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的发明和发展
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人物曾经说过:“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把火药武器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自古以来哪一个帝王不想长生不老?哪一个王侯将相不愿长命百岁? 于是,人们开始探求炼仙丹以求得道成仙。从此,炼丹术应运而生了。炼丹家们的奇思妙想和孜孜不倦地在炼丹的领域里探索,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即在炼丹过程中发明了火药。这一发现,使它在以后的时期对科学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火药是由硫黄、硝石和木炭按比例调配而成的。正是这些炼丹家们在长期的炼丹实践中掌握了硫黄、硝石的性能和火药的配方。火药的发明非一人一时一地之所为。火药发明后在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并经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在原子弹没有出现以前,所有燃烧性爆炸性等武器之出现无一不源于火药;即使今天人们用于娱乐方面的烟花、鞭炮,亦皆归功于它。火药的发明和发展意义格外重大,同时,火药的发明也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历史文明的象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了解硫黄、硝石了。公元前 6 世纪,有一位叫计然的人就明确指出:“石流黄出汉中”,“消石出陇道”。这里的“石流黄”就是指构成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硫黄”,《淮南子》称其为“流黄”,许慎在《说文》里称其为“留黄”;“消石”就是指构成火药的另一种主要成份——“硝石”,古书中又叫“火消”、“焰硝”、“茫消”、“地霜”、“生消”、“北帝玄殊”等等。在我国古代,这两种物质被认为是重要的药材。例如我国第一部关于药材的典籍著作——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就分别把硫黄和硝石列为“中品药”和“上品药”。就是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仍然把这两种物品看作药物。例如明代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就在其医学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中收入了火药,指出火药的药物性能是“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作为火药的第三种组成部分的木炭虽然没有被视为药物,但亦有一部分植物当用制取木炭的方法烧灼制得后入药,至于植物用其它方法如晒干后或直接入药的更是司空见惯。所以“火药”之所以被称为“药”,以上所列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火药与古人长期的炼丹制药实践有关, 至于为什么称为“火”药,乃是因为它能着火。也就是说,“火药”之名是其“能着火”这一原始性能,其本义就是“能着火的药”。
我国古代人民很早注意到了硝石,硫黄和木炭的燃烧性能和其他一些特点,并设法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木炭的特点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了,那时人们就知道用木炭作燃料来冶炼远远优于未经灼烧加工的原始木柴。硝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能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是, 因为它的颜色和其他盐类化学物品极其相似,所以人们很难区别,造成了辨别和运用上的困难。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克服了这一困难。当时的医药学家和炼丹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硝石也”。直到近代,人们还用这种方法来鉴别硝石的真伪,硫黄的显著特点就是极易燃烧,我国人民很早就从大自然中开采冶炼,在这些实践活动中, 人们逐渐掌握了它的一些特点。
在长期的炼丹活动中,有一些炼丹勇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唤取对炼丹的追求。
东汉末年,有一位著名的炼丹家,名叫魏阳伯,热衷于“炼丹成仙”,
妄想制造出“长生不老药”来。在炼丹实践中,他发现硫和水银反应能生成红彤彤的硫化汞这一性能。红彤彤、金灿灿的“丹丸”、“金液”简直就是魏阳伯这类方士的“成仙药”。魏阳伯不仅在其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炼丹书《参同契》中记载了硫和水银的反应特点,而且还亲自吞下了用这种办法制成的“仙丹”,结果一命呜呼。本来,他完全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因为他是先将“仙丹”给狗吃作为实验,结果狗吃后死了,但他却不以为然,怀着虔诚, 勇敢地接着吃下了这种“仙丹”,而且,他的小徒弟也勇敢地吃了下去,结果师徒二人均“尸解成仙”,真是可悲可叹!
炼丹家们在炼丹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硫着火后容易飞升,性质活泼,不容易控制。怎样才能使它的药性缓和变得比较容易控制呢?炼丹家们采用了名叫“伏火法”的办法,就是经过和其它某些易燃物质混合加热或发生某种程度的燃烧,这样,经过燃烧的硫黄就失去原有的一些性能。由黑褐色变成了黄色、白色或红色,火药的发现与这样硫黄伏火的实验有密切的关系。至迟在唐代,人们在硫黄伏火的多次实验中,已经认识到点燃硝石、硫黄、木炭的混合物,会发生异常激烈的燃烧,因此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防止爆炸。《诸家神品丹法》5 卷中选入了唐代医药家和炼丹家孙思邈在《孙真人丹经》一书所载的“丹经内伏硫黄法”,即用硫黄、硝石各二两,先磨成粉末,然后放入销银锅或沙罐内,将锅或罐置于地面浅坑中,恰好使锅或罐的顶面与地面相平,销银锅或沙罐的四周用土塞实,接着,把没有被虫子咬过的三个皂角子(一种豆科植物的荚果)点燃夹入锅或罐里,这样硫黄和硝石就被点着了,当烧到了没有火焰时,就用 3 斤木炭来炒;当炒到火炭消失 1/3 时就将火退掉,趁没冷却时将混合物取出,这就是硫黄的“伏火”。这种“伏硫黄法”,是现在发现的最早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火药配方。
公元九世纪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也载有混合硫磺、硝石和马兜铃(一种植物果实,加热后能炭化)的“伏火矾法”,公元 l0 世纪郑思远编的《真元妙道要略》中有“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发生了火药爆炸的事故,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这类混合物的爆炸性能,火药就被掌握了。
对硫黄、硝石和木炭性能的了解和掌握,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么,究竟是谁发明了火药呢?这个问题说来比较有趣,它的发明竟和我国古代其它两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一样都归功于古代的炼丹术,是从事炼丹活动的炼丹家们发明了火药。
幻想长生不老是帝王和统治阶级朝思暮想的。他们个个希望“得道成仙”。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盛行神仙之学,为了长命不衰,秦始皇还特派徐福方士率 500 童男、500 童女远涉东海寻求“仙药”。但是,数次实践证实从大自然直接取得的所谓“奇芝”之类的“仙药”并不能令人长生不衰, 于是,人造仙丹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汉武帝十分信奉神仙之说,时刻梦想着成仙得道。为了邀得宠信以换取荣华富贵,当时人李少君就投其所好,建议汉武帝用丹砂制成黄金,然后用黄金造成器皿,长期食用这种器皿所盛的饭,就可以长命百岁,可以碰见仙人,由此也就可以“成仙”了。这是中国炼丹术的前奏。后来,用黄金作原料炼制“仙丹”之风气日盛。在炼丹家的眼里,黄金乃“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开不朽”,是万物之精华。因此,用丹砂即可炼制出黄金,又可以用这种黄金制成仙丹,何乐而不为?封建帝王对此类所谓“灵丹妙药”迷信者颇
多,例如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和宣宗都是“仙丹”的忠实崇拜者, 并因为服用此类丹药而死,成了崇拜者中的牺牲品。
就在长期的炼制丹药的实践活动中,炼丹家们无意之中发明了火药,炼制丹药,这就需要调配药方,变换不同品种不同数量的药料,这样做的办法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种就是上面提到的“伏火法”,即将药料特别是金属或石质的药物用火烧到一定的程度,使其失去或部分失去原来之性能。硫黄和硝石这两种火药的主要金属成分在古书中均有“伏火法”的记载。
火药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友平广记》中也记载了火药有破坏力的故事。书上说,有一位老人迷上了炼丹术,终日炼丹于一人迹罕至之处。一日,有个名叫杜子春的来访。晚上,老人将杜子春安置在炼丹房,警告他不许乱说乱动,然后自己就走开了。杜子春在睡梦中见了很多悲惨的场面。当他从梦中惊醒时,发现炼丹炉已经起火,火焰直窜屋顶,将房子也引燃了。
可以确定地讲,正是在炼制丹药的长期实践中,火药被发明出来了。如果要就发明火药论功行赏,应该给这些炼丹家们记头功。
我国古代的军事和炼丹家之流所倾心的所谓方术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兵家和炼丹家均奉《阴符经》为经典,唐李筌的《神机制敌太后阴经》一半为兵书一半为方术,宋人的所谓兵书如《虎铃经》、《武经总要》等皆亦然。在我国古代的军事纷争中,火攻是早已运用的重要进攻方式。《孙子兵
法》中就记载了五种火攻法:火人、火积、火辎、火库和火队。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火烧赤壁”更是家喻户晓。然而,在火药未被运用于军事以前,这些火攻所用的材料只是草艾、油脂之类的东西,燃烧的效果并不理想。
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于军事,使军事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也使火药这项发明得以保存和流传下去。火药的最大用途和最大价值也就在这里。
火药发明以后,首先被应用于军事目的。北宋曾公亮等编写的军事著作
《武经总要》里,不仅描述了多种火药武器,而且还记下了三种火药配方。火药武器由开始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逐步过渡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至迟在南宋就出现了用铜或铁铸成的筒式大炮。在宋元之际,还出现一种利用火药燃烧喷射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把箭头射向敌方的火药箭,这与现代火箭发射原理是一致的。
在古人的火攻战中,曾运用过叫做火箭的这种武器,就是在箭头上附有油脂、草芥、麻布、松香和硫黄等易燃物品。将这些物品点燃后即射向敌方, 以引燃敌军草料、军械或营房等。但是,这种火箭的燃烧速度慢,燃烧力小, 而且极易被敌方扑灭,所以当火药被引用于军事后,人们首先就用火药取代火箭头上的易燃物。据《九国志》记载,唐朝末年,郑潘率军进攻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将龙沙门引燃,郑潘见状立即率领众人冒火登城,结果浑身都被烧伤了。此处的“飞火”,即是指用火药做箭头的火箭; “发机”则是指的抛石机,因为火药燃烧迅猛,为了避免伤及发射人,就用抛石机来射,这是用火药做原料所制兵器的最初形式。接着,人们又在石炮的基础上制造了火药。宋初赵匡胤灭南唐时就曾使用过火箭和火炮,当 150 年后金人攻下宋人的汴京后,有人将这两种武器的模型献给了金军。
火药运用于军事,立刻显示出了较大的威力,是军事史上和武器史上的一大飞跃。特别是宋代正是我国民族矛盾颇为复杂的时期,在赵宋王朝统治的边界之处,还有强大的敌人辽、西夏和金。因此,火药武器引起了统治者和军事家的高度重视,发展很快。为了鼓励武器的发明和创造,宋王朝明文
规定在这方面有贡献的人要给以支持和奖励。因此,各种新式火药武器纷纷出现。公元 1000 年,神卫火军队长康福把所制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献给宋王朝,得到了赐以缗钱的奖赏。两年后,冀州团练使石普因自称能制造火球、火箭等而受到宋真宗的召见,并受命当众表演了一番。
火药武器的威力和纷纷出现,推动了火药的生产和发展。11 世纪中叶成书的《东京记》说当时有 9 个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制造工场。当时的火药制造水平已经相当高超,燃烧性、爆炸性和剧毒性的药料均已具备。
凭借“陈桥兵变”建起的赵宋王朝面临的“困境”是颇为突出的。一方面,由于辽、夏等异族的崛起和侵略而造成民族矛盾的尖锐,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阶级压迫等原因亦造成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刺激和需求下,不仅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制造和利用日渐完善,而且其制造速度和规模亦相当惊人。当时的军器监曾雇用 4 万多人,监
下有火药作,火作,猛火油作等几个大作坊。一天能制造出“弩火药箭 7000
支,弓火药箭 10000 支,蒺藜炮 3000 支、皮火炮 20000 支”,的确令人瞠目。火药被引用于军事后,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火器,但大致说来,可以
分为三种类型,即: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管形火器。
燃烧性火器利用了火药的迅速燃烧和燃烧力强不易扑灭的性能特点制成的,是最先出现的火药武器。它主要有火炮和火箭两种。这两种火器主要是防御性武器。1127 年,金人攻到北宋的都城汴京之下,形势非常危急。宋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而火炮和火箭就是抵抗的主要武器。他们曾经在金人攻势最为猛烈的东城用 500 人射放火箭,还把火炮放入草中焚烧金人,数次打退了金人的进攻。由于北宋政府的政治腐败,军事上抵挡不住金国的进攻, 终于北宋的京城汴京被金国攻陷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也做了金国人的俘虏。尽管如此,但在京城保卫战中,火炮和火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金人攻陷了汴京消灭了北宋后,有人将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及其模式等全部献给了金人,于是,金人也掌握了宋已有的制造火药火器的所有秘密。鉴于火药及火药武器的已经“公开化”,北宋灭亡后建立的南宋政权和金国取消了北宋政权对火药、硫黄和硝石的限制,于是民间亦出现了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的火器。古书有记载说,金国在皇帝金世宗统治时期,有一个以捕狐为业的人名叫铁李。有一次,铁李发现一群狐,于是就在狐群必经之地布置好网,等待狐群进入。然后携带“火罐”爬到树上,当狐群出现在大树下, 铁李就将“火罐”的“卷爆”引燃扔进狐群,“火罐”立即火焰窜起,并发出响声,吓得狐群四散,全部逃进了铁李预定的网里。铁李急忙跳下大树,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斧头把网子里的狐全部杀死,此处的“火罐”,就是火炮的一种。
这个故事也许可能有些夸张,但当时这类火器的运用在民间已经很流传和广泛了,这种史实还是可信的。
蒙古族在蒙古大草原崛起后,迅速发展壮大,采取汉化政策,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科学技术,很快就掌握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知识。于是,他们也大量地制造火器武器,用于战争。蒙古军队多次打败金国,逼得金国被迫迁都。在金国的京城汴京保卫战中,蒙古军队用火炮猛攻汴京城,一下就攻破了汴京城。接着,又追赶从汴京城逃亡出去的金国皇帝金哀宗至蔡州,蒙古军队继续用火炮焚烧了西城上的楼椽,攻打进城去,从此,金国就被蒙古灭亡了。
随着火器的制造和发展,燃烧性火器已越来越变得落伍了,爆炸性火器渐渐变成了主要的火器。这是因为战争和争斗的最大目的就是尽快地给敌方以最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以使对方屈服。在达到这一目的方面,爆炸性火器显然远远优于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的攻击力、杀伤力、破坏力和给敌人造成的威胁都是燃烧性火器所不能比拟的。
“霹雳炮”是两宋之际出现的一种爆炸力比较大的火器,宋人用它多次击败过金兵。公元 1126 年金军围攻汴京时,宰相李纲就是下令使用霹雳炮将金兵击退的。1207 年,金人围攻襄阳,守军用霹雳炮击退金兵。接着有一次夜里下起了雨,襄阳守军趁机出动 1000 名将士带着霹雳炮和其他武器偷袭金营。一时间,霹雳炮声四起,炸得正在睡梦中的金兵人仰马翻,争相逃命, 致使人员伤亡近 3000,马匹死亡近 1000。宋军大获全胜。
在爆炸性火器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这就是“震天雷”。这是一种铁火炮,将火药装在铁罐里而成。1232 年,蒙古军进攻金人占据的南京(今河南开封),金军的震天雷在守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蒙古军钻进一种用牛皮做的叫做“洞子”的器械中开到城墙下掘城。金军就用铁绳将震天雷点燃,吊到蒙古军掘城的地方,结果把蒙古军的牛皮“洞子”和人炸得粉碎。《金史》描述震天雷的威力时说,“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过半亩以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1277 年,蒙古军攻入广西,将宋兵 250 人围困在一个小城里。当弹尽粮绝时,宋兵假装要投降,从蒙古人
手中骗得食物,待吃完饭后,这 200 余人集中在一起,引爆了一个大型的火器,结果全部被炸成碎段,城墙崩塌,连城外的蒙古军也被震死不少,足见其威力之大了。宋兵在这里引爆的火器就是一种大型的震天雷。
管形火器的出现是火器史上的一大飞跃,它是近代枪炮的原始雏形。它的发明者是宋人陈规。1132 年,他发明了“火枪”,即将火药装进竹竿内, 待使用时引燃火药,使其喷射出去,造成杀伤力。1259 年,又有一种新的管形火器问世,这就是“突火枪”。它以巨竹为筒,里面装上火药和“子窠”。引燃后先是出现火焰,待火焰消尽子窠就射出,并伴有巨声,150 步处亦能听见。这里的“子窠”,显然相当于近世枪炮中的子弹和炮弹。金人的管形火器称“飞火枪”,是用 16 层敕黄纸做成 2 尺多长的筒子,里面装满了铁滓末、硫黄、柳灰、砒霜等,将筒子缚在枪头。作战时引燃筒内的药物,就能射出火焰以烧伤敌人。到了元代,管形火器获得了极大发展,一改宋金时期的竹质或纸质外壳而变成了用金属做外壳,这是火铳,又叫手铳,由于它威力巨大,人们送它“铜将军”的美名。1367 年,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在平江
(今江苏苏州)被“飞炮”击碎大脑而亡。这里的飞炮就是指由火铳发射的石球。当时的诗人杨维桢为此专门作了《铜将军》一诗:“铜将军,无目视, 有准;无耳听,有声。⋯⋯铜将军,无假手,疾雷一击,粉碎千金身。斩奴蔓,拔祸根、烈火三日烧碧云,铁篙子面缚,西向为吴宾(指张士诚被捉到南京面见吴王朱元璋——引者注)。”这里“铜将军”就是指用铜制成的火铳。今天北京历史博物馆还存有 1332 年用铜铸造的一支火铳。上面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的字样,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的铜炮。
明朝时期,发明火器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在兵书《武备志》里光是箭类的就有很多种记载。且配有图,例如有“火驽流星箭”、32 枝箭的“一窝蜂”、49 枝箭的“四十九矢飞廉箭”、100 枝箭的“百矢弧箭”、“百虎齐奔箭” 等等。在其他一些著述里,亦有大量的火器记载。那时已出现自动爆炸的地
雷、水雷和定时炸弹等。
火药运用于军事上是火药发展史上的十分重要的阶段。火药的大规模制造火器已具有重要的价值,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时火药在研究中不断地改进和飞速发展,使火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显示出来。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简单,其实早已定论。但在是谁最先发明的问题上存在着争议。尽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承认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的专利, 但《大英百科全书》的第 11 版至第 14 版还赫然记载着火药是英国人培根发明的。
我国封建社会时代的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发展,只是到近代才落伍了。大唐帝国、蒙古族人的铁蹄更是闻名世界。国家的强盛必然也要促进对外贸易和商业的发展。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大多数朝代的海外贸易都较发达。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一个明证。是在海外贸易中,构成火药的主要成份和火药及火药武器先传到中亚和西亚,继而传入欧洲,而战争则是这种传播的催化剂。
大约在八九世纪时,中国的炼丹术传出。当时,阿拉伯人称硝石为“巴鲁得”,意为“中国雪”,波斯人则称为“中国盐”。他们视硝石为重要的原料,纷纷加以应用。例如,在医药上它治疗癫痫,炼丹家用它炼仙丹,金银工人则用它制造玻璃,但这时尚未用于军事。
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特别发达,东海沿海的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均有“蕃坊”。这是专门供来华经商的海外商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而南宋远涉海外从事贸易活动的人也不少,就在频繁的贸易交往中,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此时阿拉伯人在兵书中所提到的“火轮”、“苇管火”、“中国铁”,就是用火药作主要的原料制成的。
火药流入中亚和西亚可通过商人的海外贸易来完成,但重要的火药武器的传出,外国人是如何知道火药的制造,却是在蒙古族人铁蹄开道下流传过去的。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后,开始了对阿拉伯国家的西征。在西征的战斗中,蒙古人使用过“毒火罐”、火箭和火炮之类的火药武器。阿拉伯文的兵书说蒙古军使用过“铁瓶”,此处当指“铁火炮”一类的火器。
阿拉伯人对蒙古兵多次使用的对他们来说颇为新颖的火器当然很感兴趣,千方百计想探知秘密。而俘虏和投诚的蒙古军及其随身携带的火器则满足了这种愿望。于是阿拉伯人即获得了火器的制造技术,又获得了运用这种技术的人,进而学会了制造火器。有一本阿拉伯文兵书的抄本记载,那时他们学会了两种火器的制造,一种叫“契丹火枪”,一种叫“契丹火箭”。这里的“契丹”,就是指中国,十三四世纪的西方人均称此时的中国为“契丹”。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 1271 年来到中国,留居中国十七年,曾在元朝做
官,游历中国许多大城市。他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对当时的中国作了生动具体的描写,激起了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在他的游记中也有过火器方面的记载。
在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了欧洲的过程中,位于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教国家扮演了“中转站”的角色。
本来,蒙古人在西征的过程中也曾到欧洲,但却没能将火药和火药武器留给欧洲人。蒙古军灭金的第二年,大会诸王,决定西征。没用几年铁蹄就
踏入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和日耳曼的东南部。波兰史书描述了蒙古军使用的一种火器,只见蒙古军中随着大旗出现了一种怪物。怪物奇形怪状,口吐浓烟,雾气腾腾,气味熏人。怪物出现后蒙古人藏于其后,一点也看不见, 显然,这里所记载的是蒙古兵使用的“毒药烟球”火器。
欧洲的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最悲惨、黑暗的时期,贫穷、落后、愚昧、迷信、宗教思想占据主要的地位。有识之士纷纷痛责罗马教廷的荒唐和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残暴,呼吁向阿拉伯人和其他东方人学习,迅速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些仁人志士的倡议和身体力行下,一大批阿拉伯人的书籍被翻译过来。就是在这种翻译的过程中,欧洲人见到了有关的记载,并将其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
然而,尽管欧洲人从阿拉伯人的书籍中知道了火药,并不等于他们已学会了制造火药,更不存在制造火器的问题。欧洲人学会火药武器的制作,是在和东方不断发生的军事冲突中完成的。
在世界中世纪史上,东、西方的矛盾冲突是比较大的。在本书的另一篇关于“十字军东征”的文章里,曾就这方面作过浅析。长达近 200 年的十字
军东征失败后,欧洲于 1290 年退出了亚洲大陆上的最后一块根据地——亚
加。在围攻亚加的战斗中,伊斯兰教人使用了 92 座抛石机,将亚加的所有防御物全部击毁。后来,在同欧洲人作战中,他们不断地用这种抛石机发射“火球”、“火瓶”、“火罐”等火药武器。在这种长期的军事冲突中,欧洲人终于从伊斯兰教人那里学会了火药武器的制造。
《大英百科全书》11 版至 14 版中所记载的英国人培根发明了火药之说其实不值一驳。培根在关于火药的记载中,真正地说来只有一处,它是这样写的:“我们以小孩玩具为例吧。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制造象拇指大的一种东西,东西虽小,但由于其中有一种属于盐类的叫做‘硝’的东西,因此就能够爆炸。当硝爆炸时,这个用羊皮纸制的小东西发出可怕的声音,比疾雷还响;所闪的光比随雷而来的闪电还强。”培根在这里分明是说,世界上早已有许多地方在制造这种火药。为什么又有培根发明火药之说呢?虽然培根没有发明火药,但培根的火药传播之功还是有的,因为他就是那一大批致力于学习阿拉伯人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众多成员之一。
火药和火药武器是中国人的专利,是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发明。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后期统治的腐败,中国才比西方落后了。到了 1840 年,西方国家凭借其所谓的“船坚炮利”和先进的武器,一步步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渐地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