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服装色彩的渊源

早在原始时代,人们披兽皮、挂树叶,以此御寒护体。然而佩带鲜艳的鸟类羽毛和贝壳,则纯粹是为了色彩装饰。为取得原始的美感,人们还用不同于肤色的赫石粉及花汁直接涂抹身体,甚至用尖锐的工具刺破皮肤,嵌入朱砂、黑、青、白等颜色进行纹身。

进入奴隶、封建社会以后,服装色彩的实用、审美功能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始终把它作为一种区分贵贱、等级的标志。周代“礼制”中的祭服和朝服,其职位和季节的区别就以青、赤、黄、白、黑 5 种色彩来表示。纵观历代服色,黄色始终象征中央权力,是帝王家族的专用色彩,而红、紫色则是权贵们的服色。唐代,文武官员的服色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如

“三品以上紫袍,四、五品红袍、六、七品绿袍,八、九品青袍”等。有关配色方面的记载,最早见于秦、汉年间,如“朱衣素裳,纣衣皂裳,

青衣缥裳,玄衣■裳⋯⋯”又如晋人《东宫旧事》中的“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等。

到清代为止,封建王朝一直是用官袍、朝珠、顶戴的色彩来区别官位高低的,普通百姓不能从服色的禁锢中解脱出来。

西方和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基本如此。紫色几乎成为皇宫贵族、贵妇的专用服色,而红色则是圣母、圣父、圣子的宗教服色,紫红色更是象征着世俗力量与宗教精神力量的结合。名门贵族各有其家徽及服色而区别于众,一般平民则无权问鼎,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及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后来,一度出现过表现个性的服饰及色彩的迹象。十八世纪末产业革命以后, 才真正结束了贵族服装专用豪华色彩的历史。

如今,五光十色的服装色彩纷沓而至,我们应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