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创新举措构建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格局——鞍山市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查

新华社记者 陈光明

近年来,辽宁省鞍山市委在党建工作中强力推进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即:抓队伍建设,实现有人管事;抓经费投入,确保有钱办事;抓阵地建设,做到有场所议事;抓机制建设,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三有一化”新举措为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居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抓队伍建设 实现有人管事

据鞍山市委组织部介绍,鞍山市辖3县4区4个开发区,有35个街道、321个社区,共有党委161个、党总支部116个、党支部1441个,街道社区有党员47652名,占全市22 .8万党员总数的21 %。市委、市政府一是实施“结构优化工程”。注重在公推直选上下工夫,2011年鞍山市推出112个社区(占换届社区总数的46%),通过党员推、群众推、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使一大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派、群众口碑好的干部进入社区班子,取得党员满意、群众满意、组织满意的效果。换届后,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2岁,89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9 %和96 %。干部职数得到了精简,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了增强,社区党组织在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了全面强化。二是实施“街委人才工程”。注重在选拔使用大学生上下工夫,几年来共面向全市先后4批次公开招聘1646名大学生社区干部,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共营养师、公共卫生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四师”进入23个高标准示范社区,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和暖心关怀。三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注重在队伍经常培训上下工夫,突出抓好换届后社区干部的任前培训和每年的全员培训,激励引导社区干部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已有349名社区干部取得了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提高了服务技能和水平。

抓经费投入 确保有钱办事

几年来,鞍山市和县区两级党委和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社区建设财政投入机制。一是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共计6亿多元,投入社区环境改造和办公场所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每个社区每年经费不少于4万元并逐步提高的标准,把社区办公经费列入了市和县区两级财政预算,切实保证了党组织办公、会议活动、服务群众等必要支出,同时明确上级单位委托社区承办的事项,按照“权随事转、费随事转”的原则,拨付相应经费。二是增加薪酬投入。建立社区干部的补贴标准按照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不断自然调整增长机制,实现了连续4年增长,并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解除了社区工作者后顾之忧,社区干部队伍稳定性、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显著增强。目前,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工资补贴标准每月1600元,副主任和社区专职干事每月1400元,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每月缴纳标准分别为216元和84元。三是返还党费投入。鞍山市将社区党员缴纳党费全额返还社区党组织,专门用于党组织活动和教育培训等。同时市区两级党委以自管党费为依托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基金,用于补贴社区党建经费不足,每年投入近百万元。

抓阵地建设 做到有场所议事

鞍山市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作为城市改造建设的内容,在城市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中统筹安排社区办公用房和室外活动场所。一是坚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法规化。全面开展了市级领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子”帮建社区活动。全市有35位市级领导干部、133个市级党政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帮建123个社区,共帮助解决了21个社区无办公活动场所和办公服务设施危旧狭小问题,帮助105个社区解决了活动经费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和班子成员结构优化、文化建设、服务居民等诸多难题。目前,全市有287个社区活动场所室内平均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上,占社区总数的89 .4 %;全市社区活动场所室内平均面积已达到510平方米。二是推进示范社区建设精品化。2007以来,鞍山市把深度推进社区建设的重点定位在打造精品社区集群上,使之发挥样板的典型示范、牵动辐射作用。集中力量对60个社区(约占全市社区总数的19%)进行了精品化改造,由标准的“一站四室”发展为“一厅三站六室”即社区公共服务大厅、老年人活动站、医疗保障站、未成年人活动站、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培训室(志愿者活动室)、扶贫救助室、司法调节室、档案室和警务室,室内平均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室外建有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并设有健身器材的健身广场和党务公开栏、居务公开栏、宣传栏的“一场三栏”。其中铁东区40%的社区达到了国家和省、市级精品社区的标准。三是实现场所阵地建设多功能化。鞍山市按照“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要求,着力把全市社区建设成为集党员活动、会议议事、科普宣传、法律咨询、信息传播、便民服务、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党员之家”“居民之家”,不断强化了社区活动场所设施“一室多用”功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

抓机制建设 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

鞍山市委建立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城区指导委员会、街道协调委员会、社区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实践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一是领导机构区域化。由驻区机关单位党组织负责同志兼任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委员,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共同研究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开展共驻共建活动。目前,全市35个街道全部实行了“大工委制”,193个社区实行了“大党委制”。从2010年开始,鞍山市组织开展社区党建与物业管理联建活动,吸纳社区户籍民警和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负责人做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或居委会兼职副主任,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二是组织设置网格化。大力实施“1 + X”功能型党组织设置模式,组建地缘型、趣缘型、业缘型等特色党支部1800多个;推行“网络化管理、片区化联系、组团式服务”,把35个街道321个社区划分成4500多个管理网格,构建社区党委(党总支部)——网格党支部——楼栋(或单元)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联系社会经济组织6万多个、居民家庭62万户,实现了社区党组织对辖区所有居民、社会经济组织等的全覆盖。三是党组织服务社会化。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全市街道不再履行经济工作职能,主要抓好辖区内各类企业、各类单位党群组织建设,协调解决群众利益诉求。铁东区山南街道福康社区党委在全市首创“96715”(有事请约我)群众诉求热线,进而发展成为覆盖全市城乡的“96715”群众利益诉求受理及社会服务监督网络体系,成为鞍山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平台。目前,鞍山市逐步形成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关系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服务全方位”的“共驻共建、共管共享”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

群众教我转“官念”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镇镇长 张杰华

五年前,我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职位上转任到乡镇当镇长,先后在两个乡镇工作,由于直接和农民打交道,经常被村民“围攻”,在化解一次次“围攻”后,我逐渐悟出了一些工作方法,对村民“围攻”的行为,看得理性、淡然,同时,我的“官念”也在不断转变。

“刁民”原来是良民

2007年7月的一天下午,我正在乡里值班,突然接到电话说我乡一个村的老百姓正在“截道”。我迅速带领值班人员赶到现场。道路已经被村民垒起的石头墙截断,二十多个村民站在那里情绪激动:“今天不解决我们的事谁也甭想走!”道路两侧的车辆已经排起了长龙,有的司机下车和村民理论,有的司机不耐烦地骂着:“穷山恶水出刁民!”车越堵越多,人越聚越多,事态变得有些不可控制。我立即找来村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长了解情况。原来经过该村的国道111线因改造升级而断交,但施工方没有修便道,过往车辆便把村民自己修的小道当成了便道。这条小道是当地村民挑水、饮牲畜的必经之路,当地村民和牲畜全部饮用路边的井水。可随着过往车辆的增多,小山村打破了昔日的平静,整天尘土飞扬,便道排水涵管被轧碎,干净的井水被大车司机用污浊的油桶搅得无法饮用,还有一个大车司机嫌老农赶牛慢竟把牛撞死后扬长而去。

简单了解情况后,我让村支书找来几个“截道”的村民,商量他们先把车辆放行,问题由我们来处理。可其中一个村民对着我说:“你是新来的吧,你们这些当官的三天两头调走了谁还管我们,今天必须解决!”其他村民跟着起哄。我把几个有代表性的村民叫到一边,不厌其烦地讲问题解决需要时间,我刚调来短期内不会调走等,最后他们提出三天内必须解决,否则还“截道”。我与此时赶到的乡党委书记商量后,决定同意他们的意见。车辆放行后,我们乡村干部与到场的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和村民一起现场讨论了解决方案,直到晚间11点多才吃晚饭。后来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修复了排水涵管,协调施工方修通了便道,小山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思考: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村民由于情绪激动往往给人以不理性甚至极端的“刁民”形象。如果仅从表面上看,村民不仅“不可理喻”而且涉嫌违法,但分析引起事件的原因不难看出其实绝大多数村民并无过高诉求,原本是遵纪守法的“良民”,只因个人的切身利益、正当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而被迫成为“刁民”。这也警示一些职能部门和企业在做出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决策和行动时,要注意征求村民和当地乡村组织的意见,乡村组织应主动介入,积极协调,力促各方达成协议,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替民做主”不可取

2010年,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旅游经济,我们乡里决定在旅游沿线的四个村打造“观光农业示范带”,要求这四个村靠公路边的地全部种植向日葵等观赏性作物,每亩地乡里补助100元钱。这样一算账,种向日葵比种玉米每亩地至少增收200元钱,村民肯定乐意!我们乡干部都信心十足。春播季节,乡里安排包村干部到各村落实种植任务,可有部分村民就是不种向日葵。一天上午,我决定到田间地头去做村民工作。听说乡长来了,很多村民放下手中的活计,呼啦一下围拢过来,村民七嘴八舌,纷纷向我“发难”。一个70来岁的老汉挤到我面前激动地说:“小伙子,我们手里这个土地本还算不算数,算数为啥地里种啥我们说了不算?!”原来,老汉家里养了几头牛,玉米秸秆一直做牛饲料,如果种向日葵就得再买饲料,不但不划算还费工费力。其他户也是类似情况。回到乡里,我把村民反映的问题汇总后提交班子会讨论,决定对不愿种植向日葵的户不再要求统一种植。

思考:“替民做主”不可取。尽管“做主”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应该因村因户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强迫命令。

“管控思维”要转变

2009年春播之前,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乡里专门聘请了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讲课。下通知时要求每村不少于10人来听课,可有的村就来了三五个人。一些乡村干部发牢骚:“现在的老百姓太难管了,他根本不听你的,让他白听课都不来,有的还说要给钱就去……”事后我了解到,一些村干部动员方式过于简单,把“科技培训”笼统地说成“开会”,又没有做深入的工作,只是口头通知一下,导致很多村民产生逆反心理。一些老村干部经常回忆过去工作时的“威风”,说过去是“大队书记一声吼,老百姓都得跟着走”,现在是“村支部书记吼三吼,村民连瞅都不瞅”。“没事不理你,有事就找你,办不好就告你。”成为一部分村民的心态,也成为困扰乡村干部的一道难题。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成为自主生产经营的主体,对乡镇和村级组织的依赖程度明显减弱。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增多,传统的“管控”方式已不再适应。乡镇干部必须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

第二部分 - 图1

立足创新为基层组织建设增添活力

河南省滑县县委组织部 肖文超

第二部分 - 图2

河南滑县县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肖文超

河南滑县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强化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功能,立足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办法和途径,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后劲。

一、创新实施农村干部星级化管理,破解农村干部队伍活力不足问题。该县抓住建设新农村这个关键基础不放松,创新推行了以工作政绩为前提,目标考核为重点,结构工资为手段,激发活力为目的的农村干部星级化管理工作。星级共分十个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最高十星级。一星级村党支部书记每年200元津贴,每增加一个星级津贴增加200元;一星级村委会主任每年津贴160元,每提高一个星级增加津贴160元,每个村择优选择1名村“两委”委员享受津贴,标准为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星级津贴之和的30%。星级评定时,将村干部的社会形象、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和勤政廉政情况细化为完整的指标体系,采取乡镇干部、村民党员群众代表民主测评和工作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百分制考核,按照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其他委员三类职务,分别确定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的结果,考核结果作为评星定级的主要标准。星级评定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评。实行星级化管理后,农村干部工作优劣有了衡量尺度,村干部“看看身上几个星,工作好坏自分明”,星级高低不但体现了津贴的多少,更体现了政绩大小和群众满意度,他们都非常珍视这一荣誉。今年“七一”前夕,共评定星级村党支部书记871人,星级村委会主任633人,898名村“两委”委员享受星级津贴,发放星级津贴150多万元,有效激发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二、创新实行农村党员发展“两推一审一监督”制度,破解农村党员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创新实行了农村党员发展“两推一审一监督”制度,增加了群众在党员发展中的话语权。“两推”,即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村内提交入党申请书的申请人进行民主推荐,村民代表推荐出来的人选再在党员大会上进行民主推荐,村党支部对经“两推”程序通过的申请人报乡镇党委备案同意后,研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一审”,即乡镇党委预审发展对象,主要对是否经过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并通过,对发展对象的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进行审核,并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预审无异议的交村党支部进入接收预备党员程序。“一监督”,即乡镇党委委派机关党员干部参加党员纳新大会进行监督,重点对程序进行监督,没有乡镇党委派人参加的,不批准接收为预备党员。该办法增强了发展党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有效保证了农村发展党员的质量,解决了农村党员发展家族化倾向和暗箱操作的问题。据统计,在今年上半年的发展党员工作中,有13名入党积极分子未通过群众推荐,17名未通过党员推荐,638名表现优秀的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确保了党员发展质量。

三、创新开展农村党支部和党员“两述双评”活动,破解党员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在农村开展党员评议村党支部委员、村民代表评议党员的“两评议”活动。每年评议一次,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由乡镇党委组织村党支部委员述职、党员述岗。党员评议等次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村党支部委员评议等次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对评为“不合格”的党员,区别不同情况作出处置,不符合党员条件、经教育半年内仍无转变的党员,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对评为“不称职”的村党支部委员,视其情况作出处理,连续两次被评为“不称职”,且整改没有明显成效的村党支部委员,按照有关程序予以免职。结合“双述双评”活动,为全县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即为身体条件许可的农村无职党员设置了政策法规宣传岗、村务财务监督岗、计划生育服务岗、科技服务示范岗等4大类12种基本岗位,通过自我认岗、支部定岗、公示明岗,为2 .8万多名农村无职党员设立了岗位,岗位公开,让群众监督党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全县先后有45名党员被书面警告,11名党支部委员被诫勉谈话,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2500多件,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也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

四、创新实施县直单位党组织与党员“双联”活动,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积极整合党建资源,统筹城乡党建,在县直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中创新开展了“双联”活动,即通过县直单位党组织联系农村党组织、县直单位党员联系农村党员活动,充分发挥县直单位党建工作的优势,以县直单位党的建设带动农村党组织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从而积极构建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城乡联动的党建工作新格局。要求县直单位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指导农村党组织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班子成员每年至少入村进行一次调研,至少和村党支部共同过一次民主生活会,至少为联系村上一次党课,并加大对联系村党支部的帮扶力度,在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为联系村办好事。县直单位党员每人联系1名农村党员,或1人联多人、多人联1人,每季度至少入村一次。目前,滑县82个县直单位各自联系了一个农村党组织,1800多名党员每人联系1-2名党员,帮助联系村党组织、党员理清了发展思路,协调发展资金800多万元,切实帮助联系村党组织和党员办实事、解难题。特别是今年全县乡村清洁工程中,县委组织部带头组织党员干部到所联系村帮助清洁卫生,并捐赠7000元的清洁用品,带动县直单位帮扶联系村物资合计5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清洁家园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打造强村富民的引擎——江苏省阜宁县实施“三双”工程加强村党组织建设的调查

江苏省阜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 强

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江苏省阜宁县针对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报酬补贴偏低,离任后没有保障,岗位缺乏吸引力,村干部后继乏人、发展富民能力不高的实际情况,深入实施以壮大强村、扶强弱村“双强”、强村、弱村分类“双考”、提高村干部工资报酬和养老保险补贴“双补”为主要内容的“三双”工程,着力打造强村富民强引擎。

一、大力实施“双强”工程,凝聚强村富民合力。将全县340个村分为强村、中间村、弱村三大类,抓两头促中间,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在壮大强村上,一是开展强村结对竞赛活动。将全县44个强村一一结对,组织他们在扶持创办项目、土地流转、培植规模特色产业等方面开展竞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要求这44个村与先进地区的强村结对,树立一批学习标杆,明确赶超目标,增强村级党组织发展经济热情。二是大力实施结对帮扶活动。组织44名强村党组织书记结对100名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结对100名经纪人发展合作组织,结对100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发展中小企业,实现互促共进,合作共赢。三是开展“六有一责”建设活动。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在全县开展村级“六有一责”建设活动,努力实现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确保全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到今年年底,全县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面积全部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到2015年全县行政村实现互联网提供信息公开和互动服务全覆盖;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到2015年,全县“双强”带头人比例达到100%。同时要求有“五好”标准的合作组织,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村党组织领导责任进一步强化。在扶强弱村上,一是选派一批带头人。先后从县镇机关事业单位挑选5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薄弱村任村党组织书记,实行“三保一脱钩”,即:保职、保薪、保编,享受原单位在岗人员的补贴、福利和增资等待遇,与原工作单位脱钩,并享受村干部部分待遇。同时,注重从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回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党员中选拔一批能人进入村级班子。二是加强结对共建。组织县直50个部门挂钩联系50个弱村,要求实现“八个一”目标,即为结对共建村建一个强有力的村级班子,确定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培植一个主导产业,成立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致富大户,建一个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每年投入一定物资帮扶,新增一定集体积累。三是强化后进村整顿。确定每个镇区重点整顿一个后进村,组织县直16个部门32名机关干部到村工作,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施治,集中整治”原则,通过治“软”“散”“乱”“穷”等措施,尽快改变落后面貌。

二、大力实施“双考”工程,落实强村富民责任。一是推行村干部认标上岗制度。县委组织部统一设计认标要点,镇区党工委统一组织实施,要求村干部结合实际,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突出经济建设主线,制定个人年度目标和任期目标,并公开向群众作出承诺,对照目标承诺付诸实施。二是推行分类考核制度。县制定分类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各镇区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采用百分制考核办法,强村主要考核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培植支柱产业、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集体经济积累四个方面;中间村和弱村主要考核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村级经济积累四个方面。考核结果直接与村干部的工资报酬挂钩。三是推行村级重大事务“五制”工作法。强化民主监督,推行村级重大事务党员会首议制、党群代表听证制、支委会票决制、村委会分工负责制、落实情况党群代表评议制“五制”工作法,不断增强民主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

三、大力实施“双补”工程,激发强村富民热情。一是强化政治激励。对实绩显著、群众公认的村党组织书记做到“五个优先”:优先作为镇领导班子候选人,优先招录为镇机关公务员,优先选拔明确副科级,优先招聘为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先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目前全县已经有16名村党组织书记考上公务员,先后有11名村党组织书记明确副科级列入事业编制,有200多名党组织书记当选“两代表一委员”。二是强化经济激励。在全额发放省市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上,县财政另外拿出1700万元用于增加村干部报酬,以后每年村平增加1万元,2015年将达8万元。根据“双考”结果,直接打卡发放到村干部个人账户。三是强化保障激励。出台了《全县农村村干部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为全县所有在职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县镇财政按照村党组织书记70%、村主任和经管员60%、其他村干部50%的标准给予补贴,并建立逐年增长的长效机制。

实施“三双”工程取得的成效:一是改善了队伍结构,激发了村级班子活力。通过选派一批机关干部和“回请”一批能人到村任职,优化了村干部特别是村书记队伍结构,“创业型”“致富型”农村干部多了,村级班子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二是提升了发展能力,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通过实施“双补”工程,增强了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一大批能人走上村干部岗位后,积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增加集体积累,为民兴办实事,有效地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三是改变了落后面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组织县级机关单位与弱村结对共建,帮助结对共建村制订发展计划,找准发展路子,兴办一批实事,改变了落后面貌。

第二部分 - 图3

“三维共建”党建模式促“鸦乌”变“凤凰”

云南省腾冲县委政研室主任 杨积初

2009年以来,凤凰村党组织以企、村、社“三维共建”党建模式为抓手,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引领,大胆探索,奋力创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了一条具有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三农”发展之路。

凤凰村原名鸦乌村,位于腾冲县北部明光镇,距缅甸仅25公里,全村1051户4647人,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贫困村。过去,由于山高水枯路不通,村民信息闭塞、思想观念陈旧,矛盾突出、人心涣散、经济落后,全村1500多名男劳力几乎全部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农田的都是老弱妇孺,大量的土地闲置荒芜、耕种粗放。2008年农业总收入仅为673 .2万元,人均纯收入2998元。虽然守着9000多亩肥沃的土地和大片荒山、林地,但却过着“有女莫嫁鸦乌郎,叉叉屋子漏漏房,家家户户都缺粮,苦荞粑粑苤菜汤”的贫苦日子,积极探索“三维共建、四联四促”农村基层党建新模式。为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凤凰村党委抓住新烟区建设机遇,与保山市烟草公司党委合作,开展企业党组织、村级党组织、烤烟专业合作社“企村社”三维共建。坚持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支撑,以基层党支部建设为核心,以烤烟生产合作社发展为依托,村级党委、党支部、党员分别与企业党委、党支部、党员挂钩,做到思想教育联抓、促进素质提高;组织生活联过、促进能力提升;发展思路联谋、促进破解难题;文体活动联谊,促进彼此沟通。在企业党组织帮带下,凤凰村党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将烟草产业打造成本村经济的“启明星”、把全体党员培养成带领农民致富的“带头星”、把全体村民培养成学科技用科技的“科技星”、把“两委”成员培养成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星”、把凤凰现代农业示范区模式打造成影响全国的“明星”,进一步明确建设优质原料、无公害农产品、观光农业等三大基地的构想,确立打造循环经济园、争做新农村建设排头兵、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凤凰的发展目标。借鉴企业经验,将党建延伸到烤烟专业合作社、生物能源加工厂、养殖场等产业链上,开展设岗定责、公开承诺、授旗评星、四亮四评、领导点评等活动,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加强廉政教育,制定30多项管理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过程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凤凰村围绕发展创新党建,把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作为“创先争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新党建工作贯穿于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壮大支柱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是抓思想观念转变、明晰发展思路;二是抓组织创新、激发组织活力;三是抓队伍建设、激发干事热情;四是抓作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五是抓制度完善、促进科学发展。

通过三年努力,凤凰村群众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极大发展,实现了从“鸦乌”到“凤凰”的巨大变迁,昔日的“有女莫嫁鸦乌郎”变成了如今的“嫁女就嫁凤凰郎,青砖白瓦水泥房,路到田边水到家,多业发展奔小康”。有感于党的富民政策给鸦乌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经村民集体讨论,将村名改为凤凰村。

“企村社”三维共建党建模式经验弥足珍贵,云南是个典型的山区省、边疆省和少数民族聚居省,山多地少,经济实力弱,交通不便,群众文化程度低,作为边陲山区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凤凰村“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边疆民族地区“三农”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推进“三农”工作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看党员”,只有党员干部带着走,群众才会跟着干。一个地方要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凤凰村围绕发展创新党建、创新党建促发展,以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多业发展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性强、作风正、有本事、口碑好的优秀干部进入了党支部,成为了支部委员,重视从一线和技术骨干中发展党员,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做到了支部委员就是科技致富带头人、普通党员就是技术能手;通过“企村社”三维共建,将党建服务、文化服务、科普服务、发展服务等延伸到集体企业、村小组和合作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高党员和群众综合素质,形成了基层党组织引导致富、党员带头致富、群众共同致富的良好发展格局,促进了“三农”良性发展。云南省贫困地区多、群众素质不高、市场信息不畅,借鉴“企村社”三维共建经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对推进“三农”工作尤为重要。

推进“三农”工作必须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加强以农业生产设施、农村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凤凰村在推进“三农”工作过程中,按照“整体规划、集聚资源、整体推进、建管并重”的思路,依托烤烟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促进了“三农”发展。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 %左右,常用耕地面积6300万亩 ,现有耕地中坡耕地占61 .2 %。加快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努力突破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三农”工作必须突出特色优势产业的引领带动。凤凰村在推进“三农”工作中,依托适宜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确立了“种好三棵树、提升两片叶、突破畜牧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发挥烤烟龙头作用,带动茶叶、核桃、油茶、银杏、葵花、苦荞等当地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烟草行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认真落实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政策,发挥国有大型企业主力军作用,依靠自身发展积累的物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服务“三农”工作,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推进“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群众主体地位走合作发展之路。凤凰村在推进“三农”工作中,对土地流转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进行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依托国有大型企业的支撑和帮助,群众自发组织成立合作社,有效解决了农村产业培植过程中小、软、散现状,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找到了一条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多业共兴的农业产业化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

推进“三农”工作必须依靠科技走循环经济持续发展路子。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凤凰村在农业产业建设中,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将现代科技和装备运用到种子培选、育苗、耕作、加工等各环节;注重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探索“畜—沼—肥—烟”循环经济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推进“三农”工作必须坚持“四个文明”同步建设。凤凰村始终坚持把建新村促和谐作为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大力实施“组织强村、产业富民”工程,不断深化和拓展基层党建工作内涵,把经济发展作为建设和谐新村的物质基础,把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作为经济发展的精神保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矛盾突出、人心涣散的面貌,成为了保山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云南兴边富民的样板。凤凰村的实践证明,产业发展起来了,分工明确了,群众有事想做、有事可做、有事能做,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到文化和科技学习中来,生活习惯就会逐渐变好,综合素质也会提高;反过来,社会文明了,综合素质提高了,群众就会有更多创业的想法、干事的热情,为全村的持续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第二部分 - 图4

着力提高党员干部下基层的实效

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田珍都

2012年以来,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大批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农村、社区,深入艰苦偏远、百姓需要的地方,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难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高兴地看到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恰如其分地看待活动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推动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客观准确地看待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从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目前效果来看,活动确实起到了增强党员干部党性、密切党群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对其作用不能不切实际的夸大,必须清醒地看到活动本身的局限性,给予准确定位,明确活动发展方向。

一是党员干部下基层并不是解决基层现有一切困难和矛盾的灵丹妙药,并不能真正解决影响党群关系的深层次问题。一些地方前几年也开展过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当时党员干部面貌也焕然一新,但不久一切如旧。因此,对活动不能寄予过高期望,对其评价应客观、公正、适当。评价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妄自菲薄。

二是党员干部下基层主要是一种工作思路、工作机制,而不是派更多的党员干部连续多年驻在基层。党员干部下基层不应是一时之举,更应是一种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机制,让党员干部和群众联系更加机制化、常态化,特别是让党员干部能够在心里敬畏群众,自觉主动、经常地到群众中去成为一种工作习惯、生活习惯。

三是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虽然能让党员干部了解一些基层实情,但并不是所有下基层的党员干部都能很好地了解基层实际。目前个别党员干部没有正确对待下基层活动,一些被选派的党员干部把“下基层”单纯当做“任务”来完成,在下基层过程中声势浩荡、大张旗鼓,而没有静静地下去。只是身入基层,心却未入基层。这就使得被选派的干部很难了解真实情况,很难拉进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提高干部选派的针对性。党员干部下基层主要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提高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两方面问题。在选派干部时,必须同时兼顾这两个目标。

一是要根据帮扶地区的情况选派不同类型的干部。充分考虑党员干部的专业技能、政策水平和任职村特点等,实现帮扶地区和选派干部的有效对接。比如山东省临沂莒南县采取让党政部门到难村、政法部门到乱村、经济部门到穷村、农科部门到专业村、业务主管到社区和“两新”组织的做法,把党政干部的部门特点、行业优势和帮扶村实际结合起来,以部门长处补村级“短板”,确保包村干部工作和任职村群众需求“同频共振”。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推广。

二是要认真考虑选派干部对基层的熟悉情况。出身基层、出身农村的,曾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干部,对基层、农村有着更多的理解和体会。在选派干部中要多下派家庭背景好、对基层不熟悉、没有在农村工作过的干部。特别注重选派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缺乏基层工作历练,不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特别注重选派具有行政服务职能部门的机关干部。

三是要适当安排部分领导干部长驻基层。不仅普通党员干部需要长驻,领导干部更需要长驻。因此,在安排部分普通党员干部下基层的同时,有必要安排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刚进入领导班子、不熟悉基层实际的年轻领导干部长驻基层,让领导干部下驻基层成为一种惯例。

增强帮扶工作的科学性。必须科学谋划,统筹协调,着力为群众解决更多关乎未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把解决当前问题和解决长远问题相结合。当然许多被帮扶的村庄眼前最紧迫需要解决的是绿化美化、民居改建等事项,但绝不能因此忽视以后长远发展的问题。当前的村庄建设等事项也应该跟未来的产业发展相结合。比如,山东烟台蓬莱市木兰沟村的驻村干部结合该村地处葡萄酒产业带的优势,规划实施了绿化美化、民居改建、农家乐培育等创建工程,实现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结合。

二是把解决群众上访问题与建立处理群众信访问题工作机制相结合。党员干部在下基层过程中,在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同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反思以前处理群众信访问题不及时不到位的深层次原因上,放在研究如何畅通党群沟通联系上,放在如何建立收到群众上访信息的快速反应和处理机制上,推动群众信访问题受理处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实行集中帮扶与个别帮扶相结合。可设立专项资金,对村庄改造、街道硬化等重点工作统一进行资金划拨。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能够推动当地科学发展的产业项目,协调经济管理部门统一帮扶,推动项目尽早落地。

第二部分 - 图5

领导干部遇事需坚持“四不”原则

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 张新东

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而在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频发,有些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记者和公众质疑时,不能很好回应,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些行为只会降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使党和政府的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必须坚决加以克服。

一要勇于负责而不回避。目前,随着社会的转型,当前社会内在困境与矛盾日益突现,特别是一些地区发生了较恶劣的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海内外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例如,在陇南事件中,原当地的市委书记竟然是躲避群众不见,不敢与群众见面,这种行为既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还助长了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出了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接面对。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守土有责,不能勇于担当,能躲则躲,习惯于把群众当做“刁民”,把群众的不满说成敌对势力的煽动,把部队或警察推在前面,借以掩盖自己工作的失误,掩盖自己执政能力的低下,强行压制住一时的骚动,却不去努力夯实执政基础,造成群体性事件一犯再犯。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面对考验,必须树立“守土有责”意识,要有挺身而出、大胆担责的勇气,头脑冷静、从容应对的静气,缜密考虑,制定预案,果断处置。

二要勇于担当而不推诿。领导干部没有担当就是失职。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遇事推卸责任,不敢触及矛盾,不敢面对冲突,贻误了处理矛盾的最佳时机,也使得问题复杂化,使矛盾不断积累甚至激化,人民正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有的地方还发生了本来不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还有的领导干部“耍太极”,面对问题时“怕”字当头,谈问题色变,互相推诿,把新问题推成了“老大难”,使小问题淤积成了大问题;在处理棘手问题时,往往“拆东墙补西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慌不择路”,最终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问题一发不可收拾。因此,要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面对这些事件,一定不能首先想到推卸和推诿责任,而要担负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建设,不回避,不推诿,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以群众利益为重,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依法按程序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要勇于任事而不忽悠。“人无其信,不知其可也”。当官为民办事,是天经地义应有之事。官员,作为执政党的代表,在承诺的时候,一定要付出实际行动。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有一些领导干部频频对群众许下诺言,如要拆除违法建设、要改造道路设施、要解决农村社保,等等,在一阵义正词严的报告后,真正能落实到实处的其实不多。在粤东的某个县,“重点工程”西外环公路工程从2006年开始,连续7年频频亮相于该县政府工作报告中。然而时至今日,该县西外环公路一期工程3 .46公里长路面却还未修成一半。再如,在珠三角某个县,新华社记者在采访当地大量农田被恶势力肆意盗挖牟取暴利的事情时,遇到了戏剧性的一幕:在当地有关领导干部的安排下,记者要求采访的对象竟然出现了“替身”。从表面上看,这场戏是当地官员导演给记者看的,而实际上,这场戏为公众展现了当地有关干部对待舆论监督、对待民情的一种态度,演的是一出戏,忽悠的是大众,伤的是老百姓的心。因此,领导干部要勇于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要做实事,做真事,做让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事,一点也不忽悠,一刻也不懈怠,一天也不耽误,把各项目标任务和给老百姓许下的承诺落实好,用行动取信于民。

四要勇于做事而不作秀。有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娱乐圈的那一套,工作喜欢作秀,常常喜欢摆样子、图好看,热衷于演“双簧”、摆“姿势”、玩“变脸”,热衷于编造“数字秀”、不切实际的“口号秀”、夸夸其谈的“报告秀”、虚假夸大的“政绩秀”,把“秀”的本色发挥的“淋漓尽致”。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身到心不到,“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来时一阵风,走了一场空,只听“顺耳话”不听“逆耳言”,既发现不了问题,也解决不了问题,既扰官又扰民,就连基层明摆着的问题也视而不见,人民群众对此极其反感。“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群众认干不认说,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把实干作为取得实绩的第一要素。同时,从要完善干部考评机制,准确甄别作为者的实绩、作秀者的“假绩”,从制度层面上引导干部尚作为、不作秀,让作为者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让作秀者不得利、不得势、不得位。

第二部分 - 图6

紧贴环保实际 创新党建工作

四川省广元市环境保护局 张厚美

广元市环保局机关党委始终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任务,创新工作理念、价值取向和工作措施,积极探索机关党建在推进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促进了机关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创新工作理念,着力使机关党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第二部分 - 图7

四川广元市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张厚美

新形势下环保系统的机关党建必须在工作理念、价值取向上归位,实现从经济发展的“看客”到“主角”的角色转换。在形成这一共识基础上,我们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结合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实际,坚持环保与经济高度结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为加快实现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开展了以“超越自我、执政为民”为主题的创建共产党员先锋岗活动。同时,将其定位为党组织带动,群团组织参与,党员带头,凝聚广大环保干部职工共同为推动发展,改善环境,服务群众中当先锋、做表率的活动,引导党组织和党员高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主动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几年来,机关党委先后2次受到市直机关工委表彰,有1个党支部受到市直机关工委表彰,14名党员分别受到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市委和市直机关工委表彰。

二、创新工作价值取向,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主力军作用

我们坚持把推动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市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着力点,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和科学发展的实效检验机关党建工作。

一是围绕加快发展抓党建,在推动项目建设上发挥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面对灾后重建、低碳发展一批大项目进入密集审批和强力推进的实际,我们首先在机关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环境监测岗位启动了共产党员先锋岗活动,推进审批提速、保证重点项目先干起来。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为保证服务项目建设的全方位、全覆盖,我们又对机关承担的重点项目及岗位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编发了项目岗位分布图,确定了4个重点开展创建活动的岗位,实现了项目建设与创建岗位无缝对接。今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开展了污染减排项目攻坚战、共产党员先锋岗走在前活动,机关党员干部思在减排项目、谋在减排项目,一切围着减排项目干,一切围绕企业转,为推进项目建设提速作出了积极贡献。到2012年底,省政府对我市“十一五”总量减排工程目标中5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可望按期完成任务;5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中,除青川县按期完成有难度外,其余可以全部建成;工业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了“十一五”任务。

二是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抓党建,在提供一流服务上发挥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环境就是生产力。为实现市委提出的经济发展“提速加快,又好又快”的要求,我们坚持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减少审批环节,改进服务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有力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超越自我,着力推动审批提速。进一步清理审批项目和收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拆关撤卡”,打开了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环评与规划选址、项目核准和用地预审四个互为前置的“死结”。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2项、对灾后重建项目减半收费,审批时限平均缩短8至40天,比国家规定减少近60%以上。二是创新理念,全面改进服务方式。综合服务岗位的党员干部普遍把“零差错、零投诉、零违纪”作为服务工作的目标,并积极为服务对象提供温馨服务、代办服务、延伸服务。行政执法岗位党员干部,转变以罚代管,重事后处理轻事前服务执法方式,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千方百计为企业服务。行政审批岗位对报建项目做到“手续齐全立刻办、时间紧迫加班办、重大项目上门办、情况不熟帮忙办、有利发展想招办”。对市重大投资项目实行全程代办。三是落实“三制”,全面规范行政行为。各先锋岗普遍建立公示制、承诺制、问责制,设立公示牌,公开姓名、职务、服务范围、投诉电话,对工作标准、工作时限以及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作出承诺,让服务对象“一看就清楚、一问就明白、一听就服气、一办就满意”。

三是围绕践行宗旨抓党建,在服务群众上发挥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一是关切民生,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我们以“东坝餐饮一条街”为重点,开展了餐饮业油烟噪声专项整治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专项整治,东坝餐饮一条街的油烟噪声扰民问题有所缓解,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关护民利,强力推进惠民工程。广大党员干部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惠民项目在政策上倾斜,在环评审批上超前,在资金申请上优先,在推进落实上提速,确保了各项惠民工程保质保量提前完成并惠及群众。

目前5个环保惠民项目已完成施工进度90%。市委、市政府和市民普遍关注的南河水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关注民忧,着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我们组织局机关、监察支队、监测站主动承担了朝天区、旺苍县、苍溪县3个点的“挂包帮”任务,帮助解决用电、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协调和捐赠资金物质价值200多万元。

三、创新工作机制,切实为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保障

我们更加注重对学习教育的推进方式改进,对工作推进的手段的创新,以及对重点工作的指导方式的改进,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创新指导方式,更加注重分类指导和重心下移。如市监测站坚持在“三个说清、四个一流、五个中心”上创先争优,即以实现环境监测“三个说清”(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为主要任务,生产出更具品牌优势的监测产品,努力实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装备”和成为全市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数据中心、质控中心、培训中心”的转型发展总体目标,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

二是创新工作内容,更加注重体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通过系列教育活动,机关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了践行执政为民宗旨的主动性,充分认识到我市环保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紧迫形势,加深了对全市新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项目建设重点任务的理解,明确了“共产党员先锋岗”活动的内容、标准和要求,特别是充分认识到我市与其他市在环保事业发展上存在的差距,增强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以及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部分 - 图8

抓好农村党建要善于着力、聚力、借力——关于醪桥镇三个村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江西省吉水县委组织部 袁海斌

近日,我们按照基层组织建设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的情况,按照较好、一般和较差三个不同类型,深入到醪桥镇醪桥村、汉坑村、坎头村就农村党建工作开展了调研。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初步了解了村级党组织建设、党员开展活动及发挥战斗堡垒、换届后村“两委”班子构成和“五好”班子建设情况,分析总结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并结合党建工作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三个村的党建工作基本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两委”班子整体素质提高,党内生活健康。自去年全县村级班子换届之后,这三个村都配备了健全的“两委”班子,班子成员大部分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平均年龄在48岁左右。同时,这三个村党支部都能够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正常化、经常性的党内活动。在党员队伍中,具有较强致富能力的产业带头人比例有所增加。

规范化建设了村级活动场所。调研的这三个村都建立了独立的村级活动场所。活动场所均为砖混结构楼房,都综合配套了会议室桌、凳、电教设备,做到了规章制度上墙,有部分办公设备。

第二部分 - 图9

江西省吉水县委组织部袁海斌

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稳步推进。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这三个村都能按照县委要求,结合当前形势和本村实际,通过完善、强化“三级联创”“三培两带”“支部加协会”“设岗定责”“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制”等党建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党建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根源

就我们调研的三个村的现状分析,目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值得思考并加以解决。

一是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党员队伍中60岁以上党员比例高,年轻党员的比例偏低;初中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党员比例高,并且占党员队伍的主流。二是党员发展比较缓慢。例如醪桥村作为一个大村庄,近三年来,才发展新党员2名。三是党员作用发挥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只能维持生计,很难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四是村级组织工作进展不平衡,跟村支部书记的能力水平关系较大。五是集体经济发展履步维艰。目前,这三个村都既没有企业,也没有形成规模的集体产业,经济来源偏少,有的村甚至连维持“两委”班子正常运转的经费都没有,只能依靠国家转移支付的4 .5万元勉强支撑。六是村干部队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在村干部中,有一些甚至连正常的党内活动都不参加,工作能力不高却又仍在任职,缺乏应有的工作活力。七是由于各种因素,有部分支部书记担心“培了苗子,丢了位子”,不想不愿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和纳新党员,导致农村组织后备力量不足。八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单一、办公条件较差,形成了资源浪费。九是村“两委”班子的团结靠的是个人的感情,而不是靠制度,在遇到突出情况时“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成为一个问题。十是村党支部在落实民主集中制、“一定三有”“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中不够规范,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

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如下:

一是经济基础较差。从调研的这三个村来看,仍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群众收入依赖程度较高,导致党建工作发展难度较大,甚至还处在一个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二是我县经济发展层次还不高,财政反哺能力有限,给予村干部的报酬相对偏少,而农村干部虽名为“干部”,但实质还是以务农为主业,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自身还处在“养家糊口”的环境,很难全身心带领群众实现强村富民。三是有的农村支部书记,缺乏民主意识,缺乏领导艺术,习惯于搞“家长制”“一言堂”,致使“两委”班子成员内部关系不协调,工作失配。四是由于政策倾斜等原因,乡镇缺乏发展活力和动力,而醪桥、坎头、汉坑一无集体企业、二无集体资源,缺乏自我发展的基础,发展速度缓慢。

三、改善农村党建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把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上。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广大农民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各村党(总)支部要积极拥护上级党委的决定,除集中力量抓好水、电、路、气、房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外,还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利用位于105国道上,交通便利,离县城近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以促进流通、服务农村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鼓励更多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同时,开展农村经济致富人、特色产业带头人、实用专业技术人的培养,建立“致富能人信息库”,多想点子,解放思想,以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推动村级集体壮大。鼓励大家敢闯敢干,并逐步探索包容失败的机制,让大家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之中无后顾之忧。

(二)把党建工作的难点放在队伍建设上。

党建工作的难点应放在队伍建设上,一是要加强教育管理,把抓好人的工作,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牛鼻子”,作为抓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使党建工作在抓人的问题上不留死角。二是加强村级班子能力建设。通过党校、远程教育、参观学习等形式,提高村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使村级班子成员都能够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手,使村级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稳定骨干,能人当家。要认真研究村级主职干部的报酬问题、养老保险问题和依法保护问题,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于政治坚定、熟悉经济、能干肯干、群众拥护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可以采取招聘进入乡镇公务员序列等优惠政策,保证村级现任主职干部的相对稳定。四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储备人才。拓宽视野和渠道,注意从回乡青年、复员军人、科技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培养,增强支持发展的后备力量。

(三)把为民服务作为党建工作的聚力点。

村党支部直接面向群众,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村级党支部执政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为此,农村党支部必须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心一意帮助群众致富,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群众”和“靠群众”的问题,在感情上心系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集聚推动党建的强大动力。

第二部分 - 图10

经济卫士 红盾铁军——渝北区工商分局龙溪工商所创先争优纪略

重庆市渝北区宣传部 易仕美

龙溪,重庆北部一个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新兴现代化都市风貌展示区,与“重庆客厅”渝中半岛隔江相望,方圆18平方公里。坐落于其间的龙溪工商所,激荡在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讲述着凤凰的故事,留下一串串铿锵奋进的足音,树立起全国工商系统基层工商所标准化建设的一个标杆,已然成为重庆工商系统基层工商所建设的一面旗帜、一个典范。近年来,全国有160余个系统内单位纷至沓来,慕名前来观摩学习,国家局、市局先后多次在这里召开现场会。

一、突出强基固本,夯实基层基础

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全所队伍建设跃上新水平,提供服务发展的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龙溪所五管齐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坚持每周五进行政治、业务学习雷打不动,建立健全学习笔记、台账和体会交流等制度,把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采取集中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在武装头脑、推动工作上下工夫。每个同志每天坚持写工作日记,一年有一篇以上结合业务工作的理论调研文章。二是强化教育培训,认真落实市、区局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的要求,通过岗前培训、任职培训、专题培训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进一步改善队伍学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三是加强思想引导,建立干部职工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交流的沟通机制,通过领导个别谈话、开座谈会等方式,倾听意见和建议,及时准确掌握队伍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四是以打造“四型工商”为目标,深化岗位练兵活动,抓好全所业务技能训练,做到“个个懂业务、个个精业务,人人会办案、人人善办案,工商样样通、业务样样精”。五是加大干部选拔推荐力度,指路子、压担子、架梯子、搭台子、铺路子,大力培养后备干部,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尽快成长和成熟起来。此外,龙溪工商所总结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建立完善了“57111221”工作制度:5种业务工作制度,7种思想政治工作制度,11个工作职责,12个工作流程,21个工作制度。扎实的队伍建设为龙溪工商所工作取得一项又一项成绩,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市场监管亮剑执法,侠骨柔情乐于奉献

近两年来,龙溪工商所充分发挥市场监管执法的主观能动性,监管执法工作亮点纷呈,成绩斐然,查处各种案件67件,罚没款285万元,无一件行政诉讼,查处的“花花公子”和“1573”商标侵权案件,被重庆市工商局评为十大消费维权案件。2011年,成功查处了“沃尔玛深国投百货有限公司重庆冉家坝分店以虚假的商品说明销售商品的欺诈消费者案”,社会影响重大,罚没款高达100多万元。

休假,对龙溪工商所的每位同志来说近乎奢侈;懈怠,在龙溪工商所的字典里找不到这样的字眼;感人,这样的情节和故事会在不经意间上演。热爱坚守、忘我工作的年轻副所长周诗典,与病魔顽强斗争、执著无悔的“老工商”盛利,没有因为椎间盘突出请过一天假、重活累活抢着干的永葆军人本色的所长张国炎……唱响奉献之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龙溪工商所谱写了一曲曲人生壮丽的诗篇。

三、关注民生勤维权,甘为公仆促发展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龙溪工商所始终把工商职责和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秉持“有诉必接、有纷必调、有调必果,公正、公开、依法处理”的原则,做到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2010年至2011年,共接待咨询电话994件次,受理咨询内容577条,受理消费纠纷601件,依法调解成功588件,支持消费者诉讼13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2万元,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龙溪工商所努力营造良好的办事环境,积极培育多元的市场主体,实行咨询、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2010年至2011年,注册个体工商户2750户、企业1521户、微型企业179户,核发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许可证851户,注册资本20多亿元。

“我们吃的是纳税人的饭,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没有理由不给他们办事,不给他们办好事!”正是在这种理念引领下,无论是被处罚过的管理对象还是没有被处罚的管理对象,都与龙溪工商所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关系,受到处罚的理解之余有谅解,受到帮扶的感动之余有赞赏。

四、着眼大局,“非公”党建谱新篇

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党的活动就拓展到哪里。为深入了解和掌握辖区非公企业党组织现状,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龙溪工商所硬是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完成了辖区内1 .2万多户市场主体党员基本情况摸底、基本数据录入。目前,在非公经济组织中,龙溪地区成立支部29个,培训入党积极分子42人,新发展党员6人,成立“加州医院党支部”和“龙溪个体餐饮联合支部”两个市级个体支部示范点,龙溪地区非公党建工作实现全覆盖,辖区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实践活动,激发政治热情,扩大党的影响,切实把非公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非公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非公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增强了党建工作凝聚力,实现了非公有制经济和党建工作的相融互动,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可靠政治保证和强大组织动力。

民主富裕、和谐文明的朴寺发展之路——解读一个偏远小村庄的崛起

河北省沧县检察院 庞利利 田恩中

沧县高川乡朴寺村位于沧州市西南30公里处,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现有88户,340人。至今该村实现了人均年收入最低1 .3万元,最高年份再翻3-4倍的发展奇迹,而且保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无一起刑事案件、无一起上访案件的纪录,成为“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省、市、县“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示范村”“法治建设示范村”“文明单位”,中央、省、市领导先后10余次莅临调研指导,“沧县枣树标准化生产现场会”“沧州市果品提质增效现场观摩会”先后在朴寺村召开。

一个好班子——共同富裕的领路人

第二部分 - 图11

河北沧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庞利利

把群众满意作为当好干部的第一标准,每届“两委”换届选举都能全票当选,这是对李增才任朴寺村党支部书记35年的政治评语。35年来,他是用什么方法“俘获”民心,让百姓没杂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心办事,将心换心。”刚上任时,干部与群众是三分感情七分怕情,现在是三分怕情七分感情,在这三七开的演变磨合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着四点为官之道:一是有公心没私心。坚持换位思考,才能让群众理解、信服;二是要虚心,说实话、办实事。讲究工作方法和说话方式,不强迫、不命令,对群众的合理建议意见欣然接受;三是凭真心,亮人品。选人用人上重德行,要先做人,后做事;四是要齐心,讲团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两委”班子间要心胸豁达,各取所长,开诚布公。李增才的人格魅力和工作热情影响和带动了全村党员干部,在以李增才为代表的朴寺村党员干部身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境界。

一个好的支书带出了一个好班子,通过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在朴寺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像李增才这样连任的老干部占很大比例。村里种枣树每一个新品种、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乃至新的肥料、农药的使用,都由党员先行试验,成功可行后再向全村推广,杜绝了枣农生产的盲目性,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村里人都说“俺村的党支部就是百姓的主心骨”。村党支部也先后被省、市、县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支部”“红旗党支部”,成为拿得出、立得住、叫得响的典型,并且在全乡起到了辐射示范作用。多年来,高川乡的村级“两委”班子都很稳定。

一个好模式——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朴寺村作为全国金丝小枣标准化管理基地,于1999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第一家小枣协会——朴寺红枣专业合作社,全方位为村民提供红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村形成了“协会+农户+基地+市场”的致富产业链条,促进了小枣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

为适应市场需求,朴寺村坚持集约化管理资源共享。村支部与合作社积极引进了冬枣、无核枣、金丝蜜4号等优质新品种,林业局技术人员常驻朴寺,引导全村枣农大力推广枣树标准化管理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在枣树的浇水、施肥、用药、修剪、收晒、销售等主要环节上实行了以服务为主的“六统一”集约化管理模式,实现了人力、物力、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有机整合。朴寺村先后组织部分村技术员,去山东沾化、无棣交流小枣管理技术。自2001年开始举办国际林果专业学术研讨会,先后有1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有100多名教授学者和专家亲临指导学习。

为扩大培育基地,进一步积累实力,在小枣合作社的带动下,朴寺村率先建成了800多亩的绿色无公害小枣生产基地,并积极利用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鼓励、组织会员大胆走出去,承包枣园,技术参股,坚持“人人学技术、人人讲技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扩大增收渠道。在“两委”的协调扶助下,合作社组织14户会员与沧县旧州镇后曹村签订了400亩盐碱地承包合同,并投资60余万元,栽种冬枣4万株,建成了运东最大的冬枣示范园;在济南近郊筹建了1000亩冬枣生产基地,着力开发山东市场。目前,朴寺村小枣生产基地已达到2200亩。

朴寺村坚持广辟市场拓展产业链。依托合作社为本村的小枣注册了“高川”牌商标,先后建成了129座冷库,使全村冬枣储存能力达到了640余万斤,形成集冬枣储存、批发、商住于一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努力把朴寺冬枣市场建成全国最大的冬枣交易市场;与沧州巨龙枣业公司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小枣产品远销广东、台湾等地区,并成功打入了美国沃尔玛等大型超市,每年仅在销售环节上就为全村群众增收数百万元。

一个好机制——稳定发展的硬基石

程序完善、运行公开、决策科学、效果实在的民主自治是朴寺村稳定发展的根本。30多年来,该村坚持依法治村,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推行“一制三化”运行机制,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小枣专业合作社章程》等相关制度,通过制度凝聚“两委”合力,处理党群、干群关系,使村务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005年朴寺村开始谋划建商住一体的冬枣保鲜市场的设想,预计占地50亩,建筑面积30亩,总投资1400万元左右。然而土地征用问题成为关键的一环,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环。经过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全体党员的充分论证和商议,最终一致决议,有舍才有得,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有更大的取舍。88户村民自愿在征地协议上签字按手印,土地难题迎刃而解。至2007年,新建的108座冷库全部竣工并投产。

一个好风气——和谐发展的软实力

朴寺村自1999年就建立起法制规范和道德约束相统一的治村方略,经常性地请检察院、司法局等相关部门对村民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和文明传统教育,提高干部群众自觉守法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村里还开办了法律园地和科普专栏,村民们全部自觉守法守信,坚持标准化生产无公害果品,在税费征收、扶贫济困等方面都展示出现代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良好风范。

值得强调的是,自李增才任支部书记以来,该村始终本着寸土寸金的土地管理理念,严格控制宅基地发放,坚决杜绝乱占耕地、违法用地等行为,他要让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和群众口袋里的每一分钱孽生更多的价值。然而这正如李增才书记提到的:法制建设是和谐稳定的一方面。朴寺村纯朴的民风和优良传统也是10年无新建房的根源。虽然该村依户籍划分为88户,但有许多家庭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兄弟多的家庭也很少有分家的,家庭内外鲜有矛盾。特别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好传统更增进了村民间彼此的感情。2009年该村一名19岁男孩患白血病需骨髓移植,全村群众纷纷伸出援手,从1万元到500元不等,共计捐助40多万元,使男孩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从而挽救了一条生命、一个家庭。

一个好规划——持续发展的牵引力

土地流转,让魅力乡村点土成金。自1999年红枣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朴寺村即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逐步实现了全村枣园化经营,成为沧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村、纯枣园化第一村。2011年在县乡两级的支持指导下,朴寺村利用土地流转机制,用足土地置换政策,逐步完善了枣福生态家园社区发展规划,正在建设学校、商贸、医院、文体、新民居为一体的公共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该社区主体为5+1住宅,占地321亩,吸纳周边高屯、苗屯、邢屯、栗屯等7个村,除水、电、垃圾集中处理等必备基础设施外,在居民取暖方面引进电辅热地暖技术,垃圾处理则引进先进的垃圾生物气化技术,有效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实现节能减排降耗。新社区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目前,枣福生态家园社区已初具规模,朴寺村服从全乡发展大局,节省的土地将用于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

一个全新的朴寺村正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前行。

监利县汴河镇建好支点富水乡

湖北省监利县新闻中心编辑室主任 程正华

农村要想稳,党建是根本;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湖北省监利县汴河镇党委创新思路,建设村级“头羊”,推动了农村发展改革,维护了社会稳定。

该镇党委书记李锋认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肩负着联系群众、落实政策、服务发展的重要使命,而选准用好村党支部书记是关键。

提升卧槽马

到洪湖湖心岛生态园旅游的游客,会惊讶地发现隔河相望的洪湖西岸,有个梦里水乡般的村庄:蜿蜒的通村公路旁,绿树掩映着一栋栋崭新的农家小楼,一口口鱼池如棋盘一般铺展开去,渔家小船在湖面悠荡,而载客的快艇则贴着水面飞翔。这里就是距洪湖生态园最近的渔村——监利县汴河镇王垸村。

王垸村,曾是荆州市、监利县有名的水袋子、穷窝子,人平均年纯收入不到3000元。2000年,自称“守湖鸭子”的村民李花青,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王垸村地势低洼,水患频繁。变水患为水利,李花青带领村委班子,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湖水面开发水产养殖,垸内低湖田则全部开发成精养鱼池,全村实现了“户均一口池、水产精养化”的发展目标。

李花青和村“两委”一班人带头示范,引导村民不断加大水产科技含量,优化水产养殖模式,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全村已形成四大家鱼、甲鱼、黄鳝、河蟹、小龙虾、桂花鱼六大养殖品牌。2010年,该村积极争取、成功申报为湖北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成功引进外地老板计划投资1000万元,开发经营王垸渔场,既为集体增加收入280万元,又使王垸渔场成为渔业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基地,带动全村水产养殖不断提档升级。

水产养殖富了王垸村。该村先后投入资金160万元平整村居用地2万多平方米,拆除旧房60多户,新建住房80多栋,铺设人行道彩砖2 .2公里近4000平方米,修建晒场1 .1万平方米,栽植香樟风景树近4000株,修建高标准村级党建活动室一处,老年活动中心、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一处,添置新村路灯48盏,使该村成为环境优美的湖区新村。如今,家家装上了闭路电视,户户用上了手机,户均存款达20多万元。

精明的王垸人并未小富即安。随着洪湖湿地保护项目的推进,水乡人的生态文明意识渐浓,依托比邻的蓝田生态园景区,开发具有渔家风格的旅游资源,着力打好旅游牌。

李花青介绍,该村已注册建立“洪湖湿地旅游度假公司”,开发垂钓、游泳、划船、观鸟、捕捞、农家饭等独具渔家风情的休闲项目,让游客在王垸村尽情享受渔民生活,亲身体验渔家文化。

寻找领头羊

汴河镇把配强班子,选好选准带头人作为发展党员和加强基层组织的重点。近年来,该镇先后在严垴、何家、郑拐、西王、邓庙等后进村、重点村,通过深入走访党员、群众,广泛征求民意,选拔农村优秀人才、致富能手充实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

位于洪湖西岸的郑拐村,面积450平方千米,人口18055人,所辖洪湖水面近12万亩,全镇穷村,最后修通村公路的村,县、市“闻名”,村民曾多次冲击政府机关,攻击国家工作人员,干部与群众关系尖锐,村与组矛盾深,基层组织瘫痪8年,党的惠农项目不能“落地”。

2010年8月,时年34岁的村民汪小华,被推选为郑拐村村委会主任。汪小华上任后,大刀阔斧,敢破敢立,各项工作逐步跻身全镇先进行列,村级组织建设步入良性轨道。

2011年5月,监利县冬春夏三季连旱,和其他乡镇一样,汴河镇郑拐村未能幸免。

“河水早就干掉了,老天爷又一直不肯下雨,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由我们瞎操心了!”汴河镇郑拐村村民罗必连忆起2012年的旱情,心生无奈。

在罕见灾情面前,汪小华和村干部冷静决策,他一边组织在家劳力挖沟找水,一边寻助政府支持,筹集资金近30万元,打大小机井100多口。汪小华把在家的党员分成10支突击队,各队分带劳力20多人,哪里有旱情,哪里就有高扬的鲜艳党旗。抽水机日夜抢抽,施工队24小时紧张施工,1000多亩早稻田得到灌溉,500多亩鱼池里的鱼儿欢畅潜游。

因忙于帮助村民抗旱救灾,汪小华无暇顾及自家10多亩田的早稻秧,眼睁睁看着秧苗干死田中。爱人多次责骂他,他都直安慰,赔不是。和村民一起抗旱救灾的汪小华,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去年7月,在家干群一致“保举”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汪小华的倡议推动下,该村新修了村委会,贯通了通村公路,栽植了行道树,装上了太阳能路灯。

如今,该村河蟹养殖面积达3 .2万亩,黄鳝养殖1560万口网箱,桂花鱼等名特优品种,养殖面积1654亩,荆江麻鸭养殖达66542只,蛋禽企业年加工销售禽蛋854万枚。“鱼稻型”“虾稻型”“鱼莲型”等多种立体模式和拍卖、租赁、合作、股份等多种经营方式在这里都得到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都得到了全面进步和发展。

唤回南归燕

“阔别五年回到我的故乡,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旧貌变新颜,我的故乡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一时间我的思绪有些失落……”五台村党支部书记蒋遵勇在工作日志上写道。

2011年,汴河镇五台村由于原村级班子软弱涣散,村内矛盾突出,村级组织一度瘫痪,群众上访不断。是年12月,该镇利用村“两委”换届时机,组建工作专班,通过10天连续走访,12场党员群众会统一思路,全村党员群众一致推荐外出能人蒋遵勇回家参加村委会主任选举。镇工作专班专程赶到福建省做蒋遵勇的工作。12月20日,在村委会选举中,在福建省某市当了六年教师的蒋遵勇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主持村全面工作。

第一天上班,蒋遵勇哭笑不得,召开村干部会,到会的只有两三人,配编不足,运转不灵。村干部们每人连买一支笔、一个本子的钱,村里都掏不出。和周边村对比,蒋遵勇深知,五台村落后面貌迫切需要改变。

上任后,他在镇村干部、村民的支持下,配齐班子,健全制度,带领新班子成员广泛深入地走访各墩台群众,了解本村村情、生产布局,听取民意和建议。

村财务问题让蒋遵勇头疼不已,该村无一家村办企业。民间息金高达30万元,每年付息需7万多元。加上其他欠债,共近80万元。讨债电话接二连三,讨债人员络绎不绝。勤杂人员工资、泵站排水员工及村干部工资,近四年未发。用机动田承包费抵村干部工资,导致村干部挪用现象比较突出。征收社会抚养费,村干部在“对象”面前乱表态、乱“批示”,只求当时能收钱,收到的钱不上缴,抓到现金不放,用后再上账,到结账时间,扯爹爹被褥盖婆婆脚。对此,蒋遵勇分析认为,一是村级开支过大;二是“四补”资金发放后让村民产生了无负担的错觉,涉及资金收取,干群关系随之激化。机动田承包费,村干部不敢征收。而机动田承包面积不均衡,导致歉收金额不平等。村级排水费、一事一议及计划生育服务费(户均共计100元),村民均不愿出。四年村级财务清理,出榜公示,村民心顺气和。

清理出榜公示村级财务;大兴水利,改良养殖水质;解决承包面积不均衡问题;丰收河以南的防渍堤加固与增高;修建通村公路……系列举措,他让村民们看到了新希望。

近年来,汴河镇通过重抓党建工作,狠抓招商引资,大抓项目建设,抢抓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机遇,积极开展“三创三业”助推经济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