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姆·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出生在奥卡河与伏尔加河交汇处的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父亲是一个细木匠,母亲是一个染坊老板的女儿。在高尔基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寄居在外祖父家。

高尔基的童年十分悲惨,外祖父、舅舅们和表兄弟们彼此互相仇视,经常争吵、打架,只有善良的外祖母呵护着他。外祖父家的生活很困难,懂事的高尔基就捡一些废品卖掉,将挣到的几个戈比交给外祖母,他也因此被一些富裕的同学讥笑为“捡破烂的”。

11岁时母亲去世,高尔基不能再继续读书。他到鞋店当过学徒,在绘画师家做过杂工,最后到一个轮船上做一个厨师的小伙计。这个厨师不识字,却有满满一箱子书,他经常要高尔基念书给他听,就是那一箱子书为高尔基打开了文学创作之门。此后高尔基还做过好多工作,不管干什么工作,他总是找些书来读。

1884年,高尔基告别外祖母,前往喀山求学。在喀山,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他住在一所大杂院里,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高尔基参加了进步青年的秘密组织喀山小组,接触到了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后来高尔基来到一个面包房工作,这是高尔基精神上和心灵上备感痛苦的时期。理想破灭,生活挫折,曾使他开枪自杀,不过幸被救活。高尔基对自己的愚蠢行为感到万分羞愧,从此之后,他清醒而成熟了起来。

1891年春,高尔基离开故乡,漫游俄罗斯。他徒步走了几千里,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俄罗斯。在旅行中高尔基更深刻地认识了生活,这都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准备了丰富的真实素材。在梯弗里斯,高尔基结识了民意党人卡留日内。在他的启发和支持下,高尔基成功地写出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发表前,他给自己起了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名字后来蜚声整个俄国和世界文坛。

结束近两年漫游,高尔基回到故乡。他仍拼命学习,并迷上了文学创作。不久,他描写流浪生活的短篇小说开始接二连三地见诸报端。这期间,他受到大作家柯罗连科的指导,在写作技艺上迅速提高。1895年,经柯罗连科推荐,高尔基到萨马拉做编辑和撰稿人。他的短篇小说陆续发表在首都的报纸和杂志上,引起首都文艺界的关注。

20世纪初,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高尔基积极参与了革命工作。随着与布尔什维克党的接近,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01年,他根据参加群众示威活动的切身感受写出了著名的《海燕之歌》。翌年,高尔基被俄国科学院选为名誉院士,但为沙皇当局所否决,引发了一连串的抗议活动。

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参与了党内一些报刊的编辑与出版,还为党募集了大笔的经费。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迫害,第二年高尔基转道芬兰等国来到美国。在美国,他发表文章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创作了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的《母亲》以及剧作《敌人》。此后他移居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一直到1913年。

1913年回国到十月革命前,高尔基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始终不渝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又为创建苏维埃的文化而努力工作。

经过六年多的国外疗养,高尔基于1928年病愈回国。他不仅继续进行文学创作,还撰写了上百万字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他不顾年迈体衰,一如既往地关心苏维埃文学,关怀和指导青年作家。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与世长辞。高尔基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海燕之歌》、《母亲》、《自传三部曲》等著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对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和独到的贡献。

大江健三郎1938年出生,日本战后一代派代表名作家。生于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这是一仰僻的山村,四周是森林和山谷,几乎遮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后来,大江煌三郎不少的小说,均以这个山村为舞台。故乡的这种状况,对大江文学有根深的影响。他读小学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父亲也是这时死亡的。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他10岁。入中学那年,日本领布了以主权在民。放弃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新宪法。大江健三郎正是从这时起走上了战后的民主道路。但在读高中一年级时,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于此他的民主思想开始在现实中碰壁。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东京大学文科此时结识日本共产党的干部,他在大学期间写剧本,参加学生进步的演剧活动。

1956年4月转入东大法国文学科,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和欧美的象征主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在他当时发表的小说中,均有所反映。

1957年5月,在《东京大学新闻》上发表小说《奇妙的工作》,获该报五月祭奖,并获著名文艺评论家平野谦的注意。8月,小说《死者的奢华》发表于《文学界》杂志,成为日本文学界最为推重的“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称赞这篇小说显露了作者“异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作为学生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坛。

1958年1月,中篇小说《饲育》发表于《文学界》,并于当年获第39届“芥川文学奖”;同年,早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由文艺春秋新社出版。发表《感化院的少年》等作品。因突然进入作家生活,写作过度紧张,服用安眠药过度,几至中毒。

1959年3月,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法国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萨特小说里的形象》。毕业后,专注于文学创作;是年,发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性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观察人生、构筑文学世界。

1960年2月,与著名电影导演伊丹万作的女儿伊丹缘结婚。创作电视歌剧《昏暗的镜子》;参加“安保批判之会”、“青年日本之会”,明确表示反对日本与美国缔结安全保障条约。5月,作为第三次日本文学家访华代表团成员,与野间宏等访问中国。9月,长篇小说《迟到的青年》开始在《新潮》杂志连载。

1964年8月,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出版,获新潮文学奖。10月,长篇随笔《广岛札记》开始在《世界》杂志连载,至翌年三月载完。

1967年1月,长篇小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开始在《群像》杂志连载,7月刊完,9月,由讲谈社出版单行本。同年获第三届谷崎润一郎奖。长女菜采子于同年7月诞生。赴冲绳旅行并发表《为与冲绳共叹共怒》等文章。

1968年3月,赴澳大利亚旅行。4月,发表《参院选举反映了民意吗——当投票意味着放弃权利的时候》等文。5月,《个人的体验》英译本出版,应译者与出版社邀请赴美旅行。8月,发表《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等文。

1970年7月,讲演集《核时代的想像力》由新潮社出版。是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大江健三郎曾就此事件多次发表意见。

1971年夏,参与创办并编辑季刊《冲绳经验》;7月,出版与重藤文夫的对谈录《遭受原子弹爆炸之后的人》。本年起,“启示录”“末世”、“末日”等词汇频频出现于大江的作品和谈话里。

1975年5月,为抗议韩国当时的政府镇压诗人金芝河而参加有关活动。大学时代的恩师、东京大学教授渡边一夫去世;本年,山口昌男著《文化的两义性》由岩波书店出版。大江后来曾把这称为“两个重大事件”,并说,这两个事件在他的内心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他把渡边一夫视为终生之师,而他开始关注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则是受了山口昌男的影响。

1977年9月,新潮社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第二辑,全六卷,翌年2月出齐。10月,参加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研究所举办的“东西文化在文学里的相遇”研讨会,做了“关于边缘性文化”的报告。

1978年43岁5月,《小说的方法》由岩波书店出版;在这部小说论著里,可以明显看到形式主义、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1982年7月,系列短篇小说集《倾听雨树的女人们》由新潮社出版,翌年获第34届读卖文学奖;系列短篇《新人呵,醒来吧》第一篇《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发表于《群像》杂志。

1984年1月,与作家堀田善卫的通信,以《核时代的乌托邦》为题发表于《朝日新闻》;5月,参加国际笔会东京大会,做了题为《核状况下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的讲演。9月,辞去芥川文学奖评委职务。

1988年,理论著作《为了新的文学》由岩波书店出版;该书结尾部分,大江提到了自己“最后的小说”;他说,关于广岛,关于核笼罩的当今世界的问题,将构成这部作品的核心。

1989年,获欧洲共同体设立的犹罗帕利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认为,大江对欧洲文学也给予了相当的影响,他创造了能够表现个人体验与普遍性经验相结合的文体。同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瑞典文版出版。

1992年4月,担任《朝日新闻》“文艺时评”栏专栏作家,持续至1994年3月;所撰评论,表示出对中国“文革”后文学的关注,认为从中国青年作家莫言等的小说日译本,可以看出潜藏着破坏旧文体的力量。1994年10月13日,瑞典科学院宣布大江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2月,赴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仪式,本月7日发表受奖纪念讲演《我在暧昧的日本》。同年,表示拒绝接受日本政府拟议颁发的文化勋章。《小说的经验》由朝日新闻社出版。

80年代初《大江健三郎全集》,含论文,已达12卷。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于1964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

大江健三郎是战后一代派文学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创作前期虽然也写了一些以战时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但他后来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日本在经济高速度发展时期在战后生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的生活。他同后原慎太郎比,可说是同一代作家,但二人却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艺术道路。从这一点上说,《个人的体验》可称为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小说表现了这一代青年的家庭乃至社会责任这一鲜明的主题。小说的结尾处,主人公阿乌说:“我只是不想再继续逃避生活的责任。”表明了主人公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负起生活责任的决心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这是现实生活具有一种改造人的力量。尽管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是一种妥协。”但《个人的体验》这部小说却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和称赞。大江健三郎描述畸型儿父母的小说有几部。

1964年发表的《天降怪物》的主人公D是个28岁的作曲家,他是畸型儿的父亲。

他坐视不救,导致畸型儿的死亡,他自己也因车祸身亡,人们都说这是因畸型儿死亡而进行的有计划的自杀。1968年发表的《万延元年的足球》的女主人公为生了畸型儿而痛苦,最后自己以患酒精中毒性精神病而告终。1973年发表的《洪水涌上我的灵魂》描述了畸型儿父亲的畏惧、羞耻心理。这些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以异常的精神状态或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来面对生活现实,他们的结局也都是阴暗和悲惨的。《个人的体验》是这类题材小说中的最好的一部,小说主人公以正常的精神状态,使自己从异常的生活中转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这个艺术形象在战后一代的青年中具有积极意义。小说的另一主要人物火见子是主人公的同类型人物,不过她比阿鸟走得更远。在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发生巨大转变的时候,她只是“以疲惫的醉眼呆呆地凝视着阿鸟”。她虽没有回答,但她也会终有一天对自己的放荡生活感到疲惫甚至厌倦,火见子的转变也是指日可待的。岳父母、妻室等人物形象都揭示了人和人之间相互关心的可贵。公公送给火见子住房,并为她支付生活费,也是出于这种关心。这都是小说所提倡和颂扬的。象征主义手法在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数秒钟后,他感到在自己的体内一个巨大而又坚硬的物体蓦然崛起,刚刚灌进胃里的威士忌也失去了抵抗力,被他顺顺当当地呕吐出来。”这一段描述的底蕴是深刻和丰富的,远远超过了字面上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