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佛地鸡足山

明朝崇祯九年(1636 年)九月十九日夜晚,已 51 岁的徐霞客打点好行装,辞别了江阴老家中的亲人,又一次踏上探寻西南名山大川的旅程。他这次行程的目的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滇中佛教名山——鸡足山。历经两年艰苦的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这座他慕名已久的名山脚下。

明清是鸡足山佛教鼎盛时期。以祝圣寺为中心的 36 寺、72 庵,共 108

所寺院遍布全山,僧侣多达 5000 人,一片“金殿空中香雾迷,十里松风吹不断”的景象,真不愧为与普陀、五台、九华、峨眉齐名于世的佛教圣地。相传鸡足山是由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僧前来入定,开始传入佛教。实际上, 佛教传入鸡足山,大致是唐代。唐宋时始建了迦叶殿、金灿寺、圆觉寺、石钟寺等,元明时又建成了华严寺、寂光寺、悉檩寺、金顶寺等。由于它位于云南大理东北的宾川县境内,接近印缅和东南亚各国,历代前来进香朝拜的佛教信徒中很多来自东南亚的一些佛教国家,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纽带。

这座名山背靠西北、面向东南,气势雄伟,左靠金沙江,右邻洱海,与著名的苍山遥遥相望。因它的形状“山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宛如鸡足而得名”。

鸡足山的最高峰为金顶,海拔 3240 米。顶上有金顶寺。寺内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光明塔。民国十八年(1929 年)重修此塔,改名为楞严塔,高 41 米, 造型与大理三塔中最高的千寻塔相似,挺拔修长,极为秀美。登塔四望,极目千里,景色壮美东观日出,西观洱海苍山,南观祥云,北观玉龙雪山。徐霞客在此曾写下文采飞扬的四首诗《日观》、《云观》、《海观》和《雪观》, 并写道:“天下日、海、云、雪得其一就以为奇绝,而鸡足山则一顶已萃天下四观。”这四大奇观兼得于鸡足山,因而又获名“四观山”。金顶寺门的一对楹联赞道:“万仞重青峰峦合与峨眉秀;九重叠翠崖蟑还同泰峰嵘。”

远望鸡足山南坡,山势成三节不同的形态:2500 米以下为陡峭的山坡; 2500~2700 米之间是坡度稍缓的宽阔的台地,寺庙多坐落在这一带,2700 米以上,危崖绝壁耸立,垂壁上岩缝自上而下密布,如同僧侣袈裟的衣褶。西南绝壁之上有一高 30 米、宽 20 米的巨大裂缝,形如拱券掩闭着的大门, 称作“华首门”。这奇特的景致,仿佛吸引香客走入佛国天地。山上最大的寺庙是祝圣寺,坐落在钵盂山下,现已完全修复。清朝历代不少帝王都曾为鸡足山拨款兴建佛寺。名僧虚云曾进京为慈禧太后祝圣颂经,慈禧动用国库中巨资重建祝圣寺。光绪皇帝赐名“护国祝圣禅寺”,封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称号。从此,祝圣寺成为全山寺院的中心,香火旺盛。祝圣寺门内有副对联:“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表达了朝山进看的信徒们在此流连忘返的心情。山上的睡佛寺,则是西藏喇嘛朝山必到寺院。过去每逢鸡年, 西藏活佛要驮着经文、菩萨,五步一拜地到此朝圣。山中开香寺北有一座静闻和尚的墓地,这里流传着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徐霞客当年决心赴西南考察鸡足山,同行的是江阴迎福寺的静闻和尚, 他刺血写成一部法华经,愿供于鸡足山。俩人志同道合,一路上受尽千辛万苦,多次遭到歹徒的抢劫偷盗,身无半文。有一次他俩身负重伤逃到江边, 静闻和尚把血经顶在头上涉水过江。因为路途劳累,静闻终于病死在南宁崇善寺。徐霞客十分悲痛,写下了“含泪痛君仍自痛,存亡分影不分关”的诗

句,带上了静闻的骨灰和血经,终于不负朋友的遗愿,才来到鸡足山,将静闻和尚的骨灰埋于开香寺旁。

鸡足山上最难能可贵的是,至今还保持着相当完好的原始植被。一进鸡足山,便有“古木参天万壑松涛,’山峦叠翠鸟语花香”之感。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种类繁多,奇花异木遍地。许多古木苍劲参天,浓荫遮盖。最著名的空心树,树高 18 米,根部直径 4.7 米,中间有一巨大的空洞,洞内径 2

米多,高 3.5 米。据记载,洞内曾住过一位广西高僧,洞中架一床、一佛龛、一口灶。这株大树号称鸡足山树王。鸡足山上茶花遍野,有不少云南茶花中的珍品,如“狮子头”、“九心十八瓣”等,群芳吐艳,可使人一饱眼福。

尽管鸡足山交通不便,但因其景色奇绝,佛教影响很大。因而留下了不少历代文人学士的游踪墨迹,也产生过不少经、诗、书、画兼备的高僧。徐霞客曾在此留居多时,跑遍了千峰万壑,潜心重修了《鸡足山志》.使这座佛教名山永垂史册。如今鸡足山上的寺庙正逐渐修复,以它奇美的景色和佛教圣地的风采吸引着四方的游客。若是晴朗天气,从大理可远望鸡足山巅的楞严塔,亭亭玉立,似乎在招唤者人们前去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