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篆刻
篆刻概述
篆刻,可称为印字,治印,俗称刻印章。它以篆书为主的书法、美术、雕刻于一体,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又称为“篆刻艺术”。
秦代以前,君民一律称之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只有皇帝才能称“玺”,臣下只能称“印”。汉代其它的官印除了称“印”外,同时有了“印章”、“印信”等名称。到了唐代,武则天认为“玺”的发言近同“死”,于是就改为“宝”。唐宋之后,在官印和私印中又有了“记”、“朱记”。印章的文字又分朱文、白文。白文印的印文笔画凹下,如用印泥钤在纸上,效果为红底白字,称为“白文”,俗称“阴文”,朱文印的印文笔画凸起,用印泥钤在纸上,效果为白底红字,称“朱文”,俗称“阳文”。
篆刻的印材
古今印材有金属、象牙、玉……,目前搞篆刻艺术的人都喜欢石料。
1.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质地柔脆、细腻,硬度适中,宜于受刀,篆刻艺术中宜出效果。
2.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质地略“粘”,以“瘦黄”石最为名贵。
3.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其中“鸡血石”最为名贵,质地“干。涩”,并含有砂钉。
石料应以质地纯、透,手感柔滑,含砂钉量少(最好不含砂钉)为佳。
篆刻的用具
用刻刀、印泥、笔、纸、砂纸、油石、镜子、毛刷、布。
1.刻刀,有大小中几种不同型号的刻刀,一般为平日双刃。
2.印泥,印泥以厚不粗糙,亮不渗油,色鲜而苍,经久不变者为最佳。
3.笔,写印稿宜用狼毫小楷,如紫毫画笔、衣纹、小蟹爪、小红毛。
4.纸,设计印稿用有透明度和吸水性能纸即可,如拷贝纸、竹纸、毛边纸,钤印用纸可用质地薄、匀的宣纸,如“连史”、“棉连宣”等。
5.砂纸,备粒度为80目112号左右,粗、细两种砂纸。用来磨平印面。
6.油石,采用未经油浸泡的。用以磨破刻刀或硬度较高的章面。
7.镜子,用以对照章面上的印稿,寻求“正文”的效果,以便修正印文。
8.毛刷、布,清理印面上的石膏、油污所用。也可用牙刷。
篆刻的执刀方法
有“执笔”式与“握柄”式两种。执笔式与执毛笔的指法略似,其指法、拇指肚与食指肚相对用力,压住刀杆,中指肚钩住刀杆外侧,三指合一作为主力。无名指紧靠中指,并以指尖顶住刀侧,小指紧贴无名。五指相互辅助,同时发刀。“握柄”式,“握柄”式俗称“握拳”式。执刀的方法与握匕首的刀柄相同。五指合力紧握刀杆,自上而下地锲刻。运刀时要指掌俱实,腕子必须灵活。以上两种执刀方法相比较,前者灵巧,适于楔刻石质柔脆的小型,或朱文铁线篆印,后者拙实,适于锲刻石质坚顽、风格苍莽的巨印。
篆刻的运刀方法
古论刀法,名目繁琐,概括起来是以下3种:
1.冲刀法。是篆刻中常用的刀法。横冲运刀式:运刀时刀杆向右、外倾斜,以刀锋的右角插入石中。运刀对以中指的推力自右外,向左内方向不停地冲刻。竖冲运刀式:以中指的勾力自上而下地行进。逆冲运刀式:运刀时刀杆卧于“虎口”处,自下抢上逆行。冲刀法能使线条出现刚、柔、爽利的效果。运刀时也可以无名指端顶住石章的旁侧,以免“失刀”。
2.切刀法。在运刀时,刀杆稍外倾斜,先以刀锋右角楔入石中,随即刀锋左角切下,一起一伏,自上而下或自外向内以腕力和山、臂力行进。使用切刀法能使线条出现苍雄、泼辣的效果。
3.冲、切混合刀法。在运刀时以冲刀为主,行进中混入切刀的因素。使用冲、切混合刀法能集前两种刀法之长,表现出的线条趣味更加丰富。
篆刻的刀法
要领可以总结三个字,即“稳、准、狠”。
稳,胸有成竹,意在刀先,心平气和,行刀稳重,效果方能精良。
准,看准行刀的方位、尺度,一刀到底,一气呵成。中途不徘徊,刻后不轻易修改、做作,任其天然成味。
狠,身心力聚,以“泰山压顶”之势大胆运刀,狠猛锲刻,气韵方能雄壮。
篆刻的击残
“击残”是一种修饰和补救印章效果的一种措施。古印传至今日,经久变化,斑驳残破,反而增加古趣。如果一味追求残破朦胧,以至酿成散漫无度的恶癖,则无法收拾。以下情况可采取“击残”手法。
笔画重叠呆板的。比如,横向笔画重叠,可来自横向,将其中某些笔画断续地击残。
白文印空底较大处,可用刀角戳残一些,以求空间的变化。
印文笔画拥挤处,可将某些线条击残,以求疏散。边框过于工整,印文中个别笔画离边框太近,空间感觉窒闷者,可以用刀背或刀顶将边框或内,或外击残,以求自然生动、古朴。
篆刻的钤印方法
钤印是否得法,直接影响作品的成功与否。具体方法是:先用毛刷清除石屑,然后用棉布将印面揉擦数通,均匀地蘸上不薄不厚的印泥。钤印纸下面所垫的东西不要太厚。一般朱文印下面直接垫玻璃板,或一、二层薄纸。白文下面多垫三层宣纸厚度的纸即可,也可垫一块硬些的胶皮。若钤印纸下面垫的太厚,印泥容易“吃掉”印文的本来面目,朱文印的笔画会由细变粗,白文印的笔画会由粗变细,钤印效果失真。钤印时要沉着,准确。印章钤在纸上后,先用手掌心垂直按下,再微微地将印面四角落实,便可揭印,钤印如无把握,可利用“印规”。有针印经验者,一次即可成功。
篆刻印章的边款
印章的边款称为“款识”。石章上的边款兴于明清时期篆刻家的作品中,他们在治印时都刻上边款,甚至把边款当成篆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边款的内容,可刻有作者的姓名或雅号,作品的创作日期(如农历的年号)、地点、作品的释文。也可刻上诗、词、句等,也可刻作图案……,内容多种多样。边款的内容与字数不限。边款的拓法一般采用“腊拓”、“墨拓”两种。