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

面积:8300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140米~180米

特点: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

形成原因:古地质时期的第三纪,科迪勒拉山系在强烈的地壳运动中断裂分开,形成一条西北到东南走向的构造盆地,的的喀喀湖便在这盆地中

的的喀喀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这个湖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船可通航的湖泊,是南美洲第二大湖(仅次于马拉开波湖)。

高原上的“圣湖”

的的喀喀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被称为“高原明珠”,湖面达海拔3821米,平均水深140米~180米,最深处达280米。湖中有日岛、月岛等51座岛屿,大部分有人居住,最大的岛屿是的的喀喀岛,有印加时代的神庙遗址,在印加时代曾被视为圣地,现在仍然保存着昔日的寺庙、宫殿残迹。的的喀喀湖区域是印第安人培植马铃薯的原产地,印第安人一向把的的喀喀湖奉为“圣湖”。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四周群山环绕,峰顶常年积雪,湖光山色,风景十分秀丽。的的喀喀湖沿西北到东南方向延伸,长190千米,最宽处80千米。狭窄的蒂基纳水道将湖分为两个部分。湖水源于安第斯山脉的积雪融水。东南的部分较小,在玻利维亚称维尼亚伊马卡湖,在秘鲁称佩克尼亚湖。西北的部分较大,在玻利维亚称丘奎托湖,在秘鲁称格兰德湖。

的的喀喀湖的湖水清澈微咸,含盐度在5.2~5.5之间。水面平均温度14℃;自20米的温跃层往下水温逐渐降低,水底温度为11℃。水中可测到含量的物质有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钙和硫酸镁。有25条河流流入的的喀喀湖,只有一条德萨瓜德罗河从湖中流出到另一内陆咸水湖波波湖,带走入湖水量的5%,的的喀喀湖其余水分主要由大量蒸发消耗,但的的喀喀湖仍然保持一个含低盐度的淡水湖,主要盐分被德萨瓜德罗河带走,不过湖的水位有季节性变化,而且数年都是有周期变化的。的的喀喀湖四周被雪峰环抱,湖水不断从高山和冰雪融水处得到补充,所以湖水并不咸;又因为湖泊地处安第斯山的屏蔽之中,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侵袭,所以湖水更是终年不冻。

的的喀喀的来历与传说

的的喀喀湖形成于古地质时期的第三纪,在强烈的地壳运动中,随着科迪勒拉山系隆起及巨大的构造断裂,在东科迪勒拉山脉和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形成了一条西北到东南走向的构造盆地。的的喀喀湖就位于该构造中。经过第四纪冰川作用,湖区变得更加物产丰富,绚丽多姿。

传说中,水神的女儿伊卡卡爱上青年水手蒂托,水神发现后大怒,将蒂托淹死。蒂托死后化为山丘,伊卡卡则变成浩瀚的泪湖,印第安人将他俩的名字结合一起称为“的的喀喀”湖。阿依马拉族也认为,他们世代崇拜的创造太阳和天空星辰的神也来自湖底。

1862年,第一次在湖上航行的轮船是预先在英国制成部件后用骡子驮到的的喀喀湖组装成的。现在则有定期班轮往来于秘鲁湖岸的普诺和玻利维亚的小港口瓜基。瓜基与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之间有一条窄轨铁路相连。另有一条铁路(世界最高的铁路之一)从普诺通往阿雷基帕以及太平洋海岸,使内陆国玻利维亚有了一条通往海洋的重要联络通道。

丰富的资源

居住在的的喀喀盆地上的艾马拉人现仍使用印加时期以前在梯田上耕作的方法。他们种植大麦、昆诺阿藜(一种能长出小谷粒的苋草)和从阿尔蒂普拉诺引进的马铃薯。的的喀喀湖附近有世界上最高的耕地——海拔4700米的一大片麦田。在这个高度上,谷物永远不会成熟,但其茎秆则可用作美洲驼和羊驼的饲料。这两种驼是骆驼在美洲的亲缘动物,印第安人用作役畜,也当作肉类食用,还取驼毛保暖。

的的喀喀湖富含渔产和飞禽,湖中鱼虾众多,岛上水鸟聚集。湖中盛产鳟鱼和体长达30厘米的巨蛙,由于捕捞过度,导致灭绝的危险。目前秘鲁和玻利维亚政府都已经制定禁止滥捕鳟鱼的法令。湖底和香蒲周围生长着茂密的水草,水中游鱼嬉戏,清澈可见。在香蒲丛中觅食的野鸭,受到游艇的惊扰,咯咯咯地叫着飞向远方。其中有一种名叫“波科”的鸭子,两翅五彩缤纷,头呈墨绿色,而面颊却是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