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

张良(?—前189),汉初大臣。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河南宝丰东)人。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曾连任战国时期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继任韩国两朝宰相。秦灭韩后,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业垂手可得的显赫地位,这就是张良胸怀亡家之恨的原因。韩国灭亡后,张良的家境依然富裕,其家拥有佣仆300多人,且势力也相当强大。旧天堂被秦王政毁灭,使张良像贵族的遗少一样,胸中燃烧着复仇的烈火,他曾以刺杀秦始皇来为韩国复仇。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张良胞弟夭亡,他无心安葬,散尽家财,收买了一个刺客,在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误入随从后车,行刺未遂,张良被悬榜通缉。因此他更姓变名,隐居下邳(pī)(今江苏邳县)。张良其名,就是为逃避秦始皇追捕才改的。

在穷途末路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良在下邳巧遇黄石公。

一天,张良在沂(yí)水河桥上正凭栏远眺,见一位身着布衣,须发皆白的老者走上桥头,故意将鞋子脱落桥下,然后毫不客气地呼叫张良道:“孺子,到桥下给我捡来!”张良忍着心中的不满,到桥下将鞋子拾了回来,正准备还给那位老人时,那位老人将脚又跷起来,说:“给我将鞋穿上!”面对这个带有侮辱意味的事件,张良起初真想挥拳将老人揍一顿,但他没有这样做。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磨难的张良,居然跪在地上,为老人穿上了鞋。穿完鞋子,那位老人也不道谢,长笑而去。走出几里路之后,那老人悄然返回桥上,对张良赞扬道:“孺子可教也!”老人约他五天后的凌晨在桥头相见。张良觉得这位老人不同寻常,连连答应。

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头赴约,想不到那位老人已在张良前头来到桥上,那老人严厉责备道:“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呢?!你过五天后清晨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午夜就走近桥头,结果那位老人又比他早到。第二次约会又告吹了。

又一个五天过去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到了桥头,这次,总算走在老人的前头了。老人高兴地赠给张良一件无价之宝——《太公兵法》,说道:“你读了这本书之后,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之后,你一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13年之后,你在济北(今山东西部)谷城下会看到一尊黄石公像,也称‘圯(yí,桥)上老人’,那就是我。我是隐身岩穴的高士。”说完,那老人悠然自得地走了。

张良迫不及待地打开兵书,如饥如渴地翻阅着,如获至宝,手不释卷,日夜研究学习。

黄石公授兵书张良,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授书老人似乎是一位活神仙。这显然是民间虚构的神话。这也反映出后人对张良的崇拜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正月,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被杀,景驹(jū)在留县自立为楚王,张良率众前往投靠。途中偶遇沛公刘邦率千人路过下邳。两人一见倾心,相见恨晚。

刘邦当下让张良当自己的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

张良辅佐刘邦屡次出奇谋,很快就攻占了咸阳,秦王朝灭亡了。

攻占咸阳以后,比刘邦实力强大得多的项羽也带兵赶到了函谷关,他想杀死刘邦,以免他日后和自己争夺天下。

张良用计,收买了项羽的叔父项伯,让他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说好话,从而使刘邦逃过一劫,之后,张良又帮助刘邦制造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在张良的计谋实施后,刘邦和项羽,开始了争夺天下的战斗,张良设计使项羽的大将英布、彭越归降了刘邦,使项羽的重要谋臣范增和项羽互相猜疑,这样项羽的实力就大大减小了。

经过四年的战争,刘邦终于打败了项羽,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大宴群臣时夸赞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这时张良看到天下已定,他深悟“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经验,于是闭门谢客,深居简出,极少过问朝廷中的事,而是在家修身养性,过着清静的生活,直到汉惠帝六年(前189年),张良病逝。

(另一说法是:张良封留侯后,功成身退,隐居山林,后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