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海洋开发的时代

大海,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大海,人类蓝色的故乡。

随着海洋意识在人们观念中的日益增强,人类建设蓝色故乡的开创性工作已经拉开序幕。

早在 1934 年,美国人受航空母舰的启发在海洋上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浮动型机场。半个多世纪以来,海上机场不断出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海上机场十多个,计划中的还有四十多个。今天日本计划建造的关西新机场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大型水上浮动机场。日本人计划到 2000 年还要建设四个这类海上机场。除在海上建造浮动型机场外,斯里兰卡、日本还建造了填海式机场,美国在纽约拉瓜地亚建造的栈桥式机场、围海式机场正在论证中。

海上机场为人类的交通提供了方便条件。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当世界人满为患时,辽阔的海洋可否供人类长期居住呢?美国海军医学研究实验室主任乔治·邦德最早开“海底村庄”研究先河。1959 年,邦德和他的试验小组在距离百慕大群岛 26 海里的地方,在水下 58.5 米深处安装了一座长约十米,直径三米的水下房子。房子里生活设施、研究器材一应俱全,原定在水下生活一个月,后来因为风暴警报,水面指挥怕出意外,试验小组成员不情愿地和水下房子一起被提出海面。此后类似的试验接连不断。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海底村庄”还仅仅是一种试验,而且代价也十分昂贵,海洋能不能成为未来人类长期的居住地,这种试验只是序曲,是一种可能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可能性也许会变成现实。

面对海洋运输事故不断出现、运输效率低下和污染海洋环境的状况,人们开始了架设海上桥梁和修建海底隧道的伟大工程,弥补了海上轮渡运输的种种缺憾。如博斯普鲁斯大桥,全长 1560 米,中央跨度 1074 米,横跨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之上,是一座对欧亚交通和贸易具有重大意义的大桥。日本濑

户内海铁路桥海上距离 9.6 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桥梁。沙特和巴林于1982 年 11 月,联合建成跨海公路大桥,全长 25 千米。

海底隧道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海域已经修建。如美国、日本、英法和香港等。日本的青函隧道穿过津轻海峡,其长度为 53.85 千米,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英法两国联合修建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已投入运行。

海上桥梁和海底隧道沟通的只是海峡、海湾之间的联系,修建横越大洋的桥梁和隧道就非常困难了。然而铺设海底电缆则可缩短时空距离,为信息时代提供方便条件。1851 年 11 月法英之间人类历史上第一条海底电缆投入使用,如今已发展成为光纤电缆。1988 年,世界第一条横越大西洋、连接北美洲和欧洲的海底光纤电缆 TAT—A 投入使用,这标志着人类已经跨入光纤通讯时代。1871 年,丹麦人铺设海底电缆,贯通了香港、厦门、上海、长崎、海参崴,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海底电缆。自 1982 年以来,我国一些海底电缆

通讯工程先后动工。如舟山海底电缆通讯工程,大连长海县獐子岛 500 千伏海底电缆工程,等等。

不过,海洋通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海底电缆损坏现象时有发生,人类还要不断探索,不断战胜海洋。人类有信心迎接 21 世纪“海洋开发的时代” 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