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辉煌

“中世纪”是指西欧历史上从公元 5 世纪罗马文明瓦解到文艺复兴这段历史时期。他们认为这段时间在历史上是野蛮、黑暗的,是人类遭受痛苦的时代。但中世纪的艺术也有其独到的成就,只不过是以符合基督教精神为美, 它的艺术形式统一于幻想的理想程式之中。

基督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神学成了“科学的皇后”,而哲学、科学、艺术则屈居“神学的婢女”地位,因此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主要是基督教美术,从而也确立了延续到盛期文艺复兴的艺术表现题材。

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在外族的入侵下,西罗马

帝国于 476 年灭亡,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则

延续到 15 世纪。

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廷文化的代表。教堂中央是一圆顶方形大厅。四面是四个大拱门,光线从窗户射入,置身其内顿觉空间广阔,富丽堂皇的景象使人产生一种超脱世俗之感。教堂内部由碎瓷、石料、彩色玻璃组成的镶嵌画(马赛克),更加形成一种“超现实的幻象”。15 世纪土耳其人入侵后, 把教堂改成回教的清真寺,四个角上的尖塔就是他们为此目的而加上去的。

镶嵌画是拜占廷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是意大利拉文纳圣威塔尔教堂的镶嵌画,描绘了皇帝捧着供奉物品来朝访教堂的情景,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特征:身材修长、手足细小,椭圆形的脸上嵌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构图采取对称形式,从中感到的是抽象的精神世界的威力。这种略显呆滞的造型可能与镶嵌画这种形式的局限性有关,因为用小块的物体镶嵌成画,毕竟不如画笔的挥动来得自如潇洒。尽管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能工巧匠,用小石块、碎玻璃嵌成了金碧辉煌的画面。然而,中世纪的雕塑作品却有不少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范例。如德国科

隆大教堂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作于 11 世纪。

表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情景,艺术家在塑造耶稣的身躯时手法非常大胆,使其身体沉重地下垂,腹部突出,极为真实地表现了手臂和肩膀承受的压力,其尖削的面容,呈现出生命趋于消逝的哀痛。

法国文豪雨果曾写过一部不朽的著作《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也因此而名扬四海,广为人知。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范例。

“哥特式”艺术,指的是 12~16 世纪初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欧洲艺术,它以建筑为主要内容,哥特式教堂是中世纪建筑的最高成就。

哥特式教堂在外型上强调向上的动势,往往建造得很高,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和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这种尖塔越到后期运用得越多,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就有 100 多个尖塔,因此而有“燃烧的火焰”之称。哥特式教堂内部运用框架结构,修长的立柱,玻璃窗组成了建筑的立面,用色彩鲜艳的玻璃镶嵌构成独具一格的玻璃窗画,窗画的描绘多为圣经故事。在这里, 一切都显得那样轻盈、灵巧,摇曳的烛光照着受难的耶稣基督,狭长的中门使信徒的队伍像流水涌向祭坛,教堂里传出管风琴伴奏的合唱声,造成强烈的宗教气氛,阳光透进五彩缤纷的彩色玻璃窗,产生斑斓迷离的视觉效果, 一种虚幻离奇的神秘情绪,把信徒们带进“天国”的气氛中去,由此可见, 教堂建筑艺术在人们心灵上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难怪法国 19 世纪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要跑遍法国,研究这些哥特时代艺术家所创造的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