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斯大林:决不允许 的陵墓
△斯大林:我们能守住莫斯科吗?
△将莫斯科变成攻不破的堡垒!
△伟大的十月革命节阅兵式
△德军用望远镜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
△莫斯科大反攻
△1941 年寒冷的冬季终于来了
△斯大林:不给德寇喘息之机⋯⋯
△希特勒——拿破仑第二
1941 年 10 月,希特勒以 180 万之众,1700 辆坦克和 1390 架飞机从地面和空中滚滚而来,涌向莫斯科。斯大林号召全国军民:“誓死保卫莫斯科! 决不让纳粹血手玷污列宁的陵墓!”一场英勇的莫斯科保卫战开始了。
莫斯科是苏联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它位于东欧平原的中部,莫斯科河两岸,同伏尔加河有运河连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公元 1147 年,莫斯科首次见于史册。它最初只是一个小小村庄。1156
年修筑城堡。1237—1238 年遭蒙古鞑靼人破坏。1480 年,莫斯科人摆脱了蒙古鞑靼人的枷锁。自 13 世纪下半叶,为独立的莫斯科公国的中心。约在 14
世纪中叶,莫斯科公国又扩大为莫斯科大公国。 1547 年,伊凡取得了沙皇
的称号,从这时起,一直到 1711 年,莫斯科成为不断向外扩张的沙俄首都。
1711 年,彼得一世将首都迁往圣彼得堡(今列宁格勒),此后的莫斯科依然是重要的城市,沙皇每年总有一部分时间在莫斯科度过。1812 年,拿破仑占领莫斯科并纵火焚烧。名将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国军队和人民一起打败了拿破仑侵略军,迫使它仓皇撤退。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于 1918 年 3 月 10 日将首都迁入莫斯科。
十月革命后,莫斯科的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它不仅是全苏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中心,而且在水路运输上,自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建成后, 各大河连接起来,莫斯科成为五海(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和里海) 通航的港口。在经济方面,莫斯科于十月革命后变成苏联最大的工业城市, 它的产值占全苏工业产值的 15%。几乎每种制造业都有,而特别以生产复杂和精密的机器制造业著称。
德军中央集团军以“台风”为代号,从南翼向莫斯科发起进攻。10 月 2 日,德军从中部突破了苏军防线,由南、北两方面包围了维亚兹马。在南翼, 德军 3 日占领了奥廖尔,6 日占领了布良斯克。与此同时,纳粹坦克部队从北面突破了维亚兹马防线。7 日,德第四坦克集团军又从南面突入维亚兹马, 南北合围,把苏联 4 个集团军包围起来。被围苏军顽强抵抗,牵制敌军 20 几个师。10 月中旬,部分苏军突围,退到莫日艾斯克防线,不少战士为国捐躯,许多指战员留在敌人后方,参加游击队,还有不少人被俘。据战后西方出版的有关资料显示,从 10 月 2 日到 10 月中旬的两周内,进攻莫斯科的德
军,完成了三个大的包围圈,在这三次作战中,苏军共损伤 66.3 万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电召朱可夫立即从列宁格勒前线返回莫斯科。10 月 7 日,朱可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斯大林正患感冒、面
色不好,向朱可夫点头致意后走到地图跟前指着维亚济马地区说:
“你看,这里的情况很严重。我无法从西方面军和预备队得到有关真实情况的详细报告。由于不了解敌人进攻的地点和部署以及我军的状况,我们不能定下任何决心。现在请你到西方面军司令部去一趟,详细弄清情况,并随时给我来电话,我将等着。”
告别前,斯大林问:“你认为德国人最近会再次进攻列宁格勒吗?” “我想不会。敌人损失惨重,又把坦克和摩托化部队从列宁格勒地区调
到了中央方向。以列宁格勒地区现有的部队敌人无力实施一次新的进攻战役。”
“希特勒将把从列宁格勒地区调出的坦克和摩托化部队用在哪里?” “显然,用在莫斯科方向,自然是在补充人员和维修兵器之谈话时,斯
大林站在桌旁。桌上放着标有西方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情况的地图。他看着西方方面军的地图说:“看来,他们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行动了。”
告别了最高统帅,朱可夫来到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的办公室。他向朱可夫介绍了几个方面军的危急处境以后说,在莫扎伊斯克防线和莫斯科近接近地修筑阵地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而且这些地方防守薄弱。他认为必须派部队占领这些防线,首先是莫扎伊斯克防线。
由于情况紧急,朱可夫连夜驱车来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走进房间,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和军事委员、参谋长和作战部长等人,正在几支蜡烛的昏暗亮光下开会,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疲劳而紧张的神情。朱可夫说明了斯大林派他来的用意。方面军作战部长马兰金中将回答了朱可夫提出的问题,并汇报了 10 月 2 日至 7 日的情况,当前这里的主要问题是防备兵力不足,可能无法阻止德军向莫斯科突破。
汇报结束后,朱可夫又立即前往预备队方面军找市琼尼元帅了解情况。天正下着小雨,乡间田野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10 月 8 日 拂晓,朱
可夫来到距莫斯科 50 公里的奥布宁斯克车站。他看见两名通信兵拉着电线队普罗特瓦河桥上走过来。他问他们往哪里拉线,他们回答很唐突。一个战士冷冷地说:“命令我们给哪里拉, 就给哪里拉。”
朱可夫不得不说出自己的姓名,并讲明要找预备队方面军司令部。
这时那个拉电线的战士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大将同志,请原谅,我们不认识您,因此那样回答了您。您已经走过了方面军司 令部,它在两个小时以前从这里已经转移到森林的小屋子里去了。 你看就在那边山上,在那里警卫人员会告诉您往哪里走。”
经过实地了解和勘察,现在情况进一步清楚了。到德国军队在莫斯科附近开始进攻的时候,担任首都接近地防御的有 3 个方面军:西方方面军,司令员是科涅夫上将;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是布琼尼元帅;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是什廖缅科中将。截止 10 月初,3 个方面军的作战部队总共约有 125 万人,990 辆坦克,7600 门火炮和迫击炮,677 架飞机,而敌人方面,其兵力却超过苏联三 个方面军的总和:部队超过 0.4 倍,坦克超过 0.7 倍,各种火
炮和迫击炮超过 0.8 倍,飞机超过 1 倍。
两天以后,斯大林打来电话找朱可夫:“最高统帅部决定任命你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预备队方面军和莫扎伊斯克防线上的部队都归你指挥。”
“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只是请示尽快增派部队到这里来。”朱可夫在电话里接受了这一新的任命。
从此,朱可夫以特有的精力着手执行他的新任务——保卫莫斯科。
现在问题很明显,在大敌当前,必须科学地使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必须加强部队的统一指挥和密切配合。于是朱可夫同科涅夫和参谋长李科洛夫斯基一起开会决定,一致同意把方面军司令部迁到阿拉比诺;科涅夫带人前往加里宁,去协调那个极其重要方向上的各支部队的行动。朱可夫则同军事委员布尔加宁一起前往莫扎伊斯克,到现场视察防御状况。
10 月 12 日清晨,科涅夫奔赴加里宁。那里的情况极为严重,必须对部队进行改编和重新部署。他亲自接管了第 22、第 29、第 30 和第 31 集团军的指挥权。德军攻占了加里宁,他无法再继续前进。几天以后,即在 10 月 17 日,成立了加里宁方面军,科涅夫任该方面军司令员。
朱可夫和布尔加宁来到莫扎伊斯克筑垒地域司令部,这条防线对于守卫它的红军部队来说,具有一系列有利条件,它的正面,得到拉马河、莫斯科河、科洛察河、卢热河和苏霍德热夫河的保护,这些河的河岸都很陡峭,对坦克的运动构成天然障碍。在这条防线上公路网和铁路网四通八达,使部队能够在各个方面实施广泛的机动。
苏军指挥部感到苦恼的唯一问题是部队不够,无法有效地占领这条 136
英里长的防线。虽然原来设想要部署 150 个营来守卫这条防线,但实际只凑
足了 45 个营,部队的平均密度是每个营负责守卫 3 英里宽的正面。最高统帅部继续采取紧急措施来保卫首都。10 月 9 日,莫扎伊斯克防线司令部更名为莫斯科预备方面军,并得到了五个新改编的机枪营、10 个防坦克炮兵团和 5
个坦克旅。 10 月 11 日,莫扎伊斯克防线部队并入第五集团军,由列柳申科负责指挥。
斯大林指示,莫斯科预备方面军所有战斗部队和设施,应在 10 月 12 日
午夜 11 时以前,移交给朱可夫的经过改组的西方方面军。同时,斯大林给朱
可夫派去了他迫切需要的预备队。从 10 月 7 日起,从其他方面军和从最高统
帅部预备队抽调派往莫扎伊斯克的有: 14 个步兵师, 16 个重新编成的坦克旅, 40 多个炮兵团,10 个布雷和喷火器连以及其他部队。为了阻止德军的攻势,朱可夫命令在威胁最严重的接近地的道路上建立许多防坦克支撑点和火炮支撑点,并且特别注意可能进行伏击的阵地。
- 月 13 日,在敌人强大的攻势面前,苏军被迫放弃卡卢加,并在莫斯
科所有的主要接近地上进行浴血奋战。据方面军情报部门报告, 10 月 15
日已有 50 多辆德军坦克推进到图尔基诺沃地区,大约 100 辆坦克推进到洛托
施诺地区, 100 多辆坦克推进到马卡洛沃和卡拉加托沃地区,大约 50 辆坦
克到达博罗夫斯克地区,还有 40 辆坦克到达鲍罗季诺。德陆军第 13 军向塔鲁萨方向进攻, 夺取了塔罗萨和阿列克辛两个城镇,从北面对图拉形成深远包围。
西方方面军,在德军日益增强的压力下,不得不向后撤退,莫斯科面临的危险与日俱增。德军在苏军防御中部的纳罗——佛敏斯克和波多尔斯克方向完成了纵深突破。法西斯军队从西、北、南三方面包围了莫斯科。于是, 在莫斯科近接近地造成了极其困难的局势。
莫斯科处在万分危机之中。从 10 月 13 日起,在通向莫斯科的所有重要
作战方向都开始了激烈战斗。在 1941 年 10 月份艰难的日子里,西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发出告全体官兵书,其中写道:
“同志们!在我国面临危险的严酷时刻,每一个军人的生命应该属于祖
国。祖国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发扬英勇顽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祖国号召我们要成为无法摧毁的铜墙铁壁,堵住法西斯匪帮去莫斯科的道路。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警惕性、铁的纪律、组织性、坚决果断的行动、必胜的信心和随时准备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作出在莫斯科近郊歼灭德寇的决定,采取攻势防御的果断措施。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苏联红军依靠前线防御工事系统,组织了坚强的攻势防御,以削弱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赢得时间,准备集中后备力量,在一定时机,转入反攻,给予德军以歼灭性打击。
根据斯大林的命令, 10 月 17 日建立的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西北
面阻击敌人。 10 月 19 日,国防委员会宣布莫斯科戒严,号召首都人民不
惜一切,配合红军,誓死保卫莫斯科。 20 日,《真理报》发表《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的社论,动员全市人民在敌人到达首都之前,用自己的鲜血把他们埋葬。莫斯科市委召开全市积极分子大会,号召全市人民把首都变成攻不破的堡垒。
在莫斯科危急的日子里,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表现出了“临危不惧、气壮山河,誓死与敌人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他们豪迈地说:敌人在哪里进攻,我们就在哪里歼灭他们!我们要在红场上为列宁而战斗,决不让纳粹的血手玷污列宁的陵墓!3 天之内,就组建了 25 个工人营, 12 万人的民兵师,169 个巷战小组和数百个摧毁坦克班。参加民兵师的有各种专业人员:工人、工程师、技师、作家、学者和艺术工作者。当然,这些人员不是都具有军事技能,但却都具有一颗爱国家、爱首都的心,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很多自动编成的民兵组织参加了侦察、滑雪、袭扰敌人军营和截击敌人军车等活动,当他们取得必要的战斗经验之后,就组成出色的战斗兵团,担任正规的攻、防任务。全市约有 45 万人参加修筑防
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和少年。 11 月,在莫斯科附近,他(她)们
构筑了 7.2 万米的防坦克壕,约 8 万米的崖壁和断壁,设置了 5 万米长的桩
砦和许多其他障碍物,挖掘了近 13 万米的战壕和交通壕。硬是在冰冻的土地
上,用自己的双手,挖出了 300 多万立方的土方。
留在莫斯科工厂里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们,同样表现出了英勇无畏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因全部贵重设备都已搬迁撤出,他们坚持用旧的、老的设备,生产前线极需要的武器装备。时间紧迫,军工产品必须在最短期限内完成,而工厂人员又严重不足。于是,工人们依靠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工作, 大家一心想着的是保证按时超额完成任务。例如,负责生产帕金 7.62 毫米冲
锋枪枪机的第一轴承厂等,12 月的产品比 11 月份多出 34 倍。
为了支援前线,许多民用工厂即时改为生产军用产品,钟表厂生产地雷引信;无轨电车修理厂制造手榴弹;机械厂生产坦克和炸药,甚至有的原来是生产居民服饰用品的小厂,现在竟能为前线生产反坦克手榴弹。资料、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支援前线,为了保卫莫斯科, 都是争先恐后接受任务,献计献策使转产符合前线的需要。
敌人对莫斯科的狂轰滥炸日甚一日,几乎每夜都有空袭警报,可千百万莫斯科人一面井然有序地工作、生活,一面积极参加反空袭的战斗。
战斗正在莫斯科西郊接近地激烈进行着。莫斯科市民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困难。为减少损失,他们冒着空袭,对莫斯科市内和市郊的大型
工业企业继续进行大规模疏散。8.8 万辆铁路货车,满载着设备、金属材料和各种半制成品,满载着工人及其家属,奔赴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奔赴乌拉尔、西伯利亚、中亚和哈萨克。在开始疏散之前,莫斯科共有 7.5 万台金
属切削机,经过疏散只留下 2.1 万台。战前,莫斯科供电系统发电能力大大
超过 1400 万千瓦,到 1941 年秋,不足这个数字的一半,但是,他们硬是克服各种困难,保证了前线任务之急需。
到 10 月底,德国法西斯军队已被阻止在加里宁——土耳基诺沃——沃洛克拉姆斯克——多罗霍沃和阿列克辛以西一线。
尽管战争局势依然严重,可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斯大林决定举行传统的十月革命节阅兵式,11 月 1 日,他把朱可夫召到最高统帅部,他对朱可夫说:“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有一个打算。今年十月革命节,除了要召开庆祝大会外,还想在莫斯科举行阅兵式。之所以请你来,是想听听作为负责直接保卫首都的方面军司令员,你认为怎么样?前线的形势允许我们搞阅兵式吗?”
朱可夫知道,自己的回答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事关重大。在敌人眼皮底下搞阅兵式,危险性是很大的,否则,斯大林不会请他来商量,可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隆重地庆祝节日,搞阅兵式,其意义又是何等重大。它不仅能充分显示出对法西斯侵略者的蔑视,对本国军民的鼓舞,而且能给世界上的同盟者、同情者一种莫大的宽慰,它甚至比在前线消灭法西斯几个集团军所引起的震动和反响还要大。想到这些,朱可夫便坚定地说:
“这个想法我认为是可行的。据我们的观察分析,敌人正在全线构筑防御阵地,各条战线上的进攻基本都已停止。这说明敌人在最近几天内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在前一段作战的严重损耗,加之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动的恶劣天气,补给不足等等,都不允许他们马上发动地面进攻。但是,危险是有的,这就是敌人的空袭。我建议加强对空防御,增大高射炮的密度,同时把友邻方面军的战斗机调一些到莫斯科附近待命。这样构成空中和地面双重打击力量。”
1941 年 11 月 6 日,在兵临城下,炮声隆隆,“敌军围困万千重”的莫斯科,苏联首都人民在地下铁道的马雅可夫斯基车站隆重举行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4 周年庆祝大会。斯大林作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4 周年》的报告。斯大林指出,德军后备快要枯竭,苏联后备才刚刚充分扩充起来,德国比苏联已大为削弱。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实行的闪电战已经彻底破产,德国帝国主义及其军队必然灭亡。
- 月 7
日上午,首都军民在飘着雪花的初冬雾霭中,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独具风格的阅兵式。革命歌曲响彻云霄,口号声、欢呼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以藐视和压倒一切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以新的无产阶级军队一定要战胜法西斯的必胜信心,威严地屹立在列宁陵墓前,检阅了红军队伍,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他对苏联全体指战员说:“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者!”这一空前壮举,大长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志气,增强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信心,大灭了法西斯的威风。斯大林一再重申,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有信心消灭德国法西斯侵略
者。希特勒德国一定会由于其罪行累累而崩溃。斯大林说:“这一群丧尽天
良。毫无人格、充满兽性的人恬不知耻地号召消灭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消灭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和托尔斯泰、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高尔基和契诃夫、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列宾和苏利柯夫、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的民族!⋯⋯德国侵略者想对苏联各族人民进行歼灭战。好吧,既然德国人想进行歼灭战,他们就一定会得到歼灭战。今后我们的任务,苏联各族人民的任务,我们红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的任务,就是把侵入我们祖国领土的所有德国人——占领者一个不剩地歼灭掉!” 斯大林讲话之后,全场起立,高呼:“伟大的斯大林乌拉!”“斯大林同志万岁!”在游行中,全副武装的苏联红军,迈着雄健的步伐从红场列宁墓前走过,接受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检阅,随后就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
德国法西斯的 10 月攻势既没有能够消灭苏军,也没有能够占领莫斯科,
而是被迫转入了防御。经过半个月的休整。德军又于 11 月 15 日开始向莫斯
科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进攻,这次德军的兵力是:中央集团军群有 3 个野战
集团军、3 个坦克集团军,总共 74 个师和 4 个旅。其中,德第 9 集团军牵制
加里宁方面军;第 2 集团军牵制西南方面军。在苏联西方方面军正面,德军
集中了 51 个师,大炮、坦克和其他装备仍占优势,根据德军这次作战方案,
德国第 3 和第 4 坦克集团军进攻北面的克林,从北面包围莫斯科;第 2 坦克
集团军在南边占领图拉,从南面包围莫斯科;第 4 集团军在西面包围并消灭莫斯科以西的苏军,然后从南、北两面包抄,在莫斯科以东汇合。德军妄图采用这种南北钳形攻势,同时配合正面进攻,一举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
苏联西方方面军的兵力是: 35 个步兵师,3 个坦克师,3 个摩托化师, 12 个骑兵师和 14 个坦克旅。苏军的战斗口号是:坚决死守,决不让德国法
西斯进入莫斯科! 11 月 15 日清晨,德军开始向克林进攻, 23 日占领克
林。11 月 27 日,另一支德军占领了离莫斯科仅有 24 公里的伊斯特拉。当天夜间,一小股德寇在雅赫罗马地区渡过了莫斯科——伏尔加河运河。莫斯科已处在德军大炮射程之内,德军用望远镜几乎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这在希特勒和他的大部分将领看来,莫斯科似乎已在掌心之中了。德军在苏联首都北、南、西三面,已到达距离目标二三十英里的地方。希特勒远在后方东普鲁士的大本营里,反复地端详着地图。在他看来,到莫斯科的这最后一程,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军队已前进了 500 英里,他们只要再走二三十英里便行了。希特勒对他的军事顾问约德尔说:“我们最后再用点力就要胜利啦。”并命令陆军元帅冯·包克向莫斯科作最后攻击。他妄图在莫斯科举行“胜利庆典”。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斯大林打电话给朱可夫: “你坚信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吗?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向你提出这个问
题,希望你作为共产党员诚实地回答我。” “毫无疑问,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朱可夫回答说,“但是,至少还
需 增 加 两 个 集 团 军 和 200 辆 坦 克 。 ” “你有这样的信心很好,要英勇顽强!”斯大林说,“你打电话给沙波
什尼科夫,商量一下把你所要的两个预备队集团军集中到哪里。它们将于 11 月底准备好,但是坦克我们还没有。”斯大林并指示朱可夫采取紧急措施, 用快速反突击战术,迅速地把德军打到运河西岸。到 11 月底和 12 月初,苏
联第 1 集团军和重新组建的第 20 集团军,在第 16 和第 30 集团军的紧密配合下,在空军的支援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解除了敌军从北面和西北面突
入莫斯科的危险。
在这次保卫莫斯科战役中,苏军第 316 步兵师,表现了苏联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这个师守卫着通往伊斯特拉和莫斯科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的最重要地段。该师的一位政治指导员罗契柯夫带领着一个战斗组,在杜波塞科沃附近的一个分道口坚守阵地。德军的坦克部队企图沿着这条公路直逼莫斯科。
11 月 16 日清晨,战斗打响以后,双方立即展开激烈的搏斗。在持续 4
小时的战斗中,这个战斗组击毁了敌人 18 辆坦克,击毙了德军数十个,指导员罗契柯夫鼓励战士们说:“苏联虽大,但已没有地方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这时只剩下 28 个人。但是,他们宁死不屈,坚决守住公路,不让德军通过。最后,他们弹尽粮绝,指导员拿了一捆手榴弹,向德军坦克猛扑过去, 把德军的一辆坦克炸毁。 28 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尽到了保卫首都的光荣职责。
在莫斯科南面,德军于 11 月 18 日发起进攻, 12 月 3 日包围了图拉, 切断了它和莫斯科之间的铁路和公路联系。苏军连夜抽调增援部队,向德军发动了快速反突击,在图拉工人歼击营的配合下,打退了德军的进攻。德军不能占领图拉,就从东面迂回,向卡希拉进攻,妄图从守卫图拉地区的苏军后方突破。苏军再次打退了德军的进攻。就这样,无论德军如何企图在 11 月份占领图拉,从而打开通往苏联首都的道路,但均未能得逞。图拉市像一个无法攻克的堡垒一样屹立着!图拉捆住了德军整个右翼集团的手脚。当时敌人决定迂回图拉,为此,不得不把自己军队的部署拉长,古德里安集团军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战役战术的密度。
德军从南北两翼包围和占领莫斯科的企图失败以后,便打算单刀直入, 从正面直接突入莫斯科, 12 月 1 日,德军从正面,即纳罗佛明斯克地区向莫斯科地区发动最后一次进攻。经过五天激战之后,德军惨败,被迫退到纳拉河西岸。 12 月 5 日是莫斯科会战关键性的一天。在环绕莫斯科周围 200 英里的半圆形阵地上,德军全线被制止住了。傍晚,古德里安通知包克,他不仅已经被止住,而且还得后撤。包克打电话给哈尔德说:“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同时,勃劳希契也绝望地告诉他的参谋长说,他要辞去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这一天被称为是德国将领们“黑暗、悲惨的一天”。
古德里安后来写道:“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必须作出这样一种决定,没有比这再困难的事了⋯⋯我们对莫斯科的进攻已经失败。我们英勇的部队的一切牺牲和煎熬都已归于徒劳,我们遭到了可悲的失败。”在克鲁格的第 4 军团司令部里,参谋长勃鲁门特里特已看出形势到了转折点。他后来回忆道: “我们想在 1941 年打败俄国的希望,已在最后一分钟化成泡影了。”
在莫斯科城下 20 多天的激战中,德军损失惨重。从 11 月 16 日到 12 月
5 日,德军损失官兵 15.5 万人,坦克 777 辆,大炮、迫击炮数百门,希特勒向莫斯科发动的“台风”攻势遭到失败。
斯大林不失时机地决定开始大反攻。这次大反攻的主要意图是,在莫斯科战线的西北面收复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西面解放伊斯特拉,南部解除德军对图拉的包围,从而消除首都所面临的威胁,并进一步扩大战果, 尽可能把敌人远远地赶向西部。
12 月 6 日凌晨,莫斯科大反攻开始了。在经过集中的空袭和炮火准备之后,朱可夫首先从莫斯科西北发起了反击,接着在莫斯科前沿从北起加里宁,
南至叶列茨长达 1000 多公里长的战线上,苏军 7 个军团和 2 个骑兵军——共
计 100 个师——全线出击。这些部队中有新从内地及远东地区调入的,也有长期坚守莫斯科防线的;有新入伍的,也有久经沙场的。这样一支有着步兵, 炮兵、坦克兵、骑兵、空军组成的强大兵力,突然出现在德军面前,是德军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早一天发动进攻的加里宁方面的部队,已经在加里宁以南楔入敌军防御。加里宁方向的攻势起初是成功的,但由于冬季道路无法通行和兵力不占绝对优势而受阻,西方方面军右翼向敌人施加了强大压力,大有分隔并合围从克林到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的德军集团之势。
苏军对克林的进攻迫使德军统帅部开始从邻近地段调来部队,但这只是便于使红军向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红波利亚纳和伊斯特拉推进,到了 12
月 13 日,克林和索耳涅奇诺戈尔斯克一带的抵抗被粉碎,德军扔下大炮和车辆向后撤退,苏联空军轰炸了沿着白雪覆盖的道路向西撤退的德军纵队,使他们遭受重大损失。
12 月 12 日,在反攻开始不到一个礼拜时,基里尔·卡里诺夫在方面军司令部见到朱可夫。他后来回忆到:
“朱可夫给人的印象是完全精疲力尽了,眼珠红红的,在眼窝里深深陷了下来。由于缺乏睡眠,他看来似乎要垮了,他的声音也沙哑了。只是靠他超人的毅力,他才勉强支持住。他面前桌上摆着几玻璃杯浓得发黑的红茶, 他喜欢喝茶,而且饮用量极大。”
朱可夫尽管疲乏,但他仍然具有以前在哈勒欣河和列宁格勒完成艰巨任务的那种旺盛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在反攻开始后大约一个星期,朱可夫发布了如下命令:
“⋯⋯追击敌人速度要快,以防敌人逃脱。要广泛使用强有力的先头部队去抢占道路交叉点和隘路,并打乱敌人的行进和作战队列,⋯⋯我绝对禁止对加固的防御中心进行正面攻击。先导梯队应毫不停留地绕过去,让后继的梯队来消灭他们。”
在没有坦克的情况下,他派遣滑雪部队、骑兵和空投部队到敌人后方去封锁他们逃窜的道路。为围歼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到 12 月 16 日,苏军部队已把德军赶出了加里宁、克林和那列次。在以后的几天中,别洛夫和伏拉索夫将军的部队在追击德军的大规模进攻中,缴获了许多武器和车辆。
12 月 16 日深夜古德里安接到希特勒的电话,禁止部队再往后撤,答应派遣补充部队。哈尔德也在半夜接到命令去向元首汇报。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次会晤的经过。希特勒说,“大家安静,全面撤退是谈不到的。敌人只是在少数几个地方有较大突破。关于准备后方阵地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前线唯一的问题是敌人在数量上超过了我们,但他们已不再有炮兵,士兵的质量也赶不上我们。”
希特勒的将领们,开始确信莫斯科战役将获得成功,但随着红军的节节胜利又加上天气骤然变冷,对战局逐渐失去了信心。12 月 12 日,哈尔德在电话上同冯·包克元帅讨论了当天发生的事态。他在日记中隐晦地写道:“战局已进入危急的阶段。第 134 师和第 45 师不能够再继续作战了。没有补给品。对图拉和库尔斯克之间地段的控制垮掉了。集团军群的命令是分阶段地后退到图拉——诺沃西尔季姆一线。”哈尔德在呈送希特勒的报告中,描绘了一幅阴暗的图画。他在报告中说,由于天气恶劣,补给品供应中断,南方集团军群停滞不前。在 50 万辆卡车中,百分之三十已损坏得无法修复,另有百分
之四十需要大修或全面检修,只有百分之三十仍在使用。中央集群每天至少需要 31 列火车运送补给品才能维持下去,但实际上只提供了 16 列火车。
报告还依次详尽地描述了东线各集团军群的情况,一再提到“补给品供应中断”和兵力不足。
第 6 莱茵兰——威斯特伐利亚师位于第 9 集团军的左翼,在莫斯科西北
方大约 100 公里处。自战争开始至 11 月 1 日,这个师伤亡大约 3000 人,这
还算轻的。但与其他任何师一样,寒冷的天气到来时这个师已远离后方约 100 多公里。10 月间,补给品的供应完全中断,第一线的炮弹消耗殆尽,也弄不到铁丝网。口粮也断绝了,他们设法“就地取食”,大量宰杀俄国的马,在将近 6 个星期的时间内部队基本上是吃马肉。各部队都组织自己的“征集队”
到处搜寻马匹和粮秣,由于缺乏马匹,无法把需要 14 匹马才能拉动的火炮都拉走,他们注意到苏军用拖拉机牵引火炮,即使战争初期损失了大部分野炮但仍保存了大量的中型和重型火炮,因此装备明显比自己好。
德军士兵到 12 月份,昼间气温下降到零下 25 度时,还没有得到冬装。
希特勒是想打一个战役就结束战争,然后只留 60 个师,其余部队全部撤回德国,所以他认为没有必要百分之百地发放冬装,他甚至禁止提起普遍发放冬装的问题,以防引起部队的不安。早在 7 月份哈尔德就提出了冬衣和冬天的膳宿问题,8—9 月间作了计划并开始供应,但发给部队的冬装只有十分之一。于是纳粹党便着手在德国老百姓中募集冬衣。结果德国士兵得到的是各种各样的衣服,其中包括妇女的皮大衣和皮手笼。夜间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30 几度,所有的士兵在室外呆了 1 小时以后都得回室内待 1 小时,以便使身体暖和过来,血液恢复流通。
寒冷的天气既带来了痛苦,也造成了挫折。车辆和车轴都被冻在泥里, 无法开动。必须用镐把车辆和火炮周围的冻上一点儿一点儿的刨开,有许多车辆和火炮就是在试图把它们从冻土中拖出来时损坏得无法使用了。如果不加防寒罩,车辆的发动机就会在行驶过程中冻坏。在卡车和坦克中途停车时, 必须在发动机下面生火烘烤以防结冰。人炮驱退辅进机的液体都凝固了。
由于饮食不周,食用冰冷食物,有些人餐后呕吐,有些人得了胃病。部队没有领到伪装用的罩衣,有许多部队连内衣和结实一点的靴子也没有,士兵们至少要有两人以上结伴而行,这样才可以相互观察对方是否出现了冻伤的征候,伤员倒下就会死去,并不由于伤势重,而是由于失血引起休克和冻伤⋯⋯
至 1941 年 12 月 5 日,德军中央集群的 74 个师已失去进攻能力,被迫在
加里宁。克留科沃、图拉以南至叶列茨宽达 1000 余公里正面转入防御,部队精疲力竭。
与德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这种严寒中长大的红军将士却显得十分活跃。
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的英明决策,各兵种的密切配合,广大指战员的英勇善战,以及后方人民的积极支援,到 1942 年初,苏军击溃了窜到莫斯科城
下的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兵团,毙伤敌军 16.8 万人,把敌人赶离莫斯科 100 到 2n 公里,在此期间,苏军解放了 1.1 万多个居民点,收复了克林、加里宁、卡卢加等许多城市,解除了德寇对图拉的包围,苏联红军前进到谢利查罗沃。尔热夫、沃洛克拉姆斯克。卢萨。别列夫和姆岑斯克一线,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包围,与此同时,苏联红军在北方解放了齐赫文等城市。
在南方,苏联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在刻赤半岛登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攻高加索,同时也减轻了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压力。
取得莫斯科战役胜利后,斯大林决定乘胜前进,发动全线进攻。 1942
年 1 月 5 日,他把朱可夫召到最高统帅部商讨苏联红军的总攻计划,参加会议的还有各方面军的总指挥,斯大林对在座的各位将领说:德军由于在莫斯科附近的失败而惊慌失措,而且他们过冬准备很差。现在正是转入总攻的最好时机。敌人企图把我们的进攻拖迟到明年春季,以便他春季集中力量再转入积极行动。他想赢得时间,获得喘息的机会。我们的任务是不给德寇喘息的机会,不停顿地把它向西驱赶,迫使它在春季以前就消耗尽自己的预备队⋯⋯”
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反攻计划是向敌人“中央”集团军群实施主要突击, 以西北方面军左翼部队,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从西面迂回并随后围歼勒热夫、维亚兹马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敌人主力。进攻路线是,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从加里宁和托尔若克地区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发起突击;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的左翼与已紧逼古德里安的由切列维琴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一起从南面走一条弧线向北推进,即从斯大林格勒、诺哥尔斯克到苏希尼契, 然后再向维亚兹马和斯摩棱斯克推进,整个总攻的意图是用左右两路大军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包围在莫斯科附近到斯摩棱斯克纵深大约为 200 公里的口袋之中,最高统帅部要求为配合主攻方向的有效进击,库罗奇金的西北方面军必须在科涅夫的西面实施辅助性的但更为深远的突击,牵制并力求歼灭敌“北方”集团军群,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的任务是粉碎敌人的“南方”集团军群,解放顿巴斯,而高加索方面军和黑海舰队的任务是解放克里米亚。预定必须在最短时期内转入总攻。
1942 年 1 月 8 日,从列宁格勒城外雪深齐腰的森林,到莫斯科以西冰封的大地,从静静的顿河流淌过的乌克兰平原,到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岛,苏军在这条纵贯南北的战线上,9 个方面军以及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在空军的支援下,先后以 110 万之众,7652 门火炮, 774 辆坦克, 1000 架飞机,向德国及其仆从军发动了全线进攻。
总攻以加里宁方面军(5 个集团军、1 个骑兵军)于 1 月 8 日实施瑟乔夫卡—维亚兹马战役开始。这一战役也是勒热夫—维亚兹马进攻战役的一部分。进攻第一日,方面军第 39 集团军在勒热夫以西突破德军防御,至 1 月
21 日挺进 80 至 90 公里,前出至德军第 9 集团军勒热夫集团的后方,26 日前,
方面军第 22、第 29 集团军在奥列尼诺包围了德军约 7 个师。骑兵第 11 军从
北面突至维亚兹马,并切断了维亚兹马—斯摩棱斯克公路。敌坦克第 3 集团
军、第 9 集团军在经过顽强抵抗退至斯摩棱斯克以西地区。
西方方面军以 9 个集团军和 2 个骑兵军实施勒热夫—维亚兹马进攻战
役,1 月 10 日开始进攻。方面军右翼第 1 突击集团军、第 20、第 16 集团军突破德军沃洛科拉姆斯克防线,17 日切断了莫斯科—勒热夫铁路。方面军中线部队第 5、第 33 集团军发起进攻,于 1 月 20 日收复莫扎伊斯克;第 43 集
团军则向尤赫诺夫方向进攻。方面军左翼第 49、第 50 集团军、近卫骑兵第 1
军、第 10 集团军从北面和南面迂回包抄了由德军第 9 集团军约 9 个师组成的
尤赫诺夫集团,这样使苏第 33 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第 1 军分别在尤赫诺夫以北及其以南突入德军后方,并向维亚兹马发动进攻,为配合正面部队围歼维亚兹马的德军,苏军从 1 月中旬至 2 月中旬先后在维亚兹马东南地域,空降了
空降第 201 旅、第 8 旅、第 4 军主力共 1 万余人。2 月 1 日和 2 日,第 33 集
团军和近卫骑兵第 1 军从东南和西南向维亚兹马进攻。为抵抗苏军的进攻,
德军匆忙从西欧调来 12 个师和 2 个旅,于 1 月底至 2 月初对进攻的苏军实施
了数次反突击,激战一直持续到 4 月 20 日左右,春季泥泞时期已经开始,苏军才转入防御。
西北方面军左翼 3 个集团军,为配合西方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的进
攻,于 1942 年 1 月 9 日至 2 月 6 日实施托罗佩茨—霍尔姆进攻战役。1 月 21
日第 4 突击集团军收复托罗佩茨。2 月初,德军以预备队 4 个师加强防御,
阻止苏军的进攻。此次战役苏军在维捷布斯克方向推进约 250 公里,从南面
迂回了德军第 16 集团军杰米扬斯克集团。
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当面,德军坦克第 2 集团军和第 2 集团军于 1 月底退
至奥廖尔地区。此时苏军第 16 集团军从莫斯科正面调到布良斯克方向与第
61 集团军协同向南进攻,威胁到德军罗斯拉夫利—布良斯克—奥廖尔铁路。当德军遭红军的反攻而在冰天雪地中后撤时,德国的高级将领也开始被
追究责任了。由于罗斯托夫的失守,伦斯德已被解除南线部队司令官的职务。陆军元帅冯·包克,自从 12 月间遭到失败以后,胃病转重,已于 12 月 18
日由克鲁格元帅接替了他的工作。而克鲁格的被打得落花流水的第 4 军团已被逐出莫斯科近郊,而且永远不能再推进到那里了。甚至在德军将领中号称“英勇善战”、首先采用大规模装甲战而革新了现代战争的古德里安将军, 也在圣诞节被解除了职务,因为他未经上级批准,擅自下了撤退命令。同样煊赫一时的坦克部队司令霍普纳将军,也以同样的罪名被希特勒突然撤职, 褫夺了军阶。他的第 4 装甲集团军曾到达莫斯科北面望得见城区的地方,但随即被逐退。汉斯·斯波纳克将军,一年前曾以指挥空运部队在海牙登陆而得到骑士十字勋章,现在受到更严厉的处分。因为在 12 月 29 日当苏军在他背后从海上登陆时,他把一个师从他在克里米亚的一个军中撤了出来。他不仅被立即褫夺军阶,还被拘禁,送交军事法庭审讯,在希特勒的坚持下被判以死刑。
甚至连善于逢迎拍马的凯待尔也与希特勒闹起纠纷。就是像他那样的人在 12 月初也清楚地看到:为了避免奇灾大祸,必须从莫斯科作全面撤退。但是,当他鼓足勇气向希特勒陈述这个意见时,希特勒对着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大声骂他是“木头人”。过后不久,约德尔看到,凯特尔哭丧着脸,坐在桌旁写辞呈,旁边搁着一支左轮手枪,看样子想自杀。约德尔悄悄地挪开手枪,劝凯特尔不要辞职,要对希特勒的侮辱继续忍耐。凯特尔照办了。
陆军司令冯·勃劳希契元帅,因为不能像纳粹头子所要求的那样,统率一支常胜不败的军队,这项吃力的差使使他的心脏病一再复发。到朱可夫开始发动反攻时,他已决意要辞去陆军总司令的职务。 12 月 15 日,他到新转移的防线视察以后回到总司令部,哈尔德在日记中说他“疲惫不堪”,并且写道:“勃劳希契再也看不到有使陆军摆脱绝境的办法。”这位陆军首脑已智穷力尽。他在 12 月 7 日曾请求希特勒免去他的职务, 12 月 17 日又提出一次,两天以后得到正式批准。3 个月以后希特勒跟戈培尔及其他一些亲信谈起他对这位陆军总司令的看法时,说他是“一个爱好虚荣、懦弱无能的可怜虫,笨蛋一个”。还说:“如果勃劳希契再留在他的职位上,哪怕是几个星期,事情会酿成巨灾大祸。”
由谁来接替勃劳希契,这个问题在陆军人士中曾引起种种猜测。 1941
年 12 月 19 日,希特勒决定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他深怕“兵败如山倒”,不可收拾。这个纳粹头子对陆军总参谋长说:“担任作战指挥算不得什么,是谁都干得了的。陆军总司令的任务是按照国家社会主义的方式训练陆军。我不知道有哪位将军能按照我的要求做到这一点。因此,我决定亲自接任统率陆军的职务。”希特勒就这样取得了对普鲁士军官团的胜利,这位曾在维也纳当过流浪汉的前下士,现在成了国家元首、战争部长、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兼陆军总司令。哈尔德在日记中不满地说:“将军们现在只不过是传送希特勒命令的信差,而他的这些命令是根据他的独特的战略思想制定出来的。”希特勒担任陆军总司令 10 天以后,就发出一道命令,强迫他的法西斯军
队不准撤退,坚决死守,直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为止。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军转入防御,拼命死守。纳粹将领勃鲁门特里特认为,希特勒坚持要部队稳住阵脚、继续战斗的坚强意志,是他在战争中的最大成就;也许正由于此,法西斯军队才没有在冰天雪地中完全土崩瓦解。勃鲁门特里特说: “希特勒执意下令部队不论在任何形势下,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必须坚守阵地,这无疑是正确的。他本能地意识到,在冰天雪地中作任何撤退, 必将使前线在几天之内上崩瓦解。他也意识到,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德国部队一定要遭到拿破仑大军同样的命运⋯⋯由于冰雪封途,撤退只能通过空旷的田野。这样,用不了几夜,部队就支持不住,他们就会情愿在半道上躺倒等死。而且,后方也没有力他们撤退准备好新的阵地,也没有他们可以守得住的任何防线。”
德国法西斯侵略军,不论是前线部队还是远在后方的大本营,全都惶惶不可终日。哈尔德把这种情况生动地记在日记中。“非常困难的一天!”这是 1941 年圣诞节日记的开头一句话。一直到新年以后,他在日记中记述了苏联军队的历次突破和德军所遇到的严重情况,其中写道:
“12 月 29 日。又是危急的一天!⋯⋯元首和克鲁格在长途电话中作了
紧张的谈话。元首禁止第 4 军团北翼继续后撤。第 9 军团情况岌岌可危,该军团的指挥官们显然已不知所措,中午,克鲁格慌慌张张地打来一个电话, 第 9 军团请求撤退到尔热夫后面⋯⋯⋯。
“1942 年 1 月 2 日。激战的一天!⋯⋯第 4 军团和第 9 军团情况十分危急⋯⋯俄国军队已突破马洛亚罗斯拉韦茨北面的阵地,把前线撕开一个大缺口,目前还看不出有重建防线的办法⋯⋯由于这种情况,克鲁格要求批准撤出深陷在敌后的阵地。与元首展开激烈争辩,元首仍坚持他的意见:不论后果如何,必须保持现有阵地⋯⋯。
“1 月 3 日。马洛亚罗斯拉韦茨和博罗夫斯克之间的防线已被突破,情况越发危险。库勃勒和包克十分激动,要求批准撤出北路正在崩溃的阵地。元首怀疑手下的将领是否有勇气作出困难的决定,发了一顿脾气。但是部队在零下 30 度的严寒中明明是无法守住阵地的。元首政令:他会亲自来决定是否有必要继续撤退⋯⋯”
但是,正如美国著名记者、《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所指出的,这种事情的决定权,已不在纳粹头子希特勒而在苏联统帅斯大林手中了。希特勒能勒令德国军队挤死守住阵地,但是他再也阻挡不了苏联军队的前进。1 月 8 日是哈尔德在日记上记载的“万分危急的一天”。“莫斯科西南的苏希尼契的突破,使克鲁格的处境更困难了。因此他坚持要求撤出第4 军团。”这位陆军元帅给希特勒和哈尔德打了一整天的电话,坚持要求撤
退。到了晚上,“元首”才勉强同意了。他批准克鲁格“逐步地”后撤,“以保护部队的联络”。
原定要在莫斯科庆祝圣诞节的德国军队,现在,在这一整个可怕的冬天, 却被苏军逐步地有时是迅速地击退。此外,也因为恐怕遭到红军的包围和突破而退却。经过 3 个月的鏖战,苏军在最高统帅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了很
大的胜利。到 1942 年 4 月中,苏军在各条战线上,先后把德寇击退了 150
到 400 公里,解除了德军占领莫斯科和北高加索的危险,改善了列宁格勒的处境,加 强了对列宁格勒的供应。苏军完全解放了莫斯科州和图拉州,部分地解放了列宁格勒州、加里宁州、斯摩棱斯克州、奥廖尔州、库尔斯克州、哈尔科夫州等,收复了刻赤半岛,夺回了 60 多座城市,一万二千多个居民点。
在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寇损失重大,约有 50 个师被击溃,仅陆军就伤亡 83
万多人。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 2 月将尽时,在日记中记下入侵苏联以来
德军损失的数字。他写道,到 2 月 28 日为止,兵员损失共计 1005636 人,相当于他的全部兵力的 31%。这还不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在苏联的重大损失。
历史的福星已不再高照希特勒,而让他祸不单行。从冬季开始,英国又恢复了轰炸。 11 月 7 日, 400 多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攻击柏林、曼海姆以及其它几个目标。次日下午,当希特勒回到慕尼黑,在纳粹元老一年一度的啤酒馆集会上发表演说时,城里人因为害怕几乎每天夜里都不可避免的空袭,全部逃掉了,就在这天夜里,隆美尔在北非的部队的供应线受到最严重打击。虽然他那位盟兄弟——墨索里尼的战舰曾提供强大保护,没想到整整七艘战舰组成的意大利护卫舰队被英国的由两艘轻型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组成的小舰队击沉。尽管几天之后,雷德尔的一艘潜水艇击沉了英国皇家“橡树号”航空母舰。 11 月结束之前,又一艘潜水艇击沉了“巴勒姆号”战舰,
可是, 18 日英国在北非开始反击时,德、意两国围困托布鲁克的几个师由于缺少燃料、又缺少人力物力,战斗力大大减弱。
战争出乎希特勒的意料地延长了,战争的刺激削弱了,现在不得不考虑根本军备决策问题。因为他清楚,像 1940 年,1941 年上半年那样的闪电战, 德国经济还承受得了,再长就不堪负担了。当他的军需部长弗里茨·托特 11 月底视察俄国前线返回来,向他汇报东部战线糟糕透顶的后勤供应和不容乐观的战局时,他已郑重其事地询问,“那么我怎么才能结束这场战争呢?”
希特勒在莫斯科和冬季战役的失败,既标志着法西斯“闪电战”的破产, 又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遭受到的第一次大失败。他们曾经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就占领了西欧和北欧六个国家,逞凶一时,不可一世,造成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妄称在 6 个星期之内,把苏联彻底打败,从地球上抹掉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希特勒清楚地意识到这一赌博已经失败了。不仅在 8 个月内办不到,而且永远也办不到。陆军参谋总长在他的 1941 年 11
月 19 日的日记中写道,希特勒在德军军队离莫斯科只有十几公里而且正在死命进攻这个城市时,便已经放弃了在年内打败苏联的希望,而在打第二年的主意。哈尔德记下了“元首”的打算:“明年(1942 年)的目标,首先拿下高加索。目的:俄国南方边疆。时间:3—4 月。北路方面,今年战事结束之后,进攻沃洛拉格达或高尔基,时间只能在 5 月底。明年还有什么目标,尚待决定。关于将来要建立一堵‘东壁’的问题也待以后决定。”
莫斯科会战对许多德军指挥官来说也是无法忘记的。在会战期间,担任
德军第 4 集团军参谋长的勃鲁门特里特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流露出他凄楚心情。他写道:
“莫斯科会战,使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次遭到重大失败,它标志着希特勒和德军军队曾赖以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各国赢得辉煌胜利的‘闪电战术’的完结,第一个致命的打击,正是在俄国。从政治观点看,最致命的决定,乃是决定首先进攻这个国家。因为我们与之交战的敌人比我们以前遇到过的敌人要强大得多。在那无穷无尽的东线,再也不能轻而易举地打胜仗了。”
“我们的很多人低估了这个新的敌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无知,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既不了解俄国人民,也不了解俄国军队。我们的一些负责的高级军官,从来没有在东线作过战,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都是在西线度过的。因此,对于地理条件造成的困难,对于俄国军人的顽强,他们是毫无所知的。”
对于纳粹侵略者们来说,这一认识无疑是当头棒喝。6 个星期以前,希特勒还在柏林发表过狂妄的广播演说:“毫无保留地宣布俄国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来了。”如今,他的计划已经给打得粉碎,他的希望已经化为泡影,正如勃鲁门特里特将军所惊呼的:“东线战场到了一个转折关头,我们要在 1941 年打垮俄国、结束战争的希望在最后一刻破灭了。⋯⋯置身莫斯科郊外的每个士兵都懂得,这是一次生死存亡的战斗⋯⋯德军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坚守,要么被消灭。”
莫斯科战役后,德军的力量大大削弱了,只要纳粹失去了突然性的因素, 它就要走下坡路了。与此相反,苏联军队在莫斯科战役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苏军开始为争夺战略主动权而斗争。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红军在因德帝国主义背信弃义的进攻而暂时退却以后,夺得了战争进程中的转折,由积极防御转入向敌军有效进攻⋯⋯由于红军的胜利,卫国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从希特勒妖孽手中解放苏联国土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