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医疗卫生发明与发现

脉诊

生病,是我们常遇到的事,如果生了病,就要去医院诊治。现代的医院利用高科技技术,诊断各种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但在古代,医生诊治疾病时,就只能够靠眼看、鼻闻、耳听、口问、手摸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在古代,世界上要数中国的医学经验最为丰富,如用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病。其中,中国古代诊断疾病用的最多的是脉诊。脉诊又叫“切诊”,是当时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脉诊在中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家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史记》中记载的名医扁鹊,就是因为精于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因而名扬各地。司马迁在《史记》中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中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脉诊的技术已经相当完善。那时,中国出现了有关脉诊的《黄帝内经》、《难经》等书,这些书中都对当时的脉诊技术有许多详细的论述。

1973年,中国考古学家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中国2000多年前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以及其他一些当时用脉诊判断疾病的材料。这说明,在那时候,脉诊就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汉朝时期,中国的脉诊非常普遍。《史记》中记载的另一位中国古代的名医淳于意,就曾向他的老师学习脉诊技术达3年之久。从记载来看,他治病时,必先诊脉。在东汉的另一位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脉诊已经普遍用于临床诊断,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出了《脉经》一书,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脉学专著。此书把脉学分为24种,并对每种脉象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叙述了各种切脉的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而且还把脉诊和病症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一门学问。从此以后,中国的脉学专著逐渐增多。脉诊成为中国古代医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学科。清朝时期,中国已有关于脉学的专著100余种,反映出中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民发明了脉诊,为全世界医学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至今,脉诊仍是中医诊断病情的一种重要手段。

针灸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关于针灸学起源的说法,往往与“伏羲氏”、“黄帝”相联系,这说明中国古代针灸学的起源是相当早的。

据史料记载,针灸疗法在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普遍。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名医,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扁鹊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许多书籍、文物上都记录了有关针灸医术的发展过程。针灸学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针灸工具的改进。在金属针出现以前,针灸用的针是用石头或者骨头做的。目前从挖掘出的文物来看,中国古代针灸用的最早的几根金属针,是在中国河北省满城西汉刘胜墓中出土的9根金银针。针灸工具的改进,还表现在针形增多和定型上。在古籍《黄帝内经》里,曾多次提到“九针”这个名字,并对其主要用途和形状作了详细说明。这“九针”分别是长针、大针、毫针、圆针、锋针等类型。“九针”这个名字和针的形状虽然以后有些变化,但还是一直被人们沿用了2000多年。

针灸学发展到汉晋时期,已经逐渐完备,并开始利用图形来表示针灸的穴位。一些关于针灸学的著作也随之出现,其中《甲乙经》这本书,是我国目前最重要而且保存最早的针灸著作。该书对针灸治疗及穴位都记载详细,而且有条有理。

唐朝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在医院内开设了专门的“针灸科”,还对研究针灸学的人封了各种职称,如针士、针助教等,并在学校的医学课程内设了一个针灸教学。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针灸事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针灸学家们不断地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穴位。公元1026年,翰林医官院的医官王唯一,科学地总结了古代针灸学的成就,整理出了一部关于针灸学研究的书,后来又铸了两个人体的铜模型,模型的全身布满了穴位。据有关资料说,中国明朝时期的铜人,已有666个穴位。

随着针灸事业的发展,元、明、清三代,针灸学家们编写了一些关于针灸学的著名专著。这无疑对中国古代的针灸学事业的总结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后,人们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又发现了100多个新穴位,丰富了针灸医疗的内容。中国古代医学事业发明针灸学,对人类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医院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古代时就已有政府专门设立的医院了。

考古学家考证,中国的医事制度从周朝开始已经比较健全。古籍《周礼》上写道,当时的医院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史、徒等若干职务。据考证,当时的医师每年年终的时候还要接受一次考核,以此来决定自己在下一年中每月俸禄的多少。秦朝时期的医事制度与周朝基本相同。

到了汉朝初期,医院开始设有太医令,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医院院长。在太医令的下面,有计员医、药丞等300多人,都属太医令一人主管。到了隋朝时,太医令下面又设有典御、侍御医、直长、医师等46人。而且,在那时,政府就设了令、丞、主药、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和医师等职称。它既是当时国家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同时也担负有一定的医疗职能。唐朝时期的医院与汉朝基本相同。

宋朝时的医事制度,比隋唐时期又有所发展。医院里还分了眼科、产科、口腔科、肿瘤科等部门。而且那时政府还很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每年都要招收全国300名愿意考医师的人,然后把这些人分到各个地方的医院去实习。最后在年终时评比,合格者授予医师职务。

明朝时期,政府在地方开始设立药局,无论是军民得了什么疾病,都可以随便去药局治疗。清朝时,光绪帝又改革了医疗机构,开始在民政部、陆军、海军设立医院。

中国古代所建立的医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

麻醉术

腹腔手术和麻醉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手术的难度非常大。但据《后汉书》等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早在东汉三国(25~265)时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就已经能够运用当时的麻醉术对病人进行一些复杂的腹腔手术,因此,他被称为神医。

《后汉书》中有一段记载写道:当疾病聚结在人体内部,用针灸和服药的办法都不能够治愈的时候,必须让病人先用酒冲服麻醉药喝下去,等病人犹如酒醉而失去痛觉后,就可以开始动手术。首先,要切开病人的腹腔或背部,把肿瘤切除。如果病在肠胃,那就要把肠胃切开,除去里面的肿瘤,然后清洗干净,把切断的肠胃缝合,在缝合处敷上膏药。这种在当时算得上比较危险的疗法,却能够在四五天内愈合,一个月之内恢复正常。《后汉书》的这段生动详细的描写使我们知道了中国人早在近两千年前的三国时期,就已经能够做腹腔肠胃肿瘤的切除手术,并且能够使伤口在一个月内完全恢复。我们都知道,这种手术,即使在高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仍可以说是比较大的手术,这在当时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像这种大的外科手术,能否顺利地进行和取得成功,与当时中国发达的麻醉技术是有密切联系的。华佗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这样高明而且成效卓著的外科手术,是和他掌握的麻醉术分不开的。华佗的麻醉术,继承了原来先秦时期用酒作为麻药的经验。创造了用酒服麻沸散的办法。直到现在,有的外科医生仍用酒对病人进行麻醉。可惜的是,关于麻沸散的药物组成,现在已完全失传。

据现代的科学家研究,麻沸散可能和睡圣散、草乌散、蒙汗药类似。古籍《扁鹊心书》记有用睡圣散作为麻醉药,它的主要药物就是曼陀罗花。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于公元1805年用曼陀罗花为主的手术麻醉剂治病,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其实,这比中国晚了至少1500多年。

最近几年,中国的外科医师和麻醉师合作,用曼陀罗花等作为手术的麻醉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证明,这种天然的麻醉药不仅效果可靠、使用安全,而且有抗休克、抗感染的优越性,这是其他现代西方的麻醉药所不能比的。

口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口罩的国家。

早在公元1275年元朝的时候,来中国的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看到过当时中国人戴口罩的情景。他在自己的著作《东方见闻录》中写道,那些在皇宫给皇帝做饭和端饭的人,口和鼻子上都罩了一层蚕丝或金丝织成的布,使他们呼出的空气不会传到皇帝的食物上去。这种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口罩。由此可见,我国人民使用口罩至少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然而在国外,口罩的出现和使用却是19世纪末的事,比中国晚近800年。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虽然已经用碳酸来为手术器械消毒,而且手术时也用了专门的手术衣、手术手套以及手术帽,但是病人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这是怎么回事呢?直到1897年,德国的外科医生莱德奇才发现,病人之所以死亡,是由于医生在手术时呼吸和说话传播了病菌,是医生“害”了他们!于是,莱德奇才用纱布将动手术时的医生的嘴和鼻蒙上。果然,接受手术的病人的死亡率大大下降。以后,口罩才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推广起来,并推广到民众中。

现在,口罩已经在全世界推广开了,它是一种经济实用但可有效防止病菌感染和抵抗传染病的工具,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工呼吸法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述了对上吊自缢者的人工呼吸法:“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这是世界记载最早的人工呼吸法。

人工止血法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当进行外科手术遇到血流不止时,可施以人工扎脉止血办法,即“以生丝缕绝其血脉”,令血止住。此法距今已约1400年,是世界最早的人工止血法。

清创缝合手术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清创缝合手术,“夫舍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若被疮截断,诸解身躯;肘中及腕、膝、髀若髁际,亦可速续,须急及热,其血气未寒,碎骨便更缝连,其愈后直不屈伸。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烦,脓血不止。”此载距今约1400年,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清创缝合手术。

整形外科

中国的整形外科起源甚早。3000年前西藏民族医师已创造鼻整形外科,他们能用外科手术,修复鼻缺损或畸形,比外国(意大利)最早的鼻整形外科早2000多年。唇整形外科,秦时已有,他们能用外科手术,将裂唇修补好,比国外早1000多年。中国整形外科,比国外早1000~2000多年,是世界最早的整形外科。

腹腔穿刺

《黄帝内经》的《灵枢·四时气篇·第七十九》记载:“……入而复之,以尽其水,必坚。”此载距今已2000余年,是世界记载最早的腹腔穿刺。

腹腔大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此距今1800多年,是世界施行最早的腹腔大手术。

种痘术

宋真宗时(998~1022)始用人痘接种术。方法有四:一、痘衣法。将天花病人穿过的衣服给未患者穿,使健康者感染一次轻天花以免疫;二、痘浆法。将患者痘浆沾入干净棉花中,塞入未患者鼻孔中,使健康者得一次轻病以免疫;三、旱苗法,将患者痘疮痂研成细末吹入未患者鼻中,使健康者得一次轻病以免疫;四、水苗法。将痘痂细末用水调匀塞入未患者鼻中,使健康者得一次轻病以免疫。此距今已约1000年,是世界最早的种痘术。

免疫法

《肘后方》里记载的狂犬咬人免疫法为:当人被疯狗咬伤后,应想法迅速把疯狗打死,取出脑髓,并马上敷在病人伤口上,以治咬伤,以免人受犬毒而死。这称为“以毒攻毒”的免疫法,距今已约1600年,是世界最早记载的免疫法。

医学分科

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周礼》记载的医学分科。其书中《天官冢宰》记载,中国西周时,已将医学分为4科。此分科距今已约3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医学分科。

中医专著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相传为原始社会末期黄帝所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内容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各九卷,共十八卷。它汇集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距今已三四千年,是世界最早的中医专著。

饮食疗法

中国唐代人撰写的《食疗本草》3卷,专门汇集、介绍了具有滋补身体和治病疗效的各种食品,供人们使用,从而使人们从饮食中得到治疗疾病的效益。它撰写于1000余年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本草专著。其内容散见于后世的综合性本草书中。公元1807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该书的手抄卷子本。

导引法

又叫道引,是中国独特的健身医疗的养生方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比较普及。《庄子》书中记载:“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湖南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一卷有40多幅图像的导引图,是已发现最早的导引形象资料。

无意药理实验

公元8世纪初唐代陈藏器撰《本草拾遗》,其中记载了无意药理实验。书中说:“赤铜屑主折疡,能焊入骨,及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伤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犹有焊痕,可验。”此载距今已1000余年,是世界最早记载的无意药理实验。

有意药理实验

公元1116年宋代的《本草衍义》中记载了有意药理实验,该书写道:“有人以自然铜饲折翅胡雁,后遂飞去。今人(用治)打扑损。”此载距今已近900年,是世界最早记载的有意药理实验。

浴盆

周代浴盆,铜铸,又称虢季子白盘。高39.5厘米,宽86.5厘米,长137.2厘米,重215.5千克。全身铸有粗犷精美的花纹,形象极为生动。前后左右铸着8个兽头,各衔1杯,上铸刻111个字,记载虢国战胜西北外族匈奴的功绩。现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它距今已2000多年,是世界最早的浴盆。

脉学专著

中国魏晋年间著名医学家王叔和于公元280年撰写的《脉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十卷,九十七篇。全书纂集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医学家的脉诊论说,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理论和经验,论述了脏腑各种疾病的闻声察色等诊断方法等。内容包括脉形、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的分辨,以及妇人和小儿脉的辨识等。书中将脉形厘定为24种,建立了寸、关、尺3部脉象联系脏腑学说,归结出许多脏腑病脉阴阳辨识的法则,论述了自然季节与人体脉象的关系。《脉经》使中国脉学诊断理论与方法系统化,为中国脉学奠定了基础。它距今1700余年,是世界最早的脉学专著。

脉象图

公元1241年宋代医学家施发绘于他的著作《察病指南》书中,共30幅。这些图形象的表示了中医脉象的特征,极有利于中医脉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此图距今已750多年,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脉象图。

气功

气功古称导引、行气、练功、养生、吐纳。殷周时代,中国人开始练习气功。它以“经络论”、“气功论”为理论基础,主要通过控制意念活动,调整呼吸气息,并辅之一定动作的活动,达到健身延年,防病、祛病的目的。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行气玉佩铭》、《庄子·刻意》篇等对此都有记载。近年,中国气功更获得发扬光大。许多年轻人、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都喜欢它,并广泛传至国外,亦引起许多科学家、医学家的关注、研究和验证。中国发明气功已3000余年,是世界最早发明气功的国家。

太极拳

中国传统的运动项目,创始于清代初年。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从此确定下来。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名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二是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三是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病理专著

隋代巢元方主编的《诸病源候论》,写成于公元610年。全书50卷,67门(实71门),列诸病源候1739条。全面系统地阐述临床各种病因、病理、症候,对后世影响很大。距今已近1400年,是世界最早的病理专著。

胚胎学专著

1973年12月发掘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的《胎产书》,写于春秋时期,抄帛于秦汉之际。全书较详细地记述了胚胎在母体中的发育过程,认为胚胎:第一个月是“流形”,为开始形成时期;第二个月像一团膏状物;第三个月“始脂”,外形如猪油那样;第四个月开始生成血液;第五个月开始有“气”;第六个月出现“筋”,开始动;第七个月骨骼成型;第八个月皮肤形成;第九个月胎毛(又名“毫毛”)出现;第十个月发育成熟,娩出母体。此著距今2500年以上,是世界最早的胚胎学专著。

经络专著

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作于春秋时代(前770~前476),书中记录了人体的11条经络,并提出了治疗方法——针灸。此书距今已2500多年,是世界最早的经络著作。

医药大学

公元6世纪末期由隋朝政府建立的太医署,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唐继之。其署具有大学医药院校性质,主设医药教育机构,附设医院。内有太医令、太医丞、医监、医正等官员负责管理,医师、医生、医工、主药、针工、按摩工等负责医疗,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助教等负责教学。师生共约300人。设有医学、药学、针刺、按摩、咒禁五系。其医学系下还分设有五科。各系科学习年限,依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而定,在3年~7年之间。其署距今已约1400年,是世界最早的医药大学。

医药彩图

藏医挂图“唐卡”,藏语是“可以卷起来收藏的挂图”。其中60幅作于五世达赖时(1617~1682),另19幅作于六世达赖时,至公元1710年全部完成。此图每幅长80厘米~100厘米,宽60厘米~80厘米。距今已约300年。是世界最早的大型古代医药彩图。

药典

初由名医扁鹊弟子子仪撰,继由中国众多医学家汇集、加工、整理而成的《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2世纪。全书记载药物365种,包括草、谷、米、果、木、虫、鱼、家畜、金石等。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作者把它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人参、甘草、大枣、阿胶等无毒滋补药品120种,中品为丹参、沙参、麻黄、五味子等能治病的药物120种,下品为巴豆、附子等有剧毒但能治病的药物125种。此书距今已2000多年,是世界最早的药典。

催产素

《证类本草》记载的催产素,书由宋代唐慎微著,它载有“经验方云:催生丹(催生素之一种)兔头二个,腊月取头中髓,涂干净纸上,令风吹干。通明乳香二两,碎入前干兔脑髓,同研。来日是腊(日)今日先研……以猪肉和丸,如鸡头大,用纸袋盛贮,透风悬。每服一丸,醋汤下。良久未产,更用冷酒下一丸,即产。此神仙方,绝验。”此距今已约1000多年,是世界记载最早的催产素。

口腔医学

在口腔医学领域内,中国有四大发明:即汉代张仲景(约150~219)著《金匮要略》中记载用砷剂失活治龋齿;唐苏敬著《唐本草》(659)中记载用银膏补牙;辽代墓中已有植毛牙刷,宋代已有多篇文章讨论牙刷;宋代《圣惠方》与《圣济总录》中详细记载牙齿再植的方法,当时称“复安”。

补牙填充药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银膏》,转引唐代《新修本草》中的记载:唐时,人们已用汞与白锡、银箔化合,制成合金汞剂作补牙填充剂药。这表明此药唐时已有,距今已1000余年。

药物牙粉配方

口齿乌髭药物牙粉配方。记载于梁代刘孝标(又名刘峻)《类苑·西岳华山峰碑·口齿乌髭歌》:“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此配方距今已1000余年,是世界最早的药物牙粉配方。

药物灌肠术

东汉张仲景发明的“密煎导”术,他在《伤寒论·阳明脉症辨证并治》里有详细叙述:“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比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密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此术距今已约1700余年,是世界最早的药物灌肠术。

用微生物治病

中国用微生物治病甚早。2000多年前的汉代,劳动人民就知道用豆腐上含有微生物的霉,放在皮肤上长疮或疖的地方,使疮疖消肿,去脓杀菌。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微生物治病的国家。

麻醉药

东汉时创制的麻沸散,具体制法和组成因年代久远而失传。但后人研究,它与中国宋代窦材、元代危亦林、明代李时珍记载的睡圣散、草乌散、蒙汗药,外国曼陀罗花等麻醉药相类似。《后汉书》载,将它用酒冲服后,能使病人失去知觉,医生趁此即可开刀动手术,剖开腹背,摘除肿瘤,切去积聚,缝合肠胃等。比国外最早的麻醉药(1805年日本冈青州发明)早16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