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深海环境
许多深海动物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自备发光器官。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深海动物身上发出的光,与太阳光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自然光。太阳发出的是热光,而深海动物发出的是冷光。顾名思义,冷光就是不发热的光,或者叫生物光。黑暗的深海环境,不但使久居深海的鱼类自带有发光器,就连水母、枪乌贼等深海动物也带有发光器。科学家认为,它们自带发光器的目的之一是,用发光器作诱饵,来捕捉猎物。鱇鱼在头部的上方长有一个长长的触手,其顶端就有个发光器,专门用来引诱猎物上钩;还有模仿同类的功能。它不停顿地发出冷光,迷惑敌手,使敌人误认为它们是自己的同类。如果是猎物,它会毫不客气地发起攻击;如果是敌手,就用光进行伪装,保护自己。乌贼也是这方面的高手。乌贼的腹部有许多发光点,从下面看上去,好像是从水面射下来的昏暗光线,一方面能避免那些在它周围活动的敌手轻易发起攻击,而且,也能引诱小鱼等食物靠拢过来。
太平洋环流
太平洋的表层环流与太平洋海面风场有密切关系。主要有:南、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太平洋赤道流系;北太平洋亚北极环流;南极绕极流和极地东风漂流等。总的趋势是:西部边界流强,东部边界流弱;北太平洋的环流比南太平洋强。黑潮是太平洋中最大的暖流。
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分别引起了自东向西的南赤道流和北赤道流,与其间自西向东的赤道逆流共同构成太平洋赤道流系,在赤道南北各自产生一个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热带环流。赤道海流宽度约2 000千米,厚度约200米,流速1节左右,靠近赤道一侧的流速比另一侧要大,在大洋西部比大洋东部要大。例如北赤道流从加利福尼亚半岛尖端的东南部开始向西横贯太平洋,长约1.4万千米,宽度从北纬10°~22°,厚约200米,流速平均0.4~0.6节,西部可达0.9节。北赤道流至菲律宾东岸,一个分支向南与南赤道流北向分支汇合成东向的赤道逆流,而主支则北上形成黑潮。在北纬35°附近再分支,部分北上与亲潮会合,主支转向东流,至东经160°延伸为北太平洋流,又叫西风漂流。其主干流速为1~1.5节。接近北美洲西岸时,又分成两支,一支北上为阿拉斯加暖流,大部分转向东南成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端与北赤道流源衔接,从而完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流顺时针循环体系。这个环流位于中纬度,通常水温高、盐度大,所以又称为“北太平洋温水环流系统”。
太平洋环流对太平洋及亚洲东部、美洲西部的气候影响很大。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西部热带海区,是热带气旋盛行的区域。南太平洋东部,气温较低,雾多雨少。
太平洋地震带
海沟众多的太平洋边缘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大地震带,也称环太平洋地震带。伴随地震,常有大规模的地面变形、断裂和崩塌现象发生。1891年10月28日,日本横滨大地震,产生一条长160千米的裂缝;1899年,阿拉斯加大地震,许多岩块突然移位,移动距离达10~15米,改变了海岸原有的形态,使岸边森林陷入海中;1976年1月14日,斐济—克马德克群岛间的海沟曾发生8级强震。
太平洋火圈
海沟众多的太平洋边缘地带,有众多的火山岛,因此又有“太平洋火圈”之称。地球上的522座活火山,有322座在太平洋地区,而且大部分分布在太平洋边缘地带。在阿拉斯加,约有80座火山,其中有40多座是活动的。中国台湾岛有大屯火山群,它东边的龟山岛、火烧屿、红头屿等也是火山体。在日本1951年爆发了富士火山。在日本的165座火山中,有54座是活火山,1976年1月23日,阿拉斯加岛屿上的一次火山喷发,简直就像有颗原子弹在岛上爆炸一样,浓烟和火山灰形成的巨大蘑菇云扶摇直上,飞上一万二千米的高空,这座名叫“圣·奥古斯”的火山,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周期性地活动。
太平洋妖风
1982年秋天,澳大利亚东部雨水充足,庄稼长势喜人,人们盼望着又一个丰收年。然而,不祥之兆已出现。赤道太平洋袭来一股热辐射,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低压区上空形成一个大红圈。因南美人常常在圣诞节期间感受到这股辐射带来的暖风,所以就称其为“孩儿基督”的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