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堵墙”
有一位少年,名叫黄长虎,年仅 17 岁,少管所肥大的统一棉衣裹在身上, 更显得他瘦小,然而,他却是一个杀人奸尸的罪犯,被判处死缓。入监前是某县城关一中初二学生,从小学四年级起,黄长虎一直担任班长,小学五年级到初一,连续 3 年是“三好学生”。初二第一学期的一天,班上一同学对他说:“你想看一本书吗?”他说:“不看。”当他做完作业时,发现一本
《少女之心》放在书下面。谁知他一翻就上瘾,竟一夜没睡觉,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他说:“那本书一看完,我对老师的讲课开始厌烦,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同桌王 X 的身上。过去不说话,现在找话说,我给她写了长达 3 页的求爱信,很快发展到约会看电影。以后终日变法子和她一起玩,把学习丢在一边,成绩很快降到了 24 名,一次英语只考了 17 分,还给班主任写了辞去班长的申请。”
初二第二学期结束时,黄长虎听人说,王 X 又和别人好,特别生气。有一天,她把王 x 约到家,问她和谁好?王 X 矢口否认,他就用毛巾把她勒死。在狱中,管教人员问他有何想法,他说:“我最恨那本书!”
还有一位少年,名叫赵 X。年仅 15 岁。1986 年初中毕业,父母为其前程着想,让他学一技之长,给他找了师傅学汽车。一天,师傅的汽车大修,赵x 感到无聊,就上街在文化广场碰到了几个哥们,被约在西关的一个录像放映室,正好一部录像映到中场。
谁知,这半场录像使赵 X 中了邪,一些下流的镜头缭绕脑际,久久不逝。很快就对学开车失去了兴趣。一天,他推说有病,不去出车,在家门口闭转, 正好邻居家 14 岁的小姑娘出去散步,他跟踪至一块玉米地边,强奸了她。案发后,他先在朋友家躲藏,后在法律感召下,到派出所投案自首,得到宽大处理。⋯⋯在监狱里,赵 X 说:“要不看那部录像,也许不会落到这个下场!”
一本书,一部录像的危害之大,我们从这两个少年的犯罪轨迹中就看得一清二楚。
在当代世界,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除了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之外,就是大众传播工具。所谓大众传播工具,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等等。它们可以迅速地向人们提供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从新闻到舆论,从轰动一时的事件到名噪一时的各界红人,都是它们报道的目标。它们还为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并使人们开阔视野,看到一些自己无法亲眼见到或亲身经历的情景。尤其在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电
视的发明和普及,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得到意想不到的扩展。
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生活及人的社会化中的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大众传播媒介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有人统计过,即使在本世纪初一个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还有 70%是用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的,而今天 70%的闲暇时间是用于和大众媒介的交往的。这种由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组成的“拷贝世界”,不仅成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心理作用,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比真实的“感性世界”更深刻、更鞭辟入里的影响。
从传统到现代,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最大也最多的大众媒介可说是书籍。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读书,是打开这宝库的钥匙。打开书本就会在你面前展现出琳琅满目的知识珍宝,任你去探求、去采掘、去装载。书,是人生的向导,它会启开你观览世界的窗户,引导着你走向美好的生活,走向理想的境界。
高尔基说:“我越读得多,书本越使我跟世界接近,生活对于我越变成光明有意味。”他曾向工人读者发出号召:“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有学问、有建树的人,大概没有一个不是喜欢读书的人,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法拉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铁匠家庭里,只读过两年小学。他 12 岁时就去卖报。他感到很奇怪:人们为什么不买白纸,却要花钱去买这印满了字的纸,而且居然对它看得津津有味?于是,法拉第也想看懂那些白纸上的字,便开始顽强地自学。14 岁时,他进印刷厂当订书徒工,一边订书,一边跟书交上了朋友。有一次,他读了一本《关于化学的对话》, 对化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照着书里讲的办法,做起了化学试验,从此入了迷。后来,他又仔细研读了《实验化学》和《大英百科全书》,并利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书中的资料,还自己配上插图。不久,英国大化学家戴维发现了他,招他为助手,培养他成了卓越的科学家。
美国电学家富兰克林,也只读过两年小学,12 岁到印刷厂当徒工。他从阅读他印刷的书、报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逐渐地进入科学之门。他在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之后,曾经感慨地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小时候就是个读书迷。有人曾到他的母校—
—福州英华中学的图书馆作过调查,发现许多图书的借阅卡片上面都有陈景润的签名。从他读过的《微积分学》、《高等代数引论》、《实用力学》等书上可以看出,陈景润早在中学时代就爱上大学的数学课程了。
至于革命导师勤奋读书的事迹,那更是感人的。马克思在写《资本论》过程中,阅读了 1500 多种书,也博览数学、化学、语言学等方面的书籍,并且造诣很深。有一次,他生病了,不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是还坚持阅读了许多生物学的书。他女儿要他说出他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他说了一句拉丁谚语:“关于人类的事物我都要知道。”
这许许多多的事例都在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明理、读书使人成材。要想成为社会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读书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如果说,书籍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的话,那么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就是电视了。人们与电视的接触程度,可以通过人们花费在
电视机前的时间来衡量。美国 1979 年的一项调查发现,98%的美国家庭有电
视机,平均每天有 7 小时开着,也就是每年在 2500 个小时以上,相当于 100
多个整天整夜。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 10 年就等于整整三年在看电视。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年轻的美国人在他们上高中三年级时,每人看电视所占用的时间,比他们在学校、玩耍或者是除睡眠之外的其他任何活动的时间都要多。近些年,随着电视在我国城乡的普及,中国人接触电视的时间也在不断
增加,据 1989 年的《中国新闻年鉴》统计,天天接触电视的观众占电视观众总数的 50%,极少接触电视(每月少于一次)的观众只占电视观众的 2%。电视已变成了现代家庭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抗拒的影
响,因此有人称之为“袖珍巨人”。电视的出现虽然只有不长的历史,却已经改变了人们吃饭、睡眠和交谈的方式,在决定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恶棍、善良与邪恶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影响已远远胜过了其他传播工具的影响。
电视之所以对人、特别是青少年有强烈的吸引力,这是电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任何电视节目都有共同的特点,即有声有像、通俗逼真,就像生活中的真人真物,而且看电视不像读书刊那样受文化程度的限制,符合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力强、活动面广、求知欲盛、长于形象思维等特点。因此,电视节目不仅在客观上,而且也在主观上成为人们认识生活、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和吸取经验的工具。人们在电视机旁,不仅可以在娱乐声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从未看到过的东西,听到一些从未听到过的声音,知道一些想也未曾想到过的人和事。有些电视节目还有助于青少年培养慷慨、助人、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所以有人把大众传播媒介称作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的“第二课堂”,其中的电视便成了千家万户最富色彩的“第五堵墙”。
除了电视之外,现代社会更为重要的大众媒介就是报纸、广播。美国社会中有 75%的人要看报,大约平均每天花费 30 分钟,而每天收听广播的总人时数大约也有 1.5 万小时。我国每天都要读报的人占读者总数的 32%,天天收听广播的人占听众总数的 35%,同电视一样,报纸、广播也在不断地向人们提供许多社会信息,儿童、青少年从中获得了有关人、各地区和社会事件的一般知识,懂得了医生、律师、警察和消防队员的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人与人的关系,对社会看法越来越多地感兴趣,正是书籍、报刊、广播等使青少年了解到人们的关系和感情复杂性,以及自身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从而大大扩展了生活界限,为今后踏入社会作好了思想准备。大众传播媒介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多方面
的。但同时,它还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大众媒介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是种示范作用,并且这种示范往往以娱乐的形式,以极具有吸引力地传播给人们。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往往会不加分析地对其模仿或效仿。其后果往往也是非常严重的。有些大众传播机构由于过分重视经济和商业效益,常常迎合人们的一些低级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制作发行各种低级、庸俗甚至是淫秽的宣传品,诸如凶杀、色情等内容,所以青少年一旦接触到这些东西而又得不到及时的控制的话,无疑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精神中毒。
许多青少年犯罪的事实对此已作了证实。1989 年日本一个 26 岁的青年, 由于大量地观看了《血肉之花》、《杀人学入门》之类的凶杀录相,至使他模仿录相中的情节,在几个月内竟杀害了 4 名女孩。洛杉矶的一个 7 岁男孩则往家里人吃的东西里撒玻璃粉。该男孩说,他是想试试看这样做会不会像
电视上那样发生效力。在我国这类情况也屡见不鲜,在各地劳改、劳教单位中的流氓、杀人犯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有与黄色、凶杀等录像、书刊的接触史,而且他们供认不讳。开头提到的黄长虎偷看《少女之心》、赵 X 观看黄色录像而走向监狱的事例就属于这一类。
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工具的教化功能是很大的,它既可以对人的社会化发生积极的作用,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努力吸收大众传播内容中的优秀成分,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低级、庸俗的宣传,是广大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