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战车

坦克大会战、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较量,在现代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

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家詹姆斯·邓尼根在评价武器的战斗机价值时,设单个步兵为1,机枪为3,反坦克导弹为300,自行榴弹炮为900,而坦克则高达1,200,雄踞地面武器之首,一枚反坦克导弹可能击毁一辆坦克,但它的综合战斗价值远远不及坦克。一门自行榴弹炮的火力可能比坦克大,但它的机动性和防护力仍然比不上坦克,其综合战斗价值自然略逊一筹。

正是由于坦克将火力、机动力、装甲防护力集于一身,才使得坦克战场上称王称霸。因此,坦克的未来就是围绕如何提高这三大能力而展开的。

研制中的坦克火炮口径已经越来越大,目前俄罗斯的新式坦克FST的火炮口径已经达到135毫米。美、英、法、德四国开始联合研制140毫米坦克炮,德国也进行了150毫米口径炮的研究工作。主炮口径增大的必然结果,将是自动装弹机的广泛运用,那时坦克乘员只有2~3人,整个坦克高度降低。

在坦克上增加导弹也是一种办法,有些坦克,如俄罗斯的T-80U坦克火炮既能射炮弹,又能射导弹,它提高了火炮的射击距离和命中精度。既能打得远,又能打得准。这种“弹”、“炮”结合的方法使坦克炮成了“多面手”。

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加速弹丸飞行的现代发射装置。这种炮弹没有弹壳,只有弹头,威力很大,一枚重50克的弹头就能穿透二十多毫米厚的装甲,如果将坦克火炮换成电磁炮,坦克的威力就可想而知了。虽然电磁炮目前还正处在研制阶段,但可以预言,它们会在不远的将来用于实战。

激光炮也是坦克上有可能应用的一种,目前先进坦克上装有激光致盲武器,它利用激光使飞机、坦克上的驾驶员看不见而丧失战斗力,这种办法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采用新技术不断改善炮弹的性能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炮弹的速度。速度快了,弹丸的威力自然就会增强。

火控系统是坦克炮的神经中枢,坦克威力再大,如果中枢神经控制不灵也是枉然。因此,火控系统性能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

今后的主战坦克火控系统不但能够自动捕捉目标,还能自动与多个目标交战,它会首先确定对自身威胁最大的目标,然后告诉坦克火炮首先打哪一个,这些都是计算机的功劳。

火控系统的完善使坦克乘员不再东张西望,紧张地搜索目标,确定距离,然后开炮。而是只要在坦克内看看荧光屏,按动电钮,就能完成从搜索目标到开炮的全过程。有了威力强大的火炮和灵敏的火控系统,坦克炮弹会更快、更准地击毁目标。

强健坦克的“心脏”——发动机,是提高坦克机动性能的关键,最新的坦克发动机功率已达到1500千瓦。

动力传动装置和行动装置将会不断改进,坦克的越野性能、加速性能、转向灵活性能等,无异为坦克战场上纵横驰骋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坦克上开发运用电传运装置也是未来坦克发展的方,正像汽车和电车一样,那时的坦克发动机不再是直接输出动力而是发电,通过电动机再给坦克提供动力,这样做本身就可减少坦克的重量,提高机动性能,而且又为坦克安装电磁炮、电热炮、激光炮创造了条件。

隐形坦克并不是看不见的坦克,它主要是对付雷达、红外线、热成像等现代侦察技术的。美国有F-117隐形飞机,英国有23型隐形护卫舰,德国有2000型隐形导弹艇,不久的将来,隐形坦克也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战场上发现隐形坦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坦克上涂上特殊的材料,不但可以使它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像“变色龙”一样及时变化色彩,还能使雷达侦察不到它的存在。当坦克以闪电行动攻击敌人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惊呼,坦克仍然是攻势凌厉的地面兵器之王。

主动装甲

目前的主战坦克大多披挂有反应装甲,这种装甲成方盒状,当弹丸打在装甲上,它会爆炸。靠爆炸力推开的钢板来干扰、分散破甲弹,起到防护主装甲板的作用。这种反应式装甲已不是只挨打了,它还能还手,但它仍不算是主动装甲。

真正的主动装甲,各国正在研究中。过去坦克的装甲,不管什么型式,都只是被动地挨炮弹打的。能不能争取主动呢?即在炮弹未打到装甲之前,就让它自我爆炸呢?有人就想出了制造电磁效应装甲。这种防护装甲的内侧安装有电子或电磁遥感起爆器,依靠它的作用,便可在装甲板的安全防护距离外,自动破坏或引炸飞来的火箭和炮弹。按此原理,也可以用来对付地面各种反坦克地雷。从而保证装甲不被击破。有的人还设想出一种“空心装药式爆炸装甲”这种装甲里设置了许多小型空心装药元件,在打来的导弹或炮弹碰到炮塔上的金属触件的瞬间,自动接通空心装药的起爆电路,炸药立即爆炸,生成强大的射流,这种射流在装甲周围形成了一道屏障,破坏了飞来的导弹或炮弹,使任何武器难以损坏装甲。

无炮塔式坦克

这种坦克的火炮直接因定在车体上,处动装弹机位于车体后部。瑞典的“S”坦克就采用这种方法。该坦克高度仅1.9米,正面投影面积很小,因而防护性能较好。但由于“S”坦克火炮不能旋转和俯仰,几乎不能作行进间射击,所以目前未见其他国家采用。

铰接式坦克

由两个独立部分铰接而成,乘员都位于前舱内,火炮位于前舱上方,可全方位旋转。发动机和炮弹位于舱内。由于乘员和炮弹隔离,乘员生存性高。该车机动性好,但结构复杂、成本高。瑞典的UDES-20反坦克战车就是采用这种方案,该车车长,座舱可以开起,以便观察。

顶置火炮式坦克

瑞典UDES-19就是这种坦克,火炮顶置在能旋转的炮架上,炮弹位于后部独立的弹舱中,通过输弹机构将炮弹逐发从车体后部旋转到与炮闩对正位置装弹。该型坦克乘员在车体中的位置可以固定,也可以采取部分乘员随暗炮塔旋转的方法。还可将火炮顶置在不仅可以旋转,而且可升降的炮架上。装弹时火炮需要降下并回到原始位置,由自动装弹机装弹后,再升起并旋转到发射方向。

一些国家竞相在主战坦克底盘上发展顶置火炮式坦克,美国的一种坦克试验台架样车,是在M1主战坦克的底盘上安装顶置炮,其炮尾有小型无人炮塔保护,炮尾在炮塔内俯仰。

德国、英国等国家在发展下一代主战坦克的方案中考虑用顶置火炮式坦克。美国还在轻型坦克底盘上研制了装甲火炮系统,这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顶置火炮式坦克。这种坦克,乘员3人,战斗全重约19吨,单位功率26马力/吨。装有可旋转360度的105毫米火炮,采用自动装弹机构,射速10发/分钟。火炮下面的吊篮位于车体内,车长和炮长在吊篮中,可随火炮旋转,车长位于炮长右侧。该车顶部可安装履盖车体的伞状装甲,上面还可装反应式装甲,以加强顶部防护。为了防地雷,驾驶室和战斗室底部均为双层装甲。该车的战场生存概率与M1主战坦克基本相当。

取消传统炮塔的坦克,尤其是顶置火炮式坦克,具有一些独到的优点:由于火炮顶置并将乘员安置在车体内,可采用乘员、弹药隔舱化结构,使乘员更加安全。

外置火炮与裂缝炮塔

俄罗斯在1992年8月第二届“沙漠安全”国际武器装备展览会上,展出了一种闻所未闻的“PT-5”高级坦克。

P-5高级坦克是俄罗斯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式坦克。所谓高级坦克,系统一种体现一定时期最高技术成就,独具创造性的高技术坦克。PT-5坦克的形式是一种典型的外置火炮与裂缝炮塔坦克。

未来的坦克会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大家也许会不出它们。除了以上介绍的新坦克外,还有美国的“BLACK-3”坦克等。它们代表着坦克今后的发展方向。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精确制导武器、武装直升机的出现,对坦克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抵御这种威胁,坦克就必须以家族成员的集体力量战胜对手。

“长颈鹿”战车

近年来,军事专家们设计了一种既反坦克又可反直升机的“长颈鹿”式两用战车,它的“脖子”伸直时,高度可达15米,“鹿”头上装有先进的武器系统和观瞄装置,它能一次发射4枚导弹,威力很大。

“鹿”身上披挂着特殊材料制成的装甲,还涂有像鹿皮一样花斑的迷彩,具有较好的防护性能和伪装效果。

长颈鹿个子高,而且是优秀的长跑选手,它奔跑的速度达50千米/小时,而“长颈鹿”战车的行驶速度使长颈鹿也望尘莫及。

“长颈鹿”式战车,凭借“脖子”长的优势,选择山岳从林地隐蔽发射阵地,专门对付对己方坦克或直升机,是主战坦克的好帮手,它昂起“头”来发射,可摧毁现代化的武装直升机。“鹿”头上装有四枚先进的反坦克导弹,它低头发射时,可击穿任何坦克装甲。

装甲弹药补给车

现代武器系统要在战斗中最大限度地发扬火力,必然要有足够的弹药和军需携带量。

当前,主战坦克的弹药补充是通过炮塔完成的,装载速度较慢,步兵战车的弹药储存和补给方法也需要改进,以适应战斗行动的需要。为解决战斗车辆快速补给弹药问题,各发达国家都在研究战时快速补给弹药的方法。装甲兵部队的弹药补给通常在野外通过乘员舱进行,武器和乘员都暴露在外面,在这种情况下,车辆和乘员特别容易遭到各种兵器的射击和核、生、化武器的袭击。

一个未来发展装甲弹药补给车的计划,将解决未来装甲兵部队的弹药补给问题。该发展计划是把炮弹快速从弹药补给车上装载到坦克上,而乘员不需下车,既方便快捷,又很安全。

相信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坦克这一陆战之王,必将在未来战争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塑料坦克

20××年的一天黎明,A国的一支坦克大军浩浩荡荡地向B国杀去。在远离战区的后方指挥部内,坐在大屏幕前的将军们对此次行动充满信心。情报显示,B国对战争的来临毫无知晓。大屏幕所显示的由战场观察/搜索雷达传回的信号的确只见已方的坦克铁流。突然前线指挥官报告,遭到B国坦克部队的伏击。“难道战场观察/搜索雷达失灵了?”于是大屏幕切换到战场电视系统的画面。果然,在晨光中,出现了一支敌方坦克部队,只见它们异常机动灵活,甚至可以躲避己方发射的导弹,而且己方发射的大口径坦克炮弹根本无法击穿它们……。戎马一生的将军们被惊得目瞪口呆。与此同时,A国的一批坦克专家们也密切注视着这场战斗,他们早就得知B国秘密研制了一种新型坦克,但是B国坦克显示出的性能已远远超出了传统设计的极限,这使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巨型计算机为他们提供了答案:“这种坦克的材料是:塑料。”

你一定认为这只是对未来的幻想。但是“塑料坦克”真的只是幻想吗?

目前,人们对以坦克为中心的地面部队的24小时全天候作战能力的要求,在与日俱增。这不仅是要把部队的活动时间扩展到夜间,而且在充满着敌我双方施放的烟幕、炮火烽烟、火灾和烟雾的战场上,为了提高生存力,必须研制夜视装置,各种微光夜视装置和红外夜视装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之一。此外,最近地面部队用的战场观察/搜索雷达问世了,这是观察装置的革命性变化。在上述情况下,只依赖于坦克的小型化和低矮的外形,想使坦克不被发现只能是一厢情愿。而且,对于一直追求强大的火力和高度机动性的主战坦克来说,要实现充分的小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使坦克难以被雷达发现,只能用不反射电波的物质制造。幸而,由于近年来复合材料的迅速发展,制造这种车辆并不那么困难,使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造整个车体,就可以造出“塑料坦克”。

人们可能会担心,塑料车体和塑料炮塔能否抗得住炮弹的轰击,否则“塑料坦克”不就真的成了玩具坦克了。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表明,塑料装甲的防护力完全可能与钢或铝合金装甲相匹敌。而且,塑料的一个特性是受到冲击时难于破碎,这与金属坦克大大不同,反坦克武器即使穿透塑料装甲,它也几乎不产生碎片,因而乘员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塑料坦克的好处远不仅如此。如果用塑料制造坦克,首先是可以大幅度减轻车重,可以大大提高机动性;其次是塑料可以自由成形,炮塔和车体可以加工成任意的形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车体的防弹性能和减轻重量,而且通过制成表面带囱形的光滑形状,还便于消除放射性沾染物。此外,光滑的车体形状还具有在一定的方向上不反射雷达波的特性。

此外,大家都知道,塑料具有不易腐蚀的性质,用塑料制造坦克显然可以大大减轻维修保养工作量;塑料又是一种优良的绝热体,也是金属装甲无法比拟的。特别是红外成像装置和红外自动导引头等都是以车内的发动机和乘员所产生的热量作为热源的,若能够用绝热的塑料将这些热源包裹起来,红外成像装置和红外制导导弹就失去了目标。

同时,采用塑料材料制造坦克,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实现部件的大型化和一体化,因而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例如,现在服役的N2/M3“布雷德利”战车的铝合金/钢装甲车体有24个主要组件;而用塑料制成的坦克只需要有底板、侧向板和顶板等3个主要组件就够了。

那么,“塑料坦克”的前景如何呢?

目前对于“塑料坦克”的探索已不再局限于理论探讨阶段。美国陆军正投资1300万美元使用2辆采用塑料底盘的混合式“布雷德利”试验样车进行塑料装甲车体的试验,并用这两辆样车与现有“布雷德利”战车进行了对比试验。在此基础上;美国陆军材料技术研究所和FMC公司已经进入在任意弹道、构造、环境要求等方面具有最佳特性的塑料材料的选择与试验阶段。比如,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纤维与树脂的最佳比例的研究,因为这种比例不同,形成的“塑料”性能大不相同。这个项目是由欧文斯·科林纤维玻璃公司与塞兰得公司共同进行的。材料技术研究所承担新材料的调研任务,它有世界规模的材料情报收集能力。而FMC以制造大型塑料车体的技术优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美军对“塑料坦克”的研制开发的目的是评估未来战车采用塑料装甲的实用价值,而不是要很快制造出一辆“塑料坦克”。

其实,不仅仅是塑料可用于制造坦克,其他特殊材料用于坦克的可能性研究也在进行着,特别是陶瓷,它不仅可以用作装甲板,从对激光的防护性来看,用作未来坦克的观察装置的材料也很有希望。因为,今后的战场上会愈来愈多地使用各种激光武器,对于观察装置中的光学器件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可以预料,今后对可以防激光的观察装置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陶瓷正可以满足这一需要。所以,未来战场上,可能像玩具坦克大战一样,出现“塑料坦克”、“陶瓷坦克”等各种材料的坦克。

单人驾驶的坦克

比起双人坦克来,单人坦克的问世,似乎是更遥远的事。但是,对单人坦克概念的提出,其实比双人坦克还要早些。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从1983年起,用了一年的时间论证了一种称为“尼尼亚”的单人坦克。1985年公布了《未来坦克概念论证报告》。这种坦克的特征是具有人工智能/机器人系统,早有一名乘员,装有导弹、火炮、机枪等多种武器,装甲防护能力增强,战斗全重约13吨,可空运。“尼尼亚”单人坦克的外形要比现代主战坦克小得多,这使它成为具有极强生存力的“战场游鱼”。但是,由于它需要众多高技术领域的成果来支持,估计目前只能进行各系统的研究,想得到样车,将是2010年以后的事了。

“尼尼亚”单人坦克是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战术技术委员会倡议的“机器人武器系统”的研究课题之一。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新的机器人武器系统概念,作为未来的战术机器人研究大纲的构成部分,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项研究还得到了美国兰德公司的资助。

“尼尼亚”单人坦克是一个新型战斗车辆概念,是一种先进的、具有硬打击能力和高生存力的轻型战斗系统,它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以达到增强坦克战斗性能的目的,即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以及先进的目标搜索和跟踪技术,以减少坦克乘员和大幅度缩小坦克的外廓尺寸,并增强坦克的战斗性能。传统上需要由若干名乘员来完成的任务将交给自动化作战子系统去完成,而车内仅有的一名乘员将完成指挥及控制管理、应急超越驾驶、判断决策等必须由人来完成的任务。

“尼尼亚”单人坦克概念的主要特征包括:一名乘员;人工智能机器人系统;适用于火控和目标搜索系统的综合、多用途传感器;综合、多用途武器系统;具备战术和战略上的可运输性。由于外廓尺寸小、机动性高,装甲防护增强,单人坦克的生存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由于具备这些特点,“尼尼亚”单人坦克可以满足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对具备高生存力和硬打击能力的轻型战斗车辆的需要,它可以和重型装甲目标相对抗,并战而胜之。并可以快速、广泛部署在世界各地,适用于装备轻型装甲师、快速反应部队以及应付突发事件。

单人坦克在火力方面,应具有昼夜、全天候作战能力,可对付广泛的战术目标。“尼尼亚”单人坦克就设想装备多种武器系统,可以对付各种战术目标。如导弹,是“发射后不用管”的第三代导弹,主要用来对付坦克;也具有对付直升机的能力;火炮,由于主要以导弹来对付坦克,火炮口径可选为40,50毫米,甚至小到25毫米,但是必须能够连续发射,用来对付轻型装甲目标、小型掩体、直升机等;机枪和枪榴弹发射器,具有常规的杀伤人员的能力;烟幕抛射装置,要有相当高的发烟能力,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遮蔽车辆。

单人坦克在可运输性方面,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大型运输机或直升机可轻松地进行空运。比如“尼尼亚”单人妇克设想在运输状态下的重量最大为12.5吨。这样可以用C-130运输机空运2辆,C-5A运输机可空运9辆。

单人坦克小巧灵活,装甲加厚,因而生存力强。比如“尼尼亚”单人坦克的高生存力主要是靠其外廓尺寸小、机动性高、装甲防护强来保证的,它的正面和侧面投影面积均不到现代主战坦克的一半,仅此一项就足以使“尼尼亚”的被命中率降低一半以上。同时,它的加速性极好,从静止状态转移到200米外的地方,只需要17秒或更短的时间。据世界各地的统计资料表明,一般地形上,在200米的地段内,总可以找到可供坦克隐蔽的地貌,由于冲击时间短,缩短了“尼尼亚”单人坦克在敌火下的暴露时间,使敌人的火炮不易瞄准,导弹跟踪困难。

当然像“尼尼亚”这种单人坦克要变为现实,需要靠许多领域的先进技术来保障。一是传感器。设想者认为,综合红外雷达传感器阵列是最好的目标搜索和跟踪传感器,它还可以和导航用的传感器结合在一起。装在天线上的传感器阵列能让“尼尼亚”中的乘员看到他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并能从较低的隐蔽位置发射导弹。二是火控系统。能自动地完成目标搜索和跟踪,锁定打击目标,选择武器,射击以及毁伤评定等火力控制的全过程,自动化火控系统如有差错,乘员可以干预,直接控制。三是人工辅助的机器人系统。“乘员——机器人”的任务分工是设计中要考虑的最主要的问题,乘员可以和机器人系统保持不间断的对话,并拥有干预和超越控制的能力。可以认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系统的成功与否、完善的程度,是单人坦克能否实现的关键。形象地讲,坦克上的机器人可以叫做机器人炮长和机器人驾驶员。

无独有偶,一位叫金子隆一的日本人,也设想了一种单人坦克。他认为这种坦克2002年就可以完成基本设计,2008年就能服役。他设想的单人坦克,采用分离式车体结构,主要武器是电磁炮,以燃料电池为主要动力。这种坦克战斗全重为28.5吨,发动机功率1500马力(1100千瓦),最高速度为70公里/时,最大行程为600公里。金子隆一设想的单人坦克是一种广泛采用高技术、具有相当人工智能的新一代坦克,从总体上来看,其性能要优于“尼尼亚”单人坦克,实现难度也比“尼尼亚”单人坦克大,2008年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无人驾驶的坦克

很早就有人提出无人坦克的设想,因为,它符合坦克乘员由多到少、由少到无的规律。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真是如此吗?

其实无人坦克就是智能化机器人坦克。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无人坦克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这种无人坦克或机器人坦克对于军事家来说,太具有诱惑力了。设想在未来的战场上,一个个“钢铁”士兵像有血有肉的战士一样忠于职守,一群群小巧玲珑的机器人坦克,无所顾忌地冲向敌阵,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

无人坦克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内容,它已经出现在设计师的蓝图上。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的专家们,在军用机器人和遥控车辆方面,正在进行着扎扎实实的工作,为无人坦克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美国的尤尼梅森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它标志着机器人已经走出科普作家幻想的殿堂。机器人具有很多人类无法比拟的优势,不吃不喝;不怕疲劳,不惧危险,忠于职守。难怪它一出现,便立即受到军事家的青睐。美国军方列入研究计划的各类军用机器人有100多种,有的已投入实际应用,美国国防部甚至宣布,即将组建“机器人军队”。

军用机器人可用于各个军事领域。陆军军用机器人可用于战斗侦察、反坦克、反直升机、巷战、三防侦察、哨位警戒和巡逻、布雷和扫雷、供弹和装弹、引诱假目标、电子干扰、移动式无线电中继站、沾染洗消、爆破攻坚、物资装运、抢救战伤车辆等。用于直接执行战斗任务的机器人,相当于步兵、炮兵,乃至于坦克兵;用于执行侦察、警戒任务的,相当于侦察兵;用于担任工程保障的,相当于工程兵;用于指挥控制的,则是“机器人高参”;用于担任后勤保障的,相当于后勤分队。可以说,凡是士兵能完成的任务,大部分都可以由未来的军用机器人来完成。

因为坦克在地面作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人坦克作为军用机器人的一种,自然是各国研究的重点之一。从崭露头角的机器人战车已经可以看到无人坦克的雏形。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军正在研制中的三种军用机器人,它们虽名为军用机器人,但实质上是机器人战车或无人坦克。

第一种是TMAP军用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于80年代后半期由美国格鲁曼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竞争研制,是美国小型无人多用途车辆研制计划中的一项。从外形上看,TMAP是一种四轮车辆,大小和一辆普通轿车差不多,算得上是小巧玲珑。更有意思的是,它的四个车轮是菱形分布,前后各一个车轮,中间左右各一个车轮。这种结构有利于车辆转向,再加上铰链结合式车体结构,车体可上下扭曲,有利于越野行驶,能克服30厘米高的障碍物。但越野行驶的车速不高,仅为10千米/时左右。车载武器可以是反坦克/防空导弹,也可以是机枪。实际上,TMAP是一种遥控车辆,士兵利用操纵装置通过长达6400米的光导纤维发出指令,操纵车辆运动。车上装有两架摄像机,它是TMAP的“眼睛”,用来搜索战场、侦察敌情,并把图像传输给遥控操纵的士兵。目前,TMAP的样车已经制成,并进行了初步的行驶试验,取得了成功。TMAP的最大问题是机动性差些,侦察能力也有一定限度。

第二种是“突击队员”军用机器人。它也是美国陆军研制的小型多用途机器人,由美国格鲁曼航空公司负责研制。该车于80年代初试制成样车,1984~1985年进行了两次全面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这种车也是小型遥控车辆。有趣的是,它的底盘和TMAP是同一系列的,都采用菱形车体四轮底盘,但更小巧。越野行驶时,车速可达16千米/小时。“突击队员”军用机器人的主要任务是反坦克,也可执行侦察和警戒任务。车上装有3枚AT-4反坦克导弹,导弹的上方有一架摄像机,士兵可在9.65之内通过光纤进行遥控。样车试验时,曾用AT-4导弹对3000米外的M60坦克进行射击,准确命中了目标。该车还可以携带68,千克炸药,用来爆破掩体或工事是十分理想的。

第三种是“普洛拉”机器人战车。普洛拉,是PROWLER的音译,意思是“具有对敌逻辑反应能力的可编程机器人观察车”。和上面两种遥控机器人战车不同,它被认为是美国陆军第一辆“真正的”军用机器人车辆。它既可以按遥控方式工作,也可以按预编程序自主工作。由美国机器人防务系统公司于1984年开始研制。这种军用机器人是一种6X6的轮式机器人战车,全车重1816千克,以柴油机为动力,具有较高的行驶速度,最大行程可达250千米。它的“大脑”是一台68000型计算机,并带有多个32位微处理机,能控制多个传感器自主工作,它可以按预编的程序沿着预定的路线自主巡逻。根据任务的不同,可以配装杀伤性武器,如机枪、榴弹发射器、火炮、“陶”式或“狱火”式反坦克导弹、“毒刺”防空导弹等;也可以配装非杀伤性武器,如催泪弹、噪声发生器、发射橡皮子弹的猎枪等。车上有炮塔,装有3台摄像机,其中1台装在炮塔顶部的桅杆上,桅杆可升高至8.5米,具有远方观察能力。

除了美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也都在研制机器人战车。机器人战车可能的发展趋势是:先发展遥控式机器人战车,再发展成半自主式,最后才是完全自主的机器人战车和无人坦克。按目前的国际形势和发展势头看,自主式车辆的实用化,将是2010年以后的事,到那时,类似科学幻想小说中描写的机器人坦克大战的情景,也许就会出现在战场上。

拥有多个身体的坦克

研制和生产一种能够在任何战斗环境下,在不同气候与地理条件下,以及在各种军事行动中均可使用的高效能坦克,是各国坦克设计者追求的目标。目前,所有现役坦克均是按照“乘员与系统在一个车体内”的原则设计的,每种坦克在设计时均把火力、机动能力、装甲防护和可维修性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于是,现代主战坦克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系统,火炮口径越来越大,装甲防护能力越采越强,发动机功率也越来越高;但是,这是在坦克的外形结构尺寸并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实现的。而坦克的内部可用空间减小,影响了乘员的舒适性及工作效率,在保持这种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再继续全面提高坦克战斗效能已经基本没有可能性。

出路在哪里呢?只有大胆突破传统思维。俄罗斯装甲学院提出,现代坦克的战斗潜力至多实现了70%,但要想通过进一步改进来实现性能的全面提高已是穷途末路,也就是说,目前的传统坦克设计方法使设计人员无法大大提高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于是,他们提出了一种构思新颖的铰接式履带装甲战斗车辆。它不再只有一个车体,而是由中央部分和与中央部分前后铰接的输送部分及抢救部分组成。各部分可相互分开,单独使用。由于各部分之间的独立设计,坦克的效能得以提高。在战场上,通过独立使用中央战斗部分、输送部分和抢救部分,坦克的主要战斗特性,即机动性和火力能够被分开发挥。例如,为了获得更高的作战效能并使战术更加适于战斗及作战环境的需要,战场上的部队可改变其战术,独立使用铰接式车辆的各部分,也就是说可以像搭积木一样临时组成不同种类的坦克,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标准的输送部分和抢救部分与安装不同作战、支援及辅助装备的中央部分相结合,可保证铰接式车辆的系列化发展,如步兵战车、装甲抢救车、侦察车、供给车及救护车等。

与常规坦克相比,铰接式车辆的中央部分由于没有履带,其车内有较大的空间。这部分空间能够用来布置保障乘员长时间作战的必要设备,如卧具等。因此,在这种车辆上能够实现对人员与系统的最佳结合。

铰接式履带战斗车辆由战斗部分、输送部分和抢救部分组成。战斗部分铰接在输送部分和抢救部分之间。铰接方式能够使输送部分和抢救部分相对独立于战斗部分运动,并能够通过中央部分的液压千斤顶,实现自动连接和分离,战斗部分的炮塔容纳乘员和武器,输送部分和抢救部分安装供其独立使用所需的发动机、传动装置及驾驶员座椅。

俄罗斯装甲学院构想的这种分体结构形式的车辆与传统结构形式的车辆相比,无疑可提高坦克的战斗能力和可维修性。这种结构形式的坦克,在战斗部分单独使用时,通过液压千斤顶,可改变观瞄装置的高度;在输送部分和抢救部分单独使用时,可给其安装武器,以增强火力;直线行驶时,采用后面推前面拖的方法,车辆能够以相同速度前驶和倒驶,而不会发生偏转;车底距地面高度较大,车辆越野机动性能大大提高,提高输送部分和抢救部分的高度不会对整车高度产生任何影响。车辆改变运动方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坦克一样,靠两侧履带的速度差来实现转向;另一种是像轮式车辆一样,输送部分或抢救部分可相对于中央战斗部分独自转向和两部分同时相对于中央战斗部分实施转向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坦克的机动力能。防护性能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有装甲防护的输送部分和抢救部分。各部分的装甲防护要求可以有很大不同,这样就能够以合理地减小输送部分和抢救部分的装甲厚度为前提,适当增加中央战斗部分的装甲厚度。

由于铰接式履带装甲车具有较高的可维修性,因此,使用铰接式履带装甲车还能够通过减少损失来提高坦克部队的作战能力。例如,在战场上,由于铰接式车辆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所以完全可以利用两个受损车辆中的完好部分,迅速组装成一辆新的坦克继续投入战斗。同时,这种分体式的结构也更易于实现空运。

总之这种结构新颖的履带式车辆能够全面提高车辆的基本战术技术性能,有助于乘员能力的最佳发挥,并且激励各级指挥官制订出新的陆军坦克部队在未来战场上的作战方法。它还能够使设计人员开发出一个由战斗、支援及辅助车辆组成的新一代装甲车族。

隐形坦克

提起隐形飞机,人们马上就能说出F-117隐形战斗机、B-2隐形轰炸机等等,他们在海湾战争中一马当前,在科索沃战争中横冲直撞,大名真可谓是如雷贯耳。对于隐形军舰大家也不陌生,世界已经有很多型号进入现役。那么,未来会不会山现“隐形坦克”呢?

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战场侦察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战场已经变得非常“透明”。这就逼着人们去想对策,于是,作为反侦察技术的隐形技术倍受各国军队的重视。70年代以来,前苏联和美、日、英、法等国都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究这种隐形技术,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隐形飞机在海湾战争中卓有成效的应用,进一步刺激了坦克隐形技术的发展,按照美国陆军的计划,在21世纪初期就能将隐形坦克用于战场。

坦克到底是如何隐身的呢?概括起来看,隐形坦克主要有五大“隐身术”:

一是利用复合材料制造坦克车体。复合材料对光波、雷达波反射能力弱;可塑性好,能制成最佳的隐形结构外形;隔热性好,可减弱坦克的热辐射信号;具有消音作用。前面谈到的“塑料坦克”就可以很好地实现隐身。

二是降低坦克红外辐射。坦克的红外辐射主要来源于发动机及其排出的废气、射击时发热的炮管、履带与地面磨擦以及车体表面受阳光照射而产生的热。减小坦克红外辐射的主要措施有:改进发动机,减少排气中的红外辐射成分;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使排出废气的红外频谱超出探测范围;改进冷却系统,降低坦克温度等。

三是实施表面伪装。涂敷迷彩和挂伪装网,也具有相当好的隐形效果。

四是降低坦克噪声。坦克噪声大、频率低,传播距离远,非常容易被对方传感器探测到。降低坦克噪声的主要措施有:采用噪声较小的发动机;坦克结构设计采用先进的隔音和消音技术;采用挂胶负重轮和装橡胶垫的履带等。

五是配备烟幕施放装置。施放烟幕是隐蔽坦克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坦克使用的防红外探测的红外烟幕弹,可遮蔽红外波,因此,很多先进的坦克不仅配有烟幕弹发射筒,还装有发动机热烟幕发生装置来保护自己。

隐形坦克除了上述五大“隐身术”之外,还有七件“隐身衣”:

一是“超级植物毯”。大家知道,天然植物伪装在对付可见光和近红外侦察方面具有极强的能力。但是,用于坦克伪装的砍伐后的植物与生长的自然植物相比,在红外成像仪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图像,极易辨别。于是,人们设想利用生物技术制造一种“超级植物毯”:在特制的“植物毯”中添加有一种供植物生长的营养剂,使用时逐渐分解,被植物吸收。植物的种子就编在毯子中,只要有一定外部条件,种子就会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长成后则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同时,植物叶片形状、颜色及长成后在毯子上构成的斑点有多个种类,可供不同地区选择使用。

二是变色生物涂料。通过基因工程,可以把变色基因移植到超级植物中去,使这些植物具有变色功能,自动适应周围背景的变化。另外,通过细胞工程,可以培育出能大量快速繁殖的藻类简单生物,殖入有粘性的营养液中,并拌人超微粒金属粉末等电磁波吸收材料,制成新型生物涂料,喷涂在坦克上。

三是智能迷彩衣。智能迷彩是一套以小斑点迷彩为基础,由计算机自动设计图案、配色和绘制的自动迷彩伪装系统。小斑点迷彩是相对目前坦克的大斑点迷彩而言的,大斑点迷彩只适用特定的目标或环境,不能一彩多用。但对坦克而言,其作战环境既可能是雪原、沙漠,也可能是山岳丛林等。因此,迷彩伪装最好能满足坦克的各种需求,小斑点迷彩就是按照这种思想设计而成的,它是一种多色迷彩,以各色小斑点相互渗透,但不均匀分布的方式组合,利用空间混色原理形成的大斑点图案。这种由不同颜色的小斑点所组成的大斑点,在不同距离观察时,能产生不同的伪装效果。

四是变形保护伞。这种变形保护伞采用了防光学、防红外和防雷达三种功能合一的伪装网技术,每把伞只有几平方米大小或更小。它牢固地安装在坦克上,可以由乘员通过控制机构自动展开和收拢,操作十分便捷。它能使坦克始终保持最好的伪装效果,既能满足坦克运动伪装的需要,也能满足坦克静止伪装的要求。

五是纳米涂料。纳米材料具有一系列神奇的特性。用于伪装,主要是利用其可以吸收较宽频带内的电磁波的特性,制成伪装涂料或涂层,用来吸收光波、热红外线和微波。用这种材料制造或喷涂的坦克由于其强烈的吸光和吸波性能,将使坦克具有良好的隐形效果。

六是等离子体技术。等离子体技术隐身原理是利用等离子体的宽频带吸波特性,通过等离子体发生器施放等离子体来躲避探测系统而达到隐身目的。这种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反射信号的频率使敌方雷达得到虚假数据,实现欺骗性伪装。坦克采用这种等离子体伪装无需改变其外形,也无需喷涂吸波材料和涂层,即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隐身”。

七是红外伪装投影仪。坦克最容易暴露的特征除外形,就是红外辐射。目前,各国军队都装备了大量用来对付坦克酌红外制导导弹。因此,有了红外伪装投影仪后,就能让坦克躲开敌方的导弹攻击,提高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坦克上的激光探测器在探测到来袭导弹时,便向乘员报警并判别威胁来自何方,尔后自动开启红外伪装投影仪,把本车的红外或雷达波影像投影到本车右侧面10米外,以诱骗来袭导弹偏离真实目标,去攻击虚假目标,起到掩护自己的作用。

坦克作为地面战场的重要突击力量,在未来战争中仍然是各类反坦克武器的众矢之的。可以预见,21世纪的战场上隐形坦克将大量出现,必将导致坦克与反坦克对抗的进一步升级,并由此给地面作战带来新的变化。

全电坦克

传统坦克的发展潜力已经很有限,于是有人设想了一种全新概念的坦克——全电坦克。这种坦克的全部能量来源于电能,采用电炮、电传动和电防护技术实施作战。尽管目前它还是一棵处于萌芽状态的弱小幼苗,但却已经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量。

全电坦克概念最早是由电炮技术起源的。坦克炮是坦克火力的支柱,为了增强火力,通常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增大火炮口径,目前最大的坦克炮口径已达140毫米。但是,火炮是不能无限加粗的,人们只得打破常规,从更大的范围寻求解决力法。于是,就有了电磁炮。

是火炮,就离不开火药;炸药,这似乎是人们常识范围的事。但是电磁炮却不用火药,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力将弹丸加速到极高速度的一种超速动能武器。有人把电磁炮比做“电磁弹弓”,这个比喻十分形象。“电磁弹弓”和橡皮筋弹弓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用橡皮筋的变形能为动力,一个用电磁力为动力罢了。尽管电磁炮已经不能说是“火”炮了,但它毕竟还是一种用来发射炮弹的炮。

电磁炮的历史,根据有史可查的资料,至少可以追溯到1916年。就是从193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首次利用电磁力发射物体试验时算起,也有50多年的历史了。半个世纪以来,电磁炮的发展也是几起几落,历尽坎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电磁炮需要大电流、强磁场,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当时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阻碍了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进入70年代以来,人们对电磁炮的兴趣又重新高涨起来,这要归功于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中对动能武器的研究。在美国,电磁炮的直接研制经费,1987年为2.24亿美元,1988年达到2.45亿美元。美国陆军与研究机构和厂商签订的电磁炮开发、试验合同中,要求将9兆焦耳的电磁炮装到M2步兵战车的底盘上,进行车载试验,并于1989年末就进行过表演。看来美国电炮坦克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电磁炮的威力大,潜力大,发射时无噪声,无炮口火焰,火控系统简单,易于实现自动装填,炮弹数量充足,难怪人们对它有这样大的兴趣。

在坦克用的电磁炮家族中,一共有“兄弟”四人:导轨炮和线圈炮;可算是“大哥”和“二哥”;电热炮和混合型炮,只能算是“三弟”和“四弟”了。

导轨炮作为“大哥”是当之无愧的,这是卤为它资格老,研究得也最透彻。其主要部分是由两根平行的导轨和带电枢的弹体以及电源和储能装置组成,结构和电路都比较简单,而且只需不太长的“炮管”便能达到很高的发射速度,适于作为坦克炮。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坦克炮,多数属于这一类。由于导轨炮需要几百万安培的大电流,首先要解决大型电源和储能装置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随之而来的导轨烧蚀、耐大电流开关等技术难题。超导技术的新进展,将会给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带来新的希望。

老二线圈炮,又叫同轴螺线加速器,它是利用被发射物体上的电流与静止线圈所形成的磁场的相互作用,采推动弹丸前进。这种方式不需要过高的电流值,没有导轨烧蚀等问题,但需要较长的导轨(身管),所能达到的弹丸初速也不算高,一般认为它不太适于作为坦克炮。

老三电热炮,虽说是“小弟弟”,但它与导轨炮相结合以后,则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种炮是在金属块中开有孔穴,插入很细的电极,在外侧块之间放电。电极之间放置易蒸发的有机材料,蒸发后,进一步形成过热的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使弹体后部的流体气化、膨胀,通过膨胀作功,使弹丸加速向前运动。

这种流体和液体发射药不同,是不可燃的。也就是说,电热炮和传统的火炮不同,传统火炮是靠火药的化学能变成火药气体膨胀作功的,而电热炮则是通过电离的过热气体使流体蒸发、膨胀作功的,基本上是一个物理过程。

研究表明,电热炮的热效率在理论上不超过40%,速度超过2千米/秒时,效率会进一步降低。所以,单独使用是划不来的,往往和导轨炮混合利用,因此就有了老四——混合型炮。坦克一般使用电热炮/导轨炮混合型炮。这种炮是将电热炮和导轨炮结合在一起,先用电热炮使炮弹达到较大的初速,尔后再接着用导轨炮加速。这种混合型火炮充分利用了两者的长处,避开了两者的不足,很可能就是未来全电坦克火炮的标准配置。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反装甲威胁,坦克仅仅依靠传统的装甲进行防护已经难以维持生存。要想生存就必须另辟蹊径,电装甲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电装甲能在来袭炮弹或导弹击中坦克之前,由高压电流生成强磁场屏蔽坦克,击毁来袭炮弹或导弹。高压电主要依靠高能量密度的高压电容器组产生。同时,电装甲系统还能通过发现敌人激光测距机的激光信号,提前判定可能的威胁,并向这些有威胁的方向发射烟幕弹,以屏,蔽敌人的视线。预计在2015年前后可能会出现采用电装甲的坦克。例如,美国陆军提出的一种40吨重的未来坦克方案,其车体两侧和炮塔正面就采用了复合装甲和电磁装甲组成的装甲系统。

从目前研制情况看,未来的电装甲有自动激活电磁装甲、主动电磁装甲和电热装甲等类型。自动激活电磁装甲的原理是,整个系统由位于主装甲外侧的两块薄钢板和高压电容器组成,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两块薄钢板中的二坎接地,另一块与高压电容器组相连。当破甲弹的射流或穿甲弹的弹头穿过两薄钢板时,就会使两块薄钢板之间的电路连通,从向导致电容器组放电,通过射流和弹头的电流引起射流发散或弹头振动、膨胀和断裂,从而避免主装甲被击穿。

主动电磁装甲由探测器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容器组和钢板发射装置组成。一旦探测器发现抵近的炮弹或导弹,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指令开关接通电容器组,电容器组便向电感发射装置的线圈输出强大脉冲电流,于是发射装置就朝炮弹或导弹的飞行路线上投出一块钢板,以便撞毁它们或使它们偏离飞行路线而射偏。再就是毁坏或引爆装药战斗部。

电热装甲的组成与自动激活电磁装甲类似,只不过是位于主装甲前的两块薄金属板之间的间隔较小,而旦其间确一层绝缘材料。当破甲弹的射流或穿甲弹的弹头穿过两块薄金属扳时,电容器放电,使绝缘材料迅速受热膨胀,朝两边推压薄金属板,干扰和破坏射流或弹头的侵入。

随着车用小型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整流器、将直流电变成交流电的变流器、大功率脉冲电流发生器和电能存储器技术的进步,2020年前后会出现采用混合型的)电磁炮和由被动复合装甲与电装甲组成的装甲系统的全电坦克。届时这种全电坦克的攻击和防护能力将得到空前提高。

给坦克插上翅膀

为坦克插上翅膀,使其如虎添翼,向来为人们所憧憬。空地坦克就是西方近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种薪概念认为,把直升机的运输性能与地面战斗车辆的战斗性能合二为一,也就是说,把直升机的战役机动性与坦克的战术机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坦克装甲战斗车辆的发展方向;

按照这种设想制成的空地坦克,既能像直升机那样:陕速远距离机动,少受甚至不受复杂地形的限制,又能像坦克那样固守阵地,抗击敌装甲部队的进攻。这样,空地坦克将把直升机和坦克的长处兼收并蓄,同时摒除了两者的短处。

在20世纪60年代,反坦克导弹对坦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又一次激起了对坦克进行重新设计的热潮。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的联邦德国提出了超高机动性思想,要求按此思想制成的超高机动性能的履带式坦克的最高越野时速高达60~90千米。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坦克的越野机动性和灵活性,使之能采取规避动作,对付当时飞行速度还比较低的反坦克导弹。联邦德国陆军中负责部队作战编制;武器装备及后勤保障等研究工作的部门,根据超高机动性思想,联想到直升机,提出了“飞行坦克”的概念。飞行坦克就是一种具有直升机战役机动性的战斗车辆。后来,由于复合装甲问世,坦克对破甲弹的防护力有了显著增强,又一次证明了坦克仍有很强的生命力。此后,超高机动性思想以及超高机动性履带式坦克的实验流产,“飞行坦克”的概念也随之销声匿迹。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陆军准将理查德·辛普金在飞行坦克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主战飞车”的概念。辛普金认为,“主战飞车”是一种全性能直升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全是可行的。因为直升机的起飞重量和载荷已分别达到10吨和2吨,符合主战飞车的要求。当时美国正在实施的两项研究计划。也有利于主战飞车的发展。一项计划是利用共轴反转双旋翼系统,以减小旋翼直径并取消尾翼。另一项计划是利用小型单一操机杆代替用来实施航向控制和其他诸多操纵装置。

辛普金接着又著书立说,从不同角度对主战飞车详加论述,例如主战飞车在暗夜与大雾条件下的机动问题、油耗问题、成本问题、战场生存力问题,武器选配问题以及部队编配问题等等。并逐项与主战坦克(如美国的M-1坦克等)作了分析对比。

1983年2月,原北约中欧盟军司令、联邦德国陆军上将冯森格尔在一次讲演中表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凭借现代技术生产出具有下列性能的主战飞车:最大航速300千米/小时左右;巡航距离600千米左右;武器系统载荷2吨左右;具有持续悬停能力。

1992年2月,美国陆军退役上校弗兰茨,根据现代战。争战场流动性大。对机动性要求高等特点,并根据美国陆军对21世纪战场特点的预测及对装备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空地坦克的新概念。弗兰茨认为,陆军将凭借现代技术,减少对人力的依赖,像海军和空军那样,成为技术密集型的军种。纵观战争史可见,机动性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按代步工具来分,机动性有五级,即步行、骑马、乘车(轮式或履带式)、直升机、飞机。自60年代以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陆军已陆续实现了机械化,故在机动性上并无太大的差别。目前,坦克装甲战斗车辆的越野机动性已到极限,受地形的限制颇大。

有鉴于此,下一步应当是把直升机和坦克两者性能合二为一,把直升机的战役机动性与坦克的战术机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研制一种既能像直升机那样实施战役机动,又能像坦克那样固守阵地的“空地坦克”。现在,有一些先进的技术,如复合材料装甲,减少排烟的措施,传感器干扰设备,以及既能使未来战斗车辆减重又能使生存力增强的新技术等,都可为未来的空地坦克所用。

这种空地坦克;全重10吨左右,可以全天候实施战略、战役和战术机动,复杂地形、恶劣天候等都不致于降低其作战效能。这种空地坦克将装有“凯芙拉”夹层装甲,可防子弹和炮弹破片。燃油效率高,时速可达500千米,行程(航程)1阗0千米。生产成本和使用费用相对较低。装有变革性的旋翼推进系统,不用旋翼也能在地面上运动。

这种空地坦克综合了坦克、步兵战车和攻击直升机的特点,故可称之为主战型空地坦克。同时,通过采用可快速装拆的不同功能舱,空地战车可派生出一族车型,用于遂行不同的战斗任务。功能舱大致有以下几种:反装甲/防空武器系统舱;重型武器舱,使用火箭增程动能弹和燃料空气弹;载运人员和卫生救护舱;先进雷达和电子设备舱;工程设障舱;燃油、水、食品和弹药补给舱等。

功能舱有装甲防护,若需要的话,还可增装复合材料装甲以增强防护力。一般来说,空地坦克本身的防护力强于功能舱的防护力。功能舱的更换可在数秒钟内完成。在实施战略机动时,功能舱可用运输机运输,而空地坦克可带一个燃油补给舱或在海上加油,直接飞往战区。用过的功能舱,如燃油或水补给舱,去掉自封装置后,即可作为掩蔽所或用来贮放物品。在地面上机动时,备用功能舱可由通用地面车辆运送。

弗兰茨认为,装备空地坦克的部队将具有空前的机动能力,能够快速分散,快速集中,适时适地地达成突然性,取得绝对的兵力优势。

未来的坦克是“纸老虎”吗?

既然坦克炮不能无限加粗,除了改变火炮机理开发电炮之外,人们还想到通过提高坦克炮弹的威力,来提高坦克的火力。那么如何提高炮弹的威力呢?人们从导弹身上找到了思路,既然传统的火箭弹加上制导系统,威力就能变得如此惊人,那么,炮弹能不能也加上制导装置来提高威力呢?于是美制“红土地”制导炮弹率先出炉了。沿着这个思路,人们又开始把这种“打了不用管”的制导技术用于坦克炮弹。

美军对这种坦克炮弹特别用心,已提出了6种弹药方案:第一种是坦克发射的精确制导追击炮弹,供坦克作为辅助武器使用;第二种是灵巧的远射程导弹;第三种是灵巧的攻顶多用途炮弹;第四种是发射后不用管的炮弹;第五种是瞄准线制导穿甲弹;第六种是瞄准线/超视线穿甲炮弹或导弹。未来坦克主要武器和其弹药方案的最终选择结果,将会对坦克的发展和21世纪装甲兵作战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美军对导制炮弹的需求之所以迫切,就是与其未来作战理论分不开的。按照其最新的作战理论,美军侦察小队通常在主力部队前方5~10公里的范围内活动。目前,美军侦察小队配备的车辆已由M3骑兵战车换成了不带武器的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结果使侦察小队失去了攻击敌目标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陆军计划将攻击敌目标的任务交给前线的坦克来完成。但是目前美军坦克炮弹射程无法有效控制这个范围,于是,美国陆军开始研制“特姆”增程坦克制导弹药,目的就是为,了使坦克能有效地控制战场空间,支援侦察小队活动。按照设计,“特姆”炮弹的直射距离可以达到6千米远。间接射击时,攻击距离大于8千米。从发现目标到击中目标,平均时间为85秒。

目前雷西昂公司、波音公司、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3支开发队伍都完成了各自的“特姆”炮弹的初步设计。其中雷西昂公司设计的“特姆”炮弹采用半主动激光、红外和毫米波雷达相结合的多模式导引头;爆炸型战斗部;XM780改进型引信以及可自由转动的尾翼。

波音公司与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联手设计的“特姆”炮弹为攻顶型弹药,采用半主动激光/毫米波雷达双模导引头,战斗部为破片型。

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自行设计的“特姆”炮弹以长杆穿甲弹为基础,采用双模导引头制导。

美国陆军将选定一家公司进行方案定义和降低风险阶段的研究;并在2001年底开始为期3年的研究、制造与开发;预计到2010年首批“特姆”炮弹将装备部队。特姆”炮弹的单价为2.5万美元。

可以设想,在未来的战场上,地面侦察系统和其他侦察平台上的观察者探测到并最终确定要攻击的目标后,便发出开火请求。营火力支援单元接收到信息后,通过先进的“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处理这一请求,同时利用为“21世纪部队旅和旅以下战斗指挥管理系统”提供的接口接收“21世纪部队旅和旅以下战斗指挥管理系统”提供的坦克的位置及其状况、武器的角度以及弹药的数量(“特姆”弹一般占弹药总数的20%)等信息。“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并结合目标位置和距离,选择最利于实施攻击的坦克,然后向该坦克下达开火的命令,并告知前方观察者。接下来,虽然“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仍在继续监视作战,但已将作战控制权交给了前方的坦克和观察者。坦克向观察者发出任务修正命令,要求对目标进行校正,观察者再次向目标发射激光,然后将修正后的信息直接发送给坦克。坦克收到信息后发射“特姆”炮弹,并以激光告警信息的形式,再次向观察者发出任务修正命令,此后观察者需要向目标发射激光进行指示。以上步骤以递减计数的形式显示在“21世纪部队旅和旅以下战斗指挥管理系统”的显示屏上,这可以使侦察小队在攻击目标的最后几秒钟内发射激光指示目标,以保证自身的安全。最后由观察者将战斗损伤评估和结束任务报告发给坦克和火力支援单元。

随着数字化部队的出现,观察者最终将与坦克之间将直接通过“21世纪部队旅和旅以下战斗指挥管理系统”进行相互交流。火力请求显示将改用激光脉冲重复频率的方式出现在显示器上,以保证指示器和“特姆”炮弹的导引头能设定在同一频率值上。另外,为了能够使用“特姆”炮弹,M1A1D坦克将从2006年开始进行改进,安装“21世纪部队旅和旅以下战斗指挥系统”。由于M1A2坦克已安装了“21世纪部队旅和旅以下战斗指挥管理系统”,因此M1A2只需改变一下软件系统即可使用“特姆”制导炮弹。

随着上述各种性能优异的新概念坦克的大量问世,必将彻底改变未来战争的战场影观。在可预见的未来,坦克作为“陆战之王”美誉不仅不会失色,反尔会以前所未有的快速机动力和无坚不摧的强大突击力继续主宰着陆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