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音乐的奇葩——云南花灯

花灯流传于我国西南、中南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是一种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间舞蹈,它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经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长期加工发展而成的。

流行于云南的花灯称为云南花灯,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各地的花灯都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有的还吸收了少数民族(如彝族、白族)的音乐, 根据不同地区音乐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花灯艺术派别。如昆明花灯、玉溪花灯、嵩明花灯、弥渡花灯、楚雄花灯、姚安花灯、建水花灯、罗平花灯等。为丰富和发展花灯音乐,各地的花灯逐步打破了地区的界限互相吸收,但从总体说,它们仍有自己的特点。

云南花灯的艺术形式包括花灯歌舞和花灯剧,这两类形式的花灯曲调可以通用。云南的花灯歌舞具有优美、轻盈、潇洒、活泼的特点,其动律的特点是“崴”。舞蹈时,表演者的身体作 S 形的左右摆动。其中“小崴、“正崴”、“反崴”最有特色。

云南花灯音乐的来源

云南花灯的音乐十分丰富,现有的花灯曲调中有一部分是明、清以来的小曲,如《掛枝儿》、《打枣竿》、《叠断桥》、《虞美人》、《银纽丝》等。

以本省本地为主,适当吸收外省的一些民歌小调是云南花灯音乐的主要来源。

花灯调《送相公》与云南民歌《雨不洒花花不红》同属一曲,这两首歌曲的旋律十分近似,调式均为商调式,经过无数不知名的民间艺人的加工润饰,把一首抒情的云南民歌衍变为舞蹈化的云南花灯调。

花灯歌舞《游春》选曲:老爹与孙女对唱的《采花调》的旋律与上述两首歌曲相似,但更为舞蹈化了。《采花调》的节奏富有弹性,乐曲结构方整, 与舞蹈“崴”的动律结合得很紧密,是一首用作“小崴”训练很好的乐曲。

一些外省的民歌小调也被吸收、融合为花灯调,只是花灯调与当地的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把外省民歌云南化了。

建国以来,音乐工作者编创了一些云南花灯的歌舞音乐,如《万盏红灯》、

《游春》、《十大姐》、《大茶山》、《赞花扇》等。云南花灯音乐的一般特点

云南花灯音乐的结构短小,多为上下句或 4 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音乐的节奏鲜明,流动性较强,乐句之间很少有较大的停顿,多从“板”上起句, 在“眼”上落句。节拍多为 2/4 或 4/4,3/4 的节拍较为少见。速度一般为中速或小快板,情绪明快、活泼、潇洒,旋律优美。云南花灯音乐的调式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以五声性的乐曲为主。

云南花灯的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等,后来又增加了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有的地方还使用了某些少数民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