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准备过程

  • 广场上的浅粉色的花岗岩地面柔和悦目,平坦光洁,碧草如茵的绿地满眼春色,青翠欲滴;清洗一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雄伟圣洁。
  • 92岁的“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说:“我最满意的就是天安门观礼台。”
  • 天安门巨型花篮由上百种、15万盆鲜花装扮而成,主打红、黄两种暖色调。

盛装精心扮靓天安门广场

2009年10月1日,装饰一新的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金碧辉煌。分布在广场四周的4块LED显示屏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广场上的浅粉色的花岗岩地面柔和悦目,平坦光洁,碧草如茵的绿地满眼春色,青翠欲滴;清洗一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雄伟圣洁。

为了迎接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工程。7月28日,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已上岗10年的音箱焕然一新。长安街的146座华灯灯座也集体“洗脸”。

当天凌晨2时许,夜幕之下的天安门广场中央,一辆大吊车正张开长臂,为国旗台东侧的一座华灯更换灯杆上的音箱。更换的新音箱高3米,外形与旧音箱一模一样,喇叭面朝天安门,被安装在灯杆的腰上。

旧音箱是国庆50周年时安装使用的,为迎接国庆60周年,此次将更换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华灯上的所有音箱。

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的华灯共计200余座,每座华灯都装有音箱,只是音箱的大小、传音方向各有不同。

同时,为迎接国庆60周年,北京市电力公司从27日晚开始对长安街上的146座华灯灯座进行“美容”。

长安街及天安门广场周边的华灯是1959年安装的,除天安门广场区域内的华灯将灯座换装为铜饰灯座外,当前还有水刷石灯座146座。

国庆50周年时,对华灯杆身及部分水刷石灯座进行了更换,将水泥杆更换为铁杆。

现在,大部分灯座已经运行十几年,破损严重。尤其是灯座上部的花岗岩花饰,经过50年的运行,风化、破损严重。此次更换,使天安门广场的夜空变得更加绚丽。

据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安门广场地区夜景照明改造项目共包括天安门城楼红墙照明、纪念碑基座照明、国旗杆基座照明、金水桥照明、观礼台照明等。

照明灯采用高新技术,凸显节能的特点,不会产生光污染。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此次招标明确要求,投标人必须在近3年政府采购活动中无不良记录及行政处罚。另外,承包人应在北京市区设有办事处或维修网点,在接到维护通知后一小时之内必须到达现场进行维护。

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天安门地区夜景照明设施的改造项目,是近10年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

北京市的夜景照明设施主要是以天安门广场为核心,辐射长安街极其延长线等。本市每年都会对夜景照明设施进行一些招标改造。但针对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最近的一次是在建国50周年时进行的改造,改造的对象主要是广场上部分照明效果不好的区域。此次的夜景照明改造项目无论从范围、投资、规模,都是最大的一次。

8月24日,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全面清洗工作,经过10天紧张施工也正式完工。经过物理方式全面清洗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十分夺目。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体基座也洁白如玉,熠熠生辉。

在进行清洗工作时,施工人员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如对镏金字,采取的是古方清洗。即用酸梅水、杏干水等进行清洗,最后再用细铜丝刷蘸皂角水轻刷。

纪念碑体积庞大,且工程意义非凡,他们在施工时格外小心。经过3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达到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要求。

为迎接建国60周年大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为庆典增设的临时观礼台、大型LED屏幕等设施。

矗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的巨大显示屏,尺寸达到50米长、5米高,10比1的画面比例与普通显示屏4比3或16比9的比例差异很大。播放的影像色泽艳丽,没有任何变形。播放的画面都是央视专门制作的高清视频图像,相当于电影的清晰度,片源的后期处理也考虑了10比1显示比例的特殊播放要求。尤其在播放水波荡漾、芦苇摇曳的风景画面时,骗得好几只小鸟撞到了显示屏上。

进行科学修复天安门城楼

2009年8月11日,距离国庆60周年还有整整50天,作为阅兵仪式的主观礼台的天安门城楼已修葺一新。

经过一个多月的“美容”,天安门城楼上的60根朱红色通天圆柱和36扇朱红菱花门扉,油漆得光亮可鉴,菱花窗格栅经过重新贴金,尽显金碧辉煌。

曾经参与过天安门城楼修复的北京市古建筑公司油漆彩绘项目经理刘玉明介绍说,为了让60根圆柱经得起日晒风吹雨淋,上油漆前的工序十分讲究。他说,在纯油满、油满加血料、素料三种做法中,现在使用最多的是油满加猪血的工艺,这在清中后期的建筑上多被广泛采用。

天安门城楼的60根通天圆柱使用了一层麻、一层布、六层灰的古老工序,其中麻布颇为讲究,选择结实而有张力的夏布。这七道工序,专业上称做“一麻一布六灰”,可极大地延长柱子的寿命。

国庆期间,城楼上悬挂的灯笼、红旗,厅内的椅子、茶几、靠垫、绘画等全部更换。天安门城楼上也将挂上新绘制的毛泽东像,“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大字匾也会翻新。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分别于1957年、1970年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缮。2003年2月8日至4月30日,为迎接共和国50年大庆,天安门城楼又经历过一次大修。

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即公元1417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兵火战乱,长期失修,建筑结构严重坏损变形。为确保使用安全,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于1969年l2月15日正式开工,1970年4月7日竣工,整个工期112天。当时无论从材料、施工条件、技术力量,都绝对保证优质,上岗工作的技术工人最低等级是五级工,且经过培训和试操作。全部木柱木梁皆为整体木材,多从非洲进口。

这项工程仅琉璃瓦就制作了近100种规格,10万余件,10层作业,油漆彩绘,磨砖对缝,都是当时高水平的技术活。应该说,天安门重建质量之高,举世罕见。

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重建时工期很紧,所用木材又很大,一般直径近1米,长度7至12米,所以,虽经人工干燥处理,但含水率依然偏高。

按规范要求,原木的含水率应该在2O%以下,干燥的木材不容易变形、虫蛀、腐朽。含水率超过30%,就很容易滋生腐朽菌,易发腐朽。

中国林科院自城楼建成后,多次对城楼全部木柱进行了含水率和材质状况的检查和测试,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木柱含水率超过40%,最高达到90%;有一半以上木柱材质发生局部腐朽。

鉴于这种情况,1999年国庆50年大庆前就做了一次全面的防腐处理和修补,对城门楼木结构屋顶、瓦面做了检修维护。另外,还对广场上的纪念碑等石质文物进行了清洗,使20世纪70年代的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1997年10月,应北京市文物局和天安门管理委员会的邀请,中国文物研究所到天安门与项目主管部门城楼处和广场处的同志进行了业务洽谈,并接受了对天安门城楼、城台及广场所辖范围内所有石质文物的现状进行调研和评估的任务。

从1997年11月至1998年2月,中国文物研究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根据问题及实际情况,展开了各方面的工作。

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听取城楼处、广场处领导对天安门历史与现状的介绍;对现场实物的残损现状进行了多次勘测、检查、测试及取样;查寻、查阅1970年重建时的所有设计与竣工图纸(建筑、结构、设备管线图纸);委托天安门城楼处编写1970年至当时的历史维修档案及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参加由天安门管委会组织的工程人员座谈调查会,了解重建与维修过程中各方面情况;对重建和维修项目技术负责人进行了专访,补充维修工程的材料做法和维修细节,对现场实物取样进行测试与化验。

在此基础上,中国文物研究所完成了《天安门城楼屋顶,城台及保护范围内的石质文物现状调查报告》和《天安门城楼、城台勘测与设计》等一系列报告,提出了《天安门城台维修工程设计方案》等一整套维修方案。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方案进行了严格的论证。

天安门城台长120米,宽40米,高13米,是一座大体量的古建筑城台,台面简直就是一个小广场。

1970年维修时,将其上表面约7O至80公分厚的砖砌体拆除,改加厚重的素混凝土板,希望利用混凝土的自防水与外加防水材料双重设防,以达到城台完全不渗漏的效果。但30多年后,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问题越来越突出。原因就是新老城台结构构造、材料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和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相差一倍,因此,当温度变化时,城台上边混凝土台面与下边砖砌的城台砌体,会因为温度变形的相互制约而产生附加应力,引起相互破坏。

事实上,这也是造成城台墙面变形、开裂与混凝土出现裂隙的重要原因。

厚重的混凝土垫层上如出现裂缝,很难查找,也就很难修补。如要将其拆除,还会损坏与之相连的老城台。因此,这种在砖台面上现浇混凝土层的做法,不是一种可逆的维修方式,不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

混凝土浇筑很难避免裂缝,三峡大坝刚完工也出现了裂缝。一旦裂缝,就会渗漏水,渗漏进城台的水分向上又蒸发不出来,便从墙壁外渗和顺缝隙下流,这可以从揭开地面砖,下面潮气很大,红墙面的泛碱和雨后墙根处不停向外流水得到证实。

原来城台的防水使用的是沥青防水卷材,易老化、龟裂、腐烂、渗漏,且翻修困难,防水耐用年限不超过10至l5年。当时已经超过了3O年,大大超过了它的安全限度。所以2003年城台的维修方法是把混凝土台面拆除,改回为砖砌的台面,恢复城台上、下层砌体在材性和变形等方面的一致性,恢复城台砌体原本具有的一定程度的吸收水分、蒸发水分和透气的性能。

2003年在维修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要求新制大城砖与原城砖规格、强度、密实度一致。在防水材料中,增加使用了新材料,这种新材料的各项性均能与砖砌体亲和、相匹配,经检测能够提高新砌体的抗拉和防水能力,不影响透气性。

对天安门城台的保护维修,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各相关专业间的关系协调一致,包括建筑、给排水、暖通、供电、消防、安防、避雷、旅游、电视转播等等方面。

同时,天安门还是一座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城台建筑而言,它是明代所建实物,也是现存天安门中最早和保护最好的文物。因此,在维修中,必须遵照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维修原则。所以采用了根据原制,利用传统材料、传统做法与新材料、新做法相结合的办法,所采用的新材料保证与老材料的兼容,最终达到使城台安全、不漏水和益寿延年的目的。

城台台面拆除时,拆至老城台砖面后,除将残损严重的城砖剔除外,凡单砖残损程度小于二分之一者,一律修补留用;老城砖表面满灌石灰浆覆盖保护,并以此灰浆层为隔离层向上砌筑新城台,不扰动老城台砌体。

城楼须弥座下的原圭角、土衬石部分,经清洁后,外覆5层皮纸刷防水剂作为保护隔离层,然后与域砖交接砌筑。城台南侧旗杆混凝土台座与北侧混凝土管沟均与城台砌体结构联为一体,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没有拆动,只是采用新型的无机防水剂和柔性防水做法,对管沟进行了认真的防水处理,更新了老化残损的水暖管线,避免了对老城台和女儿墙的过大扰动。

经过2003年的修整,天安门城楼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因此,2009年的修缮工程主要以“美容”为主,经过施工人员的科学运作,这座数百年的建设又焕发出璀璨的光彩。

全面保护修缮内外金水桥

2009年10月1日,修缮一新的天安门金水桥喜迎全国来宾。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御路桥、东一桥和西一桥桥面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

为了迎接国庆60周年的到来,2008年11月25日,天安门金水桥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工程主要是在御路桥桥面铺设保护性木栈道,以及维修桥面、望柱等。

天安门金水桥是整个天安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游客众多以及风化等自然因素,天安门金水桥桥面此前多处出现破损,栏杆部分也出现裂缝,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金水桥分内、外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据天安门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主要是对天安门南侧的外金水桥进行修缮,涉及桥面的修补面积约为327.69平方米,主要修缮内容是对金水桥中心主桥(御路桥)的桥面加铺保护性栈道,避免以后参观游人对桥面造成损伤。财政拨款投资预算为94.64万元。

金水桥分为内、外金水桥。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共5座桥。外金水桥横亘在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上,共7座桥。

7座桥中,中间的5座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5个门洞相对应。最中间对着毛主席像的石桥叫御路桥,是古代皇帝皇后专用的。御路桥左右两侧的桥叫王公桥,是宗室亲王们通行的。王公桥外侧的桥叫品级桥,是三品以上文武官员们走的。最外侧的两座桥分别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中山公园)门前,分别叫做东、西公生桥,供四品以下官员、兵弁、夫役来往使用。

自明代建成以来,太庙金水桥曾在明清两朝进行过多次维修,但这次,是近600年来唯一一次对其进行全面保护的大规模修缮。

早在2003年11月,北京市文物部门就开始对太庙展开大规模修缮,其重点是戟门前的7座金水桥和位于庙门内东南角的牺牲所。全部修缮工作于2008年11月19日完工。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说,太庙是明代永乐十八年的建筑,距今已经有近600年历史。由于自然原因,太庙的很多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金水桥等石质文物也存在风化等问题,有些琉璃瓦和彩绘也因自然原因而老旧脱落。为此,北京市政府在2001年,就将太庙牺牲所修缮和金水桥防风化保护列入市级以上文物抢险修缮计划。

金水桥已经到了必须保护的地步。历经几百年的风吹日晒和酸雨侵蚀,虽然太庙戟门前金水桥的大部分栏板、望柱都保存完好,但有些已经风化严重,表面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裂纹,有些甚至还出现了被腐蚀出的孔洞、整体疏松的现象。

金水桥作为明清两朝皇宫南大门的出入口、天安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从明朝至今的全部历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7座桥造型精美,是明清时期北方官式石桥的经典之作,艺术和科学价值不容低估。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着力保护金水桥,在石栏杆外又加了一道保护性铁栏杆。但由于游客众多,加上风化等自然因素,近年桥体逐渐出现了局部损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亟待保护维修。

为做好金水桥的文物保护工作,天安门地区管委会请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对7座桥的石质文物进行了全面勘察。专家认为,金水桥主要存在石质文物风化、桥栏板、栏杆局部开裂、桥面石材磨损等问题。

综合传统和现代技术,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次金水桥保护修缮将遵循“最小干预”和“不改变文物现状”等原则,充分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针对金水桥存在的问题,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委托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制定《天安门金水桥保护修缮方案》。经有关专家反复论证,“方案”已于2008年11月6日经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批准。

按照“方案”,此次金水桥修缮主要项目包括,剔除桥面水泥砂浆,对桥面石材进行修补,对桥栏板、栏杆进行整修等。同时,东二桥和西二桥将剔除现有混凝土罩面,按历史原貌全面恢复传统青砖。

在技术处理上,将综合发挥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优势,选择最符合金水桥文物特性的修复材料。一是采用复合灰浆,主要由火山土、活性骨料、石粉等制成,其物理特性和抗压与粘结强度接近石材;二是修补层补强材料,拟采用正硅酸乙酯进行加固。

北京市文物保护设计所的赵晋军先生介绍,从2008年4月6日起,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开始了对金水桥的保护工作。首先是将金水桥畔泊岸边鼓闪严重的石头归复原位,然后用与原石料相同的材料充填、修补裂缝和孔洞。其次是对金水桥石材表面进行清理,清洗附着在上面的脏东西和有害物质。

解决了金水桥的风化问题,工人们将我国传统的宣纸打成纸浆,将纸浆附着在金水桥石材的表面上,随着纸浆的自然干燥,吸出石材中容易造成风化的盐分,然后再在金水桥所有的石材表面刷了一层北京化工二厂生产的名为SI98的有机硅材料,加以保护。

赵晋军透露,这种有机硅材料能够有效阻隔雨水和空气与石材表面的接触,从而达到防腐蚀、防风化的效果。

金水桥保护工程的施工单位,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徐子旺说,金水桥的修补都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的,SI98涂料也是透明的,所以保护过的金水桥和以前没有什么变化。游客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修补的痕迹,而涂料则是根本看不出来的。金水桥的保护工程对游人参观没有影响。

本次修缮就是主要针对桥面损伤进行的,桥面需要修补的面积为327.69平方米。有些地方,桥面石材破损面积超过50%、深度超过8厘米的缺陷、石材厚度大于25厘米的,则需要使用小型机械进行抬升,将下层原条石上提。

北京市文物局网站《天安门金水桥保护修缮工程招标答疑文件》显示,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御路桥地面加铺保护性栈道。这种铺设不是在桥面上简单铺一层木板,而是采取弹性相接,栈道架空于桥面,以便桥面排水及通风,将栈道和桥面的固定处选择在桥外。

栈道木板的选取也极为严格,因为新铺设的栈道必须能够承受人类活动等因素所产生的荷载强度。所以,按照栈道木结构设计规范,木板必须是含水率低于16%的自然干燥材。并且,每个木构件平均涂刷四道防腐材料。

修缮中,品级桥全面剔除现有的混凝土罩面,恢复传统青砖。各桥的望柱、栏板也修缮一新。

为保护金水桥,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曾对汉白玉石栏及花岗岩桥面多次进行了修缮,并在石栏杆外又加了一道保护性铁栏杆。

在观礼台铺设崭新红地毯

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前4个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观礼台由于都铺上了色彩鲜艳的红地毯,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观礼台是嘉宾们在国庆节观看阅兵式的地方,合理地装饰观礼台是整修天安门广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举行国庆盛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国家有关部门对搭建观礼台相当重视。

天安门观礼台为砖木混合结构,于1954年建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师张开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计的,其与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巧妙组合,浑然一体。

1954年6月,为了满足国庆观礼的需要,天安门城楼两旁原有的两座砖木结构临时观礼台改建成砖混结构的永久性观礼台,使用面积达2470平方米。

“当时在北京市的建筑界还搞了一场小型的竞赛。”92岁的张开济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有些设计师为了和故宫配套在观礼台上盖上了琉璃瓦,而我的方案则最简单,高度不超过天安门的红墙,颜色与城楼浑然一体,餐厅、休息室、医疗室全部隐藏在观礼台之下,功能就是在需要时供来宾观礼用,不需要时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不破坏天安门的整体景观,这叫此处无声胜有声。”

张开济,1912年出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曾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北京市政府建筑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90年被建设部授予“建筑设计大师”称号。

“我很自豪能在天安门广场上留下两个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天安门城楼旁边不起眼的观礼台和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同一个设计者!”张开济显得非常得意,“我最满意的不是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天文馆、北京科普展览馆这四大馆,而是那一个台,那就是天安门观礼台。”

在过去60年的13次国庆阅兵大典上,出现在观礼台上的特殊团队格外引人关注,而他们也成为每一个时代的鲜明烙印。

60年前的开国大典上,因为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未能邀请外国的政府代表团或党政代表团参加。一个40人组成的苏联民间代表团,与朝鲜人民代表团,加上一个来解放区访问的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斯巴诺,是有幸出席开国大典仅有的外国人。

20世纪50年代,观礼台上的贵宾席位多数为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以1955年为例,参加观礼的外宾共2190人,其中苏联专家就占了1050人。

国庆10周年庆典时,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胡志明、金日成、泽登巴尔等及60个兄弟党代表团团长一起站在城楼上。之后,赫鲁晓夫和其他苏联领袖再也没机会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受中国民众的欢呼。中苏交恶在政治、经济上极大地影响了成长中的新中国。然而,也正是从此开始,中国逐步从冷战中解脱出来,开始寻找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外交路线。

1984年,在中国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的情况下,经邓小平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中国亲密的伙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携夫人观礼,正在访华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夫人也受邀登上城楼——就在这一年,新中国首次派团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夏季奥运会。

这一年,在观礼台上,3000名日本青年应邀观看了国庆盛典并参加了联欢晚会。他们在这里看到了中国的气派和人民的意志,看到了民族的融洽和发展的朝气。

在此之前的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从立法上完成了中日恢复邦交的正规手续。在此之后,中日关系进入到一个被许多史学家称为“蜜月”的时期。

针对此次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中国国庆庆典,英国《泰晤士报》惊呼:“一个沉睡的东方巨人醒了,美苏两国在决定世界事务时,不得不考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存在。”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接下来的1999年国庆观礼台上,香港特区组成400多人的庞大观礼团赴京参加国庆50周年庆典,占嘉宾总数的八分之一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能登上天安门城楼和观礼台观礼的香港人不再局限于拥有政协或人大的身份,而是以“香港特别行政区知名人士”统称。

中国国庆庆典上特殊的观礼团队,成为一个个时代的印记,展示着新中国60年来走过的寻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路,描画着新中国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蓝图。

据承担翻建任务的北京建工集团总承包二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观礼台建成后,尚未进行过大规模的翻建。由于整个建筑已接近设计使用年限,观礼台墙体已出现开裂现象,为此北京市政府于2003年对其进行了翻建。

翻建后的新观礼台建筑和设计风格基本保持了原貌,建筑高度、长度和颜色不变,但是结构、材料和综合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础结构为大直径扩孔桩结构;主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休息室、贵宾室和卫生间墙体采用构造配筋、防水涂料及外墙保温板新材料新工艺,无放射性、无污染,达到环保标准;高质量的铝合金门窗替代了老化的木门窗,同时提高了整个建筑的抗压抗裂、保温保湿、隔音隔热、防火防雷击等现代化功能。

2009年,北京天安门城楼两侧观礼台前又搭建起了数百平方米的临时观礼台。红色基座,白色栏杆,基本与原观礼台保持了同样的风貌。谁将成为受邀登上观礼台的特殊团队,观摩这个崛起中的大国向世界展示的无尽魅力,将备受瞩目。

在天安门广场摆放巨型花篮

10月2日,一座直径达40米、高14.9米,主题为“普天同庆”的巨型花篮在一夜之间绽放天安门广场。

国庆联欢晚会一结束,500余名园林工人便迅速进入现场施工,连续奋战8个小时,于2日凌晨摆放完毕。

整个花坛占地1200多平方米,由10万盆鲜花装饰而成。

从1949年10月1日到2009年10月1日,60个国庆节并不是每个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摆花庆祝国庆。但从1986年国庆到2009年,天安门广场国庆摆花已经走过了第23个年头,从创意到制作过程及传达的主题一次比一次精湛。

自2001年申奥成功起,奥运元素就频繁出现在天安门每年的摆花创意中。2006年,天安门东侧广场的摆花主题是福娃,5个6米高的福娃造型亮相广场。

此前,中国印、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奥运元素也曾醒目地出现在广场东侧的摆花阵营中。三峡大坝全貌、布达拉宫、青藏铁路、“神舟五号”及发射塔等元素这些记录时代变迁的大事件,都曾出现在西侧的摆花创意中。

2007年国庆,天安门东侧广场的摆花主题是奥运火炬的传递。在东侧广场摆花的设计图纸上看到,雅典卫城、长城、火炬接力标志都出现在图纸上,象征着奥运圣火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雅典传到了北京。中间凤凰形象的火炬接力标志,象征通过火炬接力把北京奥运会吉祥美好的祝福传遍全世界。

而天安门广场西侧的摆花主题展示的是每年全国的大事件,西侧画卷花坛北侧以天坛祈年殿、现代花柱组成一幅古都新貌的画卷,南侧以南湖船、遵义会址、延安宝塔为主景,它切合的主题是“十七大”的召开。对观赏者来说,天安门摆花不再是简单的各种花卉的集合,它折射的是时代的变迁。

与东西侧广场的主题不断变迁不同,以“万众一心”为主题的中心花坛是从1997年香港回归时沿用至今。中心花坛直径长达60米,中心水池直径30米,主喷高38米,独立水型有25种。

2008年国庆,天安门广场摆花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从奥运会持续到国庆节,先后分为奥运会、残奥会、国庆节三个主题。

这一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奥运摆花主要包括三部分。中心花坛以“万众一心”为主题,东侧花坛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西侧花坛以改革开放30年为主题。奥运会召开前,北京按照“两区花港、三线花廊、五环花带、六类花景、百座花园”的方案装点鲜花。

“两区花港”指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天安门广场的区域形成花港。“三线花廊”是在北京的南北中轴线,还有东西长安街轴线,以及机场高速线这三条线。“五环花带”是指在二、三、四、五环,以及奥运场馆联络线形成优美的花带。

摆花选用的主要花卉有矮牵牛、四季海棠等。往年用花量在40万株(盆),2008年总用花量达到100万盆。

2009年,国庆60周年庆典,天安门广场的用花不但品种多样,而且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大活动用花数量之最,并且也打破了北京奥运会同期用花量。当年北京共用4000余万盆(株)花木为祖国祝寿。

以往的天安门广场摆花,都由几组立体花坛构成,或为五饼式,或为画卷式,中心一般都有一个巨型音乐喷泉花坛。

2009年,结合实际情况,天安门中心花坛突破原有固定格局,首次设立一个。它的体量定为直径40米,高12米多。

天安门巨型花篮由上百种、15万盆鲜花装扮而成,主打红、黄两种暖色调。主色调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季节因素,希望带给人们舒适的感觉。与北京奥运会期间炎热天气下选用白、紫等冷色调不同。

花篮底色,以串红、黄菊花等北京传统花卉为主。篮体上,体现“国庆60周年”字样。花篮上部,用于插花的篮盘上,插满牡丹、百合等各色花卉,烘托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偌大的花丛直径达9米,面积约6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