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动物之最

嗅觉最灵敏的动物

在狗的鼻子中,嗅觉细胞多达2.2亿个,这些细胞在整个鼻腔里占的面积达150平方厘米。人鼻的嗅觉细胞只有500万个,覆盖鼻腔上部粘膜的面积只占5平方厘米。这就是说,狗的嗅觉比人的嗅觉要灵敏100万倍。

因为狗的这种嗅觉优势使它的鼻子能感觉出200万种物质不同的气味。实验证明,如果一立方厘米的空气里面含有268亿亿个气体分子,只要其中有9,000个油酸分子,狗就能唤出油酸分子的存在。

除狗之外,嗅觉器官最发达的就要数声名狼藉的苍蝇了。它的头上长有许多的小“鼻子”,每个“鼻子”里长着上百根神经。各种气味能使其头部的“鼻子”神经产生电信号,这种信号促使它去准确的跟踪目标。

自然界中嗅觉最敏锐的动物是雄性的蛾皇。据德国科学家1961年的实验结果,它能在迎风10.94公里的范围内令人难以置信地辨别出曾交配过的雌性所发出的气味,据鉴定,这种气味是由一种浓度较高的乙醇所发出来的,雌性所携带的这种物质不足0.0001毫克。

最耐饥饿的动物

肺鱼最能耐饥,它是在干涸环境里用鳔呼吸,在平时用鳃呼吸的鱼。肺鱼在休眠时可以长达三年甚至四年不吃东西而不致饿死。其次是鳄鱼,它能700多天不进食物;乌龟空着肚子可以活过500多天;青蛙可以400多天不吃东西;刺猥可以“绝食”230多天;鲫鱼有150天不吃东西的本能;熊在洞内呆上近百天不会饿死。

1964年,我国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在翻修建成多年的车间水泥地坪时,挖出了一只活着的螯虾,长达15厘米。这种虾是抗日战争时由日本传到我国江苏一带的。

最懒的鱼

世上最懒的鱼就是鱼,也称为印鱼,是典型的鱼中懒汉,生活在海洋中。

它既想涉足重洋,又不肯出一点力气,常常想尽办法寻找机会依附在别的动物身上或船只底部,进行“免费”旅行。

鱼之所以能免费旅行,主要是在它的头部生有一个特殊的吸盘,借以吸附在鲨鱼、鲸鱼、海龟等海中动物的腹部,有时附在船的底部,跟着它们不花分文周游海洋。当它们到了饵料丰富的场所,就离开“主人”,横冲直撞地去觅取食物,等吃饱之后,再去寻找新的“主人”,进行新的旅行。鱼这样做,既可以不费丝毫的力气到达有丰富饵料的海域,得到美味可口的食物,又可以避免敌人的袭击,还可以乘“主人”捕食之机捡得一些残余食物充饥。

鱼的身体细长,长达80厘米,长得漂亮,通体黑褐色,具有两条白色纵纹。头扁平,口大。它的吸盘是由背鳍转化而成的,其形状似印章,因此得名。吸盘的构造相当复杂,是由许多横板构成,吸附时横板竖起,形成一系列的真空室,因而就可以吸住他物。太平洋中一些岛屿上的渔民和非洲桑给巴尔岛上的渔民,常利用鱼捕捉海龟和大鱼。

方法是这样的:渔民把绳子的一端拴在鱼的尾柄上,发现海龟或大鱼,立即抛出鱼,鱼很快就吸住渔龟或大鱼。一旦被吸住,休想逃脱,只得乖乖被俘。据测定,鱼吸盘的吸附能力是很强的,一条60厘米长的鱼,能承受10千克的拉力,所以一般要把它与被吸物分开是很困难的。但也有一个窍门,只要把它向前滑动一下,就非常容易拉开。

最毒的鱼

世界上最毒的鱼可分为两类——有毒腺的鱼类和有毒鱼类。前者又可称为棘毒鱼类。

世界上最毒的有毒鱼就是纹腹叉鼻鲀(Arothron hispidus)。1774年有位詹姆斯·库克的船长在他的航海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那天他的助手从当地土人那儿买来一条鱼,形状有些像翻车鱼,脑袋又大又长又丑陋,由于时间太晚了,所以只做了鱼肝和鱼子尝尝新,但在早晨3点就发生了中毒症状,头昏脑胀,四肢麻木,另有一头猪则因吃了鱼内脏而死亡。这就是一次世界上最毒的有毒鱼——纹腹叉鼻鲀中毒的记载。这种鱼分布于红海的和印度、太平洋海域。它的卵巢、肝、肠、皮肤、骨,甚至血液中都含有一种神经毒素——鲀毒素。研究人员还发现:鲀毒素的毒力与生殖腺活性密切相关,在繁殖季节前达到高峰。如果在这个季节中不慎吃了这种鱼,2小时内就可能死亡。鲀中毒是海洋生物中毒中最厉害的。

世界上最毒的棘毒鱼类是毒鲉科鱼类。它们相貌丑陋但色彩艳丽,是喜欢打扮的丑八怪。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水域中。其中最可怕的就是毒鲉(Synanceia horrida)。它有一个很大的毒腺,通过其背部13根耸立的背棘来放毒,使受害者在6小时内就可以毙命。它有一个第二呼吸系统,所以它在离水情况下,还能够存活10小时以上。它那坚韧的刺可以刺破胶鞋底和皮肤。不过虽然这样,鲉鱼也有它们的天敌,成鱼有时会被魟鱼吞吃掉,幼鱼则常成为大海螺的美餐。

最怕冷的鱼

鱼类几乎都是冷血动物。不怕冷,是鱼类最大的特点之一。可是,世界上也有一种很怕冷的鱼,它就是鳉鱼。鳉鱼能在温度高达50℃的温泉生活,如果鳉鱼放到一般的常温水中,它将立即被冷死。

1936年,曾发生过一次震惊世界的奇闻。那年夏天,法国旅行家安让·李甫在千岛群岛的伊图鲁普岛上,捡到了几条僵硬的小鳉鱼,准备将它们煮熟露餐食用。谁知当锅里的水将烧开时,这几条鱼竟然活了起来,它们在锅里摇摆着尾巴,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显得分外的愉快。后来,考古学家实地研究后的答复是,伊图鲁普岛原是一个火山,这里的鱼长期生活在地热水中。以后由于火山活动的减弱,岛上的水变冷了,原有的鱼竟因而冻僵了。

飞得最远的鱼

动物中不仅鸟类可以飞翔,有些鱼也可以飞,其中飞得最远的鱼就是飞鱼。它的飞翔本领,在鱼中是最高的。有人曾在热带大西洋测得飞鱼最远的飞翔纪录:飞行高度11米,飞行距离1000多米,然而鱼的飞翔,具体说来,只是一种滑翔而已。

飞鱼的身体稍长,约20多厘米,近乎圆筒形,青黑色,腹部灰白色,胸鳍特别发达,一直延长到尾部,像鸟的翅膀;腹鳍大,可作为辅助滑翔器,尾鳍叉形,下叶比上叶长。飞鱼的飞翔过程是这样的:首先,飞鱼在接近水面时,尾鳍作左右急剧摆动,使身体迅速前进,产生强大的冲力,突然跃出水面,即把胸鳍张开,在空中作滑翔飞行,姿态极为优美。这种飞行的主要动力是尾部,而不像鸟那样靠扇动翅膀,胸鳍只起到降落伞的作用,所以不能控制速度和方向,下降时往往落到航行中的船上,成为船员意外的收获物。飞鱼的飞翔,多半是为了逃避敌害袭击,或靠近船只受惊而飞,不过有时也会无缘无故起飞。成群的飞鱼跃出水面,高一阵、低一阵,掠过海空,犹如群鸟,在海上航行的人会经常看到这种情景。

飞鱼具有趋光性,若晚上在船的甲板上挂盏灯,成群的飞鱼就会寻光而来,如飞蛾扑火,撞昏在甲板上,有时1个小时可收拾1箩筐,这也可算是一种光诱捕鱼的办法。飞鱼死后两个翅(胸鳍)向后斜竖起,特别像喷气式飞机。飞鱼的肉特别鲜美,是餐桌上的上等菜肴。

最长寿的动物

乌龟在动物世界中寿命最长,它已成为许多民族和国家长寿的象征,一般而言,动物的寿命是极少可以超过人的寿命的。

1766年,美国弗雷斯诺的一名骑士曾捕获一只152岁的老龟,他把这只乌龟从塞舌乐群岛带到毛里求斯岛,1908年这只龟双目失明,1918年在一次事故中死亡,另一只著名的龟是汤加皇家龟“杜·雅丽亚”,死于1966年5月6日,人们说它活了200年,它是卡普特·詹姆斯·库存克于1777年10月22日送给汤加国王的。经过连续观察,证实了一只寿命最长的希腊龟活了116年以上,1957年,死于英国德文郡的佩顿动物园。

人们曾发现过一种活的细菌,这种细菌在英国威斯特摩兰的泥土里,据估计,这种细菌活了1500年。它可能就是动物长寿的冠军。

最大的动物

蓝鲸是地球上现今生存的最大的动物。

蓝鲸生活在冷水海域,冬季为了生育,它们迁往较暖和的水域。1947年至1948年在南极洲观察到的结果表明,当蓝鲸受了惊吓后能在10分钟内保持37公里/小时的游行速度。这表明,一条27.43米的蓝鲸以37公里/小时的速度游行需要520马力。新生的蓝鲸仔一般体长6.4—8.7米、体重超过3.3吨。

由于滥捕滥杀,到1986年整个地球上的海洋里只生存了约12,000头蓝鲸。而20世纪初,蓝鲸的最高数量估计为22万头。

自1967年以来,国际间达成了保护蓝鲸的协议,然而非国际鲸类委员会的成员国并不受这种协议的约束。1986年世界范围内禁止商业性捕鲸的规定付诸实施,但是冰岛、南朝鲜、挪威和菲律宾仍在捕杀鲸类。如此下去,也许不久之后,这种最大的稀有动物将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最大的两栖动物

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类动物,它生活在我国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湖北、安徽、甘肃、江苏、江西、青海、河北、贵州等地的山谷清澈溪流中,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大鲵俗称“山椒鱼”或“娃娃鱼”。早在几千年前,古书上就有关于大鲵的记载,可见,在历史上,大鲵就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般大鲵身长60~70厘米,大者可达1.8米,重达四五十斤,背面棕褐色,有大黑斑,腹面色淡。头宽而扁,口头、锄骨齿成一弧状,鼻孔和眼极小,位于头的背面,无眼睑。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四肢特别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趾间有蹼。皮肤较光滑,头部尤为显著,多数成双排列,自颈侧至体侧有皮肤褶。体外受精,卵带呈串珠状,亲体有护卵习性,以鱼、蛙、虾等为食。

雌鲵在岩洞内产卵,每次可产卵300枚。卵由雄鲵监护,“鲵爸爸”把身体曲成半圆状,将卵围住,以免被流水冲去或遭受敌害;或者将卵带缠绕在身上加以保护,直到孵出幼鲵才离开产卵场所。

大鲵一般生活在海拔100~2000米,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和岩洞较多的山区溪河中。白天常潜居于有洄流水的洞穴,一穴一尾。傍晚或夜间出洞活动,夏秋之间也有在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性。夜间是大鲵捕食的大好机会,它们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食物,即张开大口,囫囵吞食,民谚中“娃娃鱼坐洞口,喜吃自来食”一句正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点。它们的耐饥力很强,只要饲养在清凉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

大鲵的寿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维持130年之久。

大鲵的经济价值很高,它肉质白而嫩,味道鲜美,列为珍肴。民间用它作药,对贫血、霍乱、痢疾、发冷、血经等症有辅助治疗作用,有一段时间曾遭到大量滥捕,使大鲵这一珍贵动物急剧减少,但现已受到国家保护。

最小的有袋动物

生长在海域中的海马可说是世界上最小的有袋动物。

它的体长最大不过10厘米,小的体重还不足25克。海马虽属鱼类,但形象已与鱼相差很大,因其头部很象马头,所以人们称它为海马。这种生相奇特的小型海洋鱼类是一种有趣的动物。它的全身已无鱼鳞,只留下甲胄一般的环状骨板,以保护身躯和内脏。海马的鱼鳍大都已退化,只剩下小小的背鳍,用以扇动着游泳,游泳时头朝上尾向下直立前进并掠取食物。在雄海马凸起的肚子下面,靠近尾部长着一个中间有间隔的口袋状孵卵囊,雄海马用此袋“生儿育女”所以又叫“育儿囊”。

每年春夏,雌雄海马在海藻丛中双双对对的相戏“结婚”,交尾时雌海马将成熟的卵子移送到雄海马的育儿袋中,卵在那里进行孵育。雄海马担当起养儿育女的重任。受精卵在小袋中孵化成小海马。虽然育儿袋中既舒适又安全,可逐渐长大的小海马,毫不留恋地从父亲的小口袋中纷纷游出奔向大海,去迎接新的生活。

海马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和进补品,有健身、催产、止痛、强心等功效。我国沿海均有出产,并且已发展为人工养殖。

最高的动物

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

它们那高高挺立的脖子和长长的四条腿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的前腿比后腿要长,站立之时,更显身材挺拔。

目前曾发现最高的长颈鹿,是1959年1月8日,英国格兰契斯特公园从肯尼亚运进的一只名叫“乔治”的马沙伊公长颈鹿。据记载,在它9岁的时候,头顶距地面距离已达6米多。可惜它于1969年7月22日不幸死去。据说,在野外射杀的长颈鹿有的高度近达7米,只是没有详尽的文字记载罢了。

作为最高的动物虽然身高为长颈鹿取食高处的树叶带来好处,但在饮水时就会变成不利条件。只有屈跪前腿或两腿极力向两侧叉开,长颈鹿的头才可接触到水源,不但十分吃力而且还很危险,此时往往会遭到狡猾敌人的袭击。因此,每次喝水,长颈鹿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不时向四周观望,一旦遇到敌害,便迅速直立同时发出响亮而愤怒的哼叫声,以示警告和抗议。

长颈鹿生活在非洲东南部干燥的草原与沙漠地带,还常常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的成群活动,吃植物的茎叶,并有反刍现象。别看长颈鹿身材高大,奔跑起来速度相当快,时速可达60公里,而且跑动时步法与其他兽类很不相同:身体一侧的两条腿同时举步向前,成跳跃前进的方式。

它们的体重大者可达1吨以上,狮子是它们强有力的对手。凶猛的狮子总是跳起来对长颈鹿进攻,用锋利的爪牙撕咬长颈鹿的脖子,使之毙命,长颈鹿也不甘示弱,实在逃避不了,也要做顽强的争斗,趁其不备,袭击狮子的胸部和肋骨,用有力的前腿奋力踩踏,直至狮子畏惧地跑开或被踩死,方才罢休。

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长颈鹿的一双角,实际上长颈鹿的角共有三对。除头顶那十分明显的一对外,耳朵和眼后还各有一对,只是很小,所以不被人注意,角的表面生有带毛的皮肤,一生不脱落也不更换。雄性在额中央还生有第七只角,作为区分性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母长颈鹿在怀孕15个月以后便可生下小鹿。虽然是刚刚降生到世间,腹部还拖着一条脐带,身高就达1.8米,相当于人类中成年男子的高度,体重也可达55千克。

长颈鹿不仅是个子最高的动物,而且也是脖子最长的一种庞然大物。

最小的生物

病毒是世界上最小的生物,比某些无生命的蛋白质分子还小。

病毒都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却又能纯化呈结晶形式,所以实际上它们是介于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质之间的活分子,是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最原始阶段。

病毒形态呈现球形、丝形、砖形、弹形及蝌蚪形五类,用放大几万至十几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可以看出。它的结构非常简单,基本上是由内含核酸的核心和外包蛋白质的衣壳所组成,有些病毒在壳外包有一层囊膜。

虽然病毒结构简单,形体微小,但它们却能使人和动植物生病,以致丧命。例如在微小DNA病毒中,有的能使人和猪发生胃肠炎;有的寄生在人的扁桃腺中,本身缺乏繁殖能力,但在侵入扁桃腺中另一种辅助病毒——腺病毒的帮助下,也能繁殖致病菌。在微小RNA病毒中,有能造成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有可引起心肌炎、脑膜炎、流行性胸肌痛、咽喉气管炎及胃肠炎等诸多病毒,还有如鼻病毒可引起伤风感冒,口蹄疫病毒可造成牛、猪、羊等家畜口腔发炎及蹄部溃烂,并往往导致大规模死亡。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现在已掌握了特效的预防措施来控制病毒的危害。通常是将病毒杀死制成死病菌毒疫苗,或用无毒或弱毒的活病毒疫苗给人或动物接种,使其产生相应的免疫力,以预防病毒的侵害。例如种牛痘苗病毒防天花,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的蛋白质衣壳成分以预防肝炎等等。而对于病毒导致的许多疾病,现今主要是使用由病毒在人细胞中产生的干扰素治疗,效果显著,且对各种病毒病均有效。

总之,病毒是一种对人类有害无利的生物,人类必须时时预防它。

寿命最长与最短的鱼

论鱼的寿命,狗鱼最长寿,可活200多岁,堪称鱼中“老寿星”。狗鱼身体修长,可达1米以上。吻很突出,尾鳍分叉。口生犬牙,性凶猛,吞食其他鱼类和水生动物。这种鱼属于冷水性鱼类,分布北半球寒冷地区。狗鱼寿命长,与它生活在寒冷地带有一定的关系。现存有8种狗鱼,我国只有一种,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等地。此鱼的肉非常鲜美,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与此相反,寿命最短的鱼是一种透明的白鱼段虎鱼,它虽然不是朝生暮死,但生命很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不过1年时间,这不仅在鱼类中是寿命最短的,在脊椎动物中也属最短命的。还有,淡水产的银鱼,也是一种短命鱼。

筑巢最精致的鱼

鸟会筑巢,鱼会不会筑巢?有些鱼为了保护子嗣也有筑巢的本领,其中筑巢最精致的鱼要算刺鱼了。刺鱼因它背上生有4~10厘米长的数根刺而得名,为冷水性小型鱼类,体长5厘米左右,种类很多,分布在我国北方淡水中。朝鲜、日本、前苏联和蒙古亦产,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有的生活在淡水中,以鱼卵、幼鱼和甲壳类为食。

每到春夏是刺鱼的生殖季节,此时雄鱼呈艳丽红色,先筑好一个非常精致的巢。这个小小的“建筑家”,从“设计师”到“施工员”身兼数职。首先是寻觅妥当的地点,如在水草之间,水流平稳之处,或在海潮所及的岩石沼泽间。地点选定之后,衔来水草的根和茎以及其他植物的屑片,用自己肾脏分泌出来的粘液丝把它粘合在一起。施工中,不时向着巢泼水,同时不断将身上的粘液涂于其上,这样就变成了“水草砖加水泥浆”,然后用吻部伸入水底的泥砂中,衔了满口的泥砂散于巢底,这样反复地工作,直到“小床”被压到结实而坚固为止。巢的全部再用身体的粘液把它封坚固,其内壁通过身体在巢内辗转反侧、跳跃回旋而把粘液涂上,使其光洁如油漆的墙壁,巢呈圆桶形,中空,巢侧有一圆口。雄刺鱼费了数日落成新居,然后去找对象,在雌鱼的周围游泳,“请她”从巢侧的圆口进去,如果雌鱼犹疑不入,即以吻部将其推入,甚至用刺强迫其入内。当雌鱼入巢后,雄鱼非常兴奋地游泳着,时时用吻部叩巢或擦巢。雌鱼产了二、三粒卵后,冲破“后门”不告而别。雄的即入巢,在卵上射精,之后也从后门出去。次日,雄的再请别的雌鱼,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巢中的卵充满为止。以后雄鱼在入口处守候着,执行警卫任务。此时如有其他鱼类或其同类入巢,必受到刺鱼的无情攻击。护卵中雄鱼不断修补巢壁。仔鱼孵化后,其“父”即将巢的上部拆去而留基础部,作为仔鱼的“摇篮”,但仍监护着仔鱼,倘有“顽皮”离巢的,就用口把它们拖回来,直至小鱼能独立生活,“神圣”使命才算告终。

最珍稀的鱼

世界上最珍稀的鱼就是“矛尾鱼”,又叫“拉蒂迈鱼”、“康别沙鱼”。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东伦敦港附近查伦台河口外5.6公里处的印度洋里,渔民们从80米深的海水中捕捞到一条长153厘米、重57.7千克的怪鱼。这条鱼全身披覆着粘滑的大形圆鳞,发出美丽的蓝艳艳的光泽,它居然顽强地在甲板上挣扎了3个小时才死去。奇怪!谁也没有见过这种鱼,渔民们决定将它送给当地的博物馆。可惜正逢圣诞节期间,邮运的延误,使这条鱼的内脏变质。所以,伦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它的肌肉、内脏、骨骼都废弃,只将带鳍的皮连同头骨做成标本。那些初次看到这条鱼的科学家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条似乎不可能还存活到现在的鱼,因为它早“该”在1亿2千万年前到6千万年前就绝种了,它属于空棘鱼类的一种总鳍鱼。总鳍鱼生存于3亿5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它是一支——骨鳞鱼类,是两栖类的祖先,2亿多万年前已经绝灭。想不到竟然还有空棘鱼这一支孤种历尽沧桑,繁衍至今,真是难以想像!

常言说“鱼儿离水,寸步难行”。鱼没有肺和四肢,没有肺就无法在陆上呼吸,没有四肢就不能在岸上爬行,这是鱼类无法在岸上生活的两大因素。然而矛尾鱼有很大的似肺气囊,而且它那内具支撑骨的肉质偶鳍,能够向各个方向转动,使它可在水底爬行和捕杀猎物,它的胸鳍骨与两栖类非常相似。这就是第一次从活的生物得出鱼类向两栖类进化的证据。也就是说,矛尾鱼是从水到陆的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珍贵的活见证。难怪有人说,矛尾鱼的发现是二十世纪动物学上最重大的事件。

事隔14年后,1952年12月20日,在莫桑比克海峡北端科摩罗群岛之一的昂儒昂岛附近,渔民在水深255米处又捉到第二条矛尾鱼。它同第一条有微小差异——它没有第一背鳍和中尾鳍,史密斯又将其命名“马蓝鱼”。经过研究,证明这两条鱼应是同一种鱼。只是后者有些畸变。尽管多年来不少科学家悬以重赏求获此鱼,但自从第一尾鱼到现在40多年来,捉到的鱼仍不满百条。据1975年解剖的一条孕雌鱼,发现其右输卵管中有4条带卵黄囊的幼鱼,由此可见,它还是卵胎生的鱼呢!

最大的淡水鱼

鲟鱼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它体型庞大,一般体长都在2~3米以上,体重200~4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以上,体重可达1000多千克。

从进化角度看,鲟鱼称得上是世界上古老的鱼类。它的骨骼大都是软骨质,并有残余的脊索,但它的鳞尾却是坚硬的骨板,故又称它为软骨硬鳞鱼,鲟鱼的头部略呈三角形,口部长且较尖。口下位,比较大,有2对触须。体表有5行菱形的骨板,每个骨板有一个锐利的棘,其他部位裸露,皮肤粗糙。尾巴呈歪形,上叶长而尖,下叶粗而短。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色。体型与其他淡水鱼类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与海产的鲨鱼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鲟鱼的行动笨拙,性情孤僻,不喜欢集体洄游,终年在江河的中、下层水域中过着寂寞的独居生活。但在刮风涨水时候,它会显得特别活跃,掀起阵阵波澜。它们平时大都栖息在长江汇合处、支流入口处和漩涡处。因为这里水体饵料丰富,鲟鱼在这里可过富足的日子。

这种鱼有着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它的肉质丰厚,细嫩多脂,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它的卵尤为名贵,为人们所喜爱;它的膘和脊索可以制鱼胶。捕获一条大鲟鱼,好比杀一头牛。我国长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都产鲟鱼,大有发展人工养殖的前途。

飞得最快的鸟

尾部有脊骨的褐雨燕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关于它的时速报道有两种,1942年前苏联报道时速为170.98公里;而1934年,在印度东北卡查山地区的一次3.22公里的飞行中,用秒表测出这种褐雨燕的时速高达276.47-353.23公里。

雨燕和一般秋去春来的燕子大不相同,前者为小型攀禽,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4个脚趾全部向前;后者为鸣禽,足趾三前一后,两者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目。

雨燕的种类繁多,我国共有7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北京雨燕,常集成大群在高空疾飞捕虫,营巢于一些中国式大屋顶的古建筑阁楼中,故又称为楼燕。另有一种金丝燕,在繁殖期以唾液腺分泌物筑巢,巢即为著名的滋补品“燕窝”。这些都是飞得极快的鸟。每到雷雨之前,它们更加活跃,常常尖声连叫,像箭似的直插云端,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来临。

雨燕是长距离速度飞行的冠军。但有些猛禽,如鹰隼一类的隼形目,在俯冲捕食的那一瞬间,其速度也是惊人的,时速常达297公里以上。此刻,你就能听到由于隼的疾飞,翅膀扇动空气而发出的唿哨声。另有一种距翼鹅,它在水平飞行时,时速为96.6公里,而在俯冲逃命时,时速可达141公里以上,所以猎人很难击中它。

最大的鸟

鸵鸟是现今鸟类中最大的鸟,它产于北非,分布于阿特拉斯山的南方,从塞内加尔和巴日尔,横越苏丹至埃塞俄比亚中部。雄性体重可达156.5千克,高可达2.74米。鸵鸟的双翅已退化,因此不能飞翔,它是一种胆小的鸟类,但具有惊人的视力,喜欢成群活动于旷野上,以灌木和小树的叶子为食。一旦受惊,即飞速奔逃,连哺乳动物中跑得最快的猎豹也难以追上它。

飞鸟中体重最大的,是非洲东部和南部的柯和鸨,如将这种鸟展开,可达2.56米。据说,在南非射杀的一只雄性柯和鸨,体重达18.1千克。我国产的一种疣鼻天鹅,同样是很大的鸟类,一般体重可达8~10千克,有的能达到18千克以上。这种天鹅鸣声沙哑低沉,音似“Koup-Koup”,所以又称它为“哑天鹅”,由于它体大且重,在其巢与湖滩之间,常踩出两条0.7~1.5米宽的“走道”。

最重的食肉飞鸟,是现在非常罕见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秃鹰,其中特大的一只现保存于加州洛杉矶科学馆,体重为14.1千克。我国所产的秃鹫、兀鹫和胡兀鹫,也是大型的食肉鸟类,体重在10千克左右的,随处可见。

最小的鸟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比麻雀小得多,被称为超级小鸟。小到什么程度呢,就像我们平常见到的蜜蜂一般大。

全世界蜂鸟有600余种,最小的一种叫“闪绿蜂鸟”,20只这样的鸟才相当于一只麻雀大,它的体长只有大约5厘米左右,如果减去它如针一样的长嘴和能在风中飘摆的长尾巴,实际身长仅有1.91厘米,体重才两克。相应的,它的“居室”也特小,常建在树枝或树叶上,梨形的鸟巢玲珑小巧,就像核桃大小,在3~6月间,它将绿灰色的小卵产在这里面,孵化养育后代,它的卵蛋仅0.2克,和豌豆粒差不多,与隆鸟相比,可差五万倍呢,称得上是“袖珍鸟”。

“闪绿蜂鸟”多栖息在中美洲古巴和泮斯岛上的灌木丛间,不仅身材细小,而且羽毛华丽,全身挂绿,尾羽则呈紫蓝色,飞翔的姿态优美像跳舞似的,整个翅膀会翻转,所以能倒退飞行,在透明的空气中,羽翼振动处,你能看见像灰白色云烟状的光环,还可听见独特的“嗡嗡”声,它们推动的频率达每秒钟60次,心跳每分钟615次,飞行速度快,一小时约180公里,这么一个小小的生灵,却有如此强劲的活力,实在不简单,更何况,它的脑子也很发达,重量为鸟的重量的三十分之一,(人和脑的比重为50:1)。

蜂鸟还有一个奇异的本领,即能一动不动地停留在空中,来一个特技“表演”,仿佛立在一个无形的支柱上,凭悬空定身的绝技,用细长的尖嘴,它可以将舌头伸进倒挂的金钟深处,吸取花蜜,这是它最爱吃的,当然它也吃小昆虫,它的这些行为都包含“助人为乐”的因素,既为“花婆婆”解决生活之忧,消灭寄生虫,又为“花姑娘”的“婚事”牵线搭桥,无意中成了花粉的传播者,这就是它那舌头的功劳,它的舌头构造颇像我们喝汽水、喝酸奶的吸管,简直是个“小水泵”,怪不得食量惊人,一夜吃的食物比它自己的体重还多一倍哩。

“闪绿蜂鸟”虽然文雅如“小家碧玉”,但遇见比自己大几十倍、几百倍的山鹰时毫无惧色,勇猛善斗,它会用钢针般的尖嘴,对准山鹰眼睛猛啄,而山鹰也往往因这小家伙的嘴而败下阵来,被啄瞎双眼。蜂鸟不仅是鸟类的“精华”,也是鸟中的勇士。

寿命最长的鸟

鸟类一般寿命只有十几岁,安第斯神鹰虽其貌不扬,甚至有点儿丑陋,但它却以强壮的体魄、粗旷的翼展,赢得了“神鹰”的赞誉。

安第斯神鹰产于安第斯山区,生活环境非常广阔,它是新大陆最大的猛禽之一,嘴形锋利,多食腐肉。与世界上大多数鸟类一样,安第斯神鹰的雄鸟比雌鸟大,被誉为世界上“难以相信的巨鸟”。它展翅时翼面可达7平方米,这是其他鸟类所不及的。

安第斯神鹰的一般寿命长约50年。我国北京动物园在5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了2对安第斯神鹰,其中2只至今还健在。据报道,伦敦动物园曾经饲养过1只来自南美洲的安第斯神鹰,在饲养人员的精心养育下,它足足活了73岁,这只“老寿星”打破了本家族的高寿纪录。而今,安第斯神鹰已十分罕见,濒临灭绝的危险,已成为各国保护的鸟类之一。

此外,我国特产鸟类丹顶鹤的寿命长达50~60年,“松鹤延年”用以象征长寿健康,它与松柏齐名,常用以称颂文艺作品和美术作品的高雅、优美、长青。

丹顶鹤也名“仙鹤”,它身体高大,素以“三长”著称,即腿长、脖子长、嘴巴长。体表羽毛几乎全白,头顶裸出部分朱红色,好象戴了一顶红帽子。

丹顶鹤举止优雅,为人们所仰慕。古时候,人们常把它当作神仙的伴侣或神仙的坐骑,人称“仙鹤”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长的毒蛇

世界上最长的毒蛇就是眼镜王蛇。它们生活在亚洲南部的丛林中,背面呈黑褐色,颈背有一“V”形白色的斑纹,身体背面有窄的白色镶黑边的带状横斑纹40~50个,腹面灰褐色,有黑色线状斑纹。一般全长在2~3米左右,最长的纪录可达5.71米。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生活,常隐匿在溪塘水域附近或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有时可以爬上树,将后半身缠绕在树枝上,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

眼镜王蛇和眼镜蛇一样,激怒时前段身体能竖起,呈扁平状,发出“呼呼”的声音。白天活动,以其他蛇类或蜥蜴为主食,当它咬住猎物后,就咬住不放,并沿着自己身体主轴不停地作顺、反时针方向交替的快速转动,直至猎物中毒、麻痹、无力挣脱时,才逐渐将口沿猎物身体向头部挪动,然后吞食。

眼镜王蛇用落叶堆成巢窝,产卵于窝内,再覆以落叶;一般产卵21~23个,多者达40个;母蛇有护卵习性,盘伏在上层落叶堆上,有时雄蛇也参与护卵。孵出的小蛇则可达50多厘米长。

眼镜王蛇性凶猛,会主动袭击人畜。由于蛇个体特别大,相对排毒量也大,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出的干毒量达100毫克以上,小白鼠皮下注射半致死量0.34毫克/千克。其毒液含神经毒和血循环毒。被咬后中毒反应严重,抢救不及时易造成死亡。

最大的蛇

水蟒是世界上最大的蛇,它在南美洲的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圭亚那等国的沼泽和河流中生活。它们一般有8~9米长,最长的可达12.3米。但在以前,生活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大蟒蛇是蛇中之“王”,因为它最长也可达8米以上。

水蟒身体绿褐色,背面有两排黑色椭圆形的斑纹交错排列,腹部白色,有黑色的小斑点。它是水栖的巨型蛇类,有时也爬到树上,不过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生活,把头露出水面一点点,昂首等待着食物。它主要在夜间捕食。

雌水蟒一般长到5.5米左右达到性成熟。刚孵出的幼蛇就有73厘米长。1944年报道,在哥伦比亚东部的奥里诺库河上游,捕获一条长11.42米的大水蟒,后来该蛇伤愈后逃跑;另外,1956年11月,在哥伦比亚东部瓜比亚瑞河的下游捕杀了一条10.24米的大水蟒。美国纽约动物学会,曾愿以5000美元的高价收购9米以上的活大蟒,但至今尚未获得。

最小的蛇

世界上目前所知的最小蛇就是细盲蛇,仅存于西印度群岛中的巴巴多斯岛、圣卢西亚岛和马提尼克岛上。这种珍稀的螺纹细盲蛇属蠕蛇种。

1965年,英国生物学家理查·托马斯曾测量过他所获得的8个细盲蛇标本,其中最长的两条仅有10.8厘米,这样大小的细蛇可以毫不费力地穿过一个直径为3毫米的通道。

此外,在非洲还有些蠕虫状的盲蛇也是非常小的。形状与蚯蚓特别像,从头至尾粗细基本一致,长度一般在150~400毫米之间。这种盲蛇整个躯体表面附近有许多平滑的鳞片,看上去好似一副铠甲;眼睛就藏在眼鳞下边,这也就是“盲蛇”的来由,盲蛇的口,位于头部的腹面,较小,一般仅在上颌骨上长有几颗牙齿。

它们的生活习性同蚯蚓相似,平时潜伏在砖石之下,喜欢潮湿的环境,每逢雨后和晚上到地表活动,有时还过着穴居掘土的生活,它们常以蚯蚓为食,还吃些白蚁及多足类动物。

关于这种非洲盲蛇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据一个名叫劳弗里基的人报道说,有种蚁可以将盲蛇成群地包围起来,并且像牧人赶羊群一样驱赶蛇群,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

在我国南部也分布着至少3种蠕蛇种盲蛇。上海自然博物馆两栖爬行动物陈列室中,与大蟒蛇一起就陈列着一条普通盲蛇。如果你参观时不经仔细观察,根本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

最大的虾

锦乡龙虾是世界上最大的龙虾。1934年,在北美沿海捕捉到一只大龙虾,全长(连螯)1.22米,重19千克。在我国南海也捕捉到一只大龙虾,重15千克,触须有几尺长,眼睛和眼柄比大拇指还粗,身体如一条大狗。龙虾是虾家族中的“巨人”,即使是一般大小的个体,也有20~40厘米长,体重都在250克以上。

龙虾戴盔穿甲,“盔甲”坚硬,五光十色,特别美丽,头胸上生有许多棘刺,两条长长的带刺的触角和10条粗壮的脚,看上去一副凶暴相;其实它只是外表凶猛,除了头胸部的棘刺外,再也没有别的防御武器,行动迟缓而笨拙,特别好捕捉。

龙虾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我国的东海、南海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栖息在海底,白天隐匿在礁石缝里,夜里出来觅食。由于它们不善于游泳,形态构造与游泳虾类相比有显著的不同,头胸部粗大,腹部短小,游泳足退化,基本上失去游泳的功能,适应于爬行生活。龙虾会发出“吱吱”的响声,招引同类。

龙虾的繁殖是挺有意思的:有夏秋繁殖季节,雌虾把卵紧紧抱在腹部,一次要抱50~100万颗之多。幼体在母体的“怀抱”里发育孵化。刚孵出来的幼体同成体迥然不同,身体扁平如一片叶子,所以叫“叶状体”。“叶状体”经过半年的漂泊生活,才变得像龙虾的样子。小龙虾又经历一个时期游泳生活之后,“定居”在海底过爬行生活。

龙虾的肉质厚实,滋味鲜美,是比较名贵的海味,如能抓到1只就足够享用一顿美餐。它的壳可以制作工艺品,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风味。

走得最慢的动物

兽类亦称哺乳类,是指野生的哺乳类动物。兽类在全世界约有4000多种,它们的行动速度快慢差别很大,走得最快的每小时可达100多公里,走得最慢的是分布在美洲热带森林中的一种三趾树懒,它的身长虽有43厘米,两臂平伸可达82厘米。但它每小时只能跑0.l公里左右,比爬行动物中的乌龟跑得还要慢。

树懒不仅以跑得慢出名,它那奇特的倒挂在树枝上的本领也是兽类中独一无二的,有时它可以一连几天四脚朝天、躯背向地的倒挂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如果不仔细去观察它,还以为是一簇树叶或一块树皮呢。如果用棍棒敲它一下,它也不会马上就有反应。当它饿了便去摘些树叶、果实来充饥。由于热带森林气候炎热湿润,树叶被摘掉后,不几天就又生长出嫩叶来,再加上嫩树叶水分多,环境又阴湿,所以树懒根本用不着下地饮水。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使它连路也不会走了。如果把它从树枝上捕捉下来放在地上,它就站立不稳,跑起路来也东歪西倒。

树懒做有个极巧妙的伪装术,当绿藻、地衣等植物饱子落到树懒毛上,由于树懒身上散发的蒸汽和树懒呼出的碳酸气的影响,便在树懒身体的毛上滋生着,树做好像穿上了一套绿藻外衣;再加上它怕动,所以不易被敌害发现。另外它的身体很轻,可以爬上细小的树枝,而它的天敌食肉动物却无法爬上这样的细树枝。所以它能一直繁衍生存到现在。

嘴长得最大的鸟

巨嘴鸟是世界上嘴长得最大的鸟,它们生活在阿根廷与墨西哥之间的热带森林中,外形像我国西双版纳的犀鸟,但嘴要比犀鸟大。特别是在巴西亚马逊河一带,有一种体长只有60厘米的鸟,但它的嘴长却有24厘米,嘴宽竟达9厘米。

巨嘴鸟的嘴长得虽然大,但重量还不到30克。因为它的嘴外面是一层薄而硬的壳,中间贯穿着极纤细、多孔隙的海绵状的骨质组织,里面充满着空气,因此对巨嘴鸟来讲并无太大的压力。

巨嘴鸟除了嘴大得出奇以外,嘴的颜色也非常鲜艳,嘴的上半部是黄色,略带淡绿,下半部是蔚蓝色,喙尖则是一点殷红,再配上眼睛四周一圈天蓝色的眉毛,橙黄色的胸脯,漆黑的背部,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身体,漂亮极了。

巨嘴鸟还有一个与其他鸟类不同的吃食动作,这个动作十分有趣,它在吃食前总要把食物啄成一块一块,然后用嘴尖啄起一块,仰起脖子,把食物向空中抛出,再张开大嘴,让食物直接落进喉咙,吞进肚里。

巨嘴鸟以果实、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有时也要捕食小鸟和鸟卵。它以树洞做巢,一次产2至4枚蛋。

舌头最长的动物

避役是舌头最长的动物,它属树栖性的爬行类,也是世界上珍贵动物之一。

避役不吃“素”,而以“活物”为食,喜欢吃蝗虫、蚱蜢、蝶、蝇、蚊等。如发现前方有虫子,它慢慢爬近,然后闪电似的喷射出舌头,把虫子粘住。这精彩的表演不到1秒钟就可以完成。避役捕食的动作,早有电影把它拍下。如用慢镜头观察,不难看出,它喷射出来的舌头可以超过它的体长。舌基部窄,末端稍膨大,上有粘性分泌物,舌像棒状,由弹性纤维组成。平时缩入口腔内的鞘内,捕食时的快速动作主要是由于舌内血管快速充血及舌肌收缩,所以能极快的直射出来。

在哺乳动物中,针鼹的舌是它体长的3/4;体长1.3米的食蚁兽,舌头只能伸长到0.3米;大家熟悉的长颈鹿也有一个长舌头,但45厘米左右的舌与它那4米长的身高相比,就微不足道了。就舌长和身长的比例而言,避役的舌称得上是最长的了。

避役有一个独特的特征,它的眼球大而突出在眼眶外,眼睑上下愈合为环状,中央有孔,光从孔而入。两只会旋转的眼球,可各自独立运动,左右眼各不受牵制,左眼向前看,右眼可向后看或向上看,这样扩大了视野,有利于捕捉昆虫。捕食前有时还左右摆动身体,以调节焦距,一经瞄准,舌就直线喷射而出,而且“百发百中”。

避役还有一个别称叫“变色龙”,以体色善变而出名。在光、温、湿度或其他反射作用刺激下,中枢神经系统支配在真皮里的颗粒细胞和色素细胞改变位置,这就是体色迅速变换的原因。有时一天会变几种颜色,以此起到保护和警戒作用。一般夜间常是黄白色,天亮时为暗绿色。避役这些高超的“武艺”为其他动物所不及。

最大的避役体长有80余厘米,最小的约3.5厘米,一般为25~35厘米。它产在非洲、西班牙、印度、阿拉伯等地。西班牙有人饲养避役来捕食蚁蝇,因此,避役是人类的有益动物。

最早的鸟

“始祖鸟”是世界上最早的鸟,这些最早的鸟类化石,迄今已发现了六个个体,而且保存完整。

它们出现于侏罗纪晚期,距今1亿多年,自1861年发现第一个化石标本至今,只在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附近的印板石石灰岩中,发现有这样的鸟化石标本。当时,这里是一个热带浅水珊瑚礁泻湖,偶然的机会,始祖鸟跌落在水中,形成为化石。由于这里的石灰岩质地致密细腻,适于石印用材,因此成为一个采石坑。第一个标本在1861年于坑深20米处采到,骨架完全,羽毛秀丽,形象逼真,前翼有爪的残留,尾椎骨很长,嘴内长有牙齿,因此显示了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性质,成为生物进化史上难得的实例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好材料。可是始祖鸟的飞行能力差,几乎与现代的鸡、鸭差不多。

1979年4月印度报纸曾宣称在印度南部安德拉邦的科塔岩层中,发现了属于侏罗纪早期的鸟化石,距今1亿8千万年,将最早鸟类的出世的时间往前推了4千万年。但是,尚未见到正式的论文发表,因此不能作为凭据。

最大的蜗牛

非洲东部的著名大蜗牛是世界上最大的蜗牛,它壳长15.4厘米,直径8厘米,它是主要食用种类,也是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

蜗牛肉质鲜美香嫩,丰腴爽口,法国人视蜗牛为盛筵的珍肴。近年来蜗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食用蜗牛的国家已普及到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并将蜗牛的壳也作为不可多得的珍贵装饰品。

蜗牛隶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一类动物,身体分头、足、内脏囊、贝壳,螺体呈纺锤形,壳表有棕褐色斑纹,头部两对棒状触角,酷似强壮的牛角,高高竖立,威风凛凛。发达的足部分泌出腻滑白润的粘液,令人恶心。尽管蜗牛蛋白质丰富,肉质美味可口,可由于它外形使人讨厌,我国不少人对蜗牛不感兴趣,更没有吃它的习惯。

蜗牛的生活习性很有趣,活动很规律,白天藏起来,晚上到处行走,喜栖息潮湿场所。蜗牛口腔齿舌锐利,易磨碎植物纤维,它爱食嫩枝、叶子、桑树、苔藓、藻类等植物,所以蜗牛又是庄稼的敌害。

蜗牛视力虽弱,但有发达和灵敏的嗅觉,寻食活动非常利索且准确。蜗牛再生能力与适应能力特别强,在动物园中它最能耐干旱,通常只要保持一点点湿润就能维持生命,而且长达数年不至死亡。这里举一有趣的故事:英国的大英博物馆1846年3月25日,从埃及采到一只蜗牛标本,固定在标本架上陈列展出,到1850年3月7日,突然发现这只标本有微微匍匐的行迹,轰动了一时,成了前所未闻的奇迹。

最大的蛙

巨蛙是世界上最大的蛙,它又叫“歌利亚蛙”,与美洲牛蛙十分相似,不过牛蛙在长到18~20厘米时就不再生长了,而巨蛙却还能继续生长,它们大都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急流或瀑布旁,静伏石上,借急流溅起的水雾保持自己皮肤的湿润。当地土人称之为“利蒙那”,译为“母亲的儿子”,说明它们不但状如婴儿,而且确有婴儿那般巨大。它们的头大如茶托,四肢粗如人的手腕,身长可达0.9米,体重在3000克以上。四肢趾端的吸盘,可帮助它们吸附在光滑的岩石之上,而且听觉灵敏,难以接近。

然而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巨蛙对人们来说还是个谜。去往西非的旅游者们常常听到有关巨蛙的传说。有人说它巨大得能吞下一只小鸡,有人说它有巨毒,有人说它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品,……众说纷纭,直到1966年,美国家地理学会派查尔斯博士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才揭开巨蛙之谜。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之下,他们终于在非洲赤道北部的热带雨林里,找到了巨蛙的踪迹。

最大的蝌蚪

每年春天,在小水沟和水塘里,我们可以看到好多蝌蚪,它们一般只有1~2厘米长。但在南美北部的亚马逊河流域和特立尼达岛上,却生活着一种巨大的蝌蚪,它的全长往往超过25厘米。这是一种什么样大蛙的蝌蚪呢?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释,谁也没有见过这种巨型蝌蚪变成的蛙。于是科学家们分别给它取了许多不同的名字。为了揭开神秘蝌蚪之谜,科学家们把这些硕大的蝌蚪饲养在实验室中,观察它们生长、发育,经过变态,终于变成了具有四肢的蛙,真相大白。原来这种蝌蚪在变成蛙的过程中,不仅没有长大,相反却变小了,从全长25厘米的蝌蚪,变成最多不超过7厘米的一个蛙。面目全非,因此难怪博物学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要把当地出产的这种蛙和那么大的蝌蚪联系起来。大家根据这一奇特的现象,给这种蛙起了一个奇特的名字,称之为“不合理蛙”。当地人常拿蚱蜢做钓饵,去钓这些肥大的蝌蚪,或用网捕,拿到市场上去出售。据说,它的味道还十分鲜美呢!

“不合理蛙”长年生活在水中,往往仅在水面露出鼻孔和凸起的眼睛,一旦遇到危险,它一个猛子扎进水底的泥潭里,躲藏起来。即使有时受到大鱼和水蛇的突然袭击,由于它全身异常滑腻,常可借此逃脱。

最毒的蛙

毒箭蛙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生物,它们生活在南美丛林中。虽然它们身材姣小(一般都不超过5厘米),但身体分泌物的毒性极强,仅1克的十万分之一就足够使人中毒致死,这是人类目前所知的最厉害的毒物。

毒箭蛙身体表面色彩十分艳丽,种类不同,条纹的颜色和排列也不相同。但与两栖动物相同,在它们的皮肤里生有许多的腺体,可以分泌粘液,在润滑皮肤、保持润湿的同时还可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对毒箭蛙来说,人类是惟一的天敌,因为大多数动物在吃过毒箭蛙之后,如能侥幸存活就再不会去吃第二次。

即使是人类,也必须对毒箭蛙倍加小心才可避免遭到毒害。一个到南美去对毒箭蛙进行专门研究的生物学家,在当地丛林中对一只小毒箭蛙进行剥体手术时,不小心手指被器械划了一个小口,虽然出血很少,但她还是立即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感到像有一只大手卡住她的喉咙,使她透不过气,最后她立刻对伤口做了紧急处理。先是阻断伤口处的血液循环,然后又吸出被毒素污染的血液,过了一会儿,感觉才渐渐好转。如果不是生物学家凭着丰富的经验对伤口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处理,后果可想而知。

美洲的印第安人在哥伦布进入新大陆以前就已经知道利用这种毒素抹在他们的武器上以增强杀伤力。他们把用针刺死的毒箭蛙放在火上慢慢地烘烤,待毒液受热从蛙体内析出之时,就用箭头反复抹擦,一只身体不到3厘米长的毒蛙分泌出的毒液可供50支镖箭涂抹。用毒箭射中的飞禽或猴子,必死无疑。

虽然毒液是靠血液的流动循环才可对动物及人类造成致命的伤害,但毒蛙与人的皮肤接触太久,同样会因中毒而引起皮疹。因此,土著印第安人在捕捉毒箭蛙时虽然用手去捉,但必须用树叶包卷起来携带,以防止中毒。

总之,毒箭蛙在给人类造成威胁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最大的老鼠

世界上最大的老鼠就是美洲的负鼠。

负鼠体躯很大,长得与大猫一样。负鼠往往把自己的“孩子”背在背上,把尾巴翘在上面,让小负鼠的尾巴缠住它。这样,行走时,小负鼠就不会从背上滑下来。负鼠也是因此而得名的。负鼠不像其它老鼠,它遇上敌害时,不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恰巧相反,干脆四脚朝天,躺在地上,肚子鼓得大大的装死。当敌害走开后,它才翻过身来,不慌不忙地走开。负鼠腹部也有一只小口袋,但是已经不像澳洲袋鼠的口袋那样有用了。负鼠的皮毛也挺名贵的。

在美洲,负鼠有两种:一种生长在陆地上,喜欢生活在树林中,以树叶为食,另一种生长在河、湖边,常在水中游来游去,以各种鱼、虾为食。

其实世界上的老鼠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老鼠,它们的身体相差很大,生活习性也各不相同。

最小的猴子

世界上最小的猴子就是侏狨(倭狨),它们生活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是一种外貌及行为似松鼠的小猴,由于它们体尾长,栖息在极为细小的植物枝干上,而且行动敏捷,常驻在树林间穿东奔西,蹿跳自如,因此,当地叫它“松鼠猴”、“鸟猴”等等。

在全世界已知的大约200多种猴子中,要数侏狨最小了。一只侏狨长大后,身高只有12厘米多一点,体重在48~79克之间,平均约60克左右,还没有一只松鼠大。因此,侏狨不仅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而且还是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呢。侏狨的个子虽小,但是尾巴都很长,一般可以超过20厘米,在行动时起第五肢作用,能够缠握树干树枝,适应于森林中生活。

侏狨不仅吃植物,还捕捉蛾子、蝇类、蜘蛛、蛴螬等动物吃,是杂食性动物。有趣的是,侏狨还非常喜欢吮吸树液。它是一种低等猴类,它的食虫习性是一种返祖遗传现象,因为它的祖先是食虫类动物。

最大的鹿

鹿的种类很多,其中最大的要数驼鹿了。1897年在加拿大的育空地区射杀的一头公驼鹿,当时测量为2.l米多高,体重超过810千克。最近美国生物学家汤姆·帕雷特博士在缅因州北部考察中,发现一头公驼鹿足有1吨重,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鹿了。

在驼鹿栖息地区,人们称这种巨鹿为“水陆皆能”的动物。其能够潜入5.5米深的水底觅食,又能在陆地上快速飞跑,时速可达55公里,相当于汽车的行驰速度。公驼鹿的角极大,有时能超过1.8米长,宽度达40厘米。角的形状也十分奇特,好似扁平的铲子,有很多小杈,可多至30个。

在繁殖交配期间,公驼鹿纷纷交战,雌驼鹿选择取胜的公驼鹿结缘交配,经过8~9个月的怀孕期后,几乎所有“产妇”在春天的同一时间里到传统的产仔地产仔。每胎产下1~2个仔,双胞胎的现象经常出现。有趣的是,偶尔产下一只全身白毛的驼鹿,人称它为“白化驼鹿”或“白驼鹿”,显得十分珍稀,因为在大约1万头驼鹿中只有1头。

狼是驼鹿的主要自然敌害,常常乘孕鹿集中产仔的时间,纷纷而来,捕食刚产下的仔鹿,而虚弱的母鹿又无能力抵抗,只好任其残杀儿女。驼鹿肉味美可食,皮可制毯,活驼鹿还是观赏动物。

最大的犀牛

非洲白犀是世界上最大的犀牛,它主要生活在赤道南北的非洲草原地区,以草食为主,一向有“素食者”之称。平时常以几头至二十几头成小群活动,行动迟缓,苦于目光短浅,走路时鼻子差不多快碰到地面。白犀其实并不白,其体色灰白带黑,只有阳光照射时,才会发出一种带有白色的色彩。

白犀身长3.6~4.4米,肩高可达1.6~2.0米,体重2.3~3.6吨,体形可谓极巨。它有两只很长的角,一前一后向上突起,角尖细小锐利,是其防身和进攻的武器。前角特别长而向后稍弯,最长纪录为1.58米,一般为60~100厘米,后角较短,一般在50厘米以下。雌白犀的角通常比雄的长。

与黑犀相比,白犀的性情是很温和的,不如黑犀凶猛;此外,上唇较短,整个吻部宽阔扁平,便于吃草,故白犀又名“方吻犀”。

白犀是一种珍贵的稀有动物。其肉是草食动物中的珍品,皮可制上等鞭、盾及其他用品,骨也有相当高的价值,国际市场上每千克售价达750美元。白犀的角更是极为珍贵,比黄金还贵。将其入药有清热解毒、解热强心之效。还可治头眩目干等症。据说,两千克重的犀牛角还是一种有奇效的滋阴补阳药,每千克高达3000美元。

由于白犀浑身是宝,所以偷猎者蜂拥而至,大肆捕杀,从中牟取暴利。再者,殖民主义者侵入非洲之后,更是残杀掠夺,到1939年,犀牛已处于几乎灭绝的境地,据估计,现存的白犀最多不过几百头。此后,在南非政府对这种珍稀动物所采取的诸多保护措施下,白犀数量有所增加。1965年,南部非洲的曼哈曼奇国家公园,已饲养606只白犀,并开始向亚、欧、拉美等洲输出。现在,非洲人民根据白犀的生活习性,对其进行人工饲养,颇有成效。

犀牛,是种珍贵的大型有蹄类野兽,在兽类世界中,它是仅次于大象、与河马不相上下的巨兽。目前,世界上生存的犀牛共有5种:白犀、黑犀、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前两种产于非洲,后三种产于亚洲。

最大的羚羊

生活在中非和南非的大角斑羚,是所有羚羊中的最大种类。因为它的个子很巨大,双角有点旋转,所以又称为大羚羊或非洲旋角大羚羊。这种大羚羊的肩高一般在1.72~1.78米之间,大的可达1.82米;身体的长度在2.80~3.30米之间;体重一般在600千克,最大的几乎可达到1吨重。真是比水牛还要高大和粗壮。体毛棕色或灰黄色,肩背部略有细白纹。雌雄的大羚羊都有角,但雌的角较长较细,最长的能达1米以上;雄的角一般不超过90厘米。

大羚羊主要生活在疏林的草原地区,常常以小群同栖,年长的雄大羚羊为王,率领若干只成年羚羊和幼年羚羊一起觅食和活动。夜间经常窜入村落附近,偷食玉米和其他农作物,所以对农业有一定害处。

野生的大羚羊每隔一年才产仔一次。幼大羚羊被捕后可以驯养。目前非洲的罗得西亚地区已经大量养殖。这种羚羊的发情期不固定,妊娠期一般为9个月,每胎只产1仔,偶然也有“双胞胎”的现象。

大羚羊是一种易被驯养,而且有可能被驯化为家畜的大型有蹄类野兽。过去已有人把它驯化成为能拉车和耕田的类似家畜动物,但没有大规模的推行。

最小的象

迄今世界上已知最小的象,是一种名为“蛙犬”的小型成年象,是人们在非洲发现的。它像河马一样生活在水中,但身材特别矮小。身高不足1.5米,皮肤细润,性格温顺,像一个文静的小姑娘,因此“蛙犬”又叫“小姐象”。

平时在我们的印象中,大象总是威武高大,力大无比。象是最大的陆上动物,平常我们所见的大象一般身高3米,牙重70千克左右。1900年人们在非洲密林中,发现了一种小型象,身高只有2.5米,牙仅重8千克。动物学家们称它为圆耳森林象。

1910年,有人又在刚果发现了一种比森林象更小的象,它们体高不足2米,肤色和森林象差不多,但牙齿形状和脚趾数目却不同。这一发现,顿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但它们都比“蛙犬”要大。

最大的虎

东北虎是世界上最大的虎,它可谓是当今虎中之王。东北虎的体重一般有180~200千克,最重可达350千克;体长一般为2米左右,最长的可达3米;尾长约1米。其它虎则较小,如孟加拉虎,所谓大者,体长仅为1.65~1.95米。

东北虎体型大,头圆,耳短,四肢粗壮有力。毛长稀疏,色较浅,黑纹窄,每两条靠拢在一起。躯体后部黑纹多且密。面颊呈白色,眼上方有一白色的地方,故又称它为“白额虎”。

东北虎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1000米以下丘陵起伏的山地,尤其在红松占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中更多。东北虎是夜行性动物,日落以后、日出以前活跃,白天睡觉,午夜休息。

虎的寿命可达30多年,成熟年龄为3~4岁。交配期从11月开始至次年3月止。怀孕期为98~110天,通常每胎产2~5只,也有产1只的。初生虎仔的体重约1.3千克。出生后4~12天睁眼,1个半月后开始练习吃肉,1岁的幼虎体重可猛增到50千克左右。在自然条件下,幼虎与母虎生活2~3年后才分离。母虎在这段时期不发情交配。所以在自然界中母虎每2~3年繁殖一次。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待幼虎生长至6个月,可将幼虎与母虎分开饲养,母虎便可按时发情交配。

东北虎主要吃野猪、麂、狍等动物。在自然情况下,虎饱吃一顿后,可几天不吃。虎一般不主动攻人,仅在迫不得已或特别饥饿的情况下,才向人进攻。

东北虎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珍稀展览动物,体躯雄壮威武,毛色浅淡而美丽。可是,目前东北虎的数量甚少,如不加适当保护,即有绝灭之危险。现在已将东北虎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最大的龟

世界上最大的龟就是棱皮龟,它们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

棱皮龟的背甲并不像其他龟那样具有坚硬的角质龟壳,而是长着柔软的革质皮肤。背甲为心脏形,上有7条纵行的棱起,棱间凹陷似沟,这些棱起是由许多不规则的多角形小骨板组成。腹甲骨化,有5条纵行棱起。四肢由于长期适应于海洋中游泳生活而成桨状,前肢很长。背甲长一般为1~2米,体重在200千克左右;而最大纪录者,背甲长达2.5米以上,体重达7257.76千克。

棱皮龟终年在海洋中生活善于游泳,这种龟只有在产卵时,雌龟才离开大海,爬到偏僻的海岛沙滩上,用后肢掘坑产卵,当雌龟产完卵后,又用后肢划动,将坑中的卵用沙掩盖好,在返回海洋的途中,它一面向前爬行,一面划抹掉因爬行而留在沙上的行迹。其卵任自然孵化,刚孵出的小棱皮龟会自行爬向海洋,从此开始遨游在茫茫海洋之中。它以虾、蟹、软体动物、海藻等为食。

最大的蛋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蛋是鸵鸟蛋,例如:非洲鸵鸟的蛋每个重达2公斤。

已知动物中生蛋最大的是象鸟,这种鸟直至公元900年一直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南部。在英国伦敦不列颠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保存了一枚这种鸟生下的蛋。这枚鸟蛋长轴线的周长为85.6厘米,圆周72.39厘米,能容纳8.89升液体,装满时,这枚蛋的重量约为12.26公斤。

现存活着的动物中,生蛋最大的是鲸鲨。1953年6月29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伊莎贝尔港以南,130里的墨西哥湾水深56.69米的海底,捞获了一枚鲸鲨的蛋,该蛋测量的结果是:30.5厘米×14厘米×9厘米。蛋中间包裹着长35厘米的鲸鲨胚胎。

陆地上最大的龟

象龟是陆生龟类中最大的一种,以腿粗似象脚而得名。它产于太平洋及印度洋热带岛屿,尤以南美洲西海岸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及印度洋上的塞舌耳群岛及阿尔达布拉岛为多。“加拉帕戈斯”在西班牙语中为“龟”之意,所以在16世纪,探险家就将此名来命名他们在太平洋上发现的盛产象龟的岛屿。

象龟以吃青草、野果和仙人掌为生。这些驯良的素食动物每天睡16小时,雨季下山,旱季则爬到多雾的山顶生活,常在泥沼里打滚,以图凉快,并常常任小鸟替它清理外寄生虫。它壳长达1.5米,爬行时高可达0.8米,重200~300千克,最重可达375千克,能背负1~2人行走。雌龟每次下蛋90~150只。据报道,它的寿命可达300岁。

由于象龟壳长可达1.5米,当地居民常用壳当作摇篮。象龟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即使不吃不喝也能活很长的时间。另外因为从每只这样巨大的龟的身上能得到100千克以上美味的肉,所以很多船员将它当作十分方便的“活罐头”。

在十六世纪以前,这些岛屿上象龟十分繁盛。但由于从18世纪以来,初是海盗,后是航行到这些岛屿上的船员们,对象龟大量地加以捕杀,加之这些岛上移民增多,鼠及野猪等经常捕食幼龟及龟卵,现在已濒临灭绝的危险。

最长寿的昆虫

十七年蝉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昆虫,它是1979年的夏季,在美国的卡罗来纳州到纽约一带发现的,它们从地下飞出来,飞到几乎所有竖立着的目标上,如树木、电线杆和建筑物等,不一会儿,雄蝉发出欢乐喧闹的叫声,引诱雌蝉,这标志着它们1962年出生之后在地下生存了17年,今年到地面上来举行“婚礼”。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蝉是“聋子”。经过仔细的研究,确定蝉是有听觉器官的,对自己同类发出的声音十分敏感,不过对其他的声音,如人的说话声、拍手声,甚至枪声,就可以说是一个“聋子”了。

十七年蝉经过交配后,雌蝉就钻进树表皮,把受精卵通过锯状的产卵器,在树枝的裂缝中排卵。大约过了3~4周之后,老的雄蝉和雌蝉就死去。留下的受精卵经过发育孵化,出来无数1毫米长的幼虫,它们本能地从树上落到地下,又钻进地里藏了起来。

这些幼虫在地下洞穴里要经过5个龄期和5次蜕壳。它们靠从植物树根韧皮部吸吮富有营养的液汁来维持生命。

十七年蝉的出现,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家庭成员”特别多,地上常常出现密密麻麻的蝉穴洞,空的蝉壳随处可见,每平方米可藏有大约37万只蝉。这也许因为它们在地下渡过17年的漫长岁月中,极少有敌害侵犯它们。而且它们在地面上生活的时间又很短暂,因此,自然界给它们提供了较大可能的保护。

寿命最短的昆虫

蜉蝣在昆虫中寿命最短,大多数蜉蝣成虫的寿命只有几小时,最长的也只有一星期,所以在我国古书中早有蜉蝣是朝生暮死的说法。不过对昆虫来说,“寿命”是指它在成虫阶段生活的天数,如果加上幼虫期,那么有些种类的蜉蝣则能活3年之久。

蜉蝣的幼虫是生活在水里的,幼虫要经过几次蜕皮才能变为成虫,成虫的触角呈短刺状,咀嚼式口器极度退化,有的已完全在背上,腹端还有三条又细又长的尾毛。蜉蝣成虫的全身十分柔软,并且能反光。

蜉蝣成虫的工作只有一件,即繁殖后代。雌性蜉蝣几乎就是一台产卵机器,从它的胸部后方直到腹蜕末端都充满了虫卵,每只雌蜉蝣产出的卵数量非常大,它们的体积几乎与雌虫的腹部相等。蜉蝣的大量繁殖是因为它们的幼虫在水中会遇到无数敌害,很多蜉蝣在幼小阶段就会夭折,能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所以它们只能以多取胜,这样能保证它们不在地球上灭绝。

蜉蝣交尾常常在傍晚的水面上,大群刚刚长好翅膀的蜉蝣在飞行中进行交尾。交尾后,雌蜉蝣便把卵产在水中。蜉蝣的卵上长有一些细线,有的细线尖端还有吸盘,可以将卵牢固在水底,有的卵则用细线和水里的植物缠在一起,以便有个安身之处。

蜉蝣虽然个体很小,但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因而在它们完成繁殖任务死去后,它们的尸体在潮湿的道路、桥梁上堆积如山,需要用卡车来清理。

但对人类来说,蜉蝣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它们的幼虫是鱼类的重要饵料,尸体也是鱼饲料,施在田里则是很好的肥料。

最会精打细算的昆虫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蜂房的精巧构造十分符合需要,如果一个人看到蜂房而不备加赞扬,那他一定是个糊涂虫”。德国数学家杜苏收集了有史以来最有名的100个数学问题(其中有许多问题迄今尚未解决),蜂房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据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同志还曾为此做过一次专题演讲。

从正面看,蜂房是由一些正六边形组成的,每一个内角都是120°。这一构造十分巧妙,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但尚未被大家所熟知的、也更为有趣的,是蜂房底部的构造。原来,蜂房的底部并非如大家想象中的那样,也是由一个个正六边形构成的。也就是说,蜂房并非是由一个个六角的棱柱体构成的。那它的底部是什么形状呢?据发现,蜂房的底部是一个个小小的由三个全等的菱形拼成的椎体。一个六角棱柱和一个这样的椎体相拼,就构成了蜂房的一个完整的单元。而整个蜂房就是由两排这样的蜂房,底部和底部相嵌接而构成的。

蜜蜂为什么采取这种结构形式来建筑自己的蜂巢呢?这个问题曾使许多生物学家为之百思不得其解。18世纪初,法国学者马拉尔琪曾仔细测量过蜂房。他发现,所有蜂房底部菱形的钝角都是109°28′,而另一个锐角则正好与之互补,是70°32′。

这样的角度有什么好处呢?法国物理学家列奥缨拉跑去请教巴黎科学院院士克尼希。克尼希经过计算认为,最节省原料的角度应该是109°26′和70°34′。这与测量到蜂房的角度仅仅相差2分之微。

后来,苏格兰数学家马克劳林又重新计算了一次,得出的结果竟和测量到的蜂房的角度完全一致。原来,克尼希院士所用的对数表印错了一个地方,从而使得他计算出的结果有了误差。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数学运算,人们才知道,这种奇特的形状和角度,可使建筑蜂房的蜂蜡用得最少,并且也十分适合蜜蜂的生长和酿蜜的需要。由此看来,蜜蜂可真算得上是昆虫世界中最会“精打细算”的建筑师了。

最大的猴子

狒狒是世界上最大的猴子,它生活在非洲东北部及亚洲阿拉伯半岛半沙漠地带树林稀少的石山地区。

狒狒(Papio hamadryas)属哺乳纲,猴科。最大的狒狒体长可达90厘米,体重在59千克左右。狒狒雄雌大小相差悬殊很大,一般雄体要比雌体大许多。雄狒狒的头部两侧至肩部分披着长长的毛发,好似蓑衣,所以又称“蓑狒”。

狒狒是群居类动物,往往每群20~60只狒狒(有时可达100多只),在一只年龄较大、具有一定指挥才能的雄狒狒“大王”的带领下共同生活。狒王的地位一旦确定,便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其他所有狒狒都会自动地服从它的安排。在狒王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之下,狒群的生活十分有规律,晚间栖息在树林之中,每天早晨7点钟左右出外觅食,行进途中,几只成年的雄狒狒或者领路,或者留在队伍的最后,充当警卫的角色。对狒群来说,最危险的莫过于出外饮水了。由于环境关系,狒狒们往往沿着固定的路线去水源饮水,因此,作为敌人的狮子和蟒蛇便会埋伏在水源处等待狒狒到来,这样一来,饮水就是一件充满危险的严峻任务。在经过周密的计划与安排之后,狒狒们便在几只最强健勇敢的雄狒狒的带领下出发了。一旦遭遇敌害,“开路先锋”便会忘我地投入战斗,以保护整个群体,其它狒狒也会群起而攻之,拎起石块、果实等向敌人发动猛攻,直到敌人落荒而逃,战斗彻底胜利方可罢手。

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狒狒会利用现成的石块向敌人投掷、还击,以保卫自己群体的安全。但这一手似乎只限于对待敌人,无论狒狒之间的矛盾如何激化,它们也绝不用这种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同伴,表现出高度的理智和友爱精神。

有了小狒狒对狒狒家族来说是莫大的喜事。小狒狒的诞生会给整群狒狒带来欢喜与疯狂的情绪。所有的狒狒都挤到狒妈妈跟前来看望新生婴儿,但除了母亲,谁都没有权力动一动小狒狒,这似乎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事情了,它们也只好借抚摸母亲来传达对小狒狒的感情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狒狒母亲为了保护小狒狒的安全,整日搂抱着婴儿不肯放手,甚至走路也用一只手着地,另一只手紧紧抱着小狒狒,以保证小佛佛绝对安全,表现出一位母亲的高度责任感。

狒狒作为最大的猴类,它也最具有人的灵性。

最毒的蜘蛛

黑寡妇蛛和六居狼蛛是世界上最毒的蜘蛛,它们分别是蛛胶蛛科和狼蛛科。它们分布很广,前苏联南方、欧洲东南部与中亚细亚、美洲,以及我国的海南岛、新疆等地都可见到。

毒蜘蛛的毒腺藏在口内坚硬的上腭(即螫肢)内,在螫咬之时,毒腺便分泌出一种神经性毒蛋白的液体,由伤口进入被螫者体内,会使其运动神经中枢发生麻痹,并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大都会产生局部反应,严重的会导致死亡。人及骆驼、牛、马等牲畜被螫伤丧命的都有报道。尤其是对牲畜的危害极大。但不可思议的是,狼蛛从不去伤害绵羊。

毒蛛不能像普通蜘蛛那样织网,因此生活住处也不固定,过着“游猎”生活,到处游荡,一旦遇到猎物便冲上去捕捉,每次只捉一只,吃完后再去寻找捕猎。它们大都穴居在土中、墙洞里、石块下或各处的缝隙内。毒蛛捕猎的本领很强,一旦咬住就绝不轻易松口,甚至可以咬着猎物四处奔走。

毒蛛的雌雄之间差异特别大。一般雄性个体小,毒性弱,雌性则个体大,毒性强。狼蛛全身披毛,刚毛发达,有很强的抵抗力,体灰褐色并有两块颜色较深的斑纹。黑寡妇蛛披有少量灰黄色刚毛,有人字形重叠斑纹,雄性体色黝黑,步足长而粗壮,善于奔跑捕食。

最大的蜘蛛

南美洲的“食鸟蜘蛛”(Mygale),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它因在树丛之中织网以捕食鸟类而得名。现有很多关于食鸟蜘蛛的记载。

在我国,一位在上海郊区的钓鱼的工人,曾称他亲眼看到过两头有拳头那么大的蜘蛛,形体巨大,张网捕食鸟,样子十分骇人。

据报道,在1925年4月,在亚那的加布利山地区曾捕获一只雄性“食鸟蜘蛛”,长8.9厘米,重56.7克,身体沿4对步足拉直后体宽达25.4厘米。1945年,在巴西的麦那欧斯捕到的一只大蜘蛛,体重85克,体长23.68厘米捕获的,犹如一只大螃蟹,这是一只雌性的南美袋蜘蛛,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一只蜘蛛。

蜘蛛的这类繁多,品种各异。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蜘蛛大约有3.5万种。不同种类之间,形态、大小差异都很大。

最大和最小的蝴蝶

世界上最大的蝴蝶是南美凤蝶(Agripina),体长90毫米;翅展270毫米,相当一只中等体型鸟类的翅展。我国最大的凤蝶(Troides aeacus)翅层达150毫米。另外,凤蝶也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蝴蝶,它的翅上有红、黄、蓝、黑、白各种颜色,五彩缤纷,并构成美丽的花纹,发着灿烂的光彩。

最小的蝴蝶是小灰蝶(Zizera geiba),翅展16毫米。1983年6月,我国昆虫学家马恩沛,在云南西双版纳小勐养大象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里采捕到一种小灰蝶,展翅长度仅13毫米,创造了最小的纪录。小灰蝶雌雄体色各异,雌蝶通常呈暗色,雄蝶常具有翠、蓝、青、橙、红、古铜等颜色的金属光彩。这类蝴蝶翅膀的正面,斑纹比较平淡,而翅膀的反面,却色彩丰富,比正面显眼多了,这一点也是鉴别小灰蝶的重要特征。

其实蝴蝶的翅膀和蜻蜓、蝉的翅膀一样,是膜质、透明、无色的。它们美丽的颜色是由于翅面密密地覆盖着一层“粉末”。这些粉末在显微镜下观察,是些像鱼鳞似的小东西,昆虫学上称为鳞片。

这些美丽的鳞片全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膀上的鳞片窝内。蝴蝶的鳞片有扁平的,有短而阔的,有细而长的,也有长圆或三角形的。各种各样的鳞片又各有它自己的细微刻纹,这些刻纹由于光的反射能产生各种颜色,加上鳞片具有五颜六色的色素颗粒,使蝴蝶的翅膀显现出艳丽的色彩。

蝴蝶自古以来是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昆虫,它的品种繁多,世界上共有14000多种,我国有1300多种。利用蝴蝶美丽的翅膀制成山水、人物、花木、鸟兽的蝴蝶画,是一种别具风格的艺术品。台湾艺术家曾仿照名画“百骏图”,制作一幅蝴蝶画,售价为16700美元。

最会变色的蟹

招潮蟹是世界上最会变色的蟹,它生活在潮汐涨落的海滩上,雄蟹的一只红色威武的大螯不时地高高举起,不断地上下运动,好像在望潮,因此也叫望潮蟹;还因这只大螯伸在身体前面,好像在拉大提琴,所以人们又叫它提琴蟹或琴师蟹。

招潮蟹的生活习性是完全受潮汐所支配的,涨潮时它隐藏在洞穴中休息,落潮时出外活动。它的体色一天八变,以昼夜24小时的不同节奏使体色暗淡不一。这与太阳出没及潮汐涨落密切相关。夜间蟹身为黄白色;黎明日出时,颜色又渐渐变深;它一天中最活跃的时刻是白天低潮的时候,也是它的体色达到最深的时候。低潮时沙滩毕露,它们一个个从洞穴中爬出来,披着由甲壳素扩散而形成的深色漂亮的外衣,大模大样地在阳光下散步,同时贪得无厌地四处寻找绿藻和微生物为食。涨潮和落潮时间一天比一天向后推迟50分钟,招潮蟹体色最深的时间,也是每天比前一天大约晚50分钟。这种变色的滞后现象反映出24小时50分钟的潮汐节奏规律,因而它是名副其实的招潮蟹。它能根据太阳和月亮两个星球的引力来校准自己的“时钟”。

招潮蟹属甲壳纲,沙蟹科,通常体呈褐色,而且有花纹,眼柄长,雄的两只螯足大小不等,一个螯足很大,另一个螯足比步足还小,而雌蟹两螯足大小相等。在我国的南方,招潮蟹种类繁多,是人们餐桌上喜爱的一道菜。

“眼睛”最多的昆虫

世上“眼睛”最多的昆虫是蜻蜓,它的1对复眼是由28000个小眼面组成的。它们鼓鼓地突出在头部的两侧,占头部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蜻蜓的视力是很发达的,能在飞行中捕捉小昆虫;它们在草茎上停息时,每当人影掠过,也能感知。

另外蝴蝶的“眼睛”也比较多,它的一对复眼由12000~17000个小眼面组成;龙虱的复眼有9000个小眼面;家蝇的复眼有4000个眼面。有些昆虫的复眼,小眼面不到100个,它们可能连物的轮廓也看不清。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蚂蚁,周围一片黑暗,视力极不发达,它们的复眼只有6个小眼面,只能模糊地辨别光线的来源,它们的感觉更多地依靠触觉和嗅觉。

昆虫的头部,一般生有1对复眼,有的还有3只单眼。它们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对昆虫的取食、生长、繁殖等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昆虫的复眼是由许多六边形的小眼面构成的,复眼的体积愈大,小眼面的数量就愈多,它们的视力愈强,反之,复眼的体积愈小,视力就愈弱。

组成昆虫复眼的每个小眼面是一个小型的视觉系统,其中包括一个小小的晶体、一个传光系统和敏感的视网膜细胞。小眼面互相隔离,每个小眼面各自对准一个方向,感应一个局部图像,最后就像用瓷砖精细拼成的画面那样,形成一个整体图像。昆虫的复眼就像网版制图一样,小眼面愈多,也就是网版愈精细,图像就愈清晰。

最长的象牙

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一对象牙(包括史前期),是采于刚果的一对象牙,其右牙长3.5米,左牙长3.35米,其重133千克。此对象牙原属埃塞俄比亚梅尼来克国王所有,后来国王把它赠给了一位欧洲政界官员,不久在伦敦被公开拍卖,罗兰德·沃德有限公司收购了这对象牙,并于1907年赠给了纽约动物协会国家动物头角收藏会。另外,收藏于曼谷暹罗国立博物馆里的一对象牙是亚洲种中的佼佼者,其左右牙长分别是3.00米和2.74米。

非洲象牙既大又重,并且雌雄都有,因此,象牙贸易通常在非洲进行,非洲象也就成了商人们的牺牲品。据统计,16世纪时,平均每年有900,000千克象牙流出非洲,按每根象牙平均重8.5千克计算,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年有53,000头大象被捕杀。进入20世纪后,狩猎活动更加频繁,但是贸易成交额每况愈下,这就表明,象牙产量正在随着象数量的降低而降低。如果照这样持续下去,用不了多久,非洲象也许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鉴于这种情况,《华盛顿象牙贸易公约》应运而生,人们希望,这一措施能促使象牙生产国进一步联合起来,共同控制象牙的出口和价格,进一步拯救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