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家底

人类还剩多少“家底”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今天的科学技术虽为人类的食物来源展现了异常迷人的前景,可是,还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敢断言,将会有某种物质来代替土地而成为人类食物的源泉。

土,来之不易。光秃坚硬的岩石,需历悠悠万年岁月,经光、温、水、风的作用,才能风化为疏松细碎的“风化层”;这种仍属的“半成品”的“成土母质”还需通过微生物旷日持久的参与,方可逐渐形成具有肥力的、能生

长植物的土壤;而能使作物安居乐业的农业土壤,即耕地,则是人类对土壤开垦、耕种、施肥、灌排、不断改造利用的劳动产物。

那么,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球上究竟还有多少土地呢?

在地球上,陆地面积有 14800 万平方公里,其中近 1400 万平方公里被冰

雪覆盖着,所以,实际上受人类支配的土地大约只有 13400 万平方公里。在这当中,耕地约占 10.8%,草原和牧地约占 22.3%,林地约占 30.1%。在 1340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按当今世界人口计算,人均拥有量约为 0.024平方公里。由于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世界各国人均土地拥有量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土壤如此重要和难得,理应倍加珍惜,但实际上其遭遇却颇为不幸:

土壤侵蚀,触目惊心。由于森林、草地被破坏,土壤失去了“绿色保姆” 的庇护,使土壤侵蚀犹如火上添油。据报道,全世界地面每年约有 270 亿吨

土壤流失,美国每生产 1 磅谷物就要流失近 10 磅土壤,难怪有人感叹地说,

美国每出口 1 吨小麦,同时也从密西西比“出口” 10 吨左右的土壤。中国

大陆的水土流失面积约 150 万平方公里,每年付诸东流的沃土达 50 亿吨以

上,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 1 厘米厚的肥土层,损失氮、磷、钾等肥料

4000 多万吨,这个数字等于全国 1 年生产化肥量的总和。仅黄河流域,每年

就要流失土壤 16 亿吨,难怪有人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耕地被占,代价沉重。贪图近期或局部利益,不惜以沃土良田大兴土木, 农作物失去了用武之地。据统计,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中国被占耕地面积达数亿亩之巨。此外,肉眼难辨的土壤污染也在悄悄产生,不仅土壤微生物和肥力受损,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品质,而且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乱施滥用,劣化严重。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地使用农药,以及风害、盐害等原因,地球上土壤的劣化正日趋严重。

不堪重负的土地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国际土壤学研究中心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一些国际组织的 200 多位科学家经过 2 年多的调查研究,认为地球上土壤退化的程

度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在 1945~1990 年的 45 年中,全世界约有 1246 万平方公里的土壤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它相当于地球上 11%的植被面积。其中 937 万平方公里的土壤遭到中等程度的破坏,300 万平方公里的土壤遭到严重破坏,另有相当于全世界植被面积 1%的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其中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土壤退化问题最为严重,那里土壤中的水分流失高达74%。所谓土壤退化是指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微生物等成分遭到破坏,土地失去了生产能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使用土地不当造成的。

一方面土地面积在萎缩,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在增多,这更加剧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土地资源。

据联合国的资料称,1975 年世界人均耕地为 0.0031 平方公里,到 2000 年将下降到 0.0015 平方公里,即减少一半。20 世纪 70 年代,平均 0.01 平方公里耕地养活 2.6 人,到 2000 年,要养活 4 人。

人口增长造成城市膨胀,建筑物增加,这也要损失大量土地。据统计, 世界上大城市的面积正以高出人口增长率 2 倍的速度在发展。预计,在 20 世纪的后 1/4 时间内,全球新增的建筑面积将是原有建筑物的 2.5 倍。未

来城市的发展,仅人类居住一项,世界每年要失去 14 万平方公里的耕地,6 万平方公里的牧场,18 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显然,对破坏土地的行为如不加以有效制止,按人口计算的农业面积将大幅度减少,这是对人类食物来源的巨大威胁。

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少,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比世界人均耕地就更少了。20 世纪 50 年代初人均耕地 0.0018 平方公里,80 年代为 0.001 平方公里,到 2000 年将降至 0.0008 平方公里;50 年代平均每 0.01 平方公里耕地养活 5.5 人,80 年代是 9.8 人,到 2000 年要养活 12 人。中国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非常快,在 1957~1980 年的 23 年间,由于基本建设、房屋建设等原因,占掉的耕地约有 33 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约 1.33 万平方公里,即便加上这 23 年开荒增补的 21 万平方公里,还净减 12 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为了解决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人类采用了种种方法增加粮食产量,如开发处女地,积极改善排灌系统,大量使用化学肥科和化学农药,这些都收到了显著效果,但却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愈来愈失去其自然性,变得不稳定和脆弱起来,使许多地方的土地资源都发生严重的退化现象,生物生产量不断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估计,全世界每年被迫弃耕的农田有 5~7 万平方公里。

在这弃耕的农田中,沙漠化是一大主要原因。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 全世界受沙漠化影响和危害的土地已达 3600 万平方公里,即全球陆地总面积的 1/4,而且还存在不断蔓延的趋势;迄今受沙漠化影响和危害的人数,已经占到世界总人口的 1/6 左右;沙漠化加剧了旱灾的灾情,尤以非洲最为严重,并且加剧了人口的贫穷化。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沙漠化是一个直接影响环境与发展的严重问题。

中国有沙漠、戈壁、风沙化土地 133.3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13.9

%,超过耕地面积的总和,有将近 1/3 的国土面积受到风沙威胁,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45 亿元人民币。更让专家们忧虑的是,治沙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土地沙漠化继续扩大。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有 1560 平方公里,80 年代增到 2100 平方公里,预计 90 年代的土地沙漠化速度可达 1.32%。许多历史上曾是丰美的草原已沙漠化, 致使“沙进人退”。造成这种局面,自然因素占有 5%,人为因素占 95%, 主要是长期超载放牧、盲目垦荒、水资源利用不当和采矿及交通破坏等。

摆脱恶性循环

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使地球上的土地资源继续陷于退化之中。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呢?

1992 年 6 月,178 个联合国成员国的高级代表团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环发大会”的筹备过程中,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国际社会在治理沙漠化方面应当切实合作。经过第三届和第四届筹委会会议的修改和补充,最后在“环发大会”所通过的《21 世纪议程》这一国际合作的框架文件中,议定了以下几个“项目方案领域”:

  1. 建立全球范围的系统观测沙漠化的观测和信息系统,以加深对沙漠化形成过程的科学认识,交流沙漠化地区的信息和治沙经验。

  2. 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植草植树等活动,扩大林草植被,治理沙漠化。

  3. 通过加强沙化地区的综合性扶贫开发方案与项目,适当安排沙化地

区人民的就业机会,以消除贫困进而改善生活。

  1. 根据国情将适当的治沙方案与项目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和环保计划,并注意加强土地管理和旨在培养大批治沙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包括教育和培训);有关国际组织及资金机构应在这些方面协助治沙方案和项目的执行。

  2. 制定预防旱灾及拯救旱灾措施,包括建立全国性的“预警”系统以及建立必要的赈灾食物和物资储备。

  3. 鼓励和促进民众广泛参与治沙,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和有关的技术知识,还应充分重视当地的经验与技术窍门。

当然,这些方案的实施还需待以时日。

现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认识到,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壤退化,是世界环境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例如,1977 年 12 月,在美国召开的关于“环境质量指标”的会议文献中,把自然环境分为 7 个范畴,每个范畴的相对重要性分别为:土壤 30%,空气 20%,水 20%,生活空间 12.5

%,矿物 7.5%,野生动物 5%,森林 5%。其意图在于强调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美国巴尔尼博士曾谈到,空气和水的污染固然十分重要,但第一位的问题是水土流失,原因是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土地才能满足人类的最基本需要;土壤的形成是非常缓慢的,一旦流失,岩石裸露,很难恢复; 从全世界看,城市人口总占少数,农村人口是多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保护土壤就更重要了。保护土地资源,本质上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而且还关系到我们下一代,是人类前途攸关的战略问题。是自毁家园,还是重建地球,决策者便是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