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的由来
现代,人们身上的穿着一般统称为衣裳。衣裳的名称始于战国时期。
最初的衣裳是什么样子呢?清雷鐏《古经服纬》卷上引《五经要义》说: “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兽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未知蔽后,此即谓神农以前也。”最初的衣服应是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作“衣”,下衣作“裳”。到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我国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还都穿“裙”子。从《诗经·绿衣》一诗中可以知道,2500 多年前古人穿的是绿外衣、黄内衣、黄短裙等服饰。《诗经》中多处提及有“麻”
(衣领)的新式服装,以及“袍”(一种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作被的长式衣服)、“裼”、“裘”等儿童褓衣和皮衣。可见,当时先民们的衣着已十分可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