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留学日本

1963 年元旦,在政协礼堂三楼大厅里,布满了鲜艳的一品红和常青棕榈

树,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这里,全国政协举行宴会为沈钧儒老先生 90 岁生日祝寿。沈老坐在第一席首宾位。当时任政协主席的周恩来总理主持祝寿, 并致祝辞,周总理指出:“沈钧儒老人今年九十岁,我们为他祝贺,沈老是民主人士左派旗帜,他曾经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奋斗到老。”半年后,即同年 6 月 11 日上午 3 时 55 分,沈老走完了他 90 年的人生道路。

沈钧儒,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今嘉兴市)人。1875 年1 月 2 日出生于苏州。他的曾祖父沈濂,曾任镇江、江宁、徐州等地的知府。祖父沈玮宝,曾任苏州知府。父亲沈翰做为江苏候补知县客居苏州。可见沈钧儒出生成长在晚清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家庭。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则是传统的文化教育,在 3 岁时他的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长到 5 岁时就进私塾受启蒙教育。13 岁时回到秀水县老家应童子试,16 岁考中秀才,29 岁中举人。1904 年参加甲辰恩科会试,中试贡士第 51 名,殿试二甲第 78 名,赐进士出身。

1905 年清朝废除科举考试,因此沈钧儒也就成了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沈钧儒的青少年时代,正是清朝走向衰落的时期。自 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接踵而来,用洋枪洋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此时的大清帝国全没有了康

(熙)乾(隆)盛世时的威风了。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列强瓜分的支离破碎。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痛苦地挣扎,而清朝廷则更加腐败、死气沉沉全无生机, 洋人在中国肆意横行。特别是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败北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使中国人民深深感到由此下去必然亡国。于是他们觉醒、他们反思、他们奋起自救。人民起义的烈火在各地燃起,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则开展了变法图强的运动。

国家的衰落,民族的危亡激起了沈钧儒极大的爱国热情。他大量地阅读康、梁有关维新变法的文章,并深受影响,相信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能使国家强盛起来。沈钧儒中进士后,本可以到京城谋取官职,从此过上安乐生活, 然而为国家命运而担忧的他放弃为官,毅然东渡日本,谋求救国之道。

日本原也是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然而自 1868 年明治维新后,国力很快强盛。1894 年中日战争打败了大清国,在 1904 年日俄战争中又战胜沙俄。这就使一些中国人对日本另眼相看。认为学习欧美,不如学习日本,又由于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前景相同,所以去日本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从 1901

年的 280 人猛增到 1905 年的 8000 人。在这些人中间,有一部分人认为,日本之所以强大,原因就在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而中国要想由弱变强也要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正是因为这种认识,他们到日本留学,主要就是学习日本的立宪政治。1905 年沈钧儒也是基于这一思想,进日本东京私立法政大学学习的。在踏上日本国土时沈儒就感受到一种在中国所没有的新气息,所以他发奋努力去接受学习新的知识。在中国他已是进士了,可以说有很深的造诣,但他仍不松懈,孜孜以求,有时连暑假也不休息,全力投人学习。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学完了正规三年才能学完的课程,而成绩比正科更为优异。

沈钧儒和当时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同是抱着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来日本

的。所以学习之外他还广泛地接触留学生中的各式各样人物。当时留日学生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认为清王朝对内奴役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丧权辱国,是帝国主义的奴仆,这样极腐败的朝廷,只有用革命的方法,将其彻底推翻,代之以共和国,才是中国的出路。另一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保皇党,他们认为中国需要的是改革而不是革命。革命会招致列强的干涉瓜分,中国会有亡国的危险,因此保皇就是爱国。只要实行君主立宪,就可以使中国富强,国内一切不平等也就随之消失了。沈钧儒与两派人物都有联系。在这种广泛的接触中,打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并逐渐地摒弃了陈旧的观念,用新的方式认识中国,认识世界。然而沈钧儒的个人经历和所受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教育,使他不可能接受革命的思想,而是走上了主张君主立宪的改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