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我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取经引发西游故事

唐代,玄奘前往印度取经,成为了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归国后,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后来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了他的取经经历。两书主要是纪实,其中部分内容也带有传奇性和神异性。南宋时期,西游故事由历史向神话转变,在这一时期,刊印了的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这部书里,已出现了三藏法师、猴行者、深沙神的形象,并勾画出了《西游记》的大体框架。

元代,西游故事进入了评话与戏曲创作,在当时,西游故事在元代杂剧中得至充分表现,并进一步神怪化,尤其是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首次出现了猪八戒的形象,猴行者也演变为齐天大圣孙悟空。

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平话》,它发展了西天取经的主体故事,孙悟空的形象已相当生动。至此,西游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结构已大体定型。

明代中叶,有个文学大家名叫吴承恩,他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才高而屡试不第,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很可能与他不愿做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

父亲去世以后,吴承恩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糊口的手段。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

吴承恩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于是,吴承恩对流传久远的西游故事,进行创造,开始写作一个关于西游的长篇神魔小说。吴承恩将《西游记杂剧》中孙行者的形象进行了演变。

吴承恩的家乡,自古淮水为患,很早就产生了与治水有关的神话传说。无支祁就是大禹治水时收服的一个水神,他原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猴精,后来被镇锁在淮阴龟山脚下。而吴承恩根据无支祁的形象而演化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

那么孙悟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猴子应该住在山上,可吴承恩的老家淮安看不到山,孙悟空的“老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吴承恩心中不明。吴承恩听说淮安东北100千米远的地方有座大山,叫“云台山”,常有人到那儿去烧香敬佛。于是,吴承恩就决定去实地看看。

吴承恩离开家乡,听说云台山在海里,与大地并不连接。他请一位老渔民帮忙,在海上漂流一天一夜,方才上了云台山,住在一座大庙里。云台山,前有前云台,中有中云台,后有后云台,大大小小136个山头,连绵100多千米。但他不愿就此罢休,还是继续四处寻游。

一天傍晚,吴承恩转到一个弯弓似的山脚下,发现这里花草繁多,苍松翠柏,交相掩映,有一棵松树倚崖屹立,如同一把盖天大伞,非常壮观。吴承恩找到一个樵夫询问,得知这儿叫“蔷薇峰”。

吴承恩请樵夫做向导,打着灯笼,穿过桃树林,进入神秘的山洞中,他被眼前各种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大小山洞吸引住了。圆的、方的、窄的,洞与洞还互相通连。樵夫把吴承恩领到一个像间房子那么大的山洞里,只见里面有很多又光又圆的大石头。

樵夫说,很久以前,一只老猴子,带着一群小猴子到这儿找果子吃。老猴子看见一条瀑布从山顶直泻下来,就叫小猴子进去看看。小猴子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进去。老猴子就自己冲过去,睁眼一看,原来是个大山洞,上面是山,下面是水,洞口挂着一条透明的水帘,确实是个隐蔽安身的好地方。后来,老猴子就让所有的小猴子都搬到这住,自己也就当起了猴王。

樵夫绘声绘色的叙说,引起了吴承恩的兴趣。他边看边想,边想边记。后来写作时,吴承恩就把蔷薇峰当做孙悟空的“老家”,那长满花果的大山,吴承恩就叫它“花果山”,挂着水帘的山洞,吴承恩就叫它“水帘洞”。

吴承恩又结合《西游记平话》中的故事,最终写成了一本长篇神魔巨著,吴承恩将它取名为《西游记》。

奇幻多彩的人物形象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幻”和“趣”。幻,是奇幻,趣,是奇趣。

首先是“幻”。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孙悟空活动的世界,有光怪陆离的天上神国,有幽雅宁静的佛祖圣境,有阴森可怕、鬼哭狼嚎的阴司冥府,有碧波银浪翻滚,瑶草奇花不谢的洞天福地,也有富丽辉煌、水晶般的龙宫,还有“天龙围绕、花雨缤纷”的西天。

唐僧师徒3人走过流沙河八百里浑波涌浪,火焰山八百里腾腾火焰,观音落伽山的蓝色大海上,在千万朵莲花盛开,一片紫色的竹林护绕,有着佛国圣地虚无缥缈的地方。

孙悟空在天宫管蟠桃园时,从王母娘娘那里来的7个仙女,仿佛7只彩色的花蝴蝶,手提花篮飘然来到蟠桃园采桃,却找不到管家,原来孙悟空吃饱了桃子,变成两寸来长的小人儿,在大树梢头的浓叶下睡着了。

这种近于童话的幻境,实在是有趣,就连妖怪的洞往往也是风光绮丽。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如盘丝岭的蜘蛛精能从肚脐孔中冒出粘、轻、沾人的丝绳,满天搭个大丝篷,把人罩在当中,谁也逃不了。

黄风怪“呼”地一吹,能吹得天摇地动,日荡星乱,河翻山崩,孙悟空在半空中似纺车儿一般乱转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

孙悟空能上天入地,穿山过海,无所不至,无拘无束。他与二郎真君斗法,孙悟空一会儿变作一只麻雀,一会儿变作一只鹚老,一会儿变作一条小鱼,一会儿又变作一条水蛇,最后变作一座土地庙,只有尾巴不好变,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

孙悟空还钻到青毛狮子怪的肚子里打秋千,竖蜻蜓,翻筋斗。他与妖道作斗争,充分展示他的智慧和武艺,用铁棒变作剃刀,用毫毛变出无数理发匠,一夜之间使得国王皇后嫔妃宫女五府六部的官员,全成了秃子,因而使唐僧安全通过。

孙悟空在兴道灭僧的车迟国与三大怪进行合法斗争,各显神通,充满奇思异想。先是比求雨,他用毫毛变一个假悟空站在那里,真身却出了元神,到天上去命令管风,管雨,管雷的神,不准帮助道士,致使道士做法失败。后又与虎力大仙与唐僧比坐禅,行者变成一个蜈蚣去叮那道士,又取得胜利。

随后又进行隔板猜物,孙悟空又将袄裙变成一口钟,将仙桃吃了只留下一个桃核,将道士变成和尚,又取得胜利。最后又赌砍头能安上,剖腹能长完,下油锅洗澡不会烫伤,黄毛怪的头被孙悟空变成的一只黄犬衔去丢在河边,最后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头无头的黄毛虎。神奇莫测的笔墨,令人匪夷所思。

作者运用这奇幻的思想还成功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英雄形象。孙悟空热爱自由,勇于反抗,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畏艰险,一路降妖伏魔的斗争精神的形象备受人们的喜爱。

当然,英雄人物的造就,离不开其生存的土壤,他完美的性格品质根源于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和渴望。孙悟空的形象之所以能家喻户晓,在于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成长经历和独具魅力的英雄形象。孙悟空的诞生在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风化一石猴,五官俱全,四肢皆备。

孙悟空的出场就已经为他以后的不凡埋下了伏笔。孙悟空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物。《西游记》的情节发展史就是孙悟空形象性格的形成史、发展史,作品是围绕着孙悟空如何战胜各种妖魔鬼怪险阻艰难来结构全文的。

孙悟空从石头中蹦出到花果山称王,从东海学艺到大闹龙宫,孙悟空是在为个人的生存而奋斗。这个阶段的孙悟空就是在为自己和他的猴子猴孙们谋求能生活在妖、神世界的资本。可以说是为他的生存而抗争。这个阶段的孙悟空为了生存,活得风光得体,他敢向海龙王、阎王、玉皇大帝等讨回尊严。

后来,孙悟空只身泛海,访师,求道,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跟头可翻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并大闹龙宫,从龙王手中得到一万三千斤的“如意金箍棒”。入冥府,勾掉生死簿上猴名,不再受阎王的管辖。

追求长生不老是每个人的愿望,这也无可厚非,这时候的孙悟空虽然也有人性的贪欲,但贵在他在自己富贵的时候不忘他人,始终想着他的同伴,他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安逸,而是在谋求他那个猴群的生存和发展。

后来,孙悟空从大闹天宫到被压五指山下,到金箍套头,这时候的孙悟空在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他更像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屈服于任何权贵和腐朽规则的束缚和压抑。

敢于向权贵挑战需要非凡的勇气,需要以大无畏的精神质疑权贵的非法性,因为权贵要维持自身的利益,就要千方百计地维护权威,甚至不惜以残害屠戮的方式镇压那些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士。

我国历朝历代都有敢言直谏、为民请命者,廉洁奉公、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勇士,如东汉时期的董宣,唐代的魏征,宋代的范仲淹、包拯,明代的海瑞、刘宗周,清代的张伯行等,这些人都值得民众永远缅怀。

这些人才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性的英雄,孙悟空就是这样的勇士。为了自由和幸福,为了自己活得有尊严,有光彩,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见玉帝不跪。偷桃、偷酒,搅乱蟠桃会。窃取老君金丹,被炼成火眼金睛,使玉帝对他也无可奈何。对抗如来佛祖,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要求。

被如来以佛法镇压在五行山下500年后,他听从观世音菩萨指示,皈依佛门,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金箍套头限制了他自由的本性,在最后封为“斗战胜佛”时,最关心的还是金箍,而不是封号,他对唐僧说:“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个粉碎,切莫叫那什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

孙悟空只是想捍卫自己“齐天大圣”的美誉,拥有他自己的天地,但不小心惹怒了天神权威,遭受到个人主义的惨败。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抗争,500年的高山压顶,他没有丝毫屈服和退让,不惜用自己生命捍卫自由和尊严。孙悟空的这种对神佛桀骜不驯的作风,是一种对自由的捍卫精神,是一种对人权的维护精神。黑暗势力再强大也不能阻止他自由的理想。

孙悟空仇恨一切残害苍生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孙悟空形象的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彻底铲除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

取经路上,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对这些残害百姓,兴妖作怪的妖魔毫不留情,面对受苦受难的百姓敢于解救,是百姓心目中的“救世主”。

在车迟国,他救了500名和尚。在隐雾山,他打死豹子精,救出贫困樵夫让他们母子团圆。在通天河,他消灭了一年吃一对童男童女的金鱼精,为当地人解除了一大灾难,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他们取经回到这里再遭难时,又得到全村老百姓的热情相助。

在乌鸡国和朱紫国,救治了两位国王。在凤仙郡,他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求助玉帝,解救了全郡的百姓。在灭法国,救下了1万个和尚的性命。在比丘国,又救下了1000多个小儿的性命。在祭赛国,杀死了祭赛国国王,替两代和尚申了冤,报了仇。

小说中就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美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抱不平之事”。孙悟空疾恶如仇,为苍生谋福祉的英雄举止,使之最终修得正果,为天下人所敬仰。去西天取经,这本来就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业,佛祖传三藏经于世,正是为了度化众生。

在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中,孙悟空获得参与的资格和他实际的参与,已经是在为人民造福了。而之后路上的一切除害行为,只是造福人民的延续性行为。孙悟空已经脱离了专为自己斗争的性质,而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为了弱者而斗争。

这个阶段的孙悟空是《西游记》这部作品塑造人物最精彩的一部分,孙悟空不再是在为个人而战斗,而是为一个社会,为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他的抗争经历正是那个黑暗而多难社会,苦难人民抗争的鲜明写照。

孙悟空为个人生存而抗争,为个人自由而抗争,为社会幸福而抗争,这3个阶段就是孙悟空入世追求的过程。3个阶段是紧密相连而相对独立,它们共同描绘出了孙悟空形象发展的轨迹。为生存而战也是为自由而战,为生存学得本领才能为社会谋福祉。

由“美猴王”到“齐天大圣”再到“斗战胜佛”,孙悟空一生走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战斗历程。生命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我们看到一代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抗争历程完美地展现了他的英雄性。

同时,孙悟空天真烂漫的性格也备受人们喜爱。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守蟠桃园监守自盗,将“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与“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能与天同寿”的熟桃掠食一空。还将蟠桃宴上的玉液琼浆,百味八珍,佳肴异品,偷食了个饱,又推倒太上老君的八卦炉。

这段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敢于造反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可以看出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

还有在取经路上,孙悟空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成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猪八戒。还有孙悟空为救乌鸡国国王向太上老君要金丹,老君开始硬是不给,讨价还价,可最后还是拿出一颗。悟空假装要尝尝,试试真假,一口吞下。

这两个事可以看出孙悟空精明顽皮,还有一点爱捉弄人,他虽奉命保唐僧上西天取经,但仍有猴性。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光辉的形象,也是最可爱的形象。

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例如,无限夸大孙悟空的神通,可以写他略施小技,像变戏法一样,就能使灭法国各色人等在一夜间都变成秃子。但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让孙悟空变戏法,而是让他用铁棒变剃刀,用毫毛变剃头匠,然后才分头去将那些人的头发都剃得精光。所以《西游记》的幻想,总是这样在奇幻描写中透出常情常理,这就是它的高明之处。

《西游记》正是作者利用传统的神话题材,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爱憎的。只有作者灵妙的文心才能衍生出奇幻的文笔,全书飞动的艺术想象,让孙悟空那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形象所传达出的意气精神,正相一致。

极具趣味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奇异想象,就要数它的趣味了。在我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作品。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孙悟空的形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乐观豪爽,所谓“人间喜仙”,具有一副天生的喜剧性格。他以斗妖为乐,以斩魔为趣。他修成正果时的名号叫“斗战胜佛”,真是名副其实。

战斗成了孙悟空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享受。第六十七回写驼罗庄李老者请他除妖,他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

而且,猪八戒就说过:“听见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

猪八戒是嫉妒心很重的人物,特别对孙悟空是很少说好话,但他也这样赞扬孙悟空,说孙悟空确实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也从侧面说明孙悟空的战斗精神。

孙悟空从来不承认失败,失败了也仍是一个英雄。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写他在金兜山和独角大王相斗,连战一天一夜,越战越强。就是吃了败仗,被压在三座大山之下,也从不气馁,总是满怀必胜的信心,充满乐观精神。

在第七十七回写他们师徒4人被妖怪捉住,唐僧哭鼻子,说孙悟空被捉走了,今番没命了。八戒和沙僧也无可奈何,只好随声痛哭。唯有孙悟空却笑道:“师父大可放心,兄弟莫哭,凭他怎的,决然无伤。等那老魔安静了,我们走路。”

这种喜乐的精神境界总给人一种轻松愉悦感。一个,喜字,提示了孙悟空最重要的精神品格。因此,再艰苦的战斗,他都能举重若轻,当做一场游戏。

在第二十二回,写猪八戒在流沙河岩边与那个“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的狰狞妖怪作战,孙悟空在一旁看得技痒,小说有这样一段描写:

那大圣护了唐僧,牵着马,守定行李,见八戒与那怪交战,就恨得咬牙切齿,摩拳擦掌,忍不住要去打他,掣出棒来道:“师父,你坐着,莫怕。等老孙和他耍耍儿来。”

……

被行者抡起铁棒,望那怪着头一下,那怪急转身,慌忙躲过,径钻入流沙河里。气得八戒乱跳道:“哥啊!谁为你来的?那怪渐渐手慢,难架我钯,再不上三五合,我就擒住他了!他见你凶险,败阵而逃,怎生是好!”

行者笑道:“兄弟,实不瞒你说,自从降了黄风怪,这个把月不曾耍棍,我见你和他战的甜美,我就忍不住脚痒,故就跳将来耍耍的。哪知那怪不识耍,就走了。”

在文中,孙悟空视战斗为“耍耍”,可见对于孙悟空而言,与妖怪战斗实在是兴味无穷的。《西游记》的作者正是以与孙悟空同样的兴味无穷的态度来描写西行路上一场接一场的险恶战斗的。

在第四十六回写在车迟国斗法,甚至比砍头、剖腹、下滚油锅洗澡,这样令人惊心变色的较量,在孙悟空眼里,在作者的笔下,竟也视作儿戏。孙悟空是这样说的:“砍下头来能说话,剁了胳膊打得人。斩去腿脚会走路,剖腹还平妙绝伦。”

还满不在乎地说:“我当年在寺里修行,曾遇着一个方上禅和子,教我一个砍头法,不知好也不好,如今且试试。”

说得何等轻松!等到头真的被砍下,却又从腔子里飕的一声长出一颗头来。

斗完后走过来道一声“师父!”

唐僧问他:“徒弟,辛苦吗?”

孙悟空却回答说“不辛苦,倒好耍子。”

这样轻松愉快的战斗场面在《西游记》中有很多。孙悟空是这样兴味无穷地斗妖斩怪,作者也这样兴味无穷地描写斗妖斩怪,读者读起来也会同样地兴味无穷。

猪八戒形象的性格特征也是充满谐趣的。如果说在孙悟空身上更多的是闪烁着理想的光辉,那么,在猪八戒身上则更多地浸染着现实的油彩。

猪八戒有农民的憨厚朴实,却又自私懒惰,他几次挑唆唐僧赶走孙悟空,但又不得不去花果山请孙悟空回来;生怕妖精捉住自己,但偏偏妖精首先捉到的就是他;在和妖魔激战时,他往往临阵借口脱逃,但又惦念着怕孙悟空独占头功,于是忙忙赶回来补上几耙。而且他好耍点小聪明,却又常常弄巧成拙。

作者以一种善意调侃的态度描写这个人物,时时让他出一点洋相来博取读者的笑乐。但猪八戒滑稽可笑,却也可亲可爱。他那猪似的本分老实及猪似的笨拙和聪明,都讨人喜欢,何况他能劳动,吃苦,干活不嫌脏、不怕累。取经路上都是由他挑行李,过八百里荆棘岭时由他开山。

在与妖魔作战中,猪八戒虽多次被捉,始终也不向妖怪屈服。如第四十一回写大战红孩儿时,他受骗被捉,被装到一个口袋里吊起来,准备过三五日蒸熟了赏给小妖下酒。八戒听说,在里面骂道:“泼怪物!十分无礼!若论你百计千方,骗了我吃,管教你一个个遭肿头瘟!”

这报复的心思和骂语,都是猪八戒特有的,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取经队伍中4人的关系,特别是与孙悟空的关系,来表现猪八戒富于谐趣的性格特征。

如第三十二回,写孙悟空要猪八戒去巡山,目的一是让他先去试探一下妖怪本领;二是为了在师父面前揭露这呆子偷懒和爱说谎的毛病。果然不出孙悟空所料,他不但不去巡山,还编造了一大篇谎言:

猪八戒行有七八里路,把钉耙撇下,掉转头来,望着唐僧,指手画脚地骂道:“你罢软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马温,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自在,撮弄我老猪来锵路!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什么山!哈!哈!哈!晓得有妖怪,躲着些儿走。还不彀一半,却教我去寻他,这等晦气哩!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巡了山,就了其帐也。”

那呆子一时间侥幸,搴着钯,又走。只见山坳里一弯红草坡,他一头钻得进去,使钉耙扑个地铺,轱辘的睡下。把腰伸了一伸,道声:“快活!就是那弼马温,也不得像我这般自在!”

后来孙悟空变了个啄木鸟将猪八戒啄醒,猪八戒大吃一惊,以为是妖怪,见没有动静,就说:“无甚妖怪,怎么戳我一枪吗?”

抬头发现原来是一只啄木鸟时,又这样说:“这个亡人!弼马温欺负我罢了,你也来欺负我!我晓得了,他一定不认我是个人,只把我嘴当一段黑朽枯烂的树,内中生了虫,寻虫儿吃的,将我啄了这一下也。等我把嘴揣在怀里睡吧。”

以后孙悟空又变成一个小虫子,将猪八戒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在唐僧面前加以揭露。这里,孙悟空是调侃他,也是教训他,就在这调侃和教训里,便活现出猪八戒的性格,因为充满谐趣而使读者获得了一种欣赏喜剧般的审美愉悦。

又如第七十六回,写在狮驼岭与三大怪相斗孙悟空故意让猪八戒去和二怪相斗,目的是教训他:“也教他吃些苦恼,方见取经之难。”

猪八戒在整个斗争过程中都有许多惊人的妙语。如出战时对孙悟空说:“去便去,你把那绳儿借与我使使。”

悟空问他要来何用,猪八戒回答说:“我要扣在这腰间,做个救命索。你与沙僧扯住后手,放我出去,与他交战。估着赢了他,你便放松,我把他拿住;若是输与他,你把我扯回来,莫教他拉了去。”

这当然是猪八戒式的聪明,也是猪八戒式的天真,实际则是作者用游戏笔墨对他的调侃。后来他被妖精用鼻子卷走,老怪一看捉的是猪八戒而不是孙悟空,就说:“这厮没用。”

猪八戒一听说,马上就接着说:“大王,没用的放出去,寻那有用的捉来吧!”

但妖怪仍是不放他,还将他浸泡在池塘里,说等浸退了毛,好晒干了腌来下酒。孙悟空变化成一个勾魂的鬼差使去勾他的魂,他请求缓一日再来勾,说:“死是一定死,只等一日,这妖精连我师傅们都拿来,会一会就都了账呀!”

他想师傅也想得很特别,连还要护送师傅到西天取经这么大的、这么神圣的任务都抛至脑后,却说大家一起“了账”。这真是又可气,又可笑。

《西游记》中人物的性格常常通过富于谐趣的对话得到生动的表现,这也是《西游记》充满奇趣的又一大特点。孙悟空的语言总是那么简洁、明朗、痛快,充满豪爽而又快乐的情绪。

而猪八戒的对话,却总是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处处都表现出他那呆头呆脑却又自作聪明的性格特征。如第二十三回,黎山老母等四位菩萨化为4个美女,考验师徒4人在美色面前是否坚定。唐僧对妇人为3个女儿求婚不理不睬,而猪八戒却很想留下来做女婿。他的一段话最有特色,生动逼真地表现出他的思想性格:

那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忍耐不住。走上前扯了师父一把道:“师父!这娘子告诉你话,你怎么样样不睬?好道也做不理会是。”

后来妇人生唐僧的气,说:“……好道你手下人,我家也招收一个。你怎么这般执法?”

唐僧叫道:“悟空,你在这里吧!”偏不叫猪八戒留下。悟空不愿,说“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教八戒在这里吧。”

一句话终于挠着了他的痒处,于是道:“哥啊,不要栽人么。大家从长计议。”

后唐僧又叫沙僧留下,沙僧也不肯。那妇人急了,把门关上生气走了。这时八戒急的心中焦躁,埋怨唐僧道:“师父忒不会干事,把话通说杀了,你好道还活着些脚儿,只含糊答应,哄他些斋饭吃了,今晚落得一宵快活,明日肯与不肯,在乎你我了。似这般关门不出,我们这清灰冷灶,一夜怎过!”

后来沙僧劝八戒道:“二哥,你在他家做个女婿吧!”八戒正巴不得,口里却说:“兄弟,不要栽人,从长计议。”

后来孙悟空点破他,断然又有此心,说“呆子,你与这家子做了女婿吧!只是多拜老孙几拜,我不检举你就罢了。”

那呆子道:“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

后来借口放马,单独出去跟那妇人和她的3个女儿接触,当那妇人说:“既然干得家事,你再去和你师父商量商量看,不尴尬,便招你吧!”

八戒道:“不用商量,他又不是我的生身父母,干与不干,都在于我。”

这一系列对话,在遮遮掩掩,半推半就中透露出八戒心痒难耐的微妙心理,真是情趣横生。

猪八戒也有勤劳的一面。师徒4人西天取经,最执著的要算唐僧,最风光的要算悟空,最不起眼的要算沙僧,而最辛苦而又默默无闻的恐怕要算猪八戒。

取经的道路上,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都是由猪八戒干。比如在第二十三回中,八戒不禁叫苦道:“哥啊,你看看数儿吗!四片黄藤篾,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扁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逐日担着走,偏你跟师父做徒弟,我做长工。”

八戒的辛劳有目共睹,就连如来佛祖称赞他“挑担有功”。除了吃苦耐劳,猪八戒也有善良的一面。来到盘丝洞,唐僧要亲自化斋,八戒争着去,说:“师父没主张。常言道:‘三人出外,小的儿苦。’你是个父辈,我等俱是弟子。古书云:‘有事弟子服其劳。’等我老猪去。”

猪八戒的孝敬体贴之心溢于言表。另外,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动物属性。

《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孙悟空本来是一个猴子,他尖嘴缩腮,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和红屁股,并且,在他的性格中也具有猴子的属性,比如机敏灵活,顽皮好闹,喜欢撩逗人等。

最典型的是在车迟国同妖怪斗法时,悟空比什么都不怕,但就是怕比坐禅。当妖怪提出要比“云梯显圣”坐禅时,孙悟空与猪八戒有一段很风趣的对话:

行者闻言,沉吟不答。

八戒道:“哥哥,怎么不言语?”

行者说:“兄弟,实不瞒你说,若是踢天弄井,搅海翻江,担山赶日,换斗移星,诸般巧事,我都干得,就是砍头剁脑,剖腹剜心,异样腾那,却也不怕;但说坐禅,我就输了,我那里有这坐性?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踏,莫想坐的住。”

这都是表现了孙悟空的自燃性。而追求真理,主持正义,英勇无畏,疾恶如仇,敢于斗争,以及好胜,好戴高帽、好名、急躁等又是其人性。一个筋云斗十万八千里,七十二变等又是他的神性。这几方面在他身上集为一体。

猪八戒有猪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他长嘴大耳,身粗肚大,体态臃肿的猪身,贪吃好睡偷懒愚笨等,这又跟猪八戒的呆子性格和小私有者的落后意识完全一致,而他能三十六变,腾云驾雾为其神性。

许多魔怪的形象也具有这种鲜明的动物属性的特征。如蜘蛛精的肚脐里冒出丝绳织成大丝篷罩人;金翅雕一扇九万里,会飞起来拍人;玉兔跑得特别快;白老鼠精住三百多里深的地洞里,性格刁钻狡猾等。人物形象的动物特征,使得《西游记》具有童话的性质,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西游记》张开了幻想的翅膀,驰骋翱翔在美妙的奇思遐想之中,其幻想的思维模式,有着超现实的超前的意识。《西游记》的幻想艺术确是一份宝贵的思维财富和丰富的艺术财富。

另外,《西游记》既是一部诙谐幽默的“游戏之作”,又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作品只不过是借助佛、道提供的虚幻意象和它们虚构意象的思路,来驰骋作家超凡脱俗的奇思妙想,编织出取经的奇幻故事,以供读者消闲娱乐,因而作品表现出浓郁的诙谐性和趣味性。

而作品“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在一些细节场景乃至插科打诨中,作者信笔点染,旁敲侧击,无不切中时弊,因而作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深的时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