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宜之计
——[加拿大]皮·伯顿
随着离婚率的增长,按照结婚的仪式,我设想了一个离婚仪式,离婚的仪式上有着复杂、繁琐的步骤。这样一来,成千上万的人才会珍惜他们幸福的婚姻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一些朋友不知为什么都闹起离婚来了。10年前,这些朋友都忙着结婚,我老去充当招待员、男傧相、婚宴主持人什么的。可情形现在都变了,朋友中离婚的比结婚的还多,像赶时髦似的。
我常常搞不清我的哪一对朋友在闹离婚,要不就是我听说他们闹离婚却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离的。有时两口子最终没离成,可我却以为他们已经离婚了呢,弄出一些颇为尴尬的事。
我是想说,离婚虽不像结婚那样需要举行合乎体统的仪式,遵守合情合理的规范,但我觉得离婚也应举行个仪式,在祈祷书上也可以订一条离婚规则嘛。这主意好处蛮多的,对花商、百货店、电报局、报纸编辑、节目筹办人和礼服出租店都有一定的吸引力。嗨,让离婚如结婚一般合乎体统吧!用宽大的信封发出印制讲究的请柬,无论朋友还是敌人都送上一张。
离婚仪式也应像结婚仪式一样在教堂举行,只要有可能,还应该由当初缔结这桩姻缘的同一位牧师来主持。当然引座的招待员也应在场,他们把白色石竹花插在扣眼里,领着男方的亲朋和女方的好友走过通道,与结婚仪式不同的是他们分坐两边(请记住,她是绝不能容忍他的朋友在场的)。
罗伯特·辛普生公司新设的离婚案律师事务所是专门承办离婚案件的,离婚这一过程还颇有些麻烦。男方曾发誓说,如果他非得穿礼服不可,还算什么离婚;女方也跑去在一旁哭哭啼啼地说,她受不了如此多的条条款款。然而他们最终还是达成了共识。这不,他来了,在一位男傧相(有时称为男方陪使)的陪同下从侧门进入教堂。这位男傧相的职责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从女方手上拿下结婚戒指,然后狠狠地扔在地上,愤怒地用脚踩。
接着女方挽着父亲的胳膊从教堂的门走下通道。她父亲曾把她送出家门,而现在颇不情愿把她领回。“新娘”的队列里也包括二位陪娘(有时称做女方陪候)和几个在“新娘”面前撒花的女孩(离婚夫妇的孩子,他们的监护还有待解决?雪。
离婚仪式的气氛应庄重,形式也要简单,当牧师问他或她是否不再承认对方是自己的终生伴侣,不再相近、相亲、相思、相爱,回答只说几个“是”就可以了。接着是牧师惯例地发问:“在座诸君倘若认为他们俩不应分离者,敬请明言。”此时可能不会有人来阻止仪式的进行。
然后,离婚双方要到教堂侧室划掉结婚登记簿上的名字。与此同时,本地男高音唱起一支诸如《愁肠寸断》之类的悲曲。摄影师由百货公司提供,不仅拍照片供报纸登载,而且还为充实离婚相册,为这一重大时刻画上圆满的句号。离婚仪式上需要两个摄影师,因为这对夫妇按惯例将由两个出口退去。这时来宾们抛撒五彩纸花和旧鞋子——这些鞋曾使她大为恼火,因为他时常在屋里乱丢。
接下来要举行招待会,穿过夹道相迎的人群。接受友人的祝贺,畅饮颇令人陶醉的混合甜饮料;当然,还有母亲为新离婚的女儿举杯祝贺,声称自己的小心肝终于摆脱了不幸的枷锁,重新获得了自由。
前新郎也要对岳父岳母说几句体面的话,此时离婚蛋糕被推上来了。有人念了几封电报,主要是前新郎的旧情女友们发来的致意电,并邀请他周末晚上到家共尽牛排大餐。
现在该切蛋糕了。摄影师在一边准备拍照。离婚蛋糕上竖立着两个小人,自然他俩的头各自扭向一方。这对幸福的人儿当中的她或他也许会有一种倾向,想切掉其中一个蛋糕人的头颅,我并不鼓励这种做法。
蛋糕切完了(每位来宾都分得一块,好带回家放在枕头下面),该轮到女方抛扔花束了。在场的少女都去争抢那幸运花束,因为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谁抢到花束,下一个就该她交好运了。
接着该谈谈礼品了,礼品全都展示在隔壁的房间里,这些礼品都是朋友在结婚时赠送的,现在这些礼品正等着退还给原赠送人。我担心有的礼品,像花瓶、陶瓶之类,早已带上残损伤痕,这是那对夫妻结婚以来的杰作。
以上的离婚仪式是我的设想,随着这种想法日益为人接受,不用说,每个地区都会做出努力,不断予以丰富完善。
也许有人会说:“嘿!你胡说些什么?”他们认为我正在嘲弄20世纪最具悲剧性的情景。
然而,可爱的来自里奇蒙山的女士(明天她很可能用悲哀而不是愤怒的腔调写信给我,末尾以“讨厌你的”字样签名),我绝无嘲弄之意。我的态度是严肃的。离婚仪式是一个进步,应该成为必需。这样一来,成千上万的人才会珍惜他们的婚姻生活。
如果不是有简单易行的结婚仪式,可供选择,那么不少青年男女便会心甘情愿地做单身贵族。但离婚仪式却不能有任何变通,你若想离婚,就得照此办理——其他别无选择。
我想,没有人会觉得我的关于离婚仪式的想法是荒谬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