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的演变
感光材料的进步
对感光材料的研究由来已久。从火棉胶湿版、明胶干版、胶卷,到彩色感光材料的问世,摄影感光材料的研制取得了一个个可喜的进步。
一、从湿版到干版
火棉胶湿版工艺,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初期。它的出现,使更多人走入摄影领域。在差不多整整20年时间里,火棉胶摄影法一直是唯一的实用摄影方法。
用明胶代替火棉胶,是在19世纪70年代。它使摄影者在每次拍摄前,不必自己准备感光材料。同时,它使摄影的曝光时间大大缩短,手持相机拍照成为可能。
明胶干版工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摄影方法的开始。
(一)火棉胶湿版工艺
1851年,是摄影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在这年3月号的《克密斯特杂志》上,发表了一位不知名的英国雕塑家斯科特·阿切尔(Scott Archer,1813~1857)的“火棉胶摄影法”,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这种摄影法就取代了以前的一切摄影方法。
火棉胶是一种粘性液体,用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而成。阿切尔发明的火棉胶摄影法,是先把含有碘化银的“火棉胶”涂在玻璃板上,并使它均匀地扩散到整个玻璃表面。之后,立即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增强感光度。火棉胶越干燥,感光度就越低。因此,必须在火棉胶没干之前,将湿的玻璃底片装入照相机中进行曝光,然后立即显影和定影。这种方法,也称为“湿版法”。
火棉胶摄影法,比达盖尔式或卡罗式摄影法更为复杂、更不好处理,但是它有4个主要优点:
1.底片影像极清晰,可无限量印制永久性的、清晰的。
2.价钱低廉。
3.阿切尔没有对火棉胶摄影法实行专利,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4.它的光敏度比达盖尔银版法和卡罗式摄影法都高。在室外拍摄风景或人像时,只需数秒或数十秒的曝光。在当时,这是曝光时间最短的摄影法。
火棉胶摄影法既具有达盖尔摄影法的清晰影像,又像卡罗式摄影法那样,能无限量地在相纸上印制价钱低廉的照片。它的出现,使这两种摄影法都黯然失色。几年之后,再也没有人拍摄达盖尔式或卡罗式照片了。
使用火棉胶摄影法,必须在拍摄现场制作底版。因此,风景摄影家外出时,除了携带照相机、三脚架和很多必要的镜头之外,还得带上一大堆器具:装着感光乳剂、显影剂、定影剂的大大小小的瓶子,天平、计量杯、尺、水盆、暗房帐篷等。在当时,一个摄影者一天所需的摄影材料,重达100-20磅之间。他们中的许多人,背着沉重的箱子,跋涉于拍摄现场。还有一些人则雇马车装载器材,如芬顿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就将马车分成暗房和寝室两个部分,坐着马车奔波于战地。
阿切尔发明的火棉胶摄影法,为摄影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没有为这项发明申请专利。1857年,44岁的阿切尔在贫困中去世。
(二)明胶干版工艺
自从火棉胶摄影法发明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索一种更好的涂布材料棗涂布后能“干”用的材料,以摆脱使用火棉胶时的种种不便。19世纪70年代,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棗明胶干版工艺问世。
明胶是用动物的骨和皮提炼成的透明胶体。在常温水中,明胶易吸收水分而体积膨胀,干燥时排除水分又恢复原状。明胶的这一特点,使它代替火棉胶成为感光剂的新载体,从而解决了以前使用火棉胶时,必须趁湿曝光、显影和定影的问题,使“湿版”变为“干版”。
1871年,英国一位医生L·马多克斯(Leach Maddox,1816~1902),在《英国摄影杂志》上介绍说,将含有溴化银的明胶乳剂配备好,趁热涂在玻璃板上,干燥时,化学药品不会像火棉胶那样,发生结晶现象。冲洗时,乳剂将会适当膨胀,使显影液与定影液易于发生作用。同时,马多克斯还完整地公布了他的明胶乳剂配方。
马多克斯的发明,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人们发现,按照马多克斯的方法,在配制乳剂过程中,延长加热时间,可使乳剂的光敏度大大提高,并且,这种制成的溴化银照相干版,干燥后可贮存较长时间。于是,摄影者每次拍摄前,不必自己再动手配制和涂布乳剂,而可以在商店中买到制好的、装在盒子里随时可用的干版。
用干版拍摄的影像质量,同火棉胶一样,都非常好。同时,在使用上,有3个重要优点:
1.外出拍摄时,不必再携带暗室帐篷和化学药品。已拍摄的底片,可以回家再冲洗或请人代冲。
2.明胶干版感光速度快,在室外,曝光时间可缩短到几十分之一秒。摄影者可以手持拍摄,三脚架不再是必需的了。
3.明胶干版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同时,工厂制造的干版,比自己配制的更稳定,质量更好。
明胶干版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要求胶片感光度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时,各胶片生产商在推销时,都宣传自己的产品是“特快”的,而究竟快到何种程度,却难以说清,这使得它在拍摄后送往别处冲洗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它的感光速度快,要求照相机准确地控制“快速”的曝光时间,而要控制曝光,首先就必须确定胶片的感光度。
1890年,英国的两位科学家F·赫特(F·Hurter)和C·德里菲尔德(C·Driffield),用感光特性曲线,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感光乳剂速度系统,使此后生产的各种感光材料,都能标明可靠的“H和D乳剂速度数字”。随后,曝光计算表和测光表也制造出来了。
进入20世纪后,又产生了DIN和ASA两个感光速度系统(DIN由“德国工业标准”1931年制定,ASA则由“美国标准协会”1942年制定)。198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将DIN和ASA两个系统,合并成为国际标准感光速度——“ISO”。
明胶乳剂还可以涂布在相纸上。19世纪中期,英国“利物浦干版和图片公司”根据这一特点,研制出能快速感光的溴化银相纸。这种相纸,在煤气灯放大机上就可以进行放大了。
明胶干版的优越性,使它在世界上迅速流行。随着生产明胶干版的公司纷纷出现,湿版工艺很快被冷落,悄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胶卷的出现
在明胶干版广泛应用之后,对感光材料进行改进的探索仍在继续。人们发现,以玻璃为片基的明胶干版易碎、笨重,于是,开始寻找一种既比玻璃板轻又易于弯曲的材料作为片基。
1887年,美国牧师、摄影爱好者汉尼巴尔·古德温(Hannibal Goodwin,1822~1900),花了十年时间,成功地把感光乳剂涂布在赛璐珞(一种硝化纤维素塑料)薄片上,从而使以往用玻璃作为片基的干版,成为易于携带的软片形式。
与此同时,伊斯曼干版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也在对玻璃片基进行改进。1888年,伊斯曼干版公司以白纸条作为片基,生产出最早的软片胶卷。这种纸胶卷被称为“美国胶卷”,可拍摄100张直径6厘米的圆形负片。拍摄完的胶卷冲洗后,要将乳剂从纸基上剥下来,夹在玻璃中印相片。由于工艺繁复,摄影者自己难以加工,必须寄回伊斯曼干版公司处理。同时,用白纸条作为片基的胶卷,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印片时,纸张的颗粒很容易显现在照片上。
1889年,伊斯曼干版公司更名为“柯达干版与胶片公司”,并改用赛璐珞作为片基,批量生产胶卷。这种以赛璐珞为片基的胶卷,很快便风靡全球,10年后,全世界约80%的胶卷产自柯达。
以赛璐珞为片基仍有许多缺点,特别是硝化纤维极易燃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1930年,人们改用醋酸纤维作为片基。醋酸纤维不易燃烧,被称为“安全片基”,并沿用至今。
三、彩色摄影登场
在感光材料的技术变革中,最具革命性的,是彩色摄影技术的成功。在摄影术发明之初,照相机只能拍摄黑白影像。人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胶片上把“天然”的色彩记录下来。
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是由法国的阿梅代·芒特摄制的。在这幅照片上,作者写道:
彩色石印术1856。
由三张印版用彩色石印术复制而成。三张印版分别是黄色、蓝色和红色。
照片上,坐着的人名叫马内,旁边站着的人是贝尔特·莫里索。马内这年24岁,要离开她的老师托马·库蒂尔远走他乡。分别之际,芒特为她摄制了这张彩色照片。
芒特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也是当时最著名的日光胶版雕刻专家。在彩色摄影方面,芒特作过大量的研究。他曾在一本有关摄影术的小册子里写道:
我认为可以断言,把一切东西的自然色彩摄录下来,这并非是异想天开,因为我们所做的大量实验使我们可以指望,现代科学必将揭开大自然的这一奥秘。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马克思韦尔(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对彩色摄影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1861年5月17日,马克思韦尔用放映幻灯的方式,演示了世界上第一幅全彩色影像。在这次著名的实验中,他将同一个物体,分别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滤镜,拍摄出三张幻灯片。然后,用三个幻灯机各配上相应的滤镜进行放映。当三个影像准确地重叠在屏幕上时,原物上所有的颜色就重现了出来。
马克思韦尔的演示,验证了三原色理论和加色法原理,为现代彩色摄影理论奠定了基础。
1868年,法国科学家D·迪·奥隆(Ducas du Hauron)提出了一整套彩色摄影理论,并按照减色法原理成功地制作了透射的和反射的彩色感光材料。他在《彩色摄影及其问题的解决方法》一书中写道:
我可以把一幅影像分解成三张不同彩色的画面:一张为红色、一张为黄色、另一张则为蓝色。原来的图像表面上是单一的,但实际上是由三种色彩构成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画面。如果我分别用照相机照出一个物像的三张不同颜色的照片,那么,我只要把这三张照片混合成一张彩色照片,其结果就会同实物的色泽完全一样。
画家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把红、黄、蓝三种基本颜料按适当的比例调和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几乎所有的色彩。
遗憾的是,迪·奥隆的想法在当时无法付诸实施。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没有摄影材料能对红色感光。将一个红色滤镜加在镜头上,拍摄出来的影像十分淡薄,甚至毫无影像。因此,直到1873年12月,德国化学家H·W·乌盖尔(H·W·Vogel)发现光谱增感方法,彩色感光材料的制造才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最先在市场上出售的彩色片,是1907年法国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创造的“天然彩色感光干版”。这是一种透明正片,在黑白全色乳剂上,涂有一层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的细微颗粒。这些彩色颗粒,起着一种滤镜的作用,使透明正片的影像,获得正确的颜色。不过,这种彩色片,有两个难以克服的缺点:一是由于颗粒的过滤关系,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大约是拍摄黑白照片时的40倍左右;二是它不能印制成彩色照色。所以,这种彩色片未能普及。
1912年,德国化学家提出在胶片上涂布三层乳剂的设想,即在胶片上涂上三层感蓝、感绿和感红的乳剂。然后,在冲洗过程中,将每层的影像变为正像,并使每层都有鲜明的色彩。这样,就可以获得一幅色彩丰富的幻灯片。
经过反复探索,柯达公司终于根据这种方法,在1936年生产出第一个涂有三层乳剂的“柯达彩色片”。次年,阿克发生产的“阿克发彩色片”问世。这些彩色胶片光敏度高,拍摄的照片色彩鲜艳,使彩色摄影真正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照相机的改进
摄影术的发明,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并掀起了照相机研制的热潮。
1839年到20世纪20年代,是照相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期间,照相机由最初的木制暗箱发展成金属机身,出现了机械快门,镜头也由单镜片发展为多镜片组合形式。柯达一号照相机的出现,为摄影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徕卡照相机问世,标志着照相机的发展进入了小型化阶段。
一、早期照相机
在摄影术发明的初期,先驱者们使用的相机,不过是一个自制的装有透镜的木盒子。法国发明家尼普斯,就是将涂有沥青的锡片放在暗箱的成像面上,让光线通过装置在封闭木盒上的透镜,经过长时间的曝光,拍摄了世界上的第一幅照片。
1839年,达盖尔摄影法公布后,巴黎商人基罗(Giroux)制作出用于银版法的照相机。相机的机身,是两个套在一起,可以前后移动调节焦距的木质方盒。镜头是谢瓦利耶磨制的“沃拉斯顿”消色差透镜。由于曝光时间太长,这种相机主要用于拍摄风景、建筑和其他静止的物体。
相机用于人像摄影,直到1840年,美国纽约的沃尔科特(Wolcott)发明“镜式照相机”后才成为现实。这种经过改良的木制相机,在箱子的正面留有开口,把射进来的影像,照在一块大的凹面镜上,接着又反射到约5×6厘米的感光版上。最后拍摄出的画面,虽然较小,但影像较为明亮。
与此同时,德国的福伦达照相机也被制造出来。该相机采用圆锥体金属暗箱,镜头是由匈牙利数学家匹兹沃尔(Petzval,1807~1891),应福伦达(Voigtlander,1812~1878)的委托,首次用数学方法进行设计的。福伦达相机拍摄直径35英寸的圆形照片,曝光速度比当时的任何镜头都要快30倍。福伦达照相机的说明书上写道:
冬天的阴暗天气,3分30秒;在晴朗天气的阴影下,1分30秒~2分;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40~45秒。
福伦达照相机在1841年元旦推出后,大受欢迎。在1890年蔡斯(Zeiss)发售鲁道夫(Rudolph)研制的肖像散镜头之前,福伦达相机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照相机。
二、形形色色的照相机
1844年,住在巴黎的雕刻家兼摄影家F·马顿斯,研制成功了全景摇头照相机。这种相机依靠镜头的旋转,拍摄角度可达150°。马顿斯用它在5×175英寸的银版上,成功地拍摄了《巴黎景观》等风景照片。后来,这种相机也常用来拍摄团体照片。
1851年,D·布鲁斯特(D·Brewster,1781~1868)发明了一种能拍摄立体照片的照相机。使用这种相机时,只要把被摄物体左右稍加变动,并拍摄两次,就能透过立体镜看到具有立体感的照片。不过,这种拍摄方法,仅限于拍摄静止的物体。
两年后,曼彻斯特的J·B·丹塞(J·B·Dancer,1812~1887)和巴黎的A·柯涅特(A.Ouinet),在单镜头立体照相机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双镜头立体照相机。这种相机,镜头相距65毫米,能一次拍摄两幅并列的照片,相当于两只眼睛所看到的景物。看照片时,要使用“双眼看相镜”,使左眼只看到左边的照片,右眼只看到右边的照片。于是,两眼看到的照片,便汇合成一个立体影像。这种立体影像,前景中的物体非常突出,而背景中的物体则显得很远。
1854年,法国人像摄影家A·迪斯德里(Adolphe Disderi)发明了多镜头照相机。它装有4个镜头、在一张底片上可拍8幅画面,如果镜头各自的焦距不同,还可以同时拍出全身、半身和头部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照片。它的出现,带来了“名片肖像”的流行。
大尺寸的照片,看起来更美观一些,而早期摄影,照片放大又极为困难,因此,要想获得大幅照片,摄影者必须依靠大型照相机。早期的照相机,机身一般较大。其中,1860年由齐伯尔(Kibble)所制造的照相机,堪称世界之最。这是一架带有车轮,必须用马拉着走的庞然大物。它使用的玻璃底版为44×36英寸,每块重达44磅。
40年后,这一记录被一架外号为“猛玛”(古代一种巨象的名字)的巨型照相机打破。这架相机重635公斤,由15人同时操作,可以拍摄长24米、宽14米的画面。它的每张玻璃底片,重达225公斤,需要45公斤药液冲洗。当时,美国芝加哥奥尔顿铁路公司,为了把一列最新型的豪华火车,全部清晰地照到一张照片上,特别订制了这架照相机,并为它专门设计了铁路货车运输。这架相机仅仅使用过一次,拍摄的惟一一张照片,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世界第一大奖”。
在拍摄大幅照片的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研制携带方便的小型照相机。1858年,英国的T·斯卡夫(T·Skaife)发明了一种“手枪式照相机”。这种相机形似手枪,装有一个成像特别清晰的镜头,能拍摄直径15英寸的快照。拍摄时,只要扣动扳机,橡皮开关就会引发自动式弹簧,镜头便随即开启。一次,斯卡夫使用这种相机,对准维多利亚女王拍摄时,竟引起一场误会,险些以“谋杀女王”的罪名而遭逮捕。赫谢尔曾在评价这种相机时写道:
用这种相机拍照,简直就像紧急射击。
也许,赫谢尔从中受到了某种启示,在这一年,他最先提出了“快照”一词。
三、“你们按快门,我们来完成。”
1888年,美国的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1854~1932)研制出了“柯达一号照相机”。在推销这款相机的广告词中,他这样写道:
你们按快门,我们来完成。
“柯达一号照相机”的出现,使一般人用它来拍摄照片,成为了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而在此前,摄影还是一门很原始的技术。尽管在当时,相机、镜头、感光乳剂,所有这些必要的东西都有了,但却没能将它们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易于操作的拍摄系统。
“柯达一号照相机”体积小,便于携带,能手持拍摄。照相机内,事先装有一卷6米长的感光材料,能拍100幅直径为6毫米的圆形照片。只要把照相机对准被摄体,给快门上弦,然后,掀动快门曝光,一幅照片就拍摄下来了。拍好后,摄影者不必自己动手配制药水和冲洗,只需将照相机寄回柯达公司冲洗。冲洗好的照片,将和重新装上胶卷的照相机一道再寄回来。3年后,伊斯曼又研制出摄影者可以自己装卸的胶卷。
伊斯曼为什么要选用“柯达”(Kodak)作为商标呢?1906年9月15日,他在写给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朋友的信中,作了这样的解释:
关于“柯达”这个名字,它纯粹是几个字母的组合。整个名字,或者其中的某几个字母,绝不是现成单词的派生,也绝不是随意挑出几个字母,以满足产品销售的需要。我认为“柯达”有几个特点,字母少,不易拼错,否则会影响它的声誉。“柯达”这个名字具有生气,也有独特个性,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各种各样的外国商标法的要求。
后来,1920年,他在一个公开声明中,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说:
我喜欢K这个字母,它表示一种事物的突出部分和尖端,具有坚固、锋利的特征。我想用5个字母组成一个词,前后都用K,中间任选其他3个字母,最后这5个字母拼凑的结果是Kodak。
伊斯曼推出的“柯达一号照相机”,把摄影简化为“只按快门”的单纯动作,为摄影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之真正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仅在当年,伊斯门就售出了13000台这种相机。12年后,英国已经有400万人使用这种轻巧的照相机了。当时的《威尔逊摄影杂志》在谈到这种新的照相机时说:
不过一年多一点,世界就都知道有一种称为“柯达照相机”的黑色小匣子。在它轰动一时的短短时间内,这个小匣子就使得数以千计的人爱上了摄影,它的别致的名字也家喻户晓了。
四、徕卡的诞生
胶卷的问世,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从此,照相机的发展进入了小型化阶段。
1914年,德国的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1879~1936),经过多次的试验,用手工制作出了两台全金属的小型相机。这种被称为徕卡“原型”的照相机,重约500余克,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是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照相机。由于它最先采用标准的35毫米胶卷,拍摄24×36毫米的照片,巴纳克被尊为135照相机之父。
此后十年,徕卡“原型”不断改进,日趋完善,于1924年制造出了第一批6台徕卡照相机,并于次年由莱兹公司投入生产,供应市场。这种相机,正式取名为“徕卡”(Leica),与“原型”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它装有一只由5块镜片组成的埃尔玛镜头,光圈f35、焦距50毫米,平视取景,并实现了上快门与输片连动,快门速度从1/20秒—1/500秒。
徕卡的问世,使摄影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拍照,为近代新闻摄影奠定了基础。
然而,徕卡在1925年成批生产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这是因为当时的胶卷,影像分辨力较低,照片放大后,颗粒显得很粗糙。这种状况,延续了十几年的时间,直到胶卷乳剂质量显著提高,才得到改变。
在20世纪20年代,新闻摄影者和其他专业的手持相机摄影者,大多使用一种名叫“儿玛诺”(Ermanox)的照相机。这种1924年由德国德累斯顿埃尔曼工场生产的中画幅相机,底片尺寸为65×9厘米。它装有一只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f/18镜头,使用这种相机,可以利用室内现场光,快速地进行抓拍。
“儿玛诺”相机,曾在新闻摄影领域大显身手。后来,由于胶卷性能不断改进,这种较为笨重的相机逐渐淡出。此后,人们纷纷选择徕卡作为拍摄利器,用它拍摄了无数的新闻摄影佳作。
为表彰奥斯卡·巴纳克对新闻摄影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1979年,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决定,自该年起,在一年一度的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增设一项特别奖——“奥斯卡·巴纳克奖”。这个奖金金额最高的奖项,将授予那些最具洞察力和表现力的系列照片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