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的建造历史

1173年8月9日,比萨斜塔开始建造设计。原设计为8层,高将被设计成54.8米,它独特的白色闪光的中世纪风格建筑物,即使后来没有倾斜,也将会是欧洲最值得关注的钟楼之一。

1178年,当钟楼兴建到第4层时人们发现,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导致钟楼已经倾斜偏向东南方,工程因此暂停。

1198年,钟楼内撞钟的存在被人们记载了下来,这标志着钟楼虽然倾斜,但至少悬挂了一个撞钟,实现了它作为钟楼的初衷。

1231年,建造工程继续,第一次有记载钟楼使用了大理石。建造者采取各种措施修正倾斜,刻意将钟楼上层搭建成反方向的倾斜,以便补偿已经发生的重心偏离。

1278年,进展到第7层的时候,塔身不再呈直线,而是为凹形。工程再次暂停。

1360年,在停滞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钟楼向完工进行最后一个冲刺,并做了最后一次重要的修正。

1372年,摆放钟的顶层完工。54米高的8层钟楼共有7口钟,但是由于钟楼时刻都有倒塌的危险而没有撞响过,而且钟楼在一直不断地向下倾斜。

斜塔一开始就是斜的吗

通过对历史档案的研究,一些事实逐渐浮出水面。比萨斜塔在最初的设计中本应是垂直的建筑,但是在斜塔的建造初期就开始偏离了正确位置。

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

比萨斜塔下面有好几层不同的土层是由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黏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这个结论是后来在对地基土层成分进行探测后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迹象表明,比萨斜塔建造在了古代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

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比萨斜塔在几个世纪以来的倾斜是缓慢的,它和它地基下方的土层实际上是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在建造的第一阶段第三层结束时,就已经开始倾斜了,但由于倾斜角度不大,因此人们也没有对斜塔进行刻意的维修。

比萨斜塔屹立不倒之谜

专家认为,一个立着的物体,当那条从它重心引下来的垂线没有越过它的底面的时候是不会倒下的,也就是说,它能够保持平衡。因此,超过底面的斜圆柱体无疑是要倒下去的,但是,假如它的底面很宽,从它的重心引下来的垂线能够在它底面中间位置通过的话,那么这个圆柱体就不会倒下了。

当然,意大利政府对比萨斜塔塔体的修正,以及对斜塔地基的巩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比萨斜塔成为世上著名的“斜而不倒”的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