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举行活动
- 随着四代北大人季羡林、王选、刘忠范、李岭共同敲响北大的世纪大钟,夜空升腾起“光荣百年北大,北大百年光荣”的欢呼声。晚会由此拉开序幕。
- 杨振宁的演讲旁征博引、举重若轻、幽默生动。把深奥的物理知识讲得津津有味,博得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 克林顿首次露出严肃的表情。他立即澄清:“美国的政策不是要阻碍中国与台湾的重归统一。”
组织百年校庆文艺晚会
5月4日,清风徐徐的初夏之夜,夜幕低垂,华灯齐放。北京大学静园草坪上,“光明行”文艺晚会为北大百年华诞喜庆的日子奏响了一曲绚丽的华章。
这是中央电视台为北大百年华诞举办的“光明行”电视直播文艺晚会。北大的8个文艺团体和两个仪仗队全部投入了这次演出,10余位著名歌唱家专程赶来为北大献礼。
随着四代北大人季羡林、王选、刘忠范、李岭共同敲响北大的世纪大钟,夜空升腾起欢呼声:
光荣百年北大,北大百年光荣
晚会由此拉开序幕。
骤然间,会场上空,一艘巨大的飞艇飞上了天空。在探照灯强烈光芒的照射下,飞艇上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北大百年校庆,欢迎八方来宾。
静园大院古色古香的建筑被彩色灯光勾勒得分外喜庆。
八方校友欢聚静园,大家情不自禁地高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伴着情绪激昂、催人向上的二胡协奏曲《光明行》的奏响,晚会推出了主题。
“光明行”这一主题取自北大教授、国学大师刘天华90年代创作的二胡曲,这首曲子表达了北大人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今天将走向明天的光明历程。
著名演员关牧村、杨洪基、李维康、殷秀梅、阎维文、宋飞、那英、王菲等为晚会带来了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博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北京大学的学生、教工、老教授、老校友、老干部五大合唱团联唱《我们从历史中走来》,表达了北大师生继往开来的心声。
北大学生还自编自演了《多彩的校园》歌舞,向各界人士展现了新一代北大学子的风采。
在晚会演出期间,多名博士生为德高望重的季羡林、张岱年、侯仁之等老教授敬献鲜花。
彭珮云、罗豪才等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彭佩云还兴致勃勃地加入了合唱团的演唱。
100多位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校长、国际著名企业家等各界人士也观看了演出。
中央电视台对这台节目进行了现场直播。
举办这次规模空前的晚会在北大还是第一次,中央电视台为一所大学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举办一台文艺晚会也是史无前例的。
据中央电视台“旋转舞台”节目组王宪生总导演介绍,这台晚会将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容纳百年的历史与辉煌,晚会以年代为顺序,典型的人物与事件贯穿于其中。
创作节目与有历史影响的节目相结合,师生情、校友情、同学情交织在一起,各类文艺表演形式,如京剧、杂技、相声、歌舞等同台演出,映射出独属北大的特色。
连续工作多日的王宪生虽然身体感到疲惫,但他的精神仍然很振奋。
他说:
百年北大,不仅是历史时间,而且是人类文化的延承,能在北大静园筹备这台晚会,很幸运。
1981年曾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的歌剧演员来北大演出的王导对北大的演出环境并不陌生,与此相类似,许多演员也有这种感觉。
著名歌唱家杨鸿基也常来北大,因此对北大的文化氛围感受较深,在演出前,提起他要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杨鸿基说:
这是一首怀念祖国和故乡的爱国歌曲,常常激起海外游子对祖国对北大的深深怀念,纪念北大100年使海内外学子的感情凝聚起来,发挥了最大能量。
这次北大合唱团还将与杨鸿基密切配合,其中老校友合唱团由60位70多岁的老人组成,他们都毕业于40年代的西南联大、辅仁大学等院校。
从当年的沙滩合唱团到今天的静园舞台,几十年的风雨沧桑浓缩在这一首《毕业歌》里。
演员们大多是从3月份开始准备排练节目的。
老干部、老教授合唱团近些天每天都提前来到排练场,不管是雨淋还是日晒,都热情地投入排练。虽然他们年事已高,但仍精神抖擞。
排练结束,白发苍苍的老干部、老教授互相搀扶着走下舞台的那一幕情景,让人十分感动。
舞蹈团的演员们排练一天,晚上还要在宿舍里练习基本功。
著名民族歌唱家曲比阿乌从日本演出两月归来,回来第二天就开始录音。
她带病坚持演出,还激动地告诉记者:
参加这次盛会我感到很荣幸,这不仅是北大,也是全国人民的大事。我代表少数民族歌手出演,与中外朋友欢聚,意义尤其重大。
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把这次晚会看得很重,他觉得这次晚会与企业节日晚会不同的是北大作为高校,始终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要任务。
刚从长安大剧院赶来的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女士,觉得作为演员,能参加北大的晚会很骄傲。她还很关心北大,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与机会,努力学习,为世界为祖国留下更多的东西。
大山是晚会主持人之一,也是北大中文系校友。他上星期三还在加拿大,准备为母亲过5月2日的60大寿,但接到闵维方副校长的电话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
他说:
学校的生日不能推迟,而母亲的生日可以推后,先给学校过生日,5月8日我再飞回加拿大为母亲过生日。
大山对北大充满深情。他说:
我感谢北大,为我指出通过曲艺了解中国文化的道路,并鼓励我走出去。
当人们把欣赏的目光集中到舞台上时,来自中央电视台的众多优秀的电视工作者,正在默默地继续工作着。
半个多月以来,他们一直在静园草坪搭建舞台、布置会场,这一开始就唤起了人们对这台晚会的憧憬。等到5月初,一座俯视图为“北”字的舞台衬着第二体育馆的斗拱飞檐浮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时,一种洋溢着浓厚的校园气息的喜庆氛围已经营造了出来。
舞美刘军还没有来得及看到自己的得意之作被派上用场,就又匆匆赶到外地去筹备另一台晚会了。
灯光设计师孟杰留在静园不分上、下班时间地与天公抢时间工作,他对5月来的天气变化耿耿于怀。
他说:
这台晚会对灯光的要求很复杂、技术的难度相当高。5月2日早晨的一场大风,把前一天调了一晚的灯光又弄乱了,这样在彩排之前又要重新调试。尽管如此,他还是感到了与北大合作的愉快。
看过演出排练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很有艺术家气质的年轻人,他负责指挥着各个舞蹈团体的进退。
他就是此台晚会的舞蹈总监丁伟,歌舞《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歌表演《真心英雄》、舞蹈《今夜群星闪耀》都是由他编导的。
在静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要表现出中国的大学校园特有的青春气息和时代风貌,必须突破以往的晚会形式,在舞蹈编排上,很有学院的感觉,是这台晚会的一大特色。
北大从4月起筹备这台晚会,负责人终日奔波劳顿,安排各项事宜,此次晚会还招收了600名志愿者,负责场内秩序。
会场秩序方面的总负责人学工部部长王登峰提出活动的总要求:高度重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圆满。一句话: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德高望重的季羡林老先生很高兴地对大家说:
人一生只能经历一次百年校庆,这是难得的好机会。希望在第二个百年时,北大的成就比第一个百年更辉煌。
数学系年逾80的老教授程民德先生也难掩欣喜之情地说:
这次校庆热烈空前,北大从历史来看,培养了众多人才,百年树人啊!
在场师生的欢笑与舞台的热烈融为一体。
在一曲《百年红烛》的歌舞声中,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静园草坪。
这台晚会让人们共同回顾了北大百年奋进之路,也让北大人满怀信心、踏着坚实的脚步走向明天。
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议
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北京大学各院系纷纷举办各种高质量的学术会议。
5月2日至4日,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大气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1世纪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北大举行。
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地区以及国内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道、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甘师俊、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赵永平以及环境科学界著名院士钱易、唐孝炎、刘鸿亮等到会祝贺并发言。
会议研讨的内容涉及大气环境、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主题。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首先作了题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实际应用框架》的报告,指出迈向21世纪的中国在环境问题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认为中国环保问题要在控制人口、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等方面下功夫。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参加了大会闭幕式,并对北大百年校庆和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由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为庆祝北京大学百年华诞而举办的“数学科学前沿展望讨论会”,于1998年5月3日至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400多位中外数学家参加了会议。
回顾20世纪数学的巨大进步,展望新世纪数学发展和应用的广阔前景是这次讨论会的主题。许多世界一流的著名数学家出席这一盛会,并作了特邀报告,报告就数学的发展做总结展望,提出新问题。
他们包括:菲尔兹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博士,菲尔兹奖得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斯梅尔博士,1998年世界数学家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格瑞菲斯教授,著名应用数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林家翘博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等10余名科学院院士以及国内外的多名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学新秀。参加会议的还有美国某大学校长道格拉斯教授,加拿大太平洋数学研究所所长古苏博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理学院院长王世全教授,美国陆军研究院远东分院主任吴铸人教授,台湾淡江大学数学系主任胡德军教授等。
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张恭庆教授和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姜伯驹教授担任,程序委员会主任是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平教授。
这次会议体现了北大数学学院近年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会议一流的学术水平,空前的规模,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国家基金委和北京大学校庆办为会议提供了资助。
北大校刊讯5月3日8时30分,“面向21世纪的化学”学术研讨会在化学楼大教室拉开序幕。此次研讨会有30多位国内外化学界的教授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徐光宪致开幕辞。
加州理工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鲁道夫·马柯斯就化学、电子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电子转移现况的应用作了首席报告,这也是他1992年获诺贝尔奖时的研究课题。今年也是加州理工大学的百年,所以他参加北大百年校庆,与北大进行交流就更有意义。
李远哲是台湾中研院院长,北大化学院的名誉教授,他的到来受到了大会的热烈欢迎和公众媒体的普遍关注,陪同他来的还有他的好友,去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
李教授也是因在分子反应动力学上的突破性研究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奖。他在报告中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研究的方向,尤其是对物理化学的交叉边缘学科的新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徐光宪教授就21世纪稀土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展望。虽已80高龄,但徐老师坚持用英语完整介绍了报告的内容,他的思路清晰敏捷严谨,保持了他探索真理过程中的一贯风格。
唐有祺教授是化学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对今后化学的发展做了整体的展望。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陈德恒就有机化学的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陈教授被聘为北大名誉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与北大其他学院的技术合作。
此次学术交流涉及面广而深,这将有助于北京大学化学院更好地把握教学和科研的方向。
5月3日9时,“计算机与微电子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在资源宾馆二楼会议厅召开。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杨芙清院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词。各大学、科研单位的专家、计算机系的校友及在校师生百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今年是北京大学百年华诞,又恰逢计算机系成立20周年。计算机系以此为契机召开这次研讨会,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信息化。杨芙清院士在发言中开宗明义阐明了这次研讨会的意义。
随后,来自美国伯克利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因特尔公司等大学及科研单位的35位专家分别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系统及应用、计算机通信等方面做了前瞻性的报告。
在会议期间,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还在5月3日下午举行了北京大学——ADl、公司联合实验室揭幕仪式。本次会议所报告的观点和成果将在中国走向信息化的道路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是国内较早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
1974年研制了具有自主版权的国内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DJSll和中型计算机DJSl8。该系已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
1998年5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在北京大学遥感楼407会议室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讨会”。
会议召开之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李德仁院士宣读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给北大百年校庆的贺信并向北大赠送礼品。
这次会议由遥感所所长杨开忠教授主持,常务副校长迟惠生教授致开幕词,原北大副校长沈克琦教授、陈述彭院士、李博院士、李德仁院士等50多位校内外有关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科学院陈述彭院士做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报告,回顾了本世纪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并指出21世纪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地球、网络通讯技术、Cyber空间和智慧圈。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李博院士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特别论述了遥感与地理信息在土地覆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李德仁院士做了题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报告。
国家遥感中心武国祥处长介绍了国外在遥感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情况,指出目前遥感领域的两大发展趋势:遥感商业化和全球研冗中遥感数据的共享。
5月4日15时,由北京大学物理学系主办的现代物理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在电教报告厅隆重开幕,同时还举行了授予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先生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仪式。
陈佳洱校长出席会议,并向朱棣文先生颁发了北京大学名誉教授证书。王义道副校长、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朱光亚、于敏和在京有关的中科院院士40人及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化学所、理论所、高能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有关人员、校友和在校师生500余人参加了仪式。
仪式之后,朱棣文先生作了特邀报告。
研讨会期间,雀部博之等5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了大会邀请报告。100篇精选的学术论文精要已结集付印,以纪念北大百年校庆。
5月5日8时30分,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主办的“21世纪的生命科学”国际研讨会在电教报告厅隆重开幕。
本次研讨会是北大百年校庆活动之一,旨在扩大影响,促进交流,加强合作。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细胞物学及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及生物医学以及环境生物学等。
共有20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中间有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及客座教授,也有长期与北大合作的科学家,另外还有来自国内外的校友。会议代表利用两天的会议时间探讨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交流各自的科研教学成果和经验。
这次大会将成为一个纽带,将世界各地的北大校友及关心北大的科学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将北大创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打下了基础。
邀请著名科学家来校演讲
5月5日,杨振宁、李远哲、朱棣文、丘成桐4位著名华人科学家应邀来到北京大学,为近1000名师生作了3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
9时,演讲正式开始。
第一位演讲人是朱棣文教授。朱棣文时年50岁,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他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后裔,自称“汉语水平不高”,他的整个演讲用的都是英语。他的演讲主题是“生物分子物理学的前沿研究”,内容相当专业。
学生们觉得听起来相当吃力,但是他们都觉得能够聆听世界一流科学家阐述最前沿的学科研究,这样的机会毕竟难得!
当76岁的杨振宁教授神采奕奕地走上演讲台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是安徽合肥人,却操着一口地道流利的普通话。
杨振宁说:
今天回到北大,感觉格外亲切。60多年前,我住在清华园里,冬天经常到当时的燕京大学、现在的北大校园的湖面上溜冰。
杨教授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与师生们的距离。
杨振宁的演讲以“对称与物理学”为主题,从对称的六瓣雪花讲到抽象的几何理论,杨振宁说:
“对称”的理论原始社会就有了。人们从一些自然现象,如对称的6瓣雪花等逐渐形成了抽象化的对称观念,并用于艺术、建筑、文学等领域。
杨振宁通过放映中国商朝青铜器的幻灯片、朗诵宋朝诗人苏轼的回文诗,证明对称的应用,并盛赞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和智慧。
据杨振宁考证,中国早在汉朝就有文献记载雪花为对称的6瓣形,这比西方要早1000多年。
接下来,杨振宁也谈到西方最早将对称引入科学的是希腊的数学家、哲学家。意大利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也正是在对称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
20世纪50年代,对称研究在物理学中有很大突破。杨振宁就是在1957年论述了对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爱因斯坦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他的狭义相对论曾受到对称观念的很大影响。
演讲的最后,杨振宁说:
尽管近20年来科学家对对称的发现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突破,但我们对对称的了解还很不够。对对称的发现和研究将决定今后物理学能否有新的突破。
他的演讲旁征博引、举重若轻、幽默生动,把深奥的物理知识讲得津津有味,博得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论述的是“面向21世纪的挑战”。李远哲将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带来的变化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认为它将会改变人类自身的基因和体质。
李远哲还认为,人类的未来将是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地球村”里,各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将会紧紧连在一起,为了能使人类社会在21世纪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使用新能源、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他强调说:
我们的地球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承受人类社会的消耗。发展中国家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应盲目地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为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
最后,李远哲说:
我希望北大学生与世界人民共同奋斗,勇敢地接受21世纪的挑战!
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丘成桐时年49岁,是4位科学家中年龄最小的。丘成桐是世界数学最高奖即菲尔兹奖获得者。他这次来北大,还参加了由北大数学学院主办的“数学前沿学科研讨会”。演讲会上,他演讲的主题是《数学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学子们踊跃提问。当有同学问到“华人获诺贝尔奖已屡见不鲜,为什么没有中国科学家获此殊荣”时,李远哲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获不获诺贝尔奖并不重要,一个国家的科学构建是否良好,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适合科学家生长的土壤,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改善人才成长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整个演讲会直到12时才结束。意犹未尽的学子们纷纷围住科学家,悉心讨教,久久不愿离去。
克林顿应邀到北大演讲
1998年6月29日上午,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到仍旧沉浸在百年庆典氛围中的北京大学。克林顿在北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克林顿在讲话之前,首先对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表示祝贺。
之后,克林顿谈了北京大学的巨大变化,他说:
今天和79年前的一个重要日子很不相同。1919年6月,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准备在此地发表第一次毕业典礼演说。在指定时刻,他出席了,但是却没有学生露面。为了振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学生全都上街领导“五四运动”去了。
我读到这段历史,祈望今天自己进入这座礼堂,要有人坐在这里才好。今天各位到座,使我感到非常感激。
100年来,北大已茁壮成长为一个拥有两万多名学生的学府。贵校的毕业生遍布中国和世界各地。你们建造了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去年贵校有20%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其中一半是数理科系毕业生。今年是贵校建校100周年,在全中国、亚洲和其他地方,有100多万人上网访问你们的网址。
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贵校正领导中国迈向未来。
接下来,克林顿讲了中国那些年来的发展,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克林顿还提出了当时国际社会存在的一些危机,他希望中国能和美国一道共同应对这些危机。
最后,克林顿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了期望,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克林顿说:
中国年轻一代自由发展心灵,最大发挥自己心志的潜力,符合你们自己的利益,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这是我们时代的讯息,也是未来新世纪和新的千禧年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希望贵国能够全心全意接受这一使命。中国有辉煌的历史,但是我相信中国的未来将更加灿烂。面临20世纪的诸多困厄,中国不仅屹立不倒,而且还在阔步前进。其他的古文明沦落了,因为它们没有变革。中国则不断证明自己有能力改变,有能力成长。现在,你们必须为未来的新世纪重新勾画中国的蓝图,你们年轻一代必须成为中国振兴的灵魂。
新世纪已经来到。我们所有的眼光都注视着未来。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美国只有几百年。但是,在今天,中国可以和地球上任何年轻国家比美。这个新世纪可能就是新中国的黎明,这个新中国为古代的伟大成就自豪、为自己今天从事的事业自豪,也为即将到来的许多明天自豪。
在这个新世纪,全世界将再度向中国学习其生机勃勃的文化,敏锐清新的思想,以及其各项创造中所体现的人类尊严。
在这个新时代,可能由一个最古老的国家来推动创建新世界。
在演讲结束后,克林顿还和北大的学生进行了简短的沟通交流。他当场挑选了7名学生向他提问。
但是,北大学生所提的问题却让他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年轻人,并不必然对美国的宣传攻势照单全收,北大的学生是有着鲜明的个性的。
第一个提问的学生就一针见血指出,中国人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美国的文化、历史、文学有了更好的了解,甚至欣赏美国的著名电影,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却少得可怜。
他问克林顿:“总统阁下准备打算怎样加强两国人民真正的了解与相互的尊重呢?”
克林顿不得不说“你提出了一个好观点”。但是他也不得不坦白地承认“你的问题没有轻松的答案”。
克林顿说,他这次来带了一大群媒体记者访华,就是希望此行能够向美国国内完整与平衡地反映新中国的景象。
克林顿也欣慰于有美国学生在北大念法律,并希望中美两国人民多多交往。
但另一个尖锐问题马上又被提出来了。
第二位学生指责美国一直在对台湾出售先进武器,又与日本修订美日防卫条约,把“中国的台湾省”也包含在军事行动范围内。
“如果中国也把导弹指向夏威夷,以及与其他国家签订安全条约,针对着美国的部分领土,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会同意吗?”
这时,在北大师生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克林顿首次露出严肃的表情。他立即澄清:“美国的政策不是要阻碍中国与台湾的重归统一。”
接下来他费了很大一番唇舌,解释了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包含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台湾关系法》里的,以及美国20年来一直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要求两岸和平解决问题。他还呼吁,绝对不要认为美国是在破坏自己的中国政策。
克林顿告诉在座的北大师生,他们将会看到两国在区域安全问题方面有更多的合作。
“我们不可以用过去的冲突做镜子看今天的协议。”克林顿说。
或许他以为自己已经展现了诚意和友善,但紧接的一个问题却更使他感到尴尬。
这时第三个学生说,中国人民期望的是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友谊。他问克林顿:你带着微笑来到中国,说要“交往”,但你的微笑后面是否另有所图呢?
听众当场笑了,还报以热烈掌声。
对这样“直率”的问题,克林顿脸上闪过一丝惊讶。
为了强调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有感情,克林顿提到历史上美国人民经常认为应该与中国人民亲近。
而且他重申,在21世纪,美国与中国建立平等、互相尊敬的伙伴关系远比花大把时间和金钱来试图围堵中国要好。
“你问我,我是不是其实想要围堵中国?答案是否定的。”
克林顿郑重声明:“对美国人民有利的是:与你们建立良好关系。”
在接连遭到3个尖锐问题猛攻之后,克林顿这时才稍微有机会喘口气,答复一个温和的提问,谈谈他对两国年轻人的期望。
但是第五位学生马上又挑战克林顿。
她问:“你认为美国就没有民主、自由、人权的问题吗?”掌声再次响起。
克林顿承认,美国曾长期存在奴隶制度。他也承认美国在住房、就业等领域仍有种族歧视的问题。
“我们仍不完美。”
克林顿还谦虚地提到他1992年竞选总统时在纽约遇到希腊移民向他投诉社区里枪械、歹徒泛滥,儿童没有安全步行上学的“自由”。
不过,北大学生对他的挑战并没放缓。
一名秀丽女生站起来告诉克林顿,真正的自由,是人民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只有那些真正尊重别人的自由权的人可以自称了解自由的意义”。
克林顿怎么说呢?他不得不对该女生的说法表示赞同,还不失幽默地举了“自由止于别人鼻尖”的美国名言说明自由的限制。
“人们有选择的自由,你必须尊重别人的自由,他们有权做出与你不一样的决定。”
他显然后撤一步。“我们两国绝对不会在制度、文化、选择出现完全一致的时候,但这正是人生有趣的一点。”
可第七名学生仍不放松。
问克林顿:“如果现在北京大学也有一群学生向你示威抗议,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显然在指1997年江泽民访美时遇到示威的事。
尽管克林顿很幽默的说“我当时告诉江主席我不孤单了”,不过,他或许已体会到,宣扬美国价值观时,其实需要不时停下来将心比心。
“你们的问题对我帮助很大。”
克林顿说:“它们帮助我了解别人,不仅是在中国,而且是在全世界,怎么看待我说的话。”
发行系列丰富纪念物品
5月4日上午,国家邮政局和北京大学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年》纪念邮票首发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以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吴基传、刘立清、吕福源、林文漪、任彦申等出席了首发式。还有北京大学师生代表200多人参加了仪式。
北京大学的百年校庆成为1998年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件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盛事,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高到了国家发展与科教兴国略的议程中来。
经信息产业部批准、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年》纪念邮票,是中国邮政史上第一次由国家为一所大学专门发行的纪念邮票。这是科教兴国战略下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盛事,意义深远。
由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师余璐设计的这枚纪念邮票,以北大百年历程中3组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为主题:
京师大学堂章程、沙滩红楼、燕园西校门为图案,生动体现了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展示了北京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崭新风貌。
此外,作为百年校庆纪念邮票发行的配套活动,与纪念邮票相关的邮品,如首日封、纪念封、极限明信片等也相继推出。
这枚邮票的发行得到了北京大学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以及广大集邮爱好者的热切关注,视之为极具价值的珍贵纪念品予以收藏。
另外,北京大学还推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藏书票》。
在中国,藏书票一直都只是文化人自娱之物,较少流传。直到20世纪初叶,才陆续有一些报刊零星介绍过藏书票知识,并出版过几种有关藏书票的集子。《读书》杂志曾用外国的藏书票作封面,虽很别致,却并未引起更多关注。
由北京大学推出的藏书票共3套300枚,第一套100张,以“与祖国同行”为主题;第二套99张,以“难忘岁月”为主题。
7月初出版了第三套,共101张,以“百年庆典”为主题。
5月4日北大校庆之际,在北大图书馆新馆落成典礼上首发,并当众毁版,在校内和校南门外向社会公开发行,第一套限售1000套。
这套藏书票面幅54×90毫米,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版协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筹划,资深编审江溶等主编,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林胜利主设计,在校庆前一周多的时间内完成了这套作品,使人十分惊诧。
藏书票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该社社长彭松建、总编温儒敏为出版人。
北大版藏书票具有藏书票通常的制作格式,又具自身的特点。并未标明所属收藏者,因其都是公开限量发行,而不是为某个人特制的。由于是专为百年校庆所制,故标有“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等字样,强化了纪念意义,有点类似于纪念邮票。最具创意者是经典画面与点睛之文字交相辉映,主题突出,给藏书票编序号的做法增加了收藏的趣味。
这套藏书票记录了北京大学与祖国同行的百年历史,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都被浓缩在百幅藏书票中,方寸之间风云舒卷,光荣征程历历在目。
为了使藏书票更富内涵,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传统和北大精神体现得更为强烈,同时更具有藏书票的特色,设计者在不少画面上独具匠心地配置了隽语、格言。
如:在大学堂讲义图片上题“文章千古事”;在中国首家翻译西方著述、后来并入京师大学堂的同文馆图片上题“睁眼看世界”;在“五四”游行图片上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北大学生会第一任负责人照片上题“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北大首次招收的女学生照片上题“敢为天下先”;在陈独秀狱中留影上题“忧道不忧贫”;在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第一批入学学生的照片上题“精神的魅力”;在未名湖秋色的照片上题“荣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沉浮无意凭湖间云卷云舒”;在北大学生登上摩天高峰的照片上题“一览众山小”……
这些题词,恰如画龙点睛,让人每每眼前一亮、会心地一笑之后又不禁掩卷沉思,浮想联翩。
藏书票由从事书籍装帧多年的林胜利主创,他深感中国没有一位装帧艺术家做成规模藏书票,与书籍大国的地位不符,多年来一直想搞一套别出心裁的藏书票。
此时恰逢北大百年校庆,林胜利在设计校庆画册的过程中,搜集了上万张图片,与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北大历史形象地展现在他面前,他多年宿愿一触即发:以百幅历史画面构成一套藏书票的内容是再有分量不过的事了!、几位主创人员一商量,选题就这样定下来。
林胜利这位学界出版社的书装艺术带头人一头扎进北大图书馆,把有关北大的档案看了个遍,多年的积累与专门研究为其浓缩北大精神、北大历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藏书票这一手工操作的私人艺术藏品,借助文明生产的高科技方式,推向了社会,推向了大众。
藏书票的建构标准历来是以个人的艺术偏好而定,但这一套全新形式的票则全然与众不同,主创人员所定的选择画面的标准:一是史料价值,应最能代表北大历史中典型时期的珍贵图片;二是能代表北大人文精神,或是其重要侧面的反映;三是确能代表北大最精彩的学术水平,公之于世能使人认可。
北大出版社社长彭松建对此支持有加,希望这套藏书票能做成中国最美的藏书票。出版社总编、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对藏书票深有研究,听了林胜利与江溶等人的想法后便积极参与了策划与审定。
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作者们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譬如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装帧界前辈张守义、卫水山等专家大为赞赏,称这是为中国书帧添光添彩之举,将使中国书装与世界接轨。版协领导张振启连夜打电话联系纸张,以保证作品的质量水平,同时争取赞助,解决了出版的经费问题。
藏书票设计所遵循的技术原则是吸收古典藏书票的手法,吸收邮票设计的特点,比如传统票面的构成成分以及邮票外形的齿孔效果等。在一稿完成后,创作者们感到太囿于传统而使人感觉有所欠缺,其后又二易其稿,主要是由江溶先生执笔撰文,把诸如北大格言式的点睛式文字融入画面,注入了使之活起来的灵魂。
在突击设计与赶制中,作者们干了七天七夜。林胜利曾连续胃疼,最后一夜竟吃了12片颠茄;江溶患冠心病,正在治疗中,也靠药顶着一通宵一通宵地不休息,颇有舍生取义之气概。北京金轮电脑公司,歇人不歇马,人倒班但电脑不停。在北京新华彩印厂,中国印刷公司副总经理江南与厂领导郭玉京亲自盯在机器旁,员工们下机了便组织厂部干部加班突击,4月30日晚打出样张。
5月3日,第一套藏书票印刷、裁切、分装完毕,使之能在“五四”正式面世。
5月4日,是北大百年华诞之日,也是北大图书馆新馆落成之时。新馆与老馆相加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阅览座位达4500个,总藏书容量成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
将这套藏书票作为新馆落成典礼的主要纪念品之一,是北大图书馆的得意之笔。图书馆出面制作系列藏书票,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适逢北大百年校庆,新馆落成,而又以北大百年历史为表现内容,这就使其意义更非寻常。
北大图书馆在北大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当年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中国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主要就是在北大图书馆里进行的。
北大图书馆藏书量之大,拥有善本、珍本、孤本之多,为教育、学术事业所作贡献之巨,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
在当时,北大图书馆用这套藏书票作为新馆落成的记念,无疑在注重文化品格的同时,塑造了新的自我,同时又因其地位的特殊,而对全国的图书馆事业及整个读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这套藏书票是对北大百年校庆、对北大图书馆新馆落成奉献着一份非常有意义的纪念。
北大版藏书票运用电脑设计,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和构成语言,与传统的版画藏书票的手工制作各有千秋,而且作为一种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其类似美术印刷品的“公共鉴赏”,价值显然大为增加。
“五四”校庆日上,第一套藏书票一露面即被有眼光者抢购一空,海淀图书城一带书店常问出版社有无藏书票出售。
5月26日,第二套发售当天,2时就有人开始在书店前排队,9时开始后的一个小时就出售完毕了。
此后出版社不断接到电话,全是各地及海外的校友以及收藏者打探消息、要求预订第三套的。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江忠在校庆日没有买到第一套,叮嘱北京的朋友一定不能落下第二套、第三套;浙江嘉兴的藏书票收藏家平幼泉专程赴京来北大书店购藏书票,并在其所编专供艺术家与收藏者交流信息的藏书票业内资料《梧桐阁》上记述第一套藏书票“现在市场上已被炒至3000元。”
为纪念北大百年华诞和新图书馆大楼落成,北大出版社与图书馆签约,除永久珍藏品外,将在北大建校150周年和200周年时,拍卖50套和100套藏书票,使这一活动在百年之后画上句号。
在第三套藏书票的编辑过程中,北大的感召力随处可见。从在《光明日报》刊登消息到校内征稿始,近万幅照片寄送到了出版社。所有图片提供者都是成片与底片让编辑者随便翻。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图片社、北大青年摄影学会等单位的专业人士与众多校友都为此提供了极大帮助。
藏书票主创人员资深编辑江溶与书籍形象设计师林胜利先生在身体状况不好的情况下,把对民族的热爱、对北大的感情融入到此次创作设计中,整体框架数易其稿,情状感人。第三套中加入三套全部票目以备索引,这标志着这一系列的结束。
为保证藏书票设计者、出版者、收藏者的权益不受侵犯,出版社特聘北大百年校庆法律顾问、司法部部级文明律师事务所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立华律师为法律顾问,并声明:“该纪念藏书票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资深编审与著名装帧设计专家编辑设计完成的作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对该三套藏书票享有著作权和独家出版发行权。”
其中:第一套仅公开销售1000套,已于发行日当众毁版;第二套公开销售2000套,也已于发行日当众毁版;第三套公开销售3000套,并于发行日当众毁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承诺:
对前述三套纪念藏书票以当众毁版方式,不再行使出版发行权。发行、复制、改编、编辑前述三套纪念藏书票均构成对北京大学出版社相关著作权的侵犯,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本律师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推出各种校庆上乘图书
100年来丰厚的学术建树,或可说是对北京大学百年寿辰的最好贺礼。作为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性质的国立综合大学,北大的百年校庆无疑将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北大不平凡的世纪之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在相当程度上,北大已成为一种文化进步的象征。所以北大校庆的序幕尚未完全拉开,众多出版社就已经“盯”住有关北大的选题。
那些年以北大为主题的图书风行一时。沸沸扬扬的书潮中,沉心静气的北大出版社不慌不忙推出的一批图书无论从创意或质量上均臻上乘。
正如出版社副总编张文定所言,他们是“用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彰扬北大的学术传统,呈现北大的百年辉煌”。
北大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30余种校庆图书,展现了该校广博深厚的文化积淀、科学严谨的学术传统,这些与此前各种有关北大的书籍相加已经超过百种。
北大出版社把得天独厚的出版资源化作一本本精心之作。他们推出的关于校庆的图书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展示北大百年辉煌路程的各类图书。
如斥资90万元的大型精美画册《北京大学》,以4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示了百年学府日新月异的历程。本书为16开本,盒装,中英文对照解说,展现了百年学府的辉煌旅程。
北大建校90周年时出版的《精神的魅力》,受到许多校友的喜爱。为纪念百年校庆,这次修订出版《精神的魅力》,并出版了新编的《青春的北大》。
老中青校友在书中倾诉着自己对母校的深沉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北大精神的永恒魅力。
《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讲述了68位曾在北大工作过或与北大有过特殊关系的著名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政治家、文化学术名人与北大之间的双映生辉,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北大传奇、名人掌故,让人重温照亮北大百年漫长道路的星光。
《我与北大》汇集60多位中国现代著名人物回忆北大的文章,从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到茅盾、傅斯年、林语堂。
《北大风·北大学生刊物百年作品选》从北大建校以来学生刊物中选出110余篇诗、文,反映了不同时代北大人的思想品貌,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校园文化心态。
纪念光盘《学府沧桑,百年辉煌》第一次用多媒体形式浓缩了北大100年的历史,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巨人与圣地之间:毛泽东与北京大学》一书,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毛泽东与北大之间的主向的、恒久的、深刻的历史影响。
《今日北大》一书全面介绍了北京大学的现状,汇集了当时5年来各方面的有关资料。
《我与北大》汇集了在北大工作或学习过的60多位中国现代著名人物回忆北大的文章,他们中有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毛泽东、冯友兰等,文章涉及中国教育史、文化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及其他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如歌岁月——燕园学子访谈录之一》,介绍了71位燕园优秀学子的学术和人生经历及其对北大切身而独特的感受。
《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一书,考察了北京大学创办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史实。
《百年文存——北大中文系百年学术文存》,汇集了北大中文系近百年来的众多学者中40余位已故学者的代表性论文。
《今日北大》1993——1997年卷,全面介绍了北大五年教学、科研、校园建设等和其他方面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情况。
《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0》是一部由美国学者撰写的博士论文。这本书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审视了北大早期的历史,将北大的建立和发展放在中国政治文化,尤其是20世纪初期北京政治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研究,论述了北大何以成为中国最高学府,并超越教育而在中国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历史、政治科学论著。
所有这些或是几被尘封的叙述和议论,或是宛在眼前的追忆和回味,汇成了百年北大风雨沧桑的辉煌旅程。
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半个多世纪前,李大钊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北大百年间不断向上的注脚,也是北大出版社紧锣密鼓地策划出版迎校庆学术著作系列的初衷。
经过认真的梳理挑选,北大出版社将一批足以展示北大百年辉煌的学术精品呈现于世:
由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的洋洋500万言的《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是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为纪念校庆而编辑的大型文集,从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献、考古文史哲语言文献考古诸方面汇集一个世纪来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反映社会科学成果的《北大名家名著文丛》选印了北大著名学者如冯友兰、陈岱孙、杨周瀚等在各自的领域奠基之作,这些著作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北大院士文库》包括《王选文集》、《杨芙清文集》、《侯仁之文集》等,显示了北大的科学成就。
《北大学术讲演丛书》将在北大设坛讲学的世界级文化名人的演讲内容呈现给读者,使人如同亲聆大师的声音。
《未名文丛》是几代著名北大学者的学术散文随笔,这其中有季羡林的《怀旧集》、金克木的《百年投影》、谢冕的《永远的校园》,他们那蕴藏着丰厚学识、深邃思想的性灵文字是北大精神魅力的烛照。
北大的历史与许多著名人物紧密相联,他们是照亮北大百年漫长道路的星光。
校庆前夕出版的反映北大历史与现实的书还有《蔡元培先生年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翦伯赞传》、《百年百联》、《北京大学》等北大出版物在香港展销。
为庆祝北京大学诞生100周年,北京大学出版社还与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联合在香港主办北大出版物展销会。这次展销会共陈列近1500种北大出版物,包括图书、音像产品及电脑光碟,另有30多种书籍是为纪念百年校庆而出版的。
5月22日,北大出版物展销开幕仪式在天地图书公司门市一楼举行。
著名学者饶宗颐、北大副校长迟惠生、香港出版社总会会长李祖泽、北大香港校友会会长田小琳、北大出版社社长彭松建、天地图书公司董事长陈松龄担任仪式主礼嘉宾,并主持了剪彩仪式。
北大副校长迟惠生表示,这次在香港举行的展销会,是北大庆祝100周年的其中一项活动,展销的目的是为了向香港人士展示北大的教学科研成果及希望香港文化教育界能对这些出版物品提出意见。另外,他希望透过展销会,可加强两地的合作机会。
天地图书公司董事长陈松龄表示,今次展出的北大出版物,反映了北大百年沧桑的文化,也展示了中国现代发展的进程。
他指出,这次展销会在香港举行,有其特别意义,因为北大专家在对“一国两制”以及基本法的产生上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