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
宫廷角逐夺权登极
唐玄宗(685~762),亦称唐明皇,名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嫡孙,睿宗李旦第三子,生于垂拱元年(685),其时正是武周天下,等待他的并不是名正言顺轻而易得的皇位,而是宫廷内部激荡多变的风风雨雨的磨炼。李隆基小时即有大志,在宫中常以“阿瞒”自诩,但并不为武氏家族看得起。7岁那年,他例行至朝堂举行祭祀仪式,金吾将军武懿宗对其随从大声喝斥,李隆基立刻声色俱厉呵斥他说:“我们家的朝堂,关你什么事?敢威胁我的随从。”据说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对他另眼相看了。第二年,李隆基封为临淄郡王。神龙元年(705),张柬之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这时李隆基曾一度兼任潞州(今山西长治县)别驾。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权操于妻子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之手。张柬之等功臣均遭贬逐,太子李崇俊等被杀,武三思等又起来兴风作浪,韦后又任用兄韦温等掌握大权,纵容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建筑寺院道观,奴役人民。景龙四年(710),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韦后准备效法武则天做历史上的第二个女皇。这时,武则天的第四子李旦还有相当的势力,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也在悄悄积蓄力量,身边已有一批有才能的文臣武将。这是韦后专权的主要障碍,韦后决意将其置于死地。但李隆基绝非等闲之辈,他抢先动手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率御林军万骑抢先攻入皇宫,将韦后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后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复了睿宗李旦的帝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睿宗也是一个昏懦的帝王,太平公主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李隆基对她的信任和尊重,大树私人势力,左右朝政。宰相7人,有4人是她的亲信,文武之臣,大半依附于她。她开始认为李隆基年轻,所以不以为意,后来,看到李隆基十分英武,对自己专权不利,于是便把进攻的目标对准了李隆基。她造舆论说,现在的太子不是长子,当太子不合适,立了必有后忧,并且阴谋废李隆基的太子身份。李隆基的皇储地位并不稳定。先天元年(712),睿宗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即帝位,即玄宗。但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及重大军国行政却仍然由睿宗决定。这期间,玄宗与太平公主的关系极为紧张,各自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政变。
先天二年(713)七月三日,玄宗抢先下手,举领兵马杀太平公主及党羽数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吏尽被废逐。至此,动荡的局势才稳定下来,玄宗才获得了全部权力,当上了真正的皇帝。
文治武功开元盛世
李隆基亲政后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长期的宫廷政变,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力量,吏治腐败,官吏泛滥。玄宗在开元三年(715)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受。”注意任人唯贤,他所用的宰相,大都成了有名的政治家。
姚崇,是有名的贤相,办事干练。入相前他曾向玄宗提了10项建议,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擢诤臣,除租税外不得接受馈赠,勿使皇亲国戚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玄宗样样应允,从而奠定了开元施政的方针。
当时,一些富户往往用出家当和尚的办法来逃避赋役,姚崇一次就查出1200多人,勒令还俗。又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来,抑制武、韦时发展起来的寺院地主势力。御弟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欺压百姓,他不讲情面,请玄宗批准,依法进行了惩办。
开元初,黄河南北连年发生蝗灾。蝗虫飞来如云遮日,所落之处庄稼都被吃光了。先朝也曾遇到蝗灾,由于捕杀不力,往往造成赤地千里,横尸遍野的惨景,以致物价飞腾,政局动荡。姚崇对此十分关注,力主诏令郡县及时捕杀,并由官府奖励治蝗。结果蝗灾被有效地制止了,尽管蝗灾连年,灾区也未发生大的饥荒,民心稳定。
宋璟继姚崇为宰相,也很注意选用人才,使官吏都能人尽其才。有一次吏部选人,他的远房叔父宋元超说明自己与宋璟的关系,想得到好差使,他知道了,特地关照吏部,不给宋元超官职。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岭南被看作是荒远的地方,那边的人很不容易做到大官,由于其有才能,玄宗便任他做宰相。他建议选用人才要慎重,在吏部议论人才,态度极其公正。他执政时,已在开元后期,每见玄宗有什么过失,总是极力劝谏。
唐玄宗不但注意任用贤相,而且还重视对地方官员素质的培养。这与以前唐朝皇帝重京官、轻外任的作法不同。由于以前的地方吏治混乱,致使大多地方官员水平很差,而且贪污腐败,走后门的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唐玄宗即位时,把新上任的县令200人,重新召集到大殿上,亲自出题考试,谁知只有一人合格。唐玄宗气愤异常,将不及格者革职,让他们重新学习,连主考官也因此降了职。唐玄宗还建立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对他们的工作定期进行考察,按优劣分为五等,作为其官职升降的标准。关于走后门的现象,唐玄宗直接下令,不准朝廷官员的子弟凭借家族关系当官,对于那些年少不懂事的朝官后代更是不准授予地方官职。
在封建社会,皇帝与皇亲国戚之间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因为在这一方面,对权力的欲望总是大大压过了亲情。历史上有多少的明君没有处理好这层关系,而导致弑父、弑兄的惨剧时有发生。
唐玄宗在这一方面则棋高一招,公私分明,而且是比较有特色的。唐玄宗兄弟很多,在身边的就有五个,俗称“五王”。在位的皇帝最怕被人篡权,尤其怕自己的兄弟篡夺皇位,唐玄宗也不例外。但他却没有像别的皇帝那样,将自己的兄弟视为冤家对头而杀了他们。玄宗并不认为五王有篡位的野心,而是怕他们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他一方面不让兄弟们涉足政事,避免他们与京官过多来往,另一方面却对他们加倍体贴,照顾入微,深厚的手足之情让人艳羡,有些事连普通人都是很难做的。这样唐玄宗和兄弟们的关系就很融洽。
玄宗的改革政策,主要是通过下级官员去贯彻执行,玄宗能注意用人,这是“开元之治”得以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玄宗在位的前半期,不仅文治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武功也赫然可纪。在玄宗即位以前,边防危机十分严重。公元696年,契丹奴隶主李尽忠利用民族矛盾,煽动其部众举兵反,并且攻占了营州。紧接着,营州都督府管辖的连昌、师、鲜等12州也相继失守。武则天派王孝杰等组织反击,结果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此后,契丹贵族经常疯狂掠夺土地,残害北方人民。
至于玉门以西,长安三年(703),突厥奴隶主贵族乌质勒攻陷了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乌质勒掌握14万武装,接着又向北庭都护府进攻,并强占了北庭西部一些地方。这不仅破坏了国家统一,同时也堵塞了“丝绸之路”,使唐朝对外贸易一度中断。
在北方地区,唐初战胜突厥,统一了大漠南北,设置单于、安北都护府,分别管辖长城内外到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此后,长城以北保持了数十年的相对安定局面。但是,到了七世纪末叶,唐朝北方门户云州(今山西大同市)被突厥攻陷。从此,长城以南已无险可守。公元683年,突厥进攻蔚州(今河北蔚县),定州(今河北定县),由于长城以北大片领土失守,垂拱元年(685),唐政府把安北都护府临时置同城,一直到开元初。
从上述情况看,到玄宗即位时,西域的碎叶、庭州、北方的云州以北以及辽西12州,都已被突厥、契丹奴隶主贵族占领,陇右及河北人民经常惨遭劫掠和屠杀。唐朝统一的局面被破坏了。
玄宗执政以后,为彻底解决边区问题,巩固后政权,维护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玄宗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府兵制在均田制崩溃的形势下,农民不断逃亡,兵源困难。高、武以后,尚武风气逐渐消失,府兵多不按时更换,教习废弛。到玄宗时士兵逃跑躲避,致使军府空虚。开元十一年(723),宰相张说于是建议雇佣募兵。玄宗即下令执行。朝廷从关内招募军士达12万人,充作卫士,从而代替了有唐以来的府兵轮番宿卫制度。这是当时军制由兵募到雇佣的重大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开始在全国推行,从此,各地民丁再无轮番戍边之苦。雇佣兵既可吸收社会上的失业人口,缓和社会矛盾,又可常驻各地,加强训练,对改善军队的质量、提高战斗力有很大作用。
玄宗还通过各种措施整顿军旅。他颁布《练兵诏》,令西北军镇增加兵员,加强军事训练,不得供其它役使。还派人去检查执行的情况,代他处理有关事情。
七世纪末年,军马不足,玄宗即位时,只剩下24万匹。玄宗任用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专门抓这项工作,到开元十三年(725),军马增至43万余匹,牛羊数也相应增加了。为了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诏令扩大屯田区。这样唐朝就是兵精粮足了。
经过以上准备,到开元五年(717),唐军把沦陷17年的营州等13州全部收复,玄宗派宋庆礼任都督,重建营州防务。长城以北的拔也古、同罗、回纥等地也宣布取消割据称号,与唐政府合作,唐政府重新恢复了安北都护府,统一了长城以北。
解决西域问题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开元27年开始,玄宗派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打败了突厥,唐军猛攻碎叶城,俘虏了突厥可汗,从而使沦陷了37年的碎叶镇又归唐政府管辖。第二阶段是击败吐蕃,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的门户。开元初年,西域小勃律(今克什米尔以北)可汗曾到唐朝请降,唐政府在那里置绥远军。后来,小勃律王娶吐蕃王的女儿,依附了吐蕃,与唐为敌。玄宗派安西副都护高仙芝打败吐蕃,俘虏了小勃律王,遣送长安。这使唐国威大振。这一仗胜利后,指麻(罗马)、大食(伊朗)等一些国家都很害怕,忙向唐朝称臣。唐朝重打通了中亚的通道,这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注重发展社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玄宗即位之前,由于政府的勒索和大豪族的土地兼并,使均田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常常无力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和简单的再生产,从而出现了天下户口逃亡过半的严重危机。玄宗即位后,大力打击豪强大族,把他们所占的大量土地,还给农民耕种,这样国家的税收就有了保障。
玄宗即位初期,在生活上以节俭自励。他还遣返宫女,禁修宫殿。
开元年间玄宗君臣的文治武功,造成了比较清明的政治局面,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况。
独宠贵妃构乱安史
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逐渐使唐玄宗陶醉了,锐意进取的治国精神丧失殆尽。到天宝元年(742),玄宗已做了30年皇帝,逐渐奢侈淫秽,纵情声色,已不能如开元时期听取忠言直谏了。正直的韩休、张九龄相继罢相,奸诈的李林甫任中书令独秉大权。从这时起,邪恶势力在朝廷中开始占了上风。天宝十一年(752),李林甫病死,杨国忠做宰相,政治更加黑暗。玄宗由选贤治国到宠信奸臣,国家形势也自此由盛而衰。
李林甫,是唐宗室子弟,他的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渊的叔伯兄弟。凭借血缘关系,李林甫当上了官。李林甫为人狡诈,善于投机钻营,加之熟悉朝廷的礼仪和为官之道,因而很快便爬上了吏部侍郎的高位。
多年来,李林甫苦心织就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他利用这套关系网加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勾结宦官及宫中妃嫔,让他们暗中观察皇帝的行动,因而李林甫做事多符合玄宗心意,深得玄宗的喜欢。
当时,玄宗宠爱武惠妃,也喜欢惠妃所生的儿子寿王,想立他为太子,以取代原来的太子。李林甫知道了这个情况,便托宦官给惠妃传话,说自己愿意尽力辅佐寿王。武惠妃听了非常感激,便暗中帮助他,怂恿玄宗提拔李林甫做宰相。
唐玄宗和宰相张九龄商量这件事。张九龄看不上李林甫的为人,便对唐玄宗说:“宰相的任用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任命李林甫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祸国殃民。”玄宗不听张九龄的劝告,最后还是将李林甫任命为宰相。
李林甫知道张九龄曾经反对自己当宰相,十分痛恨他。但张九龄德高望重,深得玄宗倚重,李林甫也奈何他不得,只得对他客客气气,可暗地里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
玄宗一直有废立太子的心思,他召来宰相们商讨此事。张九龄出于公心,坚决反对,并表示若废太子,他不接受命令。玄宗听了很不高兴,李林甫老谋深算,当场并不表态,退朝后私下对宦官说:“废立太子是皇帝的家事,何必要问外人。”这话传到玄宗耳里,玄宗更加厌恶张九龄了。后来张九龄终于因为屡屡直谏而遭贬官,李林甫得以独掌大权。
从此,李林甫在朝廷就一手遮天了。谏官言事,须先告诉李林甫,而后上报皇帝。朝廷官员不附合他的,都遭到阴谋陷害。他杜绝言路,妒贤嫉能。他口头上说话好听,背地里专门害人,因此,人们说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以后,朝廷就越来越腐败了。
开元24年(736),玄宗因所宠爱的武惠妃死去,整日郁郁寡欢。有人说,寿王妃杨氏体态丰艳,绝世无双,他即令太监将其接进宫来侍酒。寿王妃聪明伶俐,通晓音律,擅长歌舞,又会逢迎。玄宗如获至宝,更加不理国事。
寿王李瑁,是玄宗的儿子,武惠妃的亲生子。56岁的皇帝同22岁的儿媳的这种关系,显然悖于伦理,是一大丑闻。玄宗于是让寿王妃自请为女官,入居南宫,赐号太真,南宫改名为太真宫。玄宗夺了儿媳,又给儿子娶了个韦姓的姑娘做妃子,以示慰藉。
杨太真入得官来,恩宠与日俱增,不到一年,杨太真被册封为贵妃。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可这时并没有皇后,她就是实际上的皇后了。连她的家族都得到了封赏。
贵妃喜欢穿新衣服,专为她服务的织绣之工就达700人之多。贵妃乘马,权宦高力士亲为之执辔授鞍。贵妃生长在南方,喜欢吃鲜荔枝。荔枝容易烂,离枝四、五日则色味俱变。为了快速贡奉新鲜荔枝,玄宗下令特开辟了从岭南通往长安的数千里贡道,沿途设有驿站,备有快马。荔枝运至长安,色味不变。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氏兄妹飞黄腾达,贵妃的大姐封韩国夫人,二姐封虢国夫人,三姐封秦国夫人,堂兄杨国忠官至宰相,兼任四十余职,权倾天下。
玄宗乐不思治,日益昏聩。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独揽朝权。他和李林甫一样,顺着玄宗的心思行事。玄宗喜欢征伐别国,他即发动征伐南诏的战争,被打得大败,战死20万人。一年大雨成灾,玄宗查问灾情,他叫人弄了一些大的粟穗给玄宗看,说雨虽大,收成却好,玄宗竟也相信。他不准下面报灾,扶风太守房琯报灾求救,他大怒,下令将其交司法机关惩罚。杨国忠做宰相时,整天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选任官吏都在私下暗定。因此,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从开元24年(736),到天宝年间,奸相专权,贵妃专宠,玄宗日益昏聩,政治愈加腐败,繁荣背后的危机也就加剧了。首先是均田制瓦解了,负担租赋的民户在缩减,而朝廷的费用却在加大,财政危机加大。朝廷就派员横征暴敛,甚至一次预征30年的租赋,加速了人民的贫困化。唐王朝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动摇了。其次是府兵制破坏后,募兵制也愈加腐败。京师所募之兵多是无赖子弟、市井小贩,毫无战斗力,几乎无兵可用。
玄宗曾考虑过谁掌握兵权最可靠的问题。王嗣宗兼任四镇节度使,被人诬告欲拥兵尊奉太子,玄宗即罢了王嗣宗的官,交司法机关惩处。与王公大臣有瓜葛的人,有了兵权,玄宗便放心不下,深怕他们结成朋党,危及自己的皇位。正在玄宗为难的时候,李林甫出了一个歪主意:用“胡”人做边帅。理由是“胡”人勇敢善战,在中原也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懂汉文,比汉将可靠。其实他心里另有打算。他认为,“胡”将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做宰相,他自己的地位就更牢固了。玄宗陆续提拔安禄山、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等做大将。到了天宝六年,节度使大都是“胡”将了。
安禄山,是个胡人。他早年当过边境市场的牙郎。后来,他投入唐朝北方的边防军中,因作战勇敢,多次受到嘉奖。渐渐地,安禄山引起了玄宗的注意。不久,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后来,他又兼任范阳、河东节度使,掌握几十万军队的兵权。节度使掌管地方军政大权,权力很大。
安禄山能言善辩,非常善于和人打交道,加之体态肥胖,貌似忠厚,因而有着很好的人缘。凡和他交往过的人都夸奖他忠厚、老实。消息传到玄宗耳中,他对安禄山的印象越来越好。
安禄山很会讨玄宗的喜欢。玄宗好战,他便多次兴兵攻打国境边的少数民族;玄宗身边的人,安禄山必然重金收买,让他们在玄宗面前说自己的好话;他还令心腹常驻京城,摸清玄宗的心意加以迎合。
玄宗允许安禄山可以出入皇宫,于是安禄山乘机提出要拜杨贵妃作干妈。玄宗同意了,这以后安禄山再见皇上和贵妃时,必然先拜贵妃。玄宗心中疑惑,便问他为何先拜贵妃?安禄山这样回答:“我们胡人的习惯是先母后父。”玄宗见安禄山把自己和贵妃看作父母,心中十分高兴,不久,便加封安禄山为安西郡王。
边防大将手握重兵,很容易引起他人的猜忌。安禄山便有意装成一副傻乎乎的样子。玄宗命他去拜见太子,安禄山见后却不下跪,左右的人都催促他行跪拜大礼,安禄山问道:“我是胡人,不懂朝廷的规矩,不知太子是什么官?”玄宗说:“太子就是将来的皇上,朕去世后,就是他统治你们。”安禄山这才跪拜,说道:“我愚蠢,过去只知有陛下一人,不知还有太子。”玄宗听后,觉得他实在忠诚得可爱,便更加宠爱他了。
起初,安禄山对玄宗百般迎合,为的是加官晋爵。加封郡王后,安禄山位极人臣,便开始不能满意为人臣子的身份了,加上他多年来往返边疆中原,十分清楚中原兵力衰弱的情况,逐渐产生了夺取天下的野心。
安禄山开始秘密扩充军队,他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手下将领被封作将军的有上千人,以此来收买人心,他任用汉族的读书人高尚、严庄等人帮他出谋划策,充任谋士;安禄山还从边境各少数民族中挑选了8000名勇士,收为义子,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
天宝14年(755)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兵锋指向唐的都城长安。中原军备废弛,精兵猛将都放在东北、西北各镇。叛军兵锋所至,中原郡县毫无准备,大都望风而逃。安禄山率兵15万,尘灰蔽天,鼓噪震地。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十二月初二,叛军已在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渡过了黄河。
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玄宗还认为是谣言。得到确讯以后,满朝文武无不惊慌失措。杨国忠却夸口叛军必生内变,不过十天,安禄山为儿子安庆绪所杀。玄宗惊慌之中,不禁欣然。
然而安禄山部队一路势如破竹,不久东都洛阳被攻陷了。于是朝廷派久负盛名的大将哥舒翰退守潼关,准备拒险死守。但不久,朔方军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出太行山,收复了常山,屡次打败史思明。河南南阳太守鲁炅、睢阳太守许远、真源令张巡等,也起兵抗击叛兵,扼住了叛军南下的道路。安禄山进退两难。
唐玄宗听信杨国忠馋言,让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城迎战不要坐失良机。潼关天险,道路狭窄,易守难攻。唐军在关外挖了三道壕沟,叛将崔乾祐屯兵陕州,徘徊半年,只能望关兴叹,无法进攻。哥舒翰决心守险待机。郭子仪、李光弼也说潼关只宜坚守,但唐玄宗一再下旨催战,哥舒翰被迫出兵,与叛军会战,结果大败。部将火拔仁等捉了哥舒翰,投降了叛军。
潼关失守直接威胁到唐都城长安,唐玄宗只得同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宫中近侍及朝中几个大臣,由千名禁军护从,悄然向西南而去,欲逃往蜀郡避难。当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将士们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国忠。将士又要求杀贵妃以息天下怨,可怜“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竟被缢杀于逃亡途中。
长安在大约十几天之后陷落了。皇太子李享北上到了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称帝,是为唐肃宗,重新集聚力量,开始对安禄山进行反攻。
安禄山自天宝14年叛乱,先后攻陷两京,第三年,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在至德二年称帝。不久,长安、洛阳为唐军收复。第三年,安庆绪被安禄山的副将史思明杀死。史思明在乾元二年(759)先称燕王,后称皇帝。第三年,他也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又称帝,两年后,兵败势穷,上吊自杀了。
悲惨晚年
唐军收复都城长安以后,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路过马嵬驿时,触景生情,黯然神伤,祭拜了杨贵妃墓。到达长安后,玄宗就住在兴庆宫里。由大将军陈玄礼宦官高力士保卫,由于玄宗经常宴请宾客,遭到肃宗的猜忌。
李辅国知道肃宗的复杂心理,想立奇功来巩固肃宗对他的宠爱。他对肃宗说:“上皇住在兴庆宫,兴庆宫和里巷相连。围墙也低矮,不适合上皇居住。太极宫森严,请他搬到那里去住,这样能杜绝小人在他身边说三道四,上皇能安享晚年,陛下有时也可以去探望,岂不更好。”李辅国的这番话正中肃宗下怀,便默许了。于是李辅国传旨,请玄宗游览太极宫,但当玄宗从兴庆宫走到睿武门时,预先埋伏好的士兵突然冲了过来,把他拥簇到了太极宫,住甘露殿。肃宗对玄宗还是不放心,又把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阳县),命令陈玄礼退休,给玄宗只留下几十名卫士,而且都是老弱病残。
处在这样的逆境中,玄宗更觉寂寞、凄凉,郁郁寡欢,连饭也吃不进了,弄得惟悴不堪。上元三年(762)四月五日,玄宗死在太极宫神龙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