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清朝末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有深刻的触及,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民主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曹雪芹诞生贵族家庭
古称龙盘虎踞的石头城江宁作为清代朝廷在江南施行政令的头号重镇,清王朝把明代称作南京的这一地方,改名为“南唐”,旧称“江宁”,江宁府治就设于城内。其实,这个地方在之前也还称金陵。
在府治东北角,总督衙署前边有一条叫作利济巷的大街。这里坐落着一处较江宁府治和总督衙署更为富丽恢宏的建筑群,这便是赫赫有名的曹家江宁织造署的所在地。
曹家的江宁织造署是一座外观略呈正方形的大院落。署衙门前蹲坐着两只高大雄健的汉白玉石狮子。据说,这是一种显示主人身份与威严的镇物。从高大的朱漆大门看进去,深不可测,宛如当朝王公巨卿的府邸。
江宁织造署的建筑规划整体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为署衙正院,可以谓之办公区。屋宇层叠错落,有六进之深,中路是眷属内宅,回廊环绕,厅堂相连,形成了一个独立严整的起居三舍,西路则是一座内花园,园子里假山叠翠,花木扶疏,清池扬波,禽鸟鸣唱。主人称之为“西园”,或习惯上叫做“西池”。
时值盛夏,整个署衙院落里,林木葱郁,枝柯相接,竹树联袂投于地下的浓荫,与天际山雨欲来的滚滚乌云叠合,恰像一个硕大的华盖笼罩下来,让人感觉有些压抑和沉闷。
的确是这样,曹家连年屡遭不幸,非常不顺利。1712年,最受康熙皇帝宠爱信赖的江宁织造曹寅去世了。经过这位老皇帝的特谕恩准,于是由曹寅的长子曹颙承袭了父职,继任了江宁织造。谁想这曹颙命运不济,刚接任不满3年,就身染重病,因医治无效,于1714年也命归黄泉。
康熙哀痛之余,可怜曹家屡遭变故,人丁不旺,为了挽救这一家族的颓运,特又传下诏书,命时已亡故的曹寅弟弟曹宣的儿子曹頫过继到其名下,以侄为子,承嗣曹寅一脉的香火,仍袭任江宁织造这一重要世职。
1715年,曹頫开始走马上任。那时候,曹颙的丧事刚刚料理完毕,整个织造府署里,都还处在举哀守丧之期。至这年的农历五月,有一天,天空阴云越聚越浓重,闪电划过,紧接着便响起“轰隆隆”的雷声。一阵凉风,挟着蚕豆般大的雨滴,“噼噼啪啪”落了下来,好一场暴风雨。
在大雷雨中,曹府内宅里人影憧憧,进进出出,好像在忙碌着一件什么要紧的事情。不多时,曹颙寡妻马氏分娩的喜讯终于传了出来。这喜讯首先是由丫环禀报到曹寅的遗孀李老夫人所居住的萱瑞堂里来:“恭喜老祖宗,贺喜老祖宗,大太太喜得贵子,给您抱了长孙了啊!”
李老夫人闻讯,自然是乐得眼含喜泪,简直合不拢嘴儿。自从丈夫曹寅和儿子曹颙不幸相继亡故,她是日日想,夜夜盼,就指望着身怀六甲的寡媳马氏,能为曹家生育个男孩儿。那样子,也算曹家祖上有德,血脉宗室也就有继了。果然苍天有眼,李老夫人感觉,可要好好报答佑福曹家的神灵啊!
想着这些,李老夫人心里乐滋滋的,像注满醇酒一般。她禁不住眼望上苍,双手合十,连连谢天谢地。一时间,喜讯不胫而走,大家都知道曹府添人进口,得了一位小少爷。
曹頫闻讯,当然也显出一些喜庆的模样,他连连说:“同喜,同喜。天恩祖德。”
曹頫立即放下公务,略微整一整衣着,离开衙署,快步赶回到内宅“萱瑞堂”里来,向母亲请安。这位母亲,就是曹頫昨日还唤作伯母的曹寅遗孀李老夫人。请安施礼后,曹頫便在一旁落了坐。
李老夫人说道:“我看我这孩子有些来头,随着天上的甘霖降到世间,倒很应着一个吉字。而后又是呼雷闪电的,说不定是天神送他降世下凡排就的鼓乐、仪仗呢!送子娘娘沐雨栉风把他护送到我家,只怕将来必是个大福大贵之人。我看就应着这场及时好雨,先为我这娇孙孙起个名儿是正经。”
“母亲说得极是,孩儿这就去翻查一下经书。”曹頫连忙应道。
曹頫深知祖辈的家风,为子孙起名字都十分讲究,要出于经书的。依照先祖都取单字为名的先例,曹頫很快地从《诗经·小雅》的《信南山》篇,找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霑既足”这样的吟咏喜雨的诗句,念诵给李老夫人听。李老夫人比较再三,最后选定一个“霑”字,于是给这个小少爷取名曹霑,号雪芹。
康熙死后,继位的是雍正。雍正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权,巩固统治地位,一面培植自己的力量,一面打击他父亲的亲信和其他兄弟的势力。曹家在这场皇亲间的斗争中受到牵连,成了被打击的对象。
1728年,曹家被抄,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也被革职,于是这“富贵流传已将百年”,这个大家族,一落千丈,衰败下来了,这时曹雪芹13岁。
曹頫带着全家老小,离开金陵,迁到北京。但是,这次抄家后,曹家似乎又有所恢复,虽不可能如先前兴隆,倒也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味道。但是好景不长,乾隆年间,曹家又因政事横遭突变,第二次抄家就使曹家彻底破落,一贫如洗,这时曹雪芹20岁左右。由于家境衰落,曹雪芹的后来生活极端困苦,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敦敏和张宜泉诸人的诗篇中有关曹雪芹的记录,从中就可以知道。在敦敏的《赠曹雪芹》中写道:
寻诗人去留僧壁,卖画钱来付酒家。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旧梦忆繁华。
敦诚在《赠曹雪芹》中写道: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曹雪芹的贫困生活。房屋破败,全家穷到吃粥,酒钱也付不出,靠卖画来贴补家用。秦淮风月,金陵脂粉的旧日繁华,同今天的衰败零落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敦诚说他“于今环堵蓬蒿屯”。敦敏《访曹雪芹不遇》中说“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张宜泉在《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的诗里,有“寂寞西郊人到罕”之句,在《题芹溪居士》诗里有“庐结西郊别样幽”之句,这些都是曹雪芹从“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跌落到“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困境地的证明。
曹雪芹在这种穷困潦倒的境况下,回想自己家族的百年繁荣和最终的没落,提笔将自身经历和辛酸之泪记录下来,创作了一篇长篇章回体小说,取名《红楼梦》。
生活阅历融入小说
曹雪芹的祖辈所曾经创造过的典型的封建大家族的环境,对曹雪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曹雪芹没有那一段“亲见亲闻”的贵族生活经历,他就不可能创作出《红楼梦》。
曹雪芹在这个家庭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使他的《红楼梦》好像生活的再现。在《红楼梦》里三天两头开宴,各种吃食菜肴五花八门。配料、烹饪、用具都写得极为详细。而且《红楼梦》写了四百多人物,频繁出场的也有近百人,他们的服饰装束各有不同。
还有在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更加突出表现了曹雪芹在这方面的高超技艺。在第五十二回中,俄罗斯进献给皇帝用孔雀羽毛做成的孔雀裘,皇帝给了贾府,贾母给了宝玉,宝玉穿上第一天就烧了个洞,吓得宝玉不知如何是好,婆子捧着孔雀裘出去找最高明的缝衣匠缝补,没人敢接,怡红院一片混乱,都没了主意。
这时晴雯正发高烧,一阵阵昏晕,但当她得知此事时,挺着病体用了一夜的时间,补全了孔雀裘。文中对于晴雯织补的描写非常细致,由此也可以看出曹雪芹有着丰厚的贵族家庭经验,文中写道:
晴雯听了半日忍不住,翻身说道:“拿来我瞧瞧罢,……说不的我挣命罢了!”
……
晴雯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小一个竹弓钉绷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缝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来,后依本纹来回织补。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
……一时听得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刚刚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地剔出毛来。宝玉忙要了瞧瞧,笑道:“真真一样了。”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就连给女孩子做女红之类的事也十分精通,那都是因为曹雪芹曾经做过。《红楼梦》里的那些女孩子都是在少年时代就博通古今,才华横溢,这也与曹雪芹少年就已拥有丰富学识有关。曹雪芹学识的渊博也完全可以从《红楼梦》里得到证明,《红楼梦》里,曹雪芹涉及了历史、哲学、伦理、宗教、文学、法律、医学、园林学、绘画等多方面知识领域。
《红楼梦》里也多处涉及佛家,贾宝玉在林黛玉和史湘云那里受了委屈,感到无趣,想出家,就写了一个佛家的偈语: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曹雪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不因祸变而消沉,不因穷困而潦倒,反而更激发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入思考,他的遭遇正是他思想升华的契机。
由于在曹家由辉煌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曹雪芹看清了世态炎凉,所以《红楼梦》中也蕴含了曹雪芹对人性,世事的很多感悟。
曹雪芹经历了繁华和落败,深感人生的聚散无常,所以《红楼梦》在讲无常,如红楼梦中的一首“恨无常”暗示了贾元春当了贵妃,但繁华短暂,早早夭折。
还有《红楼梦》讲因果。王熙凤为人两面三刀,功于算计,最后死在自己的算计之上。但是王熙凤在整部小说中也有过一次慈悲心肠,那就是接济了刘姥姥,而这唯一的一次好心就换来了好报,贾家落难后,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被卖到妓院,正是刘姥姥的好心,巧姐得救,可见红楼梦的因果观念。
《红楼梦》还在讲聚散,林黛玉与贾宝玉从初次相见便两情相悦,此后更是情投意合,恨不得一刻也不分离,可就是这样一对两情相悦的璧人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而是阴阳两相隔。
另外,从宝黛的故事中我们也看到,红楼还讲了因缘,贾宝玉与林黛玉是前世的缘分,木石前盟。而贾宝玉与薛宝钗是现世的缘分,金玉良缘。所以不论宝黛多么情投意合那也只不过是前世的缘分,今世难再聚首。
从这些内容,都可以看出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对其小说的架构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另外红楼梦中的很多人物与曹家真实的人物是有很深的渊源的,例如贾元春与秦可卿,所以红楼梦可以说是曹雪芹的家族史和自传史。
红楼梦还寄托了曹雪芹很深的悲悯之情,同情之情。曹雪芹借贾宝玉明确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悯之情。首先宝玉对待下人是心灵上的平等,从来没有高人一等的想法。并且,宝玉对弱者有着深深地同情之心,晴雯重病,宝玉亲自去探访。对身边犯了错的丫鬟也从来不像王夫人等人一样责骂。
此外,红楼梦还传递很多为当时所不齿的思想。首先,宝玉不爱读书,更是厌恶功名利禄,这是曹雪芹借宝玉传达的叛逆精神,也批评和颠覆了儒家传统的观念。再有书中描写了宝玉与黛玉的小儿女情感,是一部青春之歌,是曹雪芹在借宝玉传达一种现代意识。
还有书中写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刘姥姥与贾母的对比,以及贾元春探亲时,皇家的规矩与亲情的冲突,讽刺和批判了贵族文化。另外红楼梦颠覆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传统,是一部女性小说,以众多女性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
红楼梦还传达了众生平等的观念,除了上面提到的宝玉与下人的平等和对下人的同情,曹雪芹还在书中生动刻画了一个个丫头的形象,如具有母性特质的袭人,心比天高的晴雯,机灵善良的平儿,忠义的紫鹃,没有奴性的鸳鸯。
曹雪芹欣赏她们,并不因她们身份低微而瞧不起她们。同样也不因一些人出身高贵就另眼相看,如书中令人生厌的邢夫人。
最后要提到的就是红楼梦从头至尾都在贯穿着悲剧色彩,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红楼梦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家族都体现了悲剧色彩。从男女青年理想失落写婚恋悲剧,从青春少女由生入死写人生悲剧,从四大家族的由盛转衰写社会悲剧,从而更进一步传达了整个时代和封建文化的悲剧。
总之,红楼梦全篇都脱离不了一个“情”字,其中寄托了曹雪芹对生命情感深深地眷恋以及失去后对生命的大彻大悟。
曹雪芹饱尝辛酸,历尽屈辱,生活境域一落千丈,却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人民,使他视野扩大,头脑清新,把狭隘的牢骚和感慨逐渐变成为对整个社会、时代和家庭的冷静审视,对历史、人生、乃至爱情的深入探求,使他在思想精神上发生了重大飞跃和升华。
这种飞跃和升华也使他能创作《红楼梦》,并使《红楼梦》具有划时代的思想意义,成为流传千古的根本所在。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中心人物,是曹雪芹刻意塑造的一个意念性人物,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作者的影子。作者把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怨恨、企盼都熔铸到贾宝玉这个形象里。
贾宝玉是叛逆性格的代表人物,包含着对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原则的蔑视,对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说他“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看来似嘲,其实是赞,因为这些都是借统治者的眼光来看的,实际上是赞扬贾宝玉的“叛逆思想”。
曹雪芹在写贾宝玉的时候,深刻地解剖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和社会,他的作品是一个总结式的作品,总结了一个人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也解剖社会对每一个人影响。他牢牢地把握住人的内心,什么样阶层的社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物的性格。
宝玉身上有曹雪芹早年的影子,和每一代的世家贵族弟子一样,这些人身上都有着通病,每个公子哥儿都可能会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类型的圈子里有一批类似红楼少女一样的知性女性人群。
并且,由《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的周围世界中的人物是很丰富的,也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公子哥,但是自古人生没有劳筋骨、伤体肤的之后,是不能有所成就的,文学也是一样。
曹雪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自述说道:
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这段话的意思,撮其要者有3层:“赖天恩祖德锦绣纨绔”、“背父兄教育、负师友规训”和“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表示自己也是经历了重大人生变故后,讲人生的感慨融入其中。同时,这也就是曹雪芹自己对贾宝玉这个人物的评说。
对于贾宝玉的形象的描写,书中有不少词句,其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的两首词《西江月》。如此写道: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乍一看这两首词,还以为宝玉真的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其实不然,纵观全书,这两首《西江月》都只是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能够考中举人,以继承家业的良苦用心。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即叛逆性格。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产生了一种对于自由和平等生活的朦胧的向往与追求,他迷恋的大观园,是少男少女们的乐园,尽管其中少男少女们之间有等级,有不同的文化修养,但都有着年轻人的纯情和聪慧。
而作为“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比较懂得人的价值和感情的价值,知道同情人,尊重人。在和女孩子们的交往中,特别是和女奴们的交往中,他一贯从内心表现出对她们的尊重。
其他女孩子们,也能相互尊重,主奴之间没有明显的隔阂与歧视,气氛和谐友好,行动较少受“礼”的拘束。他们在园中结社吟诗,才情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宝黛真挚纯洁的爱情也是在这片净土上得以滋生、发育。
从总体上来看,当整个社会以“纲常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时,大观园儿女却以“情”作为人生的追求,这是曹雪芹理想的展示。
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可概括为楔子引入,谶语预示,线索隐括,网络推进。
楔子引入指两个方面,一是从女娲补天故事引入的。说当时女娲补天的唯一遗石,“锻炼”后“通灵”,成为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以致绛珠仙草“脱却草胎木质”而成女体人形,两相产生爱情,是为“木石姻缘”。
灵石化为“宝玉”下凡人间,绛珠仙草下凡成为黛玉,以眼泪还他的浇灌之恩。于是就自然地将天上的神话与人间故事融为一体。
二是在叙述神话故事的同时又叙述了英莲的悲剧故事,逐渐引入小说的本体。英莲不是第一层面的主人公,英莲的故事也有楔子的意味,其有两个功能。
一方面引出薛蟠夺英莲、打死冯渊,薛宝钗和母亲赴京住进贾府,让第一层面的主人公宝钗尽早出场,构成“金玉姻缘”,形成宝玉、黛玉、宝钗的三角态势,作为小说的基本情节支撑;另一方面先写外戚、由远及近、由小至大,逐渐引入正文,避免了死板拮据的布局,起到虚敲旁击、反逆隐回的效果。
谶语预示是《红楼梦》结构艺术的最重要最伟大的创造。在小说的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宁国府秦可卿房中午睡入梦,警幻仙子通过“薄命司”中簿册诗与画,以及后来警幻仙子让仙女演唱的与诗画对应的“红楼梦曲”,用含混、朦胧、游离在解与不解间的谶语手法向宝玉预示贾府的女子的命运结局。
这里预示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的晴雯、袭人,“副册”上的香菱,正册上的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可卿的命运结局。此后的故事,即是演绎这些的谶语,这在结构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非但如此,这一回中还揭示了《红楼梦》的重大题旨,即《红楼梦》叙述的大观园女子的悲剧命运,因为这“金陵十二钗”的簿册是放置在“薄命司”的,饮的茶是“千红一窟”,喝的酒是“万艳同杯”,这两个名字分别对应的是“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透露出了大观园女子的悲惨命运和贾府彻底败亡的结局。
这些谶语中,最为重要的是暗示了黛玉与宝钗在书中的角色地位以及与宝玉的婚恋关系的处置。在第五回的谶语中,“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与黛玉的婚恋悲剧,“金玉姻缘”则指的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的悲剧。前者是因黛玉病死而未得天长地久,后者是宝玉撇下宝钗而遁入空门,一为死别,一为生离。
大观园女子的悲剧结局及贾府彻底败亡的悲剧均在贾宝玉的太虚幻境的梦境中预示。这些线索的悲剧结局,强烈地展示出曹雪芹无可企及的悲剧意识,他毫不留情地将生活中美好的,他理想中美好的东西统统撕碎、毁灭,具有极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红楼梦》在故事叙述方面采用的是网络推进,依照生活的原样,日常细节,由细节顺着事理系联、堆积着完成事情的结局的叙述,揭示生活悲剧的必然。
《红楼梦》在艺术上是采取的多线结构。它以贾宝玉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并以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贯串全书的情节故事。但是,整个小说并不是仅仅沿着这条线索发展,还描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其中又集中描写荣国府。贾府的衰亡也是贯串全书的一条线索,它与前一条线索互成经纬地交织在《红楼梦》里。
从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来看,关于荣国府的各种描写,成为产生这一人物及其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从荣国府这一方面来看,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又是发生在这个贵族家庭中的许多事件中的一件。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红楼梦》还交织着其他许多各有起讫、自成一面、但又无不和整体交相联系的人物和事件。
如甄士隐的穷衰潦落,尤三姐的爱情悲剧,贾雨村的宦海浮沉等。曹雪芹就是把这许多千头万绪的生活场面一齐抓在手里,然后此起彼伏而又主次分明地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变态多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生活图卷。
时而把读者带到潇湘馆里,听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绵绵情话,又时而把读者带进小市民的社会层里,看到开药铺的卜世仁和外甥贾芸虚与委蛇的势利嘴脸;又如这里正在唱戏摆酒,为凤姐庆祝生辰;时而在荒郊外,遍体纯素的贾宝玉却在那里撮土为香,悲悼金钏儿的死亡。
《红楼梦》多方面地、立体式地把各种生活场面同时展现出来的表现艺术,其实不仅是一个艺术结构问题,也是一个有关生活本身的美学问题。本来,现实生活就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表现的那样,是一个百面贯通、交相联结的整体。
《红楼梦》并不是沿着一个侧面,一条线路把我们带进所描写的世界,更不是把一张张片断的生活图画拿给我们看。我们看到的,乃是一个纵横交错、万象纷呈的生活整体。
在那千头万绪、参差错综的生活事件后面,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和连贯的筋络。文中每一个生活面与另一个生活面之间,又无不呈现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和意义。譬如元春归省,贾府所举行的那一场大庆祝,从一个方面来看,它是“鲜花着锦的大喜事”;另一方面来看,它又是“骨肉分离,终无意趣”的悲事。
《红楼梦》把生活的多面性、整体性以及它的内在联系性表现了出来,这也是《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的又一大特色。
《红楼梦》首尾相连,百面贯通,不但人物形象越写越活,而且全书浑然一体,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从书中单独抽取出来而不损伤周围筋络的故事,许多故事或情节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组成部分而互相交错地存在着。同时,那些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又在继续不断地扩展、丰富、深化,并向一个总的方向运行,组成了一部体大思精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