣。对他们的描绘,往往是通过幻想的情节展开的。作品把虚构因素、幻想成分及离奇现象与可信的人或物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了反封建的主题。有一部分反土司作品,是通过情节离奇的爱情故事来展开的。与生活贴近的风物及习俗传说,则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趣。西南地区传说中有工匠传说,这在民族传说冲是不多见的。

华南地区民间传说

唐代前后,属于岭南越族中不同支系的壮侗语族诸族先民,逐步向民族形成的方向发展,其间伴随着各自代表人物的出现、历史事件的发生、风俗习惯的形成以及居住地域的相对稳定,因而各种传说应运而生,并得到很大发展。

1.人物和史事传说

包括各民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传说,主要有水族的《民丁》,布依族《德者的传说》、《王仙姑的故事》,侗族的《吴勉》、《金王的传说》,毛南族的《卢道一过堂》,黎族的《黄道婆在崖州》,傣族的《诸葛帽》,壮族的《侬智高的故事》、《瓦氏夫人的传说》、《韦银豹的传说》,以及壮族歌仙刘三姐、侗族歌师吴文彩的传说等等。

《侬智高的故事》是壮族著名的传说。侬智高是宋代广源州(今左江地区)人。1052年他率领壮汉族人民举行反宋起义,在南宁建立南天国,称仁惠皇帝。曾挥师东下,围广州57天,后与狄青激战于归仁铺,败走云南,不知所终。他反抗封建王朝的事迹被编成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侬智高的故事》叙述侬智高是武鸣极多村人(一说宁明人,一说大新下雷人),家贫,与寡母相依为命,受尽财主欺凌。他自幼习武,长大后杀死财主,携母出逃。侬智高为人刚正,好打抱不平。是年大旱,他杀掉下乡逼赋的贪官污吏,率众造反。打邕州,建南天国,直捣广州城下。所到之处,杀富济贫,深得民心。后狄青偷渡昆仑关(今邕宁、宾阳交界处),侬智高战败归仁铺,遂退守大明山,自己即被长虹驮上九天云霄。

按史实,依智高出身壮族小首领世家,本人曾仟羁縻广源州首领。由于交趾进犯,他请求朝廷保护,屡遭拒绝,愤而起兵反宋。史载侬智高“杀知州陈珙及广西都监张立”,“杀曹觐于封州,杀赵师旦、马贵于廉州,余杀官吏甚众”,“民不得入者皆附智高”,因而“势益张”。故事传说显然对有关吏实作了艺术加工和发挥。侬智高出身寒门,骁勇善战,克故制胜,被塑造成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受到崇敬和信仰。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像神一样升天。故事的结尾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同样,吴勉的传说富于浪漫主义的传奇性。吴勉是明代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一带侗苗农民起义的侗族领袖。洪武十八年,义军发展到20多万人。后明王朝派大军镇压。《赶山鞭》与《倒栽树》说的就是吴勉运用智谋御敌突围的动人故事。

《赶山鞭》叙述当明军向黎平推进时,吴勉使出赶山鞭,把羊角崖的岩石像牛羊一样向前驱赶,经佳所、永从、顿洞直抵信洞坎,一路岩石滚滚,烟尘蔽日,惊天动地。原想赶到八洛河上游筑坝河,水淹明军,可惜被一位姑娘说破天机,岩石便不动了。《倒栽树》叙述吴勉于岭迁寨被围,为了安定军心,他倒栽一棵树苗,预言树活,义军必胜。树果真栽活,义军士气大振,趁夜突围转移。这两个故事颂扬吴勉的神力与智谋,表达了人民对起义军及其领袖的赞誉和挚爱。这是历史人物故事经常表现的深刻主题。

布依族《王仙姑的故事》是以嘉庆二年(1797年)王阿崇(王囊仙)、韦朝元(七绺须)领导的南笼起义为背景创作的民间传说。王仙姑家境贫寒,卖柴为生,因受买柴人欺负,挥起扁担反抗,后率众起义,群起响应。传说王仙姑能撒豆成兵,竹节为炮,黄泥做火药,打击敌人,所向披靡。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适用了夸张与想象的手法,主题富有教育意义。

《秃尾马》反映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壮族爱国女将军瓦氏夫人的帮事。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浙沿海。兵部尚书张经素知亻良兵(壮族兵丁)骁勇,征调御寇。五十八岁的瓦氏夫人亲率七千兵前往苏淞一带,与永顺土家兵配合,打了抗倭以来第一次大胜仗,斩敌三千,得到皇上嘉奖。抗倭名将俞大犹有一次不幸陷入重围,瓦氏奉命救援。她率领手下二十四位名将,冲锋陷阵,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瓦氏一马当先,冲入倭阵寻找俞大犹,倭寇却难敌其锋芒,避让惟恐不及,只能望其项背,伸手抓她坐骑的马尾。待战斗结束,瓦氏的坐骑已成秃尾巴了。从此,瓦家军威震敌胆,江浙百姓夸她“花瓦家、能杀倭。”

《刘三姐》是壮族歌仙的传说。刘三姐又叫刘三妹、刘三娘,唐代人,生于公元705年到710年之间。她的事迹遍及岭南,被壮人尊为神,塑像供奉。《苍梧县志》说她“出入必歌,使纺绩而故纷其丝,随歌随理,即有绪;使给田,歌如故,须臾终亩”,可见是个善歌的劳动妇女。她遗下的歌很多,脍炙人口,20世纪60年代初将其事迹编为歌剧和电影,誉满五洲。

《刘三姐》的情节是这样的:在广西宜山城外的下枧村,有个刘老头和刘妈,生有一男一女。有一天晚上,刘妈梦黄莺叼着头发扑入胸口,十月后生下一女叫善花,因排行第三,人称刘三姐。刘三姐聪明过人,出口成章,找她对歌的人成群结队,但都没人敌过她。村里有个李示田,勤劳诚实,向刘三姐学歌,两人相好。村里财主莫怀仁,人称“莫坏人”,找个媒婆上门要讨三姐为妾,被刘三姐骂得狗血淋头:“我不爱坏人不爱财,你瞎了眼睛乱跑来。一抓稻草四块板,叫你坏人狗洞埋。”

“莫坏人”又用银子请陶、李、竹三个水客与三姐对歌,没有得逞。他趁刘三姐与李示田在下枧积古山上边砍柴边对歌,偷偷拿砍刀砍断藤条,刘三姐掉到河里,漂了三天三夜到柳州。后来乔装打扮回到村里,对“莫坏人”说三姐没有死,躲在石岩中。“莫坏人”叫她带路,他一进岩洞,刘三姐用拐棍敲下一块大石,把他压扁了。她回到家找到李示田,同赴柳州鱼峰山对歌三天三夜,就不见了。人们说她成仙了,在山上鲤鱼岩里塑像纪念。也有人说他们到桂林七星岩,对歌七昼夜之后,化为黄莺飞上蓝天,岩里也塑了石像。

这篇传说有说有唱,情节曲折,生动活泼,它通过几个对歌的场景,为塑造人物做好铺垫,从正面和侧面突出了歌仙的本领。又通过与莫怀仁的斗争,突出了她的勇和谋。前后照应的黄莺投胎及三姐变黄莺的情节,使“仙”味得以升华,造成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效果,十分感人。

《吴文彩的传说》中的吴文彩,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贵州黎平腊侗有名的侗族歌师,他编了不少长诗和侗戏,是一位成果卓著的民间艺人。传说通过编歌使一对被迫拆散的夫妻团圆和演奸臣卢托十分逼真这两个具体而生动的情节,侧面塑造了吴文彩的形象。说明了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赞扬了吴文彩的歌才和艺术功力。

2.习俗传说

有关节日、服饰、文娱、文艺用品等题材,构成了传说的丰富内容,作品主要有壮族的《特屈的传说》、《牛王节》,《三月三歌节》、《霜降节》、《稔果的来历》、《美丽的壮锦》,仡佬族的《首乌的故事》,侗族的《斗牛的来历》、《三月三传说》,毛南族的《顶卡花》,仡佬族的《江水断流》,黎族的《文身的来历》、《三月三的来历》,傣族的《划龙船的传说》、《高升的来历》,水族的《端节由来》、《卯节的来历》、《鱼姑娘》、《三月挂青》等。

此外,由于壮侗语族各族诗歌、音乐、舞蹈比较发达,因此有关传说也比较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傣族的《贝叶信》、《赞哈的始祖》,侗族的《陆大用的传说》、《吴文彩的传说》,京族的《独弦琴的声音》,壮族的《刘三姐的传说》、《马骨胡》,布依族的《月琴的传说》、《木叶的传说》、《姐妹箫的传说》、《勒尤的故事》等。

《江水断流》解释了仡佬族春节用十块刀头(方块肉)祭江的来历。它说,原来住在贵州的仡佬祖先,迁往云南避难。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抵达南盘江上游八达河。此时,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十分危急。领头人不禁仰天长叹:“天呀!”岂料话音刚落,江水突然断流,让仡佬人通过;然后江水复流,阻挡追兵。仡佬人到达云南砚山落户,繁衍子孙。为了纪念这次不平常的渡河,后人特意在春节用十块刀头肉摆成桥墩,用糯米做成草鞋形的粑粑当桥板,组成长桥,以表达仡佬人对祖先艰苦历程的感念之情。

傣族《划龙船的传说》叙述傣族龙舟竞渡的习俗来源。漂亮的勐巴拉纳西国七公主相中了心上人,她违父王许嫁宰相西纳诺家儿子召冒相罕的旨意,把花环套在心上人艾洪窝的脖子上。国王恼羞成怒,便与西纳诺设计谋害艾洪窝。第一回限他三天内取百鹿心治病,第二回要他三天内取百条大小一样的青鱼肝,但都难不倒艾洪窝。第三次,国王命七个女婿十天内造龙舟竞渡,暗中却传旨六个女婿在赛船中把艾洪窝的船撞翻。

赛船开始,艾洪窝乘坐的小船突然变成了一条大船,跟国王及六个女婿乘坐的大船一模一样,那是水里龙王变的。帕雅英(天神)也化作一阵阵狂风为艾洪窝助威,顿时澜沧江上狂风大作,巨浪排空。国王、西纳诺和国王的六个女婿想在风大浪大的时候,用自己的船撞翻艾洪窝的船。他们把七条船摆开,把艾洪窝乘坐的船包围在中间,然后依次用船向艾洪窝的船冲撞,但没能撞翻,只是把艾洪窝的船帮撞破了,那是龙王身上的鳞片。这可把龙王给气坏了,它用尾巴一甩,把国王、西诺纳和国王的那六个女婿连人带船一起卷进了滚滚的波涛之中……为了纪念艾洪窝,傣家人便有了傣历新年举行龙舟比赛的习俗。这个富于鲜明民族特色的传说,具有情节曲折生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结合的突出特点。其中许多细节反映了傣族人的生活习俗,特别是以龙舟撞船来达到罪恶的目的,是传说中有独创性的情节。

有关服饰的传说很多,毛南族的《顶卡花》就是其中之一。“顶卡花”是帽底下编花的意思,即花竹帽。这种竹帽用金竹篾与墨竹篾交织而成,做工精细,花纹美观,是姑娘得意的物品。传说穿山洞山脚下有位姑娘叫谭灵英,聪明俊美,是个孤儿。有一年,从北方逃难来了一位汉族后生叫金哥,长得结实英俊。他们在劳动中建立了爱情。有一回,金哥做了一顶“顶卡花”,下地时适逢大雨,他便和灵英一起躲进了“顶卡花”下。雨后,金哥把帽子送给姑娘,花竹帽便成了爱情的信物。后来金哥思念北方家乡,又恋南方山水,他便以神奇的竹壳刀去凿通山腹,想逃到北方去。可因为灵英去找他,破了秘密,竹壳刀失去神力,金歌只好留在南方,与灵英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从此,花竹帽成了毛南族姑娘最喜爱的工艺品。

文身装饰是越人古老的习俗,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美。黎族的《绣脸的传说》另辟蹊径,把文面与乌娜姑娘的爱情遭遇联系起来。它说,古时美丽、勤劳的乌娜姑娘与憨直的后生劳可相爱。可是,皇帝选美竟然选中乌娜。他们只好提前成亲,逃到海中孤岛——海南岛生活。皇帝派兵到海岛追捕,乌娜急中生智,用刺把脸划破,迫使皇帝无可奈何,把她放了。后来,乌娜同劳可一起逃到荒山密林生活,为了防止皇帝选美抢人,姑娘们都效法乌娜绣脸,黥面因而形成习俗。这个传说揭露了皇帝的荒淫无耻,歌颂了两位青年坚贞的爱情,表达了黎族人民对皇帝的否定和憎恨,有积极的意义,富于人民性。

水族的《鱼姑娘》故事,解释服饰的来源。它叙述月花湖畔穷后生阿珍,网到一条金色大鱼,拿回家养在缸里。金鱼竟变成美丽的姑娘。原来她是一条成仙的鱼,擅绣花织锦,因为看不惯龙王腐朽与龙母的刻薄而出逃。她与阿珍喜结良缘后,教水族姑娘纺织。县官妄图强占鱼姑娘,即令她一天内交一百匹绸缎。鱼姑娘当即挽雨为纱,顷刻间织成一百匹绸缎。县官用武力把她抢入衙门,鱼姑娘即呼风唤雨,发洪水淹死了县官。由于使尽法术,她不能变为人形,变成了天边的彩虹。水族姑娘们为了纪念她,把花边镶在衣襟上,象征彩虹,又戴上她留下的银簪玉镯,浑身光彩照人。这就是水族服饰镶边和戴银器的来历。

文艺传说是壮侗语族各民族特有的传说,它反映了这些民族发达的民间文学艺术。

傣族有钅芒锣、赞哈、竹笼、画神、贝叶信等传说,布依族有关于铜鼓、贝琴、木叶、姐妹箫、勒尤等乐器的故事,优美动人。

《诺嘎兰托和赞哈》说诺嘎兰鸟擅歌唱,歌声悦耳迷人,不幸被召尤产姣王子射伤,幸亏得到善良的玉姐救治。诺嘎兰鸟为了感谢玉姐的救治之恩,就把自己婉转的歌喉给了玉姐,她就成了傣族第一个民间歌手赞哈。布依族《勒尤的故事》叙述勒尤发明者是一个为土司打工的后生勒甲,他逃到深山开荒度日,桐木林里的蝉声勾起他悲苦的回忆,有一只蝉钻入他削制的空心桐木管,发出悲壮动人的鸣声,勒甲后来在上面加上长哨,第一支勒尤就这样诞生了。

京族传说《独弦琴的声音》是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它叙述沙螺岛上渔民院通、石生兄弟,父母死后相依为命,打鱼为生。不料,院通变懒,又娶个狡诈的老婆,便游手好闲混日子。石生则勤劳为本,天天捕鱼打柴。后来院通诓石生杀死为非作歹的螃蟹精,获得皇帝的奖赏。谁知皇帝命令院通去救被乌鸦精抢走的女儿,院通求石生帮忙,石生果然救了公主,同时也救出了龙王。龙王于是送他一把独弦琴。后来石生被招为驸马,院通受到惩罚,这个故事宣扬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包含一些消极的思想,但主题是积极的。艺术手法曲折多变,语言生动,是一篇较好的叙事作品。

华南地区少数民族传说以其篇章繁富和题材众多而著称。在这些作品里,有描写侬智高等一大批农民领袖的,有歌颂抗倭英雄的,有反映文物古迹的,有赞颂民族团结的,有说明海产来历的,有咏叹爱情的,有追溯音乐、舞蹈,节日、花边、文字、琴类来历的,有表彰民间艺人的,洋洋洒洒,蔚为壮观,特别是出现了一大批文艺传说,在其他地区是少有的。这些作品围绕反封建这一主题,反复申述,是非明晰,主调强烈,语言激烈,表达了各族人民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富于现实意义。在手法上,继承传奇性这一传统,即使是侬智高这样历史上曾使皇帝震惊的英雄人物,其情节也披上了炫目的神奇色彩,更突出了人物形象,有一种兀立天地的立体感,表现了不凡的艺术功力。

中东南地区民间传说

苗、瑶、畲以及高山等民族的民间传说中,反映反封建斗争的人物及史事的传说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是同历史上中东南各民族所遭受的封建制度的压迫与剥削极为深重,反抗斗争频繁,英雄人物辈出有密切关系。习俗传说以溯源民族节日及风俗为主,风物传说取材于山川、风物来历,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各民族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风貌。

1.人物和史事传说

苗、瑶、畲等民族在封建制度的残暴统治下,受尽剥削和压迫,反抗暴政的斗争风起云涌。

瑶族从唐代至鸦片战争的1200多年间,从汉文史籍记载的唐代永泰二年(766年)湖南桂州山区瑶民反抗斗争算起,至元代以后反抗斗争更加激烈和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元至清末的700年间,瑶族人民的大小反抗斗争达百次以上。明代是瑶族遭受压迫最甚的时期,封建王朝对瑶族进行“三年一周鸟剿,五年一大征。”因此,反抗最为激烈。规模较大的起义就有6次,如嘉靖年间大藤峡瑶民起义持续了30多年。

这一时期,苗族地区发生了多次的农民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清雍正、乾隆年间(1725—1736年)以及乾隆、嘉庆年间(1795—1796年)等几次起义斗争。

历史上,畲族和汉族携手合作,曾多次联合起义以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苗、瑶、畲等民族的这些可歌可泣的反抗斗争,在文学上都有反映。例如,苗族的《哈氏三兄弟》、《守寨记》、《菜粑粑》、瑶族的《大藤峡的传说》、《金龙出大洞》等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

苗族的《哈氏三兄弟》是一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它热情歌颂了苗族古代农民起义的英雄及其业绩。哈氏三兄弟的光辉形象,是苗族人民理想和愿望的化身。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和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刻骨仇恨。

清乾嘉年间,连绵不断的湘西和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农民起义形成惊天动地的声势。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人们把它们编撰成故事,口碑相传,沿袭至今,影响极为广泛。这些传说主要有《守寨记》、《草鞋记》、《七星山》、《菜粑粑》、《突围记》、《神兵记》等,其中《守寨记》和《菜粑粑》颇具特色。

《守寨记》叙述吴添丰领导义军坚守村寨的传奇故事。吴添丰足智多谋,为守村寨,巧布机关,用竹筒装满火药挂在树上,在清兵进犯时如同机关连发,炸得清兵血肉横飞,溃不成军。吴添丰出奇兵乘势出击,冲乱敌军阵脚。这时,义军人人骑着板凳,挥舞木制大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溃退中的清兵疑是天降神兵,个个心惊胆战,丢盔卸甲,四处逃窜。

《菜粑粑》是一则动人的传说。主要叙述吴八月领导的义军被十倍于己的敌人打败后,大家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菜粑粑”,说是吃了菜粑粑才没力气打仗。吴八月教育大家说:“菜粑粑是人民送来的。……为了支援自己的队伍,他们忍饥挨饿,吃尽草根树皮,把仅有的粮食做成菜粑粑送来,这菜粑粑代表着多么崇高的感情!”他还把群众中流传的一首民歌唱给大家听:“听说阿哥去杀狗官兵,就把包谷黄豆都扫清,做成菜粑粑灶上蒸,仓里的粮食一颗也不剩,全家哪怕天天吃草根,只愿阿哥杀绝狗官兵。”在吴八月的耐心劝导下,起义军受到很大鼓舞,士气大振,重整旗鼓,誓与清兵殊死决战。

以上两则传说情节并不曲折,主题却颇为深刻。前者歌颂了起义军的机智、勇敢,贬斥了敌人的愚蠢、怯弱;后者歌颂了起义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形象地反映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大藤峡的传说》这则传说歌颂了十四世纪中叶侯大苟领导的广西大藤峡瑶民义军机智果敢、英勇杀敌的大无畏气概,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韩雍之流对瑶族人民的残酷镇压。韩雍率军十六万围剿大藤峡,采取“凡瑶人不分男女老幼,见者均杀;凡遇瑶寨,放火烧毁,鸡犬不留”的灭绝政策,他的所谓战地诗句“积尸如山血如川”便是这种丧心病狂镇压瑶族人民的自供状。

《金龙出大洞》是清代赵金龙领导湖南江华瑶民大暴动的真实写照。这则传说通过祠堂圩之战,热情赞扬义军领袖赵金龙的机智勇敢、百折不挠、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和品质;嘲笑敌人的无能懦弱,表现出瑶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乐观主义精神。

在历史上为高山族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事迹中,《吴凤的传说》被人们广为传杨。吴凤,福建平和县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理番通事”。任通事几十年间,他为高山族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其中,为革除“馘首”陋俗而易服殉身最为感人。传说早年高山族有猎取生人头颅祀祖祈求丰年的习俗。吴凤决心革除这种陋俗,便苦口婆心地规劝高山族人放弃猎首,以旧存的骷髅代替。后来骷髅用完了,高山族人又恢复猎首旧习,吴凤决心殉身感化他们觉悟。他说:“你们这种杀人的风俗是国法不能容忍的!但我与你们已有言在先,答应帮你们解决这一问题。明天早晨,在村旁有个穿红衣戴红帽的人走过,你们可以把他杀死,取下首级去祭祀。不过,千万不能杀别人,否则,神会发怒而惩罚你们的。”翌日晨,几十名商山族人到村外埋伏,果然发现一披红装者缓缓西行,立即把他射死。当他们蜂拥而上取其首级时,认出死者是吴通事,感到万分痛悔。在吴凤牺牲精神感化下,高山族人从此革除猎人头习俗。

2.习俗传说

苗、瑶、畲以及高山等民族的习俗传说颇为丰富,有反映岁时习俗的,如瑶族的《祝著节》、《耍歌堂的传说》、《赶鸟节的传说》、《端午节挂葛藤的来历》,苗族的《四月八的由来》、《龙船节》、《挑葱会》,《香炉山爬坡节的来历》、《吃新节的来历》、《赶秋》,高山族排湾人的《五年节》等;有反映祭祀习俗的,如瑶族的《祭祖》,苗族的《吃牛古俗的来历》,瑶族的《缠头巾、敲黄鼓的来由》等;有反映婚嫁习俗的,如苗族的《喜酒为什么在女家办》、《躲花轿》,畲族的《赤郎的故事》等;有反映丧葬习俗的,如苗族的《子更易俗的传说》、《牛皮鼓的传说》,瑶族《打铜鼓送葬的来由》等;有反映游艺习俗的,如苗族的《芦笙会的来历》、《游方的来历》、《赛马的由来》、《舞狮的由来》等,有反映服饰及相关习俗的,如高山族的《刺面的传说》;还有反映劳动生产习俗的,如瑶族的《挖地歌的由来》等。这些习俗传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体现,想象丰富,色彩斑斓,语言生动质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上述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传说,其产生年代是不尽相同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封建社会时期,而有些作品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而定型于封建社会时期。

瑶族的《祝著节》届岁时习俗传说,讲述“布努”瑶的传统节日——祝著节的来历。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民间的《芦笙会的来历》属游艺习俗传说,讲述热闹非凡的苗族芦笙会产生的趣事。

《赤郎的故事》是流传于畲族民间的一则婚嫁习俗传说。这则传说把畲族婚嫁时,女方务必请来男方会唱歌的厨师到家里开厨点火习俗的形成说得活灵活现。

台湾高山族的《刺面的传说》讲的是黥面这种奇特习俗的来历。

中东南地区各族传说题材比较多样,其中取材于农民起义和民族风俗占有明显的地位,篇幅较多,它反映了这些民族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和富于民族浓郁特色的风俗。作品的风格与其他地区不大相同,一种是浪漫主义的风格,以虚构成分和幻想情节来完成故事的转折,表现主题,既真实而又离奇;另一种是现实主义的风格,虽有夸张,但以写实为主,适当进行艺术加工。两种风格的作品互相映衬,构成了中东南地区传说多彩的特点。

民间故事

北方地区民间故事

1.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在各族民间故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下,不少民间故事对封建统治阶级发出了愤怒的控诉。蒙古族有著名的《马头琴》和《巴林摔跤手》。《马头琴》写王爷抢走了牧人苏和的小白马,因为不能占有它,就将小白马射死了。但是统治者毁掉了小白马的生命,却不能斩断牧马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小白马变成了马头琴,优美的琴声永远抚慰着牧人的心灵,倾诉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巴林摔跤手》讲的是巴林王爷有一位有名的摔跤手,王爷让他和乌珠穆沁王比赛时定要争得冠军。乌珠穆沁王为了不让巴林摔跤手获得头奖,召集所有的摔跤手来对付他。巴林摔跤手一一战胜了对手,终于获得了胜利。乌珠穆沁王只好把头奖马给了他,并给他一铁车金元。但乌珠穆沁王还不甘心,又让他把铁车推到三十里外的红牛亡牛那里。巴林摔跤手驯服了吃人的红牛亡牛。乌珠穆沁王又派两匹骆驼追赶他,巴林摔跤手又杀死了两匹疯骆驼。最后他被乌珠穆沁王埋状的火枪队杀害了。

这两则故事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色。马头琴是蒙古族喜爱的乐器,这个特有的人造物的诞生不仅反映了牧人爱马的传统习俗,而且与人间的悲喜剧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摔跤也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体育运动,摔跤手的命运同样反映了人间的悲剧。这两则故事既充满浪漫的幻想色彩,又具有强烈的现实特色。

还有一类生活故事是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鄂温克族著名的《阿尔丹格勒尔和雅西林》,讲述一个小伙子和一位姑娘相爱的故事。在约定幽会时,小伙子如期赶到了,姑娘却因封建礼俗的约束,未能按时赶到。当姑娘偶获良机赶到时,发现恋人拴在树上的马,早把树皮啃光了。钟情的小伙子也由于饥饿,死在森林里殉情。姑娘见此,抽出猎刀自刎。这则故事鞭挞了封建礼教,同时启迪人们必须和封建的传统观念、伦理道德决裂。

劳动人民不甘受封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断地与统治者作斗争。满族流传着《聪明的媳妇》,意思是少东家对汪富的媳妇不怀好意。有一次,少东家来了,夫妻俩商量好假称县太爷下乡巡视,吓得少东家藏到箱子里。夫妻俩佯称交不上一两银子为县太爷接风,只好去当箱子。掌柜的本来想出二百两银子,后听夫妻俩说县太爷要出五百两银子就急忙买下了。夫妻俩得了银子,少东家却气死了。这个故事幽默、风趣、富于戏剧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得到褒扬,而统治阶级的罪恶受到鞭挞。

与此主题相同的还有朝鲜族的民间故事《大力气的小伙子》。故事中的主人公小伙子,是劳动人民智慧和理想的化身,他是在恶和尚独霸集市,者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的时刻出现的。他敢于扬善惩恶,使穷人扬眉吐气。恶和尚为了威慑小伙子,“从小伙子摆着的铁器中挑出一个斧头,用两个手指头用力一捏,把装斧头的洞眼一下子就捏扁了”。小伙子拿起和尚弄瘪的斧子,毫不费力地把斧头的洞眼重新弄正。当愚蠢的和尚气急败坏,向他动手时,小伙子轻而易举地把和尚举了起来,甩出很远倒栽在地里,为人民除了一害。大力气的小伙子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美学理想塑造出来的,他具有旷达的胸怀、爱憎分明的情感和勇于斗争的性格。这种优秀的品质和斗争性格是朝鲜族劳动人民民族精神的体现。

有的故事反映了家庭生活。满族的《弟兄山》是说长白山老谢家哥仨的故事。这哥仨,老大老实,老二公正,老三奸滑。一天,他们来到弟兄山面前,老二要把大的山头给哥哥,老三说谁的马跑得快谁就占大的。结果他抢了大山头。谁知老大、老二的山头却变得越来越大,树木茂盛:老三的山头则越来越小,并且光秃秃的了。这个故事赞扬了劳动人民诚实、善良的品质。蒙古族的《三个儿媳妇》的故事说,有个老汉分别给三个儿媳妇每人五颗黄豆,说过三年后再和他们算账。大儿媳妇的五粒黄豆让孩子玩丢了,二儿媳妇的黄豆炒着吃了,三儿媳妇的五粒黄豆种了又收,收了又种,三年后收获了十石黄豆。公公便把所有的家产给了她。这个故事同样表现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和道德观念。

2.机智人物故事

《巴拉根仓故事》是数百年中流传于蒙古民间的庞大的故事组。它不仅流传在我国的科尔沁草原、喀喇沁草原及锡林郭勒草原一带,而且也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前苏联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境内流传。

这组故事产生于封建社会后期,是封建社会行将灭亡,阶级矛盾日尖锐的反映。它以蒙古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鞭挞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统治者。有的作品以揭露和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宗教迷信为题材等。有的抨击形形色色的剥削者。总之,《巴拉根仓的故事》涉猎的题材非常广泛,扎根于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沃土上。

在这庞大丰富的故事组里,巴拉根仓是草原牧民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智慧和勇敢的化身。他不畏强暴,对那些作恶多端的阶级敌人进行了尖刻的嘲讽,无情的鞭挞。他能使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王爷乖乖下马(《让王爷下轿》);他能叫为非做歹的富豪、奸商当面出丑,狼狈不堪;他能帮助受欺负、遭奴役的牧民、工匠扬眉吐气,巴拉根仓是一个具有强烈斗争精神的形象。

而这个具有强烈斗争精神和反抗精神的形象是通过其喜剧性格表现出来的。他不仅勇敢公正,而且睿智机敏,诙谐可爱,在封建统治者的高压下,他善于化险为夷,柔刚相济,灵活多变。他置统治者于狼狈之地,又使统治者理屈词穷,哑口无言。总之,这些故事短小、尖锐、诙谐、逗趣,具有锐利、明快的艺术风格。

满族流传很广的《德青天断案》属机智人物故事。传说清朝时吉林将军德英在夜里微服私访,听见豆腐店的老俩口抱怨生活清苦,没有驴推磨。后来他把老头抓到大堂,罚老头吃半斤咸盐。掌柜是个奸商,给盐不够半斤,因此被罚一头毛驴。德英把毛驴给了老人,奸商也花钱买了个教训。故事表达了人民的爱憎。

鄂伦春族是富于幽默感的民族,民间流传很多笑话。例如《急性子的猎人》描述一个猎人发现狍子后,急得顾不上用枪射击,想用手一下子抓住狍子。于是用绳子把猎狗拴在身子上,拼命追赶狍子。结果狍子没抓到,猎人却跑死了。故事嘲笑了愚蠢的行为,虽然有明显的夸张成分,却突出了事物的本质。

这一时期的民间故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作为口头文学创作,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经过劳动人民的虚构、想象、概括、集中而产生的,它在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其特定的时代色彩,反映的是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现实及他们的理想和愿望。鄂温克族的《猎人和猛虎》讲述一个贫苦猎人,因为猎取不到向封建统治者进贡的兽皮,被官吏哈蕃抛弃在山谷里。有一只爪子上扎上刺的老虎来到他面前,青年猎人帮老虎拔了刺。为了感恩,老虎做了他的朋友,老虎帮他获得许多毛皮。这则故事具有浓厚的幻想性质,甚至还带有图腾崇拜的遗迹,但是它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关系,它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尽管故事的类型不同,产生的区域不同,但都带有鲜明的封建社会的印痕。表现了封建时代人民的控诉、人民的血泪、人民的呼声。

西北地区民间故事

我国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在封建社会时期的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种类多样,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

1.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表现农民运用勇敢、智慧战胜巴依和国王的,有表现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悲惨生活的,有表现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制度、礼教、伦理道德,追求自由婚姻的,有表现劳动人民的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经验的等等。无论哪种类型的生活故事都蕴含着反封建的深刻主题,歌颂和赞扬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正直、无私、善良、智慧的伟大性格和高尚品质,讽刺和鞭挞国王、巴依、官吏、宗教法官、牧主、奸商等封建统治阶级、剥削阶级的罪恶行径。善意嘲讽、劝谕劳动人民自身存在的缺点,也是生活故事的基本思想内容。维吾尔族的《聪明的母亲》、哈萨克族的《奇妙的果园》、柯尔克孜族的《坚贞的妻子》、锡伯族的《芦笛》、乌孜别克族的《骗子的下场》、塔吉克族的《国王和他的继承人》、俄罗斯族的《自以为聪明的国王》、塔塔尔族的《聪明的姑娘》、土族的《青蛙女婿》、撒拉族的《阿姑尕拉吉》、裕固族的《兄弟两个》、东乡族的《白羽飞衣》、回族的《马家三兄弟》等都是典型的作品。

俄罗斯族的《自以为聪明的国王》故事嘲笑、讽刺国王的愚蠢,赞扬了劳动人民聪明智慧。这种故事也是劳动人民自我教育与娱乐的工具。

《聪明的姑娘》是一则塔塔尔族的“长工与地主”型的生活故事,它通过卖柴姑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进行“合法”斗争,令巴依“自食其果”,整治、捉弄了巴依,取得胜利的动人情节,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斗争精神。

土族的《青娃女婿》是一则巧媳妇和“呆”女婿型的生活故事。它通过小青蛙娶媳妇、脱皮变人等故事情节,颂扬了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正直、无私等高尚思想品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道德观,美学现。故事中充满了事富的想象,成功地塑造了尕青蛙“无所不能”的幻想型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2.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与其他形式的民间故事相比产生较晚,大约萌芽于奴隶社会,发展、繁荣于封建社会。奴隶和农民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在无数次的反抗与斗争中,他们找到了一种“智斗”、“巧斗”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揭露、打击、嘲讽统治阶级。机智人物故事是劳动人民斗争实践和思想智慧的结晶。

1.阿凡提及其故事

阿凡提故事尖锐幽默,名闻遐迩。

阿凡提故事是以阿凡提为主人公的机智人物喜剧性的短篇故事。根据记载阿凡提原名为霍加·纳斯列丁,是十三世纪生活在土耳其的一位学者。人们为了尊敬他,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了阿凡提,突厥语为“先生、教师”之意。他除了留下很多口传的幽默故事之外,还写过许多诗文。他的幽默故事为中亚各国人民所喜爱,因此,在中亚各地广为流传。我国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等民族接受了霍加·纳斯列丁·阿凡提的幽默故事,并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风情特点,在几个世纪中不断地进行艺术再造。因此,阿凡提已不是土耳其的阿凡提,而成为我国维,哈、柯、乌等民族人民的阿凡提。他不再是一个真人,而是一个艺术的典型人物,是各民族人民知识、智慧的化身。他的语言尖锐犀利,故事诙谐、幽默,对假恶丑进行辛辣、无情的抨击和讽刺,对真善美则给予由衷的同情和赞美。阿凡提的名字在新疆、在全国早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

2.毛拉·再依丁及其故事

毛拉·再依丁1815年生于新疆鲁克沁的巴亥热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酷爱文学,多才多艺。他曾编写过大量的诗文和幽默故事。他编的幽默故事,滑稽诙谐,妙趣横生,引人发笑,发人深省,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流传极广。久而久之,毛拉·再依丁在维吾尔族人民的心目中成了阿凡提一样的受人尊敬和热爱的机智人物。

3.赛莱恰坎及其故事

赛莱恰坎1816年生于新疆喀什噶尔疏附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聪颖机敏过人,一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经验丰富,饱尝人世辛酸。

4.阿勒达尔库萨及其故事“阿勒达尔”是“骗人”的意思,“库萨”是“没有胡子”的意思,连起来可译为“没有胡子的骗人精”。阿勒达尔库萨广泛流传在我国的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也广为流传。阿勒达尔库萨像阿凡提一样,成为人人皆知的人物。

5.玉斯哈及其故事

东乡族的《揩油》叙述卖油郎苏里麻和玉斯哈搭伴到城里去卖油,他们找了一家小客店歇脚。卖油郎乘玉斯哈睡熟之机,将玉斯哈油桶的油,往自己桶里倒了一点儿。尔后,他听玉斯哈打呼噜的声音更响了,又下了炕,提起玉斯哈的油桶,正想往自己桶里倒油的时候,玉斯哈猛然坐了起来,眼睛直瞪瞪地看着他,说:“我的伙计,你干的好事,乘人睡熟的时候,想占人家的便宜。”说着下了炕,拿起苏里麻的油桶,直往自己桶里灌,一灌就是半桶。这一下,苏里麻急了:“唉唉,我只偷了一点点儿油,你怎么一灌就是大半桶?”玉斯哈一面灌油,一面说:“你当我不知道,你骗鬼去吧,你偷了我两次油,我只灌了你一次,怎么着,你还多占我一次便宜哩!”直说得苏里麻面红耳赤,暗暗咒骂自己糊涂,不明事理。本来想揩人家的油,反倒让别人揩了自己。

这则讽刺故事,是以东乡族阿凡提式的人物玉斯哈为主人公,用善意的批评,针砭劳动人民内部个别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

6.霍托哈吉及其故事

锡伯族的《让马学章京》叙述牛录章京老爷正在用早餐,突然听见马蹄声从门前跑来跑去,问谁在跑。差役回答是秃子。章京手握银鞭,走出大门,秃娃正骑着一匹公马跑过来,便质问道:“秃子,你知道这是谁家的大门口?”知道。我是在调教这牲口。”你……你怎么敢到我门前调教?”“回章京老爷,公马的性子应该是凶暴的。我是想叫这牲口也学学您的厉害,所以特地来您家门口调教它!”说完秃娃跨马飞奔而去。

以上故事是锡伯族的机智人物霍托哈吉的故事。霍托哈吉为“秃孩子、秃娃”的意思。据说秃娃长得十分难看,王公贵族财主富人嘲讽讥笑他。但是他聪颖过人,勇敢正直,爱憎分明,诙谐幽默,语言尖刻。他对那些封建统治者和为富不仁的财主,嘴下毫不留情,经常进行奚落、嘲弄、讽刺。

西北地区的民间故事有鲜明特点,首先是在故事类型中,动植物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特别发达。其次,无论那一类故事,都比较重视从哲理的高度来展示生活中矛盾的真谛,耐人寻味,给人启迪。特别是机智人物故事,有绕梁三日的艺术效果。在艺术手法上,西北各族故事以地区风物作为罗织故事情节的手段,我们可以在其中经常看到毛驴、雪野、沙浪,从而使作品地区特色鲜明。故事构思奇巧,如从大拇指中生出青蛙,寓有高原气候对人影响使手脚易于龟裂的特征。机智故事情节简洁紧凑,矛盾集中,劝谕或抨击语出犀利,而又明白晓易,是非了了分明,表现了西北各族特有的幽默感。

西南地区民间故事

1.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包括劳动生活故事和斗争生活故事。

纳西族的《挖金子》,是教育青年人勤俭治家、劳动生产的故事。故事说,有个独生儿子,母亲去世早,父亲将他抚养成人。他长大后又懒又馋。父亲在临终遗嘱中说,有两罐金子埋在两块田里,希望他去挖来使用。儿子去挖金子,可挖来挖去总不见金子的影子,只好在挖好的地里种上麦子。当年麦子获得好收成,收完麦子,又把地挖了一遍,挖得再深也不见金子,又在地里种上包谷。到了秋天,包谷收成特别好。这时,独生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人变勤了,日子也越过越好。这则故事讲述要靠劳动创造财富。

反映劳动生活的故事,还有纳西族的《石门关》、《燕子与葫芦》、《鸡肉汤》等。这些故事同《挖金子》一样,寓意深刻,至今仍然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斗争生活故事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反映人民与统治者进行的斗争;一类是揭露某些宗教上层的虚伪面目,破除迷信。前者如藏族的《平官头》等,后者如纳西族的《吃鬼》、《复仇》等。

藏族的《平官头》是一则官逼民反的故事。宗本限期要百姓平掉两座大山头,否则处以死刑,百姓叫苦不迭。一位老奶奶背着孙儿念叨着:“平山头,不如平官头……。”并启发了大家团结起来把宗本杀掉了。故事揭示了官逼民造反的真理,也反映了集体力量的伟大。

《复仇》是一篇反映反抗统治阶级的作品。它叙述普卡拉翁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土司。他的老婆史普密是大土司的女儿,又丑又不生育。普卡拉翁抢了一对贫穷老年夫妇的独生女督娥淑蒙,还把她的父母活活打死。普卡拉翁把督娥淑蒙窝藏在九层楼上的经堂里,九年后,督娥淑蒙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八岁,叫哈及格若;儿子六岁,叫哈及夹此。史普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便毒死了土司,杀死了督娥淑蒙。哈及格若姐弟幸运脱险,被一个没有孩子的人收养。弟弟学得一身武艺,精通箭术。后来,史普密领着队伍攻打村寨,哈及夹此在当地人的支持下,一箭射死史普密。从此,姐弟俩同大家过上了没有土司、没有悲伤的幸福生活。这则故事直接反映了封建领主社会的阶级矛盾,通过姐弟俩复仇的过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忍霸道,寄托了农奴们希望改变自己悲惨境遇的强烈愿望。

纳西族的《吃鬼》是一个揭露巫术的讽刺故事。天旱歉收,农民向东巴问卜,东巴说是鬼作祟,要请他捉鬼。东巴事先做了个面捏的“鬼”藏在草丛里,打算当众捉“鬼”吞吃。牧羊人发现东巴的鬼把戏,偷偷在“鬼”肚里塞了脏东西。第二天,东巴装模作样地把“鬼”捉来,当众咬吃,被一般恶心的臭味直冲鼻子,禁不住大吐一场。巫术的骗局不攻自破,东巴狼狈而逃。这个故事短小精悍,诙谐幽默,它说明了劳动人民思想意识的觉醒,以及自我力量的确认,是一篇颇有特色的生活故事。

2.机智人物故事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随着社会斗争的日趋复杂,阶级对立急剧尖锐,民间文学除了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故事和民间笑话外,还出现了斗争性较强的机智人物故事。藏族的《阿古顿巴的故事》,纳西族的《阿一旦的故事》,白族的《艾玉的故事》,还有佤族、哈尼族、景颇族、彝族等创作的机智人物故事,都是时代的必然产物。这些故事主要通过机智人物与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的斗争,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

藏族《阿古顿巴的故事》其主人公顿巴,是藏族人民着意塑造一个被压迫、被剥削的农奴的典型现象。他刚强开朗,乐观诙谐,智慧聪敏,见义勇为,深得人民的喜爱。“阿古”意为“叔叔”、“顿巴”是主人公的名字(其含义为“导师”),四川阿坝藏族地区称“顿巴俄勇”,“俄勇”意为舅舅。从这些称谓可以看出藏族人民对他的尊崇和爱戴。

纳西族《阿一旦的故事》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主要内容是描写阿一旦如何与土司作斗争。

据说阿一旦实有其人,相传生活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他出生在丽江县黄山村一个贫苦农家,他家是木土司的佃户。阿一旦小时候曾上过三年私塾,因缴不起租就把他抵押给木土司为奴。他仇恨木土司,常和佣人们一起愚弄木土司。木土司对他恨之入骨,企图杀害他。他逃到大理一带,辗转20多年,才返回故里。

《艾玉的故事》是白族的优秀的机智人物故事。它包括29个短篇,其中的《艾玉称猫》深刻地揭露了财主的吝啬。故事说,腊月三十晚上,东家买了三斤肉,交给帮工们过年吃,可是后来他又把肉偷走了。帮工们寻找肉时,东家说肉被猫吃了。艾玉将猫抓来一称,刚好三斤,就说,“如果猫真偷吃了肉,这里只有肉的重量,猫到哪里去了?”他问得东家哑口无言。在《对联》中,艾玉更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有一位宗师,嫌贫爱富。艾玉出身贫穷,常常遭到他的刁难。有一天,宗师见天上下雪,灵机一动作了上联:“天上下的是雪,下到地上,雪化为水,早知雪化为水,不如第一次下水”。他让艾玉对下联,艾玉随口答道:“宗师吃的是饭,吃到肚里,饭变为屎,早知饭变为屎,就该第一次吃屎”。宗师不服输,又出诗让艾玉来对:“雪塑观音一身寒冷难受苦”,艾玉对道:“雨滴罗汉两眼流泪假慈悲”。宗师又出道:“塔似利剑刺红日”,艾玉答道:“城如牙齿咬青天”。宗师几番挑衅都败在了艾玉手下。

哈尼族《门帕的故事》显示了小人物的机智聪明,巧妙地揭露了头人的残暴。它包括16个短篇。其中《只有说谎》嘲笑了贪生怕死的头人。一次,寨子里的头人得了病,他问门帕(即“医生”)自己还能活多久。门帕说:“我看老爷至少能活五百年”。头人觉得这话吹得过分,便说:“怎么可能呢?”门帕答道:“因为老爷贪生怕死,又最喜欢拍马的人,我不这么说你能高兴吗?”在《想通了吗?》这个故事里,门帕又一次表现出自己的机智。头人间道:“为什么寨子里的人一见我就走得远远的?”门帕答道:“怎么这样简单的问题都想不通!”边说边指着身边的一群鸡说:“这群鸡过得好好的,要是看见来了一只狼,能不远远走开吗?”

景颇族的《仉片的故事》集中表现了长工向主子所作的巧妙斗争。其中,《看屁股》语言尖锐,风格泼辣。仉片是山官家的帮工,一次,他不小心把主子的烟锅打碎了。主子一脚把他踢了出去,还喊道:“给我滚,从今天起我再不见你的脸面了!”不久,仉片和山官在路上相遇。仉片忙回转身子,用屁股对着山官。山官发怒道:“仉片,你好大胆!”仉片说:“你不是说不想再看到我的脸面了吗?”

佤族的《达太的故事》包括以达太为主人公的6个故事,《沙子着火》是其中的优秀短篇。达太是个孤儿,父母死时只留下一条牛亡牛,而寨子的头人想霸占这条牛,借口说:“这条牛是我家骡子生的,借给你家这么久了,现在我要拉回去!”达太不慌不忙地说:“这事要请全寨人来解决,他们说是你的你就拉走。”头人请来了全寨的乡亲。人们议论纷纷:“骡子怎么会生牛?”达太迟迟才出场,头人质问他做什么去了。达太说:“我在路上见沙子着了火,用草把火扑灭了,所以,来迟了。”头人反问道:“沙子怎么会着火,草怎能把火扑灭,真荒唐!”达太反驳说:“沙子不会着火,草不能灭火,骡子怎能生牛呢?”故事内容深刻,而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彝族机智人物故事《幺刀爸》叙述幺刀爸很穷,只好去财主阿波家干活,为财主放一群山羊。财主要戏弄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在三天内把大骟羊偷偷领走,不让我发现,羊就是你的。财主让全家日夜看守,还把大黑狗拴在门口。头两晚无事,第三晚,财主一家疲倦极了,个个打盹。幺刀爸便悄悄推开门,扔一把掺花椒面的荞粑粑给狗吃。狗被麻得哑了,幺刀爸便进去杀了羊,将羊皮放在楼梯上头,羊肠子放在楼脚下,还割下一段肠子套在吹火筒上,羊肚子放在财主女儿床上。安排就绪,幺刀爸把羊肉背到自己家里,然后又回到财主门前敲起锣来,财主全家都忙乱起来。财主阿波下楼踩着楼梯上的羊皮,跌了下来,刚好摸着楼梯脚下的羊肠子,以为自己的肠子踩出来了,吓得怪叫起来。财主婆去用吹火筒吹火,羊肠子弄得她满嘴腥臭,财主女儿爬起来,摸着羊肠子以为自己生了孩子……幺刀爸巧妙地惩罚了财主,大快人心。

土家族的《聪明的媳妇》通过描写家庭关系和社会矛盾,集中反映了妇女要求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并且突出了她们的超人智慧。故事说,一家人有三个儿媳,大年初一,她们要回娘家拜年,公公决定试试她们的聪明,要大儿媳带九个无脚的团鱼回来,要二儿媳带九升空心大米回来,要三儿媳带九斤点不燃的灯草回来。三个儿媳正为难时,巧遇一个放牛的小姑娘,她告诉她们:无脚团鱼是团馓;空心大米是炒米花;点不燃的灯草是粉条。三个儿媳带着各自的礼物从娘家回到了婆家,并把小姑娘为她们解难的事告诉了公公。老人想把小姑娘娶给四儿子做媳妇,但还需要考一考她。于是给她一碗米、一个蛋,要她做七样饭,十样莱。很快,饭菜做成了。她端出热腾腾的大米绿豆饭(“绿”与“六”同音)和香喷的韭菜炒鸡蛋(“韭”与“九”同音)。于是她被接过来做了四儿媳,并在门口挂上,“万事不求人”的横匾。知府看到后,向他们要三件东西,一匹路一样长的布,一床天一样大的布棚,一个公鸡下的蛋。公公很发愁,四儿媳说不要怕。三天后,知府来要东西。四儿媳说,公公在后园生娃娃,知府说这不可能。她便反问知府为什么要公鸡下蛋,接着又要知府量出路的长度和天的宽度,以便织布、缝布棚,知府无言以对,悻悻而去。

西南地区民间故事以其多姿多彩而脍炙人口。首先是题材多样化,生活的、动物的、植物的、幻想的均有。读这些作品,犹如进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珠宝洞。其次是主题多样化,有抨击的,有劝谕的,有讥讽的,反映了西南各族广泛的兴味和鲜明的是非观。在艺术手法上,超人间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神奇的魅力。在这种手法的作品中,情人殉情后化为两树相交、两鸟齐飞的情节动人心弦,表达了西南各族特有的审美观,也通过这种手法表达了人们的坚贞不屈和美好愿望,并对生活中的假丑恶进行抨击。有的作品采取了修辞学中的顶针法,新颖别致。

华南地区民间故事

1.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题材比较广泛,有总结生产经验的,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爱情生活的,有扬善惩恶的,有反映与国王、土司、鱼霸、财主作斗争的。令人惊奇的是,在迷信思想浓厚的旧社会,还有讽刺师公的故事。

现实性较强的生活故事主要有傣族的《葫芦枕头》、《留头发的和尚和老虎》、《些喉鸟的来历》、《穷人聪明富人蠢》、《象牙做篱笆的故事》;仡佬族的《黄有林和黄有义》;水族的《登诺与阿柳》、《借表相亲》、《宝珠尤》;壮族的《马骨胡的故事》、《八兄弟戏土司》、《八哥鸟的故事》、《老三与土司》、《孤儿与龙女》、《仇山》、《神医三界》、《一百鞭》;黎族的《神藤》、《十兄弟》、《姐弟俩》、《红蘑菇与白蘑菇》、《恶嫂兄弟》;毛南族的《三娘与土地的爱情》、《谭含辉与三龙女》、《老法师的女儿》、《木匠娶亲》、《毛嫂美姐》、《老牛皮》、《外旁和依旁》;布依族的《古相和阿秀》、《鸭儿寨》、《朵占和普米天》、《清水河与红水河》、《长工与地主》,仫佬族的《真神武的故事》、《乐登河边的仙迹》;京族的《鲸鱼的故事》、《田头公计叔》、《宋珍和陈菊米》;侗族的《二可》、《铁郎和茶妹》、《扭纪和龙遂》等等。

布依族的《清水河与红水河》与傣族的《葫芦枕头》是两篇表现同一主题的生动故事。前者叙述南弄地区七十二个行业的七十二个能人,都嫌自己的职业苦,贪图轻松安逸,结果吃了大亏。后来听从老渔翁教导,重操旧业,各恃所长,终于在清水江畔创立家业。后者说的是岩罕明与占洪沙两个流浪儿寻找宝葫芦,占洪沙好逸恶劳,沦为乞丐,岩罕明辛勤劳动,家业殷实,最后两人都找到了劳动致富这个“宝葫芦”。两篇故事凝结着劳动人民生活与生产的宝贵经验,从哲理的高度总结辛勤创业、劳动致富这一真理。

《朵占龙和普米天》讲的是布依族人定能胜天的故事。在朵占龙的家乡,有一个人们敬畏的山头,人们迷信是龙脉,不敢开垦。朵占龙见这儿土地肥美,便在那里动土,挖泉引水,结果年年丰收。普米天对鬼神虔信不疑,毕恭毕敬,结果反而年年遭灾。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封建社会有这样的认识,十分难能可贵。这个故事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朵占龙,很有说服力。

水族的《借表相亲》十分有趣,故事说,古时一个财主的独崽吴号,生得又黑又矮,自恃有钱有势,缠着阿银攀亲。阿银家叫男方来相亲。吴号想出鬼主意,让老实而英俊的表弟潘问去替他相亲,阿银果然爱上了潘问。接亲那天,吴号母子把潘问关起来,潘问破壁而出,到阿银家说清原委,阿银的妈妈与众人当即给他们完婚,挫败了吴号抢亲的阴谋。故事揭露了公子哥儿们的丑恶嘴脸,鞭挞了他们的荒谬和愚蠢。

《黄有林和黄义林》是仡佬族反映家庭生活的故事。故事说,黄义林因父丧投靠伯父过日子。伯父想让儿子黄有林霸占义林的财产,便处处虐待并谋害义林。义林被迫从军,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并同一位投诚的女将结成夫妻。伯父越发心狠,竟然把他的老母赶出,家门行乞。义林愤然回家乡,把家产分给村民,让伯父拿金瓢银瓢去讨饭,结果饿死路上。这个故事谴责了残害手足的恶劣行径,恶有恶报。

京族的(鲸鱼的故事》是一个以幻想情节结尾的反鱼霸故事。故事说,船主万历生性凶狠贪婪,靠剥削渔民成为海上富翁。他的妻子心地善良,因为给乞丐一碗饭,竟被赶出家门。后来,她和乞丐成为夫妻,两人勤俭持家,成为富翁。因尽力周济渔民,被大伙尊为头领,管辖海关。有一回,万历的九条大商船经过,他拿一块金子收买海关,没想到海关不但不睬,反而把金子扔到海里去。万历面对当年的乞丐及被他驱逐出门的妻子,恼羞之余便跳进大海里,变成一条鲸鱼。这个故事构思巧妙,含义深刻,给人以一种启迪。

此外,壮族还流传不少文人故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冯氏父子的故事》、《“大宅颂”的来历》、《船上作诗羞众生》和《殿试奇才封翰林》。《冯氏父子的故事》叙述隋末唐初高州首领冯盎之子冯智戴文武兼备,才华出众。有一次唐太宗令其即席赋诗,他随口赋诗,盛赞贞观文治武功,因之名冠长安,授尉少卿,屡获随驾出征殊荣;《(大宅颂)的来历》叙述唐代武则天初年,澄州世袭首领韦厥后人韦敬办夺取继承权后,大兴土木,修建大城堡,并写出《六合坚固大宅颂》以资纪念,遂开壮族作家文学之先河,名垂青史。

《船上作诗羞众生》讲的是清初乾隆年间武鸣壮族诗人这个故事通过书生作诗、书童封尾和两种语言混合作诗三个情节,用铺垫的手法,塑造了诗人的形象。篇幅虽短,人物形象却很鲜明。

《殿试奇才封翰林》说,刘定在京会试,因为没名人撑腰,未中状元。做过他老师的陈宏谋去追究此事,主考官不得不拿出他的试卷来,果然做得极好。但榜文已出,不能再改,只好由皇帝面试。皇帝拿来一幅一丈多长的布,叫他从头到尾只写一字。刘定蘸了浓墨,从头到尾写了个卜字,众官皆惊。皇帝又出二题:“何谓天下第一味?”众人各答山珍海味,皇帝都不满意。刘定答盐字,皇帝这才点头。殿试之后,进见皇后时因为不肯跪拜,不得录用,只给了个名誉状元,封个翰林。这个故事通过殿试赞扬了刘定的文才和诗才,并刻画出他不肯摧眉折腰的正直傲岸品格。

(二)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主要有侗族《卜宽的故事》、《开甲的故事》、《满哉咎的故事》;仫佬族的《潘曼的故事》;布依族《甲金的故事》、《曾侯的故事》、《卜当的故事》、《百力的故事》;毛南族《李进海智斗皇帝》、《阿欧》、《龙驹》、《隆姆桥》;傣族的《艾苏和艾西的故事》、《召玛贺的故事》、《细维季的故事》、《布憨米》、《聪明的岩摩纳》;黎族的《劳祝献‘宝’》、《阿亮》;水族《金贵的故事》等。

1.壮族机智人物故事

《公颇与土司》里的小故事《老爷怕风》说土司要巡视收租,叫公颇抬轿。姨太吩咐老爷怕风,得找背风的地方才停轿。于是,凡到平坝公颇就放下轿帘,到山沟场才撩帘子。有一回在平坝土司尿急,公颇硬是抬到山沟才停轿,几乎把他憋死。这样,平坝粮多,土司看不到;山地粮少,他看清了。这一年他少收好多租谷,公颇乐了。

《老登的故事》里有个小故事叫《还债》,说老登还不来还债,坐在塘边对塘里嬉戏的野鸭群发愣。财主说,你有这么多鸭,拿鸭顶了吧!老登灵机一动,说我的鸭认主人,怕你赶不走。你待我走过山岗,才能驱赶它们回去。谁知等老登翻过山岗,财主扬竿一赶,鸭都扑棱棱飞上天去了。老财主吃了个哑巴亏。

《打与笑》是机智人物佬巧戏弄皇帝的故事。皇帝出巡,侍从耀武扬威,老百姓纷纷回避或拜伏于地。佬巧偏偏昂着头走过去。皇帝大怒,问他为何如此大胆?佬巧回答,你比一切人高贵,不昂头怎么看得见。皇帝叫皇役们打他屁股,谁知打一下他笑一下,大打大笑。皇帝问他为什么笑,他说你放了小民,我才敢讲。皇帝传旨放了他,佬巧站起来拍拍屁股,边走边说:“我的皇上呐,要是我哭,岂不是承认我犯了罪啦!”

《抱甜酒》是机智人物汪头三戏弄县官的故事。县官来到龙胜,很看不起少数民族。汪头三想捉弄捉弄他。他给县官送了一葫芦壮家甜酒,县官吃了还想吃,就交给他一大担糯米让他做。十天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也不见汪头三送来。县官忍不住了,亲自到他家去看,只见汪头三妻子端端正正坐在坛子上,汪头三说,得这么孵三百六十天才成甜酒呢。县官赶快捂鼻子,一边走一边说,这个甜酒我不要了。汪头三白得了一担糯米。

壮族机智人物故事情节单一集中,构思巧妙,语言风趣,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是非明朗,多以土司和财主为讥讽对象,刻画反面人物的残忍、凶狠及愚蠢,寥寥数语,入木三分。正面人物多为下层劳动人民,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了受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乐观精神和足智多谋。虽然他们的反抗还不可能越出彻底反封建剥削制度的范围和旧的道德观,但这类故事代表了人民对压迫者的否定和嘲讽,对于启发人们去认识封建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2.傣族机智人物故事

艾苏、艾西和艾群是傣族三个重要的机智人物,他们是三兄弟。《拜佛》说的是艾苏欠债还不起,只好去给国王跟班服役。有一次他陪国王去拜佛,国王在佛像前连磕三个响头,合掌祷告;“求佛祖保佑,让我家富上加富,保我命长上加长。让我再活上一百年。”突然背后有人扑通跪下去,原来是艾苏臀部对佛像,朝大门口磕头祷告:“求佛祖降恩,让我吃饱一顿饭,明天一早就死!”国王吓一跳,责备他的做法不吉利。艾苏长叹说,佛早惩罚我了,不然我为什么这么穷苦。如果我活上百年,岂不债上加债,更还不清。国王无话可说。

《哭死马》说的是国王的骏马死了,他要全城官员、百姓哭丧。人们围着死马哀哭,艾西却哈哈大笑。国王大怒。艾西说,我太伤心了,眼泪都被头发、眉毛吸干了。愚蠢的国王问他既然伤心,却为啥仰天大笑?艾西说,起先伤心,后来见你的马变成仙马飞上天去了,我向它祝贺,又怪它为什么不把主人带到那么好的地方去,我能不笑吗?国王无可奈何。

傣族机智故事题材较广,有讽刺国王的,有嘲笑土司的,有鞭挞坏心肠的,有解答难题的,充满了傣人的智慧。篇幅有长有短,情节有简有繁。构思严谨、语言生动、爱憎分明,很有教育意义。

3.布依族机智人物故事

《四条腿的土司》说,土司骑着马,跑到甲金前面嘲弄他说:“今天怎么跑不赢我?”甲金说:“苏大,你四条腿,我两只脚,怎么跑得过你呢?”这则故事赞颂了机智人物甲金的机警。

《卜利偷秧》说的是卜利贪心,夜里偷拔甲金的秧苗插在自己田里。第二年甲金特意在秧田里育毛稗,卜利又来偷秧,结果秋后满田都是稗草。《喂猪》说的是有个懒汉见甲金的猪又肥又壮,以为他的猪槽有运气,于是就借去用,他比以前更懒,猪也更瘦了。他责怪甲金骗人。甲金说:“是你骗了我的猪槽!你老是叫它饿肚子,它又怎么能喂肥你的猪呢?”

曾候是另一个机智人物,故事也很多。如《撵牛上房》叙述曾候撵赶卜利的牛上房吃草的故事;《黑狗上神龛》叙述曾候捉黑狗上神龛捉弄卜利去磕头的故事。

布依族机智人物故事都比较简短,主题单一集中,语言犀利风趣,对土司、财主或坏人的讽刺,一针见血,表现了布依族人民风趣、乐观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品质。

4.侗族机智人物故事

在侗族的机智人物故事中,以布宽的故事最多。《牛上树》说的是布宽在财主家看牛,财主欺他年纪小,年关想扣工钱,就叫他拉牛上山吃青的、嫩的草。布宽说,寒冬腊月,哪里有嫩青草呢?财主说,不去就扣你工钱。布宽无法,只好拉牛上山。转几个山头,好容易发现一棵长满青嫩叶的米椎树。布宽砍了一根长血藤穿过牛鼻,捆住牛脖,抓住藤绳往树上拽。财主见了大骂。布宽说,树上有青的嫩草,不拉牛上去吃,你又该扣我工钱了。财主只好赌咒不扣他的工钱。

《宝竹筒》说的是县官坑害百姓,大家要求布宽捉弄县太爷。一天,布宽带一卷侗布去卖,在半路的凉亭里枕布卷睡着了,小偷用竹筒换去了布。他回来没法向尼宽(妻子)交差,只好说这是个宝筒。宝筒的事传开了,县官就想用十两黄金来买。但这个官狡猾,他听说宝物能知失物的去向,但又要验证才信。正好他丢了大印,就叫布宽带宝筒去衙门里当众说大印的去向。布宽听罢,冒出一身冷汗。他灵机一动,说需静心打坐七天才能启用宝物。县官答应他在庙里打坐,并派衙役朱红和黄苟天天送荤菜。布宽打坐,心里却很着急。他见黄苟脸色不好已猜到了几分,便当他的面说:“谁偷走县印?我的宝贝一清二楚,待我供奉七天期满一问就晓得。到那时,县太爷免不了要重办他的罪!”五天过去还没有音讯,布宽有点儿急了。最后一晚,一条黄狗溜进门来叼他吃不下的酸肉,他高声骂:“黄狗吐出来!黄狗吐出来!不然你就找死!”黄苟在门外偷听,吓瘫了,连忙向布宽求饶,供出县印是他偷的,藏的地方也说了。布宽说宝筒早知道了,为了保全你性命,这次我不谈你偷的,你也不准对任何人讲,免得找死。黄苟千谢万谢。第七天,布宽到了公堂,烧了一炉香,一手托筒底,一手拍筒身,问道:“的的咚,咚的的,县印埋在哪地方?”又把耳朵凑近竹筒听一听,念道:“的的咚,咚的的,官印埋在门口。大台阶第一层左边第三块条石底。”衙役果然找到,县官大喜,要用一百一十两黄金买宝筒,布宽说需再敬奉二十天才能交宝。他用竹筒来装尿,拿去菜园里倒。第十二天廖财主的牛闯进园来喝尿,踩烂了筒子,布宽告到县太爷处,廖财主加倍赔了县官的黄金。布宽用金子来修风雨桥,后人都感念他!

侗族的机智人物故事还很多,从题材和主题思想上看,与上面其他民族的大致相同。其中讥讽土司的比较少。在艺术风格上,侗族机智人物故事一般情节都比较复杂曲折,故事较长,描写比较细腻,于故事之末点题时,才显出犀利的风格,独树一帜。

5.其他民族机智人物故事

水族机智人物金贵的故事很多,很尖锐,很风趣。《哪个吃的都一样》是说金贵受哎赖欺压太甚,便找机会报复。有一回哎赖炖一大鼎罐猪蹄待客,让金贵找盆装,他却倒到喂狗的盆子里。哎赖气得大吼起来,金贵说道:老爷,你不是说哪个吃的碗盆都一样吗?哎赖哑了嘴。

《种红薯》说的是土司叫金贵和帮工去种红薯,又怕他们偷吃,便淋了大粪,熏得帮工们很难受。挑到地头,金贵叫大家把红薯撂下,各干私活去了。傍晚大家回来,金贵抬红薯淋上水,撒上沙,又挑回去放在土司床前,说怕穷人来偷种,我们又挖回来了。土司无言以对,臭得他房里都呆不住了。

黎族的《献马蛋》叙述机智人物劳祝用“马蛋”诓财主的故事;《跳舞的故事》叙述机智人物阿亮诓峒主坐骑与好衣裳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以财主老爷的愚笨,衬托机智人物的足智多谋,生动风趣,别开生面。

毛南族机智人物阿欧和李海进,有许多小故事。其中《不吃饭的长工》、《李海进智斗皇帝》是较著名的篇章。

此外,还有京族机智人物计叔,仫佬族的机智人物潘曼。

壮侗语族各族机智人物故事题材比较集中,大部取材于人民与土司及财主的斗争,其次是人民与皇帝、人民内部善恶之间的矛盾。主题健康明朗,有较鲜明的人民性。风格多样,情节单一,语言诙谐、风趣,令人捧腹,充分体现了这些民族的思想倾向、道德标准、是非观念、必胜信念和乐观情绪,是人民斗争经验的结晶。虽然这些人物并非想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制度,但他们的故事是人民辨别善恶的标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催化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中东南地区民间故事

1.幻想故事

高山族的幻想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它们通常以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纯洁的爱情为题材,赞颂劳动与爱情的主题。例如《拉赫古和鱼姑娘》、《田螺姑娘》、《蛋人》等,生动地描写鱼、田螺、蛋等变成美丽、聪明、活泼的少女,与勤劳、勇敢、诚实的小伙子建立纯真无邪的爱情。这些故事扣人心弦,富有乡土生活气息,表达了高山族人民的理想与追求。

《拉赫古与鱼姑娘》叙述诚实、勤劳的孤儿拉赫古搭救了鱼姑娘,鱼姑娘为报答救命之恩,变成美丽的少女,同拉赫古结为夫妻。两人互敬互爱,同甘共苦。拉赫古对鱼姑娘的感情是如此之深,以至下地劳动,地里也要树立她的画像。不料画像被风吹到皇帝那儿,皇帝派人持像搜人,抓走鱼姑娘,霸占为妻。拉赫古辗转各地,打听到了鱼姑娘的下落,巧妙地同她联系,并利用进宫卖金戒指的机会杀死皇帝,夫妻双双奔向自由的地方。这则故事在描写拉赫古与鱼姑娘之间血肉相依的爱情关系中展开和深化抑恶扬善的主题,显得格外亲切动人,底蕴丰富。

《蛋人》以风趣诙谐的情调歌颂劳动与爱情之间的辩证关系。故事说,一对老夫妻祈神赐予,生下一颗蛋。这颗神奇的蛋会驾车、牧牛、砍柴,唱歌赛跑也是一把好手。每逢参加劳动或其他活动之前,它总是先滚到僻静的地方变成英俊的小伙子。“蛋人”的勤劳闻名乡里,赢得一位姑娘的爱情。他俩一起下地里开垦、种地、砍柴、割草,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他们之间的爱情越发深厚。尽管“蛋人”总是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身份,但是,真挚的爱情使姑娘窥破“蛋人”的秘密,并使他终于摆脱“蛋壳”的羁绊,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故事蕴含着令人回味的哲理:辛勤的劳动和诚实的品德赢来真正的爱情,而诚挚的爱情造就一个完美的人。这则故事正是以幻想的形式形象地阐发了高山族的爱情道德理想和劳动观。

此外,悲剧性的主题在幻想故事中也很突出。这类故事,有的表现爱情的不幸,例如《花鹿与姑娘》,叙述姑娘在守护庄稼时与花鹿相遇,花鹿的坦诚、热忱和无私的品德,赢得姑娘的钟情。可是,由于父亲的无知,猎杀花鹿,终于导致姑娘撞死鹿角。这则动人的故事,赞扬了姑娘坚贞、纯洁的爱情,同时也鞭挞了父亲的愚昧无知。《三妹与蛇郎》叙述三妹与蛇郎的爱情生活十分幸福,大姐原先厌弃蛇郎的丑陋,不愿与它结为伴侣。但是当她得知蛇郎是英俊的男子,便千方百计谋害三妹,窃取蛇郎的爱情。这些悲剧性的爱情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通过美好爱情遭到压抑、摧残甚至毁灭,赞扬爱情的圣洁与坚贞,同时谴责和鞭挞制造悲剧的邪恶力量。另一方面,有部分故事反映常人的遭遇,表现更广泛的社会内容。例如《乌卡斯玛达兹鸟和莎布斯昂鸟的来历》,叙述一个寡妇和一个弃妇,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解与同情,便远离人世,避于山谷,苦闷至极而变成飞鸟徘徊山间。它们飞回人间,到处飞翔悲鸣,告诫人们别忘了寡妇和弃妇的痛苦,教育人们与人为善,匡扶弱者。《丈夫和妻子比耐寒》同样叙述弱者变鸟的故事:丈夫擅猎,但他不愿把兽皮给妻子做皮衣;妻子善织,她也不愿把织成的衣服送给丈夫。夫妻赌气上高山夜宿比耐寒,结果妻子耐不住严寒而变成飞鸟,呼唤着“火!火!火!”消失在茫茫夜色里。这些故事表达下人们对遭遇不幸的弱者的深切同情,也寄托着不幸者渴望变成飞鸟离开尘世以求精神解脱的幻想,客观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不平。

高山族这一时期产生的反映爱情生活的幻想故事,还有《蝌蚪人情话》、《老鼠的尾巴为什么光秃秃》等等,都是比较成功的作品。

苗、瑶、畲等民族反映爱情题材的幻想故事,大都着眼于赞美健康、幸福的爱情生活,歌颂勇于与封建制度抗争,追求自由美好理想的精神和品质,现实意义较强。例如,瑶族的《五彩带》、《隆斯与三公主》、《百鼠衣》;苗族的《蚌壳姑娘》、《孤女与龙女》、《仙女的故事》、《蛇郎》,畲族的《取魔盒》等。其中以瑶族的《五彩带》、苗族的《仙女的故事》和畲族的《取魔盒》较有特色。

《五彩带》的故事梗概是:瑶家孤儿阿古,他种的稻谷成熟后老收不完。为此,心里焦急万分。正当他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天上玉帝的7个女儿变成了7只天鹅飞落他的田里,脱下翅膀,变成了7位姑娘,帮他收稻谷。

最小的仙女由于眷恋人间生活,劳动中和阿古产生了感情。她用计让6个姐姐回天宫,自己留下与阿古成亲,一年后,生下了白胖的男孩,取名坚美仔。

玉皇大帝对七仙女与凡人结婚非常恼火,三次派雷公传令七仙女回宫。七仙女不从,玉皇第四次派雷公传令:如再不回天宫,不但把她劈死,而且还要惩罚她的丈夫和儿子。七仙女为了丈夫和儿子的安全,只得回宫复令。临行时她嘱咐丈夫,七月初七这一天,她会从天上放下五色彩带,让父子俩抓着彩带上天相聚,因此,每逢七月初七,父子俩便拉着彩带上天,一家团圆。玉皇大帝怨恨凡人,暗中设下种种圈套陷害阿古。七仙女早有防范,把破除圈套的方法告诉了丈夫。玉皇大帝由于阴谋没有得逞,恼羞成怒,把坚美仔推落凡间。

孩子跌下凡间,生死不明。七仙女十分悲愤,常常难过得泪流满面,泪水变成雨点,化作彩带垂下人间,盼望着坚美仔抓住彩带再爬上天来。直到现在,雨后放晴,天边挂着彩虹,那就是七仙女的五色彩带。

苗族《仙女的故事》与瑶族的《五彩带》是同一母题的民间故事。故事说,七仙女中最小的一个到凡间某处的池子里洗澡时,有一个青年农民拿走了她的衣服和翅膀。仙女平时就喜欢这个勤劳的青年,便和他结了婚,生了孩子。后来迫于父亲的淫威,仙女不得不和丈夫分别,回到天上。仙女的孩子长大后,从父亲口里知道了母亲的身世,经历了重重艰险,来到天上寻找母亲,并恳求外公准许母亲回到凡间团圆。执掌天庭的外公不但不承认凡人是亲人,反而多方施计,企图害死七仙女的儿子。为了保护孩子,保护他与凡间丈夫的爱情,仙女跟父亲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父亲无计可施,只好让他们回到人间。

这两个故事都有着强烈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歌颂自由、坚贞爱情的主题。故事中塑造的七仙女形象,是千百万劳动妇女的代表,集中体现了她们追求自由婚姻和美好生活,敢于向封建制度宣战的高尚品质。

两篇故事的结局不尽相同。《仙女的故事》以仙女最后战胜父亲而获得返回人间与丈夫团聚的权利,以大团圆告终,显然寄托了人民的美好理想和愿望。《五彩带》的结尾多少含有悲剧的色彩,仙女的儿子坚美仔被推落凡间这一撼人心魄的结局,表现了封建势力的顽固和残酷,从而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无比仇恨。这两种结局,都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畲族的《取魔盒》是一篇感人的爱情故事。它叙述风神、雨神的儿子云郎下凡帮助香娘采茶,两人在劳动中相爱,结成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

风、雨二神发现云郎私自下凡,把他抓回扔进天牢。云郎怀念香娘,在黑牢里唱了许多山歌。凄切哀婉的歌声感动了看守魔盒的画眉鸟。画眉鸟飞到茶山上,将云郎被关押天牢的消息告诉了香娘,并说只有取来天宫的魔盒,才能搭救云郎。为了营救丈夫,香娘穿上画眉鸟的羽毛,装扮成画眉鸟,进入天宫取小魔盒,带回茶山。香娘把魔盒一打开,云郎立刻回到了她身边。画眉鸟因为帮助香娘取走魔盒,犯了天规,从此逃进了深山老林。

这则故事同样表现了与封建制度抗争的主题。《取魔盒》还塑造了画眉鸟这个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形象,寓意深刻,有教育意义。

中东南地区各民族的幻想故事,除了反映爱情生活之外,有的幻想故事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寄寓扬善抑恶的主旨。例如苗族的《虎爹爹》、《保降西和白额虎》,高山族的《乌鸦与孤儿》等都包含劝诚意义。

《虎爹爹》叙述两个孤儿给人家当帮工,受尽欺凌,走投无路。这时,他们的父亲变成一只老虎,把他们接上山,并击退压迫者的疯狂追逐和迫害。《保降西和白额虎》叙述一个善良的农民,搭救了一只白额虎,虎给了他许多银钱,并给他娶了妻子。后来,农民含冤入狱,白额虎又设法把他救出来。这则故事歌颂了白额虎的知恩必报、救人救彻底的侠义行为,用以反衬人不如虎的人间丑类。

苗族的《三只锤》以歌颂劳动人民善良、正义和勇敢的高尚品质为主题。他叙述乞儿小三,心地善良,每次讨饭回来,总是先给一个老乞丐吃,自己却宁可忍饥挨饿,使老乞丐十分感动。老乞丐原是一位仙人,他给小乞丐三只锤:一只金锤能呼风唤雨,一只铜锤能变出高楼大厦,一只铁锤能变吃变穿。于是,小乞丐便带着三只锤漫游天下,为千千万万穷苦人排忧解难、消灾祛病。高山族的《乌鸦与孤儿》叙述乌鸦芙洛芙隆,遇见两个饥寒交迫、受尽欺凌的孤儿,就变成一位老人,把他们收养于膝下,教授种粟、收割、祭祀以及做画的道理,使他们健康成长,自立于世。这些幻想故事用生动感人的语言,不仅赞美那种光辉照人的行为,而且展示了他们纯洁无私、救人救世的灵魂,博得读者的热爱和尊敬。

2.机智人物故事

封建社会时期,在苗、瑶族民间产生了一些机智人物的故事,如瑶族的《卜合的故事》、《甘洛的故事》、《老九哥的故事》;苗族的《反江山的故事》等。这些故事通过一个既定的机智人物的活动,去嘲弄、讽刺剥削者和权势者。这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农民与地主之间尖锐矛盾和斗争的必然反映。

机智人物故事大都以主人公命名,并由若干则小故事串连起来,既可单则讲述,也可把若干则故事串连在一起讲述。这类故事趣味横生,讽刺辛辣,深受群众欢迎。

《反江山的故事》由《反江山和员外》、《反江山的“宝衣”》、《反江山和守备老爷》、《反江山和同知老爷》、《反江山和老虎》、《反江山和找宝相公》、《反江山整懒人》等小故事组成。《反江山和守备老爷》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则。故事梗概是这样的:贪得无厌的守备老爷因盗卖公粮,使公粮亏损甚大,他怕上司追查,便求计于反江山。反江山要守备老爷去偷他舅爷龙财主家,以补亏损。守备老爷事在危急,不得不从。但他作贼心虚,怕在路上被人看见。反江山用计把他装在麻袋里,扛去龙财主家。到了龙财主家门前,反江山审讯似地问:“守备老爷,若是我们偷了官府的东西,那是什么罪?”守备老爷不知他的用意,照实回答:“当然是死罪。”反江山又问:“若是做官的偷了我们的东西呢?”守备老爷闭口不作回答。反江山斩钉截铁:“我来判你的死罪。”说罢,将麻袋投入龙财主院内。守备老爷被龙财主家当作盗贼,乱棍打死。

反江山利用智慧惩罚官家的这则故事,显示了他的聪敏大智,揭示了守备老爷的愚蠢和腐烂的灵魂。反江山理直气壮地审问守备老爷并判处死刑,令人痛快!

《卜合的故事》由《自滚锅》、《神仙竹筒》、《治禾》、《祝寿》、《答礼》、《千里马》、《如意衣》、《还魂棍》、《神猪笼》、《游龙宫》等十则小故事组成。《卜合的故事》自始至终通过翁婿关系来表现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自滚锅》故事说,卜合为了支付岳父的地租和高利贷,用计以一只破锅换取了财主岳父的1500两白银。一天,卜合请地主岳父吃酒,事先叫妻子把烂锅烧得红灿灿的放在楼上。地主听说有好吃的,高高兴兴地来了。卜合招呼他坐定之后,对妻子说:“岳父肚子饿了,快开火弄点儿菜吃饭”。地主听说现在才开火,急得直淌口水。妻子上楼不一会儿功夫,就端来了几大碗热气腾腾的炒菜。地主好生奇怪:怎么在楼上煮东西?坐下板凳未热,菜饭就煮熟了?于是便爬上楼去看个究竟。楼上空荡荡的,只有一只烂锅放在中央,走近锅边感到热烘烘的。卜合装着担心的样子说:“这是我家祖传的宝锅,名叫‘自滚锅’,不管干肉鲜肉,下锅就熟。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岳父你不要传出去呀!”

地主便买下这只“自滚锅”,免去当年地租,还加上1500两白银。地主得了“自滚锅”,高兴得连饭也不吃就往家里走。卜合告诉岳父,这只锅是有福气的人才能使用,并告知了使用的方法,将猪油抹铁锅挂在梁上,三天之后没有变化才能使用。

财主依照卜合告诉的方法,用猪油抹了挂绳和铁锅,挂在梁上。半夜里,老鼠闻到油香便来咬绳子,绳断锅坠。地主看着跌得粉碎的“自滚锅”,伤心地说:“真没想到我是个没福气的。”

《自滚锅》以简洁的笔墨为我们勾勒了一个钱财万贯的地主那种见财如命、损人利己、贪得无厌的丑态,无情地嘲讽了地主的愚昧无知,字里行间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

《韭菜的来历》是高山族机智人物故事。它叙述过惯荒淫无耻生恬的皇帝,成天闷闷不乐,要求大臣进献奇香异闻的珍宝以供赏玩。大臣绞尽脑汁,无计可施,找来许多味香色艳、奇形怪状的东西,却无法使皇帝解闷,反而受到训斥。这时机智人物毛遂自荐,声称拥有天下“第一香”的宝物,皇帝旋即召见。机智人物当场放了一通响屁,皇帝及大臣们顿觉异香盈室,缕缕不绝,精神为之一振。皇帝兴奋之余,乐意重金收买他的“专利”。而机智人物的所谓“专利”,其实不过是自家菜园里割取的一篮韭菜。他让皇帝依法炮制品尝,果然奏效。为了让万民至尊的皇帝独享这种旷古未有的“快乐”,大臣不惜重金收买机智人物的韭菜,几乎花光皇宫的金银。这则故事通过风趣诙谐的情节,对愚蠢、无知而又无耻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讽刺和鞭笞,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在高山族类似的故事中,机智人物通常是一位普通劳动者,运用自己的才能与智慧,揶揄、嘲弄权势者。通过树立机智人物与权势者的矛盾斗争,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邪恶势力的总代表——皇帝。里帝大抵是呆头呆脑的酒囊饭袋,相反,机智人物都富有斗争经验。才智过人,在同皇帝的较量中往往略施小计,即占上风,取得胜利。读者从这类故事中得到的是极大的愉快和教育。

从以上评价可以看出,中东南地区主要有幻想故事、植物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三类。这一地区的民间故事除了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与风格之外,普遍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幻想故事与动植物故事占有突出的地位,比重大,内容丰富,往往借助幻想的、想象的世界代替人间的,现实的世界,通过超自然的某种神力实现或寄托人们的理想、愿望与追求,反映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因而表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