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苹果为何从树上掉下来——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我们已经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然而,人的认识又是怎样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认识的产生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比方说,人们对地球引力的认识就是这样。很早,人们就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没有飞到天上去,一块石头被抛向天空,它又必然降落到地面上。若干世纪以来,人们无数次地看到这种现象。然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人们是看不到的。于是人们就开始探索、研究。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验和艰苦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就是地球引力的结果。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这样发现的。
可见,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开始是观察到事物的种种现象,产生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然后对这种种现象进行研究、摸索, 终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把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叫做感性认识,而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叫做理性认识。人们的认识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逐步形成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总要不断接触一些新人和新事,通过直接接触和交往对他们产生认识。一般说来,这个认识过程是这样的:如我们同一个陌生人打交道,首先得到的是关于他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说话声调等印象的认识,这种初步的对其外部特征的了解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以后我们同他接触多了,了解到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各种印象越积越多,经过头脑思考,对这个人的思想品质、知识才能、生活态度、性格特点、为人处世等方面产生一些看法,这种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就是对这个人的理性认识。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这样,由实践到认识,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思考,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就是由实践到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
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凭借感官,与事物直接接触所获得的对表面现象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如我们初次与人交往而产生的关于这个人的长相、身高、穿戴、口音等表面特征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人就产生各种感觉。例如,视觉能看到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听觉能听到事物的声响;嗅觉能闻到事物的气味;味觉能辨别事物的滋味是酸甜还是苦辣;触觉能感觉事物的冷热、软硬等。人们靠不同的感官反映事物不同的表面特征。如我们凭视觉看到苹果是红色的,触觉摸到它是硬的,味觉尝到它是甜的等。你初次遇到张三这个人,看见他个子高大,浓眉大眼,身体结实,穿戴朴素,这就是通过眼睛看到的对张三这个人的外表形象的具体印象,这就是感觉。
在人的所有的感觉器官当中,眼睛是最完善、最精巧的感觉器官。在人们获得的外部信息中,许多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使其清洁、卫生、明亮。
我们把对于某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综合起来,便形成了对这一事物的完整的印象,这就叫知觉。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整体形象的认识。例如,把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硬度、滋味等不同的感觉综合到一起,便形成苹果这个整体的形象。你进一步和张三接触,看到张三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和张三握手,感到他的手刚劲有力,和张三谈话,听到他说的是普通话,说话慢条斯理。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在你的脑子里就有了张三这个人的整体形象。这就是知觉。
表象则更进一步,它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当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也就是说它是对我们过去所熟知的事物的回忆。如你和张三分别以后,张三已经不在你的面前,可你的脑子里却能回想起他的面貌、神态,甚至他说话的声音、笑声都记忆犹新。我们过去爬过泰山,当和别人谈起泰山时,我们脑子里立即就浮现出泰山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云雾缭绕,溪水潺潺,古松怪石,日出东海,等等,都仿佛历历在目,甚至我们终身难忘。
“望梅止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一次,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很大一片梅树林, 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士兵听了,都流出口水来,不再说渴了。曹操的话之所以能使士兵达到止渴的效果,就是因为士兵们听到曹操的话,回忆起过去见到的梅子的样子和过去吃梅子时的感觉,于是似乎觉得又酸又甜的梅子就在眼前,顿时感到不再口渴了。这就是我们大脑对梅子的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种认识形式就是表象。
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征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到以后的回忆和再现,个别特性的反映——综合反映——事后的回忆,这三个阶段就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内容是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它是从直接接触具体事物当中产生的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认识,因此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人们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
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
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考作用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一切科学的定义、定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我们通过与张三这个人的进一步接触和了解,知道他的知识能力、
品德修养、专业特长、为人处世等等,这些认识就是对他的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了,经过头脑分析和综合,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并用词或词组等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一种思维形式就叫概念。例如,从油灯、汽灯、电灯等各种灯中,舍弃不同形状、大小、材料等具体属性,抽象概括出它们都是人工制造的照明工具这一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就形成灯的概念。同样的道理,人们从各种不同的书包当中,不管它们是布的、皮的、大的、小的,手提式的或背带式的,只提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是用来装书用的包,于是形成了书包这个概念。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老师、学生、书、黑板、教室等等,都是一个个概念。
判断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如张三是人,海南是经济特区,李平不是好学生等等,都是判断。
推理就是由已有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如: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爱护卫生、尊敬老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我们班的王明同学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爱护卫生、尊敬老师;因此,王明是好学生。人们常说,让我想一想,这想一想就是一连串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是人们在直接接触事物中产生的,而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头脑的思考作用而产生的。比方说我们去爬长城,会觉得它很雄伟、壮观,我们站在长城上可以欣赏到许多优美的景色,自然很高兴。而当我们回到学校,把我们的感受写下来时,我们就会进一步想到: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宏伟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曾对阻挡游牧民族的骚扰,保障内地生产起过一定作用,并且它有利于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些认识就是上升到对长城的理性认识。它不是单凭感觉而来的,而是经过思考得来的。
人的认识就是这样形成的,首先是产生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总结和概括便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这样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