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

大学毕业前的默多克

鲁伯特·默多克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全球传媒帝国,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处心积虑地扩张着自己的疆域,包括平面媒体、电视台、有线网以及出版公司,他坚韧的决心,过人的胆识和不懈的努力使他无往而不胜。

1931年3月11日,凯思·鲁伯特·默多克出生在墨尔本。而他并不是澳州人,其祖父在19世纪中叶从英国移民到澳大利亚,从此便开始艰辛的创业。其父亲凯思·默多克是一名记者,工作勤奋,极富精明的头脑。经过他的奋斗,《论坛报》办得十分出色。母亲伊丽莎白·格林,出身于贵族家庭,1926年6月被凯思·默多克感动并很快结婚。

随着凯恩·默多克在报业的成就与日俱增,默多克从很小就注意到父亲的权力、荣誉也随之自然增长。当父亲出现时,绝对让人感到一种紧张的气氛。凯思爵士经常带他的儿子到弗林德尔大街《论坛报》的办公室去玩,默多克每次都很兴奋。新报纸散发浓浓的油墨气味,印刷机发出隆隆的响声,整个报社的气氛高度紧张。小默多克随意地走动,总能发现新奇的事情。默多克置身其中,感觉非常非常的好,简直是妙不可言。凯思要花费许多气力才能劝说他回家。每当回到家,默多克就向他的姐妹炫耀他的经历,眉飞色舞地描述报社的情景,并充满向往地说:“出版商的生活是全世界最好的生活。只要小孩子接触它、了解它,无疑都会被它所吸引。”引得他的姐妹们经常抱怨父亲偏爱他,缠着父亲也要去报社玩。一到周末,他喜欢躺在他父亲的床上,看他父亲认真地读报纸,做标记,评出好的和坏的文章。在他日后的报业生涯中,他学习父亲的好习惯,也喜欢做标记。

几十年以后,默多克女儿的朋友尼古拉斯·柯瑞奇在他自己写的一本书《操纵言论自由的人——纸老虎》中,一开始就谈到他第一次去鲁伯特家的经历。那是一个早晨,尼古拉斯被鲁伯特·默多克的女儿请到家吃早餐。默多克坐在饭桌的另一端,翻看着当天的一大叠周日版的报纸,默多克突然问尼古拉斯:“你看过今天的报纸了吗?”尼古拉斯点点头,鲁伯特·默多克继续问,“你认为今天报上最有意思的3则报道是什么?最无聊的3则报道是什么?”就此可以看出默多克的看报习惯。

默多克的父亲优秀而又孤独,不善长夸奖别人。1989年默多克有一次接受电视采访,主持人问他:“你父亲认为你是一个很棒的儿子,还是一个笨蛋?”他没有思索,脱口而出:“是一个笨蛋。”

1941年,在10岁的时候,默多克被送到基隆语法学校读书。

在学校里,马斯特曼、克拉克和赫希菲尔德这3位教员成为鲁伯特的良师益友。畏避父亲并正在寻找自我的默多克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默多克同马斯特曼的友谊最初是通过马斯特曼的妻子玛格丽特建立起来的。她为他修改作文,默多克一直很受老妇人的喜欢,玛格丽特就是一例。一次,马斯特曼要外出休假,默多克赶到他们家,表示为他们干最脏、最累的活,说着便打扫起洗澡间和厕所。克拉克使鲁伯特对历史产生兴趣,这种师生关系延续了数十载。克拉克后来一直是《澳大利亚人报》书评专栏的自由撰稿人。赫希菲尔德把默多克引入艺术和戏剧的殿堂。1946年,默多克在他导演的《暴风雨》中扮演艾里斯。

在这几位老师的影响下,默多克开始参加校园活动和学生社团,并逐渐成为令人瞩目的风流人物。他担任了校报《科利欧信使报》的编辑。1947年,默多克完成了他在基隆语法学校的学业,但他留下多学了1年,并成了一个报人。他创办了他的第一份刊物《假如复生》,作为原文学社团刊物《如果》的续刊,这本杂志在10年前还很流行。默多克的宗旨是:让所有人畅所欲言。《假如复生》的撰稿人多为学生中的精英,文章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杂志刊登有关“教育免疫”的专论,有介绍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的论文,有倡导现代艺术的评论,有批判白人种族歧视主义政策的文章。在前两期刊载的专题中,有一篇未署名文章《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学校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这篇文章可能是他的手笔。杂志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由于他优异的成绩,他荣获“德兰西传播知识奖”。

从基隆语法学校毕业后,默多克在《论坛报》做了一名见习记者,专门与警察局和法院打交道。这时父亲的朋友为他在沃瑟斯特学院争取到一名入学名额,父母听说后十分高兴。凯思爵士希望他的儿子默多克去牛津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对外面的世界多些了解,学成归来后投身于报业,继承自己的事业,开创新的报业生涯。

为了儿子适应英国生活环境,凯思爵士便让儿子到英国伯明翰的《伯明翰新闻报》当实习记者。

默多克在《伯明翰新闻报》报社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报社让他主持“闲话栏目”,他没有感到特别困难。工作之余,他热衷于参加跑狗比赛。在当时,跑狗比赛是伯明翰最流行的体育活动,全城男女老少都对它着迷。他经常看见人们仔细阅读报纸中对跑狗比赛的报道。逐渐地他注意到体育版是这家当地小报最受欢迎的版面。日后他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积极从事体育报道及转播就是深受这个小发现的影响。

1950年10月,默多克离开伯明翰,去了沃瑟斯特学院。二战中,英国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毕业就去军队服役,然后其中的一些人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社会的磨练使他们成熟了。对于这个离开学校不久、年轻的澳大利亚人来说,与他们交谈、总是话不投机,似乎彼此之间缺乏共同语言。默多克认为他们之间太乏味了。与默多克共同毕业于基隆语法学校,又一起来到牛津读书的罗德·卡内基对此表示赞同,他也认为大部分英国人对远离家乡的澳大利亚人“一点也不热情”。

在牛津读书期间,父亲把有关他们家报纸的发展情况陆续地写信告诉默多克,希望能引起他的兴趣。而这段时间,凯思爵士对他自己的身体越来越担心,总感觉自己的日子不多,因而极其关注的是安排好身后的一些事情,给他的妻子和儿女留下一大笔钱,足够她们日后生活,尤其是要给默多克留下一个初具规模的报业帝国。事实上,在他生命最后的4年中,他商业上从事的每一笔交易,都与这个目的直接相关。

最让凯恩不安和放心不下的就是鲁伯特,他一直担心鲁伯特不负责任,在牛津浪费时间。有一个学期,鲁伯特的学习不用功,考试成绩相当糟糕。凯思听到后,生气了好几天。后来他和妻子商量,告诉她,决定把鲁伯特叫回来,让鲁伯特在澳大利亚的报社工作,他自己来管教鲁伯特。妻子反对凯思的这个决定,母亲的支持挽救了鲁伯特。

这时这个小伙子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要自由地生活,远离监护人的关心和照顾。然而不幸的是1952年10月2日父亲在墨尔本去世。默多克花了3天时间飞回家,他精疲力竭、情绪极度低落。他的母亲没有因他而推迟葬礼,凯思爵士在10月7日安葬。

回到牛津后,默多克恢复了与里维特的通信,但整个的语调和关心的事物惊奇地改变了。他少了一分轻浮,多了一分成熟。突然,他对阿德莱德《新闻报》的财政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信显示出他对金钱和权力有一种本能的感觉,及如何使用它们的天份。

1952年初的几个月,默多克仍旧担心家庭公司的财政情况以及阿德莱德《新闻报》如何才能在与阿德莱德《广告商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阿德莱德《广告商报》是墨尔本先驱集团公司的分支机构,有强大的信息来源。与此同时,学校的期终考试也逼近,在这紧张时刻,亚瑟·布里格斯伸出援助之手,他尝试每天填鸭式的教默多克,帮他准备6月份的期终考试。

在他获得学士学位后,于1953年飞向澳大利亚,此时他只有22岁,就接管了他应该继承的财产,开始他一生与这个世界较量的第一篇章。

踏上辉煌历程

凯恩爵士生前的商业运气一般,他留给默多克的遗产不多,只有一笔昆士兰新闻公司的股票以及克鲁登投资公司,后者是一个控制布里斯班《信使邮报》和《新闻报》两家小公司股票的家庭公司。在默多克回到阿德莱德镇前,他母亲伊丽莎白把布里斯班《信使邮报》的股票卖给了墨尔本先驱集团,原因是他母亲担心他的家庭无法支付他们的运营费用。据说,这一举动曾使默多克感到灰心丧气,也许当初谁也没有想到,靠着这点儿家底儿,默多克把它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媒体帝国。

在《新闻报》小小的白色办公室里,默多克受到了里维特的热烈欢迎。里维特在到阿德莱德《新闻报》报社后的最初两年,日子也很不好过。当时《新闻报》滞销,利润下降,里维特在这两年的困难时光里拼命工作,使报纸发行量上升到约7.5万份。后来处理凯思爵士的遗产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接替凯思·默多克出任先驱和时代周刊集团董事长的哈洛·德·杰迪是指定的遗嘱执行人之一,而他却是《新闻报》当时的竞争对手《广告商报》的一个主要股东。

默多克来到报社后,第一个主要面对的是比他更强大的阿德莱德的《广告商报》,该报属于他父亲的老公司墨尔本先驱集团。当默多克到达阿德莱德时,他父亲的影响已经烟消云散了。这时,先驱集团试图吞并凯思爵士留给默多克的小帝国。随着默多克年龄的增长,他想到的事情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而凯思爵士的遗产管理人一直对他的母亲施加压力,迫使她出售布里斯班的《信使邮报》。

先驱和时代周刊集团之所以盘入《信使邮报》,是因为它们估计该报不久会火并布里斯班的另一家报纸《电讯晚报》,3年后事情果然如此。另一方面,默多克需要钱偿还父亲欠的债,然而保留《新闻报》则是明智的选择。默多克当时的处境是:一个默多克家族拥有的小报,要同由凯思·默多克建立但不拥有的大公司——先驱和时代周刊集团的分支《广告报》团展开竞争。默多克饶有兴趣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先驱集团不断对默多克家族施加的威胁主要来自劳埃德·杜马,他是所谓白色爵士之一。这些爵士们的财富和地位使他们对澳大利亚社会和政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杜马是阿德莱德《广告商报》的董事长,先驱集团拥有《广告商报》45%的股份。

《广告商报》的这个威胁仍然存在,它比《新闻报》及其星期日刊物《邮报》的规模更大,并拥有一个更大的组织机构,更畅销。杜马的目标是使默多克家族出售《新闻报》,他向默多克夫人报价15万英镑购买这个公司。

1953年下半年,默多克从英国回国后,当即向世人表明他是自己的主人,令那些不习惯公开谈论财产情况的阿德莱德人大吃一惊。11月10日,《新闻报》发表“独立宣言”说:“先驱和时代周刊集团昨天从已故凯思·默多克先生的遗产中,买入昆士兰报业控制有限公司以及布里斯班《信使邮报》和《星期日邮报》的多数股权。”这篇报道接着指出,两名先驱和时代周刊集团的董事同时也是《广告商报》集团的董事,但《新闻报》的发行人与墨尔本的公司无关,其所有董事均居住在阿德莱德。

《广告商报》集团董事长劳埃德·杜马爵士于1953年10月24日推出《星期日广告商报》,与《新闻报》的周末刊《邮报》抗衡。《广告商报》销量为16.7万份,远远超过《新闻报》的10.2万份,但《邮报》销售量高达17万份左右。杜马期望将其日报读者也争取为周末刊的读者。但《邮报》根基深厚,主编罗恩·博兰又是一个精于挖掘大众新闻的老手。

新闻公司的星期日版的《邮报》设计很漂亮,是双面印刷的大幅报纸,非常具有新闻价值。《邮报》的主编罗恩·博兰对《星期日广告商报》形成巨大的压力。他们在阿德莱德的报业市场上采取各种手段,争夺有限的读者。

两家周日报刊严酷的竞争持续了两年。竞争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广告商报》建议默多克作出让步或合并,默多克毫不犹豫地说“见鬼去吧!”最后,劳埃德·杜马爵士败下阵来。1955年,两家周报达成合并协议,两家各持有新报纸50%的股份,但默多克说:“《周日广告商报》不是合并而是被迫消失。”所以,竞争实际以默多克的胜利而告终。1955年12月,这两家周末报正式合并,双方各持一半股金,但新闻公司赢得了有利可图的印刷合同。这次合并可以称之为默多克的第一次胜利。

默多克的活力使《新闻报》的职员大吃一惊,他对报纸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在阿德莱德,人们对他的印象是一个精力充沛而又有点自负的青年,毋庸置疑,他对印刷、广告、报纸经营等具体环节都有研究,这为他今后的奋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当与女士相处时,他又显得腼腆而拘束,若真心喜欢,却专一而执着。通过介绍,他认识了帕特·布克。布克生在悉尼,墨尔本长大,书香门第。1956年3月1日,他们结为夫妻,婚礼在当地一个长老会教堂举行,默多克当着众多亲友的面对着上帝发誓,永远爱她,无论发生什么,永不变心。也许这些誓言只有上帝才会相信。10年以后,他又把上述誓言对他报社的一名实习记者安娜重复了一遍。

默多克对事业的过分执着,使他根本无暇顾及家庭生活,因此,他们的婚姻在开始不久就蕴藏着危机的种子。

然而,此时默多克的注意力根本没有放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上,他和里维特都在关注着阿德莱德的政局。二人对州总理汤姆·普莱福德都抱有一种喜恶各半的矛盾心理。普莱福德是一个非常精明强干的官员,从二次大战时开始,他就使阿德莱德实现了工业化,并在市郊建起了卫星城。为了招揽投资商来南澳大利亚,他还建立了州建房信托基金,为日益壮大的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大军提供住房。因此在默多克和里维特眼里,每一个新的定居者都是一个潜在的报纸读者,《新闻报》不能反对普莱福德。

只是默多克和里维特不可能尽心尽意地支持普莱福德,普莱福德虽然有才干,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成了阿德莱德实际上的独裁者。自1938年出任州总理以来,普氏逐渐将全州置于他牢牢的控制之下。至1954年,选举区域的规定使1张农村选票相当于3张城市选票。农村选票大都被普莱福德的自由乡村联盟党赢得,买《新闻报》的阿德莱德新移民在投票时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当政府的势力如此强大时,报纸很难对选举施加影响。这种局面是任何一个媒体大亨所无法容忍的,更何况是雄心勃勃的默多克。

这时,默多克和里维特亲密的关系也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默多克订购了1台可以印72版的大型印刷机。正在国外进行每年一度旅行的里维特从印度发回电讯,供新机印刷的第一期报纸刊用。他回国后发现,默多克把体育版从背版调到了中间版页。里维特对默多克事先不打招呼就随便移动他的体育版而感到恼火,但是默多克坚持认为,背版必须卖给广告商。里维特仍旧感到愤愤不平:他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主编。最后,体育版还是被夹在了报心里。此事虽小,但意义巨大,因为此时在默多克眼里,里维特已经不再是由凯思·默多克委任的那个一贯正确的导师了,默多克要自己当家做主了。

不断增加的财富令默多克的野心日益膨胀,在他打败第一个目标《邮报》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争取由联邦政府分配的电视广播执照。这次挑战对他来说,才是更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

如何才能得到电视执照成了他的当务之急。为此,他两度出国考察,参观国外的电视台。考察期间,他突发灵感,应该办一份电视节目周报。结果,类似美国《电视指南》的《电视周报》应运而生。此刊后来竟成了默多克在澳大利亚创办的赢利最丰的出版物,被列入澳洲历史上最成功的出版物之一。

经过精心的调查和准备工作,在阿德莱德举行的听证会上,默多克从公众和经济角度对开设商业电视频道的可取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证,他的观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给广播管理委员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广播委员会仍没立即把执照发给他。

随着大选的到来,谋求连任的政府寻求大报团的支持。1958年10月13日,广播管理委员会宣布9频道由南方电视公司掌握,新闻公司握有其60%的股权。因为默多克的愿望是赢得独家电视执照,因此他并没有感到满足。50年代后半期,新闻公司为默多克赚了足够的钱,默多克感觉阿德莱德已经太小了,太拥挤了,已经不适合他发展了。

悉尼的新闻采访一直是报界最残酷的战场之一。当默多克来到时,它仍被3个集团所控制。费尔法克斯和帕克家族是最大的两家,第三家要小得多,由诺顿家族控制,他们拥有《每日镜报》和《星期日镜报》。默多克知道悉尼的这些权势排外意识很强,他秘密地来到这个城市,委托一位悉尼的商人朋友约翰·格拉斯,出了极高的价钱买下了一家名为《坎波兰报》的公司,该公司每周发行了40万份市郊报纸,交易完成后,人们才知道真正的买主是默多克。

但默多克并不会就此罢休,他想要的是悉尼的大报。当时费尔法克斯集团董事长亨德森因为《镜报》经营不善,走下坡路,亨德森想要更多的钱投资到悉尼的“T频道”电视台。加之亨德森似乎觉得默多克这个“孩子出版商”没什么威胁,尽管费尔法克斯家族的成员反对,亨德森仍然把《镜报》卖给了默多克。由于当时《镜报》境况很不好,因此,亨德森认为默多克很快就会破产。

然而事实证明了亨德森是错误的,默多克开始将一些美女照片和一些充满性描写和色情的报道代替了那些有关宗教和深奥的内容。同时又从阿德莱德带来了“促销王子”的格拉姆·金,《镜报》迅速取得了成功,但默多克也遭到了人们的谴责,甚至包括他的母亲伊丽莎白女士。

默多克苦心经营《镜报》时,他的真正意图是打入悉尼的电视业,因为阿德莱德的电视业已经给他挣了大钱,商业电视台简直就是“印钱的许可证。”但悉尼的广播控制委员会并没有把经营许可证给默多克。默多克没有放弃,他决定以其他方式打进悉尼的电视业。他从悉尼南边60英里的一个叫“卧龙岗”的钢铁和煤矿小镇,买下了一家正深陷困境的电视台——“WIN4频道”。从理论上,悉尼南面整个地区都能够收到WIN4,但他们必须调整天线。默多克花了16万英镑买下了“卧龙岗”的32万股。他很快明白,难题在于节目。他立即给纽约广播公司(ABC)的朋友莱昂纳多·戈德森打电话,然后直飞那里。当时在澳大利亚电视公司中有个君子协定,没有一个公司每小时的节目付费超过6000美元。

ABC公司告诉他,如果这样做,他们今后别指望在澳大利亚卖出一个节目。默多克同意1000万英磅,他得到了ABC公司2500个小时的节目,为了证明不毁约,默多克首先支付给了ABC公司500万美元。连ABC公司的执行经理哈里·普莱特都说,“他是个痞子”。

回到悉尼后,默多克公开了他的挑战,声明不再理会有关部门对他的“卧龙岗”电视台的限制。《镜报》大肆刊登广告宣传“4频道”。默多克在他自己的杂志《电视时代》上撰文:“在悉尼有两百万电视观众可以收到4频道的节目,我们应该跟在他们的后面。”

毫无疑问,挑战成功了。通过这件事使默多克认识到,对于传媒业来说,电视节目,也就是人们称之为的“软件”,是最重要的。从此以后,他一直在努力拼凑一个软件帝国,并在世界范围内同欧洲和美国最大的公司进行竞争。

1964年7月14日是默多克迄今为止仍最难忘的日子。他在首都堪培拉办了澳大利亚第一份全国性的报纸《澳洲人报》。这是一份大版面报纸,宣称其目的是“让全国了解堪培拉,让堪培拉了解全国。”这份报纸是一份严肃的报纸,它至今仍保留着这种风格,而且在以后多年里一直亏钱。这一项充满勇气的事业使默多克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爱戴。当时人们说,默多克创办《澳洲人报》是为了安慰他母亲伊丽莎白女士,据说她为儿子的那些报纸,尤其是《镜报》淫秽不堪的内容感到尴尬和羞耻。但默多克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

默多克的成功也牺牲掉了他同帕特和女儿相处的时间。长时间的分居使他爱上了一个在《每周镜报》实习的年轻女记者安娜·托尔夫。安娜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又天生丽质,谈吐不俗。她是在采访默多克时和他相识的。默多克后来说:“我认为她是好姑娘,她的写作技巧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而她从一开始就发现默多克非常有吸引力:“像一股清风,诱惑力难以抵挡。”

与帕特的离婚是痛苦的,尤其是女儿蒲露·默多克。默多克获得了女儿的监护权。后来他和安娜带着女儿去了伦敦。帕特后来与一位理发师结了婚,去西班牙生活,婚姻再次破裂。她回到阿德莱德,默多克一直帮助她。

对于默多克这样的人来说,小小的澳大利亚不会满足他那永无止境的野心。实力逐渐壮大后,他决定向英格兰“进军”。他的好友史蒂芬·卡托成了他的“进军”向导。

世界新闻公司自上个世纪成立开始一直由卡尔家族控制,《世界新闻报》便是默多克的“进军”欧洲的契机。它是英国历史最为悠久、最大众化的报纸之一,常被人们称为“恐吓新闻”,是英国最为淫荡、好色的周报,专门刊登有关淫荡的牧师、同性恋者、乱伦、处女的新闻。该报的体育版非常出色,是英国最成功的报纸之一,发行量最高时候达850万份,1968年仍然有600万份,它支持英国保守党。

但是默多各并不打算只是做一个合伙人。收购战斗一结束,他马上就脱去了“游侠”和“骑士”的外衣,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很快,默多克控制了股票的49%,他的“牙齿”终于露出来了。他着手整个地改变报纸的结构和人员,并解释道,这是急需的,因为卡尔的管理方式是“过时的,不成功的”。他说,作为新的行政负责人,他必须对股东有所交代,确保公司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盈利。

默多克让克利弗·卡尔靠边站,并且开始淘汰职员,在人事上大作调整。卡尔·威廉爵士的女儿萨拉·卡尔说,那些与卡尔家族有关系的人都被清理掉了。

默多克接下来又采取了新的行动。尽管他在书面上许诺,向股东们保证过,威廉爵士将留在董事长的位置上。默多克驱车到卡尔的家中,当时卡尔在家中养病。他告诉卡尔,他希望他让出这个职位。卡尔病得实在是无法抗争了,他极其不情愿地接受了默多克的最后通碟。

就这样卡尔家族的“看家宝”被默多克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触角伸向全世界

1970年在获得永久居住权后,默多克便开始了在美国的战斗。尽管默多克在伦敦赚了很多钱,但他和妻子都明显感到他们被看作是被英国社会所排斥的人。不管默多克做什么,不管他力求与英国社会和政治顶尖人物交往,默多克一家不被看作是英国的重要公民。

默多克发现澳大利亚太封闭,而英国又太闷热、乏味,尤其是自以为是。这两个地方都不能容纳他扩张的生活方式和雄心。他开始想到美国,他经常到美国旅行。美国鼓励他的机会主义的资本主义自由车轮方式,纽约欢迎这对富裕、潇洒、并带有澳大利亚口音的夫妻。

两年来,默多克一直想在美国扎稳根基。他知道,如果在美国没有强大的影响力,是不可能在英语世界建立起一个传媒帝国的。除此之外,无论是对于他还是对于安娜来说,在英国的经历一直充满了痛苦。尽管《太阳报》继续呈上升的态势,但印刷工会也越来越强硬,令人很是烦恼。在他们看来,工会头头们也属于英国正统势力的范围,他们与政府官僚们一样,都是些媚上欺下的伪君子。

就在此前不久,默多克的《世界新闻报》揭露了保守党政府首相洛德·兰普顿与一个妓女之间的色情丑闻。这一事情被详细报道后,默多克本人和报纸都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当兰普顿的事还没有彻底过去,又发生了另外一起事件。这次是安娜,她在开车时,不幸撞倒了一个老妇人,并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这虽然是一起偶然事件,而且验尸官的报告也是这样说的。但安娜却受到了极度的惊吓,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安娜觉得,自从她来到了英格兰之后,悲痛似乎总是在伴随着她。因而,她只有转移到“新世界”,才有可能摆脱这些烦恼。

1973年,默多克进行了他跨越大西洋的第一次重要旅行。这一方面是为了让安娜散散心,另一方面是想在美国建一个“桥头堡”。默多克在得克萨斯州完成了他在美国的第一次收购活动。他买下了圣·安东尼奥市的3份报纸,即圣·安东尼奥的《快报》、《新闻》和它们联合出的一份星期日报纸。

默多克选择圣·安东尼奥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当时那里有他想买而且又买得起的报纸。这时,他已经有相当的实力了,因为《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都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曾经在纽约和华盛顿了解了一些报纸、杂志,包括华盛顿的《星报》,但都不太合适。不过圣·安东尼奥对于他来说,确实是在美国开展事业的一个好地方。这是一个阳光充裕的小城镇,很像澳大利亚某些人烟稀少的内陆地区。在这样一个多少有些荒凉,又似乎不修边幅、漫不经意的地方,默多克似乎找回了从前的感觉。

当然,他更感兴趣的还是圣·安东尼奥的报纸,这些报纸都是哈特—汉克斯报纸公司的资产。早报《快报》发行量大约百万份,晚报《新闻》的销售量是6.3万份,它们联合办的《星期日副刊》的发行量约是13.5万份。

《新闻》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一份叫《真理》的晚报。《真理》的格调也不高,每天的发行量大约也是13.5万份,它的老板是赫斯特公司。这样一来,默多克将再一次按着他喜欢的方式干:先攻击一个城镇,然后买下一份相对较弱的报纸,以同那份相对较大的报纸进行对抗。这已经成了默多克特有的模式了。

与此同时,默多克在美国发行了他自己的全国性报纸《国民之星报》。

1979年11月20日早晨,默多克大步走进《墨尔本论坛报》当年他父亲的办公室。就是在这间办公室,当年还是孩童的他第一次走进了报纸和新闻业的世界。也是在这里,他领略了他父亲的权威。他告诉《墨尔本论坛报》的董事长,他打算买下这份报纸。在这里,在漫长的l/4个世纪之后,他试图收回他父亲花费了毕生心血所创下的基业。《论坛报》一直是他们家庭精神的一部分,但它也一直在反对他。自从他父亲去世后,它就成了默多克的敌人。它和费尔法克斯家族联合在一起,无处不在、处心积虑地在遏制他的发展。

默多克在试图大规模地扩大他的集团的时候,转回来想重新夺回他孩提时代的记忆。他现在的财源主要来自伦敦《太阳报》的利润,这家报纸仍然在以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花边新闻和袒胸露背的漂亮姑娘照片,继续赢得大量的读者。在1978年,《太阳报》最终超过了《镜报》的发行量,每天达到400万份以上。尽管在管理阶层和工会之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太阳报》现在是默多克帝国的资金宝库。在1979年,报纸的税前利润又比上年增长了700万英镑,从而到达了2500万英镑。

在安娜的压力下,默多克把注意力转回到澳大利亚。

到这个时候,默多克已经成为澳大利亚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了。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观点改变了。在1972年,他的报纸支持高弗·怀特兰的工党赢得了大选。但默多克对怀特兰的社会主义者的政策和反美国情绪非常不满。

1975年,发生了宪政危机,当时的总督解除怀特兰的职务,并安插了怀特兰的反对者马尔科姆·弗拉泽。这引起了澳大利亚左翼人士的愤怒,并出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干涉这一事件的流言飞语。在随后的选举中,新闻公司强烈地反对怀特兰。报纸的记者们为此举行了罢工,以示抗议,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些歪曲事实的新闻故意中伤怀特兰。这一次争吵严重地损害了《澳大利亚人报》和它在这个国家的地位,许多人从来都没有原谅过默多克。从现在开始,他们把他看成是一个美国的代理人。

随后默多克开始进驻赌博业。到了80年代初期赌博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国际娱乐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最大的赌博公司之一维农斯公司打入了澳大利亚,它的老板罗伯特·桑格斯特与新闻公司做了一笔交易。桑格斯特认为默多克是他的一个天然伙伴,因为他拥有分销网络、营销知识和印刷工厂。1974年,他们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唯一的一份经营许可证,在四个州和堪培拉经营足球博彩业务。

1977年,他们联手打入了美国的赌博业。当时纽约州想发展一种新式的小额赌博业,桑格斯特和默多克闻讯就来参加竞争这一项合同。他们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思想库作为合作伙伴。这家思想库的正式名称是数学公司,是由美国的博奕理论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创建的。它曾经为美国政府提供过许多数学设计,包括航天飞机的蓝皮书。他们联手赢得了整个纽约州的“劳托”博彩经营权,世界上非常流行的新式赌博玩艺儿。

1979年11月,他又去试探他父亲的老报纸《墨尔本论坛报》,他出价每股4澳元,要求买下50%的股份。

11月21日,《澳大利亚人报》发表了一篇专稿《默多克准备进行最大的征服》,另外一篇是《长期的斗争之后,实现梦想的机会》,报纸上还附上一张默多克的母亲伊丽莎白女士的照片。

一片骚动过后,《墨尔本论坛报》的经理们转而去找它的老对手、现在的伙伴约翰·费尔法克斯和他的儿子们。费尔法克斯决定抵抗默多克,然后他自己开始买《墨尔本论坛报》的股票。默多克起初没有想到自己会遭到这么激烈的抵抗,善于见风使舵的他就开始出售股票。但是他躲在暗处,雇了一些经纪人去卖。而费尔法克斯等人使劲地买,他们认为默多克也抢着买。事实上,他们所买的股票是默多克秘密出售的。

很快,《墨尔本论坛报》的人以及费尔法克斯家族的人意识到他们做了一件蠢事。在短短的几天功夫,默多克就赚了300多万澳元的利润。然后他声明,他不打算买《墨尔本论坛报》了,报纸的股票价格马上就跌落下来。即使如此,费尔法克斯家族还是觉得,他们所遭受的巨大的损失是值得的,因为不管怎样,他们阻止了默多克进入墨尔本的报业。默多克指责费尔法克斯和《论坛报》之间的合伙联盟,说他们狼狈为奸,损害了股东们的利益。

在1979年的选举中,《太阳报》公开地站出来,高声支持马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和保守党人,为他们大唱赞歌。结果,撒切尔夫人赢得了选举。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这份报纸一直保持着对她的忠诚,其忠心耿耿实属罕见。而这种忠心也得到了奖赏,在整个80年代期间,默多克和撒切尔夫人彼此相互鼓励和相互支持。

1981年2月默多克终于坐上了《泰晤士报》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完成了他多年的心愿。

《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是两份形式迥异的报纸,也是英国两份最著名的报纸。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正统势力的黑板报”,但这份报纸发行是逐年下降,而且多年亏损。此间,两份报纸属于汤姆逊集团。1980年间,印刷工会继续经常中断报纸的出版,制造各种麻烦。《泰晤士报》严重亏损,到秋天亏损已达1500万英镑。肯·汤姆逊觉得,他佩服他父亲对报纸的热爱,但他实在搞不明白,他是如何弥补报纸的亏损的。恰在这时,记者们还起来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对于汤姆逊来说他简直受够了。如果记者们也不忠诚,那他为什么还继续自寻烦恼呢?

1980年10月22日,汤姆逊把报纸推出来卖,他让一家投资银行来负责出售,投标日期截止于12月31日。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来买它,报纸将在3月初关闭。当然这也不是他们所想看到的,因为这意味着公司必须支付3600万英镑的补偿金。

有可能买《泰晤士报》的人很多。这其中包括洛德·罗斯莫尔,他是老报王诺斯克利弗的后裔,现在是联合报业集团的老板,拥有《每日邮报》。另一个人是《电讯报》集团的老板洛德·马休斯。还有野心勃勃的罗伯特·马克斯韦尔——佩尔加门出版公司的老板,他对任何一份报纸都喜欢插上一脚。大西洋富田公司也是一个候选人,这家美国的石油公司曾经和默多克竞争《观察家报》,最终得手。然后就是默多克了。以前他一直说他将“永远”不会买《泰晤士报》。当出售的计划刚一公布的时候,他说他没有真正的兴趣。他手头的事情已经够他忙活一气的了,而《泰晤士报》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漩涡,是可能会咬伤自己的“一条蛇”。

默多克也知道,自他在1960年买下《太阳报》以来,英国的报业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已经是一份英国报纸的老板了,这意味着如果他试图再买下一份报纸,他投标的报价必须要通过垄断与兼并委员会的检查,这可能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可能会不同意。然而,这也有一个漏洞。如果考虑到报纸肯定是不赚钱的,而且有关闭的威胁,一个已经有一份报纸的老板的投标就不会受到挑战。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12月初,在伦敦的投资银行家洛德·卡托的公寓里,他遇到了《泰晤士报》的执行编辑戈登·布伦顿。布伦顿和默多克早就认识,他们过去常在报纸出版商协会的会议上见过面。这个协会是一个报纸老板的组织,他们过去企图联合起来对付印刷工会,但却徒劳无功。布伦顿曾经说过,默多克是很少的能够信守诺言的出版商之一。布伦顿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一个记者。他敬佩默多克的商业头脑,把他视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希望默多克买下报纸。相反,他瞧不起马克斯韦尔,也不信任罗斯莫尔,这两个人显然也是颇有实力的候选人。

默多克就在汤姆逊定下的12月31日这个最后的界限之前,跨进了门槛。他出了一个价,100万英镑。和其他的投标者一样,默多克也知道,如果交易没有达成,汤姆逊家族将不得不在3月份关闭报纸,而且将负责支付巨额的补偿金。

1月21日,由汤姆逊家族的人组成的一个小组委员会开了一个会,审查、会诊默多克的新闻态度。他们当中包括3位全国性的主编:著名的历史学家洛德·达克莱、经济学家洛德·罗尔和铁路工会的领导人之一的洛德·格林。另外一个顾问洛德·罗本斯在国外。参加会议的还有丹尼斯·汉密尔顿、埃文斯和里斯莫格。

当默多克进来的时候,埃文斯说他首先注意到的是默多克刚刚用手整理过自己的黑发。默多克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走进来,说话的语气非常的平和,就像一个人到医院探视一位朋友一样。

汉密尔顿告诉他,《泰晤士报》有很高的要求。然后默多克告诉他们关于自己的一切。他说他从他父亲那里学得了编辑自由的传统,并且运用它为不同的市场出版不同的报纸。他醉心于那种亏损的报纸。“看看《澳大利亚人报》。”他说。他希望几位顾问为他推荐主编。他讲话很有信心,但又不狂妄,总的来说,他对自己颇为自信。

令人吃惊的是,默多克答应了他们的每一个条件。这里将会有6位全国性的理事,而不是4位。他们将批准主任编辑的任命。汉密尔顿强烈要求《泰晤士报》应当保持独立性,与默多克的国际新闻公司分开,也不能到《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的下面。经过短暂的考虑,默多克也同意了。他还答应,报纸的政治政策将由编辑们确定,其他所有的事情编辑也有权决定。经过了4个半小时的讨论,他接受了所有的条件。委员会的每个成员都非常受感动。

当然,他的报价显然还不能说是汤姆逊所收到的最好的。罗斯莫尔仅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就出价2500万英镑,如果他必须再买下《泰晤士报》,将再加上2000万英镑。但是,他坚持他必须保留权利,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关闭《泰晤士报》。而与此同时,默多克最初的标价才只是100万英镑,然后增加到1200万英镑,但他说明这不包括报纸的办公大楼,这项资产的价值大约为1800万英镑。

最后的结果令默多克满意,他们出了1200万英镑的价钱,得到了《泰晤士报》。他应当高兴,仅《星期日泰晤士报》在格雷斯荫路上的办公大楼就值他为整个公司所付出的价格的一半。默多克还保留这一权利,如果这项交易被提交给垄断和兼并委员会,他可以撤出。

第二天,默多克出现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他的两侧坐着里斯莫格和埃文斯,他被丹尼斯·汉密尔顿视为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出版商之一。

在默多克与工会做一笔交易之前,购买报纸还不能算是完成。但是,工会方面几乎是在焦急地等待他的到来。全国绘图协会的一个领导人乔·瓦德赞扬了这一项交易。他说,据他了解,默多克是粗鲁的,但也是公正的,不会把工会推开太远。最后,默多克同意裁减大约700人,而《泰晤士报》的文学、教育和其他辅助报纸和书籍,将在伦敦城外面印刷。默多克还提出了“敲键盘”的问题,答应这个权利将继续留在全国绘图协会的手中。

默多克的这笔交易做得十分漂亮。全国性的几个理事对他的限制不算是一个问题,他仍然可以任命他自己的主编,而投票表决将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想这样干的话。他确认这个价格相当于“偷窃”:“我们所付出的价钱不到它的无形资产价值的一半。”

在收购《泰晤士报》的过程当中,默多克显示了他非凡的商人才能。而且1983年是默多克事业中关键的一年,他跨入平面媒体报业,创办了英国天际广播公司电视台,进入了立体媒体。

1987年7月,默多克正式“重新发行”《论坛报》,这样就展开了一场价值数百万元计的广告大战。

现在的默多克对其他人来说,他是无敌的,是难以战胜的。因此他的目光开始投向世界各地。

1986年年底,默多克超支付2.6亿澳元买下《南华早报》。它是香港最赚钱的日报,也是亚洲最好的报纸之一。香港汇丰银行总裁米契尔·桑德伯格说:“默多克曾经告诉我,他将《南华早报》看作是东南亚的《泰晤士报》。”

当然默多克的目光也一直在盯着中国。1985年,他第一次访问了中国,他知道,在中国,英语是第一外语,甚至是这个国家的第二语言。中国有广阔的图书和电影市场,正在悄悄地向他招手。经济繁荣的香港与中国大陆沿海城市之间的商业联系在加强,广东省成为香港工业基地的延伸。对于默多克来说,《南华早报》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的金矿,因为他使默多克在整个太平洋地区有了立足之地,这是他的第四个大陆。

第五个大陆是非洲,它却几乎完全被信息革命给忘却了,因为这个大陆似乎不可能创造出必要的财富。

在美国,默多克管理着降低了融资成本、他那刚刚诞生不久的电视网络福克斯公司。新闻公司发行了价值10亿多美元的优先股票,已经偿还了大部分,其余的部分也可望被很快地买下。它所借贷的资金的利率从13%降低到7%。但这些电视台中,有7家的情况并没有先前估计的情况好。

福克斯广播公司毕竟缺少经验,实际的影响还很不够。在好莱坞,巴里·迪勒在谈论着所谓的“反节目”。他在寻找能够吸引年轻人的节目、新的电视剧,像《小困惑》、《九到五》。福克斯为它的电视网生产节目,这些节目也出售给其他传媒企业,这些节目获得了成功。但《小困惑》、《九到五》这两个节目都不如老电视连续剧《马什》有名,这个节目是福克斯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为CBS生产的,它至今仍然是电视剧中的佼佼者,为新闻公司赚取了至少2000万至3000万美元的现金。

娱乐业在8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美国产业仅次于航天的第二大出口行业。电影、电视等攻占了大部分的世界娱乐市场。国际文化形象已不再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而是美国的好莱坞。正如英国的《经济学家》评论的美国在娱乐业方面的影响,如同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中的地位。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是最大的“喷泉”,娱乐业的中心。

默多克认识到,对于他的帝国来说,娱乐业和电子媒体比新闻和出版更为重要,决定着帝国未来的命运,因为新闻本身在商业上是无法生存的,它必须靠娱乐来支持,这使得他们的兴趣更多地转向娱乐业方面。他越来越渴望获得一家好莱坞的主要电影制作厂家。1981年20世纪福克斯从他手中“逃脱”后,他又对华纳通讯公司进行了突袭。

1982年,华纳通讯公司的股票价格高达63.25美元一股。1983年初,出售华纳的电子游戏部门阿特利遭到失败,面临倒闭。这直接导致了它的价格急剧下跌到20美元以下。

1983年8月,斯坦利·沙曼带默多克去见正在度假的史蒂夫·罗斯,默多克提出要买一些股票,罗斯没有拒绝。因此,默多克就着手做这件事情,在短期内筹集了一笔钱来购买华纳公司的股票,当然这些钱主要是由新闻集团公司从英国的银行借来的,默多克常常采用这种办法扩大帝国规模。

9月份,默多克持有的股票,占了华纳通讯公司全部股票的不到2%,还远少于5%。根据美国的法律,如果到了5%,证券和交易委员会要求买主申报他的情况,买主可以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华纳公司那年最后一个季度的亏损仍在增加,默多克继续购买股票。1983年12月,他又花了9800万美元收购该公司股票,现在他已经拥有公司股份的6.7%,比史蒂夫·罗斯的多得多,而且也比华纳公司董事会成员股票总额还多。在他向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填写的申报报表中,他强调他不准备控制公司,甚至不想在董事会谋求一个席位。他告诉《纽约时报》说:“它仅仅是一项投资。”他不想接管华纳公司。

此时,有点惊慌的罗斯,他试图警告默多克,让他离远点儿,并告诉他,他的狂购股票的行动“可能对华纳公司与某些人的关系方面造成不利影响”。换句话说,因为默多克的为人和声望使得这个公司的一些好莱坞电影明星及一些经理不想与其一起工作。但默多克自然不会理会他。

默多克的股份越来越多,罗斯担心这样会危及公司在纽约和波士顿的有线电视台。到12月底,克利夫——克拉夫工业公司宣布计划购买华纳公司25%的股份,而华纳公司将得到克利夫——克拉夫工业公司的一个子公司BHC的42.5%的股份,BHC是美国第四大非网络电视公司。这一交易打的幌子是:根据美国法律,像默克多这样的外国客户不允许拥有美国电视台的20%的股份,这完全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对外国人进行限制。这一协议不仅削弱了默多克在华纳公司中原来持有的股份,同时也阻止了他强行购买华纳公司的打算。

默多克立刻做出了反应,向证券和交易委员会递交了一份申诉书,然后他走上特拉华州的威灵顿法院。他控告说,华纳公司与克利夫——克拉夫工业公司之间的互换股票行为,违反了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的有关“交叉所有权”的规定。最后这个建议没有能够实现。

1987年12月22日参议院通过一项法案,这一法案终于使默多克的《纽约邮报》关了门。

即使默多克知道将不得不出售《纽约邮报》,但他仍然拖延着。随着这一可怕日子的来临,他变得越来越消沉。新闻公司董事会中没有一个人要他保住《纽约邮报》。默多克赶走了大多数试图来买报纸的人,就如同一个父亲拒绝女儿的求婚者一样。他认为这样的竞标者不值得信任,另一个是出不起钱,仅仅是想出名而已。最终,他还是把报纸卖给了彼得·卡里科夫。

传媒帝国如日中天

1994年,默多克的新闻公司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大传媒企业,仅次于时代——华纳和德国的贝特尔斯曼公司。

默多克是第一个在全世界经营着新型媒体跨国公司的创建人。

在澳大利亚,默多克占有报纸发行总量的70%,并在一家全国性电视台拥有15%的股份。

在英国和爱尔兰,他的卫星有线电视台约有300万个用户,他的新闻广播电台在整个西欧都能收听到。在伦敦,他通过自己的《太阳报》、《泰晤士报》和《世界新闻报》影响着舆论。

在美国,他的福克斯电视网势头正猛。他的发行量达17000万份的《电视指南》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节目报。

在亚洲,他的卫星电视向39个国家播送节目,观众可达27亿。卫星电视的一个子公司在印度的大电视台ZeeTV拥有49%的股票。

世界人口的2/3能看到默多克电视台的节目。他的帝国横跨五大洲,从1993年秋季起他的天际电视新闻网已把非洲包括在内。

这位媒体帝王在全世界出售约150种报刊杂志,每周的发行总量超过6000万份,在全世界首屈一指。默多克早就放弃了他自己曾宣布的只发展英语国家业务的限制,他正着手全面扩张,超越政治和前言的界限。他说,“新闻公司必须真正成为国际性的集团。”

在默多克新闻公司的步步紧逼下,其他媒体公司被迫采取联合行动,从而引发全球媒体大混战。如迪斯尼公司购买美国广播公司(ABC),时代公司购买特纳广播系统有限公司,西屋电气公司出价54亿美元购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等。

1994年,他在英国发起了一场价格大战,他把自己的《太阳报》和《泰晤士报》价格大幅度降为20便士,使零售量猛增。他的竞争对手《每日电讯报》和《每日镜报》也不得不降价,形成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场面。有人说:“默多克是威胁我们大家的海怪。”

默多克向他的英国天际广播公司投以巨资开发卫星服务。在1989年到1993年间可能损失了12亿美元,主要是他向“英格兰超级联赛”支付了4.5亿美元的电视转播权,转播“英超”,英国天际广播公司现在有400万个客户,1994年头9个月,它的营业额高达8.9亿美元,利润为1.6亿美元。

默多克的新闻公司在1996年7月对新世界通读集团股票的通盘收购,使新闻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电视传媒集团。新闻公司从新世界通讯集团得到福克斯22个分支机构中的10个,这给予默多克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使默多克更能控制新闻节目的转播和改进。在美国10个顶尖的娱乐市场中有9个归属福克斯,在美国9990万电视家庭中福克斯占有40%的份额。

已进入花甲之年的默多克坦言自己的目标是“国际化”。1995年,他的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生产的影片,导演分别来自德国、荷兰、中国和美国,可谓人才济济。生产的影片有《好汉不死》,中国引进的大片之一《生死时速》等。默多克认为计算机、卫星和光缆把世界“变小了”,也变得更和平了。

默多克说过:“人们彼此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让世界走到一起,有可能把不同文化国际化。可以先介绍音乐,或许只是体育,如每4年一次的奥运会就把人们带到一起。现在一打开电视机,人们往往看着同样的体育节目,每天人们就是这样被联系在一起。多了解别国的文化,这对世界有益,因为这个世界的灾难实在太多了!”

尽管这个帝国如此辉煌,然而在亚洲传媒市场,新闻公司一直没有占领较大的份额。于是亚洲成了他事业的又一个新的冲击点。

1991年,以香港为基地的卫星电视台的开播,标志着亚洲进入了电视卫星广播的新纪元。

1993年,默多克突然做出了一次重大的收购行动,他花5.25亿美元买下了“卫星电视”64%的股份而打入了亚洲。

默多克承认他在亚洲的战略是“高风险的赌博”。但他在印度已经开始出售电视节目了。但在中国和马来西亚,默多克的意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其原因是其出于西方人的天真和对亚洲各国国情的生疏。竟然声称通过卫星传输信息可以“颠覆独裁政府”,这种企图利用传媒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必然引起许多亚洲国家的反感。

1996年对于默多克来说,又是一个不平常之年。6月20日,在东京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默多克和日本的软件银行公司老板孙正义向记者披露,双方联手成立合资公司,各出资208.75亿日元,一举买下日本朝日电视台21.4%的股票,成为日本著名民间电视台的最大股东。日本舆论惊讶:“日本广播电视的闭关锁国状态终于被打破了。”“默多克在继欧洲、美国之后,终于把触角伸向了日本”。

为了让帝国永不败落,默多克紧跟高科技的步伐。默多克的生意眼光比谁都老到,他先从报业的平面媒体起家,慢慢地走向立体媒体电影电视,当电脑第三次浪潮的冲击来到时,他又立刻毫不犹豫地杀入电脑光盘世界,成立了“新闻多媒体公司”。

永不满足的收购和兼并是默多克的一大嗜好,在一次次迅疾如风的闪电战中,他不断吸引着世界舆论的关注。1998年初《全球财经》将默多克评为影响全球金融业的巨人之一。作为一个拥有价值约240亿美元资产,遍布于全世界300多家子公司的巨型跨国公司的总裁,对于这一称誉,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