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榜样故事

  • 焦裕禄在报告中写道: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 双目失明的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
  • 焦裕禄问清楚孩子的病情以后,亲切地说:“大嫂,你不要难过。我们一定会设法救活你的孩子。”

焦裕禄全面了解兰考灾情

1962年12月,焦裕禄接到组织上的命令,担任兰考县委书记。这一年,焦裕禄40岁。

地委组织部的同志在和焦裕禄谈话时,很坦率地告诉焦裕禄:“兰考是个最困难的县,你在思想上要有充分准备。”

组织上要焦裕禄回去安置好家再去兰考报到,而焦裕禄却说:“兰考正在严重困难的时候,那里的群众正盼望党组织派来的人组织他们向困难作斗争。”

兰考,位于豫东沙区,是黄河故道上的老灾县。全县土地,不是沙荒,就是碱地和洼坡,好地很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解放后虽然得到一些改造,但还没有得到根治。特别是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更给兰考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1962年,春天的风沙打毁20万亩麦子,秋天又淹坏30多万亩庄稼,还有10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生产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水平。

正是在这灾情最重、困难最大的时候,党把兰考的重担,交给了焦裕禄。

开往兰考的火车在飞速前进。

随着列车向东疾驰,车窗外那绿油油的麦田,一片片崭新的房舍和那密密麻麻的枣树林,被远远地抛在后面,迎面而来的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遍地除了沙丘、洼坡以外,就是白花花的盐碱地。

焦裕禄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焦裕禄走下火车,走出火车站。

他凝视着面前的兰考大地,眉头越皱越紧。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严重的受灾场景: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几蓬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焦裕禄的长女焦守凤后来在谈到兰考当时的情景时说:

一下车全都是白茫茫的,就是那盐碱,没有长树;这里确实是自然环境很差的,都是盐碱地,又连续几年下大雨,淹的淹了,都不长庄稼……

焦裕禄来到兰考的第一天,就遇上一场名不虚传的大风沙,刮得天地一片昏黄。

此时,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

焦裕禄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相信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闯出一条路来。

多年来,焦裕禄一直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儿有硬仗,哪儿就有他的身影。

焦裕禄的爱人徐俊雅在一篇回忆焦裕禄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

我同焦裕禄同志生活在一起已有10多年,他好像永远不知道啥叫“难”……

晚上,焦裕禄参加县委会议以后,回到办公室。他双眉紧皱,陷入沉思。

室外,大风依旧在凶猛地呼啸着,沙土从窗户缝钻进来,把桌子满满地盖了一层。

焦裕禄擦去桌上的沙土,想到这场风沙给兰考县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心情沉重地在室内踱起步来。

这时候,外面响起敲门声。

焦裕禄打开门,只见办公室的一位同志,拿着一叠文件走进来,一股夹着风沙的狂风也趁机钻进屋来。

这个同志不好意思地对焦裕禄笑了一下,汇报说:“焦书记,这是下面要粮要款的报告……

焦裕禄接过文件,问:“这些都是请示要粮要款的吗?”

“是的。秋收不久,缺粮的就这么多,我看这里面有问题……”

这个同志说到这里,焦裕禄笑了笑,说:“有问题及时反应,这样做很好。不过要澄清情况。你告诉办公室主任,明天咱就组织一些同志下去,摸一摸情况。”

第二天,这个新来的县委书记就下乡去了。

焦裕禄来到灾情最重的城关公社老韩陵大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这个大队连续7季受灾,生产、生活都很困难。

焦裕禄来到村民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认真了解情况,仔细观察灾情。

村民们看到焦裕禄这样认真负责,都深受感动,他们都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这位新来的县委书记。

有位老农说:“老焦,眼下咱这个队是有很多困难啊!这里连年遭灾,桐树破坏了,花生绝了种,牲口也少了。老韩陵要想翻身,还得首先稳住大家的心。”

焦裕禄听后很受启发,他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有些农民说:“这里有句俗话:‘要想富,栽桐树;挖穷根,种花生。’我们一边种粮食,一边栽桐树,种花生,老韩陵的面貌完全可以改变。”

焦裕禄听到这些话,十分兴奋,他高兴地说:“你们说的对啊!我看只要这样做,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是完全可能的。”

城关公社的黄楼生产队,也是一个老灾队,有些农民觉得住在这个穷地方没有指望,想弃家外出,到外地去逃荒。

焦裕禄在走访这个生产队时,特意召集村民们开会,他和村民们热情地交谈,鼓励村民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

听了焦裕禄的话,村民们的精神都为之一振。

有个农民激动地对焦裕禄说:“别看咱这地方不是土岗就是洼坑,不是沙窝就是盐碱,只要人心齐,下劲干,一样能变成好地方。”

焦裕禄说:“你说得很对!我也是这样想的。你们看,要是治好盐碱和沙荒,再搞些水利,这不就变过来了吗?”

说到这里,焦裕禄笑了笑,他亲切地环视一下周围的村民,才接着说:“我说得容易,做起来自然不会那么简单。可是,只要干,终究是可以干好的。”

焦裕禄不但从思想上启发和激励黄楼村的干部和群众,还和他们一起研究许多战胜灾荒的办法。群众们都深受鼓舞,他们都兴奋地说:“老焦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干部,跟着老焦干,有奔头!”

就这样,焦裕禄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

见到沙丘,焦裕禄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

见到涝洼窝,焦裕禄说:“这里可以栽苇、养鱼。”

见到碱地,焦裕禄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

焦裕禄来到城关公社时,这里正在召开公社干部会。

焦裕禄刚坐下,几个干部就说:“老焦,俺们这里是个老灾区,今年先旱后淹,粮食和经济作物都减产了,国家要不给救济,咱们就只好看着社员去逃荒了。”

焦裕禄看了他们一眼,说:“除了国家救济,就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吗?”

焦裕禄说完这句话,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体干部。

面对焦裕禄充满期待的目光,公社的干部们都低下头去,一言不发。

焦裕禄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能光依赖国家,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精神不振,束手无策,应该在困难中看到有利条件。我们在困难中要看到光明,要有勇气。我们要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闯出一条生产自救、改变灾区面貌的道路来。”

一连几天,焦裕禄顶着狂风飞沙,冒着风雪严寒,把灾情最重的公社都走访一遍。

在黄沙滚滚的黄河故道,在一脚一个坑窝的大沙丘,在农民们破旧的房屋里,在生产队的牲口棚里,在田头地边,都留下焦裕禄的足迹。

焦裕禄回到县委,他对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的话,让大家精神为之一振。许多人都高兴地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不久,焦裕禄把妻子和6个孩子也接了过来。

焦裕禄制订改造兰考蓝图

很快,焦裕禄了解到:连年受灾的兰考,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和烧煤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

焦裕禄还了解到,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

有的干部说:“兰考是老灾区,底子薄,光靠自己,解决不了问题。”

也有的说:“改变灾区面貌,咱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等着国家支援啦!”

少数干部害怕困难,不愿意留在灾区,他们说:“在灾区干不出成绩,会耽误前程!”

这些干部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

夜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焦裕禄想起他来兰考前夕,地委书记给他说的一段话:“到兰考以后,首先要把县委的领导班子办好。县委是领导全县人民的战斗司令部,县委的团结和他们的精神状态,是能否做好全县工作的关键,会直接影响到全县工作的好坏。你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同时,要注意加强村干部和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特别是县委,要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的表率……”

焦裕禄经过认真思考,认识到: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这种精神状态。

在一个北风怒吼,风雪交加的夜晚,兰考县委的委员们,先后来到县委会议室。大家正等着焦裕禄宣布会议议程,焦裕禄却环视一下大家,说:“同志们,请大家跟我出去一趟,到车站去看看。”

焦裕禄领着大家向火车站方向走去。

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兰考车站几乎被弥天大雪淹没。

车站的屋檐下,一些灾民,穿着国家发给的棉衣,正在候车室的炉边烤火。他们正在等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去的专车。

焦裕禄看着这些灾民,脸色变得越来越沉重。

焦裕禄领着委员们走进候车室,走到灾民眼前,问他们是从哪儿来的,准备上哪儿去,然后沉重地对县委委员们说:“同志们,这些人都是兰考县的老百姓,是灾荒逼迫他们到外面去的,这不能怪他们,责任在我们身上。党把这个县的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感到羞耻和痛心……”

焦裕禄讲到这里,难受得再也讲不下去了,县委委员们也都低下头。

这时大家才理解,为什么焦裕禄深更半夜,领着大家来看风雪严寒中的车站。

回到县委,已是半夜时分,会议这时才正式开始。

县委委员们都激动地发言,讲述他们对于改变兰考落后面貌的各种想法。

焦裕禄静静地听着,有时还做一下记录。

最后,焦裕禄说:“我们平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我们以往在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上,做得很不够。我希望大家牢记今晚的情景,全力以赴地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

县委会整整开了一夜,天明时候,会议才结束。县委委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会场。

这次会议,使兰考县委委员们思想上受到极大的触动,他们都立志要改变兰考落后的面貌。

在焦裕禄的不懈的努力下,县委领导核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站起来了。从上到下都坚定地树立起自力更生消灭“三害”的决心。

随后,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一次常委会,组织大家回忆兰考的革命斗争史。

在革命的战争年代里,兰考县的干部和人民,前仆后继地同敌人进行过英勇的斗争,许多革命烈士为解放兰考甘洒一腔热血,最后壮烈牺牲。

焦裕禄引导大家重温烈土的革命事迹,重新学习烈士们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革命精神,循循诱导大家牢记光荣的革命传统,不要忘记过去。

焦裕禄语重心长地对同志们说:“兰考这块地方,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领导群众战胜自然灾害?”

最后,焦裕禄又十分真诚地说:“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现在正是我们为人民大有作为的时候。我们不能对不起党,对不起烈士,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接着,焦裕禄又召开全县干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焦裕禄仔细分析兰考当前的形势,热情地鼓励村民们振作精神,迎着困难上,为改变兰考的面貌而努力拼搏。

会议结束以后,焦裕禄带头到全县最困难的城关公社蹲点去了。

焦裕禄临走前,勉励大家说:“路是人开出来的,如果我们在最困难的地方,杀出一条路来,那是多么可贵啊!”

在焦裕禄的影响下,县委的其他领导同志和各公社党委的领导同志深受感染。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灾情最重的生产队去!”成为全县干部的行动口号。

兰考县的干部们纷纷到风沙、内涝、盐碱最重的生产队,与那里的农民商议如何战胜灾荒、改变面貌的大计。

县委机关的干部李盛灵,身患胃病,但他多次诚恳地请求组织上批准他到全县最艰苦、最困难、灾情最严重的刘林大队去。他还对领导说:“三五年内如果改变不了那里的面貌,就葬身于碱窝!”

在县委的带动下,各公社党委的同志和各村的干部,也纷纷向县委表示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

兰考县的广大群众也深受感染,纷纷给县委、公社党委写信,在信中畅谈自己对兰考发展的各种看法,积极为战胜灾荒出谋献策。有些农民甚至不顾路途遥远,亲自找到县委、公社党委的负责同志,向他们提出改变兰考面貌的宝贵建议。

焦裕禄看到兰考的干部和群众都被充分发动起来了,感到十分欣慰,他对于建设好兰考也更有信心了。

不久,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制订出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在这个蓝图里,兰考人民决定在三五年内,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一穷二白的面貌。

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上几句: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焦裕禄领导群众抗水灾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兰考人民经过一冬一春的辛勤劳动,终于看到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田野里,金黄的小麦在阳光下闪耀着动人的光泽。早秋作物都生机勃勃,惹人喜爱。

兰考人民怀着激动的心情,期盼着早日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

有人高兴地说:“真是人变地也变,今年一定要大丰收了!”

有人笑着说:“今年夏季站住脚,秋季再加把劲,秋后就能摘掉灾区帽。”

正当人们准备开镰收割的时候,一场暴雨突然来临,无情地摧毁了已经成熟的麦子等农作物,也浇凉了兰考人刚刚热起来的心。

雷声阵阵,大雨倾盆。焦裕禄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无情的雷声和雨声,心情十分沉重,他几乎通宵未眠。

天还没亮,焦裕禄就迫不及待地找到县委办公室主任,两人一起到城关镇的各个大街小巷去查看村民们的住房,到城关镇周围去了解积水的情况。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

此时,洼地里原本充满生机的秋苗不见了,快成熟的小麦也乱糟糟地浸泡在浑水里,高处的洪水,像凶猛可怕的巨兽一样,还在无情地吞噬着低洼的麦田……

县委办公室像战地指挥所一样紧张,电话铃声响个不停,令人深感不安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传来。

“县委!县委吗?我们这里积水很多,共有……”

“县委吗?我们这里有很多房屋都倒塌了,共有……”

“县委……”有个公社的电话刚开了个头就打不通了。

形势异常严峻,办公室里的气氛异常紧张。

在这紧张的时刻,焦裕禄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依旧冷静沉着地指挥着各地的行动。同志们也都以信任的眼光,注视着这位坚强、沉着的县委书记。

“下去!所有能下去的同志立即出发!”焦裕禄果断地命令。

焦裕禄环视一下在场的人,又大声说:“在家的同志,及时和下边联系,尽快通知在下边的县委委员、公社党委书记、社长以及派驻大队的工作组,要他们尽一切可能,发动群众,抓紧排水,抢救庄稼。马上告诉水利局的干部,利用时机,下去查水情,探水路。”

有些同志关切地说:“老焦,最近你肝又疼了,你留在家里,我们下去吧。”

焦裕禄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同志们的关怀,他继续大声地说:“告诉下边,在排水救苗的同时,要抓紧安排好社员的生活,特别是要稳定干部、群众的思想情绪。经过一冬一春的教育,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焕然一新,绝不能让这场雨再把人们的心浇凉了。”

同志们担心焦裕禄的身体,再次劝说他不要冒雨下去。

焦裕禄环视一下周围的同志,十分激动地说:“目前,暴雨成灾,全县人民都在看着县委,在这种关键时刻,人人都应该把全县的大事放在头一位。个人的一点病算得什么!走,出发!”

焦裕禄脱去鞋袜,卷起裤腿,撑开雨伞,带着几个同志,匆匆走出大门,很快就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

县委其他领导同志,县直机关的许多干部,都遵照焦裕禄的命令,匆匆走出办公室,在风雨中奔赴那些灾情严重的村庄。

这天,虽然大雨持续不断,道路泥泞难行,但路上行人反倒比平常多了起来。

瓢泼大雨,淋得焦裕禄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干地方。

焦裕禄湿衣贴身,全身冰凉,肝部也疼得十分厉害,但他却全不在意,仍然在艰难地前进着。

他们越过陇海路,涉渡杜庄村,每经过一个村庄,焦裕禄都要进村看看当地村民的住房,观察一下群众的思想情绪,还找几个老农交谈,向他们请教当地历年洪水的排泄情况。

最后,他们来到王孙庄,参加了城关公社党委召开的防汛“战地”会议。

会议的气氛有些低沉。焦裕禄瞅了一下人们的神情,正想说话,城关公社党委书记闷闷不乐地说:“老焦,这场雨一下,群众的心又凉啦!秋苗淹死啦,麦子也泡到水里啦!

有的群众说:“原来还一股劲指望今年摘掉灾区帽,这一来,不说摘掉帽子,又给拴上一条帽带,戴得更紧啦!”

焦裕禄静静地听着,心里默默地想着:局面刚刚好转,又来这场大雨,干部、群众的情绪又受到影响。当前最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各级领导和干部的思想问题。可怕的不是灾害威胁,可怕的是领导和干部在灾害面前萎靡不振。

焦裕禄环视一下在场的人,大声说:“这场雨,的确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困难,但我们共产党人是不怕困难的。去年你们公社先旱后淹,灾荒很大,后来由于你们不屈服,不低头,依靠群众,终于初步扭转局面。去年能做到的事情,为啥今年做不到?”

听到焦裕禄提起去年战胜灾荒的的事情,城关公社干部的心中都乐滋滋的。

去年,正是在城关公社干部面对灾荒一筹莫展的时刻,焦裕禄赶来了,焦裕禄领导他们进行生产救灾,极大地鼓舞了他们抗灾的信心。

此时,城关公社的干部们都怀着感激的心情,凝视着焦裕禄。

焦裕禄激动地说:“咱们都是群众的带路人。在一个县,县委是全县群众的领导核心;在一个公社,公社党委就是全公社群众的领导核心。现在,群众都在看着咱们。越是在困难的关头,领导干部越是应该挺身而出,站到困难的最前面,用咱们的勇气和信心,去鼓舞群众的斗志!”

焦裕禄的话,像一把火,烧得人们心里热烘烘的。会场上的气氛变得活跃了,人们的脸上出现了笑容。精神一振作,办法也出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许多措施:

“抓紧排水救苗,晾地抢种。”

“管理好秋季作物,争取多收——夏季丢了秋季捞。”

“搞好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增加收入——农业丢了副业捞。”

焦裕禄听着听着,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他兴奋地补充说:“城关土地高低不平,北边地高、地好,南边地洼、沙多。好地、高地加强管理,争取多收;沙地、洼地有枣林,搞好副业生产,就捞回来啦!城关公社是好地方,淹了有高岗。旱了有洼坑,不淹不旱更会取得大丰收。”

听了焦裕禄的话,在场的人都深受鼓舞,精神为之一振。

有人说:“老焦这一说,城关公社既有摇钱树,又有聚宝盆了!”

焦裕禄点了点头,认真地说:“麦季丢了秋季捞,农业丢了副业捞,洼地丢了岗地捞,地上丢了树上捞。只要我们鼓足干劲,事事依靠群众,我相信,‘灾帽’一定能摘掉。”

在从王孙庄回县的路途上,焦裕禄头顶大雨,脚踩泥泞,认真地思考着,一个“四丢四捞”的抗灾方案,在他的思想上形成了。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忘记了饥饿与疲劳,随即召开电话会议,征求在下边的县委委员们对“四丢四捞”抗灾方案的意见。

这个方案一提出,立即得到大家的支持,变成了县委的指示,迅速地贯彻到全县各个角落。

电话会结束,挂钟的时针已指向午夜两点。这时候,焦裕禄才感到肚子饿得厉害,肝也疼得厉害。

在县委“四丢四捞”的战斗口号下,群众性的抗灾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转眼到了8月,秋粮眼看就要到手。全县群众正在加紧进行田间后期管理,争取超产多收,千方百计地想向国家上缴点粮食。

就在这时候,又来了一场七天七夜的暴雨。除了部分高地,全县成了一片汪洋。

灾害,接连不断的灾害,向着兰考36万人民袭来,向着兰考县委袭来,向着焦裕禄袭来!

面对着这场难以克服的灾难,焦裕禄并没有丧失信心,他面对扑天盖地的暴雨,轻蔑地说:“大雨,你下吧,你下得再大,我们也不害怕!”

焦裕禄决定立即召开县委会议,讨论“大雨以后怎么办”这个问题。

会议开始了,县委委员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到焦裕禄的身边,用亲切的话语安慰他,用热情的目光鼓励他。

大家严肃地分析灾情,多方查找有利条件。经过热烈讨论,做出生产救灾的决定。

最后,焦裕禄说:“立即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刀山火海也要过,再大的困难也要战胜它!现在马上就分头下去,深入公社、大队、生产队,贯彻县委抗灾决议,迅速把群众发动起来。形成一个声势更大、规模更大的群众性抗灾运动!”

会议刚一结束,焦裕禄就出发到受灾情况十分严重的赵垛楼大队去了。

焦裕禄查找兰考三害根源

焦裕禄刚从乡下回到机关,县委常委们就先后来到他的住处。大家亲热地交换着各自下去蹲点的情况,商量着第二天县委扩大会议的中心议题。

有人把自己起草的改变兰考面貌的方案递给焦裕禄,让他提些意见。

焦裕禄高兴地接过来,立刻开始阅读。

读着读着,焦裕禄开始兴奋起来。方案上的一行字引起了他的兴趣:天天走,天天看,一下看了十多年,看准了兰考县的灾根是风沙、内涝和盐碱。

焦裕禄经过思考,决定明天的会议就讨论这个问题。

第二天,县委扩大会议开始了。

焦裕禄在会上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会议根据焦裕禄的建议,决定成立除“三害”办公室,集中力量研究、治理兰考的风沙、内涝和盐碱。

在焦裕禄的提议下,县委先后抽调120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控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

会议结束前,焦裕禄再次提醒大家说:“要彻底查清情况,光靠专业调查组不行,还必须和广大群众结合起来。”

会议结束以后,新组成的“三害”调查队,来到各个公社,开始艰苦的调查工作。

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一起,亲自参加这次调查。

这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同志们都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

焦裕禄十分风趣地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我可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这句话,焦裕禄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焦裕禄在调查期间,以身作则,事事起到带头作用。

焦裕禄顶着狂风,踩着沙窝,奔走在起伏不平的沙荒地带;焦裕禄冒着大雨,赶着水流,奋战在各个洼波和每条河边……

风沙最大的时候,焦裕禄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雨最大的时候,焦裕禄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

河道旁、洼坡里、沙岗上,都留下焦裕禄的足迹。

狂风怒吼,黄沙滚滚。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有一个人正弯着腰,逆风而行,艰难地向着沙丘挺进。

这个人,就是带病参加调查工作的焦裕禄。

一次,焦裕禄带着城关公社社长卓兴隆,在风沙中走了七八里,来到城关公社的胡集南地。

这时候,焦裕禄掏出手巾,凑到老卓跟前,大声地说:“快擦一擦吧,看你成了大花脸啦!”

老卓用毛巾抹去脸上的泥沙。

焦裕禄弯下腰一看,大吃一惊;对着老卓的耳朵说:“你看这一片庄稼,连根都刮起来啦!这一带的风好厉害呀!”

老卓叹了一口气,说:“这里是个风口,北边是黄河故道,所以刮起风来,什么阻挡都没有,多少年都是这样。”

这时候,突然席地卷起一阵急骤的旋风。老卓向前一扑,想要护住焦裕禄,不料他向前扑得过猛,没站住脚,身子向右边倒下去。焦裕禄一把拉住他,在风中大声地说:“要站稳脚跟,顶住大风大浪啊!”

老卓笑着说:“跟着你,摔不了跟头。老焦,大风正在考验咱,咱们应该怎么办?”

焦裕禄对这个问题似乎胸有成竹,他斩钉截铁地说:“锁住它!用防风林锁住它!今年就在这里插柳栽树,营造防风林带。一道不行两道,两道不行三道。总之,一定要堵住这个风口。还可以挖挡风沟,筑防风墙……办法多得很。”

老卓看着焦裕禄,眼中充满敬意,他敬佩地说:“老焦,别看你来兰考不久,你对付风沙的办法,还不少哩!

焦裕禄淡淡一笑,谦虚地说:“这哪是我的办法呀,这都是群众告诉我的。”

焦裕禄停顿一下,凝视着远方,充满深情地说:“老卓,要好好记住,当你感到工作没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只要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

就这样,焦裕禄不顾自己的病痛,在调查工作中忘我地工作着。

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焦裕禄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他们从黄河故道开始追寻,然后越过县界、省界,跋涉千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

1963年,秋汛提前来到兰考。大雨自天而降,狂泻不止。洼地开始积水,河道四处漫溢。

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一片汪洋。

刚从下面公社赶回到县里的焦裕禄,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又投入紧张的战斗。

焦裕禄在电话上和其他几个常委商量说:“我建议县委领导同志立刻分头下去,一面领导群众排水抗洪,一面抓紧时机,冒雨观察,查清水路。公社、大队的领导干部,也一定要亲自到现场去,认真地查看,详细地记录,就地绘图。要一段一段地看,一片一片地查,弄清哪里走水,哪里阻水,哪里需要挖河、开沟、架桥、扒口。”

一个书记在电话里关切地对焦裕禄说:“你的身体不好,我们分头下去,你在家里指挥。”

焦裕禄十分坚定地说:“不!我的病不要紧。在这大水成灾的紧要关头,全县人民都在看着我们。只要我们和他们在一起,他们就有战胜洪水的勇气。再说,趁着这个大好时机,我们都到第一线去,就可以看清水头流向,拿到第一手资料。”

焦裕禄说完这些话,就带着办公室的3个同志察看洪水去了。

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

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肝部异常疼痛,他不愿停止工作,只是不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区。

3个青年看到焦裕禄病得这么厉害,就恳求他:“焦书记,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

焦裕禄没有同意,他嗔怪道:“你们总好唠叨我的病。要想改变兰考面貌,咱就不能歇着。走!向前走吧!”

雨,下得更大了。前面的一条小河哗啦啦地叫着。他们走到河边一看,路早已找不到了。

焦裕禄首先下河。

在白茫茫的雨雾中,一个浑身湿透的人,在探险队伍的最前面,艰难地前进着。他手里拿着一根高梁秆,正在试探水的深浅……

这个人就是焦裕禄。

焦裕禄担心着同志们的安全,就走在最前头,为大家侦察着前进的道路。

焦裕禄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焦裕禄站在洪水激流中,忍着病痛,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

他们走过被水包围的一个又一个村庄,又走过遍地积水的无数沟渠河道。

每过一村,焦裕禄都要找来当地的干部和老农,仔细地听取他们对根除涝灾的意见。

夜幕降临的时候,焦裕禄带领着3个年轻人赶到金营大队。

金营大队的支部书记李广志刚从地里查水回来,他看见焦裕禄等人,感到十分吃惊,忍不住问焦裕禄:“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

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幽默地说:“就坐这条船来的。”

李广志连忙抱来一堆柴禾,让大家烤烤衣服。

焦裕禄却说:“现在哪有时间烤火!来,我们还是研究怎么治水吧!”

焦裕禄说着,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指着自己画的草图,一边指点着,一边仔细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

焦裕禄还嘱咐李广志和几个村干部说:“要挖这几条河道,还牵涉到其他大队。动工以前,你们要主动和他们协商好,做到团结治水,大家满意。你们支部抓紧研究一下,看这样行不行。如果觉得可以办,而且能够办到,那就快办、大办!有啥困难可以给公社说一下,他们会具体帮助你们的。”

李广志没有想到,焦裕禄对待工作竟然如此认真负责,深入细致!

到吃饭的时候,李广志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却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话音未落,他已向风雨中走去。

几个干部、群众把焦裕禄送到村头,依依不舍地凝视着他那渐去渐远的身影……

焦裕禄领导的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奋战好几个月,跋涉5000余里,终于掌握了有关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队已经查清,全县有84个风口,他们还认真地给这些风口编号、绘图。此外,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他们也调查得清清楚楚,并且在此基础上,绘成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经过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县委基本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也有了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大家战胜“三害”的信心更充足了。

寻找根治三害的好办法

夜深了,焦裕禄依旧无法入睡。阵阵的肝痛使他双眉紧皱,县委工作沉重的担子,更使他无法轻松地进入梦乡。

此时,焦裕禄在苦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抗灾斗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有高有低,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快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抗灾工作。

经过思考,焦裕禄决定发动县委领导同志再到群众中间去,集中群众的智慧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

焦裕禄自己更是经常住在老贫农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

焦裕禄认真听取广大社员的意见,虚心地向群众请教。他在群众中学到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出不少可贵的经验。

焦裕禄在农村还了解到一些令人鼓舞的先进事迹。

韩村是一个只有27户人家的生产队。1962年秋天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每人只分了12两红高梁穗。

在这样严重的困难面前,生产队的社员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不能支援国家,心里就够难受了,决不能再拉国家的后腿。”

就在这年冬天,韩村农民割草27万斤,养活了全体社员,养活了8头牲口,还修理了农具,还买了7辆架子车。

秦寨大队的社员,在盐碱地上刮掉一层皮,从下面深翻出好土,盖在上面。他们大干深翻地的时候,态度坚定地说:“不能干一天就干半天,不能翻一锨就翻半锨,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啃,也要把这碱地啃翻个个儿。”

赵垛楼的社员在夏季基本绝收以后,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沟,同暴雨内涝搏斗。1963年秋天,这里一连9天暴雨,他们却夺得了好收成,卖了8万斤余粮。

焦裕禄在县委会议上,多次讲述这些先进典型的重大意义。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号召全县社队向他们学习。”

经过调查研究,焦裕禄总结了很多近几个县治理风沙的经验,他决定在兰考境内,大量地栽植泡桐,用来防治风沙。

1963年3月,在一次县委会上,大家在研究造林问题时发生了争论。

有人说:“把树种到沙丘上、风口上,这样可以防风固沙。”

有人说:“把树种到大路旁,这样可以绿化环境。”

焦裕禄说:“两种意见都有道理,都应当实现,但有个步骤问题。我的意见是先顾吃饭,后顾好看。”

大家觉得焦裕禄做出的这个总结全面周到,主次分明,都愉快地接受了焦裕禄的意见。

于是,兰考县人民开始大面积种植泡桐。

焦裕禄亲自参加种植泡桐的劳动,他还满怀深情地亲手栽下一棵泡桐。

一天,焦裕禄到城关公社胡集大队朱庄检查工作,看到他春天栽的那棵桐树长得很旺盛,感到十分高兴。

同志们都要求焦裕禄在这棵树下留个影。

焦裕禄摇了摇头。

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刘俊生劝说焦裕禄:“群众和你在一起合了影,一定很高兴,这对群众的鼓舞不就更大吗?”

焦裕禄大笑起来,说:“好吧,叫你照!就在泡桐树旁拍一张吧!”

刘俊生这才给焦裕禄拍下一张十分珍贵的“生活照”。

焦裕禄平时很少照相。很多次,刘俊生想拍下焦裕禄与群众一起忘我工作的镜头,都被焦裕禄制止了,焦裕禄要求刘俊生只拍摄广大群众的镜头。他在兰考留下的3张照片,两张都是趁他不防时偷拍的。

除了种树以外,焦裕禄还积极提倡在兰考地区栽种花生。

3月13日,兰考县委从河南桐柏县调了一批花生种子运到兰考。焦裕禄提议分配时先保证适合种花生的重点地区。于是,县委决定给老韩陵5000斤花生果。

焦裕禄和城关区长亲自组织群众剥皮。

播种时,焦裕禄又和社员一起点播。

花生种下以后,焦裕禄又经常到花生地里除草、治虫、查看花生的生长情况。

7月的一天,焦裕禄下乡检查工作路过金营大队郭庄时,他突然跳下自行车向一块高地走去,那里长着几棵棉花。

焦裕禄说:“为啥别的地方不长,这里长呢?”他捏一小撮土放进嘴里品尝滋味。

随行干部惊讶地问:“焦书记,你咋吃土呢?”

焦裕禄吐口唾沫,说:“我的舌头是个化验器,能随时化验出土里包含的盐、碱、硝的情况。”

不久,焦裕禄组织除三害办公室、农业局、科委和各公社农机站等有关部门64人,对全县碱地面积、分布情况、地下水位进行全面丈量、调查。

在普查期间,焦裕禄经常带着行李,拿着干粮,挎着水壶,和盐碱普查队的同志一块下去。

为了弄清一块盐碱地情况,他们反复丈量,挖掘地下水,焦裕禄还经常用嘴品尝含盐碱成分。

焦裕禄十分风趣地说:“用舌头一舔,咸的是盐,凉的是硝,又骚、又辣、又苦的是马尿碱。”

经过10多天的艰苦工作,焦裕禄与普查队一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焦裕禄让大家把盐碱地分牛皮碱、马尿碱、瓦碱、卤碱、白不卤、其他碱6类进行分类统计,绘制出全县盐碱分布、分类图。

通过详细调查,焦裕禄得出一个结论:内涝是形成盐碱地的根本原因。

1963年9月,兰考县委在兰考冷冻厂召开全县大小队干部的会议。

会上,焦裕禄声音洪亮地号召全县人民:

发扬革命精神,在全县范围内锁住风沙,制服洪水,向“三害”展开英勇的斗争!

焦裕禄时刻关心群众冷暖

1963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13天雨,雨量达250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被水淹死,全县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

焦裕禄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紧急的生产救灾。

一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

过了一会儿,焦裕禄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农民们住得咋样?牲口咋样?”

接着,焦裕禄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几件工作。他说:

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

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

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

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

第五,教育全党,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

第六条,把检查执行的情况迅速报告县委。

办公室的同志记下焦裕禄的话,立即用电话向各公社发出通知。

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焦裕禄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积雪有半尺厚。

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呼扇着。

这一段时间,焦裕禄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他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领头高唱《南泥湾》。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他在风雪中走访9个村子,访问几十户生活困难的农民。

在许楼,焦裕禄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

这里住的是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

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

老大爷问:“你是谁?

焦裕禄说:“我是您的儿子。”

老人一愣,又问:“大雪天,你来干啥?”

焦裕禄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

双目失明的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

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窜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

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老人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向他问寒问暖的人是谁,听到他说的话却很入耳。

老人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平易近人的干部,发觉他又黑又瘦,身上的衣服也很破旧,特别奇怪的是,这位干部一面说话,一面老用一只手捂着肚子,还微微地弯着腰。

老人关心地问:“同志,你咋这么瘦?你有病吧?”

焦裕禄忍住病痛,对老人露出微笑,意思是让老人放心。

焦裕禄走后不久,有人给老人家送来粮、布、钱,并且告诉老人,这是县政府从国家救济物资中拨给他的。

这时候,老人才知道来看望他的那个人,原来就是县委书记焦裕禄。

受到过焦裕禄细致关心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很多。

1963年12月11日,焦裕禄来到社员张传德家,看到张传德的爱人正抱着一岁的男孩,不停地流泪。焦裕禄连忙问:“大嫂,孩子怎么啦?让我看看。”

焦裕禄伸出双手,就要去抱小孩。

孩子的母亲却伤心地说:“别抱了,他快要断气了。”

焦裕禄吃了一惊。他看着孩子那张苍白的小脸,看着孩子的母亲伤心欲绝的样子,不禁心急如焚。

焦裕禄问清楚孩子的病情以后,亲切地说:“大嫂,你不要难过,我们一定会设法救活你的孩子。”

焦裕禄说罢,匆匆赶到大队部,他给县医院院长高芳轩打电话,要他们好好给这个病危的孩子治疗。

焦裕禄放下电话以后,还是有些不放心,又给医院负责同志写了一封信,让张传德带上到县医院去。

孩子住院期间,焦裕禄曾经3次打电话询问孩子的病情。

经过25天的精心治疗,小孩病全好了,而且吃得又白又胖。

这个原名叫张徐州的小孩,在焦裕禄逝世后,为表示继承焦裕禄遗志,改名叫张继焦。

1963年12月13日的晚上,北风呼啸,小雨下个不停。

焦裕禄身披雨衣,提了2斤羊肉、2斤红糖、3斤大红枣、5斤黄豆,到土山寨村农民郭汪民家。他敲了敲门说:“大娘,我来看您老人家啦!”

郭大爷开了门,一看是焦裕禄,感激地说:“老焦,天这么晚你怎么又来了!”

焦裕禄坐在大娘床头说:“大娘的病好点了吧?我今天去红庙,听医生说,羊肉、红枣、红糖、黄豆放在一起熬汤喝,可以治浮肿病,我特意给您带来点试试。”

在焦裕禄的亲切关怀下,郭大娘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焦裕禄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

有一次,焦裕禄又来到老韩陵大队蹲点,他号召每一个队干部,都要为每一户农民种一棵花椒树。他回到县里以后,又在百忙中,打电话给大队党支部,询问栽树的情况。

有人不以为然地说:“栽一棵树能有什么作用?”

焦裕禄却说:“一棵花椒树看来没有多大作用,但千百棵花椒树却系着千百户农民的心。”

在焦裕禄和县委同志们的带动下,兰考县的各级机关和广大干部,都十分关心群众生活。他们纷纷下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粮管所的同志,把粮食加工好,挨家挨户送到农民手里。

基层供销社的同志,走村串户,送去群众需要的生活用品。

银行的工作人员,把贷款一一送到村民们手里。

医院的医护人员,到群众家里,为群众看病,送药……

做好兰考人民的父母官

焦裕禄常说:“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县委这个‘班’带好,必须使这‘一班人’思想齐、动作齐。”

焦裕禄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时,除三害办公室缺椅子,除三害办公室主任向焦裕禄诉苦,他还说办公室里面的椅子很多都是破破烂烂的。

焦裕禄十分风趣地问他:“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

这位主任低下了头。

焦裕禄又语重心长地说:“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改变,还在大量地吃国家的统销粮,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情,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听了焦裕禄的话,这位同志从此再也不嫌弃办公条件简陋了。

焦裕禄不仅耐心地说服下属改正缺点,对于犯了错误的干部,他也绝不放弃,总是用真诚的态度,主动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成为优秀干部。

有一位公社副书记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当时,县委开会,多数委员主张处分这位同志。

焦裕禄经过再三考虑,提出暂时不要给他处分。

焦裕禄说:“这位同志犯了错误,给他处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处分是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当前改变兰考面貌,是一个艰巨的斗争,不如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考验他,锻炼他,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为党的事业出力,这样不是更好吗?”

县委同意焦裕禄的建议,决定派这个同志到灾害严重的赵垛楼去蹲点。

这位同志临走时,焦裕禄把他请来,严肃地批评他,又亲切地鼓励他。

焦裕禄说:“你想想,当一个不坚强的战士,当一个忘了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员,多危险,多可耻呵!先烈们为解放兰考这块地方,能付出鲜血、生命;难道我们就不能建设好这个地方?难道我们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当怕死鬼?当逃兵?”

这位犯错误的同志深受感动,他流着泪说:“焦裕禄同志,你放心……”

这位同志到赵垛楼以后,立刻同群众一道投入治沙治水的斗争。他发现群众的生活困难,就提出要卖掉自己的自行车,帮助群众,县委不同意他的做法,说:“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从思想上武装赵垛楼的社员群众,领导他们起来,自力更生进行顽强的抗灾斗争,一辆自行车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

焦裕禄也时常来赵垛楼。他关心赵垛楼的2000多个农民,他也关心这个犯错误的同志。

这年冬天,在焦裕禄的领导下,赵垛楼村民用沙底下的黄胶泥封盖住为害农田多年的24个沙丘,还挖通河渠,治住内涝。这个一连7季吃统销粮的大队,一季翻身,卖余粮了。

那个犯错误的同志,思想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抗灾斗争中,冲锋在前,表现得很英勇,没有辜负党和焦裕禄对他的期望。

兰考县的干部们对于焦裕禄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都无法忘记焦裕禄对同志真挚无私的关心。

有一个在焦裕禄身边工作过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焦裕禄善于提出问题叫大家思考,启发大家提出意见,你说得对,他就鼓励你,支持你;你说得不对,他在做总结的时候,总是给你留一个想一想的余地。”

焦裕禄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下属,对待自己的家属也从不放松要求,不允许家属享受一点特殊待遇。

一个冬天的晚上,焦裕禄正在灯下阅读文件,大儿子国庆兴匆匆地回来了。

焦裕禄抬起头来,看着国庆,问:“你上哪儿去啦?这么晚才回来?”

国庆仰起小脸,笑着回答:“我看戏去了。今晚这场戏真好看。”

焦裕禄警惕起来,问国庆:“哪里来的票?”

国庆兴奋地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叔叔没有收票就叫我进去了。”

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他严肃地说:“国庆呀,今天晚上你做了一件错事,你知道吗?”

国庆天真地问:“什么错事?”

焦裕禄说:“孩子,你想想,看戏的人都买票,你看戏却不掏钱,这样做对吗?”

国庆不服气地说:“票是人家送的嘛!再说我是小孩子,谁也不会在意。”

焦裕禄有些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说,年龄小,就可以占便宜吗?”

国庆低下了头。

焦裕禄又耐心地说:“你要知道,小时候养成了占小便宜的坏毛病,将来长大了,就会占大便宜,这样做多危险啊!”

国庆知道自己做错了,就一头钻进被窝,再也不说话了。

第二天,国庆拿着爸爸给他的两角钱,自己送到戏院。他还对戏院的同志说:“这两角钱是爸爸叫我送来的。爸爸还说,以后再也不准我看白戏了。叔叔,你以后别送给我票了,我要是没有票,就不看!”

这件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焦裕禄又建议县委起草了一个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焦裕禄不仅不允许子女看白戏,更不允许子女利用他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找工作。

焦裕禄的大女儿守凤初中毕业了。全家人都为家里有了一个初中毕业生而感到高兴,守凤却整天呆在屋里,愁眉苦脸,不愿见人。

原来,守凤认为自己没有考上高中,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因此不好意思见人。她期盼着父亲焦裕禄能为她安排一份体面的工作。

一天晚上,焦裕禄把守凤叫来,对她说:“没有考上学就干别的,革命工作多得很,何必整天闷闷不乐,这哪像个青年的样子?”

守凤没说话。

焦裕禄看到守凤情绪低沉,就说:“初中毕业就不简单啦。咱家几辈人谁上过中学?现在你中学毕了业,成了咱家的‘秀才’啦!”

一句话把守凤说笑了。她苦笑之后;有些难为情地对父亲说:“没有考上高中丢死人了,我以后咋办呢?”

焦裕禄对这件事情早有安排,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咋办,好办得很。没考上高中就上农业大学,参加体力劳动。”

守凤立刻摇了摇头,显得很不高兴。

焦裕禄看了守凤一眼,认真地说:“不去农村也可以,那就去当理发工人。”

守凤更生气了。

这时候,焦裕禄把几本特意为宁凤买的书交给她,并耐心劝说她:“这几木书,介绍了好几个青年参加劳动的光荣事迹,你看看,想想,啥时想好了,再把想的结果告诉我。”

正在这时,有人知道县委书记的女儿要找工作,就主动来对焦裕禄说:

“守凤没考上学,就给她找个工作吧!”

“小学教师人手缺,守凤很合适啊!”

“邮电局要招话务员,叫守凤去吧!”

焦裕禄却十分严肃地说:“不,不能让她去干这些。这几年,守凤这孩子染上了厌恶劳动的坏习惯,再说她长这么大,还没参加过体力劳动,劳动这一课一定要让她补上。一定要找个又脏又累的活给她干,让她锻炼锻炼。”

焦裕禄清楚地记得,在守凤上中学以后,开始计较吃穿,她经常和同学们比吃、比穿,经常在他面前闹着要零花钱,吵着要做花衣服。有一次竟然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为什么总叫我穿烂衣服,也不给我零花钱,我这书记的的女儿,跟谁都比不上。”

焦裕禄听了这些话,意识到女儿开始爱慕虚荣,不禁吃了一惊,但他还是耐心地说服守凤:“书记的女儿怎么了?书记的女儿难道就应该高人一等?干部的子弟,只能带头吃苦,不能有任何特殊。再说你现在穿的并不坏,冬有棉,夏有单,虽然破一点,但比起老一辈革命者来,已经好得没法说了。”

后来,守凤在爸爸的耐心教育下,终于想通了,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天,焦裕禄亲自领着守凤来到食品加工厂,对厂长说:“守凤到你们厂当临时工,进行劳动锻炼。分配工作时,你一定要把她安排到酱菜组,这对改造她怕脏怕累的思想有好处。”

临走前,焦裕禄又一次交代厂长说:“你们不要以为她是我的女儿,就另眼看待,应该对她的思想、工作,抓得更紧,要求得更严。”

守凤参加劳动后,焦裕禄仍然不断地教导女儿说:“要彻底放下架子,不要以为自己是中学生、书记的女儿,就了不起啦!一定要虚心向工人学习,要学习工人们的先进思想和高贵品质。”

有一次,守凤对爸爸说:“前两天厂里叫我挑着担子,去给门市部送酱油。当时我觉着不好意思,有些不乐意去。可后来我想起你平时对我的教育,我就去了。我挑着酱油担子,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结果熟人见了,不但不笑话,还夸我哩!”

焦裕禄听了,脸上露出笑容,他高兴极了。

焦裕禄就这样以身作则,从不以权谋私。兰考人提起他的清正廉洁的作风,都赞不绝口。

兰考人说起焦裕禄,都饱含深情,他们说:“焦裕禄是我们县委的好班长,好榜样。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我们充满信心,敢于大作大为,心情舒畅,就是累死也心甘。”

群众这样说,干部们也这样说,焦裕禄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这样说。

县委一位副书记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

1963年2月20日,焦裕禄收到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增勇的来信。张增勇在信中说:

我于16日路过崔园子公社,发现当地群众生活很困难。出现了人口外流、逃荒要饭,拆墙、扒房、送童养媳、卖子女等问题,情况十分严重……

焦裕禄对这封信很重视,立即签发给县委常委,并决定将信中反映的10个生产队作为特重灾队,派人去宣传政策,安定民心。

焦裕禄还提出对断炊户先借一些粮食,然后在摸底的基础上,按政策迅速发放统销粮。

在焦裕禄的亲切关怀下,崔园子公社的困难群众解决了生活问题,开始积极发展生产。

1963年5月18日深夜,焦裕禄刚看完文件,准备睡觉。

这时忽然狂风呼啸,大雨倾盆,焦裕禄担心兰考县群众的安危,披上雨衣就出去了。

爱人和孩子在火车站找到了焦裕禄,有些不解地问:“你一个人出来,怎么不吱一声?”

焦裕禄说:“我出来看一下县城里的水能不能排出去,城关镇有些群众的住房不牢固,我去转了一圈看看。”

第二天天不亮,焦裕禄马上开县委常委会,安排全县干部群众排水。会后,焦裕禄脱去鞋袜,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带领3位同志赶往水灾最严重的社、队,察看群众们的生活。

焦裕禄日夜为群众的生活贫困而忧虑,其实他自己也一直过着贫穷而俭朴的生活。

1963年8月,焦裕禄的小孩找爸爸要钱买新铅笔,焦裕禄看看铅笔头说还能用。

几天之后,孩子又要新铅笔。焦裕禄看着笔头说,还能用。

铅笔用到像一粒花生米那样长了,孩子又要换新的。焦裕禄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帽往铅笔头上一套说:“这不是还可以用吗?”

接着,焦裕禄又给孩子讲,生产一支铅笔多么不容易,教育孩子要爱护工人叔叔的劳动成果。

1964年2月7日,国家给兰考拨来一批救济棉花。救灾办公室的同志看到焦裕禄的棉袄很破,决定照顾他3斤棉花,让他换件新棉袄。同志们怕焦裕禄不要,就把3斤棉花票送到他家里。

焦裕禄知道这件事后,又让家属把棉花票退了回去。

焦裕禄对救灾办公室的同志说:“救灾物资是给群众的,我们不能要。虽说我的棉衣破点,但还能穿,比起没有棉衣穿的群众强多了。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实际上,焦裕禄的许多衣物都该换了。

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被里烂了就翻过来用,衣服、鞋袜补了又补。

爱人徐俊雅总想给他换件新的,而他却常常对家属说:“现在兰考遭灾,群众生活很苦。跟群众相比,咱穿的就不错了。比我要饭时披麻包片,住房檐下避雪那会儿强多啦!”

有一次,焦裕禄的一件已缝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又破了,焦裕禄又让爱人徐俊雅缝补。徐俊雅一看实在是破得不能再补了,就不愿意补。焦裕禄又求岳母给缝补,焦裕禄的岳母也说太破不能补了。于是,焦裕禄就自己动手缝补,还笑着说:“补丁多了,穿着结实。”

夏天,焦裕禄连凉席也不买,只花4毛钱买一条蒲席铺。

1964年2月11日至28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焦裕禄到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探望老母亲,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离家17年的第一次探亲。

焦裕禄在他的干部档案自传中是这样叙述他的母亲的:

母亲李氏63岁,住山东家种一亩地生活,完全依靠我并爱人工资640分。我除经常向家寄钱供母亲生活外,母亲农闲时有时也到我处住三两个月。

焦裕禄此时已是重病在身。

县委考虑到焦裕禄一家生活困难,经过研究,决定给他一点补助,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临行前,也就是1964年春节前一天,焦裕禄到县政府大院找到县长程世平,有些难为情地说:“老程,你手头宽不宽裕,能不能借给我三四百元?”

程世平有些吃惊地看着焦裕禄。

程世平知道,焦裕禄夫妇平时省吃俭用,因为要赡养老人,抚育6个子女,有时还接济穷困群众,日子过得相当紧巴,可他没想到焦裕禄这样一个15级干部连回老家探亲的路费也凑不够。

焦裕禄借了300元,他写下借条,说明从他的工资里分月扣除。

焦裕禄的一个朋友后来在谈到焦裕禄探家这件事情时,深情地回忆说:

焦裕禄带着家属回山东去了。我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走出了兰考县委大院,消失在街头的人流中……

我没有想到,那是我在兰考见到的焦裕禄的最后一面……

这次回家探望母亲,焦裕禄特意把爱人徐俊雅和6个孩子全部带回去。

一路上,焦裕禄指着一块块烈士碑对孩子们讲革命烈士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徐俊雅这才明白焦裕禄把孩子全部带回老家的良苦用心。

焦裕禄和母亲欢聚的时光十分短暂。

很快,焦裕禄就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踏上回兰考奋斗的人生旅途。

焦裕禄带病顽强坚持工作

1964年春天,正当焦裕禄意气风发地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他的肝病变得越来越严重。

焦裕禄没有时间休息,他也不愿意停下来休息。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无论开会、作报告,焦裕禄都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

焦裕禄时常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焦裕禄对自己的病,从来不在意。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痛法。

县委的同志们劝焦裕禄去疗养,焦裕禄却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有一次,焦裕禄到地委开会,他的病情忽然变得更严重了,地委的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淡淡一笑,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再说,工作带来的快乐,也可以减轻疾病对我的折磨,让我完全休息,我反而会更难受!”

地委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给焦裕禄诊断病情,开了药方。焦裕禄看到药费很贵,就不肯买。焦裕禄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

县委的同志背着焦裕禄去买来3剂,让他服下,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

参加完地委会议,焦裕禄立即回到兰考。他连夜开会,传达贯彻地委的会议精神。

开会期间,焦裕禄的病情变得越来越重,但他仍然顽强地坚持工作。

焦裕禄在会上兴奋地对大家说:“春节刚过,积雪盖地,天气还很冷,但群众已经自觉地行动起来,只要我们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今年实现自足,明年争取有余,是大有希望的……”

焦裕禄正说着,一阵剧烈的疼痛从肝部袭来,豆大的汗珠,从焦裕禄消瘦的脸上滚落下来。

焦裕禄忍住疼痛,习惯地用铅笔头顶住肝部,继续讲了下去。

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焦裕禄就和县委办公室的干部张思义一起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走。

两人来到公社,大家看焦裕禄的气色不好,知道他又发病了。公社的同志十分关切地说:“焦书记,休息一下吧。”

焦裕禄摇了摇头,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

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做笔记。焦裕禄的手指在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下来。

汇报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形,都强忍住泪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焦裕禄却还是神情自若,说:“说,往下说吧。”

焦裕禄坚持听完汇报,又站起身来,坚持要到下面去看看。公社党委书记担心他的身体,再三劝阻,焦裕禄都拒绝了他的好意。

焦裕禄刚走出公社大门,一阵剧烈的疼痛袭来,他感到头晕目眩。

在这种情况下,焦裕禄再也无力坚持工作,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县治疗。

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

焦裕禄躺在病床上,心情却无法平静。他慢慢下床,坐到桌前,铺开稿纸,提起笔来,开始写一篇文章。

焦裕禄首先写下题目:《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接着,焦裕禄拟好4个小题目:

一、设想不等于现实。

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

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焦裕禄只写了一个开头,剧烈的疼痛袭来,他无可奈何地放下手中的笔。

经医生诊断,焦裕禄的病情十分严重,必须立刻转院。

县委决定送焦裕禄去开封医院治病。

此时此刻,正是改变兰考落后面貌的紧要关头,焦裕禄是多么不情愿离开他深深记挂着的兰考啊!

在去开封治病的前夕,焦裕禄仔细地交待县委的工作。他找这个同志谈谈,找那个同志问问,一直忙了一整天。

直到夜深人静,焦裕禄才拖着疲倦的身子,步履艰难地回到家里。

焦裕禄刚躺到床上,就感到肝部一阵疼痛。他随手拿过来一个放在床头的茶缸盖,用力压住肝部。

焦裕禄的眉头越皱越紧,额头上沁出冷汗。

焦裕禄的爱人徐俊雅焦急地说:“我去找医生给你打一针吧!”

焦裕禄摇了摇头,说:“深更半夜的,吵醒人家不好。”

焦裕禄忍着疼痛,披衣下床,坐到桌子跟前。

徐俊雅不禁皱起眉头。她知道焦裕禄又要工作了。她有些嗔怪地看着焦裕禄,叹了一口气,心疼地说:“唉!你就是不知道疼自己……”

焦裕禄淡淡一笑,说:“反正睡不着,我起来做些工作,还能减轻点痛苦。正好有一篇文章没写,今晚再赶一赶。”

焦裕禄离开兰考那一天,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

焦裕禄对兰考这块他为之奋斗不息的热土充满依恋之情,在去火车的路上,他走几步,就会回头看看,走几步,就会回头看看。

临上车之前,焦裕禄又把除“三害”办公室的主任叫到跟前,郑重地对他说:“除‘三害’是兰考36万人民的迫切要求,是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你一定要搞好。我看病回来,还要听你全面汇报除‘三害’的进展情况哩!”

在火车开动前的几分钟,焦裕禄还郑重地布置好最后一项工作,要县委的同志好好准备材料,等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

火车开动了,焦裕禄坐在车窗前,无限深情地凝视着宽阔无边的兰考大地,眼中充满依依不舍之情。

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来到开封,经过检查,医院发现焦裕禄的病情十分严重。

医生们为他和肝痛斗争的顽强性格感到惊异。他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站在病床前诊察,最后含着眼泪离开。

焦裕禄又被转到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当焦裕禄被担架抬着走出开封的医院时,他忽然想起一件事情,赶快把一个同志叫到跟前说:“县人委的老周正在这里住院,请你替我去看看他。前些日子他急着要出院,你去安慰他一下,让他安心治疗!”

焦裕禄到了郑州,因为病情严重,很快又转院到北京。为了挽救焦裕禄的生命,有关部门找来北京最有名气的医学专家,给焦裕禄诊治。

负责给焦裕禄看病的医生开出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

这是不治之症!

送焦裕禄去治病的赵文选同志,顿时愣住了,他不相信这个诊断,一连声问道:“什么?什么?”

医生低声说:“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20天时间。”

赵文选呆了一下,接着放声痛哭起来。

赵文选恳求医生:“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民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

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眼中含着泪水。

医生叹息了一声,心情沉重地说:“焦裕禄同志的工作情况,在他进院时,党组织已经告诉我们。癌症现在还是一个难题,不过,请你转告兰考县的广大群众,我们医务工作者,一定用焦裕禄同志同困难和灾害斗争的那种革命精神,来尽快攻占这个高地。”

焦裕禄回到郑州,在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了下来。

焦裕禄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几乎吃不下去任何东西了。

照顾焦裕禄的护士对他说:“你应该多吃点东西,如果想吃点什么,尽管告诉我们,好给你做。”

焦裕禄说:“不用麻烦你们了,现在医院的伙食已经够好了。”

焦裕禄沉默片刻,问护士:“你知道兰考灾区群众吃的是什么吗?吃红薯干。我现在吃的又是什么?我感到非常满足,甚至觉得有些过分了。”

护士听了焦裕禄的这些话,深受感动。

焦裕禄出神地望着窗外,动情地说:“我相信,总有一天,兰考人民会吃得好的,一定会吃得好的。”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去郑州看望他。

县上有人来的时候,焦裕禄闭口不谈自己的病,而是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十分关切地问:“张庄的沙丘封住没有?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有一次,焦裕禄很认真地嘱咐一个县委办公室的干部说:“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每当来看望焦裕禄的人离去时,焦裕禄眼中都露出不舍的神情,但他却说:“都不要来回跑啦!我自己有病不能工作,就难过极啦,这么多人为我奔跑,耽误了多少工作,我心里真不安啊!有这些时间,不如在家多给兰考人民做点工作吧!”

1964年5月4日,焦裕禄的女儿焦守凤到郑州探望病重中的焦裕禄,只见他嘴唇干裂,脸黄如纸,说话要用很大的力气,仍然上气不接下气。

焦裕禄见到女儿的第一句话就问:“小梅,咱兰考淹了没有?你把咱县的实际情况告诉我!”

焦守凤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说:

父亲去医院时,身体非常虚弱,脸上疙疙瘩瘩的,说话也非常吃力。我去医院看父亲,他就问我:兰考下雨了没有,地淹了没有?我对他说没有。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开封。我想,你都病成这样了,你还管兰考干么呀?

在焦裕禄病危的时候,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

焦裕禄对这两位负责同志说:

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临终之际,用尽全力,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代表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病逝于郑州,年仅42岁。

得知焦裕禄去世的消息,人们都悲痛万分。他们自发地以各种方式,沉痛悼念焦裕禄。

焦裕禄逝世后,人们在日记本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夏天,还在冰天雪飘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力量……

人们带着对焦裕禄的无限怀念,认真地诵读着焦裕禄留下的这一段话。他们在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焦裕禄高尚的人生境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焦裕禄去世后,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怀着对焦裕禄的无限崇敬与思念,为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而奋力拼搏。

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农民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他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他们含泪站在焦裕禄的坟前,仔细地讲述着兰考这一年取得的成绩。说着说着,他们已是泪流满面。

一位老农泣不成声地说:“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把你给累死的呀……”

此后,兰考人民继续发扬焦裕禄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完成焦裕禄的遗愿而努力奋斗。

焦裕禄生前带领兰考人民修建的工程,起到了良好的防旱防涝作用,为兰考的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泡桐树长得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