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夏、冬装”
一些温带动物的体色,是跟随着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它们一年通常要换两次毛:夏毛和冬毛。
鸟类经过紧张的繁殖阶段后,浑身羽毛损耗很多,随即进入自然换羽期。鸟类换羽时,旧羽陆续脱落,长出新羽,其中两翼的换羽很有规律。它从靠近轴羽的第一根翼羽开始,左右翼羽按次序对称地脱换,以保持鸟飞时身体的平衡。在这期间,鸟类就较少飞翔,常藏伏在阴暗的草木丛中,以躲避天敌的袭击。
秋天,鸟类一般开始了自然换羽,旧羽逐渐脱落,长出新羽,厚而浓密,有了冬羽,就好过冬啦。春天,鸟儿再次换毛,换上了薄而稀疏的新羽——“夏装”,准备产蛋繁殖后代。
北极圈附近有种雷鸟,它随季节更换羽衣,同鸟儿一年换两次羽毛不同,是一种适应环境的保护色,成为动物进化和自然选择中的一个典型。
冬天,雷鸟除了头顶和尾羽外侧的黑色外,换上了一套白色的“冬装”,连脚上也穿上了一双白“袜子”。春天乍到,它在白羽的“外套”上绣上棕黄色斑点,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忙着婚配。不久,它又换上树皮色的“夏装”,孵蛋育雏。秋风萧瑟,落叶纷纷的季节,它又穿上暗红色的,上面缀着黑色大斑点的“秋装”。雷鸟在茫茫的苔原带,由于缺少防御能力,常常遭到鸱鸺、狐、狼的追猎,但凭着特异的保护色生存了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神奇力量。
在寒冷的冬季,生活在北方的雪鼬、雪兔、银鼠等,换上浓密的冬毛,浑身雪白,同大地覆盖的白皑皑冰雪相适应。而到了春夏间,却换上了稀疏的棕黄色或灰褐色的夏毛。
这些动物的毛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这是由于动物的皮毛中含有多种色素的缘故。冬天来到了,气温很低,食物十分缺乏,加上光照射量的递减,使动物体内新陈代谢起了变化,血液中的养分不够分配到毛的末梢,不能继续变成色素。
动物的毛色变白,羽毛中的色素消失后,里面充满了许多微小的空气泡,太阳光照射时被反射回来,就呈现了白色。
动物羽毛变成白色,是一种拟态,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保护色。我国东北森林里的银鼠,夏天,皮毛是灰褐色的,到了冬天,就换上了白色。这样,它们在雪地上活动,就不容易被野兽发现,变色是为了保护自己。
但是,北极地区的白熊、银狐、白鹰、雪枭等的毛色,几乎终年是雪白的。这可能是白熊等身披“银装”,容易接近和捕食猎物,但重要的是,白色的皮毛团团围住身躯,能把体内发散出来的热能反射回去,减少体温的散发,起了保温的作用。
梅花鹿每年换两次毛。到了秋天,脱掉了“夏装”,换上了新“冬装”,烟灰色的绒毛上,由于白色素减少,使白色的斑点模糊起来,既可抵御寒冷,也可以适应新的环境。春天到来了,梅花鹿脱掉冬天的长毛,换上了一件“夏装”:栗红色的短毛上,由于白色素增多,显露出朵朵白色的梅花斑纹,以便适应夏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