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风华正茂——早期
的生活和创作
1 剧场生涯
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 年)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中期(1601—1607 年)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后期(1608—1612 年)一般称为传奇剧时期。
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与伦敦公共剧场的建立分不开的。在正式的剧场出现以前,英国的剧团不过是一些流浪的戏班子。他们四处流浪,常常在市镇的广场或旅店的院落里演出。由于是流动演出,演出的水平是无法保证的。而且在那样的环境中演出,有时会引起骚乱和传染疾病。1574 年,伦敦市政当局规定不经过检查和批准,任何剧团不得擅自在广场或旅店里演出。这就促使剧团必须修建属于自己的演出场地——剧场。
1576 年,演员詹姆斯·伯贝奇建造了伦敦的第一座正式的剧场,名叫“剧院”。此后,伦敦又陆续建造了“玫瑰剧场”、“天鹅剧场”和“环球剧场”等公共剧场,其中“环球剧场”从修建到 1613 年失火被烧毁,一直与莎士比亚有密切的关系。莎士比亚所在的“内务大臣供奉” 剧团主要在这里演出。
和大多数剧团一样,莎士比亚所在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起先没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所。1598 年,由于“剧院”的主人贾尔斯·阿林在新的租约上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内务大臣供奉”剧团拒绝签约。这件事使他们决定自己建造一座剧场。在他们的对手海军大臣剧团的玫瑰剧场附近,他们找到了一块地皮。所需的资金伯贝奇出一半,剩下的一半由莎士比亚、肯普等五人分摊。这就意味着莎士比亚拥有这座新的剧场十分之一的股份。于是,莎士比亚真正成了一身多职的人:剧场的股东,剧场的管理者,编剧和演员。
在圣诞节的假日里,十几名拆迁工人在伯贝奇的率领下,把一座旧戏院的全部木料拆下,然后用马车运过泰晤士河。12 月底的天气是寒冷的,河上结了厚厚的冰。他们根本无需经过伦敦桥,就直接在冰上运木料。第二年整个春季,工人们日夜加班,建成了伦敦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剧场。他们给剧场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环球”。剧场的门口,一块镀金的大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招牌上画着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力斯,他把地球扛在肩上,下面用拉丁文写了一句耀眼的题词:“全世界是一个舞台”。
环球剧场的建筑结构有点儿类似旅馆的院子。一个椭圆形的大空场四周围着一道高高的木板墙。这块大空场叫“院子”,普通观众只要花上一个便士就可以在这儿看戏。木板墙的外面有一圈比舞台要高的长廊和一些包厢,比较富裕的市民就坐在长廊上看戏,而那些贵族们则坐在包厢里看戏。
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莎士比亚创作剧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印刷出版,供读者阅读,而是为了演出给观众看。他在创作时,除了必须考虑观众的趣味和爱好以外,还必须考虑演员的条件。由于当时剧团的人数有限。编剧在设置人物时,必须考虑到演员数目和由谁扮演的问题,对
每个演员要尽量扬其长、避其短。
莎士比亚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以丑角为例,1599 年以前和以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就很不一样,前期的丑角性格开朗,引人发笑;后期则富于智慧和深刻的思想。这并不全是因为莎士比亚思想的变化,也因为剧团中的丑角演员换了,由阿明代替了肯普。这两个人在性格和表演特长方面各有特色。肯普是个著名的舞蹈家,他曾用 9 天时间,
从伦敦一直跳到 400 里外的诺里奇城;阿明则是个优秀的歌手。肯普是个滑稽大家,天生爱嬉笑取闹,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在表演上喜欢任意发挥;阿明则幽默诙谐,在表演时比较有节制,从不超出剧本的范围。莎士比亚 1599 年以前创作的喜剧中的丑角,如《爱的徒劳》中的考斯塔德,《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朗斯,《仲夏夜之梦》中的波顿,《无事生非》中的道格培里等都是适合肯普扮演的角色。莎士比亚 1599 年以后创作的戏剧中的丑角,如《第十二夜》中的费斯特,《哈姆莱特》中的掘墓人及《李尔王》中的弄臣等,往往幽默中带着淡淡的感伤,语言富有哲理,能歌而不善于舞蹈,可见是为阿明而设置的。
环球剧场在当时的伦敦是办得最兴旺的剧场,其原因除了它拥有当时第一流的演员和剧场条件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因为莎士比亚创作了大量精彩的剧本。当时的伦敦,剧场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演员的数量多得惊人,但由于经费没有保证,加上清教徒们的反对,许多剧团和剧场维持不了几年就破产倒闭了。情况好一些的剧团最多也只是维持20 年左右。只有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存在了将近半个世纪,应该说,这也是与莎士比亚为剧团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剧本分不开的。
细心的读者在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时,会发现其中几乎没有母亲的形象。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女人出现在舞台上是极不道德的事,因此,当时所有的剧团都没有女演员。从中世纪以来,英国戏剧中的女角都是由男孩子扮演的。尽管他们童音清亮,皮白肉嫩,扮女角比成年男人像得多,但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内心感情体验,对复杂的社会、人生和人性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要想扮演性格复杂、内心丰富的成年女性就显得力不从心。莎士比亚在编剧本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有各式各样的男人,但却不能说有各式各样的女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人多半是热恋中的少女,不是风流快活,就是忧郁感伤。即使这样,莎士比亚仍然塑造了不少“奇特而可爱”的少女的形象,显示出他高超的戏剧艺术才能。
尽管莎士比亚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当时的英国,还是一个贵族阶级特权统治的社会,光凭艺术的才能和成功,是不可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的。莎士比亚勤奋努力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赡养家庭,积聚金钱,并争取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莎士比亚的父亲就曾经想获得贵族头衔。1576 年,他曾向纹章局提出申请,但没有成功。20 年后,由于骚桑普顿伯爵的帮忙,莎士比亚帮助父亲申请到了象征乡绅社会地位的纹章。莎士比亚家的纹章是一面盾,对角斜放着一支长枪,盾上方的花环上站着一只鹰,一只高举的鹰爪正握着枪。纹章的象征意义和莎士比亚名字的涵义——“用枪震撼”正好相吻合。纹章上的箴言是“非无权也”。
1596 年,莎士比亚 11 岁的儿子哈姆莱特夭折了,这对他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在这一年写的《约翰王》这个剧本里,少年王子亚瑟的死寄托了莎士比亚的丧子之痛。小王子是个天真、聪慧、坚毅和可爱的孩子。他被杀,是因为国王贪恋权力。王后康斯丹斯哀痛的呼号实际上发自莎士比亚的内心:
小亚瑟是我的儿子,他已给失去了!我没有疯,我巴不得祈祷上天,让我真的疯了!因为那时候我多半会忘了我自己,啊!要是我能够忘了我自己,我将要忘记多少悲哀!
主教神父,我曾经听见你说,我们将要在天堂里会见我们的亲友。假如那句话是真的,那么我将会重新看见我的儿子;因为自从第一个男孩子该隐的诞生起,直到在昨天夭亡的小儿为止,世上从来不曾生下过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物。可是现在悲哀的蛀虫将要侵蚀我的娇蕊,逐去他脸上天然的美丽,他将要形销骨立,像一个幽魂或是一个患疟疾的人;他将要这样死去;当他从坟墓中起来,我在天堂里会见他的时候,我再也不会认识他;所以我永远永远不能再看见我的可爱的亚瑟了!
莎士比亚在以后的岁月里曾多少次深情地念起哈姆莱特这个名字。
莎士比亚大概命中注定要失去儿子,但后来他却使自己儿子的名字永远留存在一部不朽的剧本中。
莎士比亚早期的创作可以分为三大块:历史剧、诗歌和喜剧。下面我们将对这三大块分别加以介绍。
2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从历史剧开始的。1588 年,英国舰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大增。这促使剧作家们怀着对都铎王朝的敬仰之情,从过去的历史中挖掘题材,展示僭主昏君的祸国殃民之罪和明主贤君的治国安邦之功。莎士比亚适应了这一时代潮流,以雄健的笔力,宏伟的气魄,将英国历史上许多王朝的盛衰兴亡生动地再现在舞台上。他的十部历史剧,除《亨利八世》外,其余九部都是早期创作的。它们是《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
《理查二世》、《约翰王》、《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莎士比亚历史剧的故事情节主要采自当代历史学家霍林西德的《英
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编年史》,以及霍尔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结合记》。这些历史剧组成了一幅英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
通常把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作为他历史剧的第一个四部曲,它们反映了从 1422—1485 年间的英国历史。这段时期有英法百年战争、两大皇族之间的红白玫瑰战争、农民起义等重大事件。莎士比亚选择这段历史作为自己初期创作的题材,一方面是适应时代潮流,体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是由于这段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较多,发生的事件纷繁复杂而且戏剧性强,改编成戏剧容易收到比较好的戏剧效果。
《亨利六世》(上、中、下)主要表现的是两支王族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流血斗争。三部剧以此为中心,构成有机整体,同时又各有侧重。
上篇,首先交待了亨利五世驾崩后由年幼的亨利六世继位,他的叔叔葛罗斯特成为护国公。此时的宫廷内部帮派林立、阴谋四起,整个形势处于危机之中。宫廷内部的矛盾只是这部戏的引子。莎士比亚的重点是对贯穿整个中世纪的民族战争的描写。英伦三岛从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就与大陆之间战火不断。在爱德华三世(1327—1377 年在位)时,英法就为王位问题而争战不息,到亨利六世时,已持续百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
莎士比亚在上篇中通过对这场战争残酷性的描写,赞美了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谴责了不顾民族大义、勾心斗角、贪生怕死的奸臣懦夫。同时,客观地反映了法国人民的英雄气概,真实完整地表现了圣女贞德这个英勇救国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英国的民族英雄塔尔博的形象。他骁勇善战,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由于本国将领的内部矛盾,他身陷法军的重围。在与法军决一死战的沙场上,他与分离了七年的儿子相逢。为了民族的利益,两人谁也不肯为保全性命而突围逃生, 最后一同英勇地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在舞台上,这个富于爱国主义激情的形象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敬仰。
对圣女贞德的描写,体现了莎士比亚尊重历史的精神。剧中的贞德是一个机智勇敢、坚贞不屈的少女。她以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浇灌了法兰西的自由之花。为了保卫祖国,她拒绝了法国太子的求爱,“我乃是奉
天意前来救世,在此刻谈不到儿女私情。”面对失败,她镇定自若,恳求帮助自己的众幽灵们:“把我的灵魂,我的躯体,我的一切统统拿去, 可千万别让法国败在英军的手中。”莎士比亚热情赞美了她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并没有因为她是一个法国人而有所贬抑。在莎士比亚笔下, 她和塔尔博一样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
《亨利六世》中篇主要写了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和历史上著名的凯特农民起义。
在前三幕里,莎士比亚表现了一个封建王朝中奸臣当道、忠良被害的典型事例。护国公葛罗斯特是个难得的品质高洁、鞠躬尽瘁的忠臣。宫廷内以玛格莱特王后、约克公爵和波福红衣主教为首的三股势力各怀野心,觊觎王位,企图将软弱无能的亨利六世取而代之。因为葛罗斯特掌握着先王遗交的治国大权,他成为三股势力共同的敌人。为了除掉他, 三伙奸臣使尽了各种手段。天真的葛罗斯特认为:“只要我奉公守法, 忠于国家,哪怕我敌人的人数增加 20 倍,哪怕每一家敌人的权力也加上
20 倍,他们也无法伤我一根毫毛。”他太低估了政治阴谋的力量,直到他被宣判有罪,他才彻底醒悟:
啊,圣明的主公,这时代实在是太危险了。正人君子都被野心家扼杀了,心存仁厚的人都被辣手的小人赶跑。我知道他们的阴谋是要断送我的性命⋯⋯
通过葛罗斯特的悲剧,莎士比亚深刻揭露了宫廷内部的黑暗,在那
里,阴谋诡计压倒了公理和正义。
在中篇的后半部分中,莎士比亚侧重表现的是亨利六世统治时期爆发的凯特起义。这是英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平民起义,参加起义的大多数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还包括少数对政府不满的中产阶级。
莎士比亚一方面表现了这次起义的合理性,贵族和王室对平民的压迫深重,“他们动不动就把穷人们召唤到他们面前,把一些穷人们无法回答的事情当作他们的罪过⋯⋯还把穷人关进牢里,甚至把他们吊死”。另一方面,莎士比亚也暴露了起义的盲目性和动摇性。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是不赞成通过暴力起义的手段来消除社会黑暗的,他寄希望于开明君主的统治。而且,这次起义也缺乏明确的政治斗争目标, 结果成了贵族集团斗争的工具。莎士比亚站在伦敦市民的立场上,客观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
《亨利六世》下篇描写的是一场争夺王位的血腥大战。为争夺王位, 以约克公爵、他的儿子以及大将蒙太古等为一方的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标志)和以国王亨利六世、王后、克列福等为另一方的兰开斯特家族
(以红玫瑰为标志)之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屠杀。莎士比亚借亨利六世之口,对这个手足相残、父子相屠的惨剧,发出了呐喊:
唉!多么残酷的时代,狮子们争夺巢穴,却叫无辜的羔羊在它们的爪牙下遭殃⋯⋯在内战的战火中一切都将毁灭⋯⋯叫一朵玫瑰枯萎,让另一朵盛开吧!倘若你们再斗争下去,千千万万的人都要活不成了。
这表明了莎士比亚反对内战的态度,也道出了广大人民要求国家安
定和平的呼声。莎士比亚通过这出戏,提醒当时的王公贵族们:内战祸害无穷!
整个《亨利六世》以约克家族的胜利,约克公爵的长子爱德华登基称爱德华四世而告终。这个句号是用惨重的代价换来的:兰开斯特家族被赶尽杀绝,只剩下一个发疯的王后。
获取了王权的约克家族并没有使英国进入一个和平安定的时期。这个家族内部又续演了一出争夺王位的流血悲剧,又将全国推入一片恐怖和战乱之中。
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理查三世》在时间上和《亨利六世》下篇紧密联接在一起。剧本主要描写爱德华四世的弟弟理查为夺取王位而采取的种种阴谋诡计。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第一次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来组织情节。
理查在《亨利六世》中,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他外貌奇丑, 体态畸形:一只胳膊萎缩得像枯枝,脊背高高隆起,两条腿一长一短, 身上没有一部分是长得协调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形成了他强悍残忍的野心家性格。在战场上,他是一个战无不胜的赳赳武夫,在约克家族尚未取得胜利之前,他已经显露出他的野心:
我对于遥远的王冠抱着热望,我痛恨我面前的重要障碍,立志要将这些障碍扫除⋯⋯在我一生中,直到我把灿烂的王冠戴到我这丑陋的躯体上端的头颅上去以前,我把这个世界看得如同地狱一般。
在这部戏剧中,理查三世是个封建暴君的形象,坏到无以复加的地
步。莎士比亚运用了多种手法塑造这个人物。对他的出生的描写就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理查三世出世的时候,“夜鸟悲鸣,恶狗嗥叫,狂飚吹折树木”,他“一生下时就两腿先着地,满嘴生牙”,顿时,一个未来的混世魔王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莎士比亚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揭示了理查三世的内心世界。他的狡诈和虚伪,他的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手段,使他成为一个天才的恶人。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让我们看看他的一段精彩的“自画像” 式的独白吧:
我有本领装出笑容,一面笑着,一面动手杀人;我对着使我痛心的事情,口里却连说:“满意满意”;我能用虚伪的眼泪沾濡我的面颊,我在任何不同的场合都能扮出一副虚假的嘴脸⋯⋯我比蜥蜴更会变色,我比普洛透斯更会变形,连那杀人不眨眼的阴谋家也要向我学习。我有这样的本领,难道一顶王冠还不能弄到手吗?
即使是这样一个狡猾凶狠的人物,最后也终于因为罪恶累累,民心所背,而被前来讨伐的里士满伯爵打败。英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结束了,英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王朝——都铎王朝统治时期。
莎士比亚的第一个历史剧四部曲成功地对英国历史上多灾多难的兰开斯特王朝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一定成功,为后面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莎士比亚的第二个历史剧四部曲包括《理查二世》、《亨利四世》
(上、下)和《亨利五世》。它们反映的是英国 1377—1422 年间的历史。在历史顺序上,这个四部曲刚好应该放在第一个四部曲之前,表现兰开斯特王朝是如何建立和巩固的。与第一个四部曲相比,第二个四部曲的
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描写波林勃洛克公爵、即后来的亨利四世,如何从自己的堂兄理查二世的手中夺取王位,并巩固下来传给自己的儿子亨利五世。在思想和艺术成就上,第二个四部曲比第一个四部曲要高得多。如果说《理查三世》塑造了一个暴君的形象,那么,《理查二世》
则塑造了一个昏君的形象。理查二世被一群谄媚奸侫的小人所包围,整日耽于享乐。平民们因为各种苛捐杂税对国王充满愤恨,贵族们因为理查二世的昏庸也对他非常不满。被放逐到国外的波林勃洛克公爵利用时机,举兵回国。在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理查二世被废黜,后来被杀死。正因为理查二世是一个昏君,所以波林勃洛克公爵不同于其他的篡权夺位者,他举兵回国时,人们不把他当作敌人,反而拥护他。
《亨利四世》(上、下)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一部,被看成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写这个剧本时,莎士比亚创作历史剧的各种技巧已经成熟。除了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之外,莎士比亚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大胆虚构的人物场景融入基本的历史框架之中,使历史复活,使整个作品充满勃勃生气。据说,伊丽莎白女王非常喜欢这部戏,尤其喜欢剧中的人物福斯塔夫。她传下圣谕,要莎士比亚专门续写一部福斯塔夫如何谈情说爱的戏。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亨利四世》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亨利四世和他的王子们与反叛的诸侯贵族进行殊死斗争的过程。莎士比亚突破传统历史剧多条线索交织发展的网状结构,而采用了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的结构——以亨利四世为代表的宫廷生活线索和以福斯塔夫为代表的市井生活线索。剧中轻松、平庸、充满恶作剧的快乐的市井生活与紧张、复杂、充满流血阴谋的宫廷生活形成强烈对比,使作品的内容不仅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这部戏是喜剧手法和具有悲剧性质的历史剧创作手法的完美结合。
在剧中,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如忧心忡忡的亨利四世、骄横自负的霍茨波、机智快活的哈尔王子等,但最令人难忘、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还是福斯塔夫。
福斯塔夫是英国封建社会解体时期没落的骑士阶层的典型形象。封建社会的解体,使原先依附于封建贵族的大批骑士失去了生活依靠。他们一方面没有土地和劳动技能,没有正当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又沾染上了贵族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恶习,所以他们必然成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社会寄生虫。于是,福斯塔夫用不正当的手段来维持自己花天酒地的生活就成为可以理解的事情。
福斯塔夫是个脑肥肠满的中年人,他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总是那么无忧无虑,开朗乐观。对生活,他尽情享受,不放过任何可以寻欢作乐的机会。他幽默风趣,喜爱逗乐,满嘴的俏皮话,有着把一切都变成一场玩笑的本领。他的乐观情绪是很能感染人的。当他打趣取笑时, 不仅自己开心,也使别人获得乐趣。为自己的伙伴提供笑料,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是福斯塔夫引以为自豪的事。他自己说过:
各式各样的人都把嘲笑我当作一件得意的事情,这一个愚蠢的泥块——人类, 虽然长着一颗脑袋,除了我所制造的笑料和在我身上制造的笑料以外,却再也想不
出什么别的笑话来;我不但自己聪明,并且还把我的聪明借给别人。
福斯塔夫是个不受任何道德束缚的人。他耍流氓,贪污讹诈,拦路抢劫,无所不为,而且他干这些坏事时毫无犯罪感。他对社会没有任何责任感,甚至还惟恐天下不乱。这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
在这市侩得志的时代,美德是到处受人冷眼的。真正的勇士都变成了管熊的役夫;智慧的才人屈身为酒店的侍者,把他的聪明消耗在算账报账之中,一切属于男子的天赋的才能,都在世人的嫉视之下变得不值分文。
在这样的认识之下,他追求的是一种恣情纵欲的生活。酒和女人是他生活的两大要素。骑士所应有的忠信、勇敢的品质在他身上蜕变为说谎成性、贪生怕死。在福斯塔夫身上,体现了丰富的人性,他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在他身上,贫困与奢侈,愚蠢与机智,勇敢与怯懦,没落与虚荣并存。
福斯塔夫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恰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是一支狂欢之夜的长明烛。”在他身上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强烈的现世精神:打碎禁欲主义的枷锁,追求个人幸福,享受快乐的生活。
《亨利四世》中机智快活的哈尔王子长大后成了亨利五世。在《亨利五世》这部剧本中,他对内平定诸侯叛乱,励精图治,对外与法国王室联姻,使两国和平相处。可以说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笔下理想完美的君王形象。
除了两套四部曲外,莎士比亚还写了两部单独的历史剧。一部是早期的《约翰王》,另一部是他后期与别人合作的《亨利八世》。
《约翰王》取材于中世纪的英国史实。主要是描写“狮心王”理查去世后围绕王位展开的斗争,同时也反映了英王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反控制与控制之争。剧中“狮心王”理查的弟弟约翰王一方面和所有篡位者一样,为夺取王位不择手段,如杀害自己的亲侄儿等;另一方面在反对罗马教廷的斗争中又显示出极大的勇气,使英国最先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约翰王》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是狮心王理查的私生子福康勃立琪。他的身上有着文艺复兴时期冒险家的特征。他认为“谁要是不懂得适应潮流,他就只是一个时代的私生子”。
《亨利八世》主要是揭露宫廷内外残酷的权力之争和统治者的反复无常。剧中的红衣主教伍尔习阴险奸诈,是个披着宗教外衣的野心家。总的说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即反对
封建割据和封建内讧,也不赞成农民起义,而希望国家统一和强盛。莎士比亚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的身上,照他看来,一位理想的君王应该正直、仁慈,同时又能消除封建贵族的割据势力,领导英国走上兴盛的道路。
3 诗人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诗歌主要包括两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以及一部《十四行诗集》。可以说,即使莎士比亚没有创作戏剧,作为一个诗人,他也能在文学史上留下声名。
《维纳斯与阿都尼》大约写于 1592 年,1593 年出版,它为莎士比亚初次在文坛上赢得声名。它和后来的《鲁克丽丝受辱记》都是献给他的保护人骚桑普顿伯爵的。
这部长诗的题材取自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长诗《变形记》。从诗的第一行起,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事件中心。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对人间的美少年阿都尼一见钟情。她热情似火,不顾一切地向阿都尼求爱,调情。阿都尼却表现得冷若冰霜。他蔑视维纳斯这种单纯的肉欲之爱:
我对于爱并不是一律厌弃,我恨的是:你那种不论生熟,人尽可夫的歪道理。你说这是为生息繁育,这真是谬论怪议。这是给淫行拉纤撮合,却用理由来文饰。
阿都尼将真正的爱视作圣洁的感情,他认为维纳斯的爱不是“爱” 而是“淫”,他严肃地说道:
这不是“爱”,因为自从世上的淫奔不才,硬把“爱”的名义篡夺,“爱”已往天上逃开。“淫”就假“爱”的纯朴形态,把“青春之美”害,使它的纯洁贞正, 蒙了恶名,遭到指摘⋯⋯“爱”使人安乐舒畅,就好像雨后的太阳,“淫”的后果, 却像艳阳天变得雨骤风狂⋯⋯“爱”永不使人厌,“淫”却像饕餮,饱胀而死亡。“爱”永远像真理昭彰,“淫”却永远骗人说谎⋯⋯
阿都尼说完就挣脱维纳斯的怀抱,扬长而去。最后,他由于不听维纳斯的劝告,在一次打猎中被野猪咬死。维纳斯悲痛欲绝,带着从阿都尼的血泊中诞生的一朵红白相间的花,飞离这多事的人间。
《鲁克丽丝受辱记》讲述的是古罗马的一个故事。在奥维德的《罗马岁时记》中就已经简单地记载了这个故事。鲁克丽丝是古罗马将领柯拉廷的妻子,美丽而贞淑。罗马王子塔昆因她的美德而心动,趁柯拉廷在外作战之机,来到柯拉廷的城堡,凭着他的王子身分受到鲁克丽丝的热情接待,并在堡中留宿。当夜,他潜入鲁克丽丝的卧室,强暴了她。鲁克丽丝伤心欲绝。派人请回她的丈夫和父亲,揭露了塔昆的恶行,要求他们立誓为他报仇,然后突然自杀。当这一罪行被揭露出来之后,激起了罗马民众的公愤,塔昆家族被逐出罗马,国政归执政官掌握。
这两首叙事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即男女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否则就会造成不幸和灾难。莎士比亚在诗中对情欲、爱情、贞操等观念试图作出自己的解释,表达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刚刚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这最鲜明地表现在追求爱情自由,充分享受世俗生活的快乐上。维纳斯就是这一时代思潮的产物:她被赋予浓厚的人性,是个感情强烈、充满欲望的形象。莎士比亚对她大胆追求性爱欢乐的态度是肯定的,他承认它的合理性。莎士比亚所批判的是无节制的肉欲,他提醒世
人不要从禁欲的极端又走向纵欲的极端。
与维纳斯相对照,阿都尼的纯洁、善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疑是诗人赞美的对象。他在异性的强烈诱惑下,仍能保持理性,显示了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他,莎士比亚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爱情既不能强求,也不可以施舍。只有性欲而没有爱情的苟合是淫邪的,不道德的。真正的爱情是两人心灵的契合。只有在此基础之上的两性结合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在《鲁克丽丝受辱记》中,莎士比亚指出了不受道德束缚的情欲会导致恶果,害人又害己。
诗中的罗马王子塔昆是邪恶的代表。他对鲁克丽丝产生邪念仅仅是由于听到她的贞名。邪念一旦在他的头脑中产生,就驱使他去达到罪恶的目的。人性中这种可怕的现象,后来还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反复地被表现。
莎士比亚在艺术上取得更高成就的是他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 16
世纪上半叶由意大利传到英国的。到了 90 年代,十四行诗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歌形式。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内容丰富,充满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其中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道德风尚。他的十四行诗,留给后人许多疑问, 如“W·H 先生”是谁?“黑肤女郎”又是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欣赏莎士比亚“甜蜜”的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主要涉及三个人物:诗人,“年轻朋友”和“黑肤女郎”。154 首诗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 1 首至第 126 首,
是献给他的“年轻朋友”的;第二部分从第 127 首到第 152 首是献给一位“黑肤女郎”的。最后两首诗是对古希腊两首诗的意译。青春、友谊和爱情是整部十四行诗集的主旋律。
莎士比亚的第 105 首十四行诗,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全部十四行诗思想的一把钥匙。
别把我的爱唤作偶像崇拜, 也别把我爱人看成一座偶像, 尽管我所有的歌和赞美都用来
献给一个人,讲一件事情,不改样。我爱人今天有情,明天也忠实,
在一种奇妙的优美中永不变心; 所以,我的只歌颂忠贞的诗辞, 就排除驳杂,单表达一件事情。 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 真,善,美,当代成不同的辞章; 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 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
真,善,美,过去是各不相关, 现在呢,三位同座,真是空前。
如果说从十四行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那么这个世界
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这时的莎士比亚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对人生,对社会充满美好期望,对人文主义理想深信不疑。他对世界的看法是理想化的。研究者们常常对诗中的年轻朋友是男性还是女性提出疑问,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也许莎士比亚正希望给后人留下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他想要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是一种“至真至纯的感情”, 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感情,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要求如此。
让我们走进莎士比亚复杂的情感世界里,去和他一起体味爱的欢乐与苦恼。
诗集的第一部分,第 1—17 首,是诗人苦口婆心地劝朋友赶快结婚生子。由于美和青春总是易逝的,留下后代,可以使美和青春延续下去。这是十四行诗集中独立的一个部分。
诗人对年轻朋友的感情是强烈而深厚的,诗人把这种感情看得高于一切:
我偶尔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怀顿时像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 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 我记着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教我不屑把处境跟帝王对调。
(第 29 首)
当年轻的朋友夺去了诗人的情人时,诗人痛苦不已,但对朋友的爱, 使他无法把恨施加于朋友身上,他无奈地说:
虽然你把我仅有的一切都抢走了, 我还是饶恕你的,温良的盗贼; 不过,爱懂得,爱的缺德比恨的 公开的损害要使人痛苦几倍。
(第 40 首)
诗人对朋友的感情是情不自禁的。无论朋友对他如何,他总是满腔热情地付出他的真情毫无保留。他渴望用自己饱蘸感情的诗句使年轻的朋友在诗中不朽。诗人坚信:
尽管时光和外貌要使爱凋零, 真正的爱永远有初恋的热情。
(第 108 首)
在第 116 首诗里,诗人大声宣称:忠贞不渝的爱,能够征服易逝的光阴。
不呵!爱是永远固定的标志, 它正视风暴,决不被风暴震撼;
爱是一颗星,它引导迷途的船只,
其高度可测,其价值却无可计算。爱不是时间的玩偶,虽然红颜
到头来总不被时间的镰刀遗漏; 爱决不跟随短促的韶光改变, 就到灭亡的边缘,也不低头。
对友情无限忠诚的诗人,对爱情也是如此。诗人追求的是一种互相忠诚,毫无保留的爱情,他对黑肤女郎的感情确实达到了这一步,可惜他遇到的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他的痴情不但没有爱的回报,反而给他带来无限的痛苦与烦恼,即便是如此,诗人也不后悔,爱得真,爱得痴。诗人清楚地知道他的情人并不是什么众人眼中的美女,而只是个“黑肤”女郎,然而他又情不能自已:
说实话,我并不用我的眼睛来爱你, 我眼见千差万错在你的身上;
我的心却爱着眼睛轻视的东西, 我的心溺爱你,不睬见到的景象。
⋯⋯
可是,我的五智或五官都不能 说服我这颗痴心不来侍奉你, 我的心不再支配我这个人影, 甘愿做侍奉你骄傲的心的奴隶。
(第 141 首)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世界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在这些十四行诗中,诗人构建了一个真善美和爱的世界。多彩的词汇,精炼的语言,新鲜的比喻,丰富的哲理,和谐的音调,这一切都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进入他的诗化世界。
4 喜剧艺术的天才
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了九部喜剧。这些喜剧的基本主题是歌颂真挚的爱情和忠诚的友谊。莎士比亚的喜剧充满浪漫的情节,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所以他的喜剧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
爱情并不是文学的惟一主题,但对莎士比亚而言,爱情却是他一生创作的主题。在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思想和封建观念占绝对统治地位,人的许多正常的欲望都受到压抑。教会宣扬人生来就有所谓“原罪”,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赎罪,只有尽量禁绝一切欲望,灵魂才有可能得救,人死后灵魂才能进入天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彻底打破了这种思想束缚,他们宣扬人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人是高贵和尊严的,人有权利追求幸福,享受现实生活的快乐。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爱情自然被人文主义作家视为创作的重要题材。人文主义者赞美友谊,这也是他们反对封建观念、肯定人的权利的斗争的内容之一。与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相对立,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是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无论贫富贵贱,人们在精神上和权利上都是平等的。因此,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文学家,莎士比亚在他的喜剧中除了歌颂爱情,还歌颂友谊。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物都是爱情的礼赞者,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婚姻,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维洛那二绅士》中的凡伦丁起初是反对爱情的,认为爱情会使人变得愚蠢。而当他遇到美丽的西尔维娅后,高傲的心在伟大的爱情面前俯首称臣,他说:
爱情是一个有绝大威权的君王,我已经在他面前甘心臣服,他的惩罚使我甘之如饴,为他服役是世间最大的快乐。现在我除了关于恋爱方面的说话以外,什么也不要听;单单提起爱情的名字,便可以代替我的三餐一宿。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安·培琪、《维洛那二绅士》中的西尔维娅、《威尼斯商人》中的杰西卡等人,为了争取爱情的自由不惜出逃私奔,显示出极大的勇气和强烈的斗争精神。
莎士比亚喜剧的风格浪漫抒情,充满了奇思妙想。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看了他的喜剧,人们心头的悲伤忧郁,灵魂中的污泥积垢,都会被温柔和诗情驱散洗净。
莎士比亚在喜剧中爱用清新浪漫的笔调去描写大自然。故事情节常常发生在风景迷人的地方。如《皆大欢喜》中的亚登森林,《仲夏夜之梦》中的森林仙境,以及《威尼斯商人》中的贝尔蒙特城等等。在那里, 风儿轻柔地吹着,花儿的芳香四处飘散,鸟儿欢快地鸣叫,蝴蝶翩翩起舞。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人们的心头激荡的是如诗般温柔的情感。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善良的人最终都获得了幸福。他的喜剧中几乎没有真正恶的角色,而只有丑角。对这类身上有着种种人性弱点的人, 莎士比亚的态度是善意的。他常常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嘲讽揭露他们。他们给人留下的印象常常不是可恨可恶,而是滑稽可笑。《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福斯塔夫,《第十二夜》中的马伏里奥就是这样的人物。
为了取得良好的喜剧效果,莎士比亚匠心独运,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喜剧手法,如误会法、巧合法、设圈套诱人上钩法、女扮男装法等等。在《错误的喜剧》中,采用了两对双胞胎而造成种种误会的手法。相貌极其相像的大小安提福勒斯是一对双胞胎,他们又有一对相貌极其相像的双胞胎仆人大小德洛米奥。这四个人在一起,误会的产生就成为必然了。小德洛米奥把大安提福勒斯误当作自己的主人,两人怎么样也处不来,大安提福勒斯一气之下把他狠揍了一顿。金匠把小安提福勒斯定做的一条项链错给了大安提福勒斯,却仍向小安提福勒斯要钱。最可笑的是,小安提福勒斯的妻子居然把大安提福勒斯错认为自己的丈夫让进房中,却把真正的丈夫关在门外。这些一个连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误会使整个喜剧趣味盎然,演出过程中观众的笑声不断。
1594 年圣诞节期间,伦敦著名的四个法学会之一的格雷法学会的学生组织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愚人节”活动。为了增添欢乐的气氛,他们邀请了莎士比亚所在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演出《错误的喜剧》。演出的那天晚上,观众人山人海,连舞台上也挤满了观众,演员几乎没地方演出。直到半夜,演出才开始。记录这次庆典活动的人留下了下面这句话:“这次晚会从头到尾都是在忙乱和可笑的错误之中度过的,因此, 以后它就被称为‘错误之夜’”。
乔装打扮,真假不分,是莎士比亚喜爱使用的另一喜剧手段。比如在《爱的徒劳》中,那瓦国的君臣全都戴上假面,想利用跳假面舞的机会向法国公主及其侍女求爱,公主她们来了个以谑对谑,也都戴上脸罩, 使他们弄不清谁是谁,结果全都认错了人,把求爱的话讲给了不相干的人听,弄得狼狈万分,让公主等人尽情奚落了一顿。
此外,幽默、诙谐、俏皮的语言也是莎士比亚常用的喜剧手段之一, 它们也能极大地增添喜剧的趣味性、可笑性,使观众不时发出忍俊不禁的笑声。
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 10 部喜剧是:《错误的喜剧》、《驯悍记》、
《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喜剧《错误的喜剧》几乎完全是根据古罗马剧作
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亲生兄弟》改编的,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喜剧, 而更像一部闹剧。
接下来创作的《驯悍记》实际上仍带有浓厚的闹剧色彩。故事是以富翁巴普提斯塔的两个女儿为中心展开的。大女儿凯瑟丽娜因性情凶悍泼辣,吓退了所有求亲的人;小女儿比恩卡温柔娴淑,引来众多的爱慕者。巴普提斯塔非常担心大女儿嫁不出去,特别声明:只有大女儿出嫁后,小女儿才能出嫁。维洛那绅士彼特鲁乔了解凯瑟丽娜的情况后,决定娶她为妻。婚后,他用以毒攻毒的方法,装出一副暴躁、任性、怪戾的样子,使她备受折磨,最后终于变成了一个柔顺的妻子。这出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风俗,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维洛那二绅士》是莎士比亚第一部以爱情和友谊为主题的浪漫喜剧,以两个朋友在爱情上的波折为主要情节。凡伦丁和普洛丢斯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从维洛那到米兰后都爱上了温柔美貌的公爵小姐西尔维娅。西尔维娅爱上了凡伦丁,决定和他私奔。普洛丢斯在维洛那的时候
已与朱利娅山盟海誓,见到西尔维娅后,他就喜新厌旧,追求起她来了。他非常嫉妒凡伦丁,就向公爵告发了凡伦丁和西尔维娅私奔的计划。凡伦丁于是被放逐。西尔维娅背着父亲出去寻找凡伦丁,途中遇到强盗, 尾随其后的普洛丢斯救了她。普洛丢斯乘机向她求爱,西尔维娅一口拒绝了他。他恼羞成怒,欲施强暴。就在关键时候,凡伦丁赶到,痛斥朋友的不义行为。普洛丢斯羞愧无比,决心悔改。结尾是凡伦丁宽恕了朋友,两人又恢复了友谊。普洛丢斯与原来的恋人朱利娅和好如初,凡伦丁和西尔维娅终成眷属。
从这部戏剧开始,莎士比亚抛弃了传统闹剧的模式,开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心理描写。剧中凡伦丁的正直朴实和普洛丢斯的狡猾放荡都十分鲜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出现的仆人朗斯和史比德,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使人们欢笑不已。他们是莎士比亚引人注目的“仆人”形象系列的第一对。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讽刺性最强的一部喜剧,也是一部宫廷喜剧。一开始,那瓦国君臣四人发誓要清心寡欲,拒绝一切物质享受,不近女色,专心读书三年。可是当美丽的法国公主和她的侍女们来到宫廷后,他们就把誓言忘得一干二净,争先恐后地向她们求爱。但由于他们缺少真实的感情,法国公主把他们训斥一番以后离弃他们而去。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讽刺了宫廷贵族的爱情方式和爱情观。
《无事生非》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喜剧中还包含了一些悲剧性的因素。
梅西那总督的女儿希罗和侄女贝特丽丝是两位性格完全不同的姑娘,希罗内向文静,贝特丽丝则伶牙俐齿、开朗活泼。阿拉贡亲王带着两位贵族青年克劳狄奥和培尼狄克来拜访梅西那总督。克劳狄奥爱上了希罗,并向总督求亲。而培尼狄克年轻气傲,自称永远不会爱上女人。他和自称永不嫁人的贝特丽丝一见面就唇枪舌剑地斗了起来,谁也不让谁。亲王看到这一对冤家斗嘴,觉得很有趣,他突发奇想,设下“圈套”, 使培尼狄克以为贝特丽丝得不到他的爱就活不成;使贝特丽丝以为培尼狄克为她而害了相思病。结果两人居然真的陷入情网而不可自拔。亲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堂约翰是个阴险的小人,他嫉妒克劳狄奥,想破坏他的婚姻。他让自己的仆人和穿着希罗的衣服的侍女在夜里幽会,又故意让克劳狄奥和亲王远远地看到这幕情景。
第二天举行婚礼时,克劳狄奥和亲王当众指责希罗淫荡。希罗受不住这打击昏死过去。主持婚礼的神父知道希罗受了冤枉,叫总督假称希罗已经死了。培尼狄克在贝特丽丝的鼓动下向克劳狄奥挑战,因为他诽谤了贝特丽丝的堂妹。
堂约翰的仆人干了坏事向同伴夸口,说他如何毫不费力就得到一千块赏钱。这话正好被巡逻的士兵听到,当场将他逮捕,他交代了事情的经过,希罗遭冤枉的事才真相大白。
克劳狄奥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加,向总督提出愿意接受任何惩罚。总督要他娶希罗的堂妹为妻,与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一同举行婚礼, 他一口答应。结婚那天,那个堂妹取下面罩,原来她就是希罗,克劳狄奥不禁喜出望外。所有的人也都祝两对新人幸福。
在《无事生非》中,幽默、俏皮、生动的语言是一大特色。当培尼
狄克和贝特丽丝斗嘴时,他说:“我希望我的马儿能够跑得像您说起话来一样快,也像您的舌头一样不知疲倦。”当亲王和贝特丽丝开玩笑, 问她是否愿意嫁给他时,她巧妙地回答:“不,殿下,除非我再有一个家常用的丈夫;因为您是太高贵了,只好留着在星期日装装场面。”这类机智的言谈,在剧中随处可见。
《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最优秀的喜剧之一。全剧的主要情节发生在一片叫亚登的森林之中。法兰西老公爵被弟弟弗莱德里克阴谋篡夺了爵位,他和几个忠心的大臣被迫流亡在亚登森林里。老公爵的女儿罗瑟琳被留在宫廷里与弗莱德里克的女儿西莉娅做伴。两人是一对亲密的姐妹,有着深厚的友情。
一天,宫廷里举行角斗比赛。罗瑟琳爱上了获胜者奥兰多,他的父亲生前曾是老公爵的大臣。弗莱德里克嫉妒品貌双全的罗瑟琳,决定驱逐她。西莉娅毅然决定和罗瑟琳一起离家去寻找老公爵。罗瑟琳女扮男装,化名为“盖尼米德”。两人扮成兄妹,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来到亚登森林,过上了牧羊人的生活。
奥兰多的哥哥奥列佛为了独吞家产,要谋害奥兰多。奥兰多被迫和忠心的老仆逃到了亚登森林里。在那儿,他与老公爵及其随从们偶然相遇,结为朋友。
“盖尼米德”也在森林里遇见了奥兰多,看见他被对罗瑟琳的思念煎熬着,就叫奥兰多把自己当作罗瑟琳,向“他”表示爱意。奥列佛为追杀弟弟也来到森林,差点儿被一只饥饿的狮子吃掉,多亏奥兰多及时相救。奥兰多以德报怨的高尚行为使奥列佛良心发现,悔过自新。奥列佛对西莉娅一见倾心,向她求婚,西莉娅同意了,两人决定结婚。婚礼上,罗瑟琳恢复女装,老公爵和奥兰多十分惊喜:他们分别认出了自己的女儿和情人。正当两对新人举行婚礼之际,公国传来了好消息:弗莱德里克被一个隐士感化,自愿把爵位归还给老公爵。
《皆大欢喜》以抒情的笔调讴歌了善良、真诚和无私,以及对爱情和友谊无限忠诚的高尚品质,批判了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并深信前者必然会战胜后者。
亚登森林里人们无忧无虑、自由逍遥的生活与宫廷内充满阴谋倾轧、尔虞我诈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亚登森林,寄托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
5《错误的喜剧》
《错误的喜剧》是莎士比亚最早的一部喜剧作品。在艺术上还没有形成莎士比亚自己的风格,模仿罗马戏剧的痕迹还十分明显。但莎士比亚诙谐、幽默的喜剧语言已初步显示出它的魅力。剧中极尽打趣、夸张、笑谑之能事,极易引发观众开怀大笑。
《错误的喜剧》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还部分借用了中世纪传奇《泰尔的亚波龙尼斯》中的一些情节。叙拉古商人伊勤流落到小亚细亚的以弗所。由于叙拉古和以弗所两
国长期不和,以弗所订下了一条法律:凡来到以弗所的叙拉古人,他的货物要被全部没收,如果交不出 1000 马克的赎金,连人也要被处死。但伊勤对死显得毫不在乎,这种态度引起了公爵的好奇心,公爵就追问他背井离乡的原因。
伊勤痛苦地诉说起他悲惨的身世。伊勤原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他常到埃必丹农去做生意,家境富裕。后来他的妻子爱米利娅想念丈夫, 也来到埃必丹农,并在那儿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取名大安提福勒斯和小安提福勒斯。凑巧的是,当地一位穷妇人也生下一对双胞胎。伊勤出于同情,买下了他们,取名大德洛米奥和小德洛米奥,准备等他们长大以后当他的两个儿子的仆人。伊勤带着妻儿返乡途中,突然遇到暴风雨, 船触礁撞碎。伊勤和大安提福勒斯、大德洛米奥被一个国家的船只救起, 爱米利娅和小安提福勒斯、小德洛米奥被另一个国家的渔夫救走,从此, 妻离子散,杳无音讯。大安提福勒斯 18 岁的时候,请求父亲让他带着大德洛米奥去寻找母亲和弟弟。伊勤因思念妻儿心切,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谁知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五年来,伊勤走遍希腊各地,四处寻找他们,因此来到了以弗所。公爵听后非常同情他,给他一天的期限,去筹足赎金赎命。
这时,大安提福勒斯也来到了以弗所寻找亲人。他让大德洛米奥把1000 马克存放到旅店里,自己则到市场上随便走走。凑巧的是,他的弟弟也居住在这座城市里,并且已经娶了妻室,成了当地的富翁。在市场上,小安提福勒斯的仆人小德洛米奥误把大安提福勒斯认作主人,请他回去吃饭。大安提福勒斯对小德洛米奥的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他故意在和他开玩笑,一怒之下狠揍了小德洛米奥一顿。
小德洛米奥十分委屈,回去向女主人报告。这时,小安提福勒斯的妻子阿德里安娜正焦急地等待丈夫回家吃饭。她向妹妹露西安娜抱怨自己的丈夫太自由放纵,经常在外拈花惹草。露西安娜劝她对丈夫要温柔恭顺,凡事要有忍耐之心。小德洛米奥报告女主人,他的主人准是得了羊角疯,因为他总是向他要 1000 马克,还否认自己有太太。阿德里安娜听后非常担心,亲自到广场寻找丈夫。她错把大安提福勒斯认作丈夫, 又是规劝埋怨,又是婉言哀求。弄得大安提福勒斯一头雾水,以为自己不是在做梦就是着了妖魔。他决定顺水推舟,暂且充当一下她的丈夫, 随她回到家里。阿德里安娜吩咐关上大门,任何人不得打搅,自己则陪“丈夫”上楼饮酒叙谈。
小安提福勒斯在外耽误了时间,怕妻子怪罪,就要金匠安哲鲁为他作证,证明他是因为订做项链而回来晚了。他还邀请了商人鲍尔萨泽到
他家作客,没想到谁也不给他开门。他一气之下就到酒店去饮酒解气, 还要安哲鲁把定制的项链拿来,准备送给一个妓女,作为对妻子的报复。
在酒桌上,露西安娜婉言劝自己的“姐丈”应该做一个本分的丈夫, 尽自己的义务,不料这个“姐夫”居然向她表达爱慕之情,令露西安娜十分不安,这时大德洛米奥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主人报告,一个又黑又胖的厨娘自称是他的妻子,死缠住他不放。主仆两人一致认为是遇到了妖魔,决定尽快逃走。在路上,金匠安哲鲁也把大安提福勒斯误认为小安提福勒斯,把金项链交给了他,并约好吃晚饭时再来取工钱。
安哲鲁欠了一位商人一笔钱,这个商人即将去波斯做生意,就要求他还钱。安哲鲁想用小安提福勒斯付他的工钱归还,就让商人和他一起去拿钱。在路上,正巧碰见小安提福勒斯和小德洛米奥从妓女家出来。小安提福勒斯吩咐小德洛米奥去买根鞭子,准备带回家教训教训凄子。看见安哲鲁,他责怪他不守约,没有把项链送给他。安哲鲁却要小安提福勒斯马上付工钱。双方吵了起来,商人拿不到欠款,请官差把安哲鲁押了起来,安哲鲁控告小安提福勒斯赖账,让官差也把他看押起来。这时,大德洛米奥跑来向“主人”报告他已按他的吩咐把货运上了船,小安提福勒斯不由分说训了他一通,让他赶快回去取钱保释自己。此时家中,露西安娜正向姐姐诉说“姐夫”向她求爱的情形。大德洛米奥气喘吁吁地前来报告主人被押的消息,阿德里安娜又气又急,连忙让他拿钱去救丈夫。
大安提福勒斯此时正陷入迷惑不解的状态中:在街上,谁都认识他, 见到他的人都向他敬礼,有人请他吃饭,有人向他道谢,还有人主动为他量体裁衣,他实在百思不得其解。正巧大德洛米奥拿着个钱袋,对他说:“我把赎您的钱拿来了。”大安提福勒斯更加相信,这里的人都在用魔术戏弄他,决心赶快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一个妓女拉住他,向他索要项链,还一口咬定他在吃午饭时曾向她要了一枚戒指,答应用一根项链作为交换。主仆两人撒腿就馏,以为碰上了妖精。妓女认为他们是发了疯,决定去向阿德里安娜报告,并讨回戒指的钱。
小安提福勒斯正心急如焚地等着小德洛米奥拿钱来赎他,可他却拿了根绳鞭赶到。阿德里安娜听了妓女的话,请了一个巫师准备给丈夫驱邪。小安提福勒斯见状,不禁勃然大怒,指责妻子的种种过错,小德洛米奥在旁一一作证。阿德里安娜以为他们主仆两人都被鬼魂附身,连忙让人把他们捆了起来,交给巫师,自己则随差役去向债主还钱。路上恰巧碰见大安提福勒斯及仆人,她以为他们逃了出来,连忙找人帮忙。
安哲鲁和商人也碰见戴着项链的大安提福勒斯,指责他不该赖账。双方发生口角,商人和大安提福勒斯拔剑决斗。这时,阿德里安娜带人赶到,要把丈夫捆起来,大安提福勒斯和大德洛米奥见势不妙,逃入一个女修道院中。一行人追至女修院中,遭到女院长的阻止,她要阿德里安娜说出丈夫发疯的原因,却拒绝让他们带走他。
这时,恰巧公爵路过此地。阿德里安娜乘机禀报,要公爵予以裁决。公爵正欲问个清楚,阿德里安娜的仆人来报,说小安提福勒斯和他的仆人挣脱了束缚,还把那赶鬼的巫师捆了起来,用火烫他的胡子,又用污水浇他着了火的胡子,把他的头发剪得和丑角一样,那个巫师快被折磨死了,让她赶快去救人。众人正在将信将疑之际,小安提福勒斯和小德
洛米奥赶来,请求公爵惩罚他的妻子。大家互相责问对方,可谁也无法将事情说清。站在一旁的伊勤看到小安提福勒斯,以为是他的大儿子, 小安提福勒斯却一口否认。这时,女院长和大安提福勒斯主仆赶来,认出伊勤,原来女院长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妻子。于是,一切误会都顿时烟消云散。公爵豁免了伊勤的死刑。夫妻团圆,兄弟重逢,全家人沉浸于无比的欢乐之中。
《错误的喜剧》虽然是借用的古罗马时代的故事,反映的却是 16 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剧本表现了早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这时的他对人生、社会和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充分肯定了人追求欢乐和幸福的权利,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爱米利娅为与丈夫团聚,不顾有孕在身,不怕路途遥远,路程艰辛,独自一人前往埃必丹农。伊勤为寻找亲人,不怕任何困难险阻,走遍整个希腊。伊勤一家为实现全家团圆的愿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达到了目的。《错误的喜剧》以分离的悲剧开始, 以团圆的喜剧告终。它启发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善良美好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喜剧性巧合在《错误的喜剧》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两对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伊勤一家不约而同地聚到了以弗所等等,喜剧性的误会场面一个接着一个,造成张冠李戴、笑话百出的戏剧效果。
6《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最富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的喜剧。6 月24 日在欧洲被称为仲夏日。据说,这出戏是莎士比亚应某位贵族之约而写,为了在仲夏之夜的一场婚礼喜庆上演出用的,故名《仲夏夜之梦》。
这部戏剧的主要情节是莎士比亚自己编的,次要情节取自于一些当代作品和民间故事。如忒修斯和希波吕特结婚的故事取自古罗马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忒修斯传》、“戏中戏”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故事取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仙王和仙后的故事则取自于民间故事。
这是一个纯粹的浪漫爱情故事,是个仲夏夜之梦。当柔和的月光铺满大地,微风拂过,树叶沙沙地低语时,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我们的故事开始了,爱情是今晚惟一的话题。
雅典的忒修斯公爵即将和美丽的阿玛宗女王希波吕特举行婚礼,忒修斯的宫廷内外,大家都沉浸在幸福与欢乐之中。突然,一个名叫伊吉斯的老人跑到忒修斯面前控告他的女儿赫米娅,因为她不听他的话,不肯嫁给他所看中的雅典贵族青年狄米特律斯,而爱上了另一个青年拉山德。按照雅典的法律,要是女儿不肯嫁给父亲替她选中的丈夫,父亲有权要求判她死罪。伊吉斯要求忒修斯审判赫米娅,如果她仍坚持不从, 就按法律处她死刑。
忒修斯是位贤明、仁慈的统治者,但他又不能改变国家的法律。于是,他让赫米娅考虑四天。四天之后,如果她仍不改变主意,就会被处死或是送进修道院。
赫米娅和拉山德不愿分手,于是拉山德劝赫米娅同他一起逃到离雅典 20 里外他的姑母家去,那里不在雅典法律的管辖范围之内。在那儿, 他们可以结婚,在一起过快乐的生活。赫米娅同意了。两人约好第二天晚上在城外的树林里会合,然后一齐逃走。
赫米娅的好朋友海丽娜痴情地爱着狄米特律斯。当赫米娅把自己的出逃计划告诉她以后,为了讨好狄米特律斯,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狄米特律斯。因为她知道他一定会去森林追踪赫米娅的。
拉山德和赫米娅约定见面的森林,也是仙人、精灵经常出没的地方。那天晚上,恰好仙王奥布朗和仙后提泰妮娅带着他们的随从举行宴会。这次,仙王和仙后之间又闹翻了。每逢皎月当空的夜晚,他们总是在这座森林的小道上吵架,直吵得那些小仙子们都害怕得爬进橡果壳里藏起来。
这次两人争吵是为了一个偷换来的印度小王子。仙后执意不肯把这个聪明的印度小王子送给仙王做侍童。为了报复,仙王把他的宠臣迫克叫来。
迫克是个快活、淘气、而又机灵的小精灵,他最爱恶作剧。有时, 他化作一只焙熟的野苹果,躲在老太太的酒碗里,等她举起碗想喝的时候,他就“啪”的一声弹到她的嘴唇上,把一碗麦酒都倒在她那皮肤皱瘪的脖子上;有时,他又化作三条腿的小凳子,满肚皮人情世故的妇人刚要坐下来一本正经讲她的故事的时候,他便从她的屁股底下滑走,让她摔个底朝天,一边喊:“好家伙”,一边咳嗽个不停。于是周围的人
都笑得前仰后合,越笑越觉得好笑,直笑得鼻涕眼泪都流了出来。
仙王让迫克去采一种名为“爱懒花”的花朵。这种花的花汁具有神奇的魔力。把花汁滴在睡着的人的眼皮上,当他醒来时,不管看到什么, 都会对它产生疯狂的爱情。迫克采来“爱懒花”,仙王便把花汁滴在睡着了的仙后的眼皮上,让她醒来后立刻爱上她第一眼看到的东西。
这时,正巧狄米特律斯来到森林里寻找拉山德和赫米娅。为了得到赫米娅,他想杀死拉山德。可怜的海丽娜依然痴心地恋着狄米特律斯, 在他后面紧追不舍。狄米特律斯对她百般羞辱,态度粗暴,海丽娜仍痴心不移。仙王听到他们之间的谈话,对痴情的海丽娜非常同情,便命令迫克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滴几滴“爱懒花”汁,让海丽娜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料,迫克粗心大意,错把拉山德当成了狄米特律斯,在他眼皮上滴了花汁。结果,拉山德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海丽娜,他忘记了自己对赫米娅的爱情,疯狂地爱上了海丽娜。仙王为了纠正迫克的错误,又亲自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滴了几滴花汁。狄米特律斯醒来后第一眼看到的是海丽娜,他一改对她冷淡粗暴的态度,热烈地追求起她来。海丽娜被弄得不知所措,以为是两个人串通好了,在跟她开玩笑。赫米娅也搞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森林中的另一角,以木匠昆斯、织工波顿为首的一群手艺人正在排一出爱情题材的戏,准备在公爵的婚礼上演出。迫克把一只驴头安在波顿的头上,其他的人都以为碰见了鬼,吓得一溜烟地跑掉了。眼皮上被滴了花汁的仙后一觉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长着驴头的波顿,她立刻对这个怪物产生了爱情。她夸他又聪明又美丽,在他的驴头上插满了鲜花,还让四位小仙子周到地服侍他。在她抱着波顿睡觉的时候,仙王出现在他们面前,把仙后吵醒。仙王尽情地嘲弄了她一番。仙后羞愧万分,答应把印度小王子送给仙王,并请求仙王的原谅。于是,两人又和好如初。仙王把两对爱人的事详细讲给她听,仙后表示想看到这曲折事情的结果。
仙王和仙后找到了熟睡着的拉山德、狄米特律斯、海丽娜和赫米娅。迫克为了补救他的过失,设法把他们弄到同一个地方,然后又用仙王的解药解除了施在拉山德身上的魔法。
赫米娅第一个醒来。接着,拉山德也醒来了。他被花汁蒙蔽住的神志已经清醒过来,一看到赫米娅,自然就恢复了对她的爱。这时,海丽娜和狄米特律斯也相继醒来。狄米特律斯继续追求海丽娜,并发誓永远忠诚于她。海丽娜感到幸福极了。
前来追赶女儿的伊吉斯,发现狄米特律斯已不爱他的女儿了,而热恋着海丽娜。在忒修斯公爵的说服下他同意了拉山德和赫米娅的婚事。大家决定,就在公爵举行婚礼的那一天,他们同时结婚。
仙王和仙后看见这幸福的结局,开心地笑了,于是决定所有的仙人和精灵一同举行欢宴,庆祝这三对新人的婚礼。
戏的末尾,忒修斯的宫中张灯结彩,忒修斯和希波吕特的盛大婚礼正在热烈地进行,另外两对新人也同时举行了婚礼。真是应了那句老话: 有情人终成眷属。
《仲夏夜之梦》是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纯喜剧。可能是由于为庆祝婚礼而作,剧中没有什么说教的目的,是一部纯娱乐性质的作品。这部
戏剧想表明爱情是无理性的,盲目的,就像海丽娜所说的:
一切卑劣的弱点,在恋爱中都成为无足轻重,而变成美满和庄严。爱情是不用眼睛而用心灵看着的,因此生着翅膀的丘比德被描成盲目;而且爱情的判断全然没有理性,光有翅膀,不生眼睛,一味表示出卤莽的急躁,因此爱神便据说是一个孩子,因为在选择方面他常会弄错。
人文主义者主张热爱生活,对友谊和爱情执着追求。他们认为爱情是最美好、最高尚的人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说《罗密欧与朱丽叶》写的是主人公的纯真爱情受旧势力旧观念的阻碍而酿成了爱情的苦酒, 那么《仲夏夜之梦》则表明爱情能酿出真正醇香甘甜的美酒。迫克采来的“爱懒花”的花汁,能够消除爱情的障碍,这当然是一种神奇的幻想, 但它也从另一面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常常是盲目的。
《仲夏夜之梦》由四条各自独立而又彼此相关的线索组成:忒修斯和希波吕特的婚礼,仙王与仙后之间的小矛盾,两对情人的爱情纠葛, 织工波顿等手艺人表演的戏中戏。这四条线索实际上表现的是雅典社会和森林仙国两个不同的世界。前者尊崇世俗与伦理的权威,是理性而有序的;后者则以无拘无束、奇情异想的自然本性为原则。只有在这个王国里,人类的天性和情感才能自由充分地发挥,生活和爱情中的矛盾才能以喜剧的方式解决。
这部现实与幻想、严肃与可笑、抒情与幽默巧妙结合的作品,可以说是莎士比亚可读性最强的剧本之一。
7《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是意大利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个故事曾经成为许多小说的题材。早在莎士比亚之前,英国诗人阿瑟·布鲁克就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创作了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故事》(1562 年)。在莎士比亚创作这部悲剧之前,伦敦的舞台上也上演过一部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剧(那个剧本已经失传)。因此,就这部戏剧而言,莎士比亚确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但由于莎士比亚的天才,他编写的剧本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光辉盖过了他以前的所有关于这一题材的作品。这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是这样的:
意大利有个古老的城市叫维洛那,这座城里有两个古老的大家族, 一家姓凯普莱特,另一家姓蒙太古。两个家族有世仇,两家的人一见面就争斗。他们的争斗使这个城市不安宁。
老蒙太古有个年轻的儿子叫罗密欧。他爱上了一个立誓终身不嫁的美丽姑娘罗瑟林,可是却得不到爱情的回报。这天晚上,他听说凯普莱特家要举行盛大的假面晚会,他所爱的美人也要去出席。于是,他也戴上面具,混进会场,想去看一看他所爱的姑娘。
没想到,罗密欧在晚会上看见了另一个像天仙一样美丽的姑娘。他一下子忘记了那位高傲的罗瑟林,爱上了这位姑娘。罗密欧上前与她说话,表示自己的情意。她也羞怯地回答了他的情话。正在这时,她的奶娘把她喊走了。罗密欧一打听,才知道她是凯普莱特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他知道自己爱上了仇家的女儿,可是爱情已经抓住了他的心,无法摆脱了。晚会散了以后,罗密欧不想回家,他翻过墙头,跳进了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来到朱丽叶卧室的阳台下面。
朱丽叶也打听到在舞会上跟自己说话的青年是蒙太古家的儿子罗密欧。她回到卧室里,爱情使她不能入睡。她走到阳台上,独自对着月光说出了心中的秘密:
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只有你的姓名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脚,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脸,又不是身体上任何其他的部分。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别的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罗密欧,抛弃了你的姓名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
罗密欧听了朱丽叶热情的独白,再也按捺不住自己,与她讲起话来。朱丽叶听出那是罗密欧的声音,脸上飞起了红晕。她担心自己这么容易地吐露出内心的爱情,会不会使罗密欧觉得她轻佻?但是她马上又告诉他说,她的忠诚远远胜过那些故作端庄的女人。
罗密欧要求与她交换爱情的誓言。朱丽叶对他说,在他没有提出要求之前,她已经把她的爱给了他。朱丽叶说,明天她将会派一个人去找他,商量结婚的时间。就在他们情话绵绵的时候,天已经快亮了,他们
只好依依不舍地分了手。
罗密欧离开朱丽叶以后,他还不想睡觉,就到附近的修道院去找劳伦斯神父。他把自己和朱丽叶的爱情告诉劳伦斯神父,请求劳伦斯神父当天就给他们主持婚礼。劳伦斯神父一向很喜欢罗密欧,他想,也许这两个年轻人的婚姻正好能够消除凯普莱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之间的世仇,于是他就答应了罗密欧的请求。
第二天,朱丽叶派奶娘去找罗密欧。罗密欧的朱丽叶到劳伦斯神父的修道院里来。他们就在那儿,在劳伦斯神父的主持下秘密地举行了婚礼。
当天中午,罗密欧和他的朋友茂丘西奥在街上遇见了老凯普莱特的侄子提伯尔特。提伯尔特是个火性子的年轻人,他看到罗密欧就对他说出挑衅的话。罗密欧现在已经把提伯尔特看成是自己的亲戚了,所以对他一再忍让,表示愿意与他讲和。茂丘西奥却觉得罗密欧的话太软弱、太丢脸了,他看不下去,拔出剑来就与提伯尔特打了起来。罗密欧上前去分开他们,提伯尔特乘机一剑刺中了茂丘西奥。罗密欧看到朋友受伤死去,心中也升起了怒火,他拔出剑来与提伯尔特交锋,结果把提伯尔特杀死了。
维洛那的市民们纷纷赶到出事的地点。凯普莱特夫妇呼天抢地,坚决要求亲王惩办罗密欧。而茂丘西奥也是亲王的亲戚,因此,亲王感到事情严重。亲王早就觉得这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和争斗扰乱了维洛那的安宁,他决定惩罚行凶者,以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件。亲王下令把罗密欧驱逐出境。如果发现他回来,就要处以死刑。
这个消息传到朱丽叶的耳朵里,使她陷进悲喜交织的矛盾心情之中。她的堂哥被罗密欧杀死了,起初她怨恨罗密欧,可是后来又庆幸自己的丈夫还活着,没有被提伯尔特杀死。最后她觉得比什么都更使她悲伤的,是罗密欧要永远被放逐出去。她吩咐奶娘赶快去把罗密欧找来作最后的诀别。
罗密欧这时正躲在劳伦斯神父的密室里发泄自己的悲愤。对于他来说,放逐比死还可怕,因为他就见不到朱丽叶了。劳伦斯神父劝他暂时离开维洛那,到曼多亚去住下来。他将会等到适当的时机宣布他们俩的婚姻,那时候,他就可以要求两家和解,并且请求亲王特赦罗密欧。到那时候,罗密欧就可以高高兴兴地回来,重新见到朱丽叶了。
晚上,罗密欧来到朱丽叶的卧室里,和她度过了不眠的新婚之夜。当东方露出了一线曙光的时候,这对情人不得不伤心地分手。罗密欧离开了维洛那到曼多亚去过他的流放生活。
罗密欧刚刚离开这座城市,帕里斯伯爵就来向朱丽叶求婚。老凯普莱特很满意这位年轻的伯爵,命令女儿三天以后就与他结婚。
朱丽叶走投无路,就去找劳伦斯神父想办法。神父没想到事情会变得这样紧迫。他只好给了朱丽叶一小瓶药,叫她在举行婚礼的头一天晚上把药喝下去,她就会昏睡过去,像死了一样。家里的人以为她死了, 就会按照当地的风俗把她的尸体停放在家族的墓穴里。但是,42 小时以后她就会苏醒过来,那时,劳伦斯神父会派人把罗密欧叫来,把她救出墓穴,带到曼多亚去。
朱丽叶遵照劳伦斯神父的吩咐,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把药喝
了下去。第二天早晨,帕里斯来迎接新娘,看到的却是朱丽叶的尸体。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中,喜庆的婚礼变成了凄凉的葬礼。
劳伦斯神父派人去通知罗密欧,但送信人却因为意外的事故,没能把信送到。而罗密欧却听到了朱丽叶的死讯。罗密欧不愿意再活下去, 他买了毒药,骑马奔回维洛那。半夜时分,他来到朱丽叶家族的墓穴边。帕里斯伯爵遇见了他,以为他要干什么坏事,与他格斗起来,结果罗密欧又杀死了帕里斯伯爵。罗密欧打开墓穴,看到朱丽叶安详地躺在那儿。他最后一次吻了吻朱丽叶的嘴唇,举起药瓶把毒药一饮而尽,片刻后就倒在朱丽叶身边死去。
劳伦斯神父得知送信人没有把信送到,急忙来到墓地,打算把朱丽叶救出来。但他看到的是帕里斯和罗密欧两个人的尸体。他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突然外面传来巡逻兵的声音。劳伦斯吓得躲了起来。就在这时候,朱丽叶醒来了。她看见罗密欧死了,她也不愿意再活下去,就用罗密欧的匕首刺进自己的胸口,躺倒在他的身旁。
巡逻的士兵发现了这一幕惨剧,把亲王请来。蒙太古夫妇和凯普莱特夫妇也来到墓穴旁。劳伦斯神父向大家讲述了这一对年轻人的不幸的爱情故事。
两家的父母遭到这样无可挽回的损失,终于醒悟过来,消除了仇恨, 相互和解了。他们决定给这一对情人铸一座金像,让它永远树立在维洛那城里。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是:谴责封建大家族的世仇和争斗,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肯定年轻人的自由恋爱。
在这部戏剧中,虽然蒙太古家族和凯普莱特家族的世仇,以及封建的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断送了一对年轻人的幸福和生命,但戏剧的结局并不使人悲观,因为两个年轻人的死换来了两个家族的和解,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爱情原则获得了胜利。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艺术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全剧的主要情节都发生在夜里,都以夜色为背景。凯普莱特家的盛大舞会是在夜里举行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定情、离别和死都是在夜里发生的。这种夜的背景增添了作品的抒情气氛。譬如罗密欧在花园里见到朱丽叶站在阳台上的时候,天空有星星和月亮,空气中散发着花的香味。罗密欧站在树的阴影里,夜色掩盖了朱丽叶脸上羞涩的红晕,他们俩相互讲着甜蜜的话语,整个情景充满了抒情气氛。而有的时候夜的背景则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尤其是最后墓地的一场戏,夜的背景更衬托出一对恋人死的悲惨。
二是华丽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比喻。剧本中经常用太阳、阳光、月亮、星星这些明亮的东西来比喻男女主人公,象征青春、爱情的光明和幸福。尤其是罗密欧和朱丽叶“阳台定情”一场,语言的华美,比喻的丰富多彩特别显著:
罗密欧: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要是她的眼睛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变成了她的眼睛,那会怎么样呢?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
⋯⋯
朱丽叶:幸亏黑夜替我罩上了一重面幕,否则为了我刚才被你听去的话,你一定可以看见我脸上羞愧的红晕。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俊秀的蒙太古啊,我真的太痴心了,所以你也许会觉得我的举动有点轻浮;可是相信我,朋友,总有一天你会知道我的忠心远胜过那些善于矜持做作的人⋯⋯
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树梢,我发誓——
朱丽叶:啊!不要对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是意大利一个古老的传说,意大利人民喜爱这个故事,世世代代传颂它,就像我国人民喜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一样。意大利维洛那城里,至今还保留着罗密欧和朱丽叶家的故居,以及他们俩的金像,到维洛那旅游的人们都要到那儿去参观。这个意大利的故事,由莎士比亚改编为一个不朽的剧本以后,更成为全世界人民都喜爱和熟悉的故事。
8《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创作于 1596 年,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中社会讽刺性最强的一部。促使莎士比亚创作这部戏剧的原因,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洛佩斯事件”。
伊丽莎白在位时,经常以更换宠臣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1588 年,年轻的爱塞克斯伯爵成为女王的新宠。在宫廷内形成了以宫廷老臣伯里为中心和以爱塞克斯伯爵为中心的两派势力。一天,爱塞克斯伯爵想到一个向女王献忠的主意:指控女王的御医洛佩斯为西班牙间谍,并迫使他承认试图谋害女王。在法庭上,洛佩斯竭力为自己辩解,但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不相信他: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
“洛佩斯事件”引起伦敦各阶层对犹太人问题的关注。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气氛,“海军大臣供奉”剧团上演了马洛的悲剧《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内务大臣供奉”剧团也不甘示弱,决定上演一部自己编写的关于犹太人的剧本,以吸引观众,于是,就有了莎士比亚创作的《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的故事,是几个情节巧妙融合的典范。订立割一磅肉的契约这个情节,取自于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弗林提奥的短篇小说集
《傻瓜》;三匣选亲的情节取自中世纪的《罗马人的伟绩》一书中的第66 个故事。
这部喜剧的剧情是这样的:
犹太人夏洛克住在威尼斯,是个专放高利贷的商人。他为人吝啬、刻薄。讨起债来凶狠无比。善良的人都很憎恶他。
威尼斯城里还有一位慷慨、善良的商人,名叫安东尼奥。他重视友谊,总是乐意帮助朋友。他常常借钱给别人不收一点儿利息,对夏洛克盘剥他人的行为非常看不起。两个人在市场上遇到时,安东尼奥经常指责夏洛克。夏洛克表面上装得很恭敬的样子,心里却恨死了安东尼奥。安东尼奥有位好朋友巴萨尼奥是个家道中落的贵族青年。为了维持
贵族身份,他把一点微薄的家产都花光了。巴萨尼奥爱上了贝尔蒙特城里的一位富家小姐鲍西娅。她长得非常漂亮,她那美丽的金发就像是传说中的“金羊毛”。而且,她还绝顶聪明,慷慨而善良。巴萨尼奥认识她的父亲,曾经好几次去她家拜访。他们俩之间已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后来,鲍西娅的父亲去世了,她成了大宗产业的继承人,前去登门求婚的人自然络绎不绝。巴萨尼奥也想去求婚,但他没有钱,因此,他去向安东尼奥借一笔钱准备做聘礼。
安东尼奥很愿意借钱给他。但他的货物都在海上,手头没有现钱。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他决定用他的船作担保向夏洛克借钱。
夏洛克看到安东尼奥来借钱,在心里暗暗地说:
我恨他因为他是个基督徒,尤其因为他是个傻子,借钱给人不取利钱,把咱们在威尼斯城里干放债这一行的利息都压低了。要是我有一天抓住他的把柄,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向他报复我的深仇宿怨。他憎恶我们神圣的民族,甚至在商人会集的地方当众辱骂我,辱骂我的交易,辱骂我辛辛苦苦赚下的钱,说那些都是盘剥得的肮脏钱。要是我饶过了他,那我们的民族永远没有翻身的日子。
在这里可以看出,夏洛克憎恨安东尼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宗教、民族方面的原因。
夏洛克假装慷慨地对安东尼奥说:“我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得到您的友情;您从前加在我身上的种种羞辱,我愿意完全忘掉;您现在需要多少钱,我愿意如数供给您,而且不要您一个子儿的利息。”接着,他又居心险恶地提出一个条件:“要是您不能按照契约中所规定的条件, 在什么日子、什么地点还给我一笔什么数目的钱,就得随我的意思,在您身上的任何部分割下整整一磅白肉,作为处罚。”
巴萨尼奥不愿意他的朋友为了他冒这种可怕的处罚的危险,不让安东尼奥签约。可安东尼奥对自己的货船能如期归来充满信心,毫不犹豫地签了契约,借了 3000 块钱,答应在三个月内归还。
在美丽的贝尔蒙特城里,鲍西娅正在为父亲的遗嘱而烦恼。她的父亲临终时立下遗嘱:要女儿在选择丈夫时,必须让求婚者在金、银、铅三只匣子中选择一只,谁选中了装有鲍西娅画像的匣子,就可以娶鲍西娅为妻。
第一位求婚者是摩洛哥亲王。他选择了金匣子,因为上面刻着“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他认为“一颗贵重的心,决不会屈躬俯就卑贱的外表”。这位根据外表做出选择的人打开匣子后看到的是一个死人的骼髅,一张纸上写着:
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 古人的说话没有骗人; 多少世人出卖了一世, 不过看到了我的外形⋯⋯
第二位求婚者是阿拉贡亲王。他比摩洛哥亲王聪明些,没有仅凭外表选择。但他又自视太高,选择了银匣子,因为上面刻着:“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他所应得的东西。”打开银匣子以后,他看到的是一张眯着眼睛的傻瓜的画像,一张纸上写着:
⋯⋯有的人终身向幻影追逐, 只好在幻影里寻求满足⋯⋯
第三个求婚者是巴萨尼奥。尽管鲍西娅已经爱上了他,非常担心他做出错误的选择,却又不得不遵从父亲的安排。巴萨尼奥选择了铅匣子, 上面刻着:“谁选择了我,必须准备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在做出选择之前,巴萨尼奥说了这样一段话:
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却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在法律上, 哪一件卑鄙邪恶的陈诉不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言词掩饰它的罪状?在宗教上,哪一桩罪大恶极的过失不可以引经据典,文过饰非,证明它的确上合天心?任何彰明昭著的罪恶,都可以在外表上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总而言之,它是狡诈的世人用来欺诱智士的似是而非的真理。
铅匣里放着美丽的鲍西娅的头像,一张纸上写着:
你选择不凭着外表, 果然给你直中鹄心!
三匣选亲的情节表达了这部戏剧的主题之一:不应简单凭借外表对事物做出判断,因为“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这是莎士比亚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个人生哲理。
获得了爱情的鲍西娅和巴萨尼奥感到无比幸福,两人山盟海誓。鲍西娅送给巴萨尼奥一个戒指,并对他说,这是他们爱情的标志,千万不要把它丢了,或是转送给别人。巴萨尼奥发誓说,他决不会让这戒指离开他的手指,除非有一天他死了。
巴萨尼奥的朋友葛莱西安诺看上了鲍西娅的使女尼莉莎,他们俩也决定结婚。当葛莱西安诺戴上尼莉莎送给他的戒指时,也发誓要终生戴着它。
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是个美丽而温柔的姑娘。她反对父亲的为人, 把自己的家看成是一座地狱。她爱上了信奉基督教的青年罗兰佐,夏洛克反对这门亲事。于是,杰西卡便拿了家里的一部分钱和罗兰佐私奔了。夏洛克知道女儿逃走了,发疯似的满街大喊大叫,四处寻找女儿。其实他心疼的不是女儿,而是丢失的金钱。他恶毒地咒骂他的女儿:
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银钱都放在她的棺材里!
在这颗完全被金钱腐蚀了的灵魂里,亲情已找不到踪影了。他爱钱胜过世上的一切。在打听女儿下落的同时,他听说安东尼奥的商船在海上出了事。夏洛克这才有点转悲为喜,连喊几声“好消息,好消息!” 因为没有了安东尼奥这个对手,他的高利贷生意就可以做得更顺利了。正当巴萨尼奥和鲍西娅、葛莱西安诺和尼莉莎在准备自己的婚礼
时,安东尼奥给巴萨尼奥写来一封信。信上说,他的货船全沉了。他没有钱还给夏洛克,按照契约,他将会被割掉一磅肉。他估计自己性命难保,希望能和好友见上最后一面。
鲍西娅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立即让巴萨尼奥带上比那笔债款多 20 倍的钱,和葛莱西安诺去威尼斯替安东尼奥偿还债务。巴萨尼奥走了以后,她又决定和尼莉莎女扮男装去威尼斯,帮助安东尼奥打赢这场官司。
在法庭上,夏洛克一再要求公爵大人按照法律,同意他割安东尼奥一磅肉作为处罚。公爵希望夏洛克能仁慈为怀,放弃对安东尼奥的处罚, 夏洛克不肯。巴萨尼奥提出还夏洛克三倍的债款,要他放弃处罚,夏洛克还是不肯,他就是要割安东尼奥一磅肉。他还在法庭使劲地磨刀,葛莱西安诺不禁愤怒地说:“无论哪种铁器,就连刽子手的钢刀,都赶不上你这刻毒的心肠一半的锋利。”
鲍西娅带着她的表兄法学博士培拉里奥的推荐信,和尼莉莎分别乔装成律师和书记,来到威尼斯的法庭。鲍西娅先对夏洛克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告诉他一个人的慈悲比任何东西都可贵,希望他做几分让步。
夏洛克还是坚持要割安东尼的一磅肉。于是,鲍西娅一本正经地说,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夏洛克可以割安东尼奥一磅肉。
鲍西娅回过头来问安东尼奥还有什么话要说。安东尼奥沮丧地回答说,他没有什么话要说,他早就准备去死了。于是他站起身和巴萨尼奥握了握手,对他说:“替我向尊夫人致意,告诉她安东尼奥的结局,对她说我怎样爱你,又怎样从容就死;等到你把这一段故事讲完以后,再请她判断一句,巴萨尼奥是不是曾经有过一个真心爱他的朋友。”
巴萨尼奥听了这话非常悲伤。他痛苦地回答说:“安东尼奥,我爱我的妻子,就像我自己的生命一样,可是我的生命、我的妻子以及整个的世界,在我的眼中都不比你的生命更为贵重。”鲍西娅听了这话,立刻便插嘴道:“尊夫人要是就在这儿听见您说这样的话,恐怕不见得会感谢您吧。”
夏洛克看到律师也认为应该执行契约,便得意洋洋地准备下手。这时,鲍西娅又对夏洛克说:“这契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 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这一下,夏洛克呆住了。他惊慌异常,连忙表示,只要按三倍的钱还他的债就行了,他不要割那一磅肉了。但鲍西娅却说除了照约处罚以外,夏洛克不能接受其他的赔偿。夏洛克又说只要还他本钱就行了。鲍西娅说,那也不行,因为刚才夏洛克已经当众拒绝过接受赔偿三倍的钱。她坚持要求夏洛克冒着危险去割下那磅肉。
毫无退路的夏洛克只好表示放弃这场官司。但鲍西娅又引用了一条威尼斯法律:“凡是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任何公民, 查明确有实据者,他的财产的半数应当归受害的一方所有,其余的半数充入公库,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理,他人不得过问。”公爵本着基督教宽容仁爱的精神,赦免了夏洛克的死罪,宣布将他的一半财产充入公库,另一半归受害人安东尼奥所有。慷慨的安东尼奥答应接管夏洛克的一半财产,但等夏洛克死后,就把它转交给他的女儿杰西卡和女婿罗伦佐。此时的夏洛克只好垂头丧气地表示服从公爵的裁决。
巴萨尼奥始终没有认出这位足智多谋的律师就是自己新婚的妻子。他要把本来预备还给夏洛克的三千块钱送给律师,报答他的辛苦。她表示不要什么酬谢。巴萨尼奥又说:“请您随便从我们身上拿些什么东西去,不算是酬谢,只算是留个纪念”。这时,鲍西娅就向安东尼奥要了他的手套,然后又向巴萨尼奥要他手上的戒指。
巴萨尼奥为难起来。这戒指是他妻子送给他的,他已经发誓永远不把它送给任何别人。年轻的律师看巴萨尼奥犹豫不决的样子,便说巴萨尼奥只是个口头上慷慨的人,装作很不高兴的样子走了。
安东尼奥看到这幅情景,便劝巴萨尼奥把戒指送给年轻的律师。他说:“看在他的功劳和我的交情的分上,违反一次尊夫人的命令,想来不会有什么要紧。”巴萨尼奥只好叫葛莱西安诺追上律师,把戒指送给他。当那位律师接过戒指后,他的书记也要求葛莱西安诺把手上的戒指送给他作纪念。葛莱西安诺无法拒绝,也只好把新婚妻子送的戒指给了那位书记。
鲍西娅和尼莉莎从威尼斯回到贝尔蒙特,她们悄悄地回到自己的房
间,换掉了男装,等到自己的丈夫归来。
巴萨尼奥带着安东尼奥来到贝尔蒙特。他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绍给妻子。鲍西娅表示热烈的欢迎,祝贺他们打赢了官司。但这时尼莉莎却和葛莱西安诺吵闹起来。尼莉莎闹着说,她新婚的丈夫结婚不到两天,就把定情的戒指送给了别人。葛莱西安诺发誓说,他只是把戒指送给了律师的书记,那是个年轻的男孩,他根本没有把戒指送给女人。
鲍西娅责备葛莱西安诺不该把妻子送的定情的信物转送给别人。她说她的丈夫巴萨尼奥一定不会这样做的。说着,她还瞟了丈夫一眼。葛莱西安诺说,正相反,巴萨尼奥也把戒指送给了那位年轻的律师。
鲍西娅装出很生气的样子,对巴萨尼奥说了很多责备的话。巴萨尼奥非常尴尬,一再道歉。安东尼奥也感到很不安。这时,鲍西娅觉得玩笑开得差不多了,就把自己如何装扮成律师,如何到威尼斯的法庭,如何战胜了夏洛克的事源源本本地讲了出来。巴萨尼奥和安东尼奥这才恍然大悟,惊奇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鲍西娅又递给安东尼奥一封朋友写给他的信,信中说,他的三艘商船没有触礁,而是满载货物,马上就要进入威尼斯港了。大家一听这消息,都高兴极了。全剧就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是歌颂慷慨无私的友谊和真诚美好的爱情, 谴责贪婪、自私、残忍和唯利是图等人性中那些恶的方面。
这部戏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犹太商人夏洛克。他有凶狠残暴、贪婪吝啬的一面,又有被欺辱、被压迫的一面。他既引起人们无比的憎恨,又使人不能不去同情怜悯他。这种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夏洛克的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首先,夏洛克是一个放高利贷的商人。贪得无厌是他的本性,聚敛财富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他恨不得占有世界上所有的金银财宝。他希望他的金钱,像母羊生小羊似的快快为他生利息。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使他成为一个守财奴,一个吝啬鬼。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是世界文学史上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
对金钱的狂热,使夏洛克成为一个缺乏人性的冷血动物,父女之情远没有金钱重要。当杰西卡带走他的金钱私奔之后,他最心疼的不是女儿,而是他的钱财,他甚至用最恶毒的话诅咒自己的女儿去死。在对待安东尼奥的态度上,则表现出他的凶狠残忍。他坚持要割下一磅肉来报复安东尼奥,他甚至说:“拿来钓鱼也好,即使他的肉不中吃,至少也可以出出我这口气。”
夏洛克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是令人憎恶的。但他作为一个受压迫、受欺辱的犹太人,又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同情他。莎士比亚塑造的夏洛克形象,表明他没有受欧洲歧视犹太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是用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犹太人。这种态度是一个真正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人才可能具有的。
夏洛克之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一方面有商业竞争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安东尼奥对他的歧视和轻蔑的态度。当安东尼奥向他借钱时, 他以讽刺的口吻反问道:
我应不应该弯下身子,像一个奴才似的低声下气,恭恭敬敬地说,好先生,您在上星期三用唾沫吐在我身上,有一天您用脚踢我,还有一天您骂我是狗;为了报答您这许多恩典,所以我应该借给您这么些钱吗?
犹太民族是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从中世纪以来在欧洲一直备受歧视。夏洛克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剧中有一大段慷慨激昂的台词,诉说了犹太人的不幸遭遇,代表全体犹太人向那些种族歧视者发出了有力的质问: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 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治疗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从这些感情强烈的反问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对犹太民族的深切同情。
与夏洛克相比,剧中的其他人物形象是清楚而容易理解的。鲍西娅是莎士比亚理想中的新女性的形象,她的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她既美丽、善良,而又大胆、机智。她女扮男装去帮助安东尼奥打赢官司, 这样的行为是中世纪的封建女性所不敢想象的。安东尼奥是个慷慨大方、“心肠最仁慈的人”,他珍视友谊胜过自己的生命,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人格。作为新兴商业资本家的代表,他和旧式高利贷者夏洛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部戏剧有三条线索。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对立冲突是该剧的主要线索,巴萨尼奥向鲍西娅求婚,以及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和基督徒罗兰佐的爱情是两条次要线索。全剧围绕着主要线索展开情节,次要线索紧密配合,与主要线索一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舞台场面。
《威尼斯商人》从风格上看,也属于莎士比亚的浪漫抒情喜剧。该剧的第五幕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艺术风格:
月光皎洁,“微风轻轻吻着树枝,不发出一点声响”,罗兰佐和杰西卡沉醉在甜蜜的爱情之中。这里有景:月光,夜色;这里有情:幸福, 安宁。罗兰佐对杰西卡说:
月光静静地睡在山坡上!我们就在这儿坐下来,让音乐的声音悄悄送进我们的耳边;柔和的静寂和夜色,是最足以衬托出音乐的甜美的。坐下来,杰西卡,瞧, 天空中嵌满了多少灿烂的金钹;你所看见的每一颗微小的天体,在转动的时候都会发出天使般的歌声,永远应和着嫩眼的天婴的妙唱。
就在这个美丽的夜晚,鲍西娅等人就要回来了。舞台上响起了他们胜利的笑声,戒指的风波又将喜剧的气氛推向高潮。在这片喜庆的气氛
中,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悲伤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爱情和友谊的强音再次响起,萦绕不绝。这个欢乐抒情的结尾,使该剧成为一部真正的浪漫喜剧,成为能充分体现莎士比亚整个喜剧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9《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抒情喜剧,故事取材于英国作家巴纳比·里奇的《与军职告别》一书。圣诞节过后的第十二夜是冬季节日的终结,是和欢乐告别的日子。《第十二夜》的创作对莎士比亚而言也是一次告别,因为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写这种充满快乐的喜剧了。
西巴斯辛和妹妹薇奥拉是一对孪生兄妹。他俩长得惊人的相像,如果不是穿的衣服不同,根本就没法把两人分清。一次暴风雨使他们所乘的船触礁沉没,薇奥拉被船长救起。她十分担心哥哥的生死安危,船长安慰她说,他亲眼看见西巴斯辛把自己绑在一根木头上,很可能也会得救。薇奥拉听后才稍感安慰,在心中埋下与哥哥日后重逢的一线希望。船长和薇奥拉来到由奥西诺公爵统治的伊里利亚城。伊里利亚城里
有位年轻美貌而又富有的伯爵小姐奥丽维娅。她心地善良,父亲去世后她与哥哥相依为命。不久,哥哥也去世了。为了表示对哥哥的哀悼,奥丽维娅发誓不再与任何男人来往。因此,她拒绝了奥西诺公爵的求婚。薇奥拉听了船长的介绍,对奥丽维娅产生了好感,尤其赞赏奥丽维娅对哥哥的深情,因为她自己也沉浸在失去哥哥的悲伤之中。她起先打算给奥丽维娅当侍女,无奈奥丽维娅不见任何外人。于是,她就在船长的帮助下,女扮男装,改名为西萨里奥当上了奥西诺公爵的侍童。
薇奥拉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举止文雅,谈吐不凡,再加上相貌英俊,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很快就获得了公爵的宠爱,把她当成自己的知心人。奥西诺向她倾诉了自己对奥丽维娅的爱情,并请求她替自己向奥丽维娅求婚。薇奥拉十分不情愿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因为她自己已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公爵。她曾给奥西诺一些暗示,但他没有能理解,薇奥拉只好等待时机。
薇奥拉来到奥丽维娅的门前要求见她,但遭到了拒绝。薇奥拉表示“要像州官衙门前竖着的旗杆那样”,像“凳子脚一样直挺挺地站着”, 并一直站下去直到奥丽维娅和她见面说话为止。她的话激起了奥丽维娅的好奇心,就答应见一见薇奥拉。风度翩翩的薇奥拉以一番漂亮的言词打动了奥丽维娅的心,她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个气度不凡的“美少年”。薇奥拉离开之后,她又派人追上去送了一枚戒指给她,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此后,薇奥拉便可以自由地出入于奥丽维娅的家中。当她向薇奥拉求爱时,薇奥拉坚决地拒绝了,并说:“我永远不会爱任何一个女人。”
一直想追求奥丽维娅的安德鲁爵士听说她已经爱上了公爵的侍童薇奥拉时,不禁炉火中烧,向薇奥拉提出决斗。薇奥拉面对这个气势汹汹的挑战者,束手无策,惊慌不已。就在这关键时候,一个过路人拔剑相助,救了薇奥拉。这个过路人名叫安东尼奥,就是他在海上救了薇奥拉的哥哥西巴斯辛,当他了解了西巴斯辛的身世后,自愿做西巴斯辛的随从。他这次和西巴斯辛来到伊里利亚城,西巴斯辛带着钱袋去买东西, 安东尼奥到处逛逛,就碰见了受到安德鲁挑战的薇奥拉。因为薇奥拉和西巴斯辛长得一模一样,他误以为那是西巴斯辛,所以才拔剑相助。这时,两个警吏过来,将安东尼奥逮捕,理由是他参与了斗殴。临走时, 安东尼奥向薇奥拉要钱袋,薇奥拉莫名其妙,否认自己认识安东尼奥,
更别说什么钱袋了。但为了感谢他的帮助,她愿意将她随身携带的钱分一半给他。安东尼奥对她的态度十分恼火,大骂她忘恩负义,并称她为“西巴斯辛”。薇奥拉刚想问清原由,警吏就匆匆把他押走了。薇奥拉心中闪过一个念头,可能是他把她错认为自己的哥哥西巴斯辛了,她十分高兴,带着与哥哥重逢的希望,回到奥西诺公爵府中。
薇奥拉走后,西巴斯辛来找安东尼奥。怒气未消的安德鲁错把他当成了薇奥拉。于是,两人打了起来。这时,奥丽维娅闻讯从家中赶来劝解,她也把西巴斯辛当成薇奥拉了。她把西巴斯辛邀请到家中,热情款待,弄得西巴斯辛不知所措,如堕雾中。在花园里,奥丽维娅拿出一颗珍珠向他表示爱意。他心里想这位小姐也许是有点神经错乱。但他又看到她华丽的住宅,一切事务都管理得井井有条。除了她突然爱上他这一点以外,其他的方面看起来都很正常。于是,他高兴地接受了她的求爱。奥丽维娅看到薇奥拉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中十分高兴。但她又怕他再变卦,就说她家里有位神父,提议两个人马上举行婚礼。西巴斯辛同意了这个提议。婚礼结束之后,他对奥丽维娅说他要出去一下,因为他急于要去对安东尼奥讲述他的奇遇。
这时,奥西诺公爵带着侍童薇奥拉再次登门向奥丽维娅求婚。在奥丽维娅家门口,遇到警吏押着安东尼奥走过来。安东尼奥仍把薇奥拉当作西巴斯辛,一见他,就大骂他忘恩负义。安东尼奥向公爵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从海中救起,又是如何对他付出了真挚的友谊,以及他又是怎样翻脸不认人的。奥丽维娅闻声走出来,一见薇奥拉就亲热地称之为“我的丈夫”。奥西诺公爵一听,立刻指责薇奥拉夺走了自己的意中人。这时,薇奥拉就是浑身是嘴也辩解不清了。公爵坚信她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宣布与她永远分手。就在这时,西巴斯辛出现在众人面前,并称奥丽维娅为妻子。薇奥拉一眼认出了自己的哥哥,随后也公开了自己的身份。由于这一对孪生兄妹长得一模一样而造成的种种误会终于弄清楚了,大家都笑奥丽维娅居然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一个女人。可是,奥丽维娅并没有什么不高兴,因为最终她嫁了一个和薇奥拉长得一模一样的丈夫。
奥丽维娅已经结婚,这使公爵的希望永远破灭了。但他的心弦又被美丽的薇奥拉拨动了。回忆起以前薇奥拉对他所说的话,他这时才体会到其中的浓情蜜意。奥西诺公爵认定他的妻子应该是薇奥拉。
在奥丽维娅的提议下,奥西诺和薇奥拉,奥丽维娅和西巴斯辛在同一天、由同一位神父主持举行了婚礼。
薇奥拉是这部戏剧中最富光彩的形象,她聪明过人又生性温柔,是个对爱情执着追求而又极富牺牲精神的女性。
在遇难之后,她女扮男装充当奥西诺公爵的侍童。凭着她的善解人意和动人的声音,很快赢得了公爵的信任,而她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坠入了情网。但现实不允许她向公爵表白。她不仅不能得到公爵的爱,而且还要替他向奥丽维娅求爱,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呀!但她坚强地去面对这一切,在执行使命的过程中,她竭尽全力,表达了公爵对奥丽维娅的爱。她越是忠实地完成她的使命,越显示了她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此同时,她又从不曾放弃过追求自己爱情幸福的权利。在经过多番努力仍不能使公爵得到奥丽维娅的爱的情况下,她用各种巧妙的方
式,含蓄地向公爵表达自己炽热的爱情。她常常在公爵面前以女人自喻, 说自己若是个女的,就会爱上公爵这样的人,但决不会像爱公爵一样去爱一个女人。这些深情、机智的话语,既显示了她的智慧,又表达了她对公爵不渝的爱情。最后她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幸福,这也是一切善良的人所希望的结局。薇奥拉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可爱的”女性形象之一。
剧中除了表现幸福的爱情生活之外,莎士比亚还顺便讽刺了清教徒的禁欲主义生活态度。这体现在奥丽维娅的管家马伏里奥身上。
在剧中,他是个惹人讨厌的角色。通过奥丽维娅的女仆玛利娅的话, 莎士比亚三言两语勾勒出了这个人物的形象:
他是个鬼清教徒,反复无常,逢迎取巧是他的本领;一头装腔作势的驴子,背熟了几句官话,便倒也似的倒了出来;自信非凡,以为自己真了不得,谁看见他都会爱他⋯⋯
为了让他暴露出自己的真面目,玛丽娅伪造了一封奥丽维娅的情书丢在花园中。他捡到情书后,丑态毕露,以为小姐真的爱上了自己,幻想着马上就要当上伯爵,就要发财了。结果却出尽了洋相。他认为恋爱是获得财富、地位、实现野心的一种手段。他的卑劣和男女主人公的崇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十二夜》的语言充满抒情色彩,奥西诺的语言感伤忧郁,奥丽维娅的语言则多愁善感,薇奥拉的语言又华丽动人。同时,莎士比亚还在剧中穿插了大量的诗句,既表达了某种思想,又增加了全剧的音乐美和韵律美。例如:
给我引道到芬芳的花丛; 相思在花荫下格外情浓。
(一幕一场)
但无论如何我爱你太深; 履险如夷我定要把你寻。
(二幕一场)
女人正像是娇艳的蔷薇, 花开才不久便转眼枯萎。 是啊,可叹她刹那的光荣, 早枝头零落留不住东风。
(二幕四场)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的终结。他以抒情的笔调, 浪漫喜剧的形式,再次讴歌了人文主义对爱情和友谊的美好理想,表现了生活之美,爱情之美。几百年之后,它的巨大艺术魅力依然不减,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