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医学密码

人造心脏

大家都知道,在高科技的今天,人造心脏也是近些年才制造成功的。可令人惊奇的是,一具最近被发掘出来的史前穴居人尸骸,竟然在他的胸膛内,发现了一颗构造精密、由多件金属配件组合而成的人造心脏。

这具史前穴居人的尸骸,是一考古队在非洲突尼斯北部一处偏僻森林内进行研究工作时,偶然发现的。根据碳14测定,证明这位穴居人死了至少50000年以上。

考古队长梅沙·夏维博士说:“那尸体早已腐化,但他体内的人造心脏仍然十分完好,如果稍加修理便可再次使用。我们深信这确是一具来自50000年前的人造心脏。如果在这之前有人对我说这么一件事,我准会大声嘲笑他,并指责为无稽之谈,可事实就摆在眼前。制造心脏的人,绝对不可能是穴居人,更不会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

一位研究古代UFO的美国专家奇顿·兰拿说:“我们说古埃及人是首批与外星人接触的地球人,但现在很明显地就可以证明,早在地球有人类踪影的时候,便已经有外来的高智慧生物存在。那具在穴居人身上找到的心脏,虽然十分简单,但却有金属管道和一个类似泵的东西,看起来跟我们今天的人造心脏差不多。说明某种高智慧生物早在50000年前便已来到地球,并给这个人进行了这样的心脏移植手术。或许这个穴居人并非真的有心脏病,只是被他们用作实验的试验品而已。”

另一位考古学家雷福·柏斯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这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失去的某一个重要阶段。或许我们这个世界曾经一度十分文明,但却在很久以前一次核战大灾难中毁灭了,然后经过一段极长时期,一切生命才又重新开始。这具人造心脏极可能是由旧世界一位侥幸生还的科学家将它移植到一个穴居人身上,从而被我们所发现。

现在这具史前人造心脏已送往西班牙马拉加市,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历史学家和UFO专家研究。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对此能有一个科学的论断。

成功的脑外科手术

19世纪60年代,美国外交家、人类学家斯奎尔在秘鲁发掘到一个石器时代人的头盖骨,它的上面有两条切割得非常精确的平行细沟槽,另有两条槽与其相交,四条沟槽围住那块完整的头骨,显然是曾被人打开过。于是,一宗史前的脑外科手术遗迹被发现了,这种开切的方法现在叫作环钻术。经最有权威的体质人类学家布洛卡博士实验,证实颅骨是远古那个人活着的时候被打开的。并断定切口周围的骨头有感染迹象,病人在开刀后大概只活了15天。

其后20年,从俄国的西部到大西洋沿岸的各处考古场,都发现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施用环钻术做手术的证据。这些颅骨上的切口的形状和大小不尽相同,最多见的是圆形、椭圆形、菱形和四方形。更令人惊讶的是,1936年在巴勒斯但发现的两个开颅颅骨,上面的割锯方式竟与远隔重洋、在秘鲁所发现的那个完全一样。

史实证明,直到20世纪初,太平洋各岛国仍有人采用环钻术做手术。有鉴于此,人类学家向现代“石器时代”的钻脑医师提出几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在这样做手术的过程中,医师是如何对付病人流血和减除其痛苦的呢?

原来,这些岛民和史前的钻脑医师一样,对人脑的功能一无所知,因此做起手术来毫无顾忌。他们看见有人因脑部受伤而昏迷,便想清理伤口和取出嵌入里面的颅骨碎片。他们认为痉挛、头痛、昏睡和抑郁症都是因为颅内存在有害的东西而引起的,必须把它们清理出来才能痊愈。当时做开颅手术非常普遍和经常,从6岁至60岁的男女都有,有一个颅骨上面竟被开有7个圆形切口。

但手术后颅骨切口愈合的例子看,石器时代的环钻术成功率非常高。据统计,波兰和捷克出土的一批颅骨,80%以上有愈合迹象。在美洲发现的颅骨上的214处环钻痕迹,近56%显示完全愈合,16%显示部分愈合。而在近现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环钻手术的成功率充其量还超不过25%。

石器时代的人类是怎么进行这么精细切割的呢?经研究证明,实施这种手术时,最常见的办法似乎并不是锯开,而是沿着所要切开的直线或弧线,多次用压力刮削。手术时间一定很长,因为薄薄的石刀片如果受力太大,刀刃就会崩裂,并会在伤口内留下碎屑。现代外科手术靠麻醉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靠抗菌素来预防感染。而从石器时代这些病人的生存率来看,史前人类较现代人在忍痛和抗菌方面的能力要强得多,感染的迹象极为罕见。另外,人类学家还发现了原始人类用植物制成的止痛剂和各种草药,这些也有镇痛的效能。

在俄罗斯西瓦湖附近,人们掘出了一个距今4000年前的女尸。她的头部有个约0.6厘米长的伤口。科学家们发现,伤口处塞入了一小块动物骨头,并已经和女尸的颅骨重新愈合在一块了。这表明,人类在以4000年前,就已成功地施行过外科手术。

在另外发现的一个头颅上,科学家们发现它那有更大的裂口,是古人施行开颅手术后留下来的。

到底4000年前医生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施行手术的?这正是现在人们要寻找的答案。

1921年,科学家们在赞比亚发现了一个人类头颅。据考古学家们分析,它属于尼安德特人头颅,生活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欧洲、北非及西非的一个族类,距今至少已有数万年了。奇怪的是这个头颅的左边有一个圆孔,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分析及考证后认定:这个圆孔是由高速冲击物所造成的。如果以现代人的科技而言,只有子弹才能造成这样的创伤。

头颅发掘的地点加深了这个谜的疑问,它是从离地面60英尺深的地下发掘出来的。这就是说,如果死者属于数个世纪以前的人,当时的枪械又是首次传人中非的话,它是不可能埋在这么深的地底下的。

在前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考古学家从地下挖出了一块已经绝种的古代欧洲野牛的骨头。它的头部也有个类似弹孔的圆洞。这说明人类在几千万年前,已经能够使用比石斧更为锐利的武器了。然而那到底是什么武器呢?这却是个令科学家们伤脑筋的问题。

这头野牛骨头的愈合面来看,还带来另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即:它是在受伤多年后才死去的。这无形中间接说明了人类当时已经施行“外科手术”了。

1975年,埃里希·邓尼肯拍摄了一部名为《关于未来的回忆》的纪录片,说在莫斯科古生物学博物馆里,一具数千年前的野牛头的眉间,有一个圆圆的小洞,其大小恰好能穿过一颗九毫米直径的子弹。这又是一个千古之谜,在旧石器时代,难道有谁在用卡宾枪猎杀野牛不成?

巴士克人语的起源

巴士克人居住在西班牙的东北部和法国的西南部,他们民族自尊心极强。这个民族的人相貌自成一格,身材中等,面孔狭长,鼻子挺拔,肤色带黑,却没有同一地区的法国人和西班牙人那样黑;他们的语言更独特,是现代欧洲唯一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巴士克语的起源至今仍叫语言学家们迷惑不解。

对巴士克人的语汇细加研究,便会发觉大部分语汇和任何已知的语言毫不相似。巴士克语非常难学,外人很少能够通晓其复杂的语法。巴士克语方言非常多,官方承认的就有8种,而次方言也有25种之多。一村甚至一屋之遥,就有不同的语汇和方言。这种语言复杂的程度,有一个十分流行的传说可作最生动的注脚:魔王有一次迁到巴士克人所在的地方,居住了7年还是不得不离开,因为他只能学会“是”和“否”两个字。

19世纪以来,科学家、语言学家和考古学家提出了种种说法试图解开巴士克人之谜,但却莫衷一是。最普遍的几种说法是:古代伊比利亚人或克尔特伊比利亚人、北非柏柏尔人以及黑海与里海之间高加索地区各民族与巴士克人可能有血缘关系。

因为巴士克语与高加索地区的语言有些相似,所以可能这两者有联系。19世纪初,这种说法似乎有了证据,当时考古学家在法国巴士克人居住的地区发掘到高加索人种的颅骨。但这项可证明巴士克人与高加索人有关的发现如昙花一现,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布洛卡博士在西班牙巴士克人居住的地区发现另一个颅骨,却是古代欧洲人种的。

布洛卡发现的颅骨,其形状与现代巴士克人的差别很大,两者之间并无密切的联系。不过,他的发现可以认为巴士克人是欧洲一个原有民族的后裔,那个民族可能就是伊比利半岛的原居民。

1936年,在乌尔提亚加洞穴里发现了两种旧石器晚期的人类颅骨。一种和布洛卡博士以前发现的相同;另一种则与现代巴士克人的颅骨极为相似。这是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巴士克人是这个地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居民的后裔,也首次说明巴士克人或许是巴士克地区的土生人。

虽然有这些证据,巴士克人和他们的语言无疑还将不断引起种种推测。正如巴士克史学家奥伊纳提所说的那样:“这个民族本身的发展史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史很难下笔,因为没有任何古代文献记载这些事迹。”

但作用如“罗塞达碑”的伊特拉斯坎文献至今尚未发现,考古学家手上只有相当多墓碑之类的铭刻,这些碑文铭辞都很简单,多数只显示墓中姓名、身份。学者目前也能辨识其中若干单词,这些词以字母拼写,有点像希腊文。然而学者对此种语文的结构和语法所知极少,这种语文看起来与希腊文丁拉西文都似乎并无关联。如果语文学家能够加以破译,那么现存文字资料虽则不多,不足以尽揭其日常生活状况,但由于伊特拉斯坎语本身可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语文有关联,从而或可提供线索以解自古以来莫衷一是的伊特拉斯坎人来源之谜。

最少有一样文献是现代研究伊特拉斯坎人的学者渴望能看懂的——这一文献如能破译,今人便可略知伊特拉斯坎人的生活状况,而非仅能窥其部分殓葬礼仪:19世纪末期,在一具木乃伊的裹布上发现一篇用伊特拉斯坎文写的文章。那木乃伊由匈牙利公署一位官员自埃及运往欧洲,是他旅游非洲的一件纪念品。这位官员去世后,木乃伊辗转送到萨格里布博物院。博物院的人员拆开木乃伊,在内层裹布发现这文献。专家少不了要花几年时间辨认其中文字,因为木乃伊自埃及运来,专家自然认为是埃及文。其上总共有216行文字,似乎是某种宗教传单。这截写上文字的裹尸布被人称为“木乃伊书”,显然只是一大幅中的一部分。

专家研究这木乃伊和裹布后,相信那具制成木乃伊的女尸也许不是伊特拉斯坎人,但裹布无疑是从一卷写满字的亚麻布上剪下来的。这卷亚麻布当时或许是由伊特拉斯坎商人或殖民者带到埃及,而尽人皆知,埃及人向来不管裹布的来源。

自从德国专家鉴定木乃伊特拉斯坎裹布上的文字确为伊特拉斯坎文以来,有不少语文学家热切于探索这谜一样的文献,可是至今仍无人能掌握伊特拉斯坎语文的“密码”。一位学者说得对:“事情很简单,要破译一种无人能解的语言,惟一的方法是将它与已知的语言对照。”

近至1964年,以研究伊特拉斯坎问题知名的意大利专家帕洛蒂诺教授,在罗马附近派尔基(今称为圣塞韦拉)地方伊特拉斯坎神庙进行发掘时,挖得3面金牌,其中两面上有伊特拉斯坎文铭刻,另一面则有古迹太基文(即腓尼基人的文字)铭刻,而古迦太基文是语文学家通晓的文字。这是不是语文学家要找的物件呢?那面刻有古迦太基文的金牌是否即为两面伊特技斯坎文金牌或其中一面的译文?研究人员当时虽则没有把握,但仍抱一线希望,兴高采烈地将古迦太基文和伊特拉斯坎文加以对照比较,可是历时数月,徒劳无功,仍然没有什么头绪。

当然,发现了金牌确实令人兴奋,但似乎世界上还没有可以拿来对照的文字,人们还没有掌握伊特拉斯坎文语法结构,自然也就无法破译伊特拉斯坎族的秘密。

生命密码——基因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希望能测天之风云,知人之祸福。

如今,人类已经可以准确地计算天体运行的周期,可以预报天气,甚至能够飞入太空,登上月球。然而,人类对自身似乎还知之甚少:为什么有的人健康强壮,有的人却天生残疾?有的人能长命百岁,有的人却少年夭折?

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各具特征的指纹,把命运同所谓的“手相”联系起来,认为人的手相能预示人的命运。这当然是不科学的。那么,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能左右人的生老病死的东西存在?回答是肯定的,它就是人的基因。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深入进行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在破译生命的密码,告诉你为什么是现在的你,也告诉你将来会不会得病,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的身体有了问题,你只需带上你的基因图谱,找到出问题的基因治疗一下就会康复。

科学家告诉我们,不同生物的外部形态皆由生物的基因控制。基因控制着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控制着生物的各种遗传性状。人体是一个多细胞体系,每个细胞中都包含46条两两配对的染色体。每23条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控制性状的基因,就定位于这些染色体上。而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部分,每个染色体级的DNA就构成一个基因组。据估计,人类基因组中约含有10万个基因。任何遗传病的发生都是基因的突变造成的。

通过几十年夜以继日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弄清了1.6万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但是,如何才能使人们对整个基因组所包含的结构和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呢?

1989年,人类已经开始启动了人体基因组计划。有关测序工作分三步进行。首先沿着DNA链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路标”,把基因分成许多片段。然后各个击破,具体对各片段进行测序。最后进行精加工,对测序结果作补充和修正。

1999年12月1日,人体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的216位科学家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已经完整地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确定出该对染色体上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所含的3340万个碱基对的确切位置。

这一重大发现立即为世人瞩目。科学家和新闻界普遍认为,这是人类在科学领域的又一次突破,是继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理论之后,人类在认知世界方面的重大发现,为人类打开了通向了解微观生命世界的大门。人体基因组计划负责人弗朗西斯·柯林斯基甚至认为,这项发现的重要程度超过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人类登上月球。

肉眼看不见的基因蕴藏着生命的秘密,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随着对人的基因特性研制药品也不再是空想和神话,人类将拥有一个预防和克服疾病的强大武器。

神奇的人脑

今天,我们人类的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地球的面貌,创造出大自然旷古未有的许许多多人间奇迹。人类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伟大的奇迹呢?因为人类有一个与众不同、足智多谋的特殊器官——大脑。

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确有绝顶的聪明与智慧。然而,尽管人类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种种奇迹,人脑对其自身的认识却始终充满了不解之谜。

1989年,在科学界的倡议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命名1990年1月1日开始的10年为“脑的10年”提案并由总统签署实施。这是美国国会首次对一个具体的科学领域做出有效期长达10年的决议。这一议案很快得到国际科学研究组织的强烈支持,并且希望世界各国的脑研究机构能赢得政府的支持,从而使“脑的10年”成为全球性行动。

如今,轰轰烈烈的“脑的1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这样,脑科学研究仍然面临着重重疑难。

首先,人类仍然无法解释大脑活动的机理,即大脑的工作原理及其微观机制。

起源于19世纪的现代神经科学,直到本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全面地研究神经系统。在此之前,神经科学是一个鲜为人至的神秘领域。多年以来,尽管人们对人脑的许多区域中的神经细胞的功能特性已经有了透彻的了解,但是,人脑又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是序列式处理还是并行式处理?它们又是怎样进行的?科学家们仍然无法做出阐释,对于由这些特性产生的人类所特有的思维、理解力和感情等高级功能仍是一知半解。对于科学史上屡次提到的重要思维活动——人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顿悟和直觉的自然发生则知之甚少。

其次,关于脑功能和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问题。譬如会产生思维障碍、幻觉、妄想、精神活动与现实活动脱离等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世界上大约有10%的人口患此病。但是,科学家们仍然找不出它的病因;再就是癫痫和老年性痴呆,尤其是后者,在病人脑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沉积。这种蛋白质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发病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仍然是未知数。

对于这三种侵蚀着全球15%~20%(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健康生命的无形杀手,人类却束手无策。

再次是关于脑的精神活动与人体免疫力的关系问题。有些疾病似乎与脑并无直接关系。如肿瘤、感染等。但是,它们的发病往往是由于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机体的反应能力发生变化而诱发的。

科学家们通过动物实验表明:癌症的发生虽然不直接来自神经系统的紊乱,脑的精神活动却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机体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降低,间接引发癌症。一些精神因素(过度劳累、缺乏睡眠、悲伤、紧张等)作用于神经系统,也可导致机体免疫力的降低,从而诱发感染。另外,高血压、溃疡病等也都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

倘若人类能破译大脑的秘密,这些疑难将会迎刃而解。

最后,人类尚没有适当的模型来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更不用说把它们模型化了。然而,对人脑的认识和模拟是依赖于这样的模型的。

在《皇帝新脑》一书中,彭罗斯指出:任何计算机都不可能具有人脑的所有功能。那么人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认识自身呢?

生命的曲线

“螺旋——生命的曲线”,英国著名科学家何克在研究了螺旋线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后,曾感慨地说。此言不谬。

假若你是个有心人,你便会发现在生活中,应用螺旋线的例子俯拾皆是。

许多瓶与盖子的结合,靠的就是螺旋;欲开启一瓶法国干红,你必须借助一件带有螺旋线的工具;节假日去游乐场,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对高大的盘旋式滑梯很感兴趣,而那盘旋的轨迹便是螺旋;枪膛中的膛线、自来水龙头、钢笔、手电筒,以及自行车上的螺杆、螺钉、螺母等联接件和紧固件,也都离不开螺旋。

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就对螺旋线进行了研究。公元1638年,著名数学家笛卡尔首先描述了对数螺旋线,并列出了螺旋线的解析式。这种螺旋线有很多特点,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则是它的形状,无论你把它放大或缩小都不会改变,就像我们不能把角放大或缩小一样。

这种螺旋线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一只蚂蚁以不变的速度,在一个匀速旋转的唱片中心沿半径向外爬行,蚂蚁本身就描绘出一条螺旋线;一个停在圆柱表面上的蜘蛛,要扑食圆柱表面上的一只蚊子,它在圆柱表面上的最佳路径也是一条螺旋线;蝙蝠从高处往下飞,却是按着另一种空间螺旋线——锥形螺旋线的路径飞行的。甚至星体的运转轨迹,有的也是螺旋线。

在对银河系中部的气体密度进行为期3年的观察研究之后,日本国家天文台的中井直政博士认为,银河系是呈螺旋形的,即星体以圆心呈螺旋状向外扩展。

倘若你留心,你该知道牵牛花的藤总是向右旋转着往上爬的。科学上把这种右旋叫做“顺时针方向”。车前草的叶片也是螺旋状排列的,其间夹角为137度、30度、38度,这样的叶序排列,可以使相同的叶片获得最大的采光量,得到良好的通风。

其实,植物叶子在茎上的排列一般都是螺旋状。此外,向日葵子在盘上的排列也是螺旋方式。

牛角同蜗牛壳一样,它们增生组织的几何顺序,竟是标准的对数螺旋线。奇怪的是,它们新增生出来的每一部分,都严格按照原先已有的对数螺旋结构增生,从不会改变,就像地球固定轨道围绕太阳旋转一样。

人的头发是从头发主囊中斜着生长出来的,它循着一定的方向形成旋涡状,这就是发旋,且有右旋和左旋之别。实际上,发旋是长在体表的毛旋,能使毛发顺着一定的方向生长。在野生兽类动物中,发旋(毛旋)具有保护自身和适应环境的作用。它可以使雨水顺着一定的方向消掉,就如披上了一层蓑衣,它们排列紧密,可避免有害昆虫的叮咬。此外,还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人类头发的这些作用虽然已经退化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其形式却保留了下来。

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微观的生命螺旋需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方能看到。像我们平时吃的糖,无论它是用甘蔗汁制成的,还是用甜菜汁做的,它们的分子几何形状都是右旋的。近年来,人们合成了左旋糖,说也奇怪,这种糖只有甜味,却不产生热量。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为我们揭开了这一秘密。原来,我们身体里的代谢酶只接受存在于自然界的右旋糖。

在人体内,一切氨基酸分子均是左旋,而淀粉分子则是右旋。传递生物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它巨大的分子有着盘梯式的双螺旋形状,这种螺旋从底部到顶端,一路都呈右旋。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沃森,曾绘制出脱氧核糖核酸(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成为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难道螺旋线同生物的生长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为什么自然界中有这么多螺旋状的物体?它们为什么不能是其它形状?

科学家们尚无法解释,他们正从不同角度对自然界中的生命螺旋进行探索。

大脑及其机能

世界上最复杂的计算机是由只有1.1公斤左右的灰白物质组成的,其外形酷似一个特大的已剥离的胡桃。正是这部计算机的数十亿个元件控制着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控制着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在刹那间,它可以完成数百万次的相互联系。

每个称为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就是一个工作单位,这种大脑最初级的单位的机能仍未清楚。大脑的能量似乎更多地来源于神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来源于神经元本身。神经元不但接受电化学冲动,同时释放能量,使各种信息得以在神经系统传递。这些冲动由一个神经移向另一个,通过大脑迅速地传递各种信息。

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思维和行为的控制室,不仅指大脑,还包括脊髓。来自大脑的各种指令和人们产生的各种感觉通过脊髓得以联接。大脑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构成大脑的两个软半球,左右半球分别控制对侧躯体的各种活动以及接受来自对侧躯体的各种感觉。

大多数人的左半球占优势,所以绝大部分的人是右撇子。那些左撇子的人,他们的右半球占优势。可见,强迫一个习惯于左手工作的小孩改用右手工作,是没有道理的。而对于那些能熟练使用双手的人来讲,通常也总是其中的一只手占优势。

皮质下的白色物质构成两半球(灰质覆盖大脑表面),两半球通过数种联接组织而相互沟通,最大的联接组织称为胼胝体。跨越两半球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胖胝体传递的,而信息如何传递仍属未知。

大部分的信息被潜意识地储存起来,所以可以这么说,人们并不清楚他们所知道的全部。然而,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

在美国和英国,目前的研究清楚地表明,每侧半球具有各种不同的机能。左半球或优势半球主要是与各种特殊符号有关,诸如单词和数字,因而,其对于说话、阅读、书写以及计算机能尤其重要,右半球则侧重于图样识别。

幸运的是,在某种意义上,由于存在着两侧间的联接组织,使得两侧半球的信息得以交换,使得左手知道右手正在干些什么。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下面,它在大脑与脊髓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联接作用。小脑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肌肉的运动并决定肌肉运动的快慢。小脑也有两个半球,与平衡和肌肉协调有关。

脑干深埋于大脑与小脑下面,它控制着心脏、肺脏及消化系统,脑的这部分与大脑的最下部——下丘脑有着许多联系,下丘脑似乎与人的情绪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男性的大脑平均稍重于女性,因为男性体重大于女性。据信,大脑皮质中巨大的记忆库所拥有的联接潜能足以在生命的每秒钟接受10个新的信息,大脑每天所动用的是各种联接百倍于全世界的电话系统。

器官功能再认识

直至近年,人体中的一部分器官还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已退化的无用之物。然而目前认为,人体中几乎没有无用的器官,那些曾被认为是退化或多余的器官仍然在发挥着有益于健康的作用。

最近,儿科专家们普遍认为,扁桃腺在阻止细菌和其他异物进入肺脏和消化系统过程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扁桃腺曾经被认为是既多余而又令人讨厌的典型器官。现在,专家们建议,只有在扁桃腺已成为重复感染病灶的情况下,才该考虑予以摘除。

不久前,在进行腹腔外科手术时,许多外科医生总是漫不经心地顺手摘去健康的阑尾,作为“送给病人的一件小礼物”。然而,现在一些医生相信,阑尾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某种作用。外科医生已不再利用这一方便的机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摘除掉。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胸腺是无用的器官。现在才知道,尽管在发育期后,胸腺的作用可能相对减少了,但它对胎儿和婴儿白血球的抗体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也许,最令人感兴趣的“无用”器官是神秘的松果体,甚至这名字都存在争议。许多科学家提出,它是否也像其他真性腺体那样分泌着某些物质。松果体深埋脑内,体积相当小,但仍然易为肉眼辨认。松果体的位置近乎脑体中部,地处要冲。17世纪伟大的法国哲学家雷内·笛卡尔曾经相当严肃地指出,松果体是“人类灵魂的所在地”。

更为近代的科学家已经弄清,两栖性青蛙的松果体受通过半透明皮肤和眼睛的光线的影响,并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影响皮肤色素的沉着。另外一些两栖动物的松果体也具有类似的作用。然而,对于哺乳动物和人类来说,松果体仍然被认为是无用的退化器官。

但是,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结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1958年,美国科学家阿伦·勒纳发现,哺乳动物的松果体能合成一种叫作“松果体激素”的物质。勒纳和其他研究人员还发现,“松果体激素”来自血清素。在哺乳动物中,松果体内的血清素的浓度高于其他任何部位。在大脑的其他部位,血清素是一种特别令人感兴趣的化学物质,因为对于正常的大脑功能,它扮演着某种“信使”的作用。类似精神分裂症,麦角付酸的乙酸胺改变感觉和产生兴奋的作用,可能就是由于它在通常被认为是“情绪所在地”的下丘脑干扰了血清素胺。松果体中的血清素与大脑其他部位的血清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这种可能存在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索。

大量的资料表明,松果体具有调节生殖的作用。暴露于光线下的雌鼠,卵巢重量增加,动情周期缩短,从而有利于生殖。美国两位内分泌学家理查德·伍尔特门和朱利叶斯·阿什洛德发表的资料表明:在这一反应中,松果体起着中间环节的作用。他们指出,注射“松果体激素”能抑制雌鼠的动情周期,其机制可能涉及垂体。然而,在延长光照时间、刺激动情周期的同时,松果体内“松果体激素”的合成减少。上述结果可因摘除了视网膜或切断联接松果体的神经通路而丧失。因此,伍尔特门和阿什洛德相信,光线对视网膜的作用以某种方式刺激了通往松果体的神经,从而降低了松果体激素的释放速度,使之对生殖的抑制作用得到缓解。

在他们的观点尚未被所有的科学家接受之前,以及类似机制还没有揭示期间,上述理论为否认松果体属多余器官提供了良好依据,这一奇怪器官再也不可能获得笛卡尔所描述的玄虚作用,但在不久的将来,它在生殖方面显而易见的作用,以及也许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必将昭之于世。

人的皮肤

技艺精湛的裁缝制做一副紧身外套,至少要花去宽33厘米、长5.5米的布料。然而,细胞再生的自然过程在短短的数周内就供给人们1.86平方米极为精美的新皮肤。新生的皮肤取代了那些在洗澡、运动等活动中经受摩擦、不断老化的皮肤。

皮肤具有一定的湿度,并防止占体重60%的水份被挥发。它是抵御污物和细菌的屏障,与位于其下面的脂肪层一起,构成人体的外表并发挥承受撞击的缓冲物作用。皮肤也具有良好的弹性,是人体理想的覆盖物。皮肤分三层:外皮层、真皮和皮下层。所有皮肤的重要结构都位于相对较厚的真皮中。当外层细胞消耗殆尽,新生的细胞就从真皮中外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真皮与表皮间的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从未停止。

外皮层下存在着数以百万计的神经末梢,许多神经末梢具有特殊的结构,借以分辨来自皮肤的各种感觉。这些“感受器”至少可分辨出五种感觉:痛感、热感、冷感、压力感和触感。每一种皮肤感觉都是部分或上述全部五种感觉的混合体。在诸如指尖或嘴唇的敏感区域,每平方厘米的表皮都存在着200多个触觉“感受器”。而在诸如肩膀等不敏感区域,每平方厘米表皮所存在的触觉“感受器”则只有敏感区域的1/50。

冷却系统

在每平方厘米的表皮中有100多个排泄带咸味水分的汗腺。随着这些水分的蒸发,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一般情况下,每天由皮肤丧失的水分大约为0.5升,由于其效率甚低,故称为隐性排汗。然而,在炎热季节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以排汗形式丧失的水分至少在13升以上。这就是建议人们在炎热季节服用盐片的原因。否则,由于丧失这么多水分和盐分,可能会因中暑而导致虚脱。

除了发汗,体热还可以通过辐射形式从皮肤散发。体热通过血液,流经分布于皮表之下的毛细血管,使皮肤潮红而散热。当这些毛细血管收缩时,散热终止,并使皮肤颜色转白。鸡皮疙瘩的形成,是受冷时毛囊内的微细肌肉收缩的结果。这些微细肌肉的最基本功能是竖毛功能,即可以在争斗时竖起毛发以造成更为吓人的外表,也可用于抵御寒冷的袭击。皮肤也含有球样毛囊和分泌油脂的皮脂腺,每平方厘米约15个左右。油脂润滑了皮肤和毛发,并使之具有防水性。另一种重要的因子是黑色素,它使皮肤和毛发具有一定的颜色。黑色素也具有滤光器的作用,使人体在太阳辐射中免受紫外线的潜在伤害。这就是白色皮肤在阳光下被晒黑的原因。

就像旧衣服,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逐渐“松弛”了。大多数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用于支持和固定皮肤的脂肪和皮下组织逐渐消失,皮肤失去支持和固定而皱了起来。与骨骼的缩小以及其他脏器功能的衰退一样,脂肪层的丧失也是人体再生能力丧失的结果。

实际上,皮肤可以由于皱折和再生而变大。不幸的是,皮肤并不缩小,以适应逐渐变小的躯干。即使是年轻人,由于过度牵拉和意外的松弛而造成的皮肤皱折,也需要许多日子才可能恢复正常。然而,部分皱折仍可能残留,典型例子是产后的妇女。

皮肤能妥善处理诸如摩擦、尖锐物体、太阳射线、灼热和寒冷等对机体的从不间断的袭击,并使人体保持健康和活力。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有助生育的妙药吗

婚后四年不能生孩子,注射了八针名叫“维米根”的针药,立刻受孕,第一胎生了一男四女,婴儿全活着,这是现代医学的惊人发现。

德国有一个结婚四年生不出孩子的太太,注射了一种叫做“维米根”(译音)的“妊娠促进剂”,这位太太,忽然受孕,并且在第一胎生出了五个婴儿来。一男四女,母子均安。在世界医学史上,这是用医药促进女人受孕、一胎五婴的第一次。

这个德国妻子名叫布瑞吉婷·佩恩,是中学女教员。她的丈夫史密特是德国的公务员。佩恩女士27岁结婚,第二年回娘家时,母亲催她快快生孩子,年纪35岁以上分娩第一胎婴儿,会有生育上的困难,母亲问她:“28岁妻子不生孩子尚待何时?”佩恩说,她婚后并没有避孕,是真的不会受孕。婚后第四年,佩恩绝望的说:“自己已30岁了,绝无受孕可能。”于是赴伍烈克医院检查,医师认为史先生精子正常,史太太佩恩女士患有卵巢机能障障。伍烈克医院妇科主任H·D·杜培尔博士就试着替佩恩女士,注射一种妊娠促进剂“维米根”来刺激其脑下垂体前叶,以加强“性腺荷尔蒙”增产活动。“维米根”在月经第3至4日,每天注射了一百五十CC单位(二瓶份),第5至10日之间,再每天注射维米根(一种无色透明液剂,在日本、欧洲都有售)。然后,医师嘱咐史密特夫妇在注射终了后第14天到第18天,趁着排卵旺盛期间,到豪华的观光旅社去缠绵。

果然有效。一个月后,佩恩被诊断证明已受孕。

六个月后,用超音速仪器作胎儿检查,发现腹中是双胞胎。八个月后,用摄影证明腹中胎儿有四个。

八个月零二十天——夜晚十二时,史太太阵痛入院。

杜培尔博士以下9个医师6个护士,把史太太推入剖腹取胎手术室。第二天早上,2时32分剖腹手术开始,2时42分手术顺利完成。史太太从麻醉后醒来时,睁眼一看,自己生了一男四女,男婴体重1850克,四女婴每人体重自1140克到1800克(普通新生儿每人体重在3000到3300克),她生下的五个“超未熟的婴儿”,这是1972年的事。目前五个婴儿都存活下来,并在逐渐增进健康之中。

史密特太太婚后四年不能受孕,自使用“维米根”妙药后,一鸣惊人,头一胎就生了五个,世界有史以来,一胎止婴仅有六十例,平均每4096万次的分娩之中,才有一次的“一胎五婴”可能性。二战结束(1945年)以来,在欧洲,一胎五婴全活着的,这是第一例。

一胎五婴以上的分娩,婴儿全部活着的例子,全球绝无仅有。其世界纪录是:一胎八婴——1967年,在墨西哥由21岁的泰黎慈女士分娩,四男四女皆死亡;一胎七婴——自1900年以来只有五例,其中,1969年,在衣索比亚的约瑟太太一胎七婴,二死五活;一胎六婴——先例很多,婴儿全活的绝无仅有;最近的一例是,1969年英国23岁的丽莎女士一胎六婴,产后一死五活。

神秘胎儿生活

过去,人们把婴儿呱呱落地降生于人世作为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而对胎儿在母亲腹中的情况却不很清楚。如今借助于超声扫描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胎儿在子宫内最后几周的运动和情感变化可以直接从荧光屏上进行观察,神奇的胎儿生活成为一幅幅生动的图像展示在科学家的眼前。

在母亲腹内经过8个月的生长,胎儿会在某一天早晨睁开眼睛,打几个哈欠,用力蹬几下腿,探索的手可使脐带飘动起来,也会把手指伸进嘴里吮吸。令人惊讶的是,胎儿竟然还是“美食家”,若在羊水中加入糖精,胎儿吮吸的次数就会剧增。与此相反,把脂醇这种味道苦涩的油液加入羊水中,胎儿吮吸的次数就会剧减,并会皱起眉头。

妊娠期间,母亲的腹内是一个非常嘈杂的场所,有大量的声音传入胎儿的耳内,胎儿会不断地“凝神倾听”。最为嘈杂的是母亲胃内发出的咕噜咕噜的声音。另外,即使是父亲与母亲比较微弱的谈话声,胎儿也会全神贯注地倾听。然而,支配胎儿所在环境的声音,是母亲那富有节律的心脏搏动声,如其节奏正常,胎儿就会知道一切正常。

胎儿也要为自己出生后的生活作适应性锻炼。胎儿不需要呼吸,但横膈也要像呼吸时那样上下运动。胎儿不需要吃东西,但也要吞一些羊水,吞咽时会引起一串打嗝,使母亲觉得胎儿在进行一系列小的、有规律的跳动。

胎儿在最后几周能使用感官。当播放录音时,胎儿会转动脑袋,使耳朵靠近声音。在腹内,视觉是不重要的,但是一道明亮的光线直接照在孕妇裸露的腹部时,胎儿会睁着眼睛,把脸转向有光线的方向。当胎儿感觉到母亲在休息时,还会在母亲腹部蹬几下,如果母亲拍几下蹬的部位,胎儿还会在这个部位回蹬几下,以此作为游戏,直至累了或失去兴趣之后又会睡着。

当母亲重重地跌了一跤时,胎儿会被惊醒。由于羊水等缓冲保护作用使胎儿不会受伤,但母亲的疼痛和紧张会使体内肾上腺素和其他与紧张有关的激素分泌增加,使胎儿的血液供应减少,这时胎儿会躁动一阵,并会哭。由于子宫内没有空气,胎儿的哭是没有声音的。当母亲平静下来,激素分泌恢复平衡时,胎儿又会安静下来。

以图像的形式直接观察胎儿的生活,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和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研究优生的方法。

头发中的奥秘

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据历史记载,拿破仑死于胃溃疡或胃癌。然而在法国,始终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拿破仑是被人用毒药谋害的。

本世纪60年代,瑞典牙科医生、业余病理学家伏素夫伍德,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一根拿破仑的头发进行了化验,发现这根头发每克中砷的含量竟高达10.38微克,比正常人高10多倍!砷是有毒元素,它的化合物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有剧毒。难道拿破仑真是被人毒死的吗?后来,他又对拿破仑的头发逐段进行了检查。由于人的头发大约每天长0.3毫米,l个月约长1厘米,逐段分析后发现,拿破仑死亡前的一段时间里,头发中的含砷量是逐渐增加的。可见拿破仑可能不是被人毒死的,他的死亡也许是由于他遭流放时所喝的岛上的水被含砷化合物污染造成的。

科学家们十分重视对头发的研究。人类的毛发与其他灵长动物不同,它是我们人类的一个重要外形特征。

我国古代习惯用“青丝三千”来形容头发之多,其实“青丝”何止“三千”!一般说来,人的头上约长着10万多根头发。从头发数目看,金发的显然要比暗色发的多。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头发可多到14万根左右;红色头发的总数不足9万根;中国人黑发的平均数是10万根。

每根头发都有毛囊。毛囊底部为一乳头状的突起,这便是制造头发的“工厂”,里面还有血管,以供给能转换成头发细胞的原料。在乳头状的表面,新细胞将旧细胞挤出以增加头发的长度,当头发长到使其尖端突出头皮毛囊时,头发就变硬了。头发每天都在生长,速度与年龄、健康状况有关。健康的人,尤其是16至25岁之间者,头发生长速度最快,1年可增长18厘米,而中年人平均每年只增长12厘米左右。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白发三千丈”的著名诗句,那是诗人的夸张。然而把头发留到几米长的人还是有的。世界上头发最长的人,是已故的印度佛路华道僧侣院院长史华美,1949年他的头发长达7.93米。目前供科学研究的世界最长的头发,是沈阳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经理王丽娟的头发,她的头发长达3.05米。

从形态上看,人的头发可分为3种:第一种是直发,头发又直又硬;第二种是波发,头发像波浪一样;第三种是卷发。亚洲中部、北部、东部的大多数居民,还有美洲印第安人,都是直发;欧洲人波发比较多,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居民也是波发;非洲黑人大都是卷发。这3种发型据说与气候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人的头发是五颜六色的。亚洲黄种人多是黑发,非洲人也是黑发,欧洲白种人多是金黄色的头发,美洲印第安人是红发。

人类的头发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不会像鸡、鸭等动物有季节性的换毛。头发有一个生灭的循环历程,每15分钟,头上的头发有90%在生长,而10%则处于休止状态。这10%的头发将维持到3个月以后渐渐脱落。我们每天大约都要掉落50至100根头发。

人类的头发,还有一个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征,就是没有“触觉”或“毛感”,如猫的触须极为敏感,而人的头发却没有这种功能。另外,在动物世界中,许多哺乳动物有时会使毛发竖立起来,使体积似乎比平时庞大一些,而人类缺乏这种戏剧性夸张变化的本领,所谓“怒发冲冠”不过是个形容词而已。

人的头发抗拉力很强,尤其中国人的黑发抗拉力就更强。杂技团的飞技表演家可用自己的头发悬在空中表演古代仕女的飞天图。另外人的头发还极有弹性,在断裂之前,可拉长20%左右。

人的头发除保护头部和美容上的意义外,现在还用于医疗保健。儿童缺少微量元素锌时,会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化验头发可以确定锌的含量,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手段。此外,头发还可以在侦查破案中成为证据,这是很多人知道的。

人怎样用嘴表达感情

在人体上最忙碌的部分恐怕就是嘴了。无论咬、吃、吞咽、吮吸,还是呼吸、说话、唱歌都一刻也离不开嘴。在表达感情方面也少不了嘴,你不妨试试,笑时控制嘴角不动,能不能笑出来?

人的嘴很富有表情。嘴部肌肉运动的4种基本方式——开与合、向前向后、向上向下、抿紧放松组成了千变万化的嘴部表情。

嘴部最重要的肌肉是嘴唇周围强健有力的环形肌。环形肌收缩时,嘴就闭上。如果这时表层肌肉较为用力,嘴就喊起来;如果这时内层肌肉较为用力,嘴唇就贴紧牙齿,形成将挨揍的紧张相。其他嘴部肌肉随着环形肌运动,努力把嘴巴向四面八方撑开。提肌把上唇抬起时,现出哀伤或轻蔑的表情;面颊肌把嘴角拉向后上方,展现笑容;口三角肌使嘴角往下拉,这是感伤时的表情;降肌把下唇拉低,表现不屑或嘲弄的意味;中央提肌能抬高下胯,同时使下唇向前,呈现挑衅的神态;位于颈部的颈阔肌,能配合颈部的紧张姿态而使嘴向下或左右拉,人在受痛、受惊或勃然大怒时,就会这样。

欢快的神情有开口和闭口两种。嘴唇向后上方挑起而不张开,形成不出声的微笑;咧开嘴,是露出牙齿的微笑;嘴巴张开,嘴唇形成两端向上的弧形,是开怀大笑。

愤怒的时候,嘴角向前,好像要发动攻击一般;恐惧的时候,嘴角缩进去,好像要临阵脱逃那样。同样是愤怒和恐惧两种表情,发声的或沉默的,嘴唇的形态变化很大,而嘴角的变化则同上面一致。愤怒不言的时候,嘴唇抿得很紧而嘴角向前;发怒大吼时,嘴巴张大,露出两排牙齿,嘴角还是向前,形成一个方形的窟窿;沉默的恐惧,嘴唇紧张地收缩,现出一条水平的裂缝,此时嘴角拼命后缩;因害怕发出尖叫时,嘴大张,嘴角还是缩在后面。

另外,嘴还能和一些手势配合,用来表达感情和意愿。

人为什么要眨眼

人们常把短促的时间称为“一眨眼的工夫”。一个人1天平均眨眼1.5万次,每次眨眼的持续时间不超过0.1秒。人通过眨眼可以保持眼球表面的洁净和明亮。但是,如此频繁的眨眼仅仅是为了保护眼睛吗?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新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眨眼与心理密切相关。

世界上最早将眨眼与心理联系在一起的是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庞德和肯尼迪。他们确认,一个人不论在戈壁滩上跋涉,还是在热带雨林中穿行,其眨眼的速率不变。也就是说,眨眼与气候条件无关,但与完成的不同任务和疲劳有关。他们对从事视觉活动的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那些在迷宫中寻找路线或在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画另一条直线的人眨眼很少,而疲劳过度者、发怒者、兴奋者的眨眼则十分频繁。由此可以判断,眨眼与思维存在着某种联系。

后来,随着心理学家和神经医学家对眨眼的进一步探索,眨眼的奥秘逐渐被揭开。研究者使用红外线、照相机和电极测量了各种人眼睛周围神经和肌肉的电脉冲,发现当一个人处于警觉、厌烦、焦虑、专心致志等不同状态时眨眼速率及持续时间明显不同。有趣的是,眨眼恰好发生在停止观察和开始思考的瞬间。

研究者证实,警惕性降低了眨眼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阅读小说的人与谈话的人相比,前者每分钟平均眨眼6次,后者为12次。在市区街道上开车的汽车司机的眨眼次数明显少于行驶在城外高速公路上司机的眨眼次数。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如果司机意识到与一辆高速开来的车潜伏着相碰危险时,其眨眼次数几乎为零。其次,眨眼还是焦虑的“晴雨表”。初学驾驶直升飞机的飞行员比教练员眨眼次数多;心烦意乱的妇女比内心平静的少女眨眼次数多;面对声色俱厉的律师提问的证人比面对态度温和的律师提问的证人眨眼次数多。这些都与焦虑有关。眨眼还反映在神秘的人体记忆中。令人惊异的是,眨眼恰好发生在大脑认为不再有新信息、记忆形成的时刻。

在生活中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关于眨眼的有趣现象。比如,当你的目光看到一行字的末尾,或者你还没有看懂而返回重读前面的句子时,你立刻会眨眼。此时,大脑似乎命令你在各个重要“站台”暂歇,而眨眼则是这个停歇的重要标志。于是,有人形象地称这种眨眼为“思维标点”。他们把低空飞行的飞行员和城区汽车司机短暂而不太多的眨眼叫做“逗号”,而将持续时间长而频繁的眨眼称为“句号”。前者似乎把眼前移动的景物分成了可以处理的各个单元,后者则表示要对吸收的信息再进行贮存或思考。脑电波的测量也完全证实了这种假说。

由此可见,眨眼透露了人内心的丰富信息,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也许还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秘密。

“男儿有泪不轻弹”好吗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是形容男子汉性格坚强的语句,因为人们历来把眼泪同女子和弱者联在一起。其实,人不仅在悲伤的时候流泪,在非常高兴时也会流下激动的泪水,眼泪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感情的迸发,是人的一种本能。据调查,73%的男人说,他们哭后心里会觉得好受些。

目前科学家已发现,人眼能产生3种眼泪:一是保护性眼泪,为了滋润眼睛保护角膜而产生;二是反射性眼泪,因粉尘及烟雾等刺激而产生;三是情绪性眼泪,由悲伤或欢乐而引起。不仅女人易落泪,男人也好哭。男性哭泣的理由和女人没有多大区别,女人之所以比男人更容易哭,不是因为感情更脆弱,而是由于男女两性身体内部所含的荷尔蒙数量的不同。

医学界人士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是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等于是慢性自杀。他们发现男子患溃疡病和精神分裂症的大都是强忍不哭者。有的专家还认为有一些病症就是因为病人不会从眼泪中得到解脱才严重起来的。

从医学角度来看,该哭时流泪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美国科学家费雷发现,流泪实际上是把体内由紧张而产生的化学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可以缓解人的忧愁和悲伤。他还发现长期不流泪的人,患病率比流泪的人高1倍。可见,流泪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它不仅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而且可以发泄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可以使人在哭后神志畅然,并能得到某些宽慰。

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还发现,哭泣甚至还能治疗某种疾病。研究人员先在实验老鼠的皮肤上造成一些轻伤,随后把一种刺激物导入老鼠的眼里,使其流泪。令人惊奇的是,哭泣这种简单的行为,极大地加快了伤口的自然愈合速度,伤口结疤所需的时间比平常减少了12天。更令人惊异的是,当老鼠的泪腺被摘除后,其伤口便开始裂开,这是伤口愈合的逆反过程。据此,科学家们认为,在泪腺的分泌物中含有某些物质,它们进入血液后能对机体的某些部位产生治疗效果。正如前苏联科学家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虽然这些物质还未被分离和鉴别出来,但它们至少具有调节皮肤健康状况的作用。人们在受伤时,不应强忍伤痛,而应不加约束地哭泣,从而加快伤口自然愈合的速度。

哪只耳朵听得更清楚

人听声音时,一般都是用两只耳朵一起听的,这样可以听得更清楚,而且听到的是“立体声”,并可以辨别声音的方向和远近。如果单用一只耳朵,那么哪只耳朵听得清楚些呢?这个问题与“左撇子”、“右撇子”还有关系呢!

在世界人口中,左撇子只占10%,其余的人都是右撇子。右撇子大脑的左半球接收和处理语言信息更为活跃,在他们身上可以观测到“右耳效应”。也就是说,在轮流用左、右耳通过耳机听词时,右耳可更快地领悟词义,更容易记忆单词。

前苏联医学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生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神经官能症患者情况正相反,他们左耳听力更好。研究人员进行了临床试验,参加试验的有健康人、患病期不同的神经衰弱患者。接受试验的人轮流用左、右耳听了数十个单词,接着在1分钟的时间内大声重复他们记住的那些词。词按意思可分为中性词(如桌子、炉子、盐)和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如快乐、害怕、死亡)。试验中,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进行了生理检查——测定了他们左、右手手背上皮肤电流反应的振幅。众所周知,在大脑左半球更为活跃工作时,左手皮肤电流反应的振幅增加,而右手则降低。所以,通过皮肤电流反应测验,可以知道大脑皮质两半球中哪个半球在这一时刻更为活跃。

科学家在接受试验的健康人身上观测到了“右耳效应”——发现他们能更好地记忆由右耳听到的词(这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的记忆效果比中性词好)。也就是说,左半球更为活跃地加入了口头信息处理。减弱的右手皮肤电流反应也与这相符合。

而在患有神经官能症者身上,观测到不同情况。那些患病不到2年的人对中性词和微弱情感词,仍然保持着“右耳效应”,而患病期越长,“右耳效应”就越弱,“左耳效应”就表现得越清楚了。在患有约5年的神经官能症的受试者身上,不论是对强烈情感词,还是对微弱情感词,右半球都更为活跃地工作。患有慢性神经官能症而又疏于医治以至患病6年多的人,左耳甚至能更好地接受中性词。这说明,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大脑右半球工作更为活跃。

这就证明,在神经官能症的病情增加时,大脑皮质左、右半球间的职能关系会发生变化,左、右半球的“义务”也进行了互换,从而影响到左、右耳听力的变化。

人着凉后为何流鼻涕

人着凉后,就会流清水鼻涕,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讲这个问题前,要先谈谈人鼻子的构造。鼻是呼吸道的开始部分,也是嗅觉器官,分外鼻、鼻腔和副鼻窦3部分。鼻中的腔隙叫鼻腔,鼻腔内表面上有一层完整的粘膜,粘膜中有很多粘液腺和丰富的微血管网,平时不断地分泌一些粘液和水分。据生理学家测定,24小时内粘液和水分的分泌量为500~1000毫升,数量多少,与空气干、湿程度有关。在正常情况下,鼻粘膜分泌的液体大致与空气进出鼻腔时的水分蒸发速度相当,换言之,空气进出鼻腔时带走多少水分,鼻粘膜就分泌多少液体。因此,一个健康人平时一般不会流清水鼻涕。

鼻粘膜分泌的液体具有多种功能。首先,它可以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免得空气过于干燥伤害肺脏;其次,它含有很粘的液体,均匀分布在鼻粘膜的表面,使进入鼻腔的灰尘和微生物都被粘住,防止灰尘和微生物侵入肺部;另外,粘液中还含有溶菌酶,能将粘住的细菌溶解并杀死。

为什么有时鼻粘膜分泌的液体会多得流出来呢?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当鼻粘膜不能战胜某些微生物或异物,导致呼吸系统发生感染的初期,如患感冒、麻疹、猩红热或急性鼻炎时,就会流清水鼻涕,借以冲走部分微生物。第二,当天气寒冷,穿衣较少时,鼻粘膜丰富的微血管网无法使吸入的空气暖和到足够的程度,只能靠分泌大量液体来帮忙。这些液体刚分泌出来时是较暖的,而被吸入的冷空气吸收掉热量后就变凉了,所以流出的鼻涕是冷的。第三,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鼻腔对冷气流过敏,本能地作出反应,流出大量的清水鼻涕。

由此可见,流清水鼻涕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性生理反应。只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对冷的适应能力,就能减少或治愈流清水鼻涕的现象。

左撇子好不好

在生活中,有人习惯使用右手,称为“右利手”;有的人习惯使用左手,称为“左利手”,也叫“左撇子”。由于右利手的人占多数,一些做父母的,就强行让孩子纠正“左撇子”,其实这种做法毫无必要。

现代解剖学告诉我们,人脑12对神经在脑中是交叉排列的。右利手大脑左半球发达,左利手右半球发达。人的语言、逻辑、读写是由右半球指挥的,因此称为“主侧半球”或“优势半球”。优势半球应扬长,多使用左手有助于开发智力,可惜迄今人类尚未“顺理成章”。

据统计,约70%的人写字、绘画、刷牙、扫地等习惯用右手,约有20%的人能“左右开弓”,约10%的人在生活中习惯用左手。

国外有些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左撇子似乎比经常用右手的人聪明些。

在世界名人中,左撇子比比皆是。著名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毕加索和喜剧大师卓别林都是左撇子。在奥运会上大显神威的乒乓球和击剑运动员中有一些也是左撇子,第二十二届奥运会上4名击剑冠军中有3名是左撇子。

左撇子还有某些优势。据法国科学家研究,人体右侧神经中枢对信号传递比左侧快。同时,若发生中风,右侧肢体瘫痪大大多于左侧。

一些从事幼儿医学研究的专家发现,生来左撇子的儿童若是被父母强行“左改右”,容易产生言语不清、阅读困难、智能发展缓慢等后果,而且成年后患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者,高出不改者五六倍,也比一生下来就是右利手的高出2倍。

左撇子与遗传有关。既然左撇子处于大脑优势半球的直控下,就理应扬长避短,若强行纠正,反而不好。

心脏善于“忙里偷闲”

生命不息,心跳不止。人们常把“心脏停止了跳动”这句话当成死亡的代名词。在人体器官中,人们常常认为心脏是人体中惟一不偷懒的器官。在心脏的推动下,人体里的血液昼夜不停地流动着,把生命活动中急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送给身体的各个细胞,同时又把新陈代谢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废物运出体外。心脏的工作是相当繁重的。成年人在安静的情况下,每分钟心跳75次左右,排出大约60毫升的血液,这样推算,一昼夜由心脏排出的血液就有6吨多重。

心脏的负担如此繁重,有的少年朋友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心脏为什么能不疲劳地跳动不止呢?这是因为心脏并非是只工作不休息,而是经常在休息,只不过休息的时间极为短暂,真正是“见缝插针”。若以每分钟心跳75次计算,则心脏跳动1次平均所需要的时间(即一个心动周期)为0.8秒。根据测定,其中心房收缩占0.1秒,心房舒张占0.7秒;心室收缩占03秒,心室舒张占0.5秒。也就是说,心房工作0.1秒后,有0.7秒的休息时间,依此推算,心房每小时工作7.5分钟,每昼夜实际只工作3个小时,休息21个小时,休息时间为工作时间的7倍;而心室每工作0.3秒后,有0.5秒的休息时间,依此推算,心室每小时只工作22.5分钟,每昼夜实际工作时间也只有9个小时,休息时间却有15个小时。就整个心脏来说,如果把心房、心室的工作时间加在一起,则心脏每次收缩要持续0.4秒,然后有0.4秒的舒张期,这样,整个心脏每昼夜也只是工作12小时,休息12小时。

由此可见,心脏是个既很会工作又很会休息的器官。工作和休息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心脏才会不知疲劳,在“有生之年”发挥“生命之泵”的作用。

心脏也是内分泌器官吗

大家知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泵站”,心肌有力的收缩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提供了动力。除此之外,心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能分泌激素!这是现代生理学领域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激素是由特定的器官分泌的特异性物质,它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运送全身,数量虽小但作用重大。由于分泌激素的器官没有导管,因此把它们称为“内分泌腺”。人们已知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垂体等。但从来没有人想到,心脏也会是内分泌器官之一。这一重大发现,使人们重新认识心脏的功能。

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学家们曾在心脏的心房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颗粒——分泌颗粒,从结构上看,这种颗粒很像内分泌腺细胞质中的分泌颗粒。而在心脏的心室细胞中,则没有发现这种特殊的颗粒。科学家们还发现,心房中这种分泌颗粒的数量会随血液中水和电解质的含量多少而变化。

以后的20多年里,这种特殊的心房细胞分泌颗粒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多大的注意。但是到了1981年,事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项研究报告披露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提取一些老鼠的心房组织,去除其细胞中的分泌颗粒,并把它们注入到未受过任何损伤的动物体内。结果发现,动物的尿量大为增加,并将大量的铀离子带往体外。

研究表明,心房细胞中这种分泌颗粒越多,动物对水和盐的需求就越少。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提取出来的心房组织液中含有一种物质,它能够抑制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阻碍肾小球滤液中的氯化钠被反向吸收回血液中。大家知道,正是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过滤作用使血液过滤出滤液,滤液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后,其中99%的水分和溶质被重新吸收,剩下的才是尿,被排往体外。显然,正是这种物质的影响,肾小管的作用减弱,才导致动物多尿和钠离子的离失。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这种物质是一种激素,它是由心房细胞中的特殊颗粒分泌的。科学家给这种激素起名为“心房排钠激素”。它是一种由氨基酸组成的肽,能调节肾脏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引起血管扩张和钠离失,控制细胞外液体的容量以及水、盐比重的恒稳性。

令科学家们高兴的是,人体中这种肽的结构与老鼠的很相似,这就为研究带来了方便。例如,从老鼠身上提取心房抗钠激素的抗体,用于检验人的血液中这种肽的含量。

研究还表明,心房的分泌颗粒首先合成的是一种多肽,这是一种由151~152种氨基酸组成的“半成品”。这种“半成品”随后形成一种多肽激素——心脏扩张素,它也同心房抗钠激素一样,能够减弱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调节血管的紧张度和血流压力,但不引起多尿和钠离失。目前科学家们已能够提取这种多肽激素,并得到它的抗体。科学家们确认这种激素存在于心房、血液、大脑、肾脏、血管壁以及肾上腺中,最后,这种多肽激素发生改变在心房中形成抗钠激素,并从那里进入血液。

科学家们发现,当人平卧或喝下大量的水之后,人体血液中心房抗钠激素的浓度会急剧增加。另外,在高血压患者身上,也表现出抗钠激素水平的提高,这可能是对血压升高的一种补偿反应。心力衰竭的病人血液中的抗钠激素含量也高于正常人。

有关心脏分泌功能的研究正在继续。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对人体的了解,在临床上也有重大意义。

为什么称骨骼肌为“外围心脏”

人体肌肉根据组织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平滑肌、心肌和横纹肌3种。平滑肌主要构成人体的内脏和血管的壁,这种肌肉收缩比较缓慢,而且不能根据人的意志任意收缩。横纹肌绝大多数附生在人的骨骼上,所以这种肌肉又叫“骨骼肌”。骨骼肌能随人的意志迅速有力地收缩,但易疲劳。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骨骼肌仅仅是血液的消耗者。人在重体力劳动时,骨胳肌对血液的需求量可增加40~60倍,无疑这对心脏是一种极大的负担。因此,传统看法认为使骨骼肌保持静止状态对心脏较有利。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临床观察表明,大幅度减少体力劳动对健康的心脏和患病的心脏都会带来有害的影响。反过来说,心肌梗塞症患者如能及早恢复行动往往会更快地痊愈。

测试表明,骨骼肌的作用很像一台台小型的压缩血泵。当骨胳肌处于静止状态时,从骨骼肌肉的静脉血管流出的血液很少,血压也较低。如强制骨骼肌进行活动,则血液流量会随之增加,血压也迅速增高,有时竟高达约16600~34580帕。人们在跑步或走路时,骨骼肌做有节奏的收缩;当人们支撑或背负重物时,骨胳肌处于紧张状态。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体中600多块骨胳肌都在积极工作,这600多个“血泵”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

早在17世纪,血液循环机制的发现者,英国人威廉·哈维曾经断言,骨骼肌的活动有助于血液循环。本世纪初,俄国的著名医生雅诺夫斯基也曾指出在血管系中存在“外围心脏”,尽管后来在动脉系中从未找到过这种“外围心脏”,但在某种意义上讲,骨胳肌“血泵”不就是事实上的“外围心脏”吗?而增强“外围心脏”活力的惟一办法就是让骨骼肌多活动。

4个肾的人

1990年8月29日《沈阳晚报》报道:沈阳市东陵区农业合作银行办公室副主任董向新经医院检查,发现体内长有4个肾脏。他除了正常人的2个肾脏外,在上方又长了2个肾脏。4个肾脏的大小形状相同,上面2个肾脏的输尿管通向下面2个肾脏的输尿管。董向新在肾功能方面没感到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肾脏,俗称“腰子”,是人的造尿器官,形如蚕豆,在腹后壁前方,左右各一。按中医的说法,肾的功能是藏精、主水液、主骨生髓、主纳气等等,可见肾脏的重要。

听到“多肾人”的消息,人们往往感到很稀奇,其实“多肾人”并不少见。据国外有关泌尿专家的统计,在51880具尸体解剖中,94人只有1只肾,342人有重复肾(即多肾)。换句话说,每552人中即有一单肾人,每152人中就有一多肾人。这些肾的畸形者为什么鲜为人知呢?这是因为肾是在体内,不像耳、目、鼻等长于体外,能一目了然,他们往往是患了肾病,拍X光片或做B超时才被发现的,由于是畸形,他们中大多数人不愿意外扬。更多的人虽肾属于畸形,但无肾病,以致连自己也不知道。

肾畸形是怎样造成的呢?医学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在胚胎发育期,肾的原始组织和输尿管的母组织——一个原基,会逐步发育成一对肾和一对输尿管。但是,要是遗传基因有缺陷,势必会产生差错,有时出现两个原基,或一个原基分裂为二,日后便形成一对以上的重复肾,或一对以上的重复输尿管。除遗传的因素外,有时在母体怀孕时不适当地服用某些化学药品,也会影响肾的发育,产生“画蛇添足”的现象。此外,诸如母体免疫功能缺陷,或某种病毒侵袭也会造成肾畸形。

人有“第三只眼”吗

在神话传说中,许多神仙有3只眼睛,除正常的一双眼睛外,另有一只眼睛长在额头上,而且这只眼格外有神力。《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就是用这第三只眼看出小庙是孙悟空变的。《封神演义》中的闻太师也有3只眼眼民间传说中的“马王爷”同样有3只眼,民间不是有句“不知马王爷,长着3只眼”的俚语吗?

神话归神话,自然与现实不同。不过,也许你想不到,其实你、我、他,虽然不是神仙,却同样长着3只眼!

希腊古生物学家奥尔维茨在研究大穿山甲的头骨时,发现它两个眼孔上方还有个小孔,成品字形,这引起他很大兴趣,经反复研究,证明这是个退化的眼眶。这个发现在生物界引起了震动,各国的生物学家纷纷加入研究行列。结果发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甚至人类,都有3只眼睛。我们通常忘记了自己的第三只眼,或是从来没有想过它的存在,这是因为这只额外的眼睛已离开原来的位置,深深地埋藏在大脑里,位于丘脑上部,并有另外的名字——松果腺体。

在大多数脊椎动物中,例如蛙,第三眼见于颅顶部的皮肤下。蜥蜴的第三眼虽然被鳞片遮盖着,但也能在皮下找到。科学家们发现,冷血动物把第三眼当作温度计了,可以测量周围的温度。在两栖动物中,第三眼可根据光的强弱调节皮肤颜色。而人的第三眼已经变成专门的腺体,而且很独特,除了松果腺体以外,再也没有其他腺体具有星形细胞,这不是普通的细胞,它在大脑半球中含量十分丰富。至于腺体和神经细胞为什么如此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人们还不太清楚。

现在第三只眼的功能和眼睛相比虽是“差之千里”,但还是有点“藕断丝连”,松果腺体对太阳光十分敏感,它通过神经纤维与眼睛相联系。当太阳光十分强烈时,松果腺体受阳光抑制,分泌松果激素则少;反之,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松果腺体则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松果激素有调节人体内其他激素含量的本领,因此当阴天时,松果腺体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而甲状激素、肾上腺素的浓度相对降低,这些激素是唤起细胞工作的,若相对减少,人就显得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天气晴朗时,松果腺体受到强光的抑制,体内其他激素增多,人们就显得生气勃勃、情绪良好。另外,通常人晚上的血压比白天低,这也是因为晚上没有阳光,人的松果激素增加,压抑了其他激素的缘故。

在人和动物身上的实验表明,尽管松果腺体的功能可能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但是从生到死,它一直在积极地起着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第三只眼的组织中含有钙、镁、磷、铁等晶体颗粒。新生儿根本没有这种奇怪的“脑砂”,在15岁以内的孩子中也很少见,但是15岁以后,“脑砂”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加。俗语说:“眼睛里容不得砂子。”如果眼睛里落进小砂粒,人无法忍受。可是第三眼中有那么一小堆砂子,竟不会影响它本身的功能,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巨人和侏儒的差别

美国人罗伯特·韦德洛是个名副其实的巨人,他1918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奥尔顿,22岁时身体长高到2.72米,1940年去世。而荷兰女郎波林·马斯特斯,19岁去世时身高不过59厘米。他们身高的悬殊实在令人惊讶,创造这种奇迹的,是他们颅脑内不过栗子大小的特殊器官——脑垂体。

脑垂体长在我们的颅骨内,在大脑下面,颅底部蝶骨的骨腔——蝶鞍内。它是一个带有短柄的卵圆状的球体,与丘脑下部相连。垂体分为前叶(腺垂体)和后叶(神经垂体)两部分。

垂体前叶可分泌两类与人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关系的激素。一类是由嗜酸性细胞分泌的生长激素,它可以加速人体的生长;另一类是由嗜碱性细胞分泌的3种促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激素对于人的生长、发育等起着重要作用。

人在青春期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时,如患垂体嗜酸性细胞瘤病,就会使全身过快生长,长成高达2米的巨人;假如人成年以后,垂体前叶仍分泌生长激素,就会患肢端肥大症,这种人的下巴、鼻、唇、手、脚普遍肥厚,最突出的是他的大下巴和一双又粗又短的手。以上是垂体前叶分泌机能亢进带来的变化。如果人在少年时期生长激素的分泌机能低下,身体就生长得很缓慢,以致到了成年期,如同孩子一样高,这就是所谓的“侏儒症”。奇怪的是侏儒症患者的智力并不低下,有的甚至比正常人还要聪明。还有一种怪现象,患侏儒症的人往往寿命很长,美国有份资料记载,当代有10余名侏儒症患者的寿命在百岁左右,而且他们都非常精明强干。

垂体前叶分泌的3种促激素中,促性腺激素能够直接影响到性的发育功能,卵巢和睾丸的发育及乳汁的分泌都与其有关。如果此种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引起性器官萎缩;相反,儿童时期如果性激素分泌过多,则会促使儿童性早熟。另外两种促激素,分别作用到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活动。

垂体的另一部分——后叶,主要分泌两种激素:一种是抗利尿素,另一种是催产素。

如抗利尿素能控制排尿量多少,从而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也能间接影响到血容量和血压。如果垂体后叶受损,抗利尿素分泌不足,病人尿量急剧增多,就会患尿崩症。

脑垂体虽小,神通却很广大。人们早就懂得从动物的垂体中提取生长激素,用这种药可以使发育缓慢的少年儿童得到正常发育,促进儿童的成长。

胸腺的作用

在人体众多的器官中,胸腺是长期被人忽视的一种,直到1967年发生的一件事,才使人们对它刮目相看。

英国一个刚出生不久的男婴患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病,孩子生下后反复感染,没有一点抵抗力,最后医生确诊是先天性胸腺不发育。医生对他进行了胸腺植入,即从一个流产胎儿身上摘取活的胸腺,植入病婴的腹部肌肉中,结果出现了奇迹,孩子健康地活了下来。这件事轰动一时,给研究人员带来极大的兴趣。以后各国科学家又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识破胸腺的“庐山真面目”。

胸腺是位于人体胸腔纵隔上部、胸骨后方的小小腺体,生长发育很慢,在人出生时有核桃般大小,重约20克。到15岁止,充其量不过重35克左右。而到25岁以后就又迅速萎缩,到40岁时,就犹如一粒花生米大小了,再后就只剩下一点痕迹可寻了。所以,胸腺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逐渐退化的组织,即将被人体所抛弃。

科学家们经研究后首先发现,胸腺是人体内抗击外来致病物质侵袭的“特种部队的培训中心”。我们人类在一个充满着病菌和污染的不干净的环境中生活,之所以在大多数的时间里能够安然无恙,就是仰仗于“特种部队”的保护。

这支“特种部队”就是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其中数量最多、效率最高、战斗力最强的是T淋巴细胞(通称“T细胞”)和B淋巴细胞(通称“B细胞”)。它们不但能直接杀伤侵入体内的病菌、病毒以及癌细胞,而且还具有识别和记忆能力,不管致病物质如何乔装打扮,也不管相隔多长时间再来,它们都能照歼不误。同时它还能使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增强人的体质和抗病能力。但是,这支部队之所以能如此神通广大,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这些胚胎造血组织或骨髓制造出来的淋巴细胞,原来是无功能的,后来随血流到达胸腺以后,受到由胸腺分泌出的胸腺激素的作用,才将它们造就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胸腺加工、培训了这支“特种部队”,并通过它充分发挥免疫作用。一个生来就没有胸腺的人,他的生命不会超过婴儿期。

美国维尔蒙医学院的厄席勒博士,从事胸腺激素对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他认为,大剂量的胸腺激素,能使老年人的淋巴细胞具有和青年人一样的抗击外来致病物质的能力。40岁以后的人,是癌细胞最好的寄居目标,但是倘若我们有足够的胸腺激素的支援,就可以更有效地狙击它们的入侵。科学家们发现,胸腺激素还有助于对癌症的治疗。临床证实,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治疗的同时,若能再辅以注射胸腺激素,其复发的时间间隔就可以大大延长。

科学家们还注意到,胸腺激素能刺激大脑更多地分泌由大脑控制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与人的感情和感觉休戚相关的快感激素等,这些激素对维系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一个人衰老程度的重要标志。

胸腺是一个几千年来没有被人了解而又具有重要作用的腺体。它主宰着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人体的衰老进程。胸腺的神秘面纱一经被揭开,它的作用将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被人认识。

血小板减少流血

看过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女主人公幸子不慎小腿被铁丝扎破,流血不止,差点送掉了性命。人们不禁要问,幸子的皮肤只不过受了一点轻伤,为什么就会出现这样严重的后果呢?

原来,这与幸子血小板减少有直接关系。在一次事故中,幸子受到大剂量放射性同位素钴60的辐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血液内血小板的数量显著减少,每立方毫米血内仅有4万个血小板(正常人为10万~30万个),幸子的皮肤已出现了瘀血斑,于是皮肤受点轻伤便会流血不止,以致威胁到生命。

血小板是血液固体成分中的一种,体积很小,直径只有红细胞的1/3至1/2,形状不规则。血小板的本领很大,是血液中的“防汛部队”,人体一旦受伤流血,它们就会涌向前去,执行“堵坝”的任务。血小板止血的本领主要来自体内含有的血小板因子。人体受伤时,血小板自动破裂,把血小板因子释放出来,致使血浆中的凝血酶元变成凝血活酶。这种酶能使血浆里的纤维蛋白变成许多细丝,并编织成网,因而使血液凝固成块,将伤口堵住。同时,血小板的表面还有一种粘着力,使血粘聚在出血的伤口处,逐渐形成血栓,将伤口封住。另外,血小板还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携带者,其中与止血有关的有羟色胺、肾上腺素等,它们随血小板携带到损伤的血管处并释放出来,都能引起局部血管壁平滑肌收缩,促进止血。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一旦显著减少,便会引起血液凝固障碍而流血不止。

临床上,除放射病之外,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等疾病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医生常通过检查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来帮助诊断多种血疾病。外科手术前,也要检查血小板的数量,以防因血小板过少而造成手术中流血不止。

血小板的寿命很短,平均寿命还不到10天。但是,它的新的“接班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出现,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血型可以转换

无影灯下,医生正在紧张地对重伤员进行抢救。而输血,则是抢救伤员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输血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只有血型相合的人才能输血,一旦不合,就会丧失时机。如果能有统一血型,不需交配试验,就可以互相安全地输血,这该有多好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我们知道,人类红细胞表面含的抗原,亦称为“凝集原”,根据凝集原的不同,将人类血液分为若干型,称为“血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各国学者先后发现了一种奇异现象:1957年以来有百例以上的报告指出,白血病患者多为A型血,有些是B型和AB型,当他们病危需要紧急输血时,复查血型,血型却意外地变成O型。人们惊疑不止,认为是第一次检查错误。经核对,原来检查无误,此次O型血也千真万确。当人们困惑不解时,患者经抢救治疗后,转危为安,血型又转为原来血型。这种奇妙现象,表明在患病过程中,血型抗原性逐渐变弱,终于成为O型;病情好转,原来的血型细胞出现较多,又恢复了原来血型。这种变化不仅ABO血型系统有,Rh和Mn血型系统也有。

人们还观察到老年人和恶病质的人红细胞抗原性就变弱,致使血型变异。科学家们以上述事例,证明所谓终身不变的血型,在疾病和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是可以改变的,这为人们改变血型的探索,提供了依据。

美国纽约血液中心细胞生物化疗实验室的杰克·戈德斯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采用遗传工程方法,从咖啡豆中提取一种a单奶糖酶,这种特殊的酶属于“内切酶”之一,可以切割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多糖体,而获得与另一种血型基本相同的抗原,从而达到改变血型的目的。现在研究者们已成功地把B型血转变为O型血,并在志愿者身上做了试验,获得令人振奋的成功。这种切割后生成的O型血输入人体后,有95%能存活24小时以上,有50%能存活30天以上,没发生任何输血反应,志愿受试者无任何不良感觉。这项技术现已进入临床实用阶段。目前该研究小组的下一个目标是把A型血切割后变成O型血,预期会有90%以上的A血型转为O型。

日本学者在研究改变血型工作中,也不谋而合,获得了长足进展。他们已能将A型血、B型血改变为O型血。

改变血型是医疗事业的需要,也是人类探索血液奥秘获得非凡成功的实例,它将为抢救病人的生命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人的体温恒定不变吗

无论是赤日炎炎、热浪扑人的盛夏,还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严冬,人体的温度总是稳定保持在37℃左右,如果体温低于31℃或高于42℃,就将引起死亡。人体之所以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因为人体存在着体温的自动调节系统,这个系统自动地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人们常说:正常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其实,人体的温度并不是绝对恒定的,较小的起伏也是常有的事。并且,人体各部分的温度也并不相同,如肝脏的温度为38℃左右,为全身最高;脑的产热量也较多,其温度接近38℃;肾脏及十二指肠等处温度略低;直肠温度就更低一些;至于人体的皮肤温度,各部分数值相差就更大:在环境温度为27℃时测定,脚的皮肤温度为27℃,手的皮肤温度为30℃,躯干的温度为32℃,头的温度为33℃。由此可以看出,四肢末端皮肤温度最低,越近躯干,皮肤温度越高。皮肤温度的高低,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能影响皮肤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因素,都能对皮肤的温度产生影响。如环境温度的变化,情绪的紧张、激动等。在寒冷的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这时皮肤温度降低,因而减少了热量的散失。情绪激动或紧张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加,皮肤温度可以从30℃骤降至24℃。不少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当突然受到惊吓时,手脚一下子会变得冰凉。由此可见,人体没有一处的温度是绝对恒定的。在实际测量人体温度时,一般多选用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这是因为,这几处温度变化较小,测量时简单易行、方便迅速,而且对人体又无丝毫的损害。对于我国大多数正常人来说,腋窝的温度范围是36~37.4℃,口腔温度范围是36.7~37.7℃,直肠温度范围是36.9~37.9℃。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肌体温度的变化,只要不超过上面的范围,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比如说,在一昼夜之中,体温在清晨6~7点钟时最低,然后又逐渐上升,到傍晚5~7点钟达最大值。晚上的体温又开始下降,直到次日清晨达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常在1℃之间。这个变化是正常的生理变化,而不属于病变。另外人体的温度也与年龄的大小有关系。新生儿的代谢率较高,体温稍高于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代谢率低,体温就比成年人略低一些。

人体温度的变化,与人体的活动情况关系很大。当人们从事剧烈劳动或运动时,体温可暂时升高1~2℃,不过机体因剧烈运动而引起的温度升高,只是暂时的。当运动停止后,体温就可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尽管人体温度在正常情况下,可以随着时间、年龄、性别、环境、情绪、活动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但这个变化是很小的、暂时的,不会超过特定的范围。如果人体温度调节系统发生了故障,那么将会导致体温调节的异常,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人体内的战争

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到处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数量极其庞大,其中有许多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病菌和病毒。这些小坏蛋飘浮在空气中,潜伏在饮用水中,聚集在我们的皮肤和粘膜上,寻找一切机会侵入人体兴风作浪,进行破坏活动。

为了对付这些入侵者,人体内组成了“多兵种”的保卫部队,警惕地守卫在人体各部位,随时准备消灭来犯之敌。

在进犯的敌人中,最可怕的也许要算病毒了。病毒的个体极小,全部构造也极简单,仅仅是一个外包蛋白质壳的基因束,但它的危害却十分严重,感冒等病就是它引起的。当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会以极快的速度增殖出千万个相同的新病毒。大量的新病毒会把细胞撑裂,最后导致细胞死去。当它们摧毁了一个细胞后,又很快四处散开,再去侵害邻近的细胞。

面对病毒的大举进犯,人体的保卫部队迅速行动起来,首当其冲的是由骨髓诞生的白血球细胞,它们兵分3路,即分成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各有所长,迅速赶往入侵地点。

最先赶到现场的是吞噬细胞,它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清洁工,专门监视人体中的不正常迹象,一旦发现可疑之物就毫不客气地吞入消化。它没有选择性,在肺部,吞噬细胞会吞食随呼吸带入的尘埃和各种污染物微粒。要是皮肤受了伤,伤口附近的血管会扩张,引起发红肿胀,吞噬细胞通过扩张的血管游来,开始吞吃一切入侵的微生物。同样,吞噬细胞碰上了被病毒撑破的细胞残骸,也会将这残骸连同部分病毒一起吞下。但在这场与病毒的激烈战斗中,仅仅靠吞噬细胞是无法全歼入侵者的,它只能起到阻止病毒侵入邻近细胞的作用。

巡逻部队发现强敌后,马上向司令部发出警报。于是,另一路称为“巨噬细胞”的部队马上赶来增援,它们一边吞噬病毒,一边从入侵者身上采取特殊的片段——抗原,并把抗原摆在自己细胞的表面。在体内巡游的T细胞一见这种抗原就会警觉起来。充当辅助作用的T细胞通过化学信号把这一紧急情况传递给另一类杀伤型T细胞,催促它们火速繁殖成一支庞大的军队,冲向受感染的细胞,破细胞膜而入。每一个病毒都会被一个杀伤型T细胞紧紧嵌合在一起而被消灭。

辅助型T细胞除能招来杀伤型T细胞外,还会向集聚在淋巴结中的第三路兵马B细胞发出警报。在这里B细胞产生出一种被称为“抗体”的化学武器,专门粘附在入侵者的身体表面,使入侵者步履艰难,成为吞噬细胞的消灭目标。抗体本身也有杀伤力。

在人体内,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其结果大多数以入侵者的失败而告终。然而遇到细菌和病毒的突然大规模偷袭,保卫部队一时猝不及防,我们就会患上传染病。一旦无法组成有效的防御战线,就得借助药物的帮助了。

人饥饿之谜

人每天都要吃东西。吃是人的一种本能,饿了就要吃食物。饥肠辘辘的滋味实在令人难受,人会感到肚子空空,胃一阵阵痉挛,还会感到眼发花、头发昏,四肢无力。这是文学作品中常有的描述,也是生活中许多人曾亲身体验过的经历。那么饥饿感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人因病切除了胃,却照样有饥饿感?

从生理上讲,饥饿是来自整个身体的,饥饿感是体内的热量正在减少、不足的综合信号。人体内储存的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是相当少的,半天时间就会消耗光,此时必须补充食物,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来维持体能。如果长时间不补充食物而又在不断消耗体能的话,人体内的血糖浓度就会下降。大脑对血糖的变化十分敏感,这时就会发出摄食的信号。在人的中枢神经中,有两根奇特的神经,一般称为“饱神经”和“饿神经”。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总是非常微妙地平衡着人或动物的进食和停止进食的行为。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如果把一只老鼠的饿神经切除,那么它再也不会进食,它将面对丰盛的食物而活活饿死;相反,如果将老鼠的饱神经切除,这只老鼠就会不停地吃,成为名副其实的“饕饕之徒”,它的体重会以正常老鼠的5~10倍的速度增长,最后变成过度肥胖的怪物,趴在笼子里动弹不得。

人的食欲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感受和体验的结果。婴儿只有饱和饿的感觉,并不像成人那样受到食欲和各种美味佳肴的影响。美味可口的食物使人在身体并不需要食物的时候也大量摄入,结果造成营养过剩,这样很容易引起肥胖。过度的饮食也会扰乱正常的饮食神经机制。因此,为了您身体的健康,应尊重饱神经和饿神经向您发出的信号,既不要因贪吃而饮食过度,也不要为身体苗条而盲目节食。

人为什么要吃盐

在人类的日常饮食中,盐是必不可少的。岂止是人类,各种动物也需要摄入盐。家畜有人喂给盐,而野生食草动物会舔食含盐的土。食肉动物不必舔盐土,因为它们捕食的动物血液中含有盐。为什么盐这样重要呢?

一种可一直追溯到寒武纪晚期的理论是:5亿年前,海洋中小小的后生动物初次在体内形成封闭的液体循环系统,海水大概就成为所有动物体液的化学模型,一任周围环境千变万化,细胞活动总以它为基础进行。因此,时至今日与海洋相去极远的物种的血清仍然异常相似,它们血球周围液体的盐含量并无两样。

当远古海生动物向陆地进发并终于登陆时,食盐始终是保持其体内环境的关键成分。

各种动物的嗜盐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顺利应付繁殖、温度变化、争夺资源等方面的需要。在繁殖过程中,不但胎儿体内组织需要盐,产乳也离不开盐。

影响动物盐平衡的另一个因素是群体密度。高密度常会导致侵击行为,先是对脑垂体和肾上腺产生刺激,继而因遏制了保持盐分的激素醛甾酮的产生,从而加速了失盐。换句话说,群体密度高的地方,个体对盐的需求增加;反之,富盐环境里情况则相反。

各种动物都有保持体内盐分平衡的共同本领。科学家对绵羊进行过试验:抽取绵羊富含盐分的大量唾液以破坏其体内的盐平衡,然后喂以盐水,它能在2~5分钟内喝下正好补足所失盐分的盐水。这种适可而止的本领还是一个谜,因为在多余的盐水进入血液和人体组织之前,它们就停止不喝了。

人对盐的需求没有这么精确,但总的来说还是按照生理需要进行调节。在烹调中,食盐是最主要的佐料,没有盐,再好的美味人们也会觉得无味。

食盐对于人类来说不可缺少,但是高血压等疾病与食盐有关,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在知道,缺盐会使人体难以保持适当的血浆容积,食盐过多则会使血浆容积增大,致使动脉血压增高。动物实验表明,个体是否会患高血压病,主要由肾脏排除多余盐的能力所决定。肾功能遗传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患高血压,而许多人虽摄取过量的盐却平安无事。当然,高血压病因复杂,这只是其中主要的因素。

人体对盐的需求,每日1~2克已足,然而现代人却经常摄取这个数量的5~10倍!既然过量食盐有潜在危险,人们为什么还嗜盐如故呢?这种有害无益的食欲又是怎么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而保存下来的呢?原来,这与人类食物的构成有关。早期人类主要食素,近期肉食才占主要地位。当人食素为主时,过量食盐并未形成问题。北美的年轻白人和年轻黑人都很嗜盐,但后者的体内滞盐能力明显较强。有趣的是美国黑人的高血压和中风发病率远较美国白人高。

白人来到美洲之前,在北欧生活了50万年以上,那里雨水富含盐分,气候寒冷,肉食为主。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强烈的食盐欲和滞盐代谢趋势都无必要。而当黑人约于400年前到达美洲时,多数人背离的是摄取和保存盐分的压力从未松弛过的赤道环境,于是原先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代谢和行为准则在新环境里明显成为不利条件。

由此看来,为了自身的健康,人们有必要改变嗜盐的饮食习惯,不致因追求美味而陷入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过量盐的包围之中。

嗜酒之习好不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来呼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从诗中可以看出,大诗人李白是多么喜爱饮酒。不仅李白,历史上文人墨客中嗜酒者比比皆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等人都嗜酒如命,就连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有一些关于酒的词,她本人同样喜欢喝酒。可以说,酒已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文人墨客为什么这样偏爱“杯中物”呢?

酒,不仅它的色、香、味迷人,而且以它的药理特性使人上瘾。科学家对人体和动物的实验证实: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它具有特殊的药理特性,人体对酒产生耐受性、依赖性、脱瘾症,这就是文人墨客嗜酒成瘾的几大个因素。耐受性是指人们在劳动之后或苦恼之时,喝上一杯酒,会有“轻松”、“解乏”的感觉,但时间一长,越喝越能喝,少喝不顶用了,这就是耐受性增强了;依赖性是指人对酒发生依赖关系,有了“酒瘾”;脱瘾症是指长期嗜酒的人,发展到严重时,一旦不饮酒,就会出现心情烦躁、激怒、心跳过速、失眠、恶心、呕吐及颤抖,甚至身体各部分疼痛、精神错乱等症状。医学上也叫这些为“禁酒综合症”。

也有的资料说,当人喝下中等量的酒后,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的水平过低,乙醛形成水平就可能提高,这样会产生一种类似鸦片的物质,使人感到舒适,越喝越想喝,酒瘾越来越大。日子一长,酒瘾大得连自己也控制不住,这时将会引起一种可怕的“酒癖病”,通俗叫“酒病”。

由此可见,上述古人嗜酒是患了“酒病”的结果,那么,人们传说的“酒能助诗兴”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酒精能使嗜酒者的脑细胞膜发生物理变化。长期饮酒,由于酒精反复作用的结果,致使脑细胞膜硬化,这种病态,要靠喝酒才能暂时恢复正常。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科学论断,美国哈尼曼大学几位科学家,曾经用老鼠进行实验。经过长期喂饲酒精的老鼠,会产生慢性酒精中毒症状,脑细胞膜在平时呈二度硬化,只有喂饲酒精后,它的脑细胞膜才由二度硬化转为正常的半流体(像果冻一样的物质),但过后又呈二度硬化状态。由此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嗜酒者一旦患上慢性酒精中毒症,就会使脑细胞膜硬化,变得反应迟钝,这时必须喝一定量的酒,才能使脑细胞膜暂时恢复正常。李白等古人长期嗜酒如命,无疑是患上了慢性酒精中毒症,平常他们的脑细胞膜处于硬化状态,要吟诗也困难,只有再喝酒,使脑细胞膜暂时恢复正常,才能使其“思维敏捷,诗如泉涌”,写出众多佳作,流传后世。

过量喝酒对身体有害,所以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少年朋友们可不要去喝它!

人为什么打呵欠

人为什么要打呵欠,这似乎是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可是要解释清楚却并不容易。有人说,打呵欠是人想睡觉的象征;有人说是由于寂寞无聊造成的;还有人说心情烦闷会引起打呵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人打呵欠的呢?

科学家们对这种由缓慢深吸气和迅速呼气而构成的无法抑制的呼吸运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已证实:人在打盹、疲劳、寂寞等时候,大脑的抑制过程开始战胜兴奋过程。这时身体的某些部分进入抑制状态,而呼吸器官首当其冲。由于血管中积蓄了二氧化碳和新陈代谢的其他废物,呼吸也开始减慢并变得更加深沉了。这影响到大脑的呼吸中枢,便使得人打起呵欠来了。

在深沉而缓慢的吸气中,血液里增加了氧的含量。参与打呵欠动作的口腔、颜面、颈部肌肉呈现的紧张状态,促进了头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这就改善了大脑细胞的供血状况,并使细胞的代谢过程变得活跃。此外,人在打呵欠时往往要伴随着伸懒腰(除非环境不允许),这一动作使手臂、大腿,特别是脊背的肌肉紧张起来,由此而产生的信号进入脑干网状结构,而脑干网状结构向上传导与睡眠和觉醒生理活动有很大关系。所以说,打呵欠确实会使大脑皮层活跃一段不太长的时间。

科学家们还观察到更为有趣的现象,打呵欠并非一定在人们发困、寂寞时才发生。他们在机场对飞行员与跳伞员观察了很长时间,多次发现这些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偏偏在他们执行飞行任务之前,有不少人开始打呵欠,有些甚至颧骨部痉挛,原因何在呢?这时,他们之中有谁的精神状态能和睡眠、疲困沾上边呢?

原来,当人处在情感强烈紧张的情势时,一种很古老的反射机制使人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同时,另一古老的机制——呵欠(呵欠是呼吸的原始形式,与两栖动物和鱼的吞咽式呼吸相仿佛)起了作用。此时,深吸气使血液中的氧饱和,血液充入大脑、肌肉,为决定性行为做好准备。打呵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人的情感上的紧张。这也许恰好可以说明上面所提到的临执行任务时,飞行员要打呵欠的原因,这可能是他们以自然、简单的方法来减轻精神紧张程度的妙法。

当人晚上打呵欠时,借助打呵欠可以为入睡做准备。这样即可以清除消极情绪,可以为安眠创造放松、安宁的情绪。当然,这种说法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科学论证。但是,打呵欠与情绪无疑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人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时,就不想打呵欠;当人心情忧郁、思想负担沉重的时候,情况恰好相反。因此,人们有时会突然发生“神经性”的呵欠,这也许就是心境不佳时产生的反射性解脱。不论怎么说,现已搞清楚:打呵欠对人体是有益的,且是必需的。

人为什么会痛

很少有人没有历经痛的折磨。牙痛、头痛、胃痛,如此种种,五花八门。痛是人生的磨难之一,据医学专家的调查和研究,痛有1000多种。有的痛,如牙痛、动手术痛等,虽然当时很可怕,但病好了,痛也就过去了。然而有些痛却不会过去,长年累月地折磨着人。仅在美国就大约有3600万关节炎患者,有7000万长期背痛患者,2000万偏头痛患者,还有数百万计的其他各式各样的长期病痛患者,最可怕的是癌症患者,随时都在与痛为伴。

痛本来是人身上生病的一种警报系统,它可以提示人们对疾病的注意。如果生了病一点都不痛,那才是灾难呢。但我国和外国都发现过没有痛觉的孩子,这些孩子在骨折和烫伤时也不知道痛,很容易发生危险。

是什么使痛发生?为什么它突然来到,而事先没有预兆?为什么它有时不会消失?这些问题至今无人能解释清楚。

据一位脑科专家的研究,有些痛能在神经系统中留下长远的印象,即使致痛的原因消失了,但痛觉还会遗留下来。要消除这样的痛,简直同消除记忆一样困难。在古埃及,这样的痛被解释为神怪和鬼魂在作祟。

近代有关痛的知识是20多年前开始被发现的。现代科学对痛的解释是:痛的信息是由一些原本贮存或靠近神经末梢附近的某种化学物质放出的。在这些化学物质中,包含着痛的神经化学物质,它由于某种接触,能够将痛的信息传到脑子里去。

据一些专家研究,痛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经验,痛在心理上,痛在身体上,有时很难分清。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来自美国的新兵,首次到太平洋岛屿上作战。当一发炮弹落在他身边爆炸时,他感到一阵巨痛。担架把他送到医护站,经过医生检查,他身上没有一点伤,只是身上携带的水壶被弹片击破了,他又被送回前线。这时炮弹的爆炸声更猛烈了。突然间,他又感到头部剧痛,这次有血流出来了。第二次他被抬到医疗站,经医生检查,伤并不重,只是脸上有破碎的弹片嵌入,取出和包扎后,他又回到前线。这时候,他所在的那个连的士兵几乎全部阵亡了。第三次,他的脚被炸断了,可是,这时他一点痛的感觉也没有。

这个美国士兵向一位专家讲了自己的经历以后说,他感到最痛的是第一次水壶被击中的时候,其次是脸上受了伤的时候。专家对此解释说:“痛的程度依各人的感受而异。”恐惧、焦虑、紧张、灾难的预期,有时会使疼痛加剧。但如有某种强烈动机,也可把痛感压下去。在电影《小兵张嘎》里,张嘎追击敌人时,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却没有发现自己受伤,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对于痛的治疗,一般都先用简单的镇痛剂,如阿米诺芬。在医治一些特别痛的病时,有许多麻醉剂可以起有效的作用。物理疗法不仅可以缓和痛,而且也可以使疾病减缓。对于一些癌症病人,经常需要采取更大胆的治疗方法。据专家统计,1/3的癌症患者都感到极强烈的痛。这种痛60%是由于肿瘤本身,而30%是来自治疗。在大多数癌症病例中,使用药物治疗可以解除痛苦,包括吗啡等镇痛剂,用口服、肌肉注射或直接注射到脊髓里。另外,采用听音乐等办法调节身心,也会减轻患者的疼痛。

双头人、双面人

1989年8月,《沈阳晚报》报道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产科接生了一个体重为3.5千克的双头连体女婴。这女婴有两个脑袋,而且每个脑袋都五官齐全,十分相像。吃奶时,两个脑袋上的两张嘴各吃各的。捏她的右腿,右边的脸啼哭;捏她的左腿,左边的脸啼哭。

类似的畸形婴儿以前也曾有过报道。1975年青岛医学院、1985年重庆某厂职工医院先后报道过双头连体婴儿的情况。1982年8月吉林省白城市医院还接生过一例3头胸腹连体婴,只是由于难产不得不采取碎尸术分娩……

无论是双头连体婴还是3头连体婴,其畸形成因一般认为是一卵2胎或3胎在妊娠早期未能完全分离或分裂不完全而造成的重复畸形,与其父母的染色体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这种畸形常见于双胎或多胎家族中,发生率为五万至七万分之一。

然而,更为罕见的是双面怪人。1974年6月1日,印度孟买30岁的产妇贝娜碧生下了一个体重达4.2千克的双面女怪婴。这个婴儿一生下来脑袋就有3~4岁小孩的脑袋大,上面长着4只眼睛,两个鼻子,两张嘴。但她的肩部以下都正常,只是脑袋上多长了一张脸而已。脑袋里有两套脑子,分别支配着每一张脸。有时一个脸上是闭目养神,另一个脸上却是睁眼东张西望;一个嘴张着吸牛奶,另一个嘴却什么东西也不想吃;有时一边脸是哇哇地哭,另一边脸却在嘿嘿地笑。除此之外,她的心跳、呼吸、口、鼻、耳等一切正常。

为什么会形成这张多余的脸呢?这是“寄生胎”的一种类型。即母体在怀孕时怀了双胎,由于某种原因使其中一胎发育极不正常,形成一大一小,小的只形成一个不完整的脸部,附在大的头部上,结果就长成一个脑袋,两张脸。

个子的高矮

生活中许多同学认为高个子英武、潇洒,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高个子。诚然,在许多方面高个子是得天独厚的,像打篮球、排球,以及在很多田径运动项目中,高个子自然受到青睐。进行一些劳动时,高个子也具有优势。那么,是不是个子越高越好,矮个子一无是处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古至今,一些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画家和诗人等基本上都是普通个子,其中还有许多是矮个子。

寿星一般都是矮个子或中等个子,极少有高个子的。据世界卫生组织对20个最发达国家的调查,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8~12年,而女性的身高约比男性矮10厘米,可见寿命与身高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我们再看看从百米赛到马拉松赛运动员的状况。随着赛距的增加,对运动员的体质的要求也不同。短距离赛跑的优胜者可以是仅以速度和体力见长的运动员,而马拉松赛的夺魁者却主要依靠耐力。如果将各组赛距的优胜者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随着赛距的增加,名列前茅者的平均身高呈现规律性的递减。换而言之,在一定范围内,人身高的递减意味着耐力的增加。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小个子的耐力强是有道理的。与高个子相比,小个子全身组织的工作比较易于协调和相匹配,这就允许他们能够长时间地从事某项工作,而不降低工作效率。究其原因,首先,这是由于小个子机体中各个系统布局比较紧凑,减轻了各系统之间的联络任务,提高了神经和内分泌调节、血液循环、呼吸、排泄、物质代谢的可靠性。其次,个子高的人需要动用大量的非生产性的辅助储备(其中包括能量储备),去构筑较大的骨骼和内脏器官,以及各种生物组织如韧带和腱等,而骨骼和辅助结构是不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的。与高个子相比,小个子的身体结构设计得更合理,因此工作的效率更高些。

人体身高多少为宜呢?高个子体力较强,而矮个子耐力较强,大自然关于人体身高的最佳方案是中等身材。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在于他的品质和才干,至于身高并不重要,所以即使是矮个子,也不必为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

手纹与健康有关吗

在封建社会,江湖上的算命人说只要看一看人的手纹,便知其贵贱凶吉、前程家庭,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过,医学统计学的结果证明,手掌的掌纹、指纹排列和结构方式与人体健康状况、聪明才智确有一定的关系。

掌纹的纹理走向较复杂,主要有3条大纹:始于拇指与食指间的“虎口”向腕侧包绕整个大鱼际的大纹,即“生命线”;与生命线同起点或分开起点斜向延伸到小鱼际的大纹,即“智慧线”;从小指根下发出直趋食指根部的大纹,即“感情线”。这3条线人人都有,此外,还有些辅助线,有的人不存在,如起于近大鱼际,斜行向小指根部的方向延伸的“健康线”等。

医学统计结果表明:在生命线的起始部或前1/2部分出现类似椭圆形纹线(小岛纹),常常表示消化系统比较薄弱,较易患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以及消化不良或肝胆的疾病;如果感情线达到食指下方(标准为中指中线),智慧线达到小鱼际上(标准为无名指中线),则表示可能患高血压病;如在生命线上有数量不一的小横纹切过,(有的延及智慧线),则表示有神经衰弱或有较大的精神压力,多愁善感,比较神经质……

手纹常见的形式有箕形纹和斗形纹。此外,还有一种不常见的纹理呈波浪状的弓形纹。手纹对于判断遗传疾病十分有参考价值。正常人反箕纹(箕口朝向拇指侧)出现率为5.6%,先天愚型(白痴)患者,约有2/3为通贯掌(即横掌,指感情线或智慧线延长贯穿全掌,有的是二线合一,有的是其间有支线相连),无名指和小指是反箕纹;弓形纹正常人出现率为4.8%,而染色体畸形的遗传病患者,其手掌也多为通贯掌,指纹有多个弓形纹,甚至10指都是弓形纹。

这么说来,人的手纹的确与健康、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什么有的人会被吓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85年春的一天晚上,在江苏的一个农村里,有几位农民围在一起讲鬼怪故事。到了深夜,其中一位姑娘听完故事,满怀恐惧地往家赶。当她走到一条小河边时,突然窜出一个白乎乎的东西,舞动着向姑娘扑来,姑娘顿时吓得昏死过去。待有人发现她时,把她送进医院抢救,已回天乏术。事后查明,这个白乎乎的东西,是另一个青年农民为了吓吓姑娘,故意开的玩笑。原来他身披一件白衣,守在河边吓她,没想到造成他人死亡。这个农民也因此被捕判刑。

人没有直接受到伤害,为什么会被吓死呢?科学工作者通过解剖吓死者的尸体查明:当一个人突然意外地遭受外界惊吓时,大脑会指令人体肾上腺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它是人体应急的“勇士”,能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促使肌肉快速伸缩,以作出逃避危险的行动。但若分泌的肾上腺素太多,过快的血液循环则会如洪水泛滥一般冲击心脏,使心肌纤维撕裂,心脏出血,导致心跳骤停而死亡。若抢救及时,一部分人有可能生还;抢救不及时,便一命呜呼,从此告别人世。幼儿和老人心脏功能低,尤其经不起恐吓;妇女一般胆子比较小,也较难承受惊吓;尤其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人,会因恐吓而造成心肌梗塞。

据国外专家对吓死的14具尸体的解剖研究,都发现死者的心肌细胞受到损伤,心肌中还夹杂着许多红玫瑰色的血斑,说明他们出血过多,损及心脏功能。还有人用动物进行试验,故意使之受吓死亡,解剖后证明情况亦大同小异。

在国外,科研人员做过一个实验,证实不仅突然惊吓可以使人致死,而且逐步恐吓,亦可让人致死。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断地恐吓下,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将逐渐积累,当积累到一定量时,同样可以损害心肌细胞,出现玫瑰色红斑,导致死亡。

不过,经过有意识的恐吓训练的人,越恐吓胆子越大,是不会轻易被吓死的。因此,在生活中人们应经常锻炼自己的胆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应付突发情况。

手枪治病

黑洞洞的枪口对着太阳穴,食指慢慢地扳动枪机,手指在微微颤抖。虽然这是第三次自杀,但死前的恐惧仍使库尼克觉得痛苦。

“活着更痛苦!”这一念头在脑中一闪而过,接着,手枪砰然响起……

他才二十四岁,正当年华,却已厌世轻生。

并不是他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而触犯刑典;也不是因为恋爱受挫而心灰意懒。他有难言的苦衷。

这位美国青年长得英俊潇洒,气度不凡,足可引以为骄傲。可他十分自卑。他身体健壮,可手脚十分迟钝。

他不敢上街。他上街跨出的右脚与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可是要将右脚提起却像从沼泽地里拔出一样艰难。等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右脚提起,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

他的左脚也像被粘在地上一样,好不容易提起已花去十多分钟,比蜗牛都慢。

父母为他买了一辆汽车让他以车代步。

库尼克很高兴。因为生活中又添了一个新伙伴。他驾车出城,观赏城郊美丽而宁静的自然景色,呼吸田野的清新气息。

前方拐弯处突然出现一个老妇人。库尼克使劲把车刹住,总算避免了一场意外事故。可是,他踩刹车板的那只脚却怎么也收不回来了。连紧握方向盘的两只手也同样使不出一点力气,让方向盘重新回到原先的位置上,汽车再也不能启动,只好抛在公路上。父母找到他,两人使足浑身力气才使库尼克的手脱离了方向盘从车里拉出来。

从此,父母不让库尼克走出院门。

可是,他的生活并没因此而得到改观。他开冰箱取饮料,开很方便,关就使不上劲;洗手开水笼头很容易,洗好关水笼头就得花上三十分钟。

他得的是一种“拿得起放不下”的病,或者叫“虎头蛇尾”、“有头无尾”的病。

他觉得生活失去了欢乐,得到的却是无休无止的痛苦。他背着父母去寻短见,一次、两次,都被热心人抢救过来。

他依旧没有获得生活的勇气。他把自己锁在小屋里,朝他所熟悉的书柜、提琴看了最后一眼,对准自己的脑袋,慢慢举起乌亮的手枪。

他倒在血泊里,手枪沉重地掉在地板上。

父母闻声把门推开,抬起双眼紧闭的库尼克,立刻叫邻居给医院打电话。

两个月后,库尼克伤愈出院。他没有死。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的“拿得起放不下的”病完全消失。他成了一个行动敏捷、心情愉快的青年。

他那危险的一枪,本来是要结束自己的年轻生命的。然而那一枪并没有伤着主动脉,却消除了引起顽疾的脑细胞。

这一“歪打正着”出乎意料的治好了他的病。这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奇闻。库尼克为此付出了几乎丧命的代价。

自杀复明

人世间真是无奇不有。这不,又是一件令人拍案惊奇的事儿。

这是真的,不是哪个吹牛大王瞎编的。

话说英国有一位姑娘,名叫伊云妮·布朗,今年二十多岁。她的童年很不幸,十一岁时,一场大病使她双眼失明。如果从娘胎一生下来,两眼就看不见东西,兴许痛苦会少些;而她过去分明有两只明亮的眼睛,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看不见爸爸、妈妈,看不见老师、同学,看不见世界上的一切,你说该有多么可气呀。

虽然这样,伊云妮·布朗还是跟着时光老人走过来了。她经过多方医治,而医生们的回答都是摇头的。可以想象,她的爸爸妈妈一定因此流了许许多多的泪水。她自己也不会想到,眼睛有朝一日还能看得见东西。

就在她十八岁那年,眼睛却意外地复明了,世界又变成光明的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简直叫人难以置信。

她有个男朋友,本来两个人感情非常深,谁也离不开谁。

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有了理想的男朋友,对她的生活是多么大的安慰啊!她憧憬着甜蜜的未来,常常做着美丽的梦。

不料,男朋友却弃她而去了。

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姑娘暴露了什么讨厌的缺点?不,她唯一的缺点是双目失明,再没有其他什么了。姑娘陷入极度的伤心与绝望之中。眼前的一切好像更加黑暗,她失去生活的信心,想离开这个世界了。

“咯!”她狠狠地一头撞在墙上。生机勃勃的世界在她头脑里变成一片空白,她昏过去了。

不过,她并没有死。几分钟后,出现了奇迹——两只眼睛都复明了!

医生解释说,这可能是由于她的头部受撞击之后,使受压迫导致失明的神经解除了压力,因而恢复了视觉功能。

饿不死的人

印度有一些人,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吃不喝,他们是靠什么生存的呢?

巴罗多·巴柏是个印度教授,他在修练了10年印度瑜珈功之后,随时可以做到不眠不休,不饮不呼吸的状态。起初,他是采用困在箱内的方式,由1天、3天、5天、7天……一直到最多的一次32天。在一个月中,他都关在箱子里,再埋于地下10英尺,箱内除一些被褥外,水、食物,甚至空气也没有。他以打坐姿势坐着,双眼紧闭,直至一个月后才挖出来。巴罗多最惊人的一次表演是在1986年2月。那次他在印度希萨市表演,那次表演与以往不同,他是坐在一个装满水的大铁箱内。在许多国家采访队监视下,工作人员把铁箱的盖盖上并焊紧。一个星期后,大铁箱被打开,巴罗多由水中走上来,神情肃穆,并无异样。

70岁的那非特·米沙也是印度人。他曾经潜入一个18米深的湖底,打坐了144个小时,整个过程有400个旁观者在旁,相信无法作弊。米沙事后表示,他这样做全仗印度的一个女神加利给他力量。现代科学否定神的存在。米沙能在水里打坐6天,据专家们分析,可能依靠的是瑜珈打坐的功夫。那瑜珈术为何能使人有这样的神功,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解释。

印度还有一位被为“圣僧”的人巴巴星·维达殊。1977年,巴巴星·维达殊命令他忠实的追随者将他活埋在地下,这件事在当时曾成为轰动世界的一大新闻。1997年,他的信徒们遵照他的嘱托,又将他从不见天日的棺材里挖了出来。令人惊奇的是他还活着。他的面容跟20年前一模一样,没有任何衰老的迹象。一位在挖掘现场的目击者、科学家尼比西比博士说:“这真是一种令人无法想象的神奇现象。”一位追随圣僧多年的忠实信徒对记者说:“他的这次复活,显示了人类确有某些神奇的力量。”

莫名其妙的“神医”

夜已深了,巴西参议员卢西奥·比当古在海伦旅馆的床上痛苦地呻吟着,昏昏沉沉的难以入睡。严重的肺癌正折磨着他。然而明天还有一个重要的集会等着他去演说。他暗暗祈祷,但愿自己能挺住。

突然,房门无声无息地开了,灯刷地亮了起来。比当古挣扎着欠起身来,不由大吃一惊。一个高大的身影正一步步地向他走来,那人手执一把闪着寒光的剃刀!

“天哪,阿里戈,你这是干什么?”比当古的声音颤抖得厉害。眼前这个面无表情、目光迟钝的人,正是与他同去参加集会的矿工、平时温和善良的阿里戈,现在完全判若两人。

“情况紧急,不能再等了!”平时讲葡萄牙语的阿里戈,此时却操着低沉的德国腔说。接着,他举起闪亮的剃刀向比当古刺去。这时,比当古一阵晕眩,昏了过去。

比当古苏醒过来的时候,四周一片寂静。他恍若做了一场奇怪的梦,人却格外地轻松。蓦地,那可怕的一幕在记忆中出现:他低头一看,睡衣被割破了,还有一摊血迹。接着他感到背部肋骨处有点异样的感觉,那是一道明显而平整的切口,却感觉不到丝毫的疼痛。

第二天,比当古一见到阿里戈,便把自己的伤口给他看。没想到阿里戈满脸困惑,茫然地直摇头。比当古连忙把记忆中发生的事告诉他,阿里戈还是记不起是怎么回事。他想了好一会,才说或许有那种可能,因为近来时时有种奇怪的幻觉困扰着他。他但愿没有做伤害别人的事。

参议员当天便飞到了首都里约热内卢。医生的结论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比当古的肿瘤已被完全切除了。而且他断定只有美国的医术才会如此成功。当参议员把自己的奇怪经历告诉他时,医生怎么也不相信。

两天后,阿里戈刚回到小镇,便得知朋友的妻子病危。他匆匆赶到病榻前,牧师已主持完临终仪式,悄悄离去了。阿里戈低头做着祈祷,脑袋突然一阵刺痛,眼前模糊一片。他猛地冲进厨房,拿起一把刀就奔进病人住的房间里,向病人的腹部刺去。屋里的人吓得呆若木鸡。阿里戈继续无情地又刺又割,那垂死的女人却异常平静。一个血淋淋的大瘤被阿里戈用力地拉了出来,随后他便瘫倒在椅子上,双手捧着脑袋呜咽着,完全像是在另外一个世界。

奇迹出现了,病人从死神手里挣脱出来了。此事轰动了小镇。病魔缠身的人们纷纷前来求医,阿里戈为难了。他几乎没受过什么教育,更没进过一天医学院,何况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然而,当病人聚集在他门前时,他便头痛欲裂,意识模糊起来,有种奇特的力量驱使着他,于是他身不由己,鬼使神差般地行动起来。

几天之内,这一奇闻作为各报的抢手新闻震撼了整个巴西,美国医学界也为之震惊。不久,美国西北大学普哈里奇教授率领一个科学小组,专程来到小镇访问阿里戈。

那天上午,又有几百个满怀希望的病人等候在阿里戈家门前。只见阿里戈走进一间小屋,关上了门。几分钟后他出来了,已经判若两人。他昂着头,目中无人,嘴里咕哝着,而且带有浓重的德国口音。他径直走到一个老人面前,一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四英寸长的不锈钢水果刀,猛地插入老人的左眼窝猛刮,眼珠被捣得从眼窝里突了出来。然而病人却丝毫没有痛苦的迹象。眨眼工夫,阿里戈已从病人眼中抽出小刀。老人的眼睛一下子康复了,既没有红肿,也无炎症。

对于许多病人,阿里戈几乎看也不看,就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开出了一张张药方。有时他示意病人靠墙站着,把小刀在衬衣上揩一揩,便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手术,没有麻醉剂,不用催眠术,不消毒,伤口也不缝合。

面对这不可思议的场面,普哈里奇惊讶万分。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作为信奉科学的医生,是断然不会相信的。怎样才能使自己和等待着他的美国同行相信这并非幻觉呢?普哈里奇决定用现代化的录相设备来揭示其中的奥秘。

他像其他病人一样站在阿里戈面前。阿里戈神情漠然,忽然拿起一把巴西折刀,准确无误地向他左肘内侧刺去。还没等普哈里奇感觉到什么,一个脂肪瘤已经除去了,只留下一个愈合了的切口。

奇迹,这简直是奇迹。普哈里奇一遍又一遍地放映手术的录相。然而,从切口到排除脂肪瘤总共只有五秒钟,动作之快实在无法辨别他是如何手术的。手术惊人的敏捷和准确,其熟练程度远远超过经过高级训练的外科医生。现代医学专家们不得不对这位神医折服了。

然而,真正让他们惊异之至的还是阿里戈的幻觉。当普哈里奇对阿里戈使用的现代医学术语表示好奇时,阿里戈微笑着耸耸肩:“那很简单,我只要仔细聆听弗里茨医生讲话的声音,然后重复一遍就行了。”幻觉出现的时候,他仿佛听到一个低沉的声音,同时有种奇特而强大的力量驱使着他不由自主地去行动。后来他渐渐意识到那种力量来自几位很有名望的外国医生,其中经常出现的是1918年去世的德国医生阿尔福·弗里茨。

这究竟是“鬼魂附身”,还是另有其因?医学专家们对此迷惑不解。或许精神分析专家们能够揭示其中一二。可是,专家们还没能研究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时,阿里戈却在一次外出中遇到车祸,一根铁棒刺入了他的胸膛,他当即身亡。奇怪的是,医生在尸体解剖时发现,车祸之前阿里戈已死于冠状动脉血栓了。

关于这位神医留下的诸多神秘的谜,至今仍等待着人们去探究。

淹不死的胖子

美国人伏阿契克,身高1.85米,体重90公斤,可称得上是一个小胖子了。但他能像小木头一样,悠然自得地平躺在水面上看书吃饭。为此,伏阿契克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就专门表演自己的绝招,以赚钱过日子。

有人怀疑他一定是个游泳高手,在表演中做了手脚,就好像魔术师专门用障眼法来欺骗无知的观众一样。

然而,绝对不是。

说来令人不信,伏阿契克非但不是游泳行家,连最简单的“狗爬式”也不会。据他家人说,伏阿契克从小怕水,连游泳池的浅水区也不敢去,是地地道道的“旱鸭子”。照例,他应该发愤学会游泳,可是学了许多次仍毫无进展。

他发觉自己有绝招,还是最近的事。

那天,他和厂里的几个年轻人去海滨玩。

伙伴们都下水去了,只有他呆在沙滩上,帮人家看管衣服。

年轻人天性活泼,什么样的玩笑不会开?伙伴们知道他是“旱鸭子”,就骗他上了一只橡皮艇,并保证不推他下水。

伏阿契克相信了。他坐在橡皮艇里,两手作桨划水,像孩子一样,玩得高兴极了。

两个伙伴钻水潜到橡皮艇下,又用头猛地一顶,把伏阿契克掀到了水中。他们并没违背诺言,是“顶”他下水的。

伏阿契克呛了几口水,拼命挣扎,可就是不沉。他又试了几次,都从水里浮了出来。就这样,一个玩笑使他从此“走红”。

美国人大都有探险精神,伏阿契克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表演开始升级,并增加了冒险色彩。

一次,有个大富翁觉得有钱没处花,愿出巨款,提出把伏阿契克和一个23公斤重的炮弹一起装在口袋里,投到一条波涛汹涌的江中去漂游。

本来,这个富翁是想有意难难伏阿契克的,可是,小伙子第二天就作出了答复,说愿意干。

漂游的那天,码头上人山人海。赶来抢新闻的记者挤过来跑过去,忙得不亦乐乎。

那个大富翁显得更加活跃,他断定伏阿契克一定会失败,这样,他就可以不出钱看白戏。

然而,伏阿契克却信心十足。

有几个好心人劝他打退堂鼓,说,“小伙子,你又不缺钱花,何必去冒这样大的风险!你还年轻,挣钱的机会多着呢。”

“谢谢你们的好意。”伏阿契克说,“不过,我说过要干的事,决不会半途而废!”

漂游按时开始。

大富翁亲自把称过的炮弹装进口袋,然后叫伏阿契克钻进去,再扎紧袋口。

口袋并不大,正好裹住小伙子的身体,几乎没有什么活动余地。小伙子的头露在外面,这样可以便于呼吸。

小伙子由两个人抬着,轻轻地放入江中。大富翁拿着一根长竹子,将小伙子慢慢推到江心。

奔腾的江水立刻卷着口袋,朝下游呼啸而去。

一时间,码头上人声鼎沸,一片混乱。看热闹的人高叫着,在沿江马路上跳着蹦着,大富翁带上几个记者,跳上了事先租的一只小汽艇,紧紧跟在伏阿契克的后面。

小伙子时沉时浮,在江水中漂荡。

大富翁悠然自得地坐在汽艇甲板上的一把藤椅里,欣赏着由自己一手导演出来的杰作。出乎意料的是,伏阿契克漂荡成功了。

大富翁不得不心疼地付出了钱。

伏阿契克胜利了!他知道,如果那个炮弹超过25公斤,他就不干了,因为,他在水中的载重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份量,自己就会沉没水中被淹死。

那么,伏阿契克在水中不沉的奥秘是什么呢?

原来,他的肌肉和脂肪结构特别,像多孔的软木,份量虽然跟常人一样重,间隙却比较大,是世上独一无二的。

一个打不死的士兵

你一定会说这是个梦呓,哪个士兵会刀枪不入呢?

可我不是说瞎话,现在世界上确实出现了一个打不死的士兵。

那么他是谁呢?是普罗拉。

不过,他不是妈妈生出来的,而是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

不用说,他是机器人,是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士兵。

普罗拉出生在美国,在美国军队中服役。他的大脑系统有一个高性能电脑,用电视摄像机当眼睛,有着感觉和思维的功能,还能用履带式的双脚自由行动。

这个士兵十分称职。平时代替普通土兵去执行巡逻放哨的任务。他不需要吃饭,也不需要睡觉,因此,他可以日复一日地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士兵能跟他比吗?

普罗拉站岗放哨时可不是摆摆样子,不信你去试试看!任何敌情都休想逃脱他的眼睛。他一旦发现可疑的移动物体,能够立即用语言来喝令对方停止移动,如果对方不服从命令,他就会迅速准确地开枪,把移动的目标击毙。必要时,他还能用无线电向司令部汇报敌情,同时,他能接受司令部的命令。

普罗拉从来不怕死。在战场上,他冲锋陷阵,异常勇敢。

普罗拉还可以当后勤兵。因为,他本身就能够作为战地交通的运输工具。

不过,普罗拉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他太驯服了,样样得听主人的指挥,没有主见。如果主人把他送到侵略战争的战场上,他也会勇敢冲杀,残害无辜的。

普罗拉,你可要走正路啊!

一个害不死的酒鬼

20世纪30年代,美国纽约市有个孤身老头名叫马莱,一辈子喜欢酗酒。当时美国处在禁酒时代。可马莱用他微薄的救济金,天天去一家意大利人开设的地下酒巴喝得东倒西歪。

酒吧老板卡路是个黑帮的头目。他们不择手段地偷盗抢掠,现在,卡路盯上了马莱。

他帮马莱购买了3500美元的人寿保险,然后再设法谋害他,等他一死便可领取一笔高额的保险金。当然,这种谋害要伪装得巧妙,才能逃过保险公司和警方的追查。

他首先采用了灌烈酒的方法。酒鬼死于过度的酗酒,这是最最“自然”、“合理”的了。马莱一到酒店,不管他付多少钱,卡路都大量供应烈性酒。但是马莱在烂醉如泥之后,只要昏睡一觉,便又精神十足了。

几次下来,卡路不得不再变换手法。这个恶棍竟然在烈酒之中搀进汽车水箱的防冻剂,让马莱当酒喝下去。防冻剂是有剧毒的!马莱喝下去果真倒地不起。卡路暗暗高兴,警察局和保险公司也来“验尸”了,马莱却又从地上爬起,朝卡路挥挥手走出了酒巴。

卡路一不做,二不休,在马莱一次大醉之后,把他外衣剥去。抛在雪地上。当时室外的气温是摄氏零下十四度,按常理说,一个人通夜躺卧在那里是一定会冻死的。可马莱不知哪来的抵抗力,第二天一早又摇摇晃晃回到了酒吧,一边掸掉雪,一边对别人说:“见鬼,我怎么会伤风了呢!”

卡路恨得咬牙切齿。他已花了一笔保险费,怎么也不甘心放弃自己歹毒的计划。这一回,他乘马莱酒醉之后,叫了两个同伙,用汽车把他载到郊外,抛到公路上以后,让过往的汽车在他身上辗过,制造一起“车祸”。

一连十多天,没有马莱的任何消息。卡路得意了,他想这次总没有问题了,便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金的要求。谁知很快被保险公司驳回,并告诉他:“马莱好端端的活着!只不过因车祸肩骨裂损和受了点轻微脑震荡,目前正在医院里治疗。”

卡路十分沮丧。他后悔当初没看准卡路是个醉不死、压不死的奇人,害得自己又破财又伤神。他不得不自认晦气!

心脏长在胸腔右侧的人

在一次学生健康体检中,内科医生把听诊器胸件按常规放在一个学生的左前胸“心尖部”时,未听到正常的心音;而医生把听诊器的胸件移到他的右前胸时却听到了清晰的心音。原来,这个学生的心脏在右侧胸腔,医学上称为“右位心”。

一般人心脏的位置是在左侧胸腔内,医学上称为“左位心”。左位心的心尖部大都朝左下方;右位心则心脏的大部分在右侧胸腔,心尖有的朝右下方,有的还朝向左下方。真正的右位心,其心房、心室和大血管的位置宛如正常心脏的镜中像,所以亦称“镜像右位心”,真正的右位心常常伴有全部内脏器官的反位。例如,一个人的右心房在左侧,左心房和降主动脉就在右侧;胃在右侧,而肝脏和阑尾却在左侧。总之,各个脏器的位置就像镜中人那样,左、右恰好是倒转状态。据统计,这种真正的右位心在5000个初生婴儿中就可能有1个。如果不合并心内畸形,这种心脏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长寿的。有的右位心,虽然心脏位于右侧胸腔,但各心腔间的关系并不是镜像倒转状态,这是由于心脏畸形或心脏之外的因素造成的。这种右位心称为“假性右位心”或“继发性右位心”。

心脏为什么会发生异位呢?母亲在妊娠后的第十八天,心脏的雏形原始心管在胎儿颈部形成后,经过十分复杂的延长、卷曲、旋转、增粗、变厚、汇合、分隔、聚拢等发育过程,到第四十二天时成为定型的四腔室心脏。心脏是在短时间内由结构简单的原始心管发育成的,结构复杂的心脏自颈部逐渐降入胸腔。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或相互配合错过时机,都会使心脏结构或在体内位置发生异常,出现各种畸形心脏或异位心脏。

心脏异位者如果心功能正常,对发育和健康是没有妨碍的。对心脏异位的人应进行全面的体检,以判明他是否合并其他畸形,以便及早进行治疗。

神秘的“胰岛”

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分布着无数大小不等的岛屿,它们成为镶嵌在蓝色海洋上的颗颗宝石。在人体的某些部位,也存在着许多神秘的“小岛”,它们支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就是其中的一种。

胰岛,位于胰腺之中。胰腺位于胃的后方,是消化器官,而胰岛却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胰岛在分泌胰液的胰腺腺泡组织之间,聚合成一堆一堆的细胞群,犹如海岛一样,因此被生理学家命名为“胰岛”。

成人的胰岛约有170万个,数量可谓惊人,而每个胰岛的大小,也同海岛一样,千差万别。每个胰岛的功能也大不相同,各司其职:有的分泌胰岛素,有的分泌胰高血糖素,有的分泌一些其他激素,如胃泌素等。这些激素对人体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有的我们已经认识,有的我们知之甚少,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胰岛素是人体中重要的内分泌素,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由20~30个氨基酸组成,主要功能是调节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它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合成和贮存,调节机体的能量供应,使糖转化为糖元贮存起来;它可以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减少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和产生酮体;它还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糖的利用,节约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帮助人体生长。

胰岛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恰好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反,它可以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使血糖升高;它可以促进脂肪的动用和分解;它还可以增加糖在心肌中的积聚,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输出量,提高血压。

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生命。但是,当胰岛发生异常时,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发生严重的疾病。糖尿病就是由于胰岛功能失常、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婴儿存活奇闻

作为人来说,新出生的婴儿生命力是最脆弱的了,但是,墨西哥大地震中出现的奇迹,改变了人们的这一看法。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城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全城大部分建筑物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接着又发生了两次震级达里氏7.5级的余震,造成了大批残存建筑物的倒塌,致使伤亡人数超过2.5多万人,其中有4700人被地震夺去了生命。为了抢救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有关方面出动了大批抗震救灾人员全力抢救。10天后,人们在倒塌的墨西哥总医院和胡艾里斯医院的残垣断壁中发现了40个新生婴儿。这40个新生儿有的刚刚问世几天,有的才出生一周,最长的也只有两三周。然而,他们却在无人照料、无水和断乳断食的黑暗环境中顽强地生活了1个多星期。这真是人间奇迹。这些新生婴儿是依靠什么延续生命而生存下来的呢?

新生儿学科专家对比进行了研究。他们感到惊讶,虽然这些婴儿的膝关节、臀部、颅骨、肾功能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感染,其中有2个婴儿因伤势太重而死亡,但大多数婴儿战胜了脱水、饥饿活了下来。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幼小的生命维持下来的呢?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普雷斯科特雷医学中心的一位新生儿专家卡尔·舒尔策认为,这是因为埋在地震废墟中的新生婴儿较少哭泣的缘故。他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停止了哭闹,开始“注意”保存自己的能量,并使其处于冬眠的状态,依靠消耗体内的脂肪获得能量。这一论点虽无法得到验证,但从理论上说,新生婴儿储存的能量确实惊人,一个新生儿即使在l个月里不吃不喝,体内的脂肪也足以维持他这段时间里的生命活动,这些地震后被抢救出来的婴儿体重都下降了400~600克。有的专家认为,这已证实了卡尔·舒尔策的假设,埋在废墟中的婴儿是靠消耗自身的脂肪存活下来的。

另外,缺水干渴对埋在倒塌的建筑物中的新生婴儿也是最大的威胁,这些婴儿在既无乳汁又无水源的情况下是怎样度过难关的?卡尔·舒尔策认为,婴儿是像沙漠动物那样消耗体内脂肪产生能量,从中汲取水分的。同时,刚出生的婴儿体内有大量的组织液,婴儿能依靠消耗这些组织液维持自己的生命。美国哈佛大学儿科医学教授布列索尔顿认为,婴儿出生时体内具有特殊的红血球细胞,在地震废墟中缺乏氧气的情况下,这些细胞对婴儿起了保护作用。此外婴儿体内含有较多的肾上腺素,在人产生惧怕和受到伤害时,它能加速人的心脏跳动。肾上腺素可能有助于被掩埋的墨西哥婴儿免于一死,幸运地活了下来。

饮食“异嗜症”

四川省巫山县有一位农民,在27岁时突然食性大变,喜欢吃青草,每天都要吃一大把,不吃会感到浑身难受。他出远门时,害怕其他地方一时找不到青草,总要带上一捆青草。

澳大利亚的一位妇女,从20岁开始嗜好吃纸。起初,她只吃吸墨纸,后来也就不那么讲究了,什么纸都吃。她曾下决心戒掉这种习惯,却没想到此瘾太大,戒不掉,食纸量反而越来越大。

山西省闻喜县有些妇女爱吃黄土。陕西省渭北乾县有些育龄妇女喜欢吃蒙脱石集中的第四纪红粘土,这些妇女把土晾干了就吃,每天吃土100~300克,甚至500多克,据说,她们觉得这些土吃起来香酥可口,味道很好。

南非有几个喜欢食血液的人,他们不仅饮人血,而且吮吸动物的血液。每当他们想吃血时,便揪住一个人拼命撕咬,直至对方皮破血流,才用嘴吮吸伤口处流出的鲜血,真是嗜血如命。

我国古代文献中还记载:南宋时,有个叫刘邕的人,特别喜欢吃疮痴,自己生了疮,不等痴落,就剥下来吃掉。附近有人生疮,他就登门求痴,以一饱口福。他还说疮痴的味道比鲍鱼还鲜美。

这些千奇百怪的饮食习惯多不胜举。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古怪的饮食习惯呢?

原来,他们的饮食习惯在医学上称为“异嗜症”。科学家们认为,异嗜症的出现与肠道寄生虫(比如钩虫)感染有关。喜欢吃泥土、青草、纸,甚至疮痴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我国山西和陕西一些爱吃泥土的妇女,经检验不是因为寄生虫感染所致,可能是由于泥土中含有她们体内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吃了以后可以补充其不足的缘故。

至于南非几个人喜欢吃血液,是因为当地水质中含有较多的一种微量元素,而这种元素过量,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体内生理机能发生紊乱。

总之,引起“异嗜症”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心理方面,也可能是生理方面;可能是人体自身方面,也可能是生态环境方面……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长命水

自古以来,历代人都在努力寻找延长生命的东西。尽管宗教证明灵魂不死,但是许多人还是想保证自己的肉体在世界上存活得更长久一些。这一点在古代各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已经有所反映。比如,苏美尔人的神话英雄吉尔伽美什出发去寻找能使人长生不死的神奇的花朵。古印度的《摩河婆罗多》一书中谈到一种能使人的生命延长到一万年的神奇的树木的汁液。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曾幻想永葆青春。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神学家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这个问题上。

在古代波斯人的羊皮书里保存了一个残忍得难以让人置信的“长命水”的制作方法:“找来一个活人,把他和一只癞蛤蟆一起糊进一个粘土容器里放置40年,然后在研磨器里将木乃伊磨碎,把碎末与狗血混在一起,再撒上金粉和捣碎的珍珠粉,然后再存放25年。”在那遥远的年代人的平均寿命不高。所以,往往是做长辈的为晚辈预先张罗制造长命水,否则临时制作就来不及了。

有这样一个传说,谈到有一个人最终在长生不老的事业中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他就是朱泽佩·巴利扎莫,即颇为著名的卡利奥斯特罗伯爵。他生活在十八世纪,从事医生的职业。他医治好了一些令极有经验的医生也感到束手无策的绝症。这有几百份书面材料可作证明。其中提到了一些得到过卡利奥斯特罗治疗的人。还提到一些著名的人物,其中就包括波将金公爵。卡利奥斯特罗能够治愈水肿病、红斑狼疮、癌症和其他极为棘手的疑难杂病。他自己做药,一直保守配方的秘密。

但是,他主要的工作是发明和进一步完善“长命水”。他本人是第一个尝试这种药品的受试者。据与他同一时代的人们说,他50岁时,看上去很年轻,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曾有人企图偷去伯爵青春永驻的秘密。甚至有一句话据说曾广为人知,并流传下来,这句话包括了处方的一部分:“大蒜、酒精、牛奶……”。然而,能够证实这种药物神奇力量的书面资料却没有。而且,他后来被判终身监禁,1795年死于狱中,长命水也没帮上他的忙。传记作家认为,这位很有名气的意大利人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骗子和冒险家。

围绕长生不死这个神秘的话题永远都有许多最不可思议的谜团和世代相袭的传说。比如,有一个卡利奥斯特罗的同时代人,他就是十分古怪,但也极为著名的圣热曼公爵。1750年他在巴黎突然出现以后,很少与人谈起自己。他是在他的某些交谈中还是不经意地证实了,在过去的某个时期他结识过柏拉图、一些圣徒和其他许多历史人物,而对这些历史人物,他的同时代的人们只有在圣经里,或是在研究历史时才能有所了解。

当公爵出现在贵族沙龙里时,有些上了岁数的夫人们感到困惑不解、六神无主。她们仿佛回忆起,当年她们年轻时在晚会上和招待会上曾遇见过这位先生。但是他与众不同,不仅没有变老,而且还步入了年富力强的鼎盛时期。于是人们纷纷议论,这位有着许多假名的圣热曼公爵拥有长生不老的秘密。有人认为此人是西班牙人,也有人认为他是法国人,还有人认为他是俄国人。就像他突然出现一样,他从法国又突然消失了。后来人们得知,圣热曼极为孤独地居住在戈尔什基尼亚自己的城堡中,并于1784年在那里去世。但是30年之后,人们在维也纳会议的场外发现了他。他看上去精力充沛,在他充满活力的脸上象从前一样没有衰老的痕迹。据说,1939年在巴黎有许多人见到了长生不老的公爵,人们甚至还与他谈了话。人们是怎么认出他来的,仍是一个谜。要知道他们已是晚一代的人了,从前根本就不可能认识圣热曼。

据传,西伯利亚的萨满掌握一个秘诀,它即使不能使人永葆青春,肯定也能使人起死回生,并能再活上一阵子。研究这种稀罕事的科学家们认为,真正的起死回生乃是无稽之谈。据科学家们推测,萨满们只能使人摆脱暂时的休克或催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