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公元599年1月21日,李世民生于一个军事贵族家庭。

李世民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爱好历史、文学,练得一手好字;又因军事世家的影响,受过比较严格的军事训练,善使弓箭。据说,百步之外,他一箭能射穿门板。对于兵法战策,他也钻研颇深,少年时就能与父亲谈论用兵之道。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他18岁,跟随父亲来到太原。当时农民起义正蓬勃发展,隋朝政权呈土崩瓦解之势。他加紧结纳四方豪杰,在晋阳宫副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等人的谋划下,劝父亲李渊把握时机,起兵反隋,夺取天下。这年夏天,李渊将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副手王威、高君雅处决,正式举兵进攻长安。李世民被任命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冬天,李世民会同其兄李建成部攻克长安。次年,李渊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李世民拜为尚书令,晋封秦王。

唐朝建立之初,周边群雄并峙。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到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间,李世民东征西战,先后铲除了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徐圆朗等各个割据势力,镇压了窦建德及其部将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李世民声望日高,手下聚集了大批来自中小地主乃至劳动人民出身的贤士勇将,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团,因而他与太子李建成为争夺皇位的斗争迅速加剧,终于导致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采用政变手段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其弟齐王李元吉也被他的部将尉迟敬德射死。3个月后,李世民顺利登上帝位,改年号为“贞观”。李渊被尊为太上皇,至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离开人世。

贞观之初,李世民便着手扩大宰相班子,发挥宰相班子的集体智慧,完善三省六部制。李世民扩大宰相班子,集思广益,其根本目的是防止决策的乖谬,免使封建国家重蹈隋之覆辙。

贞观之初,李世民还采取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来恢复社会生产。制定人口增殖政策,奖励男女及时嫁娶,提倡鳏寡婚配,并把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的内容。

在法制改革方面,李世民也表现出封建政治家的宽宏气魄。他主张刑法不要过严,但必须公正,法律条文不能过繁,必须简明正确。

李世民的虚怀纳谏,在封建帝王中也是很突出的。据史书记载,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至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仅魏征一人就进谏200余事,大部分为李世民所接受。

在用人方面,李世民实行“才行兼备”的政策,很少受出身、家世、地域和原属何种政治集团的影响。《旧唐书·太宗纪》说他“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贤明的封建君主,厉行改革,广纳贤才,广开言路,把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他统治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