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以前的文学

公元一至二世纪,在奥德河和维斯瓦河流域居往着凡涅特人,他们是古代波兰人的祖先。到公元十世纪,在这块土地上,封建经济已经形成和发展, 但它处在一些别的欧洲国家的包围中。为了防备外来的侵略,波兰各部落要求统一,王公梅什科一世(约 960-992)所在的格涅兹洛城堡有坚固的设防, 经过他和他儿子波利斯瓦夫·赫罗布内(992—1025)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波兰国家的统一大业。公元 966 年,梅什科一世为了提高波兰的国际地位,接受了罗马基督教。基督教传入波兰后,促成了波兰封建制度的完善和巩固。但因为教会一开始就掌握国家的文教大权,视波兰古代的语言和文化为异端,对它们进行无情的摧残,这就大大地阻碍了波兰古代民族文学的发展。波兰古代产生过许多民歌和民间故事,但因教会的查禁,大部分都失传了, 只有少数在民间的口头文学中或者在一些经史的记载中,保存和流传了下来。在口头文学中,有关于比亚斯特和波皮耶尔或克拉克和万达的故事,说的是暴君被老鼠咬死,英雄战胜了恶龙,但又死于自己仆人之手的悲剧。还有农民在收割和举行婚丧礼仪时唱的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十二世纪加尔撰写的《历史记事》中提到,国王波列斯瓦夫·赫罗布内和波利斯瓦夫·希米亚韦(1058-1079)死后,人们高歌,赞扬他们为波兰国家的统一建立的功勋。十五世纪历史学家杨·德乌果什(1415-1480)在他的《波兰史》中, 还提到 1208 年,波兰人民在扎维霍斯特取得一场反侵略战争胜利后唱的一首歌。这些诗歌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知道它们都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精神。

加尔的《历史记事》是波兰最早出现的一部编年史,用拉丁文写的。据书巾的揭示,作者是一个法国神父,从匈牙利来到波兰,在波利斯瓦夫·克日沃乌斯迪(1085-1138)国王的朝廷里担任过教职。他的这部著作以记事体形式记载了从波兰建国到克日沃乌斯迪国王为抵御外敌和增强国力所建立的功绩,其中一些章节以诗体写成,富于文采,它既是一部历史典籍,也是一部英雄史诗。

基督教传入波兰后,教会为了反对“异端邪说”,最初规定在宗教仪典和学校里的宗教课中一律使用拉丁语,对波兰语十分歧视,后来他们看到这些方面如果不用波兰语,宗教在波兰就难以普及,因此到十三和十四世纪, 他们便开始将一些拉丁兰文的宗教诗文翻译成波兰文,如《圣十字祷文集》和《格涅兹诺祷文集》,这是用波兰文书写的最早的宗教文献,也是见之于波兰文的最早的文献。《格涅兹诺祷文集》中的文字更接近口语,而且虚构了许多基督年少时生活中的故事,后来成了波兰民间文学的素材。《圣母颂》是第一首用波兰文写成的宗教诗歌,产生于十三世纪,它赞颂了圣母和耶稣的光荣和伟大。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是模仿古希腊和拜占庭的颂歌写成的, 全诗每段前两名是长句,格律严谨,第三句重叠着一个古词,意思是“主啊, 怜惜吧!”这是一首精美的诗,由于在宫庭和民间广为流传,早已超出宗教的含义,而成为民族的颂歌,国王雅盖沃率军于 1410 年在格隆瓦尔德打败北方入侵的日耳曼骑士团时,参加战争的波兰骑士就曾高唱这首颂歌,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随着波兰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波兰的封建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历代王朝便开始注意文化教育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因此在十四世纪,除了至今

统治的宗教文化之外,又兴起了反映骑士和贵族生活的市俗文化。反映市俗文化的作品当时是用拉丁文和波兰文两种文字写的,前者如载于十世纪的《大波兰纪事》中的一个叫《瓦尔采日·弗达韦的故事》,写瓦尔采日·弗达韦的妻子和一个男人私通,弗达韦发现后,在奸夫的妹妹支持下,把两个通奸者全都杀死。后者如斯沃达写的《关于宴会的礼节》,它产生于十五世纪, 指出了人们在参加宴会时几种不合礼数的行为,说明在这种场合应该尊敬女人。波兰中世纪骑士文化的产生,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交水平,它曾受到西方骑士文化的影响。

可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巩固,骑士阶层也越来越多地建立了封建所有制经济,于是转化成了新的贵族,社会上的阶级矛盾,特别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便日益走向尖锐化,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反映阶级矛盾的作品,产生于十五世纪的《英德热伊·邓钦斯基被杀之歌》和《对懒惰农民的讽刺》就是最著名的例子。前者根据真人真事写成:1461 年,克拉科夫贵族邓钦斯基无故鞭打给他修理兵器的兵器匠克刊门斯,激起了克拉科夫市民的愤慨,他们便将这个贵族杀死,结果他们中的六个肇事者被贵族的议会和法庭判处了死刑。后者显然是一个贵族写的,他借讽刺懒惰的农民,以表示对农民阶级的轻蔑和仇恨。

基督教在波兰经过数世纪的传播,它的教会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势力,它不仅拥有巨额的财产,而且掌握国家许多方面的大权,成为波兰最大的封建统治者之一,这便使它和人民群众甚至贵族处于对立的地位。在捷克当时发生的胡斯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波兰城乡也出现了要求改革宗教的斗争。这种斗争在文学中也有反映,如英德热伊·加尔卡的《维克列夫之歌》,它的作者受十四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家维克刊夫的思想影响,要求波兰教会舍弃它的权势和财产,恢复数世纪来被他们歪曲的基督教的教义,结果遭到克拉科夫主教的反对。加尔卡于是起诉于法庭,《维克列夫之歌》就是他在他的起诉书中附加的一首诗,诗中以强烈的言词指责罗马教会歪曲了基督的教义,欺骗了人民,号召人民反对他们。

十五世纪末,波兰国家的统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1569 年,它和立陶宛合并后,由于经济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便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在西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这里也传入了人文主义思想,波兰进入了它的兴盛的时代。

波兰文艺复兴运动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性质,代表中小贵族政治立场的知识分子是这个运动的领导者,他们都是新教徒,他们反对禁欲主义,反对罗马教会干涉波兰事务,要求宗教自治和限制教会拥有的财产,并提出让中小贵族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大都用波兰文写作,只有少数用拉丁文写作。在用拉丁文写作的诗人中,最有成就的是克刊门斯·杨尼茨基(1516-1543),他出身于一个农民的家庭,在教会中学里读书时,就打下了良好的拉丁文基础,后去意大利留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诗揭露了大贵族的自私和虚伪,反映了“人群正义的控诉”和“人民的呻吟”,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在《波兰国王的生平》一首中,他还指出了波兰历代国王都出身平民。他的作品的民主倾向和他的农民出身有密切的关系。

米科瓦伊·雷伊(1505-1569)是文艺复兴早期的诗人。出身贵族,年轻时曾客居于一些拥护宗教改革的官员家,在他们的影响下,热衷于参与政

事,后被选为议员,在议会上提出过贵族改革的纲领。他用波兰文写作,前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地主、神父和村长三人之间的小争论》(1543),这是三个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但他们在对话中互相揭露,道出了教会对财产贪得无厌,政府官员贪污受贿,大贵族享乐腐化和对农民作威作福,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后期作品主要的有《动物园》(1562),它概括地介绍了波兰古代最著名的国王、大封建家族和其它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作者在赞扬国王和爱国贵族在促使国家统一和富强上作出了贡献的同时,对教会僧侣的贪赃枉法和议会中的无政府主义作了无情的揭露,对于“任人宰割”的贫苦农民表示了深厚的同情。《镜子》(1568)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个正直的人的一生》要说明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但要保持纯洁的良心。其他两部分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批判,但表现了悲观思想。雷伊的作品有散文体,也有诗体,他很讲究波兰语的运用,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波兰人不是鹅,有自己的语言。”这说明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统治波兰的时代, 他要在人民中普及祖国的语言——波兰语,他的作品对波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波兰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是杨·科哈诺夫斯基(1530-1584)。他出身于贵族家庭,1552 年曾去意大利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也熟悉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艺术。1559 年回国后,他住在克拉科夫,这里作为波兰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教会和代表新兴社会阶级的改革派的斗争十分激烈。科哈诺夫斯基和统治阶级的各种人都有接触,曾经拥护和支持改革派, 但他晚年离开了克拉科夫,定居于他家乡黑林村的领地。科哈诺科夫斯基一生发表的作品主要的有长诗《萨尔梯,又名野蛮的丈夫》(1564)《团结一致》(1564)、《旌旗招展,又名普鲁士进贡》(1569)、《圣约翰节前夕之歌》、《挽歌》(1580),诗集《哀诗》和诗剧《拒绝希腊使者》(1428) 等。这些作品从题材看,可以分为下面三类:

第一类作品主要反映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诗人把矛头指向了教会,对那不勒斯教皇、波兰教会僧侣们的伪善、贪财、堕落腐化作了无情的揭露。在诗剧《拒绝希腊使者》中,他借一个人物的独白,抨击了当时波兰政府和议会中许多弊端:“王国内部一片混乱,它的末日就要降临,这里既没有法律, 也没有正义,这里的一切,都靠金钱收买。”

第二类作品描写波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祖国的自然风光。如《圣约翰节前夕之歌》写的是:在圣约翰节前夕,照例有十二个姑娘手牵手地围在篝火旁跳舞唱歌,气氛热烈,歌词内容大都反映农民丰收的喜悦和他们生活中的趣事。科哈诺夫斯基在波兰文学史上首次将这种富于诗意的民间风习写进作品,表明波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对民族文化的关心。

第三类作品主要反映诗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其中以他在他刚满“三十个月”的女儿乌尔舒拉死后写的长诗《挽歌》最著名。这首诗分十九段,写得缠绵徘恻,真实感人,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人和人的思想感情为中心的特点。

科哈诺夫斯基的创作丰富了波兰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他是波兰第一个用十四行诗形式进行创作的诗人,也是波兰第一个戏剧作家,他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标志着波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高峰。

西蒙·西莫诺维奇(1558-1629)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他出身市民家庭,曾在扎莫伊斯基学院任教。他最初用拉丁文写作,但这大都是一些

应制诗,价值不大,后来他用波兰文写作,才充分表现了他的才能。他于 1614 年发表的《田园诗集》是波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作品,诗集内容十分丰富, 有的描写波兰民间的风俗习惯,有的反映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在《白面包》一首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贵族的婚礼。参加婚礼的人和新郎新娘逗趣, 问他们为什么珊珊来迟,新娘此时的心情是矛盾的,她爱她的郎君,但又舍不得离开她的母亲,最后她还是跟着新郎进入了她的新房。这种描写常见之于民歌,诗人从中吸取了素材,作了艺术上的加工。《割麦人》这首很著名, 它以几个割麦的女农奴的对话和对唱的形式,展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场景: 女农奴们在地主的田里割麦,由于饥饿和劳累过度而晕倒在地,可是地主的管家兼监工还用鞭子把她们打得遍体鳞伤,“那鞭子抽着姑娘的头,舔着姑娘的血。”像这种对封建农奴制压迫的真实写照在波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实不多见。

十七世纪上半叶,由于城乡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出现了所谓平民文学, 它们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有农民、手工业者、商贩、穷苦的学生、教堂执事和行吟诗人等。他们创作的诗歌对教会的专制,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农民遭受的压迫,社会上的贫富不均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有的作品还明确地把村长、磨坊和酒店老板列为农村的统治者,把雇农和贫苦农民列为被统治者。由于它们表现了激进的政治观点,作者们大都不露姓名,但它们依然遭到封建统治者的查禁和迫害,其中大部分都散失了,至今流传下来的不多。

十七世纪中叶,波兰中央政府议会中的无政府主义愈演愈烈。由贵族控制的议会实行所谓“自由否决制”,即对提交议会通过的议案,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它在议会上就通不过。在这样情况下,议员们为了个人或集团的私利争吵不休,通不过任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决议。加之外国统治集团这时插手波兰事务,内外勾结,便形成了几个隶属于外国统治者的党派。此外教会也成立了耶稣会,开始对过去的改革派进行残酷的镇压,彻底否定了以往宗教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在波兰和当时属于波兰立陶宛国家的乌克兰地区, 由于波兰大地主长期实行封建农奴制压迫,也导致了农民起义大规模的爆发。在这先后,瑞典王国和沙皇俄国也相继入侵波兰,使波兰陷入长年的战乱,造成田园荒芜,人口锐减,经济上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它的国力从此大为削弱了。这期间,波兰文化事业也大为衰退,除常见的宗教读物如祈祷书、赞美诗之外,在法国巴罗克文学的影响下,波兰也产生了巴罗克诗歌。这种诗歌讲究华丽的词藻和新奇的形式,但矫揉造作,大都用在对贵族统治者阿谀奉承,适合于宫庭的需要,它的代表诗人是杨·安杰伊·莫尔什亭(1613

-1693)。这一时期较有成就的诗人寥寥无几,如瓦茨瓦夫·波托茨基(1625

-1696),他出身贵族家庭,曾长期居往在农村。他的长诗《霍齐姆之战》

(1670)歌颂了波兰军队 1621 年在霍奇姆打败土耳其侵略者的一战。诗集《诙谐诗园地》抨击了贵族阶层的自私自利和目无法纪,揭露了波兰政治腐败、国防空虚以及农奴遭受残酷压迫的状况。杨·赫雷佐斯托姆·帕塞克(约1636-1701)是一位战士兼作家,他参加过反抗瑞典、沙俄和土耳其侵略的战争,他的散文作品《回忆录》是对他在 1656 至 1688 年参加这些战争和以后一段生活的回忆,书中生动地反映了波兰十七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贵族豪强争权夺利的斗争,教会对新教徒的迫害和波兰人民的风俗习惯,它既是一部有特色的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历史文献。

十八世纪初,由于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教会的专制以及农村残酷的封

建压迫,使波兰在政治和经济上都面临空前的危机。沙皇俄国在十七世纪中叶乌克兰爆发反抗波兰地主的农民起义的时候,就侵入了乌克兰,后来经过长年的战争,夺取了当时属于波兰的乌克兰部分领土,它现在看到波兰国力已衰,便又开始干涉波兰内政。他们首先收买和扶植波兰统治阶级中的亲俄势力,力图在政治和军事上控制波兰,以达到并吞整个波兰的目的。十八世纪下半叶,沙俄和普鲁土、奥地利相互勾结,终于在 1772、1793 和 1795 年三次将波兰瓜分亡国。

十八世纪下半叶初,贵族统治集团中又出现了一些改革派,他们要进行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们主张加强王权,消灭贵族豪强各自为政和议会的无政府主义现象,同时大力发展工商和贸易,变封建农奴制为地租或雇佣劳动制,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们推崇理性文化,反对宗教迷信,要求在学校里讲授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等新的学科。同时反对文学中的阿谀奉承和轻糜陈腐的情调,倡导古典主义文学,从而使波兰文学进入启蒙运动时期。

波兰启蒙运动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六十年代到 1780 年左右,第二阶段从八十年代到波兰灭亡。第一阶段的作家和诗人都和宫庭有联系,他们拥护王权,反对国家分裂,反对梵第冈教会干涉波兰内政,提倡用波兰文写作。其中代表诗人有亚当·纳鲁谢维奇(1733-1796),他出身贵族家庭, 曾留学法国和德国。他最初写过颂扬国王的应制诗,后来发表了不少田园诗、抒情诗和讽刺诗,其中以讽刺诗最著名,主要针贬贵族队层的道德败坏。诗人揭露了这个阶层的挥霍浪费和荒淫无度,指出了他们的所谓“黄金自由” 对国家的危害。在《化装舞会》一首中,他描绘了一些“戴丝绸手套的贼” 在一次化装舞会上肆无忌惮地赌博和狂饮,表现了他对这些社会蛀虫的厌恶。纳鲁谢维奇的诗在形式上受波兰前一时期巴罗克诗歌的影响,但它的内容具有锐利的批判锋芒,又迥异于巴罗克诗歌。斯坦尼斯瓦夫·特刊姆贝茨基(1739-1812)出身贵族家庭,早年留学法国,结识了狄德罗和卢梭等人, 回国时他把他们编纂的《百科全书》和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书籍带回波兰, 对波兰启蒙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后来他在国王宫庭里当过侍从。他早期的诗讴歌理性,批判宗教迷信,曾高呼“让聪明才智驱散黑暗”。在长诗《波文斯基》中,他揭露了封建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长诗《波兰卡》写波兰国王的一个侄儿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农奴解放,提倡宗教信仰自由,采取资本主义的土地经营方式,因而获得了很大的效益,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他的农业改革的方案。

波兰启蒙运动最著名的诗人是伊格纳齐·克拉西茨基(1735-1801),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大贵族家庭,曾在罗马学过神学,回国后和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交往密切,被任命为宫庭神甫,1766 年又出任瓦尔米亚主教,1795 年被提升为格涅兹诺大主教。克拉西茨基不仅是诗人,他还是波兰第一部小说的作者,他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反对贵族豪强搞分裂,主张改革。他早期的诗歌崇尚理性,抨击封建大贵族的腐朽堕落,反映了他的启蒙思想。波兰第一次被沙俄、普鲁士、奥地利瓜分后,他在一首《热爱祖国)(1774)的诗中,号召人民为祖国而牺牲。翌年发表的长诗《群鼠》以古代传说中波别尔国王在位时期一个猫鼠之争的故事,含沙射影地针贬波兰议会中的无政府主义,嘲笑当时歌功颂德的文风。他的长诗《莫纳霍玛西亚,即修士之战》

(1778)通过两个修道院之间的争纷,揭露了天主教僧侣的伪善和挥霍无度

的寄生生活。

他的《讽刺诗》(1779)和《童话和寓言》(1779)也很有价值。前者对贵族阶层的种种恶习作了无情的批判,如在《摩登太太》一首中,诗人写一些贵夫人极力追求西欧的时髦,致使她们的丈夫遭到破产。《宫庭生活》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许多骗子、浪荡公子和伪善者的嘴脸。对于社会上的赌搏、酗酒和怠堕行为,诗人也不容情,他认为这些恶习若不改变,会导致国家灭亡。《童话和寓言》则以比喻方式指出了社会上的不平,如童话《羊和狼》, 写的是生存竞争中的弱肉强食。《牛部长》揭示了勤劳和智慧终究要战胜狡诈和愚昧。克拉西茨基的诗歌格律严谨,寓意深刻,富于幽默感,是波兰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珍品。

克拉西茨基还发表过三部小说,他揭开了波兰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序幕。在这三部作品中,以《米科瓦伊·多希维亚德钦斯基历险记》写得最好。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主人公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见闻和经历,揭露了贵族阶层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政府法院里的贪污受贿,第二部分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王国,这里人人自食其力,相亲相爱。第三部分写主人公在经历坎坷之后,回到家乡,从事改革,他要改善农民的处境,反映了作家的人道主义理想。

1780 年以后,由于城市手工工场的增多,工厂和银行的出现,农村地主愈来愈多地采取租赁土地和雇佣劳动的经营方式,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从萌芽状态开始发展。一部分小贵族联合市民阶层在促进城市乡村的改革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耶稣会教徒也开始参加市俗性的社会活动。但与此同时, 沙俄等侵略者也在加紧策划彻底瓜分波兰的活动,由于波兰统治集团和大贵族有一部分亲俄派作为他们的内应,波兰亡国的危机日益严重。改革派针对这种情况,组织了爱国联盟,并在四年议会(1788-1792)上通过了他们提出的著名的“五三宪法”。这便引起了亲俄派的仇视,他们又针锋相对地组成了塔尔戈维查反动同盟,借助沙俄力量的干预,推翻了四年议会的成果,于是导致波兰第二次被瓜分。这次瓜分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科希丘什科领导的抗俄民族起义,起义失败后,波兰在第三次瓜分中完全丧失了独立。主要活动和创作在这一时期的作家有文格尔斯基、扎布沃茨基、聂姆策维奇、博古斯瓦夫斯基、雅辛斯基等,他们对于波兰社会形势的变化,表现了更多的关心,他们的作品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

托马什·卡耶坦·文格尔斯基(1756-1787)的作品虽大都写于七十年代,但因他和贵族宫庭没有什么联系,又更多地接触了平民,还曾长期旅游国外,了解到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他的思想更接近平民。他的诗歌有的将贵族官僚的骄奢遥逸、挥霍无度和人民的疾苦加以对照,揭示社会上的阶级对立,有的在抨击民族败类卖国行径的同时,生动地刻划了爱国者的形象。

弗兰齐谢克·扎布沃茨基(1750-1821)出身于小贵族家庭。他在四年议会期间拥护爱国联盟,后曾参加科希秋什科领导的民族起义,他的讽刺诗也带有强烈的政治性,揭露了那些卖国求荣的大贵族的丑恶面貌。他的戏剧创作也很著名,如《求婚的纨绔子弟》、《迷信者》和《贵族生活方式》都揶谕和嘲讽了贵族阶层的不良习俗:男女调情,好打斗冒险,还自视高贵, 认为自己有权随意鞭打农民。这些作品生动地展示了贵族日常生活的内容, 指出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

尤利杨·乌尔森·聂姆策维奇(1759-1841)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他一生曾多次参加波兰民族解放运动。他的诗歌抨击了大贵族的卖国行径,剧作《议员还乡》通过爱国阵容和封建保守派的代表在议会上的争论, 指出波兰要加强王权,消来贵族无政府状态,发展城乡经济,解放农奴和保卫祖国。诗作《历史歌》讴歌了波兰历代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

沃伊切赫·博古斯瓦夫斯基(1757-1829)是波兰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剧作家。他年轻时当过兵,后对戏剧产生兴趣,当过演员、导演,并历任华沙民族剧院的经理,曾多次带领剧团在许多城市巡回演出。通过这些活动, 他组织演出和介绍了一系列欧洲古典名剧和波兰剧作,宣扬爱国主义思想。他的代表剧作《想象的奇迹,又名克拉科夫人和山民》是一出喜歌剧,写的是由于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引起的纠纷,导致了克拉科夫居民和山民之间的一场械斗,最后一个大学生用电的“奇迹”使械斗的双方得以和解,使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剧本富于生活气息,它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和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颂扬了科学进步的成就。它是波兰启蒙运动时期最著名的剧作。

雅库布·雅辛斯基(1761-1794)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爱国将领。在 1794 年起义爆发期间,他曾任维尔诺起义军的统帅,后来他在保卫华沙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他的诗指出教会是封建压迫的工具,他还讴歌法国大革命和它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号召人民去和沙俄侵略者进行战斗,他认为只有打倒暴君,人民才能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