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军事小词典
照相侦察卫星 采用照相作为侦察手段的一类卫星。它是利用卫星上的光电遥感器对地摄影,把目标信息记录在胶片或磁带上,通过在地面回收胶片或接收无线电传输的图像信息,经加工处理,来判读和识别军事目标的性质及所处的地理位置。
电子侦察卫星 用于侦收雷达、通信和遥测等电子系统辐射的电磁波, 并测定其地理位置的人造卫星
预警卫星 为实现预警目的,监视和发现敌方弹道导弹发射的侦察卫星,又称导弹预警卫星。预警卫星往往兼有探测核爆炸的任务。它通常运行在地球静止卫星轨道或周期约 12 小时的大椭圆轨道上,一般由几颗卫星组成预警网,覆盖范围很大。预警卫星上装有红外探测器和电视摄像机。当遇有地面或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时,具有高灵敏度的红外探测器,可探测到导弹主动段飞行期间发动机尾焰的红外辐射,并发出警报。是现代战争中一种重要的防御手段。
导航卫星 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提供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装有专用的无线电导航设备。由数颗导航卫星构成的导航卫星网,具有全球和近地空间的立体覆盖能力。因此,导航卫星能实现全球无线电导航, 并具有卫星测地功能。自 1960 年 4 月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导航卫星“子午仪”以来,美国、苏联共已发射数十颗各种类型的导航卫星。主要有“子午仪”号导航卫星系列,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交通管制卫星、搜索营救卫星和“宇宙”号导航卫星等。
通信卫星 发射到赤道上空 35786 公里高的圆形轨道上,使其与地球自转同步运行(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正好相等,即 23 小时
56 分 4 秒)的卫星。也称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实际上由于发射、控制等原因, 卫星并非完全静止,而是交替地向南半球和北半球缓慢地漂移。一颗通信卫星大约能供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地区通信,发射三颗这类卫星,彼此相隔 12Q 度,相距 72600 公里,就能覆盖除两极之外的地区,实现全球通信。
气象卫星 从外层空间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携带有各种气象遥感仪器,能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与微波辐射,并将它们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地面。地面站将卫星送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图片,再经进一步的处理和计算, 即可得出各种气象资料。它主要由气象观测系统和保障系统两部分组成,具有能连续、快速、大面积探测全球大气变化的优点,为现代气象观测的重要手段。
侦察卫星 用于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它利用光电遥感器或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从轨道上对目标实施侦察、监视或跟踪,以搜集地面、海洋或空中目标的情报。侦察设备搜集到的目标信息,由胶卷、磁带等, 记录贮存于返回舱内,加以回收;或者通过无线电传输的方法实时或延时传输到地面接收站,经处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情报。卫星侦察,具有侦察面积大、范围广、速度快、效果好、可定期或连续监视一个地区,不受国界及地理条件限制和能取得其他手段难以得到的情报等突出优点,在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因此,侦察卫星自 1960 年前后问世以来, 已用于照相侦察、电子侦察、海洋监视、核爆炸探测和导弹预警等方面,成
为获取情报的有效工具。
战略导弹 用于打击战略目标的导弹。进攻性战略导弹射程在 8000 公里以上,携带核弹头,主要打击政治经济中心,军事、工业基地,核武器库及交通枢纽等重要战略目标。
战术导弹 用于直接支援战场,打击战役战术纵深内目标的导弹。射程在 1000 公里以内。有打击地面目标的地地导弹、空地导弹、舰地导弹、反雷达导弹和反坦克导弹;打击水面目标的岸舰导弹、舰舰导弹和空舰导弹;打击空中目标的地空导弹、空空导弹等。
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又称飞航导弹,它的大部分航迹处于“巡航”状态, 亦即处于用气动升力支撑其重量,靠发动机推力克服前进阻力,以近乎恒速等高度状态飞行的导弹。巡航导弹具有尺寸小、重量轻、精度高、成本低、机动性强和用途广等优点。巡航导弹由于它的高命中精度及新型的高能常规弹头及核弹头,使巡航导弹也能完成必须用战略导弹才能完成的任务。它可以由陆上、海上及空中发射。
巡舰导弹一般飞行时间比较长,飞行速度不高(亚高速飞行),为了提高突防能力,先进的巡航导弹都采用隐身技术,即减少其雷达、红外、光学和声学特征,提高隐蔽飞行的能力;并采用超低空变轨道飞行,以避开敌方雷达的搜索及防空系统,减少敌方采取拦截的机会。
惯性制导 通过测量导弹的加速度(惯性),并自动进行积分运算得到导弹瞬时运动参数,并形成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技术。它由惯性测量装置、计算机、自动驾驶仪组成,全部安装在导弹上,是一种自主式制导方式,不与外界发生联系,抗干扰性和隐蔽性好。主要用于导弹和火箭上。
寻的制导 由装在导弹上的敏感器(导引头)感受目标辐射或散射的能量,自动形成制导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技术。也称自动导引。
指令制导 由导弹指挥站发出指令信号来控制导弹飞行的制导技术。指挥站可设在地面、海上(舰载)或空中(机载)。
隐身飞机 利用各种技术减弱雷达反射波及红外辐射等特征信息,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的飞机。又名隐形飞机。减小雷达探测的主要方法有:
①在结构设计上,使机身和机翼之间圆滑过渡(身翼融合),适当选择进气口的外形和位置,使机身表面各部分的连接处,尽可能避免直角相交;②机体尽量采用非金属材料,飞机表面的金属部位涂以能吸收电磁波的材料等。减小红外传感器探测的主要方法有:①发动机采用二元喷管,喷口四周加隔热层或红外档板,改变喷口方向;②用冷空气降低喷气温度,以改变红外辐射峰值频率等。
空中加油机 在飞行中给飞机补加燃料的飞机。通常由大型运输机或战略轰炸机改装而成。加油机的加油设备大都装在机身尾部。少数装在机翼下面的吊舱内。
垂直和短距起落飞机 它的飞行与一般飞机相同,由固定翼产生空气动力升力来平衡飞机重力。但起落与一般飞机不同,不是靠机翼升力,而是直接由动力装置或由动力装置带动的旋翼、螺旋浆、风扇产生推力升力,实现垂直起落的歼击机或强击机,可配驻在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或两栖攻击舰等舰艇上,以提高舰艇的防空能力和突击能力。
制空权 交战的一方,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空间的控制权。掌握了制空权,可以保障陆海空军部队不受敌航空兵或地面对空兵器的严重威胁。夺取
制空权主要由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等通过消灭空中和地面的敌机、摧毁和压制敌防空兵器、破坏敌基地设施来实现。
架次 一架飞机出动一次。是计算飞机出动量的单位。如四机编队出动两次为 8 架次。
制导炸弹 加装制导装置和操纵面的航空炸弹。分为电视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和“罗兰”制导四种。制导炸弹装备有弹翼、稳定器、控制舵和无线电控制设备等。它的命中精度高,其圆概率误差只有普通炸弹的1/10。主要用于攻击桥梁、电站、机场设施和舰船等目标。
激光制导炸弹 采用激光制导的炸弹。可由普通炸弹或子母弹加激光制导系统改装而成。前部是激光导引头和控制舱,中部是炸弹弹体,尾部有四片很大的弹翼。作战方式有单机照射投弹和照射器与投弹飞机分开两种。炸弹投下后,自由下落。当被照射目标散射的激光能量强大到足以形成制导信号时,炸弹开始制导飞行。激光能量透过玻璃保护罩进入导引头,经过滤光片和聚焦透镜聚焦到光敏元件上。光敏元件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经放大和鉴别方位后形成制导信号,操纵舵面转动,控制炸弹飞向目标。主要优点是轰炸精度高,威力大。激光导引头和控制部件能做成标准模件。因此,不同口径的普通炸弹均可以改装成激光炸弹。
电视制导炸弹 装有电视导引头,能自动导向的滑翔式航空炸弹。投下后,炸弹可自动测定和修正偏差,使之命中目标。这种制导炸弹命中精度较高。
破片效应 弹头(战斗部)爆炸后产生或释放具有一定重量和速度的破片,靠其动能或动量对目标产生击穿、引燃和引爆作用。破片对任何目标都具有击穿作用,对带易燃物和爆破物的目标还具有引燃和引爆的作用。破片效应的大小由破片动能,破片比动能等衡量。它主要用于对付空中目标(飞机、导弹等)、反地面军用装备和人员等目标。“爱国者”导弹就是靠破片来摧毁“飞毛腿”导弹的。
触发引信 弹头触及目标而引爆的引信。按结构分为机械式和机电式。按作用方式分为瞬发、惯性、延期和多种装定引信。触发引信的作用时间一般小于 1 毫秒,惯性引信作用时间一般为 1~5 毫秒;延期引信的延期时间一般为 10~300 毫秒;多种装定引信兼有瞬发,惯性和延期三种或其中两种作用,根据需要预先装定。触发引信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应用广泛。
近炸引信 弹头接近目标至预定距离时,靠目标某种特征的激励而引爆的引信。按其被激励的物理场的来源分为主动式、半主动式和被动式。按其被激励的物理场的不同分为无线电引信、光引信、磁引信和声引信等。“爱国者”导弹用的是无线电近炸引信。
激光引信 利用激光束探测目标,测定起爆距离的光学引信。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式和半主动式两种。按工作体制分为连续波激光引信和脉冲激光引信。它具有极窄的光束、很强的抗外界电磁场和静电感应干扰的能力、安全性好、能精确控制起爆点位置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的非触发引信。但激光束易受云、雾、雨的干扰,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红外引信 利用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红外光引爆战斗部的光电引信。由光学系统、红外探测器、放大器、信号分析电路和安全保险执行机构等组成。为了抑制红外辐射源的干扰,常采用双通道红外敏感装置。红外引信有较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但易受云、雾、雨等气候条件影响。
电子战: 是指敌对双方利用无线电电子设备或器材所进行的电子斗争,其手段包括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以及摧毁与反摧毁。它在现代战争中的主要作用有获取重要情报、破坏敌方作战指挥、掩护突防和攻击、实施干扰保卫重要目标、使己方电子设备充分发挥效能等。
雷达 利用无线电波测定远距离运动目标参数的电子设备。它利用目标对电磁波反射等特性来发现目标,并从接收信号中提取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等参数。
相控阵雷达 也称平面雷达。采用阵列天线实现波束在空间电扫瞄的雷达。是对机械扫瞄雷达的根本变革。相控阵雷达的波束可在几个微秒内在全空域内跳跃,且波束形状灵活多变。因此与以往各种雷达相比,具有更高的探测能力,更大的覆盖空间,更高的数据率和适应多目标环境。可由计算机直接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对雷达进行控制。在飞机、导弹、卫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武器系统中,采用了相控阵雷达,集搜索、跟踪和制导与一体,大大提高了导弹拦截的能力。
早期预警蕾达 用于旱期发现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等目标的远程雷达。作用距离通常为 4000 至 5000 公里,对洲际导弹能提供 15 至
25 分钟的预警时间,对潜地导弹能提供 2.5 至 20 分钟的预警时间。对距离
为 400 至 600 公里,高度 40 公里以下的轰炸机,能提供 20 至 30 分钟的预警时间。
红外观察 使用红外线敏感器对目标进行的观察活动。
红外夜祝仪 利用仪器本身携带的红外光源向目标发射红外线,以实现夜间观察和瞄准的仪器。
核武器 分为原子弹和氢弹。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完成。具有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80 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共贮备有核战斗部 5 万枚左右,占世界总数的 95%以上。其梯恩梯当量,总计为一百多亿吨。
梯恩梯(TNT)当量 将核武器释放的威力大小(总能量),用爆炸时能释放出相等威力的等效梯恩梯炸药的吨数来表示的数量。1945 年 8 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的两颗原子弹,其梯恩梯当量近两万吨。
航空母舰: 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军舰。按其任务和舰载机的性能分,有攻击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装载飞机数十架至百架左右,舰载机能携武器可对水面、水下、空中和陆地目标实施攻击。
巡洋舰 一种主要在远洋活动的多用途水面战舰。是海军战斗舰艇的主要舰种之一。它装备有攻防武器系统,精密的探测计算设备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具有较厚的装甲、较高的航速、较大的续航能力和较好的耐波性,能在较长时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远洋机动作战。通常由数艘组成编队,或参加航空母舰编队担任翼侧掩护,常为旗舰,必要时也可单舰进行战斗活动。
护卫舰 以导弹、舰炮、鱼雷为主要武器的轻型军舰。是海军水面战斗舰艇之一。主要用于反潜护航以及侦察、警戒、巡逻、布雷和支援登陆等。它装有舰炮、自动高射炮、舰潜、舰舰、舰空导弹、鱼雷、深水炸弹和干扰火箭等武器,配有反潜直升机 1~2 架,并装有性能良好的声纳和多种雷达。
驱逐舰 以导弹、反潜武器、舰炮为主要武器、并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
中型军舰。
轻型坦克 全重 20 吨以下的坦克,火炮口径不超过 85 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
中型坦克 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全重 20~40 吨。它的火力、机动力和装甲防护力适中,可执行多种战斗任务。
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重 40~60 余吨,火炮口径最大为 122 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
马赫数 气流速度 V 与当地音速 a 之比。是以奥地利物理学家 E.马赫的姓命名的,简称 M 数,表示为 M=V/a。
海里 计量海上距离的长度单位。原指地球子午线上纬度一分的平均长度。一海里为 1852 米。(6076.115 英尺)
节 计量海上航速的单位,一节等于每小时一海里。(即 1852 米/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