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玺下落之谜

玺是封建时代皇帝的宝印,在无数宝玺中秦制“传国玺”被称为天下共传的“至宝”。几千年来有关它的种种传说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甚至在多年后的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璧和鹿钟麟等还在追索这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

传说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得璞先后献给楚历王和楚武王,但都被认为是石块,卞和因此以欺君罪被断去左足和右足。到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文王命人剖璞,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400年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后下落不明。500余年后,赵国太监缨贤偶以500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据为己有。61年后,秦灭赵,和氏璧落入秦国。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皇帝宝玺自然要选用天下绝无仅有的宝贝。于是始皇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作皇帝玺,并想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刘邦率兵入咸阳,秦王“子婴上始皇玺”,刘邦称帝后,号曰“汉传国玺”。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莽命弟王舜索玺,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玺归刘秀,到汉文帝时传国玺失踪。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宁孙坚得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三国鼎峙,玺属魏,后传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渊之手,从此,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1620余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1000多年的历史文物,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令人可惜的是,传国玺于五代时突然失踪。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传国玺”不断问世。清初,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被人称为传国玺。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从中钦定25方宝玺时,将这方宝玺剔除在外。由此可见,这是一块伪造的赝品。

传国之玺是怎样失踪的呢?真正的传国玺又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将来终有一天人们能解开传国玺失踪的千古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