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以“绿”治热

50 多年前,美国西北地区有一大片松树林得了重病,碧绿的针叶渐渐发黄,以后慢慢枯死了。不幸的是,这种现象还在蔓延,一时间弄得人们手足无措。政府邀请了大批专家前来“会诊”。然而,专家们也一下子找不到原因。

后来,经过多次调查人们才知道,“肇事者”原来是美国的近邻——加拿大的一个大型冶炼厂。这个冶炼厂每天向空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废气不时顺风越过国境,侵袭松林,致使松林受害枯死。

事情过后不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大批柑橘树的叶片上也出现了奇怪的斑点,叶子慢慢地发黄脱落,部分橘树枯死了。柑橘产量也一下子跌了下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于有了上次的松树枯死事件的经验,专家们轻车熟路地从大气的成分分析入手,很快就找到了柑橘受害的原因。原来,是大城市中的汽车尾气杀死了柑橘。成千上万辆汽车每天向周围排出大量的尾气,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生成了“光化学烟雾”,对柑橘等植物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随着近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数量也在增多。在各种有害气体中,二氧化硫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对植物危害最大的一种气体。二氧化硫钻进植物叶子的气孔后,便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植物细胞,在细胞内形成亚硫酸盐。亚硫酸盐能破坏叶肉组织和叶绿素,使叶子出现一块块伤斑,严重的还会发黄、干枯而脱落。其他的有害气体如氯气、氟化氢、二氧化氮和氨气等,也都能破坏植物的叶子、杀伤植物的组织、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些气体除了会对植物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外,还会对人体和其他动物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对大气中有害成分的监测和控制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说来也怪,在某些场合,植物也能扮演大气监测员的角色。人们在长期观察中发现,在遭到严重污染的厂区附近,尽管有些植物在有毒气体的袭击下,叶落枝枯、奄奄一息,但另一些植物却依然花繁叶茂,生机盎然。更使人惊奇的是,它们的“肚”里虽已吸进不少毒,但最终却安然无恙。这个现象清楚地向人们显示:不同的植物耐受有毒气体的能力是不同的,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能力的差异,将对环境污染耐受力较弱、反应较灵敏的植物作为监测植物,对环境污染进行指示和报警。

例如,常用来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紫花苜蓿,对二氧化硫的敏感性极高。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仅为千万分之三时,它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病态,而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超过百万分之三时,人才会觉察到。又如, 当空气中的氟气浓度只有亿万分之四十时,剑兰的叶子在 3 小时内就会出现伤斑,其敏感度之高令人吃惊。

植物对不同的污染物质有着特殊的反应,它们通常是以自己枝叶上出现的伤斑和伤热来唤起人们警惕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一般是从叶片进入植物体的,所以叶片首先受害,往往出现肉眼看得见的各种伤斑。不同的气体引起的伤斑外观和出现的部位都不一样:二氧化硫引起的伤斑出现在叶脉间, 外观为点状和块状;氟气引起的伤斑大多集中在叶子尖端和叶片边缘,呈环状或带状。其他有害气体引起的症状也都不一样。所以,植物不仅能告诉我

们大气中是否存在着污染物质,而且也能够粗略地反映这种污染严重到什么程度。

利用监测植物来监测环境污染的方法十分简单,使用也方便,成本也低廉,有利于群众报警工作的开展。因此,监测植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在,全世界各国都在调查和筛选监测植物,让这些植物在监测环境污染的工作中充当天然的“监测员”。我国许多研究部门也在调查和研究某些对污染特别敏感的植物,并从中选出了不少监测植物。例如,可以用来监测二氧化硫的植物有红松、杉树、大麦、燕麦、葡萄、桃、李、梧桐、棉花、紫茉莉、菠菜等;用来监测氟化氢的有梅、杜鹃、剑兰;用来监测氨的有向日葵;用来监测臭氧的有蕃茄;用来监测光化学烟雾的有丁香、女贞、垂柳、山荆子、矮牵牛、杏、桃、三叶草、烟草、美洲针松、菠萝;用来监测氯的则有报春花、雪松、黑松和广玉兰。

人们相信,只要精心地加以选择种植植物,那么,完全可以做到让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发挥“监测员”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城市化的过程越来越快,城市化的后果之一便是出现了“热岛”——其气温高于周围郊区的市区。目前,城市的“热岛效应’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在上海市,每当夏季高温来临,中心城区的气温总要比郊区高出 2~4

℃。据有关资料显示,这种“热岛效应”表现最突出的是我国台湾的台北市。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目前的人口激增到 800 多万,“热岛效应”也已表现得非常突出。所以,环境科学家认为,城市的“热岛效应”其实也是一种环境污染,是一种灾害,千万不要忽视它。

城市的“热岛效应”归根结蒂是一种人为的灾害:楼厦逼仄,透风差, 散热性能差,钢筋水泥建筑物和水泥路面储存了大量热能,稠密的人口、众多的车辆、大量的空调等热源,等等,都是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

目前,许多城市的旧城区在进行改造,新城区在建设,这里就有个科学的规划问题。同样的城市,若有个科学的规划,城市的“热岛效应”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例如,新加坡虽然是个大城市,却不存在“热岛”的问题。它的做法之一就是,规定每个区域的建筑面积只能占总面积的 35%,马路两边人行道的宽度不能少于 15 米,因此透风好,散热快。

此外,建筑物的顶部要铺浅颜色的瓦,并把高楼涂上白色。这样,就可多折射、少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路面的色泽也大有讲究,沥青路面最会吸热储热,所以各种路面均应改换成浅色的水泥路面。

然而,治理城市“热岛效应”的最有效措施便是绿化。在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绿化。植物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抑制了“热岛” 的形成。城市中的大片棕榈、椰树、槟榔和芭蕉林,使得新加坡赢得了花园城市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