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术

剑是古兵器之一,在兵器作战时代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前人对于剑的训练方法和使用技能的研究十分重视,可以说是达到了高深精妙的境界。

使用剑演化的武术称剑术,是中华武术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武术中有很高的地位。经过历代武林宗师和侠士的发展,剑术多种多样,如青萍剑、三才剑、达摩剑、云龙剑、八卦剑、太极剑等。

实用珍稀的青萍剑术

青萍剑原是一种古剑的名称,据传是鸿钧道人赐予通天教主的佩剑,由二十四品青莲莲叶所化,因此称“青萍剑”。历史上有名的剑主是东汉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

古人往往为优质宝剑赋以高雅别致之名称,以别于一般剑器。陈琳之的文章中曾说:“君侯体高俗之材,秉青萍干将之器。”而陈琳为东汉时期人,足见汉代已有青萍剑之名,而且名声颇不下于干将、莫邪等宝剑。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记载:“庶青萍、结缘,长价于薛、卞之门。”据传,青萍剑能切金玉断毛发,锋利无比。青萍剑术借此命名,取其剑质精锐,所向披靡之意。

青萍剑也是一套经典、实用的稀有剑术,风格独特。青萍剑术发源于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潘元圭道长所创,剑路共分六趟,总计三百六十五招式,并有剑诀及用法,已有近300年历史。

据《青萍剑谱》记载,潘元圭道长将剑术传给山东省沂水县泥古庄孟教华道长,孟教华又传给济南府临邑县冯希汤道长。后冯希汤又将此剑术传给山东无棣人杨鄂林。至此,青萍剑走出道门,流入俗家。

杨鄂林,在清代中期,他首先将青萍剑术传于盐山县大韩村镇贾云鹤。

贾云鹤,生于清代乾隆年间,他拜青萍剑大师杨鄂林为师,苦练3年后,贯通青萍剑六趟、三百六十五招式。

在当时盐山洼大村西,盗匪横行,滋扰乡里,官府也鞭长莫及,乡民习武成风借以保家自卫。贾云鹤为人正派,豪侠仗义,凭一身武艺,不顾个人安危,曾多次深入匪巢,为乡民夺还耕牛、财物,备受当地百姓的敬重,为名冠一方的剑侠,人称“飞仙剑侠”。

贾云鹤一共授徒两人:一是其弟贾灵泉,一是其表弟刘文石。贾灵泉传子贾丙辉;刘文石授徒马振祥。

贾耀亭,生于1877年,出身武术世家,自幼天资聪敏,记忆力惊人。从小习武,一点即通,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完整继承了贾氏青萍剑术,深得贾氏青萍剑术之奥秘。

后来,贾耀亭受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邀请赴宁进行剑术观摩表演,赢得全场赞誉,张赠予七星宝剑。他锐意进取,潜心研讨,对贾氏青萍剑的剑理、剑术、剑义,进行总结、提炼和发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贾氏清萍剑术”。

同时,贾耀亭还整理注释了四川峨眉山玉溪洞秘传本“八卦剑”、“纯阳剑”,连同“贾氏青萍剑谱”,为武林三瑰宝。他思想解放,见识高远,为强民救国,在家乡创办了“文武学堂”,传播青萍剑术和文化知识。

贾耀亭开门授徒,传人遍及天津、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其徒宁芝光、范镇林、刘青峰等更把青萍剑带到了南京国术馆,为青萍剑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云樵武功卓越、剑术精湛,于清代光绪年间护卫尚书李荫墀督学江南,往返纵横,足迹所履数千余里,据记载“所见者多,所较者广。长者枪棒,短者拳脚,无不可以参互考证,而唯青萍剑术则未有能与为敌者,可谓绝技矣”。

马云樵晚年还乡,把走南闯北一生所获,与师弟贾耀亭切磋砥砺,优选出八式剑术,并对青萍剑术进行深度剖析,将这八式剑术主要插入六趟剑中,至此青萍剑术由原来三百六十五式,发展成后世的六趟三百七十三式,其技术内容更加丰富。

马云樵晚年授徒,沧州杨官庄杨云桥得一百七十五式;齐家务袁希振得二百五十四式。因所传剑艺各不相同,所以风格迥异。

后世沧县一带习青萍剑者多为杨云桥所传。杨云桥性情磊落,“通古今、明阴阳、知风鉴、谙音律,抚琴击剑为终生癖好”。每外出随两童,一捧琴,一携剑,其对琴剑之风可见一斑。

后来,杨云桥弃文就武,考授武庠生,曾剿贼有功,加守备衔,增武略骑尉。武举戴松桥赠其对联,词曰:“琴满熏风调绿绮,剑横秋水耀青萍。”赞其琴剑二艺俱有独到之处。

杨云桥得知师祖杨棣园晚年卧榻染病,家道窘寒,立即耗尽家财,饱载金银,星驰赴鲁,谒师探病,亲侍汤药,终养杨棣园。为此,杨棣园将从未外传的四段青萍剑老四段全部传授给杨云桥。杨云桥方得窥其全貌后,遂将青萍剑除遗泽子侄外,仅传戴竹轩、孙文渤。

戴竹轩,沧州望族,书香名流,军马站人。武备先进,性情直率,慷慨好义,武技超群。加之戴家与杨家有至亲之谊,得杨云桥之倾囊相助,对青萍剑术尤为深奥,曾任教育机关武术教练。其子戴聘清传承其技艺。

孙文渤,生于沧县军马站村。5岁起随父亲、著名武术家孙芝谱习武,1895年,受孙芝谱之命赴杨官庄拜杨云桥为师习练青萍剑术。

又由于孙芝谱的次女、孙文渤之妹嫁给戴竹轩,孙戴两家好上加好,亲上加亲,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孙文渤得以多年往返于杨官庄,更得戴家武学,继承了全部青萍剑术,名声大振。

孙文渤为人忠厚慷慨,好义济国扶危,所练青萍剑术无出其右者。曾任爱国将领张学良东北边防军总部武术教官,传播剑术技击之道。清代末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天津张园寓居期间,也曾闻其名,向其求教青萍剑术。并受爱国将领于学忠之聘,任五十一军武术教官及河北省技术军官教导队主任总教官。

刘云渤在大连将青萍剑术传给王庆斋、王秀华、刘玉芳、田炳江等,其著名弟子有沧县孟昭惠、孙之山和天津张宝山、孟祥云、孙忠义,其后各有所传。

贾勃生是贾耀亭的嫡孙,自幼秉承家学,书剑俱佳。年逾八旬时全套剑术仍能一气呵成,可见青萍剑造诣之深。

《青萍剑谱》古谱保存完好,详细记载了青萍剑的历代传承关系和剑术内容,其中《学剑要诀》、《练功八法》、《剑批》、《剑断》是指导剑术训练和实战应用的理论基础。

青萍剑历史资料,保留得翔实丰富,训练体系科学完整。在中华武苑中,传统的各种训练方法、各项技术内容保存的如此完整,实属罕见。确是不可多得的剑术奇葩!

青萍剑招多势美。其套路结构严谨,剑术规整、剑路近捷;变化多、少重势;这是其他剑术所不具备的特点之一。

青萍剑的姿势名称整齐优美,而且寓意深远,大气恢宏。其中,有采用民间传统习惯,像“白鹅亮翅”、“拨草寻蛇”;有的根据姿势形象命名,像“仙翁扶杖”、“迎风挥扇”;有的依据哲理而命名,像“否极泰来”、“至危反泰”;有的来自神话传说,像“鲤跃龙门”、“商羊舞雨”;也有的出自历史故事,像“十面埋伏”、“假途灭虢”等,总之,名称包罗万象,极具文化内涵,有着深邃的审美和道德教化影响。

青萍剑术演练时,轻灵转折,迂回巧妙,潇洒飘逸。其动作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在意念的引导下,强调劲力的内在表现,含而不露。达到神与意合,意与体合,体与剑合;动中求静,气沉丹田,人剑相应。因此,可使人的心绪从浮躁中宁静下来,怡养心神,超然于物外。具有极高的养生和健身价值。

在实战中,青萍剑术虚实相应,攻防交替。着中套着,式内藏式;先发、后发齐用,正出、奇胜并举。先发制人时,“敌未动我先动,先声夺人,敌随动我变机,乘其仓皇失措之际,攻击其虚”。

后发制人时,“沉着待敌,彼不动我不动,彼初动我先至,于对方初动之时伺机制敌”。有时先立于不败之地,以正道制敌;有时入穴擒虎子,于万险之中出奇制胜。

青萍剑术柔和、儒雅,舒展大方,适于健身,又雷厉风行、招不虚发,长于战阵,堪称武林瑰宝。当时的南京国术馆,就曾以该剑术第一趟为学员必修课。

威震江湖的武当剑术

武当剑术是武当派中武当拳械中极具代表性的剑术,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器械武功。武林中历来“南尊武当,北崇少林”,武当、少林是中华武术的两大门宗,而威震江湖的武当剑、少林棍则是武当、少林南北功夫的代表。武当剑术乃祖师洞玄真人张三丰受真武大帝之大法,为护道降魔而创此剑术。相传宋代“徽宗诏之,因北方多匪道路不能行进,祖师以剑飞击之,群盗尽被歼灭”。故此武当剑术扬名于天下,得以“天下第一剑”之美称,成为道教圣地武当山镇山剑术。武当剑讲究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武当神。曾有赞武当剑诗写道:

翻天兮惊飞鸟,

滚地兮不沾尘,

一击之间,

恍若轻风不见剑,

万变之中,

但见剑光不见人。

故武当剑“剑无成术”,因敌变幻,虚实互用,端倪莫测。

数百年来,因为武当剑术玄秘,受道教“道不乱讲,技不乱传”原则之影响,仅限嫡传单授,直至丹派武当剑时,仅嫡传至第十二代。

武当剑为轻兵器之类,其法以钩、挂、点、挑、刺、撩、劈为主,练习时要求剑随身走,以身带剑,应用时要做到剑与身合,身与气合,气与神合。

武当派剑术种类甚多,主要以太极剑、太乙玄门剑、九宫八卦剑、八仙剑、玄功剑、龙华剑等为主。基本技术称为“武当剑术十三势”。

武当太极剑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制、四两拨千斤的武术特点,并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又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发人体能、延年益寿的特点,是集武术与养身为一体的剑术。

武当太极剑要求心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要求内含其气,外含其形,动静结合,神气相含,其动作特点行如流水连绵不断,不动则不动,一动全身动的风格。

太乙玄门剑是武当太乙门剑术,其剑术特点是快慢相兼,刚柔相含,练习时要求剑随身走,以身带剑,神形之中要做到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亦需要手、眼、身、法、步神形俱妙。

太乙玄门剑术,行如蛟龙出水,静若灵猫捕鼠,运动之中,手分阴阳,身藏八卦,步踏九宫,内合其气,外合其形,是武当剑中的佼佼者,自古为武当山的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九宫八卦剑阵最能表现武当剑术威力的剑阵。由9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术的人,按照九宫八卦方位而布成。自从明末武当派的黄叶道人创此剑阵之后,百余年只用了3次。武当派的连环剑术本以迅捷绵秘见长,若是几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术的人同使,那就简直没有半点空隙,连苍蝇也难以飞过。

武当八仙剑取材于传说中的“八仙过海”,以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等的动作姿态,不同生性特征和举止神态,结合武当武术特点,寓剑术于其形,藏武技于其姿,将剑术的“击、刺、削、点、掤、抹、云、挑……”诸种用法,以“八仙”的不同姿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剑术与神形紧密结合。

武当八仙剑术共八十一式,以醉剑术最为突出,身醉步不醉,步醉心不醉,心醉神不醉,动作朴实自然,风韵形神兼备,形似八仙神态,劲力刚柔相济,势如游龙戏珠,运用变化多端,而且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

武当派纯阳剑术又名“八步纯阳龙吟剑”,是武当山秘传剑术之一。纯阳剑剑术演练时以“风吹荷花,带劈刺杀”为练剑要点,贯穿崩、撩、点、挂、穿、扫、截、抽、格、洗、架、压等剑击之道。素有“武当一黄庭,纯阳三分技”的说法,其中的纯阳三技指的是纯阳功、纯阳拳、纯阳剑。

武当松溪白虹剑传承历史悠久,研习流传甚广。清代末期天津顺兴镖局镖师将此剑传到四川顺天府,及青海、兰州天水之北,流传中又有许多新的发展。

武当七星剑术由天象北斗七星演化而来,是一门极为霸道的剑术。此剑术分为七式,故名“七星剑术”。七剑之间没有顺序可言,也无强弱之分,互相配合,可产生几倍的效果。每练一剑,人的性格发生变化,炼成七剑,将成为绝世强者,所向无敌。

“武当七星剑阵”是武当派镇山之宝,主要用于古代军事布阵。

数百年来,武术界往往只闻其名而多未见其实。据史书记载,七星剑阵就是从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为象位,结合了道家的阴阳、五行、八卦的生克互化原理,可摆出4个基本阵形。

每个阵形又可以再次分解为若干个阵形,演绎过程中千变万化,具有很强的攻击和防守能力。

从“武当七星剑阵”上半部分的剑阵图上可以看到,剑阵图里有天罡八卦天枢阵、两仪分象天玑阵、斗载五行天璇阵、七星六合天权阵等阵形。斗载五行天璇阵里有流星坠空、天地运斗、三花聚顶等阵形。最复杂的阵形是八卦阵,里面参与演练的人呈扇形分布,共需108人参与。

武当剑术十三势指“武当剑仙”李景林所传下的武当剑的13个基本剑式。李景林生于1885年,字芳宸,河北枣强人,出身武术世家,幼承父艺,从学技击。天资颖悟,性格豪爽,自幼习燕青门、二郎门拳械,又学太极拳、八卦拳,尤精剑术,不仅舞练传神,且善击刺,被武术界誉为“神剑手”。又从学于杨氏太极大师杨健侯,得太极拳之精义,并于塞外得皖北异人陈世钧授以剑术。

李景林后来又辗转获江南大侠甘凤池墓藏之《剑谱》,精研之;又得其“飞虹横江”之剑招,因而称雄于世,被誉为“武当剑仙”。

清代末年,李景林毕业于保定讲武堂。后留学日本,入日本士官学校攻读。回国后,曾任清禁卫军下级军官,师承武当宗师宋唯一,从此武当剑术炉火纯青。并成为中央国术馆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国术馆的创始人。

武当剑术十三势包括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黄元秀《武当剑法大要》释:

“抽”分上抽、下抽两法。其式均系持剑手手心向下,手背向上,剑尖向前方。对准敌腕之上或下部,往右抽拉;“带”分直带、平带两法。直带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随身后仰,顺势向后带回。平带是持剑手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剑尖向左平拉。

“提”分前提、后提两法。其式均系持剑手内旋成手心向外,剑尖斜向前下方,手腕上提。提时重心前移或进步者为前提;重心后移或撤步者为后提;“格”分下格、翻格两法。下格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由斜下向上斜格敌腕。翻格是敌近身时闪开其锋,持剑手由手心向内内旋成手心向外,使剑由下向敌腕翻格。

“击”分正击、反击两法。正击是持剑手手心向上,剑身平行于地面向前刺击。反击是指剑尖着力点偏重外侧的击;“刺”分侧刺、平刺两法。侧刺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面竖直向前直刺。平刺是持剑手手心向上,剑面扁平向前直刺。

“点”,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面竖直,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上向下点击敌腕;“崩”分正崩、反崩二法。正崩是持剑手手心向内,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下向上直挑敌腕。反崩是持剑手内旋成手心向外,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下向上直挑敌腕;“劈”,持剑手手心向内,剑由上向前下直劈。

“截”分平截、左截、右截、反截4种。持剑手手心向内,以剑前部向前截敌腕为平截;向右闪身,剑向左方截敌腕为左截;反之为右截;持剑手内旋成手心向外,剑由下向上截敌魄为反截;“搅”,分横搅、直搅两法。绞式均以剑尖绕腕划圈,自己之手腕要避开对方剑尖绕行。侧绞为横搅,前绞为直搅;“压”,持剑手手心向下,使剑身直向下压敌剑;“洗”,持剑手外旋成手心向外,剑面竖直由下向上撩击。

三才剑也属于武当内家剑,由李景林创编,三才,即天才、地才、人才,该剑理论深邃,融合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才剑是一种融合少林剑与太极剑某些特点于一身的剑术,套路流传于民间,观赏性和技击性都很强。三才剑比太极剑快,但比少林剑慢,刚柔相济,需要舞剑者双手交替舞剑,剑花让人眼花缭乱,舞剑者闪展腾挪,身形快而不乱,剑术凌厉而舒展,透出一种寒气逼人的美。

由于三才剑术吸纳了以刚见长的外家剑少林剑术的特点,掌握精髓后,习剑者不但有剑时可以攻防,无剑时拳剑相通,也可以达到健体防身的目的。

剑如飞凤的少林剑术

金元时期,少林寺有一位觉远上人,他本来是严州一世家子弟,性情豪迈,精通技击和剑术,后来出家嵩山少林寺,拜恒温禅师门下,赐法名觉远。在寺中他学会了罗汉十八手,朝夕演练,逐渐增益,将罗汉十八手推演为七十二手,并且大大发展了少林派剑术。被尊为少林拳术“中兴之祖”。

剑是少林武僧最常使用的兵器之一,也是少林十八般兵器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明代文翔凤在游少林寺时,看到60名武僧练武,当时不仅有拳术,而且有令他叹为观止的剑术。

另一位名人公鼎在少林寺观武后也看到的是“复有戈剑光陆离”的场面。这就是明代少林武僧练剑的写照,也证明少林剑术术明代时已经成熟。

明代少林派抗倭英雄小山和尚13岁时最先在开元寺出家,后来,他跟着师父应白禅师在少林寺学禅11年,熟颂佛经,精通佛学,并且练了一手高超的剑术。嘉靖皇帝听说他德高望重,禅武皆精,就御封小山和尚为少林寺第二十四代方丈大和尚。

清代,少林十虎中的李锦伦更以剑术名震武林。少林剑术的基本技法与其他门派剑术基本相似。其不同之点有:一是走向,路线自始至终都在一条线上运动;二是效法,是按照实战需要设计编排的。

少林剑术的技法分3个方面:

一是步形。其常见的步形有弓步、歇步、插步、虚步、丁字步、四六步、并步、仆步等,上述步的运动方式有上步、移步、挪步、跳步、赔步、倚步、跃步和腾空等;二是剑技。其常见技法是刺、挑、劈、抹、挽、撩、斩、点等法;三是剑指。是指不担剑的另一只手的手形,即中、食二指并拢伸直,无名指、小指内屈,拇指第一节扣压在无名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

其次,如足法、身法、眼法都必须与剑技密切配合。如转身、仰身、俯身、地趟等身法,提膝、弹腿、飞脚、泼脚、蹬脚、勾脚等足法,盯、瞪、暴、眯、限、波等眼法,都必须与步法、剑技相协调。

加之少林寺剑术走向路线之特点,上下合一,左右合一,内外合一,快慢合一,心意台一,劲气合一,阴阳合一,智技合一,方能姿矫技捷,达到健身防卫之目的。少林剑歌诀中写道:

少林剑术别有奇,刺劈一线始终一。技亦泥于少林举,手足身眼步法依。八台为一宗归心,阴阳常转技兼智。招招式势出实战,功成的口玄妙理。

少林剑术总诀中又写道:

剑是青龙剑,走剑要平善,气要随剑行,两眼顾剑尖,气沉两足稳,身法须自然,剑行如飞燕,剑落如停风,剑收如花絮,剑刺如钢钉。

少林剑的代表套路有:达摩剑、乾坤剑、连环剑、太乙剑、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龙剑、白猿剑、绨袍剑、刘玄德双剑、青锋剑、行龙剑、武林双剑等。少林对练剑术有二堂剑、五堂剑对刺、少林剑对刺等。少林达摩剑是最基本也最著名的剑术,招式有童子拜佛、达摩面壁、回头望月、怀中抱月、仙人指路、弓步劈剑、震脚刺剑、古树盘根等四十六式。少林达摩剑超越理智思维的速度,在技击中变招莫测。劈,刺,反复运使,快速反应,攻防变化在奥妙之中,神气贯通剑锋,心怀除恶扬善之举,自然心定神宁,无杂念生,一切皆空,禅入剑式,侠骨禅心,必胜无疑乃击剑之禅法。

少林乾坤剑,包括亮势、接剑、下劈、前刺剑、截腕、挑隔剑、斜劈剑、指星剑、拦腰剑、撩剑、提膝架剑、提膝斜劈等。少林梅花剑,招式名称有怀中抱月、仙人指路、金鸡独立、跳步上挑、左右撩剑、古树盘根等。少林九宫剑,套路招式有并步上指、虚步亮指、提膝横剑亮袍、弓步崩指、歇步抢剑、弓步前指、前踢脚、盖跳步、马步抢剑等。少林八仙剑,包括老僧掉尘、仙人指路、转身云剑、火神分金、撤步小魁星、转身云剑、撤步大魁星、金鸡啄食、饿虎扑食、起身平剑等。

精巧多变的八卦剑术

八卦掌源于清代,咸丰年间由董海川所创,是明清之际传统武术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历代先贤们的创造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八卦剑又称“游身八卦连环剑”,是八卦掌一门常用的器械套路。比一般用剑略重,剑柄较长,有时可双手持剑练习。

练习八卦剑术需要有一定的八卦掌基础,强调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心运剑,剑随身行,步随剑动,人剑合一。

身法、步法、心法同练掌一样,故有八卦门的器械练习是八卦掌手臂延长之说。练习起来如行云流水,时而飞流直下,时而若云缓行,时而电闪雷鸣,时而清风拂柳。身行如游龙,剑走似飞凤。快而不乱,静而不滞,柔而不软,决满天地之间。

董海川原本隐于王宫,后露出武功之后,传人众多,据记载有69人,著名的有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云、刘宝真、梁振蒲、刘凤春、司元功等。

这些弟子都继承了董海川的掌法和八卦剑术,并依据各自的理解和特点而各有发展。

孙禄堂在《八卦剑学》自序中说:

八卦剑术,传者佚其姓名,自董海川太夫子来京始辗转相传,而八卦剑之名遂著予亲灸程廷华夫子之门庭,华师固受业董太夫子者也。窃本得之廷华师者,因有此编之作,请得而申其义焉。

按八卦始于太极,由是而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其本体则一太极也。吾人各有一太极之体……所谓散则万殊,合则一本也。自其用言之曰八卦剑,自其体言之实即太极剑也。

学者明吾身在太极之中,循吾书而求之,自然领会。复次第作图以明之,以示途径,举一反三,是在善悟者,至于神而明之则又存乎其人矣。

由此时起,八卦剑成为一种独立的精深的武学体系,八卦剑也成为八卦掌门派最主要的器械之一,具有与掌法同样的强身健体作用。

八卦剑其道实出于八卦拳术之中,习者均以八卦拳为主,剑术中各招式、身法、步法均与掌法相同,号称“龙形游天下”。其实各派剑术都是以拳术为基础,在拳谚中曾说:“精拳者未必皆通剑术,善剑术者未有不精拳术。”

八卦剑主要有挑、托、抹、挂、扁、搜、闭、扫、顺、截等10余种技法。

挑者,手老阳着,如青龙返首式往前去挑敌人之手腕或胳膊皆可谓之挑;托者,手老阳着,如白猿托桃式,往前去托敌人之手腕或胳膊俱是谓之托。挑时多在敌人剑里,托时多在敌人剑外;抹者,将敌人之手腕或胳膊,用剑挑住或托住后,身形与剑或左或右走去,谓之抹。

挂者,敌人之剑以及己腕或砍己身右边时,用剑迎在敌剑上边,曲回胳膊,缩回身体,与剑一气往回带敌之剑,随带随出,看势击敌,是之谓挂;扁者,敌人用手托住左臂,或剑将及左臂时,即将左胳膊往右胳膊下伸去,用剑往左肩前砍去,是谓之扁。

搜者,敌人之剑砍我上或我下,我之剑意在敌先,望敌手腕或左或右似削物然,速去速回,倏忽若电,是之谓搜;闭者,敌人之剑将出而未出之时,即速用剑堵敌手,不令出剑,此之谓闭;扫者,上下扫也,敌腕被我用剑挑住,彼欲变法,我速用剑缠绕彼腕,令彼欲变不得,是谓之上扫,敌剑砍我里腕或外腕时即速缩身下式,或左或右用剑往着敌之腿,如扫地一般砍去,谓之下扫。

顺者,敌剑往我击来,我顺彼势随之引出,或敌剑将要抽回,我顺彼势随之送入,皆谓之顺,用此字不可强硬,进退均以意为之;截者,敌剑击来,我速用剑挡敌腕或剑,令彼不能得势,无分上、中、下三路,均谓之截。

八卦剑之道,有正剑,有变剑。正剑即体剑,即八纲剑。变剑者,自八纲剑互相联合,错综变化而生无穷之形式。

例如乾卦剑中白猿托桃一式,身形不动是此式,身形高矮不同仍是此式,走转一步是此式,走转无数步也是此式,“故剑变身不变者有之,身变剑不变者有之,手与剑不变而足变者固谓之变,身剑手足皆不变,唯眼神所注上下左右有所移换,则也变也。其变化之至微妙者,外形完全不变而内中之意变,亦不可不谓之变也。”

八卦剑一身之变化,与天地生物不测之意正同,则其式宁可数计,欲达其变,则“见仁见智,识大识小,亦各存乎其人,久久精练,道理自得,充于中,形于外,从心所欲,罔或逾矩,静则存动,变则变,而至于化,化而通于神。”

双手剑的代表螳螂剑

螳螂剑,也称“双手剑”或“螳螂双剑”,是螳螂门中优秀的器械套路,也是发源于山东半岛的一种独特兵器。螳螂剑术以刺、点、崩、格、劈、撩、拦、绞、截、斩为主。

螳螂剑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剑术,也是由于兵器的形制特殊:剑身和剑柄极长,用双手握持。动作古朴,剑术迥异,发力苍劲而浑厚,令人耳目一新。

双手剑因需要巨大的空间来挥动,又需要两只手握,因此得名。它的出现晚于单手剑,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战术的需要,双手剑出现了多种变体。

唐代时也盛行双手剑,长可及胸,剑身、剑把均较一般剑长,在演练时以双手握剑为主。其动作短中见长,刚中寓柔、快速勇猛、气势浑厚;讲究技法;不仅剑术要运用多变,而且在速度和身形中还得显露出棍术和螳螂拳的象形取意,重在取意。

诗人杜甫曾留下了赞美唐代双手剑技的诗篇:“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霄光。”可见双手剑的气势之壮和艺术之美。

至宋代,双手剑术曾一度失传。明代时茅元仪试图借鉴朝鲜双手剑来复原我国双手剑,但没有成功。茅元仪在他的旷代巨著《武备志》中,收进了一部“双手剑谱”,这是唯一一部古双手剑谱。

茅元仪在剑谱的序言中写道:

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编中有诀歌,不详其说。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具备。固知中国失而求之四裔,不独西方之等韵,日本之《尚书》也。

另外,相传朝鲜双手剑是戚家军(第二代)入朝抗倭所传,另俞大猷《剑经》,寓荆楚长剑于棍术,也是双手剑术。

烟台市的莱阳、海阳两地是优秀传统拳种螳螂拳的发源地,自明末清初王朗祖师创编螳螂拳后,经几代名师继承和发展,形成“梅花、太极、七星、六合、光板”等螳螂拳门派。万变不离其宗,故有:“螳螂本是王朗传,天下螳螂本一家”之说。各门派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望,螳螂门第誉满天下。

清代末期烟台八大拳房之一的“郝家拳房”是郝家门第一代宗师郝宏创办的。郝宏随祖师梁学香先生学习梅花螳螂拳,后称“梅花太极螳螂拳”或“太极梅花螳螂拳”,郝宏传授给其五子,人称“郝家五虎”。

郝莲茹谢世后,其二子郝恒禄和四子郝恒信将郝家拳房由原牟平县初家镇庙后村搬迁到烟台市长发祥皮铺后儒林街牛肉胡同6号。

郝恒信拳师毕生均在烟台郝家拳房授拳,其绰号“郝四彪子”,郝恒禄拳师绰号“郝二老道”,曾任蓬莱县国术馆长,他还曾在哈尔滨设馆授拳。

郝恒禄技艺精湛,功法深厚,善交武友,文武双全,是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他以螳螂拳的特点风格、吸取名家剑术之精华,创编出螳螂“达摩剑”。郝恒禄之子郝斌,后世流传的螳螂门“双手剑”就是从郝斌所传的螳螂“达摩剑”中演变创编的。

螳螂双手剑共39个动作,其中很多动作均为双手握剑完成动作技法,动作名称中:老僧洒尘、犀牛展背、老僧登殿、顺风扫叶、仙人挑衣、平观四众、老僧阅经、浮云摩顶、鸽子翻身等动作与剑术形象结合,恰如其分。

螳螂剑风格独特,出神入化,一招一式确为技击格斗而为。其主要特点是以腰带剑、力达剑锋,以气驭剑、刚柔相济,朴实无华、灵活多变,纯正严谨、技法精妙。可谓是剑术之极品。

螳螂“达摩剑”的教学有严格要求:一、学“达摩剑”前必先学练“剑十二字诀”的基本功法,剑基本功法学不精者,不能练“达摩剑”。二、严格选拔学生,以其学习年限、武德、身法、气质、功底为首要条件。学后没有老师的授意,不准随意外传。三、学后必将动作分解,由两人用竹剑每招每式分解对练。后再进行两人格斗实战。

四、对剑的要求是:无剑穗,剑身长,剑把长,有剑台,剑量重,剑把前端设一小孔等。

五、练习“达摩剑”要求:人剑合一、手剑合一、法剑合一、气剑合一、神剑合一、力剑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功”紧密配合。

螳螂剑的经典剑术有:螳螂抖翎、螳螂捕蝉、回马剑、杀首剑,步形多以跟步、跪步、半马步、双弓步为主。是螳螂门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兵器之一。

螳螂剑具有独特的剑术风格,突出体现在招招相连、一环套一环、势势相扣、结构严谨、勇猛异常。剑术以技击为主,要求身步协调。身剑混合一体,以刚为主,刚柔相济,这些突出地体现了少林螳螂剑的特点。

螳螂剑术广泛流传于山东的烟台、青岛;辽宁的沈阳、大连;以及四川成都和重庆等地。

轻灵如猿的峨眉剑术

峨眉山为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到峨眉山约早1300年。史书《山海经·西山经》、《五符经》、《魏书·释老志》、《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峨眉山志》、《明·峨眉道人拳歌》等书均有详细记载。

自公元前370年前后,峨眉山隐士和后来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仙思想也形成核心地位。

峨眉山自古多猿猴,据《搜神记》记载: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与猴相类,长七尺,能做人行,善走逐人,名成“猴国”,也称“马化”和“攫猿”。

据乐山、峨眉山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空,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剑术”。

峨眉武术中,十八般兵器样样都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鞕、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其中以剑术和枪术最为著名。

峨眉剑的成型,是峨眉僧人在“白猿剑二十四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除了具有一般剑术轻松潇洒,优美大方的特点外,还特别注意实践,着眼于点、劈、刺、撩的发劲,动作严谨,衔接巧妙,招式凶猛,方法独特。其特点在于:击法明快,剑术多变,以快为上,以巧取胜。

峨眉剑是武术中优秀技击剑种,实用性极强,武理深奥,功法精邃,剑术变化万千,不失为剑术中的一枝奇葩。峨眉拳经剑篇中有诗赞道:

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非同凡技欲歌舞,应是奇传道数真;输赢只需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

峨眉剑术所用的剑是软剑,因为在抖腕当中有数种变化,便于发挥峨眉剑术的技击长处,而使硬剑是无法发挥这种技击特点的。

峨眉剑术走剑时要柔如游蛇,外松内聚,飘然轻灵,虽柔亦刚。否则中敌时力不能达到剑尖,起不到弦动物仆的功效。在对敌中,对剑时剑尖要始终对准对抗中线,剑尖则始终不准离开敌方,剑尾可随意游动。峨眉剑讲“剑不行尾”,即剑尾不能对准敌方。

峨眉剑的主要技击技法中,持剑姿势如高姿持剑势,自然开步站立,侧身对敌,右腿在前,右手持剑。持剑的前臂微曲下沉,约与腰齐。剑尖微微上指对方喉部,左手在后自然微弯曲上举。

持剑右手微微弯曲下沉是为了有伸缩余地,即行话“藏手”。左臂在后微微上举主要是为了配合整体动作的协调自然。另外,高姿势平剑持剑术是剑尖高度以腰为准平对对方。这种姿势较少用,因为这种姿势有碍于剑术手法的丰富变化。

而低姿持剑姿势为马步。这种姿势要求双方马步侧身对敌,剑尖微微上指对方咽喉部。这种姿势在特殊动作中用。峨眉剑要求手心向上平手持剑。这样在敌方点腕时,如果来不及变化,可以以剑托去迎击,容易发力攻击,以便保护手腕的安全。

峨眉剑术中的“素女掸尘式”,是与敌对剑走势时,利用腕部的力量使剑身随着步法身法谐调地上下弹动,主要是为了使对方不好找空子对我进行攻击。

而“分花拂柳式”,是与敌对剑走势时剑尖随身法步法左右自然摆动。高与肩平,宽不过对方身影。这种剑术带有攻击性质,对敌方喉部常威胁很大。是使对方最不易进攻的一种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是峨眉派出剑走势的独特门户。它要求习者的任何进退攻防招法,都能够在这两种方法中随意使用。

峨眉剑术的防击技法主要是“玉女抽身式”,以甲、乙称之,甲弓步直刺,乙抽身点腕。双方在高姿右式持剑对立时,甲方大弓步跃刺对方胸部,乙方速后撤并步,点击对方腕部。

另外,乙方也可用后撤步点腕,这种方法是很保险的,就是说虽然守方未点中对方腕部,但甲方的攻击也到不了位,因为乙方向后退出时已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了。乙方在并步点腕后即可趁甲方收剑时反弓步跃刺甲方,这属于随击方法。

另外还有“西子洗面式”,当甲方弓步直刺或格挡后直刺,乙方闪身截袭。双方高姿右式持剑对立,甲弓步直刺或微格后直刺,乙方的闪刺方法是向右斜方闪让,剑尖下点,截袭甲方面部、臂部、胸部,这一式同闪法一样厉害。

峨眉剑术主动攻击技法有“紫竹入云式”、“拂花掠影式”、“文姬挥笔式”、“黄莺穿柳式”、“越女追魂式”等。动作做起来要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对方往往来不及反应已经中剑了,这是峨眉剑术中较平静而又突然偷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