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改革再扬帆
中国改革再扬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侧记
今天,我们相聚一堂,同声欢庆改革开放辉煌成就!
今天,我们再次出发,更高举起改革开放伟大旗帜!
冬日暖阳,晴空万里。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满怀豪情,向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致敬,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进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奋勇前进的豪迈宣言。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华灯璀璨、气氛热烈。主席台后幕正中,“1978-2018”字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相映生辉。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1978-2018”,绘就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1978-2018”,谱写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上午10时,习近平等领导同志步入会场,全场起立,热烈鼓掌。
当主持人宣布庆祝大会开始,全体起立,雄壮的国歌声,在大礼堂内响起。
前进!前进!前进!进!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人民接续奋斗、一往无前,响亮回答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命题。
40年前的今天,神州大地迎来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彼时,春潮激荡、万象更新。
此刻,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40年闯出一条新路——我们艰苦奋斗、上下求索,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迈向新境界。
“不是第一次来大会堂,但今天具有特别意义。”作为安徽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俊昌走进人民大会堂,难掩内心的激动,“当年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住楼房、开汽车,坐着高铁来北京开会……”
18枚红手印没有因时间而褪色。不远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伟大的变革》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馆内,当年小岗村人勇毅的改革之举,已被定格为一座不朽的雕塑。
40年凝聚一种力量——我们与时俱进、一往无前,释放出最大活力、激发出最强能量,不但实现了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更在精神上走向主动、愈加自信。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守望敦煌半个多世纪。回首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她语气坚定:“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我们更加自信、更加有底气。”
40年打开一片天地——我们敞开胸襟、拥抱世界,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融入世界到展现大国担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奇迹。
“很激动能作为见证者参与这次重要活动。”中国科学院外籍专家、英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约翰·斯彼克曼说,“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4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红利,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能量。
我相信中国的发展于世界有益。”
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先锋模范,他们勇立时代潮头,将个人的命运投入历史的洪流,用双手书写了个人奋斗和国家发展的壮丽史诗。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
“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于敏,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于漪,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率先到内地投资的澳门著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马万祺……”
现场一一宣读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和中国改革友谊奖章的人员名单,大礼堂电子屏幕上,同步播放着他们的画面。
今天,他们齐集一堂,犹如漫天星斗,辉耀着一个国家更加光明的未来。
今天,这些受表彰人员代表受邀在主席台就座,一个个特写镜头向他们聚焦,一个个光荣的名字响彻万人大礼堂。
受表彰人员中,有的已经故去,王大珩、孔繁森、杜润生、李保国、吴仁宝、罗阳、南仁东、施光南、袁庚……一张张昔日照片呈现眼前,鲜活的面容引人深切追思,他们为民族复兴大业作出的功绩,永远不会磨灭。
受表彰人员中,还有10位国际友人,他们为支持和帮助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10时30分许,分列主席台两侧的6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礼号手吹响嘹亮的颁奖号角,《春天的故事》乐曲声随之响起。
熟悉的旋律拨动心弦,改革犹如浩荡春风,拂过神州大地,吹醒了一个国家破土而出的磅礴力量,激发起亿万人民追赶时代的澎湃热情。
伴着深情的乐曲声,受表彰的人员代表分四批走到主席台前。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同他们亲切握手,为他们佩戴奖章,颁发证书。会场内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从习近平手中接过证书。
“感谢总书记,这不仅仅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所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鼓励。”
“这是党和政府对你们的肯定、期许和鞭策。”习近平说。
亲切关怀,殷殷重托。
全场3000名各界代表起立,以热烈的掌声向受表彰的人员表示衷心祝贺和崇高敬意。
在主席台前排的习近平等领导同志转身面向受表彰的人员代表,向他们致意。
少先队员献上美丽的鲜花,高举右手,齐致队礼。
这是献给历史的敬意,更是接续奋斗的誓言。改革开放的“接力棒”,正在交到青年一代手中,改革开放的光辉事业后继有人。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10时45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全党在聆听——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这是以宏阔的历史眼光,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变革的深邃洞察。
人民在聆听——
“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这是紧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切实改善的方方面面,对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全面回顾,对历史创造者的深情致意。
世界在聆听——
“我们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这是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关口,对中国改革开放世界意义的自信与豪迈。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历时1小时20多分钟,现场响起32次热烈掌声。
掌声,献给波澜壮阔的历史——
改革开放40年实践,以铁一般的事实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掌声,献给砥砺奋进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啃下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掀开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
掌声,献给光明灿烂的美好前景——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系列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方向。
掷地有声的话语,久久回响在人民大会堂。
“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广东深圳证券交易所原副总经理禹国刚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克服千难万险,乘风破浪,驶达胜利彼岸。
“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全国劳模包起帆表示,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争当改革开放的奋斗者、贡献者,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越来越成功。
回首过往,岁月峥嵘。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现年80岁的法国梅里埃基金会主席阿兰·梅里埃在现场聆听了讲话。
“1978年,我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看看今天的中国,再对比40年前我所认识的那个国家,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今天的中国人,有十足的理由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他说。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
历史永远铭记这一天,中国改革再扬帆!
(新华社记者霍小光、张晓松、朱基钗、丁小溪)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改革开放纪实
对历史最郑重的纪念,是再创辉煌。
对人民最真挚的承诺,是不懈奋斗。
当改变中国历史和亿万人民命运的改革开放走到新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再启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壮阔征程。
旗帜高扬 风正帆悬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
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地方考察,第一站来到深圳前海。
面对这片打响改革开放“开山炮”的热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判断,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时隔6年,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广东考察,庄严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拓宽时空的视野,才能看清抉择的关键。
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中国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关口。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敏感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
向内看,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积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势在必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迫切。
向外看,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地区冲突频发,极端主义威胁蔓延;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的国际竞争形势逼人,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捧杀唱衰中国的论调此起彼伏。
在创造了“中国崛起”的世界奇迹后,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正在成为阻碍改革开放步伐的“绊脚石”,利益固化藩篱更是频频触动社会稳定发展的“警报器”。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创造历史自当弘毅,习近平总书记向海内外释放出改革再出发的强烈信号。
人们纷纷认为,这既是对波澜壮阔改革史的回顾致意,更是对新形势下继续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的坚定宣示。
“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这样表示。
历史性的会议,作出旗帜鲜明和全面系统的决定。
国企国资、户籍制度、财税金融、农村土地、公立医院……参加文件起草和政策论证的很多党政要员、专家学者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拍板,很多议论多年、裹足不前的深层次改革破冰启动。
2013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在党中央层面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加强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14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坦言:“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改革难字当头,更需敢字当先。
这是高亢激扬的出征号令——
明确当前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立场坚定、思路清晰,不讲模棱两可的话,不做遮遮掩掩的事。
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开放思维……从经验教训着眼,习近平总书记谋全局、图善治,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迈上新台阶。
这是史无前例的观念革新——
从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到明确“五位一体”加党建的体制改革分目标,从改革的四梁八柱构建完善到任务书、时间表、责任制逐项明确……
不提抽象空洞的概念,不讲大而化之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成为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
这是触及骨髓的深刻调整——
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转变发展方式,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以“为千秋万代计”的视野,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开展中央环保督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
2017年10月18日,人民大会堂。党的十九大举世瞩目。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等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这个职能更加全面、机构更加规范、运行更加稳定、组织更加健全的专门机构,熔铸统揽改革开放的坚强中枢,凝聚最为广泛的改革力量。
放眼今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打破思维定式、冲出观念束缚的坚强意志无比坚定,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见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渐入佳境。
俄罗斯的“中国通”波列瓦诺夫院士说,今日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领导人坚持把改革进行到底,保持中国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延续不断,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强大、更有活力,志向更加高远的中国。
全面推进 再展宏图
滚滚车流穿越港珠澳大桥,气势如虹、引人惊叹。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一个连接两个特别行政区、三个关税区的大桥,不仅要完成桥体跨度上的极限挑战,更要解决口岸设置、投融资安排、通航与锚地、中华白海豚保护等一系列全新课题。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项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正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写照。
2012年12月31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7个月后,荆楚盛夏,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作出更为深思熟虑的论断:“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6年来,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闯关夺隘、纵深推进,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正是关键一环。
改革进入新阶段,再启新局的动力何来?
投石问路、逆水行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始终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项改革。
2014年4月,中国经济遭遇“倒春寒”的消息伴着质疑的杂音传入中南海。
纵观全球,世界经济仍在动荡调整;审视国内,“三期叠加”加剧下行压力。是延缓改革步伐还是推迟转型升级目标?
当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考察,从“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出发,首次提出“新常态”的重大论断。
自此,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大逻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结构调整,实现了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015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透过血与火映照的历史镜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离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求有多远?
历时近两年,习近平总书记上海岛、踏边关、走戈壁、看哨所、进战车、登战机,走访690多个军地单位,召开800多个座谈会、论证会,修改完善改革强军方案150多次……改革“如旱天惊雷”,人民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实现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
问题是改革的对象,解决问题则是改革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度警觉党内思想滑坡、信仰缺失、腐败频发等现象,深刻分析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向全党发出“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警告。
总书记将全面从严治党摆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勇气,带领全党开启了一场浴火重生的革命性锻造。
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双重责任制、加强巡视监督和派驻监督、加大追逃追赃工作统筹协调力度……一批“老虎”“苍蝇”一起打的硬招实招使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党心民心空前提振。
改革复杂敏感,如何做好统筹谋划的大文章?
做好改革的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40多次中央深改组、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400多个重要改革文件,确定300多个重点改革任务,出台1600多项改革举措。
“九龙治水、各管一头”的顽疾必须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路不能走。从每次中央深改组、中央深改委会议的新闻发布中,人们往往能读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方法论。
既审议具体的改革方案,又对当前改革最紧迫任务、面临最突出矛盾和最需要把握的问题提出要求,既聚焦改革内容,又强调改革方法,体现了战略和战术的高度统一。
——改革的辩证法体现在局部与全局的深刻把握中。
初冬时节,沿长江而行,目之所及,绿意萦绕。
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这条流经11省市的中华母亲河曾因乱砍滥伐、无序排污伤痕累累,更因拦水筑坝、截江断流的水权之争欲哭无泪。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和中游的武汉召开两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从抓思想观念转变、抓体制机制变革入手,为当前和今后长江经济带发展如何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应时而变,因势利导。既鼓励创新,又宽容失败;既从机制上激励,又从考核上约束;既与法治相向而行,又与发展相辅相成……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在广泛调研中科学研判,在深入思考中谋篇布局。
——改革的辩证法体现在顶层设计和基层试点的科学运用中。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试点既是改革开放重要任务,又是改革开放重要方法。
在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先行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33个县(市、区)开展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开展三江源、祁连山、大熊猫、东北虎豹等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在京中央机关开展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改革试点……一块块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灌注党中央谋划长远的智慧之泉。
浙江“最多跑一次”经验、海南和宁夏“多规合一”实践、福建三明“三医”联动改革、浙江杭州互联网法院探索……一个个不断涌现的基层创新,激荡新时代最活跃的改革因子。
地方改革试点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在中央层面得到有力支持、及时总结、广泛推行。
改革千头万绪,如何下好破局开路的先手棋?
抓准改革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需要整体推进,但不能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2015年伊始,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抛出这样的问题:中国领导人早就想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在2015年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吗?
当年8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摆放在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案头。
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也是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篇破题、亮明立场、划出底线。
既保增长、又促活力,党中央牢牢把握改革方向、力度、节奏,制定“1+N”的政策体系,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本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国产大飞机C919、北斗卫星系统、“复兴号”动车组……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征途上,国资国企扛起排头兵大旗。
瞄准重点领域,则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关键环节,则落一子而满盘活——
以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龙头推动农村经营体制改革,释放农村活力;
以“有恒产者有恒心”为中心推动产权保护制度改革,为创业投资吃下定心丸;
以足球管理体制方面为切口推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助力实现体育强国梦;
以司法责任制改革为支点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夯实法治中国根基;
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既强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又积极部署职工下岗转业安置工作;既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既面向“新市民”
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又推出乡村振兴战略吸引更多人回乡创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平衡木”之间,愈加凸显改革者的技巧与水平。
改革只争朝夕,如何体现落地见效的真功夫?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这样多次强调。
2016年12月,在中央环保督察组强势推动下,东部某市一小区污染了10多年的无证餐饮被连夜拆除。
雷霆万钧,群众集体致信称赞:“奔走呼号了十多年的苦难事,向督察组报告不到三天就解决了,大快人心!”
听取落实情况报告、召开专题会议、开展进展评估、严肃督查问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率先垂范和严格要求下,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带头干,构建起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工作网络。
善谋善为,善作善成。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引领下,全面深化改革在挑战中应变求新、在实践中发展丰富,呈现大开大合、破浪前行的壮阔景象。
牢记人民 永葆初心
河南省,桐柏县付楼村。甩着右侧空空的袖管,村党支部书记李健在刺骨寒风中忙碌地筹划建设村养殖基地。
“我们要勇于创造奇迹!”这个在事故中失去右臂的汉子,脊背挺直,誓要带领乡亲们找到脱贫致富的新出路。
李健也曾绝望过——一家6口中有4个残疾人,大葱滞销又导致债台高筑,“靠领低保过日子”的想法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扶贫先扶志、拒绝等靠要;巧用扶贫款,大家来入股……在扶贫干部的精准帮扶下,李健不仅顺利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还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个体的命运转折,见证改革的历史飞跃。当人民群众被发展的机遇催动了脚步,通向全面小康的天堑就会变为通途,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从为梁家河百姓亮起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世界第一大党的总书记……
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将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地震灾区到祖国边陲,习近平总书记风雨兼程、走村入户,把真金白银的改革方案送到人民身边,把过上好日子的人民期盼转化为方针政策。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在新时代改革的宏大布局中,人民的获得感就是改革的含金量。
一纸户籍,虽然很薄,却在城乡之间划出一道深深的“鸿沟”。
改,涉及的人口规模十分巨大,牵涉的部门达到10多个,难度和挑战不言自明;
不改,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公民待遇天壤之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满足?
只有从根本上弥合户籍“鸿沟”,才能打破户籍城乡二元化壁垒,让更多百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2014年7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全面拉开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幕;2016年1月1日,《居住证暂行条例》
施行;2016年9月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从此成为历史。拿着一张张簇新的居住证,每年超过千万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异乡奋斗的人们找到温暖归属。
人民,就是改革的依归。
当“落后”的社会生产逐渐退场,“丰富”的百姓生活逐渐登场。人民的诉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社会公平正义要更大彰显、环境污染要更有效治理、人的自身发展要更加全面……从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到发展学前教育,从异地办理身份证到简政放权“最多跑一次”,从世界最大养老保障计划覆盖更广到公民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不断升级……民生领域的改革从问题出发,从小事着力,从实处落地。
为了人民,再难也要改——
为让人民住有所居,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租购并举的新机制正在建立;
为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脱贫攻坚把“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用“责任状”绑定“乌纱帽”,中国已有超过68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为让人民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体制机制日臻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
为让生态自然造福子孙后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沙化土地面积大幅缩减;
……
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人民自身的进步与价值正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绽放异彩。
2018年3月21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文对外公布,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大幕全面开启。
积极回应人民期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借鉴吸纳基层有益探索……机构改革方案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新需要,在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等领域加大机构调整和优化力度;着眼于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针对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在市场监管、生态环保等领域整合组建执法队伍……“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发展观中,改革开放的初始动力是人民,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力也一定是人民。
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当“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成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改革正汇聚起深沉而磅礴的力量,续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迈向未来 春暖花开
2017年4月1日,一则消息犹如平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首都功能拓展区、创新发展示范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这座未来之城,甫一问世,就注定使命不凡。
户籍改革、医疗改革、公共服务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门制和负面清单管理,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对外合作促进贸易便利化……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在这里先行先试,让人们对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样板间”憧憬无限。
“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稳扎稳打,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干。”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功成不必在我”,是深邃的思考,更是历史的考量。
中国经济步入深水区,如何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跃迁?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这场古往今来最为独特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创新中,如何保持定力,稳立滔滔奔涌的世界潮头?
下一个40年,乃至更遥远的未来,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完成的历史答卷。
“机遇不会等着我们,问题也不会等待我们。”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凭借改革开放的风帆驶入更加辽阔的海域,领导世界第一大党、领航13亿多人口发展中大国的习近平总书记放眼更壮美的风景,规划更长远的航线:
——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五大战略跨越行政区划,不断延展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时空布局;
——从沿海到内陆,从上海“一枝独秀”到东西南北中雁阵分布,12个国家级“试验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的创新样本;
——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成美丽中国;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这是目标明确、催人奋进的时间表,更是谋划全局、协同推进的路线图。
放眼世界,没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出如此长远的规划,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朝向既定改革目标迈进,更没有哪个民族能够一次次推开机遇的大门,把改革的经验不断变成发展的现实。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实现联合国标准下7亿多人口稳定脱贫……
犹如一座灯塔,中国坚定选择并成功实践改革开放的经验昭告世人,只要守正创新、驰而不息,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平实的话语,概括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大逻辑。
“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热忱的邀请,道出了中国追求世界大同的真心意。
短短几年,中国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达80多个。
昔日的开放末梢成为如今的新前沿,穿梭于大漠荒原的“钢铁驼队”成为中外货物贸易的新纽带,一座座“中国建造”成为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新地标……
为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力量,为人类未来贡献中国方案。
6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五大洲60多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年来,中国在全球积极新建或提升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
6年来,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以更加自信从容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斩钉截铁。
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改革和治理机制改革,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加强全球治理,中国重视程度从未如此之高,参与程度从未如此之深,发言权从未如此之大。
言出必行,彰显担当。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认为,在我们这个如此危险、有可能“跑偏”的世界上,战争威胁着梦想。“中国作出的郑重承诺,对于我们来说就意味着和平。”
有多宽广的视野,就有多壮阔的道路。
6年前,《复兴之路》大型展览,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正道论”,阐释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6年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以“大海论”,道出中华民族的无限豪情——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有更坚定的信念,才有更光明的未来。
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改革开放4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却写就了近代中国170年来的最辉煌篇章。
改革开放就是制胜之道,我们有理由也有资格拥有自信。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毅!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历史的契机,正等待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关键一程”的中国,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迈向未来、春暖花开!
(新华社记者秦杰、霍小光、吴晶、刘华、胡浩、朱基钗、何雨欣、施雨岑、丁小溪、王卓伦、叶前)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谱写新时代改革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启示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高举起改革大旗,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一场新时代的思想大解放席卷神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由此步入崭新境界、结出丰硕果实。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高举改革大旗,破解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应运而生
隆冬时节,“特区中的特区”广东深圳前海一派勃勃生机——
80多个工地同步在建,一座新城拔地而起,16万多家注册企业、6万多家开业企业推动其经济总量跃上千亿级台阶……
仿佛一个巧合。1979年,开山填海的炮声震醒了沉睡的深圳蛇口,打响改革开放“开山炮”。
30多年后,一片泥泞滩涂上崛起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桥头堡”——深圳前海,与蛇口仅仅一山之隔。
不变的山岭,见证巨变的时代。从“深圳速度”到“前海气魄”,同样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不同的是时代变革背景下的改革使命与方向。
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地方考察,第一站来到前海。
面对这片处女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判断,呼吁全党上下“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清醒的判断、坚定的态度、果敢的抉择,无不基于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然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发展时少,改革进程中解决了矛盾也积累了新的矛盾。
就在总书记广东之行后不久,广州市一位政协委员将一张建设工程项目行政审批“万里长征图”公之于众:在广州投资一个项目,要经过20个委办局,100个审批环节,盖108个章,最快也要700多个审批工作日!
从历史的天空俯瞰当时的中国,“白发社会”已经到来,增长方式简单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失衡、实体经济乏力、地方债务高企……酝酿着系统性风险。
将镜头拉近一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公平正义的需要与日俱增,而既得利益集团固守藩篱,使人才上升碰到“天花板”,创新创业遭遇“玻璃门”,社会活力不足。
经过近40年大变革大发展,中国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
速度与质量的权衡、活力与有序的把握、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两难甚至多难情况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治理能力;与此同时,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固化板结,曾经的改革推动者成为深化改革的反对者……
中国的伟大变革,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
针对“往哪儿改”的困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强调“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回答“要不要改”的疑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滨海新区,强调“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下大气力解决体制机制弊端”;破解“怎么改”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冒雨考察工作,在全面系统总结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改革规律,首次提出正确处理改革的“五大关系”问题;
……
在广泛调研中加深认识,在冷静观察中科学研判,在深入思考中谋篇布局。广东之行后不到一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深刻回答了事关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改革思想。
这是一位大国领袖的远见卓识,更是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
为系统梳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并将其上升为全党意志,2013年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以一次中央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旋即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通过半年多的征求意见、专题讨论、调查研究和反复修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草案)》正式形成,并在党的全会上获得全票通过。
决定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被认为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集大成者。
改革大旗高高举起,时代大潮势不可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既挂帅又出征,对改革整体布局、重大问题、关键环节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
这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
——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坚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提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价值取向,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
——谋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
——厘清了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关系,把抓改革落实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同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用改革带动和推动各项工作。
这一重要思想贯穿着非凡的政治勇气、深厚的人民情怀、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科学的辩证思维、强烈的创新精神,既是改革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也是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改、为谁改、怎么改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推进到新的广度和深度,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
十八届中央先后召开38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365个重要改革文件,确定357个重点改革任务,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绝大多数已经完成,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为继续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深圳莲花山,东风浩荡,绿意盎然。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树。今天,曾经的小树早已枝繁叶茂。
植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吸吮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乳汁,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在新时代的春雷中生根发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中茁壮成长,演绎着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觉醒。
这场伟大觉醒,冲开观念束缚,打破利益藩篱,让神州大地再次迎来一场新时代的思想大解放——
它击碎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维定式,使新发展理念深植人心;
它冲倒了“不想改、不愿改”的思想藩篱,使不破不立、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坚定不移;
它打破了一些人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开启了坚定“四个自信”、为世界提供中国模式的密钥。
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
新方法破解新课题——坚持问题导向,着眼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推动改革,彰显非凡智慧和勇气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进入新时代,改革形势今非昔比:
——从改革范畴看,已经从经济领域全面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军队等各个领域;
——从改革进程看,“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从改革面临的阻力看,过去强调放权、授权的阶段已经过去,接下来是要从体制机制上理顺、约束权力,让伸得过长的权力之手“断自己的腕”。
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亟待揭开破旧立新的改革新篇。
站在时代的前沿,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统筹部署、上下联动,使改革化解了“顶层设计不足”的掣肘——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从未摆在如此高度。
然而,多年粗放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虽早已步入穷途,却始终辟不出新径。细究之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不清,无法从源头上避免生态环境破坏;不同区域、部门诉求不一,国土开发和保护无法形成“一张蓝图”;生态补偿机制不建立,污染者、保护者各有所求难成“一条心”……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绝非几个地方、几个部门所能为,必须通过党中央集中领导和统筹,形成科学、长远、跨区域跨部门的顶层设计,展开全面、系统、有步骤有分工的工作部署。
从研究问题到制定方案、从谋划设计到协调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始终在党中央“一盘棋”部署下推进。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下,2015年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形成了生态文明体制的纲领性架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四梁八柱,也就此锁定。
5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如同导航仪,引导改革超越既有利益格局,环保督察、河长制、国家公园等创新举措陆续面世,生态文明建设大步前行。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党的十八大期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政治、经济和生态、社会、文化、党的建设、国防军队等一系列重大改革。
在重大改革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深思熟虑、果断拍板、一锤定音,大大提高了改革决策效力。
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下设的6个专项小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各地区各部门也相应建立起集中统一领导的改革推进机制,上下联动、蹄疾步稳,把改革引向纵深。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突出重点、注重系统集成,使改革避免了“碎片化”的问题——
多年来,为管住小小一枚公章,各地区各部门使尽招数,却摁下葫芦浮起了瓢,甚至为管住一项权力却新增了多项权限。
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靠某个部门单兵突进行不通了,靠几项改革举措零敲碎打更行不通了。
“要抓好改革任务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清晰指明方向。
既注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又讲求“十个指头弹钢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谋划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齿轮朝着系统集成、整体推进的目标不断前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抓住土地这个核心问题,以“三权分置”改革为龙头,推出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多项举措,再次释放出中国农村的巨大活力。
司法体制改革,以司法责任制改革破除“审者不判、判者不审”顽疾,以员额制改革提升法官、检察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出台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改革举措一环扣一环,法治中国的根基不断夯实。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和推进改革,鼓励改革试点和基层首创精神,使改革力避“闭门造车”的陷阱——
2015年3月底,重庆市试行《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然而仅仅7天,这项重要医改措施就暂缓执行,原因则是调查研究不够,方案没有周全地考虑部分患病群众的接受能力,实施后引起民意反弹。
改革方案质量优劣直接关系改革效果甚至成败。
“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
为弄清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的体制性障碍和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多个部队,广泛调研和听取意见建议。全军上下历时近两年,690多个军地单位,800多个座谈会、论证会,改革方案前后历经150多次调整完善……直至时机成熟、一声令下,军队改革迎来历史性突破。
“如旱天惊雷!”对中国军队改革,新加坡《联合早报》如此惊呼。
改革,还必须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通过试点为改革探索方法、积累经验。
从2013年起,福建三明市围绕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推进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2016年2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专门听取福建三明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汇报;当年8月,包括三明市在内的八个方面24条医改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2017年底,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已推广至全国338个地市。
党的十八大期间,中央层面部署开展重大改革试点127项,已完成33项、扩围25项、正常推进61项、延期或滞后4项,待启动4项,为改革探路的作用不断发挥。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改革督察落实,建立改革激励机制、容错机制,有效防止了改革沦入“空转”——
全面深化改革,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十八届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明确提出,“三中全会各项具体改革举措,要有时间表,一项一项抓落实”。
然而,改革越进入深水区,越遭遇“中梗阻”。面对改革,有的口号喊得响、改革方案却迟迟出不来;有的方案出来了,却以出文件代替抓改革,没有切实行动。
抓落实,成为检验是否真抓改革、是否能改革成功的试金石。
“在改革第一年决不能放空炮,而是要真枪真刀干!”习近平总书记在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之初的重要指示,振聋发聩。
从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到研究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改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狠抓落实”“落地生根”等成为高频词,“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等金句也广为传播。
为形成抓改革落实的有效机制,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建立了改革督察机制,明确提出“三督三察”。几年来,改革督察工作既抓重点、又抓全面,既发现问题、又总结经验,既盯住“关键少数”、又抓好基层,不断提升广度和深度。
抓落实,既要传导压力,也需激发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2016年底,浙江省下发了《关于完善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的若干意见》,鼓励改革创新,宽容改革失误。在此引导下,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估,客观公正评价改革工作情况;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加大改革实绩权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推动下,全面深化改革在扎实推进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法论,激发出强大的改革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一往无前。
新浪潮带来新飞跃——抓重点攻关键,以重点带全面,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就
改革如潮,每一次潮头高涌,都蓄积起澎湃的创新动能,每一次惊涛拍岸,都书写成神州大地的日新月异。
在鞍钢集团总经理姚林眼里,改革是求发展的钥匙。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特大型钢铁企业鞍钢去年实现利润15亿元,成为连续5年亏损后的首次营利。
全面深化改革5年来,从简政放权到财税体制改革,从异地医保结算到人民军队革命性重塑,从自贸区建设到推行河长制……一系列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落地生根、渐次开花,结构性、深层次、历史性变革云奔潮涌。
改革如潮,一个纪检监察的“新战场”可以见证,在这样一轮着眼长远、夯基垒台的改革大潮中,多少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将实现侦查与监督职能的深度融合,规范公权力的资源、手段得到丰富和强化;将实现由监督“狭义政府”到监督“广义政府”的转变,使国家监督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善;将打破监督力量交叉重叠、各自为战的困局,体现全面覆盖、全面监察的深化改革要求。
改革,如秉轴持钧,以一持万。
这5年,全面深化改革把握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重点带动全面,出台了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制度改革:
力克“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群团改革固本谋远。
“有恒产者有恒心”被写进中央文件,产权制度改革从顶层设计强化了产权保护的法治化路径,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吃了“定心丸”。
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总体要求,国企改革形成了“1+N”的政策体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进行,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本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改革如潮,一方桑田可以见证,在这样一轮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多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得以释放。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方之一,如今果园和麦田之间矗立起了一座水泥大门,上面写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一条笔直、平坦的道路直通村里。”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曾这样写道:小岗村,再次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
家庭承包制改革曾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民土地承包权分散、土地经营规模偏小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再次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0多年前,为了温饱,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冒死按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今天,为了增收,昔日分到各户的田地部分整合,土地实现流转,小岗村走出了“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困境。
小岗村是改革的缩影,却不是改革的全部。
这5年,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效促进了市场出清、供求关系改善和供给结构优化。这5年,简政放权,加快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打开束缚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释放出经济活力。
在杭州富阳,696项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在湖南国税,“一表集成”上岗,多张表格下岗,纳税人数据填写量减少90%以上。
改革“加速度”激发发展动力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实现2011年以来的首次年度增速回升。
改革如潮,一场网络直播可以见证,在这样一场权力不断被阳光照亮的大潮中,多少公平正义得以厚植。
“于欢案”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这起案件会怎么判?为什么这样判?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人心。
从二审审理到宣判,这一案件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博上全程直播,大量庭审细节、案件关键信息第一时间清晰呈现在人们面前。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公平正义,正在“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进展,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得到坚决纠正,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被依法惩治,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大幅提升,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正在逐步完善。
这5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坚持改革和法治双轮驱动、相向而行……政府权力清单得以明晰,行政权力得到制约和监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走向现代化。
改革如潮,一枚钥匙可以见证,在这样一轮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大潮中,多少心愿变成现实。
一位河北女孩,拿着位于北京房山乐活雅苑新家的钥匙,笑容溢满了眼角眉梢。
她的安居梦,源于优先保基本、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2017年,北京打破户籍限制,试点将包括公租房、自住房在内的多种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开放。
像她这样的“新市民”,我国约有1.6亿人之多。为使越来越多的百姓真正住有所居,我国各地正在建章立制、多管齐下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满足多元化住房需求。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挂号慢、看病贵?从预约挂号、分级诊疗,到医药分开、基本医保全面联网,人们的就医体验正悄然发生改变。
要有学上,还要上好学?从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动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到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向优质公平迈进。
落户难,迁户难?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到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户籍制度改革让异地办身份证、考驾照、做车检等更加便捷。
这5年,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继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协调推进,管党治党正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党的纪律监察体制改革立行立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建设不断健全……
一叶轻舟,穿峡越谷过万山。
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大胆试、大胆闯、坚决改,改革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涓涓溪流,汇聚成海掀波涛。
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以重点带动全局,改革正日益凝聚最大公约数,日益获得最广泛共识,日益成为一种贯穿所有领域、所有工作的澎湃动力。
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不忘初心使命,迈向伟大复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重整行装再出发
距离党的十九大闭幕还不到一个月,世界再次见证中国的改革雄心——
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发出“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的新的动员令。
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务,部署了一大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任务。同时,还要继续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实,改革的担子越挑越重。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清醒判断,宣示继续改革的坚定决心。
殷殷嘱托,开启接续奋斗的壮阔新篇。
新的时代方位,标注新的改革起点。
2018年1月的最后一天,波澜不惊的资本市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两家央企中核、中核建正式合并重组。实际上,早在1999年,这两家企业本是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拆分而来的“亲兄弟”。
当年拆分,是为了形成适度竞争、促进行业发展,如今重组,则是凝聚强大合力,竞逐国际舞台。分与合,都是应对时代变化的重大改革。
应时代而变革,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2018年2月4日,立春。一份饱含“春意”的中央一号文件在这天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新时代,新目标。
这是更加全面的改革新征程——
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从建设美丽中国到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擘画出全面系统的改革奋斗路径图。
这是更加深化的改革新目标——
“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补齐重大制度短板,着力抓好改革任务落实,着力巩固拓展改革成果,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将改革推深做实,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
改革是自我加压,也是形势使然。
环顾当今世界,已然进入一个改革时代,各国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谋超越的竞赛悄然铺开。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处全球改革浪潮中,谁能勇于担当、率先突破、深化改革,谁就能把握发展先机,挺立时代潮头,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改革潮涌,风帆高悬。过去几年来改革已经大有作为,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
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作为改革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最根本成就,是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根本指引和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新时代开启改革新征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为指引,把握改革方向,保持改革定力,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更高境界。
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总结运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改革新经验——
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只有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才能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在新时代思想大解放的浪潮中乘势而上——
观察历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可以发现,党中央始终强调改革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干部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和担当精神”“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就要塑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要推动形成更加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要让改革的血液融入民族基因、使想改革要改革成为自觉行动。
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既要有坚定的意志、无畏的勇气,也要有非凡的智慧、科学的方法——
与当年“摸着石头过河”不同,如今的改革已进入水流湍急的河中央,闯过去海阔天空,逡巡不前只能延误战机。如何在财税体制改革等深水区进一步破冰?如何在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头?如何克服改革形式主义问题,避免改革空转?
人民期盼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时代瞩目中国共产党人的答卷。
发展无穷期,改革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接力探索、接续奋进,沿着全面深化改革之路,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进。
40年风雷激荡,中国依靠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闯出一条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40年登高望远,中国必将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更高境界,续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
时间,镌刻中国恢弘的历史。时间,还将见证中国光明的未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擎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将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中国人民必将汇聚起更加奋勇前进的磅礴伟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幸福前景。
(新华社记者霍小光、张晓松、罗争光、胡浩、林晖)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一切的意义,只有离得足够远,才能看得真切;正如同所有的绚烂,只有走得足够近,才能感受震撼。
站在2018年的岁尾回望40年的来路,仿佛历史赋予了我们一把神奇的长镜——
1978年12月18日。北京。
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
新的曙光,跃出了东方的地平线。
皑皑冰原积雪,融化成一脉清流,从此开始了万里长江波澜壮阔的征程……
一
“太快了!”
2018年11月,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邀请外国领导人登上复兴号高铁的模拟驾驶台。当时速达到了350公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不由得连声赞叹。
40年前,也曾有类似的一幕——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1978年10月,正在日本访问的邓小平,这样生动地形容乘坐新干线的感受。
同样一个“快”字,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意味。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历经“站起来”的上下求索、“富起来”的左右突围,开启“强起来”的时代新篇,虽充满艰难曲折,更令人刮目相看。
“快”,也许是对过去40年发展变化最直观的概括——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200美元。无数家庭,最大的烦恼,是能不能解决温饱;整个国家,最大的忧虑,是会不会被“开除球籍”。
40年后,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22倍,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从近代以来沦落“下降通道”,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惊人一跃”;
从与发达国家触目惊心的“巨大差距”,到让西方任何一派学者都无法否认的“发展奇迹”;
从隐藏在每个人心头的“生存焦虑”,到浮现在无数人脸上的“幸福指数”……
通过历史深处的一个个闪光记忆,也许更能体味这部时代变奏曲的力量和深度——
难以忘怀惊雷般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难以忘怀让人热血沸腾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难以忘怀豪气干云的“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难以忘怀激荡寰宇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恩格斯曾经说,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大河奔流开新路,层峦竦峙争高峰。
40年的深刻变革,重塑了中国人民的面貌,重塑了中华民族的面貌,重塑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让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有了更多的路径选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二
“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
1980年,一位年轻的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
这一年,四川广汉向阳镇,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
“大锅饭”的桎梏一打破,农业生产立刻有了惊人变化。当时只有10岁的钟敏至今记忆犹新:一年后,她生来第一次吃上了油炸馍馍。
38年后的今天,向阳镇不远处的三水镇友谊村,一场打破制度“藩篱”的改革正在进行——
全村集体资产量化为股份,村民变身为“股民”。盘活集体资源后,昔日的烂河滩摇身一变,成为四邻八乡的“最美渔村”。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不懈创造求索的思想解放史。
挣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廓清“姓资姓社”的迷雾,摆正“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怪圈……多少次举旗定向,多少次拨云见日,中国共产党引领改革开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多少次观念裂变,多少次探索突破,改革开放刷新着中国人的思想理念,镌刻下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前进轨迹。
最根本的解放,是思想的解放。
最核心的解放,是人的解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难以忘记分田到户后那热腾腾的一幕——
“村民一窝蜂冲向牛棚抢粪做肥料,把墙都挤破了!”
第一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难以忘记24岁时挤上的那列“命运”号绿皮火车——
从每天累弯了腰为吃饱肚子发愁,到只身“闯”广东、成为一名“打工妹”,再到走进国家的最高议政殿堂:“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改革开放,正是让中国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人民自己的手中。
40年间,一处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崛起为高楼林立、人流如织的繁华都市;一个个普通人凭着双手打拼,创造了“几乎不可能”的创业传奇……一串串“超乎想象”的奇迹横空出世、辉耀星空,全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极大激发。
每一滴水珠,都蕴藏着奔腾的力量;每一个梦想,都融汇于创造的时代。
40年间,亿万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在社会飞速发展中积淀的定力和勇气,在市场经济大潮洗礼下练就的眼界与胆识,在对外开放的博大视野里养成的胸怀与气度……自信,越来越成为当今中国人共有的精神气质。
滔滔江水,滋润广袤的华夏大地,万物生长,生机勃发。
每个人都在这场伟大革命中“发现”了自己。中国的今天,就是这样,由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
三
英国纪录片导演柯文思曾感慨:走遍世界,才能读懂中国崛起。
1979年春,一场由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组织的模特时装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上演,在当时满大街的“蓝绿灰”服饰中,投射下一抹艳丽的色彩。
39年后的今天,已有超过11000列中欧班列开往欧洲15个国家44个城市,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中国商品,源源不断“飞”入各国寻常百姓家。
国门打开了,活力迸发了!
曾参与入世谈判的龙永图,这样对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的变化:过去只有一二百家能做进出口的企业,一下变成十几万、几十万家在做!中国入世后十年,每年进出口量以百分之二十、三十的速度增长,“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
如果说,40年的大改革,成功使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40年的大开放,则使中国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成功跨越——
40年来,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超过147倍,对外投资实现从零到千亿美元的飞跃,中国已成为13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进入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张开更大怀抱,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用实际行动支持经济全球化,捍卫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大幅降低关税总水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举办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一带一路”成为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仅仅2018年这一年,世界就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开放的“重大利好”。
因为开放,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因为开放,世界分享了中国发展的机遇——
在肯尼亚,大学毕业的万吉库被承建蒙内铁路的中国企业录用,赢得了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
在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工人伊利奇,津津乐道地讲起中国河钢集团在当地“救活一座厂、带动一座城”的故事;
在阿根廷,休斯镇出产的优质牛肉主要出口中国,万里之外的旺盛“舌尖”需求为小镇发展注入活力……
正是有感于中国如江河奔腾的发展大势,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预言:
一个开放、宽容、自信和创新的中国,将会在不久的未来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惊奇。
四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
1938年,民族危亡之时,历史学家蒋廷黻苦苦思索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未来。
80年后,“蒋廷黻之问”已经有了答案。
这是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气势恢弘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坚定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开放全面扩大、多层布局、深入展开……
这是中华民族奋斗征途上,激动人心的光明前景——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时间是真理的挚友。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170多年的艰辛求索,昭示着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顺历史大势,走人间正道。
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跃”就在眼前。
五
三峡,壮丽雄奇,驶向大海的必经关口。
亦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不断跋山涉水;已呈“大潮奔涌逐浪高”的壮阔,也进入“中流击水非奋楫不能进”的关口——
从“杀出一条血路”到“闯出一条新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课题在转换。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完。今天的改革,面对的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面临的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跃升,必须在深水区、“无人区”中闯出新天地;
从“皆大欢喜”到“众口难调”,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利益格局在调整。“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今天的改革,动“奶酪”的硬仗多了,取舍“两难”的矛盾多了,必须统筹兼顾、精准施策,蹄疾步稳向前进;
从“远远落后于时代”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全球坐标在变化。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发展,世界从未如此聚焦中国。今天的改革,必须在百年未有的国际大变局中,经受各种风浪的洗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诸多现实难题、各种风险挑战,考验着我们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智慧。
有人看到大江奔涌,有人看到细流涓涓;有人看到风正帆悬,有人看到险滩暗礁……
改革开放任重道远,闯关夺隘战鼓催征。
“你问我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沿着40年不懈奋斗开辟的航向,奋力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这不是选答题,而是新时代中国的必答题。
六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影响深远的南方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考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他强调:“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国外观察者慨叹,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持续接力的方式推进改革进程。
大道之行,一以贯之。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这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七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旗帜上,“人民”两个大字格外醒目。
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根本目的,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和强劲引擎。
改革者的赤子之心,永远为人民而跳动。
党的十九大深刻指出,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必须建基于这个重大判断,更好地回应人民的期盼——
“让蓝天白云更多一些”“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正义的力量”“企业最害怕折腾,最期望公平”……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何以圆梦?唯有改革!
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必将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八
室外寒风凛冽,室内暖意融融。
2018年11月的第一天,对占中国企业总数超过90%的民营企业来说,又是一个“必须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
“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针对“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错误论调一度甚嚣尘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让数千万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少不了沟沟坎坎,少不了风风雨雨。迎难而进,需要更多共识的凝聚,需要更加坚定的改革自觉。
云南、贵州、四川共同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江西、湖南、湖北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
从“腾笼换鸟”到“绿色蝶变”,面对曾经伤痕累累的长江,从上游、中游到下游,跨省市协同发展的实践在探索中前行。这一切,正是源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识的深入人心和行动自觉。
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新时代的改革开放,面对的更多是新课题,不少改革已突入“无人区”,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上海杨浦,昔日破旧的老厂房变身创业创意园区,机械的轰鸣声被新一代创业者的键盘敲击声取代;
浙江苍南,首创养殖用海“三权分置”管理体制,为全国提供养殖用海规范化管理的“苍南样本”;
深圳福田,创新构建居民议事会制度,设立“阳光议事厅”,有效激活基层自治功能……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神州大地上,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种子,正在不断孕育出新芽。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
深圳莲花山公园里,有一座名为“自我完善”的雕塑:大力士用力挥舞着锤头、凿子,不停地开山劈石、雕刻自身。
这是对“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的最好诠释,是新时代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无声誓言。
九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
人间正道是沧桑。推进新时代的改革开放,重温李大钊的这句名言,让人有了更多感悟。
“雄健的精神”,是开拓创新的闯劲。
摁在小岗村包产到户“生死契约”上的10多个红手印,深圳蛇口开山填海的隆隆炮声,早已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敢闯敢试的血性。只有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方能突破陈旧的禁区,跨越问题的雷区,走出“小富即安”的舒适区,开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境界。
“雄健的精神”,是真抓实干的拼劲。
从当年“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今天破旧立新的自贸区探索,都是“一个汗珠摔八瓣”拼出来的。不做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争当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成就改革事业的“硬道理”。
“雄健的精神”,是滴水穿石的韧劲。
无论是打赢“三大攻坚战”,还是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领域改革,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看清楚时和势,保持定力和耐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方能坚如磐石、行稳致远。
“雄健的精神”,是勇于担当的干劲。
形势任务在变,铁肩担当不改。以不怕丢“乌纱帽”的无私无畏、“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自觉,练就干事的真本领,拿出担当的硬举措,才能接好改革的接力棒,创造出无愧于前人的新光荣!
十
“40岁,你的人生才开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用诗意的话语,表达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祝福与期待。
40年的时光年轮,记录每一个人的变化;40年的时代际遇,塑造每一个人的人生。
光阴荏苒,彼时的青年,如今已步入中老年;当年的孩子,如今正当壮年;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后”,逐渐成为各领域骨干中坚;一批批“90后”,陆续走上事业的舞台……
改革开放的事业,如此赓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中开拓向前。
“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用欢快的旋律,唱出的是1980年代的青春宣言。歌曲或许不再流行,但那种青春心态、奋斗精神永不过时。
“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奋斗吗?”
“是的,一定要!”
知乎上的提问,浏览量超过90万。肯定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答案。
血,总是热的。青春的热血之所以澎湃不息,是因为青年的奋斗之心始终强劲跳动。
投身脱贫攻坚的青春身影,把希望和信心带进大山深处;“脑洞”大开的创业团队,为放飞梦想努力打拼;风华正茂的年轻法官,甘当法治建设的“燃灯者”;激情满怀的青年人才,扛起航天报国的千钧重担;沙场练兵的勇毅战士,用方刚血气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改革事业常青,祖国永远青春。
从1978到2018,40年滚滚向前的改革春潮,展现了一代代青年追梦圆梦的奋斗英姿;
从2018放眼未来,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呼唤包括年青一代在内的全体人民有更大作为。
历史的运动,总是在一代代的实践中,不断开辟新的境界。
水茫茫,苇苍苍,海天一线,鸥鹭翔集……
崇明岛,长江入海口的一片沙洲。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在这里汇入无垠的大海。
一如40年中国改革开放大潮,闯峡口、扬激流、育沃野,浩浩汤汤,义无反顾,奔向更加壮阔的航程。
前方,是大海;前方,是喷薄的旭日;前方,是照亮寰宇的万道霞光……(新华社评论员)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年的冬天,神州大地涌动着改革开放热潮。回首奋斗历程,展望光明前景,亿万中国人民心中激荡着共同的心声: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回望中,才能看清关键时刻的命运抉择。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00多亿元增长到80多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22倍,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近9岁……
从被“开除球籍”的边缘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普遍贫困走向全面小康,从封闭落后走向全方位开放,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今天,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从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到打破利益固化藩篱,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进路上还有不少艰难险阻。“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无论是推动事业发展,还是应对风险挑战,出路在改革开放,希望在改革开放。唯有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才能奋力推动中国号巨轮不断破浪前行、扬帆致远。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眺望下一个40年,我们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我们奋进的道路更加宽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用好“关键一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没有迈不过的山、跨不过的坎,就一定能创造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辉煌。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推进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更加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加需要从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改起,疏通发展堵点、纾解民生痛点,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需要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汇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之力,不断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改革,永远需要那么一股子劲儿,那么一种精气神。新形势下的改革,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考验着改革者。推进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就要鼓起“闯”的勇气,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推动改革破局开路;就要树立“创”的自觉,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变革、永不停滞,争当改革弄潮儿;就要拿出“拼”的劲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决战决胜的信心,推动改革闯关夺隘;就要铆足“实”的干劲,敢于担当、善作善成,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干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40年来,中国人民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千难万险,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历史不会终结,奋斗未有穷期。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将这场伟大革命进行到底,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向着新航程扬帆奋进!——从小岗精神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一个村庄的位置可以有多高?
安徽,小岗村,以不到100米的海拔标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高地;
一枚手印的力量可以有多大?
立下生死契,按下18枚红手印,释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动力。
40年前,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冲破思想桎梏,唤醒沉睡的大地……正是从那一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开启了伟大的实践征程。
历史是不断延续的进程。在中国迈入新时代的今天,让我们重温小岗精神,从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中汲取力量,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荣光。
“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小岗“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起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人民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摘自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冬日的皖东北,阳光普照。“凤阳县小岗村”的门楼矗立在村西头,门楼下笔直宽敞的马路直通村里,两边是一栋栋徽派建筑风格的小楼,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招牌随处可见。
离村民文化广场不远,有一栋三层小楼,墙壁颜色深浅不一,这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的家。这里40年前是一间茅草屋,上世纪80年代盖起了平房,此后几乎每十年,房子就加盖一层。
“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当年亲手起草生死契的严宏昌坐在宽敞的客厅里回忆。
1978年冬夜,小岗人托孤求生、立誓为盟,在一张破损褶皱的薄纸片上,按上18枚鲜红手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如今,这张10多厘米见方的纸片,作为改革开放的珍贵物证,静静陈列在国家博物馆。
“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当年农家”院落的大包干签字室时这样称赞。他察看当年的茅草屋,了解当年农户们商量搞大包干在这里签字的场景,叮嘱要好好记住这段历史。
今昔对比,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考察中深有感触地说: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18枚红手印,见证了一段艰辛的岁月。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大包干”之前小岗人讨饭所唱的凤阳花鼓词,真实反映了那时的生活状况。
小岗的贫困,正是当时中国的缩影。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关键抉择,往往随着时间推移,其重大的意义愈发凸显。
按下红手印的18户农民当时不会意识到,他们的抉择其实触碰到一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包干到户”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释放了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生产力。
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13.3万斤,是前十余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穷思变,变则通,这是改革蕴藏的既深奥又简单的道理。
小岗是缩影,1978年的中国也在探索前进的方向。
这一年,中国派出了多个代表团到国外访问考察。在西欧,他们看到时速达100公里的高速公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年10月,邓小平在日本访问时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
他说了一番让人铭记至今的话语: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
要快,要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步伐;
要变,要寻找到适合发展的道路。
从当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科学的春天”,到5月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全国上下展开一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中国发生的这一切,校正着历史的航向。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历史的走向,总是隽永深长——
在小岗农民按红手印的那个冬天,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从此开启。
历史转折的来临,背后已承受蓄势已久的推力。
在小岗人按下红手印前后,四川、甘肃、河南等多地农民也在想方设法摆脱体制痼疾,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安徽,凤阳县马湖公社实行“包产到组”,来安县、天长县一些公社建立“联产计酬”等责任制,肥西县山南公社小井庄干脆把地分到各户“先干一年再说”……
人民是改革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共产党则是改革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小岗改革的火种得以幸存,得益于当时安徽省委的支持,特别是党中央的肯定!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小岗村民文化广场上,一本摊开的《邓小平文选》雕塑镌刻着这一讲话。
正是这一首肯,让始于小岗的大包干之火,迅速以燎原之势燃遍全国。
全国各地的人们蜂拥到凤阳学习“大包干”:没有地方睡,只能在教室打地铺;接待不过来,只能在县大礼堂重复播放录像带。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800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冰河解封,大地开化。
中国改革从农村起步,向城市延伸。农民工进城、个体户、企业承包经营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对外开放、特区设立等重大举措不断推出……改革开放凝聚起最广大的共识,激发出亿万人的活力,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受小岗等农村改革的故事感染,词作家陈晓光和作曲家施光南在1981年创作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唱出了改革开放的朝气,也道出亿万人民的心声。
“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改革就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穿越时空,一脉相承。
2004年,被选派到小岗任村党委第一书记的“省城干部”沈浩带领小岗推进改革发展致富,让小岗的面貌又变了个样,人气大振。当他两次任职将满时,小岗村民两次按下红手印“请愿”沈浩连任。
任职6年,沈浩为小岗发展鞠躬尽瘁——2009年11月6日,年仅45岁的他因积劳成疾而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小岗村。
噙满泪水的小岗人又一次按下红手印,请求将沈书记永远“留”在小岗。
如今,在小岗村东北一隅的陵园内,沈浩安息在苍松翠柏之间,和他深爱的土地、牵挂的小岗融合在一起。
从按红手印首创“大包干”,到三次按红手印留住“沈书记”——这四次红手印,感天动地、气壮山河,是党心民心团结一心、持续开创改革新局的最好见证。
“小岗村每个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都离不开党的指引!”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老村委会主任关友江深情地说。
回望40年历史风云,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梦想和改革的力量始终汇聚在一起。
肇始于小岗,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亿万人民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改革的方向、历史的宣示,也是人民的选择。
“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恰如撬动历史的支点,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神州大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摘自歌曲《春天的故事》
2018年,一条停靠“凤阳小岗”附近的高铁进入勘察准备阶段。这个闻名遐迩的小村庄,将有更让人向往的远方。
路的变迁,让人百感交集。
“大包干”之前,这里羊肠小道蜿蜒逼仄、泥泞不堪。
1982年,小岗村民们“分段承包”,每户人家各修一段路,村里有了第一条像样的土路。
1994年,土路改建成沙石路。
1997年,第一条水泥公路友谊大道诞生。
2008年,村内标志性的改革大道正式通车。
小岗之路,就是中国改革之路。
“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这样感慨。
40年来,路似守望者,目睹着亿万中国人沿着改革开放的大道阔步前行,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奔向强起来。
冲破僵化思想桎梏,改革开放释放出空前发展动力——
1983年,“大包干”后第五年,严宏昌一家七口年收粮达到2万多斤,吃饱肚子不再是问题。严宏昌特意去了趟浙江农村,发现那里一些义乌人已开始摇着拨浪鼓,用“鸡毛换糖”等方式发展起经济、办起企业。
“他们有拨浪鼓,我们有凤阳花鼓!”严宏昌带回了塑料切割机,投资5万元办起了小岗村第一家塑料加工厂。
几乎同时,距离小岗250余公里的江边小城——安徽芜湖,年广久经营的“傻子瓜子”已很红火,但也陷入了争议中。
这件事惊动了邓小平,他三次点名相挺,“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
1979年,首钢成为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采用利润递增包干制的重大试点;1980年,卖纽扣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到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被思想禁锢和计划经济压抑已久的活力和创造力一旦释放,无数个“年广久”就汇成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洪流。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思想一旦解放,封闭国门随之打开。
就在小岗村按下“大包干”红手印的第二年,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创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当年喊出“效率就是生命”“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人真实感觉到中国要大踏步实现富强的急切!
如今的深圳,已从当年一个边陲渔村发展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创新大都市,GDP规模已与香港相当。与当年很多人通过深圳大规模“逃港”形成反差的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香港人来深圳“圆梦”。
2018年初,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存在30多年的深圳特区管理线,深圳特区一体化发展迎来新的起点。“改革已更多从有形转为无形,特区已从个别转为普遍,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新境界。”有观察人士如此评点。
历史,以这种令人感慨万千的方式,奔涌向前。
从小岗到芜湖,从义乌到深圳……40年来,改革开放大潮滚滚向前,一个个村庄、一家家企业、一座座城市变化了模样。
“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如此表示。
今天的小岗,已从当初一百多人的生产队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名村,在十年前区划调整后,小岗行政村已现辖23个村民组,有4173名村民;可耕种面积从当年的500余亩扩展到1.45万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当年22元增长到2017年的18106元。
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十”跃升为“世界第二”,从“濒临崩溃”变为“世界引擎”,GDP已突破80万亿元。外汇储备当时不足2亿美元,如今已达3万多亿美元,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从当年电视、汽车等消费品少得可怜到如今网购消费成全球之首,高铁、共享单车国际驰名……一个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谱写出一曲气魄宏大的壮丽史诗。
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展开,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
凤画,凤阳的一张名片。画中凤凰“九尾十八翅”,聚集百鸟之长,少一尾、一翅都不行。
“改革开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全面进步。”在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看来,只有“九尾十八翅”同频共振,社会主义这只金凤凰才能振翅高飞。
随着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小岗人也开始挖掘自己的文化潜力。
小岗人已干起了红色旅游,把村里仅存的一套相对完整,附带井台、猪圈的茅草屋,改建成“当年农家”旅游点。总投资300万元、占地面积30亩的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已于2005年落成。
沈浩纪念馆、村民文化广场、百亩葡萄示范园等“红色符号”和生态景区相结合的旅游线路,让这个小村庄跻身国家4A级景区,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来探访“改革第一村”的新貌,汲取改革的精神。
从当年为了吃饱饭而奋斗,到今天期盼有更清新的空气、更美的山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改革发展理念也在深刻变化。
距离小岗近40公里有一座凤凰山,明朝年间中都城就建于此山之阳,故名“凤阳”。由于当地长期开山取石造成山体千疮百孔,成了连鸟儿都无处落脚的荒地。
“生态还凤阳,凤凰重振翅。”近年来,凤阳县下决心停止采石行为,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把凤凰山打造成风景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园。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改革的重要一“翅”。
“80后”杨越岭,是小岗村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2009年,当他毅然决然辞掉城里工作,和妻子一起回到家乡创业时,友谊大道旁建的幼儿园已是欢声笑语,小学里书声琅琅;2013年,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小岗建起来。如今,小岗每年都有十几个孩子考上大学,前几年还出了博士。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如同小岗不断拓展的改革足印,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40年来,改革开放大潮波澜壮阔,各领域改革全方位推进,释放出无穷的活力。
中国像一个磁场充满吸引力,类似哈佛8位博士齐归合肥科学岛创业的事例并非个案,这种“凤还巢”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改革开放以来,在我的眼里是几百年来中国历史最好的一段……”1984年下海办企业的柳传志,在《写给一百年后人们的信》中如此写道。
百折不挠勇向前,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勇气——
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1993年,作为“岗二代”的严宏昌之子严余山、严金昌之子严德双、关友江之子关正景相约到广东东莞打工,一到便被城市里矗立的高楼大厦、夜色中闪烁的霓虹灯所震惊,“这是小岗人没看到的景象,深深感觉我们落后了!”
在首创“大包干”后,小岗村在一段时间里的经济发展却滞后了,村民增收乏力,被称为“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
前些年,小岗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产值仅为华西村的3%、南街村的6.4%,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感觉,小岗与别的村庄相比并无特别之处。
小岗立足“农”字,但也要试水办企业!
严余山试图续写他父亲当年的“创业梦”——这位凭借打工自学创出多项专利技术、在上海等地办厂经商的“岗二代”,回村办企业却遭遇“滑铁卢”:2000年后投资的瓶盖厂、电表厂接连夭折,50万元投资变成了一堆不到两千元的破铜烂铁,“我当时还不知道有‘投资环境’这四个字”。
严余山失望离乡。
其实,何止小岗。放眼全国,改革从来都是在破解难题中前行,尽管一路羁绊一路挑战,但除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小岗从一度迷茫中奋起,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特别是在以第一书记沈浩为代表的村两委直接带领下,小岗人发扬“大包干”精神,再度开启改革新局面。
2015年7月8日,16户小岗村村民代表领到红灿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拉开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序幕。
从“红手印”到“红证书”,小岗又一次成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当年土地由“合”到“分”,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40年后,土地由“分”到“合”,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小岗60%以上的土地已实现流转。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确权发证试点、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以种粮大户程夕兵名字命名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正在试点……近年来,小岗持续担当全省的农村改革探索先锋。
小岗产业经济也在崛起。5平方公里的小岗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小岗村品牌等无形资产评估入股小岗创新发展公司,设立4亿元的“小岗徽银现代农业改革支持基金”……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岗村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自2016年实施“三年大变样”行动后,小岗迎来快速改革发展期,2017年小岗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严余山又回来了,成为首个入选小岗村党委的“岗二代”。他说,现在最大心愿就是“冲刺全面小康”。
“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中国“再出发”,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行,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摘自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梦想与改革,始终相伴而行。
小岗村党委委员严余山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插图版小岗村旅游总体规划,一个现代田园化的小岗正在紧锣密鼓布局。
“改革标志,幸福小岗”是未来的形象定位:“国家5A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国内知名特色小镇、皖北乡村旅游典范”是小岗的发展目标。在现有红色景点基础上,小岗还将建设一批特色民宿和“大包干田园”等观光休闲农业。
这是小岗村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蓝图,也是小岗人眼下正忙活的“大事”,要以“让人眼前一亮”的面貌,来迎接按红手印40周年的纪念日,希望各地的人都来小岗“走一走,看一看”。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力探索、接续奋进的关键之年。
小岗,如同迈入新时代中国的缩影,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蓄势再出发,扬帆新启航。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360个重大改革方案、1500多项改革举措推出并落地生根,各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拔地而起,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2017年10月25日,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话语掷地有声。
这坚信,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
这宣示,发出了迈入新时代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豪迈动员。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由人民来“阅卷”的新赶考——
2017年10月18日,“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一家人在自家开办的饭店里观看十九大开幕会。
“总书记的报告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我对流转土地更加放心了,可以甩开膀子搞农家乐。”流转了全部土地、从事第三产业的严金昌,听到习总书记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时格外振奋,“准备在后院空地上再建一栋三层小楼,建特色民宿,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事业,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标准,这就是小岗精神的实质所在,也是新时代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的价值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生动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秉承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和执政情怀。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2016年7月21日,距离小岗村100余公里远的天长市迎来一位特殊客人——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他来这里考察一项“破解世界性难题”的改革。
在这里,村民有“签约村医”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签约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建立以市公立医院为龙头涵盖全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共同体”,村民可以共享全市医疗资源,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医学专家出身的金墉感叹:“安徽医改进展令人振奋”,不仅在中国具有推广意义,而且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从强调“物质增长”到注重“公平正义”,从“以GDP论英雄”到更在意“环境生态”……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今天,民心所望就是改革所向。
“40年前改革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今天的改革是解决‘优不优’的问题。”安徽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王飞表示,迈入新时代,就要对人民的新期待有更为前瞻性的把握和认知。
这是依然要过“娄山关”和“腊子口”的新长征——
穿越革命和建设的洪流,激荡改革与开放的风云,按照“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中国这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如今正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进。
行百里者半九十。正如登顶前可能遭遇陡坡,离目标越近越要攻坚克难。
“一切不触及矛盾、不解决问题的改革,都是形式主义。”小岗所在的安徽滁州被誉为“改革之乡”,市委书记张祥安快人快语。
有的城市中曾有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道路上的垃圾归环卫部门管,个别不负责任的工人把垃圾扫进下水道;下水道又归市政部门管,结果垃圾挖出后堆到绿化带上;绿化带则归园林绿化部门管,垃圾又被重新清理到道路上……
深水区的改革,就是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打破各自为政的利益藩篱。
滁州市近年来把农委、食药监、质监等各家都相近的检验检测业务整合集中。但“一合激起千层浪”,有的“上级婆婆”不干了,直接发函警告地方“如果撤去机构,今后停止项目支持”。“原有的牌子不摘,人和机构简化合并”——压力之下,滁州这样“应招”。
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今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大。
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并提醒在新征程上“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这是凝聚力量、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的再出发——
春华秋实,四季轮替。
小岗4300亩示范田里的新麦,经历了冬雪的滋润,蓄势迎接新春的到来。
“不少有本事的年轻人在外不想回来,主要因素还在于村里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吸引!”
“沈浩书记走了,但给村里留下了他的足印!我们呢?”
……
2018年元旦后,“小岗青年创业交流”微信群里,展开了一场颇有火药味的讨论。
这个30多人的微信群是主抓青年工作的严余山建的,群里有小岗18位青年创业之星,还有远在上海、北京等地工作的“有想法有思路”年轻人,希望能为小岗新一轮的发展增砖添瓦。
在他们看来,改革开放40周年是对小岗一次审视,也是一次考验。
“父辈们的大包干解放了生产力,掀起了改革浪潮,今天怎样继承发扬小岗精神,如何再出发?”这是年轻人发出的小岗之问,也是当下中国的时代之问。
历史的契机,等待我们把握。
今天的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拥有以往从未有过的物质条件和机制优势,也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给人启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今天的新长征,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小岗村旁,有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河,它汇入淮河,浩荡东去,奔向大海。
改革大潮奔腾不息。今天的小岗村如同迈入新时代的中国一样,向着新航程扬帆奋进……
(记者王正忠、张旭东、杨玉华、熊争艳、张紫赟、陈诺)
新华社安徽小岗2月23日电
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从深圳发展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一座城市,高度浓缩一个时代精华;
一个政党,引领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如同施展了法术,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奇迹般崛起于中国南方,绽放夺目光彩。
什么造就了深圳?
是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活力,让深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激情的岁月——追忆历史激荡与争锋,深圳近40年梦幻般的崛起,用铁一般的事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觉醒,印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位于深圳南头半岛的前海,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近5年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者。
“就是要到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选择广东,首站即来到深圳前海。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这片改革前沿地,习近平总书记向世人宣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念。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在迎来改革开放40年的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又明确提出“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改革开放,是深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因”,也是读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命运伟大转变的“密码”。
前海与蛇口分居深圳南头半岛两侧,历史在这里激荡交汇——
39年前,建港填海的“开山炮”率先在蛇口炸响,诞生于晚清洋务运动中的百年招商局,创办了第一个出口工业加工区,成为经济特区创立的探路者;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把靠近香港的深圳镇作为城市的名字,意味着它从诞生之初就要对标香港,对标国际一流城市。
1979年4月,广东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
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回望革命战争年代,陕甘宁特区犹如精神灯塔,为夺取革命胜利、建设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特区精神穿越时空、一脉相承,改革之火燃遍神州,大地处处万物复苏。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有外电惊叹道:“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历史的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4年,邓小平首次来到深圳,为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这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小岗到深圳,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边,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祖国大江南北;
这是令人振奋的时代——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设立后,1984年宣布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1988年海南改制为省并划定为经济特区,1990年宣布开发浦东……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特区,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
经济特区的尝试率先在蛇口工业区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疾行。时任蛇口工业区负责人的袁庚在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学时如此表示:黄埔军校是“不革命者不入此门”,这里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门!”
继蛇口工业区之后,罗湖区也打响了战役,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全面铺开。1985年上半年,罗湖城区已建起60栋18层以上的高层楼宇,当年底竣工的国贸大厦,更是以“三天一层楼”刷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
“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给中国带来了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截至当年,共建立了包括339个市县、3亿多人口、50万平方公里的对外开放地区,打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价。
铁一般的事实,昭示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生产力得到如此大的释放。深圳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已与曾经差距无比巨大的香港相当。与当年的“逃港潮”形成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如今选择在深圳创业定居。
城市面貌翻天覆地变化。深圳当初最高楼仅有3层,如今超过100米以上摩天大楼已有近1000栋,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拥有近千座公园、被誉为“公园之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过去5年,深圳GDP年均增长9.2%,跻身全球城市30强,不断在高质量发展中发力,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百姓福祉稳步改善,城市文明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特质更加凸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部深圳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掀起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大潮的实践明证;
一部深圳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写照。
此时此刻,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深圳、回望中国这段不凡历程,更加深切体会到改革开放对于迈入新时代的中国,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深远的未来昭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既是时代的宣示,更是人民的心声。
壮阔的历程——从“深圳速度”到“中国高度”,这座在南海之滨拔地而起的城市不断书写时代传奇,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不竭动力
夜幕降临,沿着深南大道行驶,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招商银行总部、腾讯大厦……一路高楼林立,流光溢彩,整个城市犹如铺展开的一幅缤纷画卷,勾勒出美丽的天际线。
这条25.6公里长的大道,是深圳的坐标轴,建设历程也折射着这座城市发展的时间轴——
1980年,第一段修通的深南大道全长仅2.1公里,7米宽的路只够两辆车并行,但这已经是当时特区最长的路;
1982年到1984年底,第一次扩建工程完工,路拓宽到50米;1987年,中间的铁路用高架桥托起,6.8公里长的深南大道被深圳人自豪地称作“十里长街”;
1992年,深南大道拓宽至135米;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大道两侧增加了灌木、乔木等上百种植物,呈现园林景观;
2018年,深圳推出景观照明提升行动,夜晚的深南大道华灯璀璨,魅力动人。
这条路见证着深圳的光荣梦想,昭示着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业的香港青年张龙华,三个星期就拿到了营业执照,总部在香港的公司因此迅速融到1000万港元。
对张龙华来讲,这里有着浓郁的创业创新氛围,前海不断改革的步伐,可以让创业潜力加倍释放。
如果说,“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曾让深圳闻名全国,那么追求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活力越来越让这座城市扬名世界。
今天,人们谈论深圳,早已不再是“三来一补”“贴牌加工”“模拟仿制”,而是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圳以标志性的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宏大叙事中的最新注脚。
深圳何以成为创新之都?
曾有人这样比喻,创新仿佛是盛开的美丽花朵,需要充足的阳光雨露、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而发展环境的营造,归根到底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理念的更新。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成立初期,提出自办微波通讯,被痛斥为“胆大包天”;因为员工缺少粮食配额,希望通过外汇储备自购粮食,也被批评为“异想天开”。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底,这个巨型标语牌矗立在了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这一口号出现在35周年国庆游行的彩车上,传遍神州大地,被亿万中国人叫响。
在石破天惊中实现突进,在敢为人先中寻求突破,特区的“特”就体现在“闯”上——
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开业、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近40年里,深圳创出约一千个“国内第一”。
在创立早期阶段,深圳通过“闯”,率先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以拓荒牛精神突破盘根错节的旧体制束缚,到1985年底,深圳工业总产值从1979年的6061万元迅速增长到24.12亿元,并向全国输出理念与经验。
率先引领、争取主动的改革精神一以贯之:2000年率先从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2008年率先布局生物技术、新能源、互联网等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率先布局新一代存储处理技术、新材料等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率先培育生命健康、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
“没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没有敢闯敢试的勇气,没有冲破体制的创新,不可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今天的深圳,中国就不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过九旬、曾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说。
坚持市场化为导向,这是深圳乃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充满活力的奥秘。
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已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1987年深圳出口总额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三、1988年跃居第二;自1993年起,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年居全国第一位。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后,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改革实施的前两年,深圳商事主体总量由不足100万户,迅速达到215万户,增量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总量。此后,这一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创新创业的市场活力空前迸发。
改革再推进,创新无止境。
2018年2月,深圳又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其中126个政策点均是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来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以广阔胸怀接轨国际拥抱世界,深圳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率先打开国门搞建设,深圳抢抓“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聚全球资源为我所用。
“深圳的土地资源有限、淡水也是买来的,也没有矿产资源,高校也不多,深圳发展到今天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深圳最大无形资源和最大的软实力,它像一块磁石,把所有资源都吸引过来。”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杨立勋深有感慨说。
一批批海归人才来到深圳创新创业——由5位杜克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校归国博士组建的光启,目前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申请量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86%;
一批批深圳本土培养的企业茁壮成长——1999年深圳首届高交会,28岁的马化腾融到了220万美元,腾讯公司就此不断腾跃,2012年全年营收438亿元,2017年达到2377亿元,2018年微信全球用户突破10亿。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这样解释当初为何选择深圳:1987年这里出台的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就不会创建华为。
任正非如今称:华为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在他看来,国家会更加开放,企业能够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公平竞争,坚持法治化、市场化的道路,就能托起企业的理想和梦想。
有了市场,梦想就会照进现实。
今天的深圳,已成为一座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都市,拥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2017年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50%左右,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改革开放,释放出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深圳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的心血和付出。
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招工,郑艳萍等几百名年轻姑娘分别从韶关、汕头等地来到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1989年的百万民工“南下潮”,更是让深圳成为外来工聚集最早、最多的城市。来自梅县的打工妹安子,在1992年写下了中国首部打工纪实小说《青春驿站》,记录了这段深圳火热的打工历史。
“我要向你们鞠躬!”2007年,郑艳萍等凯达姐妹登门探望袁庚,这位90岁的老人取下帽子,向第一代打工妹深深鞠躬,对特区建设者致敬。
还有来自福建福清的陈华瑞,他在深圳一家工厂打工,“除了清扫厕所的事情没有干过,其他的事都做过”。1993年,他抓住机遇创办企业。当年21人的公司,发展至今已是拥有1500多名员工,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他也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和郑艳萍、陈华瑞一样,深圳许多老一代建设者和外来工都终身难忘那段岁月:“我们改变了深圳,深圳也改变了我们。”
对于建设者的贡献,深圳铭刻在心——1984年,深圳市委大院门前为深圳的拓荒者立起“孺子牛”铜雕;2008年,深圳建起“劳务工博物馆”。
1999年辞职从事创作油画的谢非来到深圳大芬村,几年后他被作为特殊人才引入深圳,落了户口,从打工者成为了一名深圳人。
他精心创作了一幅描绘深圳变迁的油画来纪念改革开放40年。他说:“画的是城市的变化,也是我的生活。”
奋进新时代——高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在新的起点上构建新格局,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范例,续写改革开放新史诗
这是全新的时代方位,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推进改革开放——
从深圳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正不断出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正式印发、香港与深圳共同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不断推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湾区城市群间的创新联动、融合发展正迎来更多支撑,这里群星璀璨,连城一片。
从深圳放眼全中国,更开放、国际化的中国城市群,正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对标2035年发展目标的深圳新规划正紧锣密鼓编制,新时代的雄安城正进入新一轮规划建设实施阶段,北京总体规划明确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海计划到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城市”阵营将迎来更多中国身影。
从深圳放眼全世界,经济特区经验正为国外特区建设带来有益参考。此时此刻,一波又一波来访的海外人士正在深圳“取经”,寻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密码;在5月底,一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专题会议将在深圳召开,与会人士将分享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为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是全新的改革理念,新时代的中国吹响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
改革开放以来,从产值看我国一些知名企业虽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在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方面,我国自主研发能力仍有一些短板。
加强原始创新,深圳开启创新驱动再出发。
2017年4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布莱恩·科比尔卡领衔的两个实验室,落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如今,这种由诺奖科学家组建的实验室,在深圳已有5家。
“我们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坚持打基础、谋长远,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狠抓以科学仪器、工业母机、核心芯片、关键零部件等为重点的核心技术攻关。”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
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作为全国一线超大城市,深圳却是空间、资源、环境容量小市,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土地面积最小。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一直是深圳发展的主要矛盾。
深圳努力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创新发展之路,高附加值、绿色、低能耗,已成为产业筛选和行业拓展的关键词。2017年,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10左右,“深圳蓝”成为城市名片。
河流污染是当前深圳最大的环境问题。深圳已全面推行四级河长制,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2017年投入财政200多亿元,计划今年再投入336亿元,推动深圳水环境转变,真正实现蓝天碧水绿地。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事业,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这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价值指向。
深圳的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起步晚,已成为制约城市竞争力的短板。为了补课,深圳一方面加大了财政投入,新办学校和医院,另一方面也向全球教育和医疗人才抛出橄榄枝。
这是全新的精神状态,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将改革进行到底——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实干家。”
……
面对新形势、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步入新时代的经济特区提出了要求——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寻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
“进入新时代,我们奋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在新起点上再创改革新局,把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对走实走好。”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说。
深圳,这座平均人口年龄仅有32.5岁的年轻城市,也正以饱满的活力拥抱新的时代。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当年在蛇口叫响的口号,在新时代里依然适用。秉承改革尖兵的初心,我们要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表示。
在前海,由333个集装箱搭建而成的前海管理局办公地格外抢眼。
工作条件虽然相对简陋,但丝毫不影响前海人奋斗的精神状态。
5年间,前海从一片滩涂起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前海模式”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58项,全国首创或领先133项,2017年前海实现税收收入344.98亿元,目前已拥有7家独角兽企业。
“人们对新一轮改革的热情、预期、期盼,犹如经济特区刚成立之时。”深圳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说,前海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担当和智慧,续写“深圳奇迹”,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新的经验。
岁月更替,改革精神一脉相承。
从种田到“种房”,再到“种高科技企业”,富裕起来的南岭村设立起国内首个村集体经济的创投基金,由老旧工业厂房改建的1983创意小镇也正式投入运营,南岭村的转型跨度之大超乎不少村民想象,一些人感觉心里不踏实。
“特区精神就是敢闯敢试。”从退休老书记张伟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说:“不能走老路,新一代年轻人就要有开创转型发展新时代的决心和信心!”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
从南岭村南望是著名的罗湖桥。一百多年前,作为首批留学生归国的詹天佑修建铁路立志报国,由他担任顾问修建的广九铁路,跨越罗湖桥通往香港。如今,百年罗湖桥依然,连接深圳到香港的,已然是风驰电掣的高铁……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
有“神州第一口岸”之称的罗湖口岸,往来人流如织;罗湖桥下,饱经沧桑的深圳河滚滚汇入伶仃洋。放眼远望,新时代的中国正掀起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蔡国兆、张旭东、何雨欣、彭勇、孙飞)
新华社深圳5月20日电
浦东启示录:“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这里,办公司,只跑一趟,3天办结;开饭店,当天即可拿到餐饮许可证。
这里,127个创新事项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制度创新成果,被复制推广到全国。
这里,一批涵盖投资、贸易、金融、政府职能转变诸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核心制度得以创设,领风气之先。
这里是浦东,这里是上海!
这里是改革开放前沿窗口,这里是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
壮哉东方潮,28年浦东矢志不渝,“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书写了举世瞩目的壮丽史诗。
奋进新时代,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只争朝夕,打造全国新一轮全面开放的新高地,致力于成为配置全球资源的亚太门户、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支撑。
“把企业服务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
上海浦东新区合欢路2号,坐落着一幢灰色简约的建筑,繁忙的人流证明了它的“不一般”。从国企、私企,再到外企,无论要办理怎样的行政事务,都能在这座浦东企业服务中心的大楼里找到对应窗口,“一次办成”。
记者前往浦东企业服务中心的当天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二,从事餐饮行业的许先生坐在办事窗口前,与工作人员交流。在进行细节确认后,他盖上印章,企业变更事项便办理完成。“上周五我在网上申请了,今天来这里办,估计本周就能现场审核完。特方便!”
上海益昊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薛先生前来为车辆增加挂牌营运证。他并未提前在网上预约,而是带齐证件直接来现场。他告诉记者,这些综合窗口,各种业务都可以办,“服务效率很高”。
记者看到,办事大厅里还有很多企业主。在这里,一个综合窗口就能解决各种问题,发证过程不再漫长,这里还建立了“找茬”、“窗口无否决权”、主题套餐等各种机制,窗口人员只有说“行”的权力,没有说“不行”的权力。
用浦东新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行政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的话来说,就是要“把企业服务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他介绍称,原来分别在99个窗口分别办理16个审批部门、129个审批事项,现在向每个窗口综合办理转变。327项网上涉企事项已实现全覆盖,“全程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的占52.9%,“窗口只跑一次”的占47.1%。截至6月底,办件总量达14万件,“一网通办”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了85%。
这样便捷的流程,跨国企业再熟悉不过。乔治费歇尔精密机床(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陈以祥对记者表示,未来计划将事业重心转移至浦东新区,原因是这里的商检便利措施、贸易便利性成本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小小窗口,见证着浦东新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进程。一路走来,“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发证”、“一张大表,只跑一次”等模式不断提高着办事效率。办事高效、方便,是多位企业主的共同赞美。
欧莱雅公司亚太区产品安全与法规部门负责人涂春怡对记者表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浦东“非特”备案在流程上进行了创新。新流程中,备案后生成备案凭证,企业即可开展产品进口及销售,相比原来起码节省了3个月的时间。
“试点实施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地方政府在‘放管服’改革以及推进浦东试点工作顺利展开上所做的努力。”她表示。
“证照分离”
推动商事制度改革纵深推进
如此令企业满意的营商环境并非一蹴而就。
在率先探索“先照后证”的改革过程中,浦东认识到,光靠“多证合一”解决不了“先照后证”改革后企业依旧“准入不准营”的问题,必须进行更彻底的改革。2015年12月,国务院发文同意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对116项审批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此后的3年,浦东迎来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率先走出了一条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的改革新路。
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于2017年1月4日正式开业,成为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政策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首个案例。得益于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准入改为备案制,该公司从注册登记、筹建到正式开业历时仅3个月,极大地方便了其经营业务的开展。
今年1月底,这样的探索再进一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浦东新区开展新一批10个领域47项改革试点,按照全覆盖改革要求,在全面优化准入的基础上,分层分类推进“116+47”项以外事项改革。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管捍东介绍,在浦东全区21个监管部门、108个行业(领域)探索实践“六个双”政府综合监管机制(即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为“证照分离”改革保驾护航,助力初步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府监管闭环。
市场主体活力因此被充分激发,办了证、缴了税的活跃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据税务部门统计数据,2016年和2017年,浦东新区各类纳税主体分别增加4.9万户和5.9万户,和2015年4.6万户相比分别增长9%和29%。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表示,“证照分离”改革是国务院专门交给浦东新区的重点改革任务,解决“先照后证”改革后的“办证难”、“准营难”问题,是一项“放管服”的重大改革。
而试点“证照分离”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带出一系列可以供外界参考的商事制度,例如企业年报公示和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支付宝APP预约企业注册服务、允许自贸区内律师事务所将其办公场所作为企业住所登记、创建窗口服务无否决权快速反应机制等。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分析称,浦东“放管服”改革的现实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活力;二是为企业提供便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提高了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协同性,如工商管理、质量检验、药食检等政府部门的“三合一”改革实践在全国机构改革中得到了推广。
打造新一轮全面开放新高地
成功经验被一批批复制到全国各地。
2017年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其他10个自贸区和具备条件的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新区等地区,复制推广浦东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经验。
一个月后,商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在全国推广浦东新区“六个双”政府综合监管机制创新经验。
“做国家的试验田,不做地方的自留地”“做苗圃,不做盆景”,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探索了新形势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路径,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迄今,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有127个创新事项以及“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制度创新系列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在投资、贸易、金融和政府职能转变四个领域,一批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率先创设,“试验田”里遍开制度之花。
上海亿通国际总经理助理刘红见证着浦东与世界联通的故事。走进亿通这家为建设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大楼,可见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货物申报数、船舶申报数、在线用户数等各种上海口岸数据。“从前货物到港后一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进入仓库,而现在,两到三天就能进入自贸区仓库。”刘红表示。
这样的高度联通对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7月出台的“上海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就包括营造高效便捷的货物和服务进口贸易环境,覆盖探索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及在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增加“通关+物流”功能,实现从抵港到提离的全程可视化等内容。
从外高桥港区出发,抵近海,通远洋。这里连接起欧亚大陆桥与太平洋海运,是“一带一路”海陆双向开放的重要枢纽。
这里,正落子一盘大棋: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上海全市,联动周边,服务全国,辐射亚太,联通全球。
这里,孕育着更宏大的梦: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为全国新一轮全面开放的新高地、配置全球资源的亚太门户,成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支撑。
来源:上海证券报,2018-09-18
千帆逐春潮奋进新时代——从博鳌亚洲论坛感受中国改革开放
太平洋西岸,南海之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盛大启幕。
习近平主席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
世界瞩目“博鳌时间”。从传统渔业小镇到知名外交小镇,博鳌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性跨越。
处在新的历史方位的中国如何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为亚洲乃至世界发展贡献更大的引领力量,全球期待中国声音。
春潮涌动,千帆竞技。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激荡百年的民族复兴梦想必将在改革开放新进程中得以实现,让繁荣发展的世界更加美好。
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40年改革开放在世界舞台上书写中国奇迹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按下的18枚鲜红手印、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的历史一刻、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现场……
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长廊两侧,主题为“新时代新征程”的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视觉展吸引中外嘉宾纷纷驻足。
30多米的长廊如一条时光隧道,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将中国改革开放中难忘的历史瞬间定格在世界面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习近平今年初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令人热血沸腾。
40年风雨征程,改革开放创造了令世界赞叹的“中国奇迹”——
一分钟,26人走上工作岗位;一分钟,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递;一分钟,333万元投入研究和试验;一分钟,“复兴号”前进5833米……
每一分钟里展现的“中国速度”,折射40年来神州大地的历史性变迁。
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达9.5%,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8%增至15%左右。即便近五年增速放缓,经济依然年均增长7.1%,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在人类经济史上,还不曾有任何国家或地区有这么高速的经济增长,而且维持如此长的时间。”出席论坛的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40年前中国大陆人均GDP只有155美元,排名全球倒数第三;40年后这个数字超过8800美元,跻身中等偏上收入行列。
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成为强国富民的不竭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脱贫减贫成就举世瞩目。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每年超过1300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以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上世纪80年代就曾到过中国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现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和减贫,对全球经济发展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借鉴。
40年昂首阔步,改革开放重塑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角色——
来自各国的2000多位各界嘉宾汇聚一堂,聚光灯下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凸显中国非同一般的国际影响力。
今天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29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57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在国内会晤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约300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频密的外交日程,标注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崭新坐标。
倡导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联合国大会首次在决议中写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主张,为改革和优化全球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等诸多国际组织文件中,显示出这一理念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3年前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出的铿锵之声,正在全球产生日益广泛的回响。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动力,为世界作出新贡献
4月的海南三亚南田农场,丰收的气息在漫山遍野的芒果园中26年来,靠砍胶种果和旅游脱贫,空前力度的自我革命推动南田农场实现从海南最差到最富农场的大跨越。
“改革永远在路上。”63岁的南田农场负责人彭隆荣说,改革新起点上的南田,正向着“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奋进。
“改革开放是发展海南的关键一招。”出席论坛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同样,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关系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抉择。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息。
今天的中国,正置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爬坡过坎,时不我待。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的话,吹响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进军号。
今天的中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唯有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实。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会为世界各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中国发展经过量的积累进入质的提升阶段,正开启“海阔凭鱼跃”的宽广空间;同时,全球的目光正在东移,中国风景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憧憬。
“深处全球改革浪潮中,谁能趁势把握改革先机,就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肯特·凯尔德在论坛上说。
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
论坛年会围绕“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开放的亚洲”“创新”“改革再出发”四大板块,安排了60多场正式讨论,议题设置透露诸多“中国机遇”。
与会嘉宾一个明显的共识是,“一带一路”倡议如大鹏展开的双翼,不仅深化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带动各国比翼齐飞。
“荷兰企业对与中国做生意态度积极。荷兰已为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做好准备。”率领165家荷兰企业和智库机构来华的荷兰首相马克·吕特告诉记者,上个月一趟直达货运列车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出发奔赴中国义乌,成为“荷中关系加强的又一象征”。
今天的中国,仍面临转型关键期的诸多挑战。唯有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放眼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黑天鹅”“灰犀牛”不时冒头;环顾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任务艰巨……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4月2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
“只有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真正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才能破解深层次的利益矛盾,破除积存多年的顽症痼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迟福林说。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奋力书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逐梦未来,靠什么劈波斩浪、奋楫扬帆?
“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今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的话掷地有声。
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实施,三大攻坚战打响,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的改革开放阔步前行,为蓝图变为现实凝聚起不竭的动力。
新起点上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要以“奋斗者”的姿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
4月6日,博鳌镇南强村举行“艺术+”美丽乡村落成仪式。
这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华侨之乡,经过改造升级,一改昔日的破落面貌,实现华丽转身,村民共享建设成果,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半年时间村庄面貌大变样,靠的是镇村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博鳌镇党委书记冯琼说。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补齐重大制度短板,着力抓好改革任务落实……新起点上中国改革开放更精准发力,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
新起点上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闯关夺隘——
国企国资、垄断行业、产权保护、财税金融、乡村振兴、社会保障……一系列关键领域改革向深水推进,新起点上中国用实际行动昭示更坚定的改革开放决心。
“久久为功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旅游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金融服务业、海洋产业等十二个产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决不让海南变成房地产加工厂……”论坛上,海南省省长沈晓明的发言彰显出而立之年海南特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有力行动。
新起点上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必须敞开胸怀,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5年前,习近平在博鳌发出“中国将坚定支持亚洲地区对其他地区的开放合作”的有力声音,给世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3年前,同样在博鳌,习近平向世界重申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介绍,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主席将就进一步推动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鲜明发出中国声音,阐明中国立场。
“历史已经证明,本国优先和贸易保护主义,最终指向一定是倒退而非发展。”出席论坛的韩国贸易协会会长金荣柱说,亚洲发展奇迹的创造离不开开放和创新,中国通过坚持开放和创新铸造发展奇迹,中国的成功正不断为世界提供全新发展借鉴。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弄潮儿能永立潮头。
南海之滨,潮平海阔。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东屿岛,像一只游向大海的巨鳌,向太平洋张开双臂。中国潮与世界潮交融激荡,共同谱写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
(新华社记者韩洁、谭谟晓、赵叶苹)
新华社海南博鳌4月9日电
爱拼会赢,做“世界第一等”——晋江企业家群像扫描
他们是一群爱拼会赢的企业家,面对一穷二白的境况,不服输、不认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敢闯敢拼。
他们是一群不忘初心的企业家,身家不菲仍保持质朴底色,心心念念家乡的地瓜稀饭和最初选择的实业,乐善好施奉献社会。
他们是一群永不止步的企业家,起于乡间、走向世界,提升的不仅是中国产品、中国品牌,还有中国民营企业家对商业文明的探索与思考。
东海之滨,福建晋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典范“晋江经验”的诞生地。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大潮成长起来的晋江企业家群体,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聆听……
不服输:爱拼会赢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 总嘛爱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
“真是穷怕了!”回忆当初创业缘起,很多晋江企业家们免不了“忆苦”。
穷到什么地步?劲霸集团创始人洪肇明所在的英林村,早些时候,村里4000多人,只有30多亩水稻田。洪肇明兄弟姐妹十口人,无论怎么努力,只能勉强吃个半饱。
常言道“人穷志短”,但晋江人不服输,这种心气从古延续至今。明清时期,由于海禁,晋江从繁华走向萧条,很多人拼着一口气,漂洋过海谋生。
如今,洪肇明们也不服输。要吃饱饭,要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们凭着一种朴素的愿望,凭着草根的生存本能,努力突破贫瘠的地力,挣脱命定的限制。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和木说,“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我得养家,不想再让家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机遇不等人,我必须抓住改革开放的机会。”
一开始并不知道该做什么行当,他们只能不断尝试,寻找突破口:丁和木当过兵,务过农,做过小生意,后来开始生产鞋子;洪肇明种过田,当过生产队长,走街串巷卖水果,最后选择做服装;恒安集团创始人许连捷跑过运输,生产过拉链,最后找到了卫生巾和面巾纸这个领域……
因为人多地少产出有限,晋江人很早就学会了做买卖。很多人十几岁甚至几岁,就到这个村卖花生,到那个村卖茶叶。这样的经历,启蒙了他们的生意经。
盼盼食品集团董事长蔡金垵初中时开始卖茶叶,后来卖过紫菜、木耳、瓜子、桂圆干。上世纪80年代,他寻找商机,开始做休闲食品。
食品、衣服、鞋子、卫生巾……晋江企业家盯着老百姓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靠着敢闯敢拼的劲儿,凭着敏感的商业发现力,闯出了一条路。
改革开放大潮既起,商海搏击,各显身手。
晋江企业家们与时俱进。许连捷谈到恒安做面巾纸的缘由说:“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纸张做得很烂,一擦脸都粘在胡子上。我想我们也可以做好用的面巾纸。”
晋江企业家们不怕失败。蔡金垵说,盼盼2003年尝试做蛋奶薯片,结果市场不认可。但他没有因此却步。“创新可能意味着失败,但我鼓励大家大胆往前走,不要畏手畏脚,十个创新里面有六个成功我就满意。”
晋江企业家们抗压性强。利郎集团总裁王良星回忆,2008年至2012年间,服装行业出现库存积压危机。“我们直营亏损最高达1亿多元,大家问奖金发不发,我说发了增加亏损,不发人就跑光了。于是咬牙发奖金,留住了人才,稳住了团队,最后迎来转机。”
不忘本:坚守初心
“想起着可爱的故乡/乎我意志坚强/在我的打拼奋斗中/你就是鼓励我最大的力量”——闽南语歌曲《故乡》
从15岁开拖拉机跑运输,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第一个包飞机运货,再到大手笔投资在晋江建陆地港,50多岁的福建陆地港集团董事长李锦仪已是物流业翘楚。而他依然保持着“回家陪妈妈”的习惯。
只要不出差,李锦仪每天在公司忙完,都会在下午6点多下班,回到原来住的石头房里,陪年老的妈妈吃饭、聊天,第二天早上陪妈妈吃完早餐,再坐车到公司办公,几乎天天如此。
女儿李圆圆在公司负责财务工作。她说:“闽南都有这样的家风,父亲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
李锦仪在公司里,对儿子李子兴和女儿李圆圆十分严格。“我们不叫他老爸,叫他老板。每天我们固定时间上班、碰头讨论业务,如果稍微迟到,老板就会教训我们。”李子兴说。
许连捷说,飞机晚点了,我就在机场吃一碗泡面。日常最爱吃的还是小时候的地瓜稀饭。
很多晋江企业家讲话带着闽南味“地瓜腔”,聊经营之道,聊人生故事,精明,但依然质朴。
蔡金垵说:“晋江企业家看起来土土的,但很有正能量,很有社会责任感。”
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六,记者走进凤竹纺织公司董事长办公室,眉发花白的陈澄清正在面试两位应聘者。
“我70多岁了,工作没有累的感觉。现在做企业,碰到难题还有一种兴奋感。”陈澄清说,我专注纺织行业,努力做好环保,又启动智能化改造,从没想去做所谓来钱快的多元化经营。
对团队、对职工,很多晋江企业家始终保有一种创业之初的平等姿态。生于1987年的蔡燕玲是盼盼集团市场部员工。“盼盼有1万多名员工,团队探讨业务时,氛围非常宽松,以至于合作企业里经常有人惊讶地问我,你们平时都这么跟老板讲话吗?”蔡燕玲说。
“晋江人根脉情结很浓。”受访的晋江企业家告诉记者,在他们看来,不管在外面怎么打拼,最向往的是回到家乡,和兄弟朋友一起,让家乡变得更美好。
这种根的情怀,代代延续。生于1989年的李子兴说,我们的父辈是创业一代,现在我们也传承了家乡情怀。“我们提倡诚信和担当,要对家庭担当,对企业担当,对社会担当,对国家担当。”
不止步:走向世界
“一杯酒两角银 三不五时嘛来凑阵/若要讲博感情 我是世界第一等/是缘份是注定 好汉剖腹来相见/呒惊风呒惊涌 有情有义好兄弟”——闽南语歌曲《世界第一等》
走进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晋江总部,展览馆里“永不止步”几个字分外醒目。
去年,安踏体育市值突破千亿港元,成为国内运动品牌首家千亿市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成为第三大运动品牌。
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说,“要做世界的安踏,而非中国的耐克。”
与国际品牌往中国三四线城市“下沉”不同,这几年安踏不断往中国一二线城市“挺进”,如今正努力代表中国运动品牌走向全世界。
2009年安踏收购意大利运动品牌斐乐,过去3年内又接连收购或参股迪桑特、斯潘迪、KOLONSPORT等海外同业品牌。安踏体育在美国、日本、韩国和国内多地设立研发中心。目前公司有约25%的高管具备跨国企业工作经验,有100多名外籍设计师。
这是丁和木当初创业时无法想象的场景。当时他变卖家中一切可以换钱的东西筹了1000元钱,和20多个人一起合作创办家庭作坊式的鞋厂,“摸着石头过河”。
与丁和木一样,很多晋江企业家的起点很低。许连捷说,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当时我小学都没毕业,但在我们合作团队里算是文化水平高的,其他人几乎都是文盲,普通话都说不好。
起点“低到尘埃里”,但晋江企业家志向远大。
如今,面对中国居民消费升级契机,丁世忠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提升品牌自信,“中国品牌不仅要让消费者买得起,还要让消费者想要买。”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行业第一,而且是世界行业第一。”蔡金垵说,闽南话讲“输人不输阵”,晋江企业家就是有不断攀登、积极进取的基因。
晋江企业家非常善于学习。蔡金垵在全球各地出差,带回的行李中,一包是换洗衣物,另一包肯定是各种食品。“我就喜欢研究食品的工艺和口感,这种爱和专注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晋江三面环海。晋江企业家与海相伴,胸怀宽广。王良星说,我们经常把设计师带到日本、欧洲、美国等地,观摩最新潮流的服装设计作品。我们也花钱请国外大师级设计师来中国工作,实现国内国外“强强组合”。
“要做世界级企业,就要靠文化和制度。”王良星说,“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规划好战略,让员工更有激情和干劲。”
“晋江很小,世界很大。”接受采访的晋江企业家认为,晋江的创业氛围很好,这个地方,你发展好了,其他人会羡慕,会憋一口气和你比拼。现在实体经济适逢转型升级关口,晋江必须进一步倡导开放、独立、共享、利他等商业文化。
“30年前晋江因为一座城市而改变一群人,希望未来30年晋江会因为一群人而改变一座城。”李子兴说,“有些年轻人为了公司发展,一年飞行两百多趟。这样全力做事的人,在我们晋江人看来才是酷。”
(新华社记者许雪毅、黄鹏飞、吴剑锋)
新华社福州7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