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画

相思树

【释义】比喻男女坚定的爱情。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

韩凭与何氏是宋国的两夫妻,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好,韩凭又是宋国国君康王的门客,一次康王见到何氏,被其美貌所迷,遂抢入家中,韩凭努斥康王,便被派去做苦力。

何氏托人带信给韩凭。不料,半路上信被劫走,交给康王。康王只见信上写着:

其雨淫淫,

河大水深,

日出当心。

他呆想半天,弄不明白,问下面的臣子,臣子们也都纷纷摇头。最后,一个名叫苏贺的大臣解释说:“‘其雨淫淫’,是说哀愁绵绵,相思不已;‘河大水深’,就是不能来往,路途艰险的意思:‘日出当心’,表明她要以死报答丈夫。”康王听后,忙派人严加看管何氏。

韩凭听说这件事先是一阵激动,当听到“日出当心”这句话时,不禁潸然泪下。他想妻子这样指日发誓,绝不相负,自己又何必苟且偷生呢?他当即挥剑自杀,以死报答妻子。

何氏也不愿再存活于人世,那天康王带她登台饮酒,趁康王酒酣不注意的时候,面向丈夫修筑青陵台的方向奋身跳了下去。血泊中,横陈着一条布带,写着:

王利其生,

妾利其死,

愿以尸骨,

赐凭合葬。

康王怎能让他们合葬在一起,怒火难消就把他们各葬在相对望的地方。

才一夜,人们看见原是光秃的坟顶竟各长出一棵梓树。过了十天,树干越长越粗,大可合抱,然后慢慢弯曲起来,互相靠近;树根相交,枝丫相绕,树上栖息着一对相思鸟,交颈悲鸣,晨夕不去,感人的声音,使过往的行人无不悲愁落泪。宋国的百姓同情他们的凄惨遭遇,敬佩他们的真挚苦恋,把这两棵树称作“相思树”。

相提并论

【释义】把不同的事或人不加区别,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婴为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大将军,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被汉景帝刘启封为魏其侯,从此声名大振,有不少人争相投奔。

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刘启立栗太子,让窦婴做他的老师。可是,三年以后,栗太子被废掉。窦婴多次奏请景帝,希望不要废掉栗太子,景帝始终不听。一气之下,窦婴便假装有病,不再入朝办事。他躲到蓝田南山脚下,过起闲庸的生活。

窦婴隐居以后,有许多人来劝他重新入朝,为朝廷出力,窦婴仍然想不开,拒绝复出。

后来,有一个名叫高遂的人,对窦婴说道:“能给您带来富贵的是当今的皇帝;和您亲近的,是窦太后。您是太子的老师,太子被废掉,您无力挽回。现在您力争无效,便装病离开朝廷。如果把这些事故放在一起来谈论,您这是有意显露皇上的过错,对皇上的决定不满啊。”窦婴觉得高遂的话很有道理,以理服人,于是重新入朝办事。

相敬如宾

【释义】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宾客一样。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胥臣(又名“臼季”)奉命出使,路过冀地(今山西河津东北),遇见一人正在田间锄草,他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双手捧献给丈夫。丈夫一本正经地接住,祝祷后进食,妇人侍立一旁等他吃完,收拾餐具辞别丈夫而去。胥臣十分赞赏,认为夫妻之间尚如此尊敬,如同对待宾客一样,何况对待别人。他深信此人必是有德之士,胥臣于是便停下行走,上前请教姓名,方知原来是朝臣郤芮的儿子郤缺。郤芮原先因功封在冀地,被人称作冀芮,后犯谋逆罪被杀。他的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耕种为生,但人们仍习惯称他为冀缺。

胥臣完成使命回国,这时晋国两位贤臣狐偃、狐毛相继去世,晋文公好似失去了左右手,闷闷不乐。胥臣便向文公推荐郤缺,担保他才德兼备,如能起用,一定不比狐毛、狐偃差。文公却认为,罪臣的儿子不能重用。胥臣进言道:

“古代尧、舜是贤君,可是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君都是不肖。大禹的父亲鲸滚治水九年不成,被舜处死;可是禹却把洪水治平,舜便把位传给禹,使他成为一代圣君。可见贤与不肖并非父子相传,主公何必记旧恶而抛弃有用之才呢?”

胥臣的一番话说得晋文公五体投地,立即下令任命胥臣为下军元帅,郤缺为下军大夫。不久文公去世,襄公继位,晋国在国丧期间遭外族侵犯,郤缺一马当先,率军迎战,迅速击溃敌军,立下头等战功。晋襄公嘉奖郤缺,升任他为卿大夫,重新把冀地封赏给他。

相濡以沫

【释义】濡:沾湿,沫:唾沫。(鱼)用唾液互相浸润身体。比喻在患难中相互救助。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外物》。

庄子小时家中贫苦,经常吃不饱饭。一天,妻子叫他到邻居家去借点粮食,不然中午全家就要挨饿了。庄子穿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服出了门,去找监河侯商量。监河侯听罢庄子来意后,说:“没问题,等秋天我把封邑之地的税金收上来后,再借300金给你,足够了吧?”

庄子气呼呼地回答道:“我来的路上,看见道路上陷下去的车辙印里,有几条鲫鱼在呼救,请我弄一瓢水救它们的性命,我满口答应了,却告诉它们说等我从吴越游历回来时,引西江之水救它们。可是那几条鲫鱼却愤怒地告诉我,与其等我这么来搭救,还不如让我到干鱼摊上去找它们的尸体呢!”说罢,庄子米也不借了,气愤地回到家里。

庄子的妻子责怪他为什么不多跑几个地方试试,庄子说:“我自有我的道理。”

他妻子说:“天大的道理也得吃饭呀,不吃饭,人总是要饿死的吗?”

庄子说:“你错了,死和生是自然规律,就像白天与黑夜会轮流交替一样。河水干涸了,鱼儿们被困在陆地上,如果都能向对方身体上吹些潮湿的空气,或用彼此的唾液浸润对方的身体(相濡以沫),那当然很好。如果不能,那就不如当初就在水波浩渺的江湖里彼此忘记,各不关心……”

庄子的妻子知道他又钻进死胡同,给他讲道理也不起什么作用,于是独自回里屋饮泣去了。

相顾失色

【释义】相互看着对方的脸色,露出惊慌的神态。

【出处】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段希尧传》。

后晋皇帝石敬塘在称帝前是后唐大将,有一次他率军攻打代北,军中突然发生了哗变,石敬塘一时搞不清原因,不知是该调查还是等事态明了。下属段希尧建议他应迅速平息这场骚乱,否则任其蔓延开来后果会不堪设想,石敬塘听从了段希尧的建议,下令把骚乱的头目处死,这场哗变就平息了。

第二年,石敬塘想在太原秘密起兵,推翻后唐的统治,便召集心腹商议,就在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群情激昂之时,段希尧却站出来表示反对,言辞很是坚决。很多人都指责段希尧不识时务,纷纷要求治他的罪。见此情景,石敬塘想到段希尧一贯忠厚老实,做事说话出于真心,所以并没有治他的罪。

石敬塘后来做了皇帝,建立了后晋。段希尧做了右谏议大夫,被派到吴越做事。出发那天,天气晴朗,正当段希尧带领士兵们坐着船在大海上航行时,忽然天色大变,狂风大作,浊浪滔天,冲上船舷。掌舵的船夫、随行的仆人相顾失色。面对这紧张的情势,段希尧镇静地对手下人说:“我这个人平生处世做事小心谨慎,言行坦荡,从不搞什么阴谋,老天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我这颗心,难道不会保佑我吗?你们不用惊慌,尽管把我当作一个依托好了。”说来奇怪,段希尧的话刚说完,大风停止了,海面重又恢复了平静,他们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

相得甚欢

【释义】彼此相处得十分愉快。

【出处】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张全义传》。

后唐时由于战火不断,各地民心惶恐。盗贼四起,但唯独河南地界还算平静,主要因为当时河南太守张全义治理有方。他一方面鼓励农民不管战事如何,都要死守家园,辛劳耕作才能吃饱穿暖,另一方面令军队加强治安,安定民心,并且他自己以身作则,勤劳节俭,并对那些庄稼丰收、副业兴旺的农民给予奖励。

由于张全义重视农耕,又善于做农民工作,因此仓库的粮食囤积得很充足。当时的另一个守将李罕之,贪污财物,对百姓施以暴力,军中常常缺乏粮食,每次都是从张全义那里索要部队的给养。当初,李罕之和张全义两人相得甚欢,到后来,因为李罕之总是向张全义索要东西,有时还动不动辱骂欺负张全义他们,张全义只得心里暗暗叫苦。

李罕之总是说,种田的人有什么了不起。对此,张全义很是看不惯他这种态度。可每次李罕之写信来索要军队吃的粮食和布匹时,张全义又说:“李太傅要,我不得不给他。”

对此,李罕之越发狂妄,以为张全义怕自己,因而对张全义从不防备。等到李罕之率领部队去攻打和收复怀、泽等地的时候,张全义悄悄地召集部队,趁着夜色奔袭李罕之,到了天明的时候,就把原来李罕之占据的三座城池攻占了。

柳营试马

【释义】柳营:细柳营的简称,泛指军营,比喻带兵的将领纪律严明。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景帝本纪》。

汉高祖刘邦死后,诸侯作乱,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吴王刘濞领导的一次吴楚七国大叛乱。

刘濞所在的吴国离汉帝国的辖境较远,在刘邦死后,吴王刘濞经过40年的经营,使吴国成为一等强国。他开山取铜,煮海为盐、使国库日渐充实,就对中央政权不肯服从了。文帝在位,与吴王刘濞还是平辈,到了景帝,吴王已是长辈身份了。对于这个侄儿皇帝,越发不恭顺,而汉景帝对他也很畏惧。

吴王刘濞看到楚、齐、赵、胶西这几个国,都在晁错的削藩政策下被削了地,眼看就要削到他自己的头上,于是联合楚、齐、齐北、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以及越国,以“诛汉贼晁错”为名,向长安进兵。

汉景帝得报后,先和平解决,杀了晁错,以谢吴王。谁知晁错虽诛,吴王仍不止兵,因为他的最终目的是要这个侄儿把皇位让出来,由他来坐。

景帝到这时候,才后悔杀了晁错,当即拜条侯周亚夫为太尉,率领36员将军迎击吴楚联军。

周亚夫的战略是不打硬仗,他用坚壁的方法,以守代攻,把兵驻屯在昌邑(今山东金乡),在柳树叶子稠密的地方扎了营,整天在这里操练兵马(柳营试马)。

吴王的军队要攻长安,必经梁国,梁王刘武是顺从汉王室的,就阻住吴王去路,吴王就尽力攻打梁国。梁王几次请周亚夫发兵援助,周亚夫拒不援助,急得梁王派特使到景帝面前控告周亚夫。景帝下诏,要周亚夫速援梁国,周亚夫也没有奉诏,坚守不出,却暗中以轻骑切断了吴楚军队的后路,把粮道断绝。

吴王刘濞在梁地消耗的军力很大,后来率军与周亚夫对阵,周亚夫还是老法子,坚守不战。吴军的粮食尽了,不战自馈,吴王只得下令退兵。这时周亚夫出兵了,突击兵像海浪汹涌过来一样,仅打一回,吴楚军就彻底垮了,楚王刘茂自杀,吴王刘濞也被杀死,人头送至长安。

柳暗花明

【释义】比喻事态眼看已无发展余地,忽然又出现了转机。

【出处】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隆兴(今南昌市)任通判时,由于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被免职,从隆兴取道回故乡山阴,在那里闲居了三年。像陆游这样胸怀国家的人,闲居在家的滋味当然不好受。他想报效朝廷却受到罢黜,内心充满了痛苦,只得整天在家读书打发时间。差不多一年时间过去了,他才渐渐轻松起来,常到附近各处走走看看。他从小在农村长大,没有当官的架子,所以和农民们混得很熟。

第二年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独自一人到二十里外的西山去游览。登西山,要翻过好几个小山头。陆游拄着手杖,顺着沿河的山坡向上行走。山,过了一重又一重;水,绕过一道又一道。走到一个去处,似乎到了尽头,再也没路走了。但拐了一个弯,却发现前面不远的山谷里有一块空地,在那里成荫的绿柳和明丽的红花之间,有一个小村庄。陆游兴致勃勃地走向前面的山谷,来到那个小村庄。村民对远道而来的陆游非常友好,热情地接待了他。

回到家后,陆游对这次西山之行印象特别深刻,便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两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此,“柳暗花明”这个成语便传开了。

树倒猢狲散

【释义】有权势的人一旦垮台,依附他的人也随即垮台,就像大树倒了,树上的猢狲无处存身只得离散一样。

【出处】宋•庞元英《谈数》。

南宋奸相秦桧,是我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他主张投降,出卖国家利益,害死民族英雄岳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唾骂。

秦桧在任职期间,大权在握,陷害忠良,扶植亲信。当时有个名叫曹咏的人,与秦桧沾亲带故,这人又善于投机钻营。秦桧任宰相之后,曹咏就攀龙附凤,阿谀奉迎,秦桧便提携他做了侍郎的官,曹咏飞黄腾达,好不神气。

曹咏的大舅子叫厉德新,在乡里当小小的“里正”,周围人都劝他走走亲戚,不要放过眼前的荣华富贵。厉德新却不屑一顾,他早就痛恨秦桧卖国求荣,对曹咏这种趋炎附势的小人从心底里看不起。

曹咏对厉德新又气又恼,暗中指使地方官吏威胁厉德新,厉德新始终没有屈服。曹咏怀恨在心,却也拿他无法。

秦桧死后,全国上下无不拍手称快。秦桧以前犯的罪行被揭露无遗,依附他的人全都垮了台,曹咏被贬新州。

厉德新听说曹咏被贬职,心中高兴,想讽刺讽刺曹咏。他想到以前听说过的故事:据说秦桧还未发迹时,曾当过私塾先生,成天与那些顽皮的孩子打交道,生活很清苦,有一次发牢骚说:“将来我有了钱,一定不做猢狲王。”他把学生比作猢狲,把自己比作猢狲王。厉德新灵机一动,以《树倒猢狲散》为题目,写了一篇赋,派人送给曹咏,曹咏打开一看,原来是讥讽他的:赋中把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之流比作依附大树作威作福的猴子,大树一倒,猴子们就散伙了(树倒猢狲散)。

树欲静而风不止

【释义】本义为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得它摇动。比喻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违背。

【出处】元•高明《琵琶卞己•书馆悲逢》。

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出游,在一树林边听到有人在哭。

孔子赶过去,发现在路边的大树下坐着一个男子,此人一身素服,头上扎着白色方巾,正以袍袖掩面,哭得很伤心。孔子见状,不由得向前走上一步,缓声问道:“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呀?为何在这里悲泣?”

那年轻人闻言,便缓缓抬起头,悲伤地说:“我叫皋鱼,年轻时酷爱读书,曾经到各国游学,所以我以前在家的时间很少,一直没有机会好好侍奉我的双亲。这次回来本打算弥补我的过失,准备献上一份孝心,可没想到,等我回来时,我的父母都已经离世了……我这份孝心无处可献哪!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啊!”

孔子听后,被其真情打动,急忙上前扶起了皋鱼。

挥戈反日

【释义】戈:古代兵器。将戈一挥,使太阳返回来。比喻无比的威力。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览冥训》。

当年,周武王率领各路诸侯征讨殷纣王的时候,大队人马从孟津(今河南省孟县南)逆流而上,勇武的战士赤膊握桨,齐力划水,战船破浪前进,船儿终于靠上岸,战士们跳下船,勇猛地向岸上的敌军冲杀。

战场上,战旗飞舞,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中,死伤敌兵无数。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率军与敌兵交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鲁阳公愈战愈勇,独自闯进敌群,东奔西突,敌人望风披靡,可眼看就要打垮敌人的时候,太阳落下西山,暮色降临了。这对胜利的一方不利,因为敌军可趁黑暗逃脱,于是,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跃回西山,大获全胜。大地恢复了光明(挥戈反日),鲁阳公也终于歼灭了敌军。

挥汗成雨

【释义】挥一把汗,汗水洒下来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极多,也形容出汗很多。

【出处】战国•佚名《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人,曾担任齐国的相国。他身材矮小,但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是春秋时有名的贤相,也是有名的辩士。

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当时,楚国非常强大,楚王根本瞧不起齐国,又听说晏子长得矮,就想要借机羞辱晏子。

晏子到了楚国,来到都城门外,却见楚国让守城门的人把大门关上了,只开着城门旁边的狗洞。守城的人说:“你长得那么矮,从狗洞里进来就足够了!”

晏子很庄重地回答说:“我访问人国时走城门,访问狗国时爬狗洞。如果你们自认为是狗,我爬狗洞又何妨呢?”

守城人无计可施,就去报告了楚王。楚王听了,也哭笑不得,总不能自己承认是狗国吧!他只好下令打开城门,请晏子进来。

楚王接见晏子的时候,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他蔑视地问晏子:“你们齐国难道没有别的人了吗?”

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人多得很!在我们的都城临淄,到处都挤满了人,人们扬起袖子可以敝日;人们挥一把汗可以成雨;路上的行人肩挨肩脚跟脚,后面的人稍不注意就会踩到前面人的脚跟。大王怎么说我们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你们齐国有人,为什么要派你当使者呢?”口气中充满了轻蔑和侮辱。晏子神情自若、不卑不亢地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者出访,是有规矩的。出访君主贤明的国家,就派贤明的人当使者;出访君主不贤明的国家,就派不贤明的人当使者。因为我是齐国最不贤而且是最没有出息的人,所以我们齐王就让我出使你们楚国。”

楚王听了,感到非常难堪,他没想到晏子这么机智,自己本来是想羞辱他一番,却反而被他羞辱了,真是自讨没趣。

指鹿为马

【释义】秦相赵高故意将鹿说成马,迫使大臣们承认,对不承认的就暗中加以迫害。比喻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马)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

赵高立了大功,被秦二世封为郎中令,成为秦二世最亲近的高级官员,但他的职位仍在李斯之下。后来他设计害死李斯,当了丞相。然而他的野心很大,想当皇帝。为了试探大臣们对自己是否服气,他玩了一个花招。

一天,他把一只梅花鹿牵到朝堂上,指着它对秦二世说:

“这是臣刚寻找到的一匹骏马,特献给陛下。”

秦二世见赵高把鹿说成是马,不禁笑出声来说:

“丞相怎么搞错了呢?这明明是鹿,却说它是马。”

赵高仍面不变色,一本正经地说:

“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可问问大臣们,它究竟是马还是鹿?”

说罢,他用威吓的眼光扫视了一下大臣,想迫使大家承认。

秦二世让大臣都来瞧瞧,并问他们它是什么。大臣们看后,有的默不出声,有的为了讨好赵高,顺着他说它是马;也有的人不愿说假话,实事求是,指出它是鹿。

事后,赵高暗中对不承认是马的大臣加以迫害,将他们投人监狱。此后,大臣们对他更畏惧了。

按兵不动

【释义】军队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览》:

卫国是春秋末年晋国东部一个弱小的国家,被迫名义上与晋国结盟,实际上完全受晋国摆布、欺侮。还要每年向晋国纳贡。国君卫灵公终于不甘长久屈于人下,就与强大的齐国结盟而与晋国断交。

晋国执政的赵鞅(赵简子)不能容忍卫国背叛晋国的行为,立即调集军队,打算袭击卫国的都城帝丘,以迫使卫灵公屈服。在出发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到卫国去暗中了解情况,并命他在一个月内回国。

不料,一个月过去了,史默没有按时回国。赵鞅不知出了什么事,心神不定。有人猜测,可能史默已被卫国人抓住杀掉;又建议说,卫国是个小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晋国的大军一到,卫国的国君会不战自降,为此请赵鞅下令出兵。

赵鞅不同意这个建议。他认为,卫灵公既然敢于同盟国断绝往来,一定会作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坚持等史默回来再考虑出兵的问题。

过了半年,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在卫国呆了这么长时间,史默回答说:“要想得到利益,却很可能得到害处,恐怕您还没有觉察出来吧!现在,卫国已任命受到过陷害的贤臣蘧伯为相国,这就使他在国内赢得了民心。”

接着,史默又讲述了卫灵公为了激励国人反抗晋国的情绪而采用的方法:

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告说,晋国已命令卫国:凡是有姐妹、女儿的人家,都要抽出一个人送到晋国去当人质。消息传开后,卫国到处是一片痛哭声和一片愤恨声。

为了使国人相信这是事实,卫灵公又让王孙贾抽选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儿,准备送往晋国。结果,出发那天,成千上万的百姓不让她们去晋国当人质,并愤慨地表示要和来犯的晋军打到底,宁死不屈。

史默还提供了一个动向:孔子已来到卫国,他的弟子子贡给卫灵公出谋划策。

最后史默说:“卫国现在的贤臣很多,士气旺盛。国君非常重视贤臣的意见,采纳他们的计谋。想用武力使卫国屈服,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赵鞅听了史默介绍的情况,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不够成熟,于是下令军队暂不行动,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再说。

挟天子以令诸侯

【释义】借着权威者的名义,发号施令。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东汉末年,汉室势衰力竭,曹操专权,以汉献帝的名义号令诸侯。当时,诸葛亮隐居乡间以耕种土地为生。

一天,诸葛亮的好友徐庶拜见刘备,对刘备说:“诸葛亮像一条卧龙,将军难道不想见一见他吗?

刘备求贤心切,便去隆中拜访诸葛亮,前后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非常廉虚地向诸葛亮求教,让他推心置腹地谈谈当今天下发展大势。诸葛亮回答道:“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在无法与他一决雌雄。孙权占据了江东地区,已经经历了三代,有天险可依,并且人民又依附他,贤能的人为他出谋划策,他可以做您的盟友,您却不可能吞并他。荆州北有汉水、沔水,南通南海诸郡,东与吴郡和会稽郡相连,西与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便于用兵的地方;益州四面都是险阻的要塞,中间是肥沃的平原,它们的主人却不能很好地治理,简直是上天赐给您的!您是汉朝王室的后代,以信义名闻天下,统领各路英雄。如果占据了荆州和益州,依靠险要的地形,然后西面与各少数民族嫡和,南面安抚好百越各部族,对外又与孙权结盟修好,对内治理好政务,一旦天下有变化,可有攻有守,那么就可以完成霸业,复兴汉室了。”从此,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也尽心尽力扶持刘备建立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

挂羊头卖狗肉

【释义】比喻表里不一。打好招牌,卖劣质货。

【出处】战国•佚名《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国的国君齐灵公有个奇怪的癖好:爱看女人穿男人的服装,并按照男人的样子打扮。为此,全国各地的妇女穿上了男人的服装。女穿男装,男女不辨,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齐灵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又让官吏们再去禁止此事,还特地下了一道命令:“今后凡是女子穿男子衣服的,一经发现,就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

齐灵公认为,采取这样严厉的措施,一定能制止女穿男装的现象。不料,结果并非如此。虽然有不少女人的衣服被撕破、衣带被扯断,但仍然有许多女人穿男子的衣服。因此,这种现象并没有被完全制止。

有一次齐灵公见到了晏子,就问他:“我已经下了命令,禁止女子穿男子的服装。一经发现,就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可是,为什么仍然制止不了呢?”

晏子说:“大王让宫中的女子都穿男子的服装,却禁止宫外的女子穿男子的服装。这就好比门外悬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的却是马肉一样,怎么能让人信服呢?您为什么不首先在宫中禁止女扮男装呢?这样,外面的人自然也就不敢违抗了。”

拾人牙慧

【释义】牙慧:指说话中流露出的漂亮言辞。形容捡了别人的只言片语而自诩。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殷浩是东晋时有名的学者,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能言善辩。他有一个外甥叫韩康伯,十分聪明,口齿伶俐,很像舅舅,因此很得殷浩的欢心。

也许是得到夸奖太多了些,也可能自以为聪明,对事物不肯深入钻研,韩康伯渐渐养成了一种好夸夸其谈的习惯,虽然什么也不会做,但装着样样都懂。对此,殷浩很不满。有一次,他看到韩康伯在和别人闲谈时那种手舞足蹈的样子以及言谈之间流露出的那种自鸣得意的神情,着实感到不快。事后,他对朋友说:“康伯自以为得我真传,其实,连我牙后那么一点智慧都未拾得(拾人牙慧)。”

草木皆兵

【释义】把风吹草动都当作敌兵。比喻疑神疑鬼。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时,中国北方形成了割据局面。其中有一支少数民族氐族的首领苻坚建立的前秦势力最为强大,逐步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土地,与统治中国南方的东晋形成了对峙。

当时的前秦皇帝叫苻坚,他仗着自己的势力强大,十分骄傲,想要消灭东晋,统一全国。公元383年,他亲自率领八十多万大军,大举南下,并且很快攻占了寿阳(今安徽寿县)。

东晋得知前秦军队来犯,晋武帝就派谢石、谢玄、谢琰等带领八万兵马去迎敌。由于敌我兵力悬殊,谢石他们就商议说:“苻坚有八十多万大军,而我们只有八万人,我们不能等他们的大军都到齐,那样我们一定会失败。我们必须趁他们大部队未到的时候,乘他们不备去攻击他们的前锋部队,挫伤他们的士气,这样才能彻底打败他们。”

于是,谢石派刘牢之带领五千精兵,先对洛涧的秦军发动突然袭击。秦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晋军取得了这一仗的胜利后,士气大振,谢石他们又指挥大军继续向寿阳反攻,直抵淝水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

这时苻坚已带了八千秦军赶到寿阳,他听说晋军消灭了他的洛涧守军,大吃一惊,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打了一个冷颤,有点沉不住气,先前的骄气也退了许多。这一天,他登上寿阳城楼去察看对岸的形势,看见晋军的阵营威严整齐,巡逻的巡逻,操练的操练,显得训练有素。

苻坚又把目光移向远处的八公山,突然觉得山上的草木晃动,好像埋伏了无数的晋军。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只是苻坚见到晋军的威整,一时心虚眼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晋兵了。

苻坚看罢,感叹说:“晋军确实是很强大啊,怎么能说他们弱呢?”

不久,晋军渡过淝水,大败秦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草木皆兵”就是把草和树木都当成敌兵,误认为四周都是伏兵。形容极度惊恐,稍有动静就疑虑重重。

草菅人命

【释义】菅:野草。把人的生命看作野草一般轻贱,任意杀害。

【出处】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贾谊是汉文帝时洛阳一位著名的学者。自小聪慧好学,极有才华。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又担任过太中大夫的官职。但因为被人嫉妒,后谪为长沙王太傅(老师)。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等文章。后来,汉文帝把他召回宫中,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导他。贾谊就此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假使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把杀人当儿戏,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贾谊到梁国任太傅后,竭尽全力辅导梁王,使梁王在学识和做人方面都大有长进。可是梁怀王不慎骑马摔死,贾谊自以为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因此终日郁郁不乐,常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死时才33岁。

可是,贾谊那段精采的论述却留传了下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释义】项庄在一旁舞剑,意图是为了刺杀沛公。比喻表面上光明正大,暗地里却另有企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6年,刘邦的军队攻占了秦朝的都城咸阳,秦王子婴率领仆人,拿着玉玺投降,秦王朝被彻底推翻。

刘邦攻占咸阳以后,与汉中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他们都希望刘邦留下来做关中王。刘邦自己也有这种想法,就派了一支军队去守住函谷关,阻止项羽他们入关。

项羽得知刘邦想派兵守关,十分气愤,就率领军队攻下了函谷关,驻扎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讨伐刘邦。

当时,项羽是各路诸侯的领袖,力量十分强大,刘邦根本不是对手。刘邦非常害怕,就采纳了谋土张良的建议,亲自到鸿门去向项羽解释赔罪。

项羽完全相信了刘邦的解释,并设下鸿门宴招待刘邦。项羽的谋土范增知道刘邦是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最强劲对手,坚决主张除掉刘邦。在酒席上,他多次向项羽示意,要项羽下令动手。可是项羽不想杀刘邦,对范增的暗示不加理睬。

范增没有办法,就去找到项庄,让他到酒席上以舞剑助兴为借口,乘机杀死刘邦。

项庄到酒席上敬完酒后,就说:“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供娱乐的。请让我来舞剑助兴吧!”说完,就拔出剑舞了起来。他舞着舞着,慢慢地向刘邦靠近。

项羽有个叔叔叫项伯,是张良的好朋友,心是向着刘邦的,他看出了项庄舞剑的真实意图是想杀刘邦,赶紧也拔出剑来与项庄对舞,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住刘邦。

张良见形势不妙,连忙溜出来找到刘邦带来的武将樊哙,要他赶快去保护刘邦。樊哙一听说刘邦有危险,马上冲了进去,站在刘邦的身后。他面对项羽,头发直立,怒目圆睁,样子十分威武。项羽很欣赏他的豪爽英武,就赏了酒肉让他吃喝。

后来,刘邦看势头不对,就借上厕所的机会上马逃走了,项庄要借舞剑之机杀死刘邦的意图未能实现。刘邦最后终于打败了项羽,建立西汉。

城狐社鼠

【释义】指以城墙为依托的狐狸,以土地庙为依托的老鼠。比喻旧社会仗着衙门势力欺压百姓的官吏。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谢鲲传》。

晋朝退守建康(今南京)后,大将军王敦全家都跟着迁往建康,在朝中极有势力,说一不二,当时人们流传“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马指司马氏)。但是,司马氏和王氏之间的内部矛盾却相当尖锐。起初,晋元帝在建康刚即位的时候,彼此还互相支持,互相利用,矛盾并不突出。后来,王敦被任命为军事统帅,镇守武昌,掌握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声威很盛,对处于长江下游的都城有很大的威胁。晋元帝觉察到了这一危险的形势,便分别任命刘隗和戴渊为镇北将军和征西将军,名义上是防范北方各国的南侵,实际上是为了牵制王敦。

王敦也明白晋元帝的企图,便生叛逆之心,借口说:“刘隗奸邪,危害国家,必须清除他这个‘君侧之奸’(君王身边的坏蛋)”!王敦的这个造反借口是从汉初的吴王刘濞那里学来的。

在王敦部下担任“长史”的谢辊对王敦说:“刘隗固然奸邪,可是,他是‘城狐社鼠’呀!”

所谓“城狐社鼠”,就是藏在城墙里的狐狸,躲在山神庙里的老鼠。人们要想捕杀城狐社鼠,都不能不有所顾忌。因为捉城狐,恐怕要毁坏城墙,得罪君王;烧社鼠,恐怕要烧坏山神庙,对神不敬。由于这样,狐鼠之辈就仗着皇城和神庙作威作福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释义】殃:灾祸。比喻无辜受到牵连而遭受损失。

【出处】汉•应劭《风络通义》。

春秋时,一天宋国的一座城门突然着火了。正巧,那天刮大风,火借着风势,越烧越猛。城里人见了,都纷纷拿着水桶、盆子之类的工具,从四面八方跑来救火。

古代的城市都筑有城墙,城墙外面有护城河,河的作用是阻止敌人攻城。城门起火了,人们就用舀水的工具从护城河中取水,浇向烈火。

因为火很大,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扑灭。这时人们才发现,护城河里的水都被舀干了,护城河里的鱼也因此遭了殃。它们都在河底的泥浆中挣扎,没过多久就都干死了。

南山可移

【释义】表示已经定案,不可更改。

【出处】后晋•刘昫《旧唐书•李元纮传》。

李元纮是唐朝人,曾做过雍州司户参军,负责掌管户籍和审理民事纠纷。

有一天,李元纮正在公堂上办理公务。忽然有几个和尚走了进来,说是要告状。原来,这几个和尚是附近一家寺院里的,寺院的和尚用积赞的香火钱开了一家磨坊,没想太平公主看中了它。太平公主就派了家奴,到寺院里闹,要强占磨坊,和尚们没有亦法,就来要求李元纮主持公道。

李元纮一听事情牵涉到太平公主,暗暗吃了一惊。这太平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女儿,权势极大,没有哪个当官的敢得罪她。李元纮向来正直,秉公断案,但今天事关太平公主,也不由得格外小心。他先亲自去了解实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调查得清清楚楚,知道磨坊确实是寺院的,就把磨坊判还给寺院。

李元纮的上级,雍州长史窦怀贞看到他竟然敢得罪太平公主,作出这样的判决,吓了一跳,害怕这事会牵连到自己,影响他的仕途,就赶紧下令,要李元纮改判。

李元纮素来耿直公正,最看不起这种趋炎附势的人,就说:“这磨坊确实是寺院的,怎么能判给别人呢?”窦怀贞说:“你怎么这么糊涂啊!那个太平公主我们怎么得罪得起呢?”李元纮说:“我并不糊涂,我知道这样判会得罪太平公主,说不定官也保不住,甚至连脑袋也要掉,但我要是不秉公断案,天理不容。”

说完,李元纮拿起笔来,在判决书上写道:“终南山可以移动,但这个判决我不能更改!”

南柯一梦

【释义】在南面的大树下做了一个梦。比喻人间的繁华像一场梦、空欢喜。

【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成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另一番世界,车行数十里,行人不绝于途,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

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抵抗,屡战屡败;金枝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遭遇一连串不幸后,便无心料理政务,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从此失去国君宠信。他心中闷闷不乐,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

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经历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

淳于棼把梦境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其实原来如此!

南冠楚囚

【释义】指被俘的楚国囚犯,泛指战俘和囚犯。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九年》。

春秋时期,晋、楚是两个大国,它们为互相争夺霸主地位,经常战火不断。

公元前584年,晋国和楚国在郑地交战,楚军大败,有个名叫钟仪的官员被晋军俘获,押回晋国囚禁。

钟仪被关押在晋国的一个兵器库内,他每天都仍然穿着原来的服装、戴着楚地的帽子,深深地怀念着楚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回到楚国去。

过了两年,晋国和楚国又发生了战争。有一天,晋景公看到了钟仪,就问看守他的官员:“那个戴着楚地的帽子的囚犯是谁啊?”官员回答说:“他叫钟仪,是两年前抓到的楚国俘虏。”

晋景公听了,就让钟仪暂时获得了自由,安慰了他几句,与他交谈起来。交谈中,晋景公得知钟仪能弹奏乐器,就让他弹琴。钟仪弹奏了一首楚国曲子,表达了他强烈的思念故乡的感情。

过了些日子,晋景公和上卿范文子谈到了钟仪的事,范文子说:“我们老和楚国打仗也不是个办法,不如把钟仪放回去,促成晋、楚和好。”

晋景公也有同样的想法,就采纳了范文子的建议,举行仪式,送钟仪回楚国。钟仪回国后,果然为促成晋、楚和好作了很大的贡献。

“南冠楚囚”就是戴着南方帽子的楚国囚犯,比喻囚禁于异国而怀念祖国的情怀,也可用来指囚犯。

南风不竞

【释义】南风:指南方的音乐。竞:强劲。比喻战争中一方失败的趋势。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八年》。

春秋鲁襄公十八年,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襄公只得派使者去向晋国请求援助。晋国国君平公联合了郑、宋、卫、曹等组成“十二国大联盟”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都城临淄也被盟军围困。

正在这时,郑国的大夫公孙舍之和公孙夏派人给郑简公送来一封密信,说大夫公子嘉密谋叛乱,勾引楚军伐郑。现在,楚国的军队已经出发,要郑简公赶快率军回去救应。

郑简公马上把这一情况告知了晋平公,晋平公请中军元帅中竹偃一起前来商议。中竹偃说:“大王,临淄城墙高大而坚固,并非一日就能攻破,现在楚国又去攻打郑国,如果郑国被楚军攻破,责任在晋国,我们应该撤围,回兵救郑!”

晋平公听了,便让郑简公先率兵回国,自己率领11国的大队人马,随后赶到。

几天后,大军来到竹阿(今山东厉城西南),晋平公知道楚军十分强大,此次救郑胜负难卜,心中闷闷不乐。乐官师旷弹琴为晋平公解闷。弹毕,师旷对晋平公说:“大王不必发愁,我刚才弹琴的时候,北风清越平和,而南风微弱低沉,死气沉沉(南风不竞)。楚国这次出兵,必将劳而无功。不出三天,一定会有好消息的。”

晋平公似信非信,便派人前往郑国探听消息。果然如师旷所料,楚军已经退兵回去,而谋反的大夫公子嘉也已经被处死。

原来,公子嘉原准备和楚军里应外合,但公孙舍之和公孙夏知道他的阴谋后,严加防范。接着,郑简公又率军赶回。而楚军进入郑国国境后,恰巧又碰到雨雪纷飞,天寒地冻,楚军冻死了不少人,又不见公子嘉内应的消息,便撤兵回去了。

晋平公十分佩服师旷从乐声而测吉凶胜负的本领。又把这消息高兴地告诉了其他诸侯,然后平安返师。

南辕北辙

【释义】辕:车杠;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而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到了战国末期已日渐衰弱。可魏安厘王仍想去攻打赵国来扩张自己和显示自己仍然强大。已奉命出使邻邦的使臣季梁听说后赶忙返回,并马不停蹄去劝阻安厘王。

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

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己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就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面如土色

【释义】脸色如泥土一般。形容人惊恐、紧张或气愤到了极点,脸上没有血色。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南宋俞良在店中借酒消愁,心中悲苦异常:自己年已25岁,数载寒窗为的是一举成名,不料赶考途中身染重病,盘缠用光了,只得卖掉毛驴才步行赶到京城。唉!谁想名落孙山。欠店主孙婆的钱还没有着落,也无颜回去再见父老乡亲。这样,想着天已黑了,只好回店歇息。

日子长了,孙婆不肯收留,情愿送他两贯钱打发他离店。俞良思量:日子实难混下去,不如用这两贯钱买些酒肉,吃饭后跳下西湖做个饱鬼,结束一生了事。于是他来到西湖边丰乐楼饮酒。酒足饭饱后,忽又想起要留名于后世,就一边说着:我只要显名在这楼上,叫后人知道我,一边就磨得浓墨、蘸得饱笔,含泪写了《鹊桥仙》词一首,下面写上锦里秀才俞良作。写罢,正待自尽时,酒保一把抱住他,嚷道:“你自杀了,还要连累我呀!”后来索性派人送他仍回到孙婆店去。孙婆见他又回来了,骂不绝口。俞良此时只好装作醉酒不敢作声。

一天夜里,太上皇忽得一梦:游西湖时见两条黑气冲天。次日早晨,他找来圆梦先生,先生说是有一贤人流落此地,口吐怨气冲天,托梦于太上皇的。太上皇听了立即出城到西湖,当他来到丰乐楼上,见到俞良作的《鹊桥仙》词,认定此人正是梦中的贤人,便差地方官追到孙婆店里。差官来到店门前,二话没说,先用绳索套住孙婆,本想说:“太上皇圣旨要唤俞良火速回奏。”因走得过急,口中只连唤:“俞良,俞良!”孙婆以为被俞良所告,惊得面如土色,双膝跪下不断磕头。

俞良被接入宫,身着紫衣软带、纱帽皂靴。太上皇说:“你有如此才能,不远千里而来,应举不中是主司之过,今封你为官,答应你衣锦还乡的要求。”当下御笔亲书六句:锦里俞良,妙有词章,高才不遇,落魂堪伤,敕赐高官,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