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万里长城

长城的两端在哪里

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建筑,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至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筑城堡以防御他们。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争霸,各诸侯国根据各自的防御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

我国的长城号称万里,实是当之无愧,并无疑义,但长城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却有着不同的说法。因为长城的修筑前后历经2000多年,很多长城并不是绵延不绝连在一起,而且早期修筑的城墙颇多损坏,以致对长城两端所在地的认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说法: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长城的两端是临洮和辽东。可惜的是经过时间的侵蚀,很难再看到西起临洮的这一段长城是否存在过。

有关专家曾在这里找到了很多秦代遗物,不过这一带本来就是秦朝活动区域,找到一些秦遗物并不能说明问题。

第二种说法:万里长城东端到辽东,西端为现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此种说法是基于汉代所修筑的长城之上的。汉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于是汉王朝不再唯唯诺诺,而是主动出击。

经过一系列战争,打通了甘肃经河西走廊到新疆罗布泊的交通要道,还曾4次大规模修筑长城。

第三种说法:长城分别是东至山海关,西至甘肃的嘉峪关。这两座雄关修建得气势磅礴,至今保存完好,又经过多次修复,一东一西相互对峙,所以被认为是万里长城的两端。

万里长城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时候的修建为标准来定,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

长城千年不倒之谜

长城整个布局有主干,有分支,沿线设立许多障、堡、敌台、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体,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墙体稳定不易倒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125%。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

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因此,长城能够历经千年的风霜雨打,依然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