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沼泽形成时期
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泥炭是全新世以来形成的。近年来,通过野外考察和地层对比分析,特别是孢粉、同位素碳、古地磁、考古等大量资料表明, 第四纪以来的各个时期均有沼泽形成和泥炭堆积。根据泥炭沼泽形成的年代,可划分为更新世沼泽和全新
世沼泽两个形成时期。
- 更新世泥炭沼泽形成期
第四纪初期,更新世自然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轮回现象的变化,即冰期和间冰期、海侵和海退、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等的交替变化。泥炭沼泽形成和发育,也是适应于这种环境韵律变化而变化的。这一时期形成的泥炭沼泽, 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河北以及东部滨海和大陆架一带,沼泽早已消亡,泥炭已全部被掩埋,至今发现的主要有如下几处:
-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附近更新世早期的埋藏泥炭沼泽中国第二海洋地质队在该区打了 35 个钻孔,其中 11 个钻孔发现泥炭,埋藏在更新世早期的湛江组地层中,每层泥炭厚约 1 米左右,在剖面中可见 1~6 层泥炭, 说明在湛江组地层的堆积过程中,海陆变迁频繁,沼泽曾几经兴亡。
-
福建省龙海县南太武柳乡埋藏泥炭沼泽泥炭下伏第三系玄武岩,上覆海相砾石及砂土,含于白色粘土和灰色页岩内,泥炭层厚薄不一,厚者可达 1.5 米,距地表数十米。有的专家认为,这层泥炭是更新世沼泽的产物。
-
江西省吉水县黄桥埋藏泥炭沼泽对这一泥炭地的形成时期还有争论,但都认为是早更新世以前或更早时期的产物。本区由南坡、新春、曾家3 个矿带组成,泥炭地面积 6.6 平方公里,泥炭层平均厚度 14 米,最厚可达
60 余米,仅南坡一个矿带的储量就有 440 万吨,主要矿体一层,可见沼泽存在的时间是相当长久的。
-
河北省滨海地区埋藏泥炭沼泽该区钻孔资料揭示,黄骅县赵家堡地下 40.5~41.5 米处的泥炭 C14 年代测定,距今 32000 年;海兴县高湾地下 38 米处有厚约 1.9 米的泥炭层,C14 年代测定距今 22 900±100 年,均属晚更新世形成的泥炭沼泽。
-
黄海和东海大陆架的埋藏泥炭沼泽根据古地磁、C14 年代测定和地层分析,黄海大陆架晚更新世以来有 3 次沼泽化过程,在距今 7.2~1.2 万年间,中国气候出现过 5 次冷暖波动和海面升降,并有 3 次裸露成陆,因此,
沼泽在沿海平原得到发育,堆积了一定厚度的泥炭层,3 次沼泽化过程堆积的泥炭,距今分别为 12400 年、36000 年和 70 000 年。
- 全新世泥炭沼泽形成期
根据泥炭 C14 年代测定,全新世各时期都有泥炭沼泽发育,有些泥炭沼泽的形成,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可见冰后期的气候条件,一般是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的。但由于全新世的气候波动大,滨海地区海陆变迁频繁,以及局部地区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各时期泥炭沼泽的堆积状况不同。根据对 137
块泥炭所做年代测定,参考部分孢粉分析和地层资料,将全新世划分为 3 个造炭期:
-
泥炭局部发育期全新世早期,全球气候转暖,冰雪消融,海面回升, 发生了海侵。根据孢粉分析,当时北部辽东半岛以桦属花粉为主,气候温凉; 长江下游一带,以松、栗、栎等花粉占优势,属温湿气候。由于气候刚刚转暖,与今日相比北方仍较寒冷。内陆地区受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的许多积水洼地和湖泊,为泥炭沼泽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海侵的发生,近海平原一带地下水抬升,河流排泄不畅,下切能力减弱,也出现了有利的造炭环境。如河北省昌黎县毛家沟泥炭(下层)、北京长沟组泥炭、辽宁省普兰店组泥炭,以及许多内陆地区的泥炭均是这—时期形成的。根据泥炭 C14 年代测定,在距今 10 300~9 000 年出现泥炭沼泽堆积的第一高峰。
-
泥炭普遍发育期进入中全新世后,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2~3℃,雨量充沛,植物生长繁茂,为泥炭的累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根据孢粉分析,当时东北和华北一带以松属和阔叶树花粉占优势,气候温湿;长江下游一带,以栲、青冈栎、水龙骨料花粉为主,气候湿热;南部沿海地区,此时气候炎热而湿润。从水热组合条件来看,这—时期大部分地区出现有利于泥炭沼泽堆积的环境条件。因此,不论南方和北方, 平原与高原均有泥炭沼泽发育。
全新世中期,海面继续缓慢上升,在距今 6 000~7000 年间达到最高, 较今日海面高 5~6 米,并处于稳定阶段。距今 5 000 年后海面开始缓慢下降。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在最大海侵线外侧,海侵与海退后的海岸线间,形成许多内陆湖泊、洼地、废弃河道、潟湖,为泥炭沼泽的发有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场所。因此,沿海和内陆一样,也有泥炭广泛堆积。根据泥炭 C14 年代测定, 在距今 6 000~4700 年和 3400~2000 年,出现泥炭堆积的第二和第三高峰。
- 泥炭发育衰退期晚全新世以来,气候趋于,全国多次出现寒冷。据孢粉分析,东北平原以桦属花粉为主(山区气候冷湿),华北平原以松属花粉占优势,属凉干气候。南部沿海地区气候热而稍干。由于气候变干,水源补给减少,或受下沉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堆积作用加强,使许多泥炭沼泽被泥沙、粘土等掩埋,形成埋藏泥炭。只有部分泥炭沼泽地仍在继续堆积。泥炭沼泽堆积高峰,没有出现在极寒或极暖的气候条件下,而出现在气
候由冷转暖和由暖转冷的变更期。因为寒冷气候植物生长受到抑制,泥炭堆积缓慢;炎热气候虽然植物生长茂盛,但分解强度大(除稳定多水环境外), 也不利于泥炭的积累。而气候由冷转暖或由暖转冷的变更期,一方面植物生长量较高,同时植物残体分解较缓慢,故有利于泥炭堆积。
沼泽泥炭的堆积速率,取决于区域气候条件、造炭植物类型及其堆积环境。全新世不同时期、不同地带、不同类型沼泽的泥炭堆积速率均有差异。原苏联欧洲部分沼泽中泥炭堆积速率为 0.7~1.0 毫米/年;欧亚大陆泥炭堆
积的平均速率为 0.45 毫米/年(0.11~ 1.66 毫米/年)。中国在这方面研究不多,但从仅有的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全新世泥炭沼泽的堆积速率为 0.19~
0.94 毫米/年。
中国南、北方气候转暖开始的时间不同,因此,泥炭沼泽开始堆积的时间也不相同。总的趋势是南方早于北方,平原早于山地,沿海先于内陆。全新世早期,沿海平原和南方的部分地区,首先出现有利泥炭沼泽形成的环境条件。如广东、广西、福建、长江口、河北、辽宁南部,渤海、黄海、东海的大陆架(当时为沿海平原)及内陆部分地区,均留下许多早全新世形成的泥炭。此时,东北及大部分内陆地区,气候冷干,泥炭沼泽不甚发育。全新世中期,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变湿,海侵范围扩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湖周围、沿海平原、中部低山丘陵区、东北地区及西北、西南高原等地,先后形成许多大面积的泥炭沼泽地。晚全新世初期,东部和南部沿海平原,以及海岸线变迁带形成一些泥炭沼泽。晚全新世气候趋干,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大部分沼泽进入衰退阶段,唯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阿尔泰山区、若尔盖高原和局部山地的泥炭沼泽至今仍在继续发育。三江平原大部分发育了无泥炭的潜育沼泽和少量泥炭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